專利名稱:防水護套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通信裝置,尤其涉及一種通信裝置的防水護套。
背景技術:
通常,應用于戶外的通信裝置均必須具備較高的防水等級,以避免通信裝置機殼內(nèi)的電子組件由于受到雨水或濕氣的侵害而失效或短路。一般通信裝置的機殼包括多個輸入輸出(I/O)接口,用于配合傳輸線的接頭,以實現(xiàn)所述通信裝置與其它通信裝置的連接。目前常用的一種機殼輸入輸出接口處的防水技術方案是通過在傳輸線與所述接口之間塞入密封線圈來達到防水功能。但是此種防水方式,需使用特殊的工具將密封線圈均勻地壓入所述接口的預留空間內(nèi),同時精確控制公差,否則,所述密封線圈就很容易失效而失去防水功能。因此,通過密封線圈來實現(xiàn)防水功能的結(jié)構(gòu),不方便組裝,也不利于大規(guī)模的應用。
發(fā)明內(nèi)容
有鑒于此,需提供一種防水護套,應用于通信裝置的傳輸線穿過的機殼通孔處,所述防水護套安裝便利同時又能達到防水效果的。本發(fā)明的防水護套,應用于通信裝置。所述通信裝置包括機殼,機殼上設有第一通孔,傳輸線穿過所述第一通孔,所述防水護套設置于機殼外表面的所述第一通孔處。所述防水護套包括套筒、彈性防水元件及蓋板。所述套筒中間設有收容腔以與所述第一通孔相通。 所述彈性防水元件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內(nèi)并纏繞于所述傳輸線上。所述蓋板套設于所述傳輸線外圍并與所述套筒配合以遮擋所述收容腔。所述彈性防水元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蓋板, 另一端抵頂于所述機殼。旋轉(zhuǎn)所述蓋板可使得所述彈性防水元件徑向緊密纏繞于所述傳輸線上,朝向所述機殼的方向推壓所述蓋板可軸向壓縮所述彈性防水元件,從而使得所述防水護套于所述第一通孔及所述傳輸線之間于徑向和軸向均形成密封。相較于現(xiàn)有技術,本發(fā)明的防水護套,通過將呈螺旋體狀的彈性防水元件纏繞于傳輸線并收容于套筒的收容腔內(nèi),通過蓋板與套筒的配合旋轉(zhuǎn)并壓縮彈性防水元件以使所述防水護套于所述機殼的通孔及所述傳輸線之間形成密封,從而使所述傳輸線通過的通孔處達到良好的防水效果。所述防水護套結(jié)構(gòu)簡單且具有良好的抗水性能,而且只要手動就可以實現(xiàn)快速安裝,大大降低了成本并有利于大規(guī)模應用。
圖1是本發(fā)明的通信裝置與另一個通信裝置的連接示意圖。圖2是圖1所示的通信裝置的防水護套的分解圖。圖3是當旋轉(zhuǎn)蓋板時,本發(fā)明的防水護套安裝于通信裝置的剖視圖。圖4是旋轉(zhuǎn)圖3中蓋板及彈性防水元件的狀態(tài)示意圖。圖5是當推壓蓋板時,本發(fā)明的防水護套安裝于通信裝置的剖視圖。
圖6是圖5中蓋板及彈性防水元件狀態(tài)示意圖。
圖7是本發(fā)明中一具體實施方式
中通信裝置的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通信裝置100,200
機殼10
外表面101
第一通孔11
凹陷112
蓋體12
頂壁121
側(cè)壁122
密封圖14
電路裝置20
傳輸線30
防水護套40
套筒41
收容腔411
套筒的周壁412
排水孔4121
卡合部414
彈性防水元件42
笛一總弟 漸421
Λ-Λ- ~·上山弟一兄而422
蓋板43
本體431
第二通孔432
卡槽433
手持部434
第一定位部50
凸塊51
第一凹槽52
第二定位部60
擋止塊61
第二凹槽62
第一抵頂部611
第二抵頂部612
向心力Fl
軸向壓力F2
旋轉(zhuǎn)方向D1、D2
2/4頁
4
第一封水面Ml第二封水面M具體實施例方式請同時參照圖1、圖2及圖3。本發(fā)明的通信裝置100的包括機殼10、收容于機殼 10內(nèi)的電路裝置20、傳輸線30及設置于所述機殼10上的防水護套40。機殼10上設有供傳輸線30穿過的第一通孔11。傳輸線30的一端穿過所述第一通孔11與所述機殼10內(nèi)的電路裝置20連接,另一端與另一個通信裝置200連接以實現(xiàn)所述通信裝置100與另一個通信裝置200的通信連接。防水護套40設置于所述機殼10外表面101上的第一通孔11處, 用于防止雨水、灰塵及濕氣經(jīng)由所述第一通孔11與所述傳輸線30之間的間隙進入所述機殼10內(nèi)部,從而保證所述通信裝置100在戶外正常工作。防水護套40包括套筒41、彈性防水元件42及蓋板43。套筒41設于所述機殼10 外表面101,套筒41中間設有收容腔411以與所述第一通孔11相通。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通孔11與所述套筒41的中心線重合。本實施方式中,套筒41與機殼10—體成型。其它實施方式中,套筒41可通過螺絲等固定方式固定在所述機殼10。套筒41包括第一定位部50,用于將蓋板43定位于所述套筒41,以遮擋收容腔 411。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定位部50包括多個突設于所述套筒41的內(nèi)邊壁的凸塊51,每相鄰兩個凸塊51之間形成第一凹槽52。彈性防水元件42包括第一端421及第二端422。第一端421固定于蓋板43,第二端422為自由端,所述彈性防水元件42呈螺旋體狀纏繞于所述傳輸線30上。當將蓋板43 裝配到套筒41上時,所述彈性防水元件42收容于套筒41的收容腔411內(nèi)。本實施方式中, 彈性防水元件42為橡膠材質(zhì),且呈螺旋體形狀,這樣易于纏繞在傳輸線30上。蓋板43套設于傳輸線20的外圍并與套筒41配合以遮擋套筒41的收容腔411。 蓋板43包括本體431、第二通孔432、卡槽433及第二定位部60。所述第二通孔432設于所述本體431的中心。所述卡槽433自所述本體431的邊緣向所述第二通孔432延伸并與所述第二通孔432相通。組裝過程中,傳輸線30沿所述卡槽433收容于所述第二通孔432 內(nèi)。本實施方式中,蓋板43為塑料材質(zhì),具有彈性,這樣傳輸線30可便利地經(jīng)由卡槽433 滑入第二通孔432內(nèi)。所述第二定位部60設于所述蓋板43的邊緣。蓋板43通過所述第二定位部60與所述套筒41的第一定位部50配合以遮擋套筒41的收容腔411并固定于所述套筒41上。 本實施方式中,第二定位部60包括多個均勻分布于蓋板43的邊緣的擋止塊61。每相鄰兩個擋止塊61之間形成第二凹槽62。每一個擋止塊61包括第一抵頂部611及與所述第一抵頂部611垂直的第二抵頂部612。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抵頂部611與所述第二抵頂部 612形成倒“L”形。本實施方式中,蓋板43還包括一對手持部434,所述手持部434分別突設于蓋板 43的本體431上,以方便工程人員旋轉(zhuǎn)蓋板43。請參照圖3及圖4。當將蓋板43及彈性防水元件42裝配到套筒41上時,先將彈性防水元件42纏繞在傳輸線30上,再將傳輸線30通過卡槽433壓入所述蓋板43的第二中心通孔432內(nèi)。將彈性防水元件42收容于套筒41的收容腔411內(nèi)并使彈性防水元件42 的第二端422抵頂于機殼10。操縱所述手持部434沿方向Dl旋轉(zhuǎn)蓋板43以帶動彈性防水元件42旋轉(zhuǎn),使得所述彈性防水元件42徑向緊密纏繞于所述傳輸線30上。由于彈性防水元件42呈螺旋體形狀,螺旋體被旋緊時,會向軸心方向收縮并產(chǎn)生向心力Fl使彈性防水元件42緊密夾持住傳輸線30,并產(chǎn)生第一封水面M1,即,所述彈性防水元件42的內(nèi)表面與所述傳輸線30的外表面相互接觸的面(如圖4所示)。請參照圖5及圖6。當彈性防水元件42被旋緊時,朝向所述機殼10的方向施與軸向壓力F2,推壓所述蓋板43可軸向壓縮所述彈性防水元件42,并使所述套筒41的多個凸塊51分別穿過蓋板43的多個第二凹槽612,再旋轉(zhuǎn)蓋板43,使得蓋板43的多個擋止塊61 分別與套筒41的多個凸塊51干涉配合,以將所述蓋板43固定于所述套筒41內(nèi)。在軸向壓力F2的作用下,彈性防水元件42的螺旋體的各斜面緊密地壓在一起并產(chǎn)生第二封水面 M2(如圖4、圖6所示)。解除軸向壓力F2,所述蓋板43在彈性防水元件42的軸向回彈力作用下,蓋板43的多個第一抵頂部611分別抵頂于套筒41的多個凸塊51的內(nèi)壁,所述凸塊51分別擋止于所述第二抵頂部612 (如圖5所示),從而使得所述防水護套40于所述機殼10的第一通孔11及所述傳輸線30之間于徑向和軸向均形成密封。本實施方式中,套筒41的周壁412底部設有排水孔4121,以將彈性防水元件42與套筒41之間的積水排出套筒41之外。請參照圖7。本實施方式中,傳輸線30的兩端連接器尺寸大于機殼10的第一通孔 11的外徑。機殼10包括一對蓋體12,所述蓋體12通過密封線圈14密封連接形成收容空間。電路裝置20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間內(nèi)。每一個蓋體12由底壁121及側(cè)壁122共同形成頂部開口結(jié)構(gòu)。防水護套40的套筒41包括一對卡合部414分別突設于所述蓋體12的側(cè)壁122上。機殼10的第一通孔11包括一對凹陷112分別設于所述蓋體12的側(cè)壁122的頂部。當所述蓋體12密封連接時,所述卡合部414相互卡接共同形成所述套筒41。所述凹陷112相互卡接共同形成所述第一通孔11。裝配時,傳輸線30直接卡入所述蓋體12之一者的側(cè)壁122的凹陷112內(nèi),將所述蓋體12卡合以使傳輸線30穿過機殼10的第一通孔 11。將傳輸線30收容于蓋板43的第二通孔432并將彈性防水元件42纏繞在所述傳輸線 30上,將蓋板43與套筒41配合以實現(xiàn)防水護套40的安裝。本發(fā)明提供的防水護套,通過在通信裝置的傳輸線穿過的機殼通孔處設置套筒, 將螺旋體狀的彈性防水元件的一端固定在蓋板上,彈性防水元件纏繞在傳輸在線并收容于套筒的收容腔內(nèi),通過手動旋轉(zhuǎn)蓋板及擠壓彈性防水元件即可將所述防水護套快速安裝在機殼傳輸線通過的通孔處,使得所述防水護套于所述第一通孔及所述傳輸線之間形成密封,操作方便又可達到良好的防水效果,有利于大規(guī)模應用。
權利要求
1.一種防水護套,應用于通信裝置,所述通信裝置包括機殼,機殼上設有第一通孔,傳輸線穿過所述第一通孔,所述防水護套設置于機殼外表面上所述第一通孔處,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水護套包括套筒,所述套筒中間設有收容腔以與所述第一通孔相通;彈性防水元件,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內(nèi)并纏繞于所述傳輸線上;及蓋板,套設于所述傳輸線外圍并與所述套筒配合以遮擋所述收容腔;其中,所述彈性防水元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蓋板,另一端抵頂于所述機殼,旋轉(zhuǎn)所述蓋板可使得所述彈性防水元件徑向緊密纏繞于所述傳輸線上,朝向所述機殼的方向推壓所述蓋板可軸向壓縮所述彈性防水元件,從而使得所述防水護套于所述第一通孔及所述傳輸線之間于徑向和軸向均形成密封。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護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的收容腔內(nèi)壁包括第一定位部,所述蓋板的周緣包括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與所述第二定位部配合將蓋板定位于所述套筒之上。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防水護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部包括多個突設于所述收容腔的內(nèi)壁的凸塊,每相鄰的兩個凸塊之間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定位部包括多個擋止塊,每相鄰的兩個擋止塊之間形成第二凹槽,所述凸塊分別穿過所述第二凹槽內(nèi)并分別與所述擋止塊干涉配合。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防水護套,其特征在于,每一個擋止塊均包括第一抵頂部及與所述第一抵頂部垂直的第二抵頂部,所述第一抵頂部分別抵頂于所述凸塊的內(nèi)壁,所述凸塊分別擋止于所述第二抵頂部。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防水護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頂部與所述第二抵頂部呈倒“L”形設置。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護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與所述機殼一體成型。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護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的周壁底部設有排水孔。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護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防水元件的材質(zhì)為橡膠。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護套,其特征在于,所述蓋板包括第二通孔及卡槽,所述卡槽自所述蓋板的周緣向所述第二通孔延伸并與所述第二通孔相通,所述傳輸線經(jīng)由所述卡槽滑入所述第二通孔內(nèi)。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護套,其特征在于,所述蓋板還包括一對突設于所述蓋板之上的手持部。
全文摘要
一種防水護套,應用于通信裝置。所述通信裝置包括機殼,所述機殼上設有第一通孔,傳輸線穿過所述第一通孔,所述防水護套設置于所述機殼外表面的所述第一通孔處。所述防水護套包括套筒、彈性防水元件及蓋板。所述套筒中間設有收容腔以與所述第一通孔相通。所述彈性防水元件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內(nèi)并纏繞于所述傳輸線上。所述蓋板套設于所述傳輸線外圍并與所述套筒配合以遮擋所述收容腔。本發(fā)明提供的防水護套結(jié)構(gòu)簡單且具有良好的抗水性能,有利于大規(guī)模應用。
文檔編號H05K5/06GK102196693SQ20101012569
公開日2011年9月21日 申請日期2010年3月17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3月17日
發(fā)明者朱崇仁 申請人:鴻富錦精密工業(yè)(深圳)有限公司, 鴻海精密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