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耳機殼及藍牙耳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耳機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耳機殼及藍牙耳機。
【背景技術】
[0002]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人們對生活品質也有了更高的追求,聽音樂,逐漸成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以播放音樂的器材有很多:收音機、電視機、CD機、MP3等等,其中和這些器材配合使用最多的就是耳機了,在不需要公放音樂的場合耳機能夠滿足自我聽音樂的需要還能不打擾他人,現(xiàn)在的上班族和學生是使用耳機最大的群體,他們在上班或者上學時都會攜帶耳機。
[0003]發(fā)明人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技術中的耳機殼通常沒有結合人耳的復雜結構進行設計,使用通用的球頭柱結構,會使使用者在使用過程中外耳部分受到擠壓而感到脹痛不適,同時對耳道的填充效果較差,難以減少外界的雜音。
[0004]更重要的是,在現(xiàn)有的耳機中,耳機殼由于不能良好地與人體耳朵的貼合與固定,還會導致耳機在佩戴過程中容易滑動或者掉落的問題,需要使用者多次扶正。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耳機殼及藍牙耳機,以增加佩戴耳機時的穩(wěn)定性與舒適度。
[0006]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xiàn)的:
[0007]一種耳機殼,包括外耳部和入耳部,所述外耳部包括用于填充耳甲艇的第一凸起、用于容納耳輪腳的第一凹槽和用于填充耳甲腔的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凹槽位于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之間,所述入耳部設置在所述第二凸起上,所述入耳部包括用于填充耳道的曲柱和端頭,所述曲柱的兩端分別與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端頭連接,所述端頭上設置有通孔,所述外耳部和所述入耳部的內(nèi)部設置有相互連通的空腔,所述通孔穿過所述端頭且與所述空腔連通。
[0008]第一凸起、第一凹槽和第二凸起三者間的配合可以使得耳機殼可以在填充耳道外側的同時,不會對耳輪腳造成強烈擠壓,從而防止耳機殼在使用的過程中晃動和脫落;曲柱可以伸入耳道并與耳道充分貼合,從而屏蔽外界的雜音;端頭設置的通孔便于將耳機殼內(nèi)發(fā)出的聲波傳送到人耳的聽力系統(tǒng)中;設置的空腔可用于放置耳機發(fā)聲單元,整個耳機殼為相對密封的殼體。
[0009]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一凹槽之間、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凸起之間以及所述曲柱和所述第二凸起之間均通過弧形壁平滑過渡。
[0010]耳機殼的外表面的形狀變化均通過平滑的弧形壁過渡,減少耳機殼的棱角,使得耳機殼的穿戴體驗更舒適。
[0011]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凸起、所述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凹槽與所述曲柱一體成型。
[0012]—體成型的設計使得造型美觀,減少了產(chǎn)品的組裝步驟,減少了生產(chǎn)需要的模具總量,另外,一體成型使得耳機殼的表面毛刺較少,不易劃傷耳朵。
[0013]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凸起的一側設置有用于容納對耳屏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凹槽相鄰或相通。
[0014]對耳屏是在對耳輪底端的凸起結構,常見的通用球頭耳機殼便是依靠對耳屏和耳屏對耳機殼進行限制達到固定效果。耳機殼在第一凸起的下方設置第二凹槽,對耳屏伸入第二凹槽內(nèi),可以減少耳機殼對對耳屏產(chǎn)生的壓迫感,使得穿戴的體驗更舒適。
[0015]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凸起的一側設置有用于容納耳屏的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凹槽相鄰或連通。
[0016]耳屏是外耳上緊鄰耳道口的一處凸起,第三凹槽能減少耳機殼施加給耳屏的擠壓感。
[0017]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凹槽的遠離所述第一凹槽的一端和所述第三凹槽的遠離所述第一凹槽的一端之間設置有用于嵌入耳屏間切跡的第三凸起。
[0018]耳屏間切跡配合第三凸起,可以進一步加強耳機殼的固定效果,防止耳機殼脫落。
[0019]進一步地,所述曲柱與所述第二凸起的連接處設置有與耳道在入耳處的彎角相對應的第一彎道。
[0020]第一彎道有利于曲柱能更深入耳道,同時緩解曲柱在插入耳道時對耳朵造成的擠壓效果。
[0021]所述曲柱和/或外耳部由硅膠或者橡膠或者光敏樹脂材料制成。
[0022]硅膠或者橡膠為柔性材料,在外界力的作用下會產(chǎn)生形變,因此可以使得曲柱可以更加適應不同的耳道,緩解曲柱對耳道的直接刺激;光敏樹脂材料廣泛應用于3D打印領域,可以快速制成一體化的耳機殼。
[0023]一種藍牙耳機,包括耳機發(fā)聲單元和權利要求1至8任意一項所述的耳機殼,所述耳機發(fā)聲單元設置在所述耳機殼的所述空腔內(nèi),所述耳機殼的空腔內(nèi)設置有獨立電源和用于配對和接收信號的藍牙模塊。
[0024]揚聲器設置在曲柱靠近端頭的一端,從距離上更接近人耳的聽力系統(tǒng),配合填充耳道的曲柱可以減弱外界的干擾音,使得音質更清晰;耳機殼通過其結構,可以夾住耳輪腳,同時緩解對耳屏等部位的壓迫,使得用戶在佩戴耳機時耳機穩(wěn)定不脫落,使用過程更舒適,藍牙耳機脫離了插線式耳機的束縛,使得穿戴者更自由;穿戴者可以自由活動,更容易體現(xiàn)出耳機殼不易脫落的特點。
[0025]進一步地,還包括導線,所述導線的兩端分別與兩個所述耳機殼內(nèi)的所述耳機發(fā)聲單元連接,所述導線上設置有用于控制所述耳機發(fā)聲單元音量大小的調節(jié)開關。
[0026]導線上設置的調節(jié)開關方便佩戴者控制耳機音量。
[0027]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耳機殼上設計出了第一凸起、第一凹槽和第二凸起,第一凸起用于填充耳甲艇,第一凹槽用于包裹耳輪腳,第二凸起用于填充耳甲腔,三者共同作用增加了耳機殼與人耳的接觸面積,使得耳機殼不易松動脫落;增大了耳機殼的內(nèi)部空間大小,使得耳機殼用在耳機上時,可以為耳機單元提供更大的布置空間;插入耳道的曲柱可以減少外界的雜音,或使耳機的音色更加清晰。
【附圖說明】
[0028]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應當理解,以下附圖僅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某些實施例,因此不應被看作是對范圍的限定,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相關的附圖。
[0029]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耳機殼的結構示意圖;
[0030]圖2為圖1的另一視角的示意圖;
[0031]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提供的藍牙耳機的結構示意圖;
[0032]圖4為圖3的局部示意圖;
[0033]圖5為人耳的外耳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0034]附圖標記匯總:
[0035]第一凸起101 ;第二凸起102 ;第一凹槽103 ;曲柱104 ;端頭105 ;第三凹槽106 ;第二凹槽107 ;第三凸起108 ;第四凹槽109 ;耳輪110 ;耳輪腳111 ;耳舟112 ;對耳輪113 ;耳甲艇114 ;耳甲腔115 ;耳屏116 ;對耳屏117 ;對耳輪腳118 ;耳屏間切跡119 ;耳道120。
【具體實施方式】
[0036]現(xiàn)有的耳機殼往往直接使用柔性材料,并通過材料的形變現(xiàn)象以插入耳道,或是采用通用的球頭結構,將耳機殼懸掛在耳道的入口處。由于人的外耳形狀復雜,現(xiàn)有的耳機殼并沒有起到良好的固定效果,且耳朵對于異物的壓迫較為敏感,過度地擠壓會使穿戴者感到不適。
[0037]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發(fā)明人設計了一種帶有第一凸起、第一凹槽和第二凸起的耳機殼,通過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分別填充人耳的耳甲艇和耳甲腔,使得耳輪腳可以嵌入在第一凹槽內(nèi),使得耳機殼與耳朵之間的配合更加緊密,不易松動,耳機殼與耳朵之間的接觸面積增加,根據(jù)人耳結構設計的凸起和凹槽降低了耳機殼對人耳的壓迫感,這種耳機殼不僅可以用于隔音耳機殼,還可以應用在耳機中。
[0038]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通常在此處附圖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組件可以以各種不同的配置來布置和設計。因此,以下對在附圖中提供的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詳細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而是僅僅表示本實用新型的選定實施例?;诒緦嵱眯滦椭械膶嵤├绢I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0039]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長度”、“寬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 “內(nèi)”、“外”、“順時針”、“逆時針”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設備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0040]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shù)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征。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
[0041]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固定”等術語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nèi)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系。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0042]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觸,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觸而是通過它們之間的另外的特征接觸。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