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無線通信系統(tǒng)、基站裝置以及無線通信路徑選擇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無線通信系統(tǒng)、基站裝置以及無線通信路徑選擇方法。本申請基于2011年2月25日在日本申請的特愿2011-039983號主張優(yōu)先權,并且將其內(nèi)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術:
近年來的移動通信系統(tǒng)與以往的僅通話用途的通信系統(tǒng)相比,要求更高的無線質(zhì)量,并且移動通信終端的發(fā)送功率由于電源容量等的制約而受限制。因此,一個無線基站覆蓋的無線區(qū)域的擴展困難。因此,出于通信服務區(qū)的擴大、通信質(zhì)量的提高等的目的,使用了將中繼站(relay station)配置在通信服務區(qū)的遠端部、或電波盲區(qū)的中繼通信系統(tǒng)(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在該中繼通信系統(tǒng)中,在無線基站與移動通信終端之間經(jīng)由中繼站進行中繼通信。此外,已知如下一種系統(tǒng):在經(jīng)由了中繼站的基站與移動通信終端(以下稱為移動站)的無線通信系統(tǒng)中,在判斷是利用移動站和基站間的傳輸路徑進行通信、還是經(jīng)由中繼站進行通信的情況下,根據(jù)使用頻帶、傳輸時間、傳播損耗值、傳播損耗變動值幅度、相對移動速度、發(fā)送功率值的信息,計算各個路徑的評價值,并且基于評價值來計算路徑(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另一方面,在LTE-A (Long Term Evolution-Advanced,高級的長期演進:非專利文獻I)中,正在研究一種通過使用頻率上連續(xù)的或者不連續(xù)的多個載波(將其稱為分量載波)來同時進行收發(fā),從而實現(xiàn)高速且大容量的通信的技術。此外,為了維持針對第3.9代(LTE =Long Term Evolution,長期演進)的無線通信系統(tǒng)的兼容性,正在研究在遵照LTE-A的基站裝置中將LTE-A中使用的多個頻帶分割 為老一代的無線通信系統(tǒng)的各頻帶的分量載波(例如,20MHz等)。此外,正在研究針對老一代的移動站利用分量載波中的一個分量載波進行通信,針對LTE-A的移動站同時利用多個跨多個頻帶的分量載波進行通信?,F(xiàn)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 JP特開2008-60951號公報專利文獻2 JP特開2010-232945號公報非專利文獻非專利文獻1:3GPP TR36.814V0.4.1 (2009-02),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Project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 ;FurtherAdvancements for E-UTRA Physical Layer Aspects (Release9)
發(fā)明內(nèi)容
發(fā)明要解決的課題但是,根據(jù)專利文獻2中記載的無線通信系統(tǒng),雖然可以計算傳輸路徑的評價值來選擇最合適的傳輸路徑,但是要比較的傳輸路徑以已經(jīng)檢測出的傳輸路徑為前提。專利文獻2提及了從已經(jīng)檢測出的傳輸路徑中選擇最合適的傳輸路徑的方法,沒有提及如何檢測成為評價對象的傳輸路徑、以及評價怎樣的信號、利用怎樣的過程發(fā)送或者使發(fā)送成為評價對象的信號來計算用于計算評價值的參數(shù)。因此,對于如何計算在計算評價值時必要的參數(shù)(傳輸路徑損耗、接收功率等),沒有明確地示出。而且沒有考慮使用中繼站的載波聚合(CA:將與LTE具有兼容性的最大20MHz頻帶的頻率塊捆綁多個來使用的技術)。本發(fā)明鑒于這種情況而開發(f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無線通信系統(tǒng)、基站裝置以及無線通信路徑選擇方法,在基站裝置與多個移動通信終端之間進行基于載波聚合的通信的情況下,能夠進行基于包括經(jīng)由中繼站裝置的路徑的各路徑的評價值的路徑選擇。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I)本發(fā)明的第I方式是一種無線通信系統(tǒng),具備基站裝置、移動通信終端、和在所述基站裝置與所述移動通信終端之間中繼數(shù)據(jù)傳輸?shù)闹欣^站裝置,其中,能夠使用第I傳輸路徑、第2傳輸路徑和第3傳輸路徑中的2個以上的傳輸路徑,所述第I傳輸路徑是使用作為分量載波的第I載波進行所述基站裝置與所述移動通信終端間的無線通信的傳輸路徑,所述第2傳輸路徑是使用作為頻率與所述第I載波不同的分量載波的第2載波進行所述基站裝置與所述移動通信終端間的無線通信的傳輸路徑,所述第3傳輸路徑是通過使用所述第I載波進行所述基站裝置與所述中繼站裝置間的無線通信、并且使用第3載波進行所述中繼站裝置與所述移動通信終端間的無線通信,從而經(jīng)由所述中繼站裝置進行所述基站裝置與所述移動通信終端間的無線通信的傳輸路徑,所述基站裝置具備:信息收集部,其收集用于計算所述第I傳輸路徑、第2傳輸路徑以及第3傳輸路徑各自的評價值的信息;評價值計算部,其基于收集到的所述信息,計算所述第I傳輸路徑、第2傳輸路徑以及第3傳輸路徑各自的評價值;和傳輸路徑選擇部,其使用所述第I傳輸路徑、第2傳輸路徑以及第3傳輸路徑各自的評價值,選擇所述移動通信終端使用的傳輸路徑。(2)另外,在本發(fā)明的第I方式中優(yōu)選,所述基站裝置為了收集所述信息,對所述中繼站裝置請求使用成為載波聚合的候補的分量載波發(fā)送參考信號,并且對進行載波聚合的所述移動通信終端請求測量所述基站裝置以及周邊的多個中繼站裝置發(fā)送的參考信號,所述移動通信終端對所述 基站裝置報告按照所述參考信號的測量請求而測量出的測量結果息。(3)此外,在本發(fā)明的第I方式中優(yōu)選,為了收集所述信息,所述基站裝置對所述移動通信終端請求使用成為載波聚合的候補的分量載波發(fā)送參考信號,并且對進行載波聚合的所述中繼站裝置請求測量周邊的所述移動通信終端發(fā)送的參考信號,所述中繼站裝置對所述基站裝置報告按照所述參考信號的測量請求而測量出的測量結果信息。(4)此外,本發(fā)明的第2方式是一種基站裝置,與移動通信終端和中繼站裝置進行無線通信,其中,能夠使用第I傳輸路徑、第2傳輸路徑和第3傳輸路徑中的2個以上的傳輸路徑,所述第I傳輸路徑是使用作為分量載波的第I載波進行所述基站裝置與所述移動通信終端間的無線通信的傳輸路徑,所述第2傳輸路徑是使用作為頻率與所述第I載波不同的分量載波的第2載波進行所述基站裝置與所述移動通信終端間的無線通信的傳輸路徑,所述第3傳輸路徑是通過使用所述第I載波進行所述基站裝置與所述中繼站裝置間的無線通信、并且使用第3載波進行所述中繼站裝置與所述移動通信終端間的無線通信的傳輸路徑,從而經(jīng)由所述中繼站裝置進行所述基站裝置與所述移動通信終端間的無線通信,所述基站裝置具備:信息收集部,其收集用于計算所述第I傳輸路徑、第2傳輸路徑以及第3傳輸路徑各自的評價值的信息;評價值計算部,其基于收集到的所述信息,計算所述第I傳輸路徑、第2傳輸路徑以及第3傳輸路徑各自的評價值;和傳輸路徑選擇部,其使用所述第I傳輸路徑、第2傳輸路徑以及第3傳輸路徑各自的評價值,選擇所述移動通信終端使用的傳輸路徑。(5)本發(fā)明的第3方式是一種無線通信系統(tǒng)中的無線通信路徑選擇方法,所述無線通信系統(tǒng)具備基站裝置、移動通信終端、和在所述基站裝置與所述移動通信終端之間中繼數(shù)據(jù)傳輸?shù)闹欣^站裝置,在所述無線通信路徑選擇方法中,能夠使用第I傳輸路徑、第2傳輸路徑和第3傳輸路徑中的2個以上的傳輸路徑,所述第I傳輸路徑是使用作為分量載波的第I載波進行所述基站裝置與所述移動通信終端間的無線通信的傳輸路徑,所述第2傳輸路徑是使用作為頻率與所述第I載波不同的分量載波的第2載波進行所述基站裝置與所述移動通信終端間的無線通信的傳輸路徑,所述第3傳輸路徑是通過使用所述第I載波進行所述基站裝置與所述中繼站裝置間的無線通信、并且使用第3載波進行所述中繼站裝置與所述移動通信終端間的無線通信,從而經(jīng)由所述中繼站裝置進行所述基站裝置與所述移動通信終端間的無線通信的傳輸路徑,所述基站裝置,收集用于計算所述第I傳輸路徑、第2傳輸路徑以及第3傳輸路徑各自的評價值的信息;基于收集到的所述信息,計算所述第I傳輸路徑、第2傳輸路徑以及第3傳輸路徑各自的評價值;使用所述第I傳輸路徑、第2傳輸路徑以及第3傳輸路徑各自的評價值,選擇所述移動通信終端使用的傳輸路徑。(6)另外,在本發(fā)明的第3方式中優(yōu)選,所述基站裝置為了收集所述信息,對所述中繼站裝置請求使用成為載波聚合的候補的分量載波發(fā)送參考信號,并且對進行載波聚合的所述移動通信終端請求測量所述基站裝置以及周邊的多個中繼站裝置發(fā)送的參考信號,所述移動通信終端對所述基站裝置報告按照所述參考信號的測量請求而測量出的測量結果息。(7)此外,在本發(fā)明的第3方式中優(yōu)選,所述基站裝置為了收集所述信息,對所述移動通信終端請求使用成為載波聚合的候補的分量載波發(fā)送參考信號,并且對進行載波聚合的所述中繼站裝置請求測量周邊`的所述移動通信終端發(fā)送的參考信號,所述中繼站裝置對所述基站裝置報告按照所述參考信號的測量請求而測量出的測量結果信息。發(fā)明效果根據(jù)本發(fā)明,可以獲得如下效果:進行經(jīng)由中繼站裝置的傳輸路徑的評價值的計算,應用了基于包括經(jīng)由中繼站裝置的傳輸路徑的最合適的路徑選擇的載波聚合的無線通信成為可能。
圖1是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無線通信系統(tǒng)的概念圖。圖2是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動站、基站、中繼站的構成的框圖。圖3是表示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無線通信系統(tǒng)中的無線通信路徑選擇動作的時序圖。圖4是表示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無線通信系統(tǒng)中的無線通信路徑選擇動作的時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圖來說明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無線通信系統(tǒng)。圖1是本實施方式的無線通信系統(tǒng)的概念圖。本實施方式中的無線通信系統(tǒng)由移動通信終端(以下稱為移動站)1-1、移動站1-2、基站裝置(以下稱為基站)2、和中繼站裝置(以下稱為中繼站)3構成。圖1中由實線示出的橢圓區(qū)域,表示大概的小區(qū)區(qū)域?;?通過第I載波(carrier)運營小區(qū)a,通過第2載波(carrier)運營小區(qū)b。例如,第I載波是800MHz段的分量載波,第2載波是2GHz段的分量載波。此外,第I載波也用于基站2和中繼站3間的回程鏈路(Backhaul Link:基站-中繼站間的鏈路)。中繼站3將第3載波(carrier)用于中繼站3和移動站之間的訪問鏈路(Access Link)來運營小區(qū)C。這里,移動站1_1存在于小區(qū)b內(nèi),移動站1-2存在于小區(qū)c內(nèi)。中繼站3的第3載波的發(fā)送功率以及基站2的第2載波的發(fā)送功率比基站2的第I載波的發(fā)送功率小,所以小區(qū)b、小區(qū)c成為比小區(qū)a窄的區(qū)域。此時,第2載波以及第3載波也可以是相同的頻率或者不同的頻率?;?具有對包括基站的區(qū)域內(nèi)的多個中繼站3在內(nèi)的通信的傳輸路徑選擇進行控制的功能。在圖1中示出了如下無線通信系統(tǒng),即:相對于基站數(shù)為1,則中繼站數(shù)為1,移動站數(shù)為2。但是,實際上相對于基站數(shù)為1,由多個中繼站3和3個以上的移動站1-n構成無線通信系統(tǒng)。這里,圖1所示的移動站1-1處于小區(qū)a的服務區(qū)中,使用第I載波進行等待,并且主被叫也使用第I載波與基站2連接。移動站1-1通 過第I載波與基站2連接后,使用2個分量載波進行基于載波聚合的通信時,基站2在曾使第2載波停波的情況下,發(fā)送第2載波并且形成小區(qū)b。進而,基站2在中繼站3使訪問鏈路(下行鏈路)停波的情況下,對中繼站3請求訪問鏈路的發(fā)送。中繼站3響應該請求,開始訪問鏈路的發(fā)送從而形成小區(qū)C。此時,在基站2與移動站1-1之間,能夠使以下的傳輸路徑I 3作為載波聚合的傳輸路徑的候補。傳輸路徑1:基站2-移動站1-1 (使用第I載波)傳輸路徑2:基站2-移動站1-1 (使用第2載波)傳輸路徑3:基站2_中繼站3-移動站1-1此外,移動站1-2通過第I載波與基站2連接后,使用2個分量載波進行基于載波聚合的通信時,在基站2和移動站1-2之間能夠使以下的傳輸路徑4 6作為載波聚合的傳輸路徑的候補。傳輸路徑4:基站2-移動站1-2 (使用第I載波)傳輸路徑5:基站2-移動站1-2 (使用第2載波)傳輸路徑6:基站2-中繼站3-移動站1-2對于載波聚合的傳輸路徑(分量載波)選擇,應用專利文獻2所示的傳輸路徑選擇方式,針對移動站1-1計算傳輸路徑I 3的評價值(EKe1、EKe2、Eses)并進行比較,由此選擇最合適的2個傳輸路徑來進行決定。此時,在關于移動站1-1的傳輸路徑I 3的評價值為EKei ^ Ese2 ^ EKe3(評價值E的值較小的是傳輸質(zhì)量較高的傳輸路徑)的情況下,可以選擇作為關于移動站1-ι的載波聚合的傳輸路徑最合適的傳輸路徑I以及傳輸路徑2。此外,針對移動站1-2計算傳輸路徑4 6的評價值(E 4、E5、E 6)并進行比較,由此選擇最合適的2個傳輸路徑進行決定。此時,在關于移動站1-2的傳輸路徑4 5的評價值為Em56 ( Ese4 ( EKe5(評價值E值較小的是傳輸質(zhì)量較高的傳輸路徑)的情況下,可以選擇作為關于移動站1-2的載波聚合的傳輸路徑最合適的傳輸路徑4以及傳輸路徑6。此外,在第2載波和第3載波使用同一頻率的情況下,將所在小區(qū)的第I載波作為第I載波,為了選擇第2載波針對移動站1-1,計算傳輸路徑2和傳輸路徑3的評價值并進行比較,由此可以選擇最合適的傳輸路徑來進行決定。即使第2載波和第3載波不是同一頻率,若所在小區(qū)的第I載波必定用作載波聚合的傳輸路徑,則也可以同樣地通過比較傳輸路徑2和傳輸路徑3的評價值來選擇傳輸路徑。此時,在關于移動站1-1的傳輸路徑2和傳輸路徑3的評價值為Em52 < Em53 (評價值E值較小的是傳輸質(zhì)量較高的傳輸路徑)的情況下,可以選擇作為關于移動站1-1的載波聚合的傳輸路徑最合適的傳輸路徑I以及傳輸路徑2。同樣地,在關于移動站1-2的傳輸路徑5和傳輸路徑6的評價值為Em56 < Em55 (評價值E值較小的是傳輸質(zhì)量較高的傳輸路徑)的情況下,可以選擇作為關于移動站1-2的載波聚合的傳輸路徑最合適的傳輸路徑4以及傳輸路徑6。在以上的說明中,以針對基站2而中繼站3為一個的情況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是,在存在多個中繼站3的情況下,可以計算與各個基站-中繼站-移動站相關的傳輸路徑的評價值,通過比較這些值來選擇最合適的載波聚合的傳輸路徑。接下來,參照圖2來說明圖1所示的移動站1-1、基站2以及中繼站3的詳細構成。另外,移動站1-2的構成與移動站1-1的構成相同,所以省略其說明。移動站1-1被用在無線通信系統(tǒng)中。圖1所示的移動站1-1和移動站1-2具備同樣的構成,所以這里針對移動站1-1的構成進行說明?;?具有通信服務區(qū),建立與移動站1-1以及1-2無線通信的傳輸路徑。中繼站3被配置在基站2的通信服務區(qū)的遠端部或者電波盲區(qū),出于基站2的通信服務區(qū)的擴大或者通信質(zhì)量的提高等的目的,具有特定的通信服務區(qū)。在移動站1-1以及1-2與基站2之間進行無線通信的情況下,通過經(jīng)由中繼站3進行中繼通信,從而實現(xiàn)基站2的通信服務區(qū)的擴大或者通信質(zhì)量的提高。接下來,說明圖1所示的移動站1-1的構成。移動站1-1具備無線部11、發(fā)送部12、接收部13、控制部14、應用部15、以及測量部16。無線部11將由用于收發(fā)無線信號的天線接收到的無線信號變換為基帶信號,并且將要進行發(fā)送的基帶信號變換為無線信號。發(fā)送部12對發(fā)送數(shù)據(jù)進行編碼處理以及調(diào)制處理,生成基帶信號。接收部13對由無線部11變換為了基帶信號的接收信號進行解調(diào)處理以及解碼處理??刂撇?4綜合控制移動站1-1以及1-2的處理動作。應用部15進行語音通話、分組通信服務等的應用處理以及用戶接口處理。測量部16為了求出通信質(zhì)量的評價值,進行無線部11中收發(fā)的信號的測量。
接下來,說明圖1所示的基站2的構成?;?具備無線部21、發(fā)送部22、接收部
23、控制部24、網(wǎng)絡通信部25、測量部26、以及路徑選擇部27。無線部21將經(jīng)由天線在與移動站1-1、1-2、或者中繼站3之間收發(fā)的無線信號向基帶進行下變頻(down convert),或者將基帶信號向無線信號進行上變頻(up convert) 0發(fā)送部22生成向移動站1-1、1-2或者中繼站3發(fā)送的數(shù)據(jù)并且進行調(diào)制。接收部23接收從移動站1-1、1_2或者中繼站3發(fā)送的數(shù)據(jù)并且進行解調(diào)??刂撇?4綜合控制基站2的處理動作。網(wǎng)絡通信部25與核心網(wǎng)絡之間進行通信。測量部26為了求出通信質(zhì)量的評價值,進行無線部21中收發(fā)的信號的測量。路徑選擇部27基于使用測量部26中測量出的測量值而計算出的傳輸路徑各自的評價值E,選擇并決定移動站1-1、1-2與基站2之間的傳輸路徑。接下來,說明圖1所示的中繼站3的構成。中繼站3具備無線部31、發(fā)送部32、接收部33、控制部34、以及測量部35。無線部31將經(jīng)由天線在與移動站1_1、1_2或者基站2之間收發(fā)的無線信號向基帶進行下變頻,或者將基帶信號向無線信號進行上變頻。發(fā)送部32生成為了進行中繼而要發(fā)送的數(shù)據(jù)并進行調(diào)制。接收部33對為了進行中繼而接收到的數(shù)據(jù)進行解調(diào)??刂撇?4綜合控制中繼站3的處理動作,將在接收部33中接收到的數(shù)據(jù)當中要進行中繼的數(shù)據(jù)經(jīng)由發(fā)送部32進行發(fā)送。另外,在參照圖2說明移動站1-1、1_2、基站2以及中繼站3的構成時,對于移動站、基站以及中繼站通常具有的公知的功能以及構成,只要與本實施方式的說明沒有直接關系,則省略其說明以及構成的圖示。接下來,對圖1、圖2所示的移動站1-1、1-2、基站2以及中繼站3的載波聚合傳輸路徑的選擇處理動作進行說明。首先,參照圖3來說明不經(jīng)由中繼站3而基站2和移動站1-1進行通信的動作。這里,針對移動站1-1處于基站的小區(qū)a(第I載波)的服務區(qū)的情況進行說明。在移動站1-1的主叫手續(xù)或者移動站1-1的被叫手續(xù)后(步驟S1,S2),移動站1-1進行基于2個分量載波的載波聚合。具體而言,在步驟SI中,在移動站1-1和基站2之間進行RRC連接建立(RRC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的處理。此外,在步驟S2中,在移動站1-1和基站2之間進行EPS連接建立(EPS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的處理。首先,基站2的控 制部24通過發(fā)送部22、無線部21,使用第I載波以及第2載波發(fā)送 CS1-RS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Reference Signal:為了求出下行鏈路信道的狀態(tài)而發(fā)送的信號)(步驟S3)。然后,基站2的控制部24通過發(fā)送部22、無線部21對中繼站3發(fā)送用于請求發(fā)送CS1-RS的請求信號(步驟S4)??刂撇?4通過中繼站3的無線部31、接收部33接收該請求信號。接收到該請求信號,中繼站3的控制部34按照CS1-RS發(fā)送請求信號,使用第3載波發(fā)送CS1-RS的信號(步驟S5)。接下來,基站2的控制部24通過發(fā)送部22、無線部21對移動站1_1發(fā)送用于請求測量CS1-RS信號的請求信號(步驟S6)。通過移動站1-1的無線部11、接收部13,控制部14接收該請求信號。接收到該CS1-RS測量請求信號,移動站1-1的控制部14對測量部16指示CS1-RS的信號測量。測量部16進行在無線部11中接收到的包括所處小區(qū)在內(nèi)的周邊小區(qū)的CS1-RS的信號測量,并且將該信號測量結果的信息輸出給控制部14 (步驟S7)。控制部14經(jīng)由發(fā)送部12、無線部11對基站2發(fā)送從測量部16輸出的CS1-RS的信號測量結果的信息(步驟S8)。據(jù)此,向基站2報告第I 第3載波的CS1-RS的信號測量結果。接下來,基站2的控制部24經(jīng)由發(fā)送部22、無線部21對移動站1_1發(fā)送用于請求發(fā)送SRS(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探測參考信號:用于求出上行鏈路的CQI (ChannelQuality Indication,信道質(zhì)量指示符:按每頻率表示信道的質(zhì)量的指示符)而發(fā)送的信號)的請求信號(步驟S9)??刂撇?4經(jīng)由無線部11、接收部13接收該請求信號。接收到該SRS發(fā)送請求信號,控制部14使用與第I 第3載波對應的分量載波經(jīng)由發(fā)送部12、無線部11發(fā)送SRS的信號(步驟SlO)。此時,在使用在上行鏈路和下行鏈路分配不同的頻率的FDD (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頻分雙工)的情況下,使用第I以及第2載波和分別成對的分量載波。此外,在按時間在上行鏈路和下行鏈路切換相同的頻率的TDD(TimeDivision Duplex:時分雙工)中,使用同一頻率的分量載波。接下來,基站2的控制部24經(jīng)由發(fā)送部22、無線部21對中繼站3發(fā)送用于請求SRS以及CS1-RS的測量的請求信號(步驟Sll)??刂撇?4經(jīng)由無線部31、接收部33接收該請求信號。接收到該請求信號,中繼站3的控制部34對測量部35指示SRS以及CS1-RS的信號測量。測量部35接受該指示,進行在無線部31中接收到的SRS以及CS1-RS的信號測量,并且將測量結果的信息輸出給控制部34??刂撇?4經(jīng)由發(fā)送部32、無線部31向基站2發(fā)送從測量部35輸出的CS1-RS的信號測量結果的信息(步驟S13)。接下來,基站2的控制部24對測量部26指示進行來自移動站1_1的SRS以及經(jīng)由了中繼站3的信號的測量。接受該指示,測量部26進行在無線部21中接收到的來自移動站1-1的SRS以及經(jīng)由了中繼站3的信號的測量,并且將測量結果的信息輸出給控制部24(步驟S14)。然后,控制部24使用由移動站1-1報告的CS1-RS測量結果、由中繼站3報告的CS1-RS測量結果以及從測量部26輸出的測量結果的信息,計算傳輸路徑I 3的評價值EKe1、Emi2以及Em53(步驟S15)。能夠使用公知的方法(例如,專利文獻2中記載的方法)來進行該評價值E的計算,所以省略詳細的計算方法的說明。控制部24將計算出的評價值E輸出給路徑選擇部27。接收到該評價值E,路徑選擇部27比較所計算出的傳輸路徑I 3的評價值Em5i Em53。在Em5l彡Em52彡Eses的情況下,路徑選擇部27選擇傳輸路徑I以及2決定為關于移動站1-1的載波聚合的傳輸路徑,并且對控制部24通知所決定的傳輸路徑的信息。即,進行通知,使得基站2和移動站1-1以不經(jīng)由中繼站的傳輸路徑I以及2進行基于載波聚合的通信。接受該通知,控制部24進行控制使得使用不經(jīng)由中繼站3的傳輸路徑I以及2進行基于載波聚 合的通信,由此在基站2與移動站1-1之間開始通信(步驟S16)。例如,基站2向移動站1-1發(fā)送業(yè)務數(shù)據(jù)、控制數(shù)據(jù)。接下來,參照圖4來說明基站2和移動站1-2經(jīng)由中繼站3進行通信的動作。這里,針對移動站1-2處于基站的小區(qū)a(第I載波)的服務區(qū)的情況進行說明。在移動站1-2的主叫手續(xù)或者移動站1-2的被叫手續(xù)后(步驟S21,S22),移動站1_2進行基于2個分量載波的載波聚合。具體而言,在步驟S21中,在移動站1-2與基站2之間,進行RRC連接建立的處理。此外,在步驟S22中,在移動站1-2與基站2之間,進行EPS連接建立的處理。圖4所示的步驟S23 S34的處理動作與圖3所示的步驟S3 S14的處理動作相同,所以這里簡單地進行說明。首先,基站2的控制部24經(jīng)由發(fā)送部22、無線部21使用第I載波以及第2載波發(fā)送CS1-RS (步驟S23)。然后,基站2的控制部24經(jīng)由發(fā)送部22、無線部21對中繼站3發(fā)送用于請求發(fā)送CS1-RS的請求信號(步驟S24)。經(jīng)由中繼站3的無線部31、接收部33,控制部34接收該請求信號。接收到該請求信號,中繼站3的控制部34按照CS1-RS發(fā)送請求信號,使用第3載波發(fā)送CS1-RS的信號(步驟S25)。接下來,基站2的控制部24經(jīng)由發(fā)送部22、無線部21發(fā)送對移動站1_2請求CS1-RS的信號的測量的請求信號(步驟S26)。經(jīng)由移動站1-2的無線部11、接收部13,控制部14接收該請求信號。接收到該CS1-RS測量請求信號,移動站1-2的控制部14對測量部16指示CS1-RS的信號測量。測量部16進行在無線部11中接收到的包括所處小區(qū)在內(nèi)的周邊小區(qū)的CS1-RS的信號測量,并且將該信號測量結果的信息輸出給控制部14(步驟S27)??刂撇?4經(jīng)由發(fā)送部12、無線部11對基站2發(fā)送從測量部16輸出的CS1-RS的信號測量結果的信息(步驟S28)。據(jù)此,向基站2報告第I 第3載波的CS1-RS的信號測量結果。接下來,基站2的控制部24經(jīng)由發(fā)送部22、無線部21對移動站1_2發(fā)送用于請求發(fā)送SRS的請求信號(步驟S29)??刂撇?4經(jīng)由無線部11、接收部13接收該請求信號。接收到該SRS發(fā)送請求信號,控制部14使用與第I 第3載波對應的分量載波經(jīng)由發(fā)送部
12、無線部11發(fā)送SRS的信號(步驟S30)。接下來,基站 2的控制部24經(jīng)由發(fā)送部22、無線部21對中繼站3發(fā)送用于請求SRS以及CS1-RS的測量的請求信號(步驟S31)。控制部34經(jīng)由無線部31、接收部33接收該請求信號。接收到該請求信號,中繼站3的控制部34對測量部35指示SRS以及CS1-RS的信號測量。測量部35接受該指示,進行在無線部31中接收到的SRS以及CS1-RS的信號測量,并且將測量結果的信息輸出給控制部34??刂撇?4經(jīng)由發(fā)送部32、無線部31向基站2發(fā)送從測量部35輸出的CS1-RS的信號測量結果的信息(步驟S33)。接下來,基站2的控制部24對測量部26指示進行來自移動站1-2的SRS以及經(jīng)由了中繼站3的信號的測量。接受該指示,測量部26進行在無線部21中接收到的來自移動站1-1的SRS以及經(jīng)由了中繼站3的信號的測量,并且將測量結果的信息輸出給控制部24 (步驟S34)。然后,控制部24使用由移動站1-2報告的CS1-RS測量結果、由中繼站3報告的CS1-RS測量結果以及由測量部26輸出的測量結果的信息,計算傳輸路徑4 6的評價值Em54、Em55以及Em56(步驟S35)??刂撇?4將計算出的評價值E輸出給路徑選擇部27。接收到該評價值E,路徑選擇部27比較所計算出的傳輸路徑4 6的評價值Em54 EKee。在Em56 ( Emi4 ( Ese5的情況下,選擇傳輸路徑4以及傳輸路徑6決定為關于移動站1-2的載波聚合的傳輸路徑,并且對控制部24通知所決定的傳輸路徑的信息。即,進行通知使得基站2和移動站1-2通過第I載波的傳輸路徑I以及經(jīng)由中繼站3的傳輸路徑6進行基于載波聚合的通信。接受該通知,控制部24進行控制使得使用經(jīng)由了中繼站3的傳輸路徑4以及6進行基于載波聚合的通信。由此在基站2和移動站1-2之間開始通信(步驟S36 S38)。例如,基站2將業(yè)務數(shù)據(jù)發(fā)送給中繼站3 (步驟S36)。此外,基站2將業(yè)務數(shù)據(jù)、控制數(shù)據(jù)發(fā)送給移動站1-2 (步驟S37)。此外,中繼站3將業(yè)務數(shù)據(jù)發(fā)送給移動站1-2 (步驟S38)。另外,在前述的說明中,在關注了移動站1-1以及移動站1-2的載波聚合的傳輸路徑選擇方法中,說明了通過步驟S3 S8(步驟S23 S28)的處置動作在移動站1_1、1_2中測量CS1-RS并且報告給基站2的動作。但是,作為簡化后的方法,也可以省略步驟S3 S5 (步驟S23 S25),在步驟S6 (步驟S26)中基站2對移動站1_1、1_2請求通常的測量請求(measurement request),在步驟S7 (步驟S27)中移動站1_1、1_2根據(jù)基站2的第I載波、第2載波以及中繼站3的第2載波各自的!《(Reference Signal,參考信號)的接收功率(RSRP: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參考信號的接收功率)和各個廣播信息中包含的發(fā)送功率,測量各傳輸路徑的傳輸路徑損耗(Pass loss),并且向基站2報告RSRP或者傳輸路徑損耗。關于傳輸路徑損耗的測量,可以由從基站2或者中繼站3發(fā)送的廣播信息中包含的發(fā)送功率、與由移動站1-1、1_2接收到的信號的接收功率之比來獲得,測量比較容易,并且向基站2通知時的信息量也少。另一方面,CSI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信道狀態(tài)信息)以基站2和移動站1-1、1_2之間的信道矩陣的形式被賦予,將基站2的發(fā)送天線設為Nbs、將移動站1-1、1-2的接收天線設為Nms時,成為NmsXNbs的復矩陣,所以信息量也變多。但是,在調(diào)查多用戶MMO(MU-MMO)、波束成形的影響時,需要CSI。此外,在步驟S15 (步驟S35)中,若僅針對下行鏈路的信號求出各傳輸路徑的評價值,則可以省略步驟S9 S14 (步驟S29 S34)的處理動作。在TDD的系統(tǒng)中,因為上行鏈路/下行鏈路都使用同一頻率的傳輸路徑,所以僅基于下行鏈路的信號的評價就足夠。如以上說明的那樣,在基站與多個移動站之間進行基于載波聚合的通信的情況下,變成可以進行基于包括經(jīng)由中繼站的傳輸路徑的各傳輸路徑的評價值的傳輸路徑選擇。此外,在基站與多個移動站之間進行基于載波聚合的通信的情況下,能夠?qū)崿F(xiàn)包括如下中繼系統(tǒng)的無線通信系統(tǒng),即:將成為載波聚合的對象的子載波中的一部分子載波用于回程鏈路(Backhaul Link:基站-中繼站間的鏈路),將另一部或者全部子載波用于與移動站的通信。另外,也可以將用于實現(xiàn)圖2所示的測量部16、26、35以及路徑選擇部27的功能的程序記錄在計算機可讀取的記錄介質(zhì)中,使計算機系統(tǒng)讀入該記錄介質(zhì)中所記錄的程序并執(zhí)行,由此進行無線通信路徑選擇處理。另外,這里所說的“計算機系統(tǒng)”包括OS、周邊設備等的硬件。此外,所謂“ 計算機可讀取的記錄介質(zhì)”包括軟盤、光磁盤、ROM、CD-ROM等的可移動介質(zhì)、內(nèi)置于計算機系統(tǒng)的硬盤等的存儲裝置。而且“計算機可讀取的記錄介質(zhì)”包括如經(jīng)由因特網(wǎng)等的網(wǎng)絡、電話線路等的通信線路發(fā)送了程序時的成為服務器、客戶端的計算機系統(tǒng)內(nèi)部的易失性存儲器(RAM)那樣將程序保持一定時間的記錄介質(zhì)。此外,對于上述程序,可以從在存儲裝置等中存儲了該程序的計算機系統(tǒng)經(jīng)由傳輸介質(zhì)或者通過傳輸介質(zhì)中的傳輸波從而傳輸給其他計算機系統(tǒng)。這里,傳輸程序的“傳輸介質(zhì)”是指如因特網(wǎng)等的網(wǎng)絡(通信網(wǎng))、電話線路等的通信線路(通信線)那樣具有傳輸信息的功能的介質(zhì)。此外,上述程序可以是用于實現(xiàn)前述的功能的一部分的程序。進而,也可以是能夠通過與計算機系統(tǒng)中已經(jīng)記錄的程序的組合來實現(xiàn)前述的功能的、所謂的差分文件(差分程序)。工業(yè)實用性能夠應用于包含經(jīng)由中繼站裝置的情況在內(nèi)的、基站裝置選擇用于與移動通信終端之間的通信的傳輸路徑的移動通信。標號說明:1-1、1-2…移動通信終端(移動站);11...無線部;12…發(fā)送部;13…接收部;14...控制部;15…應用部;16…測量部;2…基站裝置(基站);21…無線部;22…發(fā)送部;23…接收部;24...控制部;25...網(wǎng)絡通信部;26...測量部;27…路徑選擇部;3…中繼站裝置(中繼站);31…無線部;32…發(fā)送部; 33…接收部;34…控制部;35…測量部;a、b、r..小區(qū)。
權利要求
1.一種無線通信系統(tǒng),具備基站裝置、移動通信終端、和在所述基站裝置與所述移動通信終端之間中繼數(shù)據(jù)傳輸?shù)闹欣^站裝置,其中, 能夠使用第I傳輸路徑、第2傳輸路徑和第3傳輸路徑中的2個以上的傳輸路徑,所述第I傳輸路徑是使用作為分量載波的第I載波進行所述基站裝置與所述移動通信終端間的無線通信的傳輸路徑, 所述第2傳輸路徑是使用作為頻率與所述第I載波不同的分量載波的第2載波進行所述基站裝置與所述移動通信終端間的無線通信的傳輸路徑, 所述第3傳輸路徑是通過使用所述第I載波進行所述基站裝置與所述中繼站裝置間的無線通信、并且使用第3載波進行所述中繼站裝置與所述移動通信終端間的無線通信,從而經(jīng)由所述中繼站裝置進行所述基站裝置與所述移動通信終端間的無線通信的傳輸路徑,所述基站裝置具備: 信息收集部,其收集用于計算所述第I傳輸路徑、第2傳輸路徑以及第3傳輸路徑各自的評價值的信息; 評價值計算部,其基于收集到的所述信息,計算所述第I傳輸路徑、第2傳輸路徑以及第3傳輸路徑各自的評價值;和 傳輸路徑選擇部,其使用所述第I傳輸路徑、第2傳輸路徑以及第3傳輸路徑各自的評價值,選擇所述移動通信終端使用的傳輸路徑。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線通信系統(tǒng),其中, 所述基站裝置為了收集所述信息,對所述中繼站裝置請求使用成為載波聚合的候補的分量載波發(fā)送參考信號,并且對進行載波聚合的所述移動通信終端請求測量所述基站裝置以及周邊的多個中繼站裝 置發(fā)送的參考信號, 所述移動通信終端對所述基站裝置報告按照所述參考信號的測量請求而測量出的測量結果信息。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無線通信系統(tǒng),其中, 所述基站裝置為了收集所述信息,對所述移動通信終端請求使用成為載波聚合的候補的分量載波發(fā)送參考信號,并且對進行載波聚合的所述中繼站裝置請求測量周邊的所述移動通信終端發(fā)送的參考信號, 所述中繼站裝置對所述基站裝置報告按照所述參考信號的測量請求而測量出的測量結果息。
4.一種基站裝置,與移動通信終端和中繼站裝置進行無線通信,其中, 能夠使用第I傳輸路徑、第2傳輸路徑和第3傳輸路徑中的2個以上的傳輸路徑,所述第I傳輸路徑是使用作為分量載波的第I載波進行所述基站裝置與所述移動通信終端間的無線通信的傳輸路徑, 所述第2傳輸路徑是使用作為頻率與所述第I載波不同的分量載波的第2載波進行所述基站裝置與所述移動通信終端間的無線通信的傳輸路徑, 所述第3傳輸路徑是通過使用所述第I載波進行所述基站裝置與所述中繼站裝置間的無線通信、并且使用第3載波進行所述中繼站裝置與所述移動通信終端間的無線通信,從而經(jīng)由所述中繼站裝置進行所述基站裝置與所述移動通信終端間的無線通信的傳輸路徑,所述基站裝置具備:信息收集部,其收集用于計算所述第I傳輸路徑、第2傳輸路徑以及第3傳輸路徑各自的評價值的信息; 評價值計算部,其基于收集到的所述信息,計算所述第I傳輸路徑、第2傳輸路徑以及第3傳輸路徑各自的評價值;和 傳輸路徑選擇部,其使用所述第I傳輸路徑、第2傳輸路徑以及第3傳輸路徑各自的評價值,選擇所述移動通信終端使用的傳輸路徑。
5.一種無線通信系統(tǒng)中的無線通信路徑選擇方法,所述無線通信系統(tǒng)具備基站裝置、移動通信終端、和在所述基站裝置與所述移動通信終端之間中繼數(shù)據(jù)傳輸?shù)闹欣^站裝置,在所述無線通信路徑選擇方法中, 能夠使用第I傳輸路徑、第2傳輸路徑和第3傳輸路徑中的2個以上的傳輸路徑,所述第I傳輸路徑是使用作為分量載波的第I載波進行所述基站裝置與所述移動通信終端間的無線通信的傳輸路徑, 所述第2傳輸路徑是使用作為頻率與所述第I載波不同的分量載波的第2載波進行所述基站裝置與所述移動通信終端間的無線通信的傳輸路徑, 所述第3傳輸路徑是通過使用所述第I載波進行所述基站裝置與所述中繼站裝置間的無線通信、并且使用第3載波進行所述中繼站裝置與所述移動通信終端間的無線通信,從而經(jīng)由所述中繼站裝置 進行所述基站裝置與所述移動通信終端間的無線通信的傳輸路徑,所述基站裝置, 收集用于計算所述第I傳輸路徑、第2傳輸路徑以及第3傳輸路徑各自的評價值的信息; 基于收集到的所述信息,計算所述第I傳輸路徑、第2傳輸路徑以及第3傳輸路徑各自的評價值; 使用所述第I傳輸路徑、第2傳輸路徑以及第3傳輸路徑各自的評價值,選擇所述移動通信終端使用的傳輸路徑。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無線通信路徑選擇方法,其中, 所述基站裝置為了收集所述信息,對所述中繼站裝置請求使用成為載波聚合的候補的分量載波發(fā)送參考信號,并且對進行載波聚合的所述移動通信終端請求測量所述基站裝置以及周邊的多個中繼站裝置發(fā)送的參考信號, 所述移動通信終端對所述基站裝置報告按照所述參考信號的測量請求而測量出的測量結果信息。
7.根據(jù)權利要求5或6所述的無線通信路徑選擇方法,其中, 所述基站裝置為了收集所述信息,對所述移動通信終端請求使用成為載波聚合的候補的分量載波發(fā)送參考信號,并且對進行載波聚合的所述中繼站裝置請求測量周邊的所述移動通信終端發(fā)送的參考信號, 所述中繼站裝置對所述基站裝置報告按照所述參考信號的測量請求而測量出的測量結果息。
全文摘要
基站裝置具備信息收集部,其收集用于計算第1傳輸路徑、第2傳輸路徑以及第3傳輸路徑各自的評價值的信息;評價值計算部,其基于收集到的信息,計算第1傳輸路徑、第2傳輸路徑以及第3傳輸路徑各自的評價值;和傳輸路徑選擇部,其使用第1傳輸路徑、第2傳輸路徑以及第3傳輸路徑各自的評價值,選擇移動通信終端使用的傳輸路徑。
文檔編號H04W72/04GK103229532SQ201280003870
公開日2013年7月31日 申請日期2012年2月24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2月25日
發(fā)明者福元修作, 菅原史朗, 竹花秀一, 福政英伸 申請人:夏普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