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電源領(lǐng)域,特別是涉及一種脈沖電路、脈沖電源和電磁發(fā)射裝置。
背景技術(shù):
電磁發(fā)射是以電磁力加速物體的新興技術(shù)。與傳統(tǒng)發(fā)射技術(shù)相比,電磁發(fā)射具有能量效率高、控制精度高和響應速度快等優(yōu)勢。隨著科學技術(shù)(特別是計算機控制技術(shù)和電力電子技術(shù))的不斷發(fā)展,電磁發(fā)射技術(shù)的實用化進程不斷加速。
電磁發(fā)射裝置一般由發(fā)射器、被發(fā)射組件和脈沖電源構(gòu)成。脈沖電源一般需要在毫秒級時間內(nèi)提供兆安級脈沖電流和兆焦級脈沖能量。用于電磁發(fā)射的脈沖電源一般由初級電源、中間儲能環(huán)節(jié)和脈沖形成網(wǎng)絡(luò)三部分構(gòu)成。對于中間儲能環(huán)節(jié)而言,常見的儲能形式有機械儲能、電容儲能和電感儲能。其中電感儲能會存在換流困難、線圈損耗較高,電感線圈余能占總預充能量的比例較高的問題,這使得系統(tǒng)整體能量利用效率較低。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針對傳統(tǒng)的。脈沖電源系統(tǒng)整體能量利用效率較低的問題,提供一種具有能量回收功能的脈沖電路、脈沖電源和電磁發(fā)射裝置。
一種脈沖電路,包括:
脈沖電路正輸出端和脈沖電路負輸出端;
至少一電感模塊,所述電感模塊包括與所述脈沖電路正輸出端電連接的電感正輸出端和與所述脈沖電路負輸出端電連接的電感負輸出端,所述電感模塊用于通過所述電感正輸出端和所述電感負輸出端輸出能量;
還包括:
至少一電容模塊,所述電容模塊包括:
與所述脈沖電路正輸出端電連接的電容正輸出端和與所述脈沖電路負輸出端電連接的電容負輸出端。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脈沖電路包括:
能量回收電路,所述能量回收電路通過所述電容正輸出端和所述電容負輸出端回收所述電感模塊的能量,所述能量回收電路的兩端分別與所述電容正輸出端和所述電容負輸出端相連;
充電電路,所述充電電路通過所述電容正輸出端和所述電容負輸出端輸出能量,所述充電電路的兩端分別與所述電容正輸出端和所述電容負輸出端相連。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能量回收電路包括:
串聯(lián)于所述電感正輸出端和所述電感負輸出端之間的第一電容、第一晶閘管,所述第一晶閘管的陽極與所述電容正輸出端電連接。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充電電路包括:
串聯(lián)于所述電容正輸出端和所述電容負輸出端之間的第一電感和第一二級管,所述第一二級管的陽極與所述電容負輸出端電連接;
第二晶閘管,所述第二晶閘管的陽極與所述第一晶閘管的陰極電連接,所述第二晶閘管的陰極與所述第一二極管的陰極電連接。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電感模塊包括:
串聯(lián)連接的第一電源和開關(guān),所述第一電源的脈沖電路負輸出端與所述電感正輸出端電連接;
并聯(lián)連接的第二二極管與第三晶閘管;
第二電容,分別與所述第二二極管和所述第三晶閘管串聯(lián)并與所述電感正輸出端電連接,所述開關(guān)連接在所述第二二極管的陰極、所述第三晶閘管的陽極與所述第一電源的脈沖電路正輸出端之間;
第二電感與第三電感,異名端連接并串聯(lián)在所述第三晶閘管的陽極與所述電感正輸出端之間;
第三二極管,陰極連接在所述第二電感與所述第三電感之間,所述第三二極管的陽極與所述電感負輸出端電連接。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電感模塊包括:
串聯(lián)連接的第二電源和第四晶閘管,所述第二電源的脈沖電路負輸出端與所述電感正輸出端電連接,所述第二電源的脈沖電路正輸出端與所述第四晶閘管的陽極電連接;
并聯(lián)連接的第四二極管和第六晶閘管;
第三電容,分別與所述第四二極管和第六晶閘管串聯(lián),并與所述電感正輸出端電連接,所述第四二極管的陰極與所述第六晶閘管的陽極和所述第四晶閘管的陰極電連接;
第四電感和第五電感,異名端連接并串聯(lián)在所述第四晶閘管的陰極和所述第二電源的脈沖電路負輸出端之間;
第五晶閘管、第四電容和第五二極管,依次串聯(lián)于所述第四電感的兩端,所述第五晶閘管的陰極與所述第四晶閘管的陰極電連接,所述第五二極管的陽極與所述電容負輸出端電連接。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電感模塊包括:
串聯(lián)連接的第三電源和第七晶閘管,所述第三電源的脈沖電路負輸出端與所述電感正輸出端電連接,所述第三電源的脈沖電路正輸出端與所述第七晶閘管陽極電連接;
并聯(lián)連接的第八晶閘管和第九晶閘管;
第五電容,分別與所述第八晶閘管、所述第九晶閘管串聯(lián)并與所述電感正輸出端電連接,所述第八晶閘管的陰極、所述第九晶閘管的陽極與所述第七晶閘管的陰極電連接;
第六電感、第七電感,異名端連接并串聯(lián)在所述第七晶閘管的陰極和所述第三電源的脈沖電路負輸出端之間;
第六二極管,陰極連接在所述第六電感、所述第七電感之間,所述第六二極管的陽極與所述電感負輸出端電連接。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電感模塊包括:
串聯(lián)連接的第四電源、第十晶閘管,所述第四電源的脈沖電路負輸出端與所述電感正輸出端電連接,所述第四電源的脈沖電路正輸出端與所述第十晶閘管的陽極電連接;
第十一晶閘管、第六電容,串聯(lián)于所述第十晶閘管的陰極和所述第四電源的脈沖電路負輸出端之間,所述第十一晶閘管的陰極與所述第十晶閘管的陰極電連接;
第九電感和第十電感,異名端連接并串聯(lián)在所述第十晶閘管的陰極和所述第四電源的脈沖電路負輸出端之間;
串聯(lián)連接的第十二晶閘管和第八電感,所述第十二晶閘管陰極與所述第十一晶閘管的陽極電連接,所述第八電感遠離所述第十二晶閘管的一端電連接在所述第九電感、所述第十電感之間;
第七二極管,陰極電連接在所述第九電感、所述第十電感之間,所述第七二極管的陽極與所述電感負輸出端電連接。
一種脈沖電源,包括所述的脈沖電路。
一種電磁發(fā)射裝置,包括加速裝置,包括所述的脈沖電源,所述脈沖電路正輸出端與所述脈沖電路負輸出端電連接在所述加速裝置的兩端。
本發(fā)明提供的脈沖電路中,所有所述電感模塊的正輸出端與所有所述電容模塊的正輸出端連接后與負載的脈沖電路正輸出端連接。所有所述電感模塊的負輸出端與所有所述電容模塊的負輸出端連接后與負載的脈沖電路負輸出端連接。在所述電感模塊向負載釋放能量后,所述能量回收電路能夠?qū)⑺鲭姼心K未利用的能量回收以備下次使用,從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脈沖電路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電容模塊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電感模塊的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電感模塊的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電感模塊的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電感模塊的示意圖;
圖7為本發(fā)明提供的一個實施例中脈沖電路中電容模塊輸出電流、電壓模塊輸出電流、負載電流相互關(guān)系示意圖;
圖8為本發(fā)明提供的一個實施例中負載電流、電容模塊中第一電容電壓和電樞速度關(guān)系示意圖;
圖9為本發(fā)明提供的一個實施例中加速裝置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脈沖電路10、電感模塊20、電感正輸出端21、電感負輸出端22、電容模塊30、電容正輸出端31、電容負輸出端32、充電電路40、能量回收電路50、第一電容110、第二電容120、第三電容130、第四電容140、第五電容150、第六電容160、第一晶閘管210、第二晶閘管220、第三晶閘管230、第四晶閘管240、第五晶閘管250、第六晶閘管260、第七晶閘管270、第八晶閘管280、第九晶閘管290、第十晶閘管291、第十一晶閘管292、第十二晶閘管293、第一電感310、第二電感320、第三電感330、第四電感340、第五電感350、第六電感360、第七電感370、第八電感380、第九電感390、第十電感391、第一二級管410、第二二極管420、第三二極管430、第四二極管440、第五二極管450、第六二極管460、第七二極管470、第一電源510、第二電源520、第三電源530、第四電源540、開關(guān)600、加速裝置700、導軌710、電樞720、彈丸730。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的發(fā)明目的、技術(shù)方案及技術(shù)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jié)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進行描述。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請參見圖1和圖2,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一種脈沖電路10。所述脈沖電路10包括脈沖電路正輸出端11、脈沖電路負輸出端12、至少一電感模塊20、以及至少一電容模塊30。所述電感模塊20包括與所述脈沖電路正輸出端11電連接的電感正輸出端21和與所述脈沖電路負輸出端12電連接的電感負輸出端22。所述電感模塊20用于通過所述電感正輸出端21和所述電感負輸出端22輸出能量。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電容模塊30包括能量回收電路50、充電電路40、電容負輸出端32、電容正輸出端31。所述電容正輸出端31與所述脈沖電路10正輸出端11電連接。所述電容負輸出端32與所述脈沖電路負輸出端12電連接。所述能量回收電路50通過所述電容正輸出端31和所述電容負輸出端32回收所述電感模塊20的能量。所述能量回收電路50的兩端分別與所述電容正輸出端31和所述電容負輸出端32相連。所述充電電路40通過所述電容正輸出端31和所述電容負輸出端32輸出能量。所述充電電路40的兩端分別與所述電容正輸出端31和所述電容負輸出端32相連。所述脈沖電路10可以通過電磁力給物體加速。所述電感模塊20可以為負載提供加速的能量。所述負載可以是電磁軌道炮、艦載機發(fā)射器、衛(wèi)星發(fā)射器等。所述電感模塊20具有高儲能密度優(yōu)勢。所述電容模塊30具有高功率密度優(yōu)勢。因此所述電感模塊20可以具有較小的體積,從而可以減少設(shè)備的體積??梢运鲭娙菽K30可以將所述電感模塊20工作過程中沒有被利用的能量回收。所述電容模塊30還可以將回收的能量在所述脈沖電路10再次工作時提供給負載。從而達到充分利用能量的目的。所述充電電路40可以在所述脈沖電路10工作時直接給負載充電。所述能量回收電路50可以在被發(fā)射元件出膛的前后回收所述電感模塊20中的能量以備下次利用。所述電感模塊20和所述電容模塊30可以協(xié)同工作。所述電感模塊20和所述電容模塊30的數(shù)量可以根據(jù)負載的功率要求選擇。所述電容模塊30和所述電感模塊20各自的工作相互不受干擾。所述電感模塊20和收縮時電容模塊30可以并聯(lián)放電、相對獨立,通過靈活調(diào)整所述電感模塊20的數(shù)量和所述電容模塊30數(shù)量,即可滿足不同的發(fā)射需求。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能量回收電路50包括第一電容110、第一晶閘管210。所述第一電容110串聯(lián)于所述電容正輸出端31和所述電容負輸出端32之間。所述第一晶閘管210的陽極與所述電容正輸出端31電連接。
當需要對所述電感模塊20中的能量回收時,觸發(fā)所述第一晶閘管210使所述第一晶閘管210導通,電感模塊20中的能量可以從所述電容正輸出端31輸入,經(jīng)過所述第一晶閘管210將能量儲存在所述第一電容110中。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晶閘管210觸發(fā)的時刻可以早于被發(fā)射元件的出膛時刻以使能量回收最大化。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電容110為脈沖電容。脈沖電容可以具有較高的電壓承受能力。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充電電路40包括第一電感310、第一二級管410、第二晶閘管220。所述第一電感310和所述第一二級管410串聯(lián)于所述電容正輸出端31和所述電容負輸出端32之間。第一二極管410的陽極連接32。所述第二晶閘管220的陽極與所述第一晶閘管210的陰極電連接,所述第二晶閘管220的陰極與所述第一二極管410的陰極電連接。
在負載需要儲能時,觸發(fā)導通所述第二晶閘管220,所述第一電容110中的能量經(jīng)過所述第二晶閘管220,在所述第一電感310中形成脈沖。能量經(jīng)過所述第一電感310后通過所述電容正輸出端31輸入負載,負載的另一端連接在所述電容負輸出端32,能量經(jīng)過負載流經(jīng)所述第一二極管410進入所述第一電感310。在給負載充能的過程中,所述第一電感310、負載、所述第一二極管410形成回路。
請參見圖3,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電感模塊20包括第一電源510、開關(guān)600、第二二極管420、第三晶閘管230、第二電容120、第二電感320、第三電感330、以及第三二極管430。所述第一電源510和開關(guān)600串聯(lián)。所述第二二極管420與所述第三晶閘管230并聯(lián)。所述第二二極管420的的陰極與所述第三晶閘管230的陽極連接。所述第二電容120分別與所述第二二極管420和所述第三晶閘管230串聯(lián)并與所述電感正輸出端21電連接。所述開關(guān)600連接在所述第二二極管420的陰極、所述第三晶閘管230的陽極與所述第一電源510的脈沖電路正輸出端之間。所述開關(guān)600的一端連接在所述第一電源510的正極。所述第二電感320與所述第三電感330異名端連接并串聯(lián)在所述第三晶閘管230的陽極與所述電感正輸出端21之間。所述第三二極管430的陰極連接在所述第二電感320與所述第三電感330之間,所述第三二極管430的陽極與所述電感負輸出端22電連接。
本實施例中,所述電容模塊30的工作過程如下:
s100,合上開關(guān)600,導通回路,所述第一電源510向所述第二電感320和所述第三電感330充電,充電完畢后斷開所述開關(guān)600。
s200,所述第三二極管430導通,所述第二電感320的電流迅速減小,所述第三電感330的電流迅速增加,負載電流迅速增大,漏感能量被所述第二電容120收集。
s300,觸發(fā)導通所述第三晶閘管230,所述第二電容120收集的能量向負載放電。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電容120能夠回收能量并向負載放電,從而提高了能量利用的效率。
請參見圖4,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電感模塊20包括第二電源520、第四晶閘管240、第五晶閘管250、第六晶閘管260、第三電容130、第四電感340、第五電感350、第四電容140、以及第五二極管450。所述第二電源520和所述第四晶閘管240串聯(lián)連接。所述第二電源520的脈沖電路負輸出端與所述電感正輸出端21電連接。所述第二電源520的脈沖電路正輸出端與所述第四晶閘管240的陽極電連接。所述第四二極管440、所述第六晶閘管260并聯(lián)連接。所述第三電容分別與所述第四二極管440和第六晶閘管260串聯(lián),并與所述電感正輸出端21電連接。所述第四二極管440的陰極與所述第六晶閘管260的陽極和所述第四晶閘管240的陰極電連接。所述第四電感340和所述第五電感350異名端連接后串聯(lián)在所述第四晶閘管240的陰極和所述第二電源520的脈沖電路負輸出端之間。所述第五晶閘管250、所述第四電容140和所述第五二極管450依次串聯(lián)于所述第四電感340的兩端。所述第五晶閘管250的陰極與所述第四晶閘管240的陰極電連接。所述第五二極管450的陽極與所述電容負輸出端32電連接。通過設(shè)置第五晶閘管250、第四電容140,能夠使得所述第四電容140反壓阻斷管段所述第四晶閘管240。
本實施例中,所述電感模塊20的工作過程如下:
s100,觸發(fā)所述第四晶閘管240導通,所述第二電源520為所述第四電感340和所述第五電感350充電,直至充電電流增加到指定值。
s200,觸發(fā)導通所述第五晶閘管250,至所述第五晶閘管250關(guān)斷。
在步驟s200中,觸發(fā)導通所述第五晶閘管250后,所述第四電容140電流迅速增大至所述第四電感340和所述第五電感350的電流的大小,所述第四晶閘管240受反壓被關(guān)斷,所述第四電容140繼續(xù)為所述第四電感340和所述第五電感350充電,直至所述第四電容140預充電量耗盡,所述第五晶閘管250關(guān)斷。
s300,所述第五二極管450導通,所述第四電感340電流減小,所述第五電感350電流迅速增大,漏感能量被所述第三電容130回收。
s400,所述第六晶閘管260導通,所述第三電容130向負載放電。
s500,所述第六晶閘管260受反壓關(guān)斷,所述第五電感350繼續(xù)向負載放電直至所述第五二極管450電流降為零,充電過程結(jié)束。
請參見圖5,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電感模塊20包括第三電源530、第七晶閘管270、第八晶閘管280、第九晶閘管290、第五電容150、第六電感360、第七電感370、以及第六二極管460。所述第三電源530和所述第七晶閘管270串聯(lián)連接。所述第三電源530的脈沖電路負輸出端與所述電感正輸出端21電連接。所述第三電源530的脈沖電路正輸出端與所述第七晶閘管270陽極電連接。所述第八晶閘管280、所述第九晶閘管290并聯(lián)連接。所述第五電容150分別與所述第八晶閘管280、所述第九晶閘管290串聯(lián)并與所述電感正輸出端21電連接。所述第八晶閘管280的陰極、所述第九晶閘管290的陽極與所述第七晶閘管270的陰極電連接。所述第六電感360、所述第七電感370異名端連接并串聯(lián)在所述第七晶閘管270的陰極和所述第三電源530的脈沖電路負輸出端之間。所述第六二極管460的陰極連接在所述第六電感360、所述第七電感370之間。所述第六二極管460的陽極與所述電感負輸出端22電連接。
本實施例中,所述電容模塊30的工作過程如下:
s100,觸發(fā)所述第七晶閘管270,所述第三電源530為所述第六電感360和所述第七電感370充電。
s200,觸發(fā)導通所述第八晶閘管280;至所述第五電容150預充能量完全耗盡。
在步驟s200中,觸發(fā)導通所述第八晶閘管280后,所述第五電容150電流增大至所述第六電感360和所述第七電感370的充電電流。所述第七晶閘管270因電流過零且承受反壓而關(guān)斷;之后第五電容150繼續(xù)為所述第六電感360和所述第七電感370充電,直至其預充能量完全耗盡。
s300,所述第六二極管460導通,直至所述第八晶閘管280電流過零并承受反壓而關(guān)斷。
在步驟s300中,所述第六二極管460導通后,所述第六電感360電流迅速減小,所述第七電感370電流迅速增大,負載電流也隨之迅速增大,漏感能量通過所述第六電感360–第六二極管460—負載—第五電容150—第八晶閘管280—第六電感360回路被所述第五電感350收集,直至所述第八晶閘管280電流過零并承受反壓而關(guān)斷。
s400,所述第七電感370直接向負載放電。
s500,觸發(fā)所述第九晶閘管290導通,所述第三晶閘管230t3電流過零并承受反壓而關(guān)斷。
在步驟s500中,觸發(fā)所述第九晶閘管290導通后,所述第五電容150所收集的漏感能量通過所述第五電容150—負載—第六二極管460—第六電感360—第九晶閘管290—第五電容150回路向負載放電,產(chǎn)生負載電流的二次峰。之后,所述第三晶閘管230t3電流過零并承受反壓而關(guān)斷。
s600,所述第七電感370直接向負載放電,這一階段與s400步驟相同。所述第六二極管460電流降至零,充電結(jié)束。
請參見圖6,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電感模塊20包括第四電源540、第十晶閘管291、第十一晶閘管292、第十二晶閘管293、第六電容160、第八電感380、第九電感390、第十電感391、第七二極管470。所述第四電源540、所述第十晶閘管291串聯(lián)連接。所述第四電源540的脈沖電路負輸出端與所述電感正輸出端21電連接。所述第四電源540的脈沖電路正輸出端與所述第十晶閘管291的陽極電連接。所述第十一晶閘管292、所述第六電容160串聯(lián)于所述第十晶閘管291的陰極和所述第四電源540的脈沖電路負輸出端之間。所述第十一晶閘管292的陰極與所述第十晶閘管291的陰極電連接。所述第九電感390所述第十電感391異名端連接后串聯(lián)在所述第十晶閘管291的陰極和所述第四電源540的脈沖電路負輸出端之間。所述第十二晶閘管293和所述第八電感380串聯(lián)連接。所述第十二晶閘管293陰極與所述第十一晶閘管292的陽極電連接。所述第八電感380遠離所述第十二晶閘管293的一端電連接在所述第九電感390、所述第十電感391之間。所述第七二極管470的陰極電連接在所述第九電感390、所述第十電感391之間。所述第七二極管470的陽極與所述電感負輸出端22電連接。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電感模塊20的工作過程如下:
s100,觸發(fā)所述第十晶閘管291導通,所述第十電感391電流上升至指定值。
在步驟s100中,觸發(fā)所述第十晶閘管291導通后,所述第四電源540為所述第九電感390、所述第十電感391充電,當電感充電電流上升至指定值。
s200,觸發(fā)所述第十一晶閘管292導通,所述第六電容160為所述第九電感390、所述第十電感391充電,直至其預充能量完全耗盡。
在步驟s200中,觸發(fā)所述第十一晶閘管292導通后,所述第六電容160的電流迅速增大至電感充電電流,所述第十晶閘管291因電流過零并承受反壓而關(guān)斷;所述第六電容160繼續(xù)為所述第九電感390、所述第十電感391充電,直至其預充能量完全耗盡。
s300,所述第七二極管470導通,漏感能量被所述第六電感360收集。
在步驟s300中,所述第七二極管470導通后,所述第九電感390的電流迅速減小,所述第十電感391電流迅速增大,負載電流也隨之迅速增大,漏感能量通過所述第九電感390–第七二級管–負載–第六電容160–第十一晶閘管292–第九電感390回路被所述第六電感360收集。
s400,所述第十一二級管電流過零并承受反壓而關(guān)斷,所述第十電感391直接向負載放電。
s500,觸發(fā)所述第八晶閘管280導通,所述第六電容160負載放電。
步驟s500中,觸發(fā)所述第八晶閘管280導通,所述第六電容160所收集的漏感能量通過第六電容160-負載-第七二級管-第八電感380-第十二晶閘管293-第六電容160回路向負載放電,同時,所述第十電感391直接向負載一階放電。二階電流與一階電流疊加,構(gòu)成負載電流。
s600,所述第十二晶閘管293電流過零并承受反壓而關(guān)斷,所述第十電感391繼續(xù)向負載放電,這一階段與s400相同。所述第七二級管電流降至零,充電過程結(jié)束。
此外,如果第十二晶閘管293的觸發(fā)導通時刻恰好是s300結(jié)束時刻,則步驟s400將被跳過,直接進入步驟s500。
下面對脈沖電路10的一個應用實施例進行說明:
所述脈沖電路10包括一個圖6所示的電感模塊20,一個電容模塊30,負載為軌道炮。系統(tǒng)參數(shù)如下:
請參見圖7-8,在電樞需要能量時,所述電容模塊30和所述電感模塊20分別向所述電樞輸出能量,所述電樞的電流是所述電容模塊30和所述電感模塊20輸出電流的迭加。所述電容模塊30輸出電流的時間和所述電感模塊20輸出電流的時間可以不同。在所述電容模塊30向電樞放電時,所述電容模塊30的第一電容110的電壓迅速降為零,所述電樞的電流迅速增加。所述電樞的速度也迅速增加。在所述電樞出膛后,所述第一電容110回收能量,所述第一電容110的電壓迅速增加,所述電樞的電流迅速降低,所述電樞的速度趨于穩(wěn)定。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還提供一種脈沖電源。所述脈沖電源包括所述的脈沖電路10。所述脈沖電源可以在毫秒級時間內(nèi)提供兆安級脈沖電流和兆焦級脈沖能量??梢詰迷陔姶虐l(fā)射領(lǐng)域。并可以在工作完成后回收所述脈沖電源中所述剩余的能量,具有節(jié)約能源的優(yōu)點。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還提供一種電磁發(fā)射裝置。所述電磁發(fā)射裝置包括加速裝置700。還包括所述的脈沖電源。所述脈沖電路正輸出端11與所述脈沖電路負輸出端12連接在所述加速裝置的兩端。所述加速裝置700中可以設(shè)置有電樞720、軌道710和彈丸730。所述軌道710的兩端可以連接在所述脈沖電源的輸入輸出端。所述脈沖電源輸出的電流經(jīng)過所述軌道710輸送給所述電樞720。所述電樞720帶動所述彈丸730加速,最終將所述彈丸730高速發(fā)射。所述電磁發(fā)射裝置可以為電樞提供暫態(tài)高能量,使得所述電樞加速向外運動。所述電磁發(fā)射裝置工作完成后能夠回收所述電磁發(fā)射裝置中的能量。
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稱為“固定于”另一個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當一個元件被認為是“連接”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元件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相反,當元件被稱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時,不存在中間元件。本文所使用的術(shù)語“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類似的表述只是為了說明的目的。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發(fā)明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發(fā)明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lǐng)域的普通技術(shù)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構(gòu)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因此,本發(fā)明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quán)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