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通信工程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三端口雙頻天線。
背景技術:
移動通信和互聯網是當今世界電信業(yè)發(fā)展最快、市場潛力最大、前景最誘人的兩大業(yè)務。隨著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tǒng)的(以下簡稱3g)的啟用,3g無線移動通信技術引起人們極大的關注。td-smdma移動通信系統(tǒng)是由我國提出的3g國際標準之一。這是我國首次提出的完整的通信系統(tǒng)標準并被國際認可,是我國通信標準的領域的一個突破,填補了我國百年電信史的空白,標志著我國的電信水平已經進入以自主創(chuàng)新帶動產業(yè)發(fā)展的階段,對我國電信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實現我國電信大國到電信強國的轉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作為電磁波的收發(fā)裝置,移動通信技術中信號的傳輸覆蓋離不開基站天線,雙極化移動基站天線是每一個基站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的性能直接影響通訊的質量;而輻射單元作為雙極化移動基站天線的基本組成部分,是影響雙極化移動基站天線性能的關鍵組件。
天線由于其特殊性,各部件尺寸對于天線的各項性能指標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在已知天線結構的基礎上對天線的結構、尺寸進行優(yōu)化,以便獲得更好的性能參數是目前通訊行業(yè)的研究課題。
如專利號201310386801.1公布的一種高性能雙頻雙極化電調天線,包括反射板、碗形低頻振子、菱形高頻振子、饋線網絡、移相器和移相驅動機構;該機構采用的是單排的高頻振子,采用的四個端口輸出,這樣的雙頻雙極化電調天線存在一定的覆蓋頻段的缺陷和抗干擾性能不足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三端口雙頻天線,能夠解決一般的雙頻天線的頻段覆蓋缺陷和抗干擾性能不足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為:一種三端口雙頻天線,包括反射板、高頻振子、低頻振子、隔離件;高頻振子、低頻振子和隔離件均安裝在反射板上;其創(chuàng)新點在于:
所述反射板的反射面四周邊緣向上折彎形成垂直向上的側部反射壁;
所述隔離件包括第一隔離件和第二隔離件;
所述高頻振子具有若干個,且呈直線等間距鋪設在反射板的一側邊;相鄰的高頻振子之間通過第一隔離件隔開;
所述低頻振子具有若干個,且呈直線等間距鋪設在反射板的另一側邊;所述若干低頻振子的鋪設方向與若干高頻振子的鋪設方向平行,低頻振子的設置方向與低頻振子的鋪設方向垂直;所述第二隔離件將低頻振子平均分成兩組。
進一步的,所述高頻振子具有三個,高頻振子包括四個對稱設置的高頻振子臂,高頻振子臂安裝在巴倫座上,兩兩相互對稱的高頻振子臂之間通過金屬饋電片連接構成一個極化。
進一步的,所述高頻振子臂整體的長寬均為55mm,高頻振子臂距反射板的距離為40mm;高頻振子臂可以是正方形、圓形、菱形、橢圓形。
進一步的,所述低頻振子包括直線型低頻振子臂、低頻振子臂支架、金屬附片和連接線;直線型低頻振子臂具有一對呈直線安裝在低頻振子臂支架上,金屬附片的一端安裝在其中一個直線型低頻振子臂上,金屬附片的另一端開有孔與連接線相連,連接線穿過反射板與設置在反射板背面的合路器相連。
進一步的,所述直線型低頻振子臂還可以呈菱形、圓形、方形、橢圓形。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隔離件包括連接尼龍板和鋁板;所述連接尼龍板垂直連接在相鄰高頻振子中間位置的反射板上;所述第二隔離件為一垂直連接在低頻振子鋪設方向中間位置反射板上的擋片。
進一步的,所述反射板的長度為464mm,寬度為442mm,反射壁的高度為30mm。
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在于:
1)本發(fā)明中通過將高頻振子的輸出端口與低頻振子輸出端口進通過合路器進行整合使整個裝置變成三個輸出端,減少了整個天線的輸出端口,增強了整個天線的輸出信號,機構更加合理、性能更加優(yōu)異,輸出信號更強;
2)相鄰的高頻振子之間通過隔離件隔開,隔離件還將低頻振子隔開,增加了天線的抗干擾性能,低頻振子與高頻振子的分別位于反射板的兩側,低頻振子與高頻振子交錯排列形成面陣,增加了信號輸出能力和頻段覆蓋范圍,排布更加合理。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一種三端口雙頻天線的主視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一種三端口雙頻天線的高頻振子立體圖。
圖3為本發(fā)明的一種三端口雙頻天線的低頻振子立體圖。
圖4為本發(fā)明的一種三端口雙頻天線的第一隔離件的主視圖。
圖5為本發(fā)明的一種三端口雙頻天線的第二隔離件的主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的實施例可以使本專業(yè)的技術人員更全面地理解本發(fā)明,但并不因此將本發(fā)明限制在所述的實施例范圍之中。
如圖1至圖5所示的一種三端口雙頻天線,包括反射板1、高頻振子2、低頻振子3、隔離件4;高頻振子2、低頻振子3和隔離件4均安裝在反射板1上。
反射板1的反射面四周邊緣向上折彎形成垂直向上的側部反射壁。
隔離件4包括第一隔離件41和第二隔離件42。
高頻振子2具有若干個,且呈直線等間距鋪設在反射板1的一側邊;相鄰的高頻振子2之間通過第一隔離件41隔開。
低頻振子3具有若干個,且呈直線等間距鋪設在反射板1的另一側邊;所述若干低頻振子3的鋪設方向與若干高頻振子2的鋪設方向平行,低頻振子3的設置方向與低頻振子3的鋪設方向垂直;所述第二隔離件42將低頻振子3平均分成兩組。
高頻振子2具有三個,高頻振子2包括四個對稱設置的高頻振子臂21,高頻振子臂21安裝在巴倫座22上,兩兩相互對稱的高頻振子臂21之間通過金屬饋電片連接構成一個極化。
高頻振子臂21整體的長寬均為55mm,高頻振子臂21距反射板的距離為40mm;高頻振子臂21可以是正方形、圓形、菱形、橢圓形。
低頻振子3包括直線型低頻振子臂31、低頻振子臂支架32、金屬附片33和連接線34;直線型低頻振子臂31具有一對呈直線安裝在低頻振子臂支架32上,金屬附片33的一端安裝在其中一個直線型低頻振子臂31上,金屬附片33的另一端開有孔與連接線34相連,連接線34穿過反射板1與設置在反射板1背面的合路器相連。
直線型低頻振子臂31還可以呈菱形、圓形、方形、橢圓形。
第一隔離件41包括連接尼龍板411和鋁板412;所述連接尼龍板411垂直連接在相鄰高頻振子2中間位置的反射板1上;所述第二隔離件42為一垂直連接在低頻振子3鋪設方向中間位置反射板1上的擋片。
反射板1的長度為464mm,寬度為442mm,反射壁的高度為30mm。
本行業(yè)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發(fā)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發(fā)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發(fā)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fā)明范圍內。本發(fā)明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