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滑環(huán),尤指一種結構簡單,成本低的導電滑環(huán)。
背景技術:
:滑環(huán)屬于電接觸滑動連接應用范疇,它又稱集電環(huán)、或稱旋轉關節(jié)、旋轉電氣接口、滑環(huán)、集流環(huán)、回流環(huán)、線圈、換向器、轉接器,是實現(xiàn)兩個相對轉動機構的圖像、數(shù)據信號及動力傳遞的精密輸電裝置。特別適合應用于無限制的連續(xù)旋轉,同時又需要從固定位置到旋轉位置傳送功率或數(shù)據的場所。是各種精密轉臺、離心機和慣導設備的關鍵器件?;h(huán)的結構一般包括定子組件、轉子組件以及外殼;組裝后,該定子組件包覆于轉子組件外,外殼套于定子組件外,通過使轉子組件相對定子組件轉動,實現(xiàn)信號傳遞,解決傳統(tǒng)直通型線纜傳輸不能旋轉扭動的問題。在定子組件中有套管殼、外導線和端子。傳統(tǒng)結構定子組件的端子一般是將預鍍銅線兩端折彎而成一U形的端子,套管殼用塑膠一體成型出,再設置多個孔,使U形端子的兩端插入孔內固定,伸出孔外的部分用于與轉子組件的導電環(huán)滑接。然而由于銅線比較細小,容易造成彎曲。定子組件的端子和外導線的排布也較疏松,成本較高。因此,有必要設計一種改良的導電滑環(huán),以克服上述問題。技術實現(xiàn)要素:針對
背景技術:
所面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簡便的到導電滑環(huán)。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手段:一種導電滑環(huán),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轉子組件,所述轉子組件包括一軸芯,若干導電環(huán)均勻的套設于軸芯外;一定子組件,所述定子組件包括一第一套管殼、一第二套管殼和復數(shù)端子,所述第一和第二套管殼彼此扣合組裝包裹在所述轉子組件外,所述端子固持于所述第一套管殼和第二套管殼;所述端子包括一板狀的固定部和自固定部兩端向所述導電環(huán)的旋轉中心線延伸的兩彈性接觸部,所述固定部所在的平面與所述導電環(huán)的旋轉中心線垂直,所述彈性接觸部與所述導電環(huán)滑接;一外殼,套設于所述定子組件外。進一步,所述彈性接觸部是由所述固定部兩末端先側向彎折再向靠近所述導電環(huán)的旋轉中心線的方向延伸形成。進一步,所述彈性接觸部的末端向遠離所述導電環(huán)的旋轉中心線的方向彎折出一弧面,所述弧面與所述導電環(huán)滑接。進一步,所述固定部向遠離所述導電環(huán)的旋轉中心線的方向彎折延伸形成一焊線部,所述焊線部焊接一外導線。進一步,所述焊線部為板狀,所述焊線部所在的平面與所述導電環(huán)的旋轉中心線平行。進一步,所述相鄰焊線部的連線與所述導電環(huán)的旋轉中心線在所述焊線部所在的平面上的投影線相交。進一步,所述第一套管殼和第二套管殼的外表面設有多個夾線槽,所述夾線槽夾持所述外導線。進一步,所述第一套管殼和第二套管殼的外表面凹設有復數(shù)互相平行的第一凹槽,所述固定部固持于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兩端沿著與所述導電環(huán)的旋轉中心線平行的方向凹設一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貫通所述第一套管殼和第二套管殼的內表面與外表面,所述第二凹槽容設所述彈性接觸部。進一步,所述固定部向靠近所述導電環(huán)的旋轉中心線的方向突設有一卡持部,所述卡持部卡持于所述第一套管殼和第二套管殼的一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自所述第一凹槽向靠近所述導電環(huán)的旋轉中心線的方向凹設。進一步,所述卡持部上突設有一突刺,所述突刺與所述第三凹槽的內壁干涉固定。進一步,所述端子包括固持于所述第一套管殼的一第一端子和固持于所述第二套管殼的一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與所述導電環(huán)交替滑接。進一步,所述第一套管殼和第二套管殼的內表面向靠近所述導電環(huán)的旋轉中心線的方向突設有多個弧形的凸條,所述凸條位于兩相鄰的所述導電環(huán)之間。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定子組件的板狀端子的固定部的板面與轉子組件的導電環(huán)的旋轉中心線垂直,有利于更緊密的排布定子組件的端子和外導線。而且板狀的端子在惡劣的工作環(huán)境下不易彎曲變形,成本較低?!靖綀D說明】圖1為本實用新型導電滑環(huán)的立體分解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導電滑環(huán)的立體組合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導電滑環(huán)的立體局部分解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導電滑環(huán)的立體另一局部分解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導電滑環(huán)的立體部分剖視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導電滑環(huán)的剖視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導電滑環(huán)的部分局部放大圖;圖8為本實用新型導電滑環(huán)的另一角度的剖視圖。具體實施方式的附圖標號說明:導電滑環(huán)100定子組件10端子11第一端子11A第二端子11B固定部111彈性接觸部112弧面1121焊線部113卡持部114突刺1141第一套管殼12第一平板部121,131,夾線槽122,132第一凹槽123,133第二凹槽124,134第三凹槽125,135第二平板部126卡扣127突條128,138第二套管殼13第三平板部136卡槽137外導線14轉子組件20導電環(huán)21內導線22軸芯23第一環(huán)槽231第二環(huán)槽232外殼30【具體實施方式】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結構、特征以及功效等,現(xiàn)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如圖1和圖2,本實用新型的導電滑環(huán)100包括一轉子組件20、一定子組件10、和一外殼30,所述定子組件10包覆于所述轉子組件20外,所述外殼30套設于所述定子組件10外。通過使所述轉子組件20相對于所述定子組件10旋轉,就可以實現(xiàn)兩個相對轉動的機構的信號傳遞。所述轉子組件20包括一軸芯23、多個導電環(huán)21和復數(shù)內導線22。所述軸芯23是圓柱狀的塑膠體。所述軸芯23的圓柱狀外表面均勻的凹設有復數(shù)第一環(huán)槽231和復數(shù)第二環(huán)槽232,所述第一環(huán)槽231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環(huán)槽232的深度。所述第一環(huán)槽231和第二環(huán)槽232交替設置。所述導電環(huán)21套設于所述第一環(huán)槽231內。每一所述導電環(huán)21與一所述內導線22焊接。然后,所述軸芯23與所述內導線22和導電環(huán)21一體成型。所述定子組件10包括一第一套管殼12、一第二套管殼13、復數(shù)端子11和復數(shù)外導線14。所述第一套管殼12和第二套管殼13對稱設置,結構相同,二者都是弧形半殼體狀。所述第一套管殼12與第二套管殼13彼此扣合組裝包裹在所述轉子組件20外。扣合后,所述第一套管殼12和第二套管殼13組合成一圓柱體,套設于所述轉子組件20外周。如圖3和4,所述第一套管殼12和第二套管殼13均具是一弧形的半殼體,所述第一套管殼12和第二套管殼13自其外表面向靠近所述導電環(huán)21的旋轉中心線的方向凹設有一第一平板部121,131,,所述第一平板部121,131,自所述主體部的外表面向靠近所述導電環(huán)21的旋轉中心線的方向凹設形成。所述第一平板部121,131,具有平面的外表面和弧形的內表面。所述第一套管殼12的外表面的兩側端向靠近所述導電環(huán)21的旋轉中心線的方向凹設形成一第二平板部126,所述第二平板部126向外突設有一卡扣127。所述第二套管殼13的外表面的兩側端向靠近所述導電環(huán)21的旋轉中心線的方向凹設形成一第三平板部136,所述第三平板部136向扣合方向延伸形成一卡槽137,所述卡扣127與所述卡槽137扣合在一起,使得所述第一套管殼12和第二套管殼13緊密的扣合組裝在一起。所述第一套管殼12與所述第二套管殼13的兩接觸面上分別凹設有復數(shù)第四凹槽和復數(shù)固定柱(未標號)。所述固定柱插入所述第四凹槽中,防止所述第一套管殼12和第二套管殼13相對滑動。所述固定柱的自由端還設有倒角,引導所述固定柱進入所述第四凹槽,使得所述第一套管殼12和第二套管殼13緊密扣合在一起。所述第一平板部121,131的外表面向遠離所述導電環(huán)21的旋轉中心線的方向突設有復數(shù)夾線槽122,132,每一夾線槽122,132夾持一外導線14。所述第一平板部121,131的外表面向靠近所述導電環(huán)21的旋轉中心線的方向凹設形成復數(shù)相互平行的一第一凹槽123,133,所述第一凹槽123,133與所述導電環(huán)21的旋轉中心線垂直。所述第一凹槽123,133的兩端沿著與所述導電環(huán)21的旋轉中心線平行的方向凹設形成一第二凹槽124,134,所述第二凹槽124,134貫通所述第一平板部121,131,的外表面和內表面。所述第一凹槽123,133的兩端向靠近所述導電環(huán)21的旋轉中心線的方向凹設形成一第三凹槽125,135。所述第三凹槽125,135的頂端位于所述第一凹槽123,133內。如圖8,所述第一套管殼12和第二套管殼13的內表面向靠近所述導電環(huán)21的旋轉中心線的方向突設有互相平行的復數(shù)弧形的突條128,138,所述突條128,138插入所述軸芯23的第二環(huán)槽232。所述突條128,138位于相鄰的所述導電環(huán)21之間,可以防止相鄰的所述導電環(huán)21電性連接。如圖1,所述第一套管殼12和第二套管殼13均固持若干端子11,所述端子11是沖壓成型,易于批量組裝,且不容易變形。電鍍也可以選鍍,成本較低。所述端子11包括一板狀的固定部111、一焊線部113,兩彈性接觸部112和一卡持部114。所述彈性接觸部112自所述固定部111的兩端先側向彎折再沿著靠近所述導電環(huán)21的旋轉中心線的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焊線部113自所述固定部111向遠離所述導電環(huán)21的旋轉中心線的方向彎折延伸形成,所述焊線部113所在的平面與所述導電環(huán)21的旋轉中心線平行。所述卡持部114自所述固定部111的兩端向靠近所述導電環(huán)21的旋轉中心線的方向突伸形成。如圖5和6,所述固定部111凹設于所述第一凹槽123,133內,所述固定部111所在的平面與所述導電環(huán)21的旋轉中心線垂直。進而所述第一套管殼12和第二套管殼13可以更好的容納排布所述端子11。所述每一焊線部113與一外導線14焊接。所述焊線部113與一相鄰的夾線槽122,132的連線與所述導電環(huán)21的旋轉中心線平行,所述焊線部113與一相鄰的所述夾線槽122,132共同固定同一外導線14,使所述外導線14穩(wěn)固的固持于所述第一平板部121,131,的外表面。所述外導線14也與所述導電環(huán)21的旋轉中心線平行,所述焊線部113為板狀,所述焊線部113所在的平面與所述導電環(huán)21的旋轉中心線平行。所述相鄰焊線部113的連線與所述導電環(huán)21的旋轉中心線在所述焊線部113所在的平面上的投影線相交。使所述外導線14均勻的分布在所述第一平板部121,131,的外表面上。所述焊線部113具有水平的較寬的平面與所述外導線14焊接,易于焊錫,在所述轉子組件20旋轉時,所述外導線14與所述端子11緊密的焊接在一起,不易脫落,防止信號連接不通暢。所述彈性接觸部112穿設于所述第二凹槽124,134,并從所述第一平板部121,131,的下表面穿出。所述彈性接觸部112的末端向遠離所述導電環(huán)21的旋轉中心線處彎折出一弧面1121,所述弧面1121與所述導電環(huán)21滑接,實現(xiàn)了信號在所述轉子組件20和所述定子組件10之間的導通。所述卡持部114卡持于所述第三凹槽125,135,使所述端子11更好的固持于所述第一套管殼12和第二套管殼13的第一平板部121,131,。所述卡持部114上突設有一突刺1141,所述突刺1141與所述第三凹槽125,135的內壁干涉固定。當所述端子11與所述導電環(huán)21滑接時,所述端子11不易從所述平板部向遠離所述導電環(huán)21的旋轉中心線的方向脫離。如圖6和7,所述端子11包括一第一端子11A和一第二端子11B,所述第一端子11A和第二端子11B分別固持于所述第一套管殼12和第二套管殼13,使所述定子組件10能夠更多的容納所述端子11,且排列簡單。所述第一端子11A和第二端子11B均勻的排布在所述第一套管殼12和第二套管殼13的所述第一平板部121,131,。每一所述端子11與一個所述導電環(huán)21滑接。所述第一端子11A與所述第二端子11B分別與所述導電環(huán)21交替滑接,使所述第一套管殼12上的相鄰的所述第一端子11A之間的距離更大,所述焊線部113可以更好的分布在所述平板部外表面,有利于所述外導線14牢固的焊接于所述焊線部113。如圖2和8,所述外殼30,呈筒體形狀,套設于所述定子組件10外,以將所述定子組件10包裹起來。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導電滑環(huán)有下列有益效果:(1)定子組件10的板狀端子11的固定部111的板面與轉子組件20的導電環(huán)21的旋轉中心線垂直,可以更緊密的排布定子組件10的端子11以及更好的排布焊接在該端子11上的外導線14。有利于連接器的小型化設計,成本較低。(2)定子組件10的端子11的彈性接觸部112是從該端子11的固定部111的兩端先側向折彎再向轉子組件20的導電環(huán)21的旋轉中心線的方向延伸而成,端子11易于成型及批量組裝。(3)定子組件10的端子11的固定部111延伸出一焊線部113,該焊線部113板面較寬,易于焊錫,使得定子組件10的端子11與外導線14的連接更牢固,在惡劣的工作環(huán)境下,外導線14不易脫落。(4)定子組件10的端子11的固定部111的兩端還設有兩個卡持部114,該卡持部114卡持于套管殼的凹槽中,使得該端子11更好的固持于套管殼上。且卡持部114上還設有突刺1141與該凹槽干涉固定,使得在導電滑環(huán)100旋轉的過程中,該端子11不易向遠離導電環(huán)21的旋轉中心線的方向脫離。(5)兩套管殼的端子11分別與轉子組件20的導電環(huán)21交替滑接,使得同一套管殼上的端子11之間的距離較大,避免端子11間距離太小,沒有空間焊線,同時避免了端子11之間電性連接,造成短路。以上詳細說明僅為本實用新型之較佳實施例的說明,非因此局限本實用新型之專利范圍,所以,凡運用本創(chuàng)作說明書及圖示內容所為之等效技術變化,均包含于本創(chuàng)作之專利范圍內。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