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通信領(lǐng)域,具體而言,涉及雙極化天線的反射板。
背景技術(shù):
目前,現(xiàn)有的雙極化天線的反射板均為平面結(jié)構(gòu),即現(xiàn)有的雙極化天線的反射板均為平板。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相關(guān)技術(shù)中的技術(shù)問題之一。為此,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可以提高雙極化天線的天線方向圖、前后比值和增益的反射板。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雙極化天線的反射板具有至少兩個位于不同平面的部分。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雙極化天線的反射板可以有效地提高雙極化天線的天線方向圖、前后比值和增益。
另外,根據(jù)本實用新型上述的雙極化天線的反射板還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術(shù)特征:
所述反射板具有上端敞開的凹槽。
所述反射板為弧形板,所述反射板的中部位于所述反射板的邊緣的下方。
所述雙極化天線反射板包括下板以及設在所述下板的上表面上的上板,所述上板的上表面上設有所述凹槽。
所述凹槽沿上下方向貫通所述上板。
所述上板內(nèi)具有空腔。
所述上板的橫截面的邊沿為正多邊形,所述上板的側(cè)面為矩形或梯形。
所述雙極化天線的反射板包括下板以及設在所述下板的上表面上的多個圍板,多個所述圍板依次配合且限定出所述凹槽。
多個所述圍板依次接觸。
所述雙極化天線的反射板包括多個子板,多個所述子板沿上下方向排列,其中多個所述子板中的至少一個為曲板。
附圖說明
圖1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個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2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個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的局部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3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個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的局部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4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個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5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個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6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個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7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個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的局部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8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個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9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第四個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10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第四個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11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第四個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12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第四個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13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第四個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14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第四個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15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的輻射單元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16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的輻射單元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17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的局部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18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的輻射單元的水平極化天線單元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19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的輻射單元的垂直極化天線單元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20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的第一種饋電方式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21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的第二種饋電方式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22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的第三種饋電方式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23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的第四種饋電方式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24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的第五種饋電方式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25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的輻射單元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26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的輻射單元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附圖標記:
雙極化天線1、
輻射單元10、
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第一槽縫1011、外周緣1012、內(nèi)周緣1013、第一本體1014、第一凸出部1015、第一豎直板10151、第二豎直板10152、第一傾斜板10154、第二傾斜板10155、第三傾斜板10156、第四傾斜板10157和水平板10153
第一縱向?qū)ΨQ軸線L1、第一橫向?qū)ΨQ軸線L2、
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第二槽縫1021、外周緣1022、內(nèi)周緣1023、第二本體1024、第二凸出部1025、交叉的部分1026、
第一饋電單元20、第一饋電點201、第一饋電線纜202、第一平衡傳輸線202a、第三同軸線纜202b、第三平衡傳輸線203、第一同軸線纜204、第一巴倫205、第一金屬件2051、第一連接線2052、第一非平衡傳輸部件206、第三金屬件2061、第三連接線2062、
第二饋電單元30、第二饋電點301、第二饋電線纜302、第二平衡傳輸線302a、第四同軸線纜302b、第四平衡傳輸線303、第二同軸線纜304、第二巴倫305、第二金屬件3051、第二連接線3052、第二非平衡傳輸部件306、第四金屬件3061、第四連接線3062、
反射板40、凹槽401、弧形板402、下板403、上板404、圍板405、內(nèi)豎板4051、外豎板4052、第一水平板4053、第二水平板4054、
第一引向器50、第二引向器60、加載板70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而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參考附圖描述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1。如圖1-圖24所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1包括輻射單元10、第一饋電單元20、第二饋電單元30和反射板40。
如圖1-圖24所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1的輻射單元10包括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和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
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為環(huán)形,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具有第一槽縫1011,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具有封閉的外周緣1012和由第一槽縫1011限定出的封閉的內(nèi)周緣1013,即第一槽縫1011的邊緣為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的內(nèi)周緣1013。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為環(huán)形,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具有第二槽縫1021,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具有封閉的外周緣1022和由第二槽縫1021限定出的封閉的內(nèi)周緣1023,即第二槽縫1021的邊緣為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的內(nèi)周緣1023。
其中,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和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呈十字形交叉設置。第一饋電單元20與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配合,第二饋電單元30與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配合。反射板40設在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和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的下方。換言之,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和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設在反射板40的上方。
現(xiàn)有的雙極化天線的輻射單元包括兩個偶極子天線,每個偶極子天線包括兩個臂,即現(xiàn)有的雙極化天線的輻射單元包括四個臂。其中,每個偶極子天線的兩個臂不直接連接,進而這兩個偶極子天線并不交叉,而且每個臂均不能單獨地工作,只有形成一個偶極子天線才能正常工作。
此外,每個臂均設有孔槽,但是由于每個偶極子天線的兩個臂不直接連接,因此每對偶極子天線的兩個臂的孔槽相互獨立、不能互通。而且,每個臂的孔槽可以具有至少一個向外的開口,即該孔槽不是封閉的。
而且,現(xiàn)有的包括兩個偶極子天線單元的雙極化天線的饋電系統(tǒng)必須采用羅伯特巴倫結(jié)構(gòu)或該結(jié)構(gòu)的變形結(jié)構(gòu)。
在現(xiàn)有的雙極化天線中,每個偶極子天線單元具有一個水平對稱軸,其中一個臂的電流方向和電場主極化方向沿該水平對稱軸從雙極化天線的外側(cè)指向雙極化天線的中部(即兩個臂之間的部分),另一個臂的電流方向和電場主極化方向沿該水平對稱軸從雙極化天線的中部指向雙極化天線的外側(cè)。也就是說,一個偶極子天線單元的電場主極化方向和電流方向是一致的,這兩個臂的電流方向一致且電場主極化方向一致,這兩個臂的電流方向和電場主極化方向都是從該水平對稱軸的一端指向該水平對稱軸的另一端。
因此,現(xiàn)有的雙極化天線存在輻射范圍小、帶寬有限的缺陷,無法實現(xiàn)較寬的帶寬。由于引向器的電場主極化方向需要與偶極子天線單元的電場主極化方向保持一致,以便保證雙極化天線的正常工作并實現(xiàn)相關(guān)技術(shù)要求。為了達到上述目的,現(xiàn)有的雙極化天線的偶極子天線單元與引向器平行設置,從而導致引向器的設置方式受限。
由于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1的輻射單元10的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具有封閉的第一槽縫1011且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具有封閉的第二槽縫1021,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和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呈十字形交叉設置,因此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1的輻射單元10完全不同于現(xiàn)有的雙極化天線。
具體而言,輻射單元10的輻射原理是: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具有一個水平對稱軸(即第一縱向?qū)ΨQ軸線L1),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的電流主要集中在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的兩側(cè)以及環(huán)與第一槽縫1011連接的部位,圖16中的實線箭頭標出了主要電流方向。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的電場主要集中在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的槽狀結(jié)構(gòu)(第一槽縫1011)部分,圖16中的虛線箭頭(為了與該實線箭頭區(qū)分開)標注了電場主極化方向。通過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的電流方向與電場主極化方向是不完全一致的,而且,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的電場主極化方向垂直于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的該水平對稱軸的方向。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的輻射原理與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的輻射原理相同。
更為重要的是,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和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中的每一個均為環(huán)-縫隙天線單元,且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和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中的每一個均與饋電單元配合,因此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和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中的每一個均可以單獨工作(獨立地工作)。
由于輻射單元10的輻射原理完全不同于現(xiàn)有的雙極化天線的輻射單元的輻射原理。因此,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1及其輻射單元10具有更高的增益、更寬的頻帶,極大地提高了雙極化天線1及其輻射單元10的技術(shù)指標值(例如實現(xiàn)更好的端口隔離度、更好的交叉極化指標等)。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1及其輻射單元10通過設置具有封閉的第一槽縫1011的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以及具有封閉的第二槽縫1021的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且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和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呈十字形交叉設置,從而可以具有更高的增益、更寬的頻帶,極大地提高了雙極化天線1及其輻射單元10的技術(shù)指標值(例如實現(xiàn)更好的端口隔離度、更好的交叉極化指標等)。
而且,由于輻射單元10的輻射原理不同于現(xiàn)有的雙極化天線的輻射單元的輻射原理,因此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1無須只能利用羅伯特巴倫進行饋電,還可以沿電場主極化方向設置引向器,從而可以使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1的結(jié)構(gòu)更加靈活,雙極化天線1更易進行性能和指標優(yōu)化。
因此,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1及其輻射單元10具有增益更高、頻帶更寬、輻射范圍大、端口隔離度更好、交叉極化指標更好、結(jié)構(gòu)更加靈活、更易進行性能和指標優(yōu)化等優(yōu)點。
其中,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1的工作頻段范圍可以達到1.7GHz-2.7GHz,極化方式為+45°極化和-45°極化雙極化,增益可達到9.5dB,波束寬度可達到60-65°,輸入阻抗為50Ω,駐波可小于1.5,隔離度可以達到30dB。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1可以是V/H(垂直/水平)極化天線,還可以是±45°極化天線。
如圖1-圖24所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1包括輻射單元10、第一饋電單元20、第二饋電單元30、反射板40、第一引向器50、第二引向器60、加載板70和介質(zhì)板(圖中未示出)。
輻射單元10、第一饋電單元20和第二饋電單元30中的每一個均設在或形成在介質(zhì)板上。具體而言,輻射單元10、第一饋電單元20和第二饋電單元30中的每一個可以是設在該介質(zhì)板上的金屬片或形成在該介質(zhì)板上的金屬層。
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為環(huán)形,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具有第一槽縫1011,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具有封閉的外周緣1012和由第一槽縫1011限定出的封閉的內(nèi)周緣1013。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為環(huán)形,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具有第二槽縫1021,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具有封閉的外周緣1022和由第二槽縫1021限定出的封閉的內(nèi)周緣1023。
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和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中的每一個可以由兩個相對設置的環(huán)-縫隙天線單元組成。該兩個環(huán)-縫隙天線單元直接連接,在結(jié)構(gòu)上融為一體。這里所說的在結(jié)構(gòu)上融為一體,是指該兩個環(huán)-縫隙天線單元連接成整體(例如一體形成或焊接),從結(jié)構(gòu)上很難對單獨一個環(huán)-縫隙天線單元作出明確的結(jié)構(gòu)位置劃分。
正是因為四個環(huán)-縫隙天線兩兩連接成整體,因此所形成的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和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在形成十字結(jié)構(gòu)的同時具有一個交叉點(該交叉點可以在正中心部,也可以在偏離正中心部的其他位置),該交叉點位置采用區(qū)分上下層的形式將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和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間隔開,彼此不相連。
每個環(huán)-縫隙天線單元的內(nèi)部具有孔槽,且兩個環(huán)-縫隙天線單元中的孔槽是相互連通成一個整體的,這個整體的孔槽即是第一槽縫1011和第二槽縫1021。
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可以是平板狀,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也可以是平板狀,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和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可以位于同一平面(水平面)上。其中,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和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中的一個的側(cè)面上設有貫通槽,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和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中的另一個穿過該貫通槽。此外,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和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可以位于不同平面(水平面)上。
例如,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的相對設置的第一側(cè)面和第二側(cè)面上均設有該貫通槽,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該第一部分的端部穿過該第一側(cè)面上的該貫通槽且伸入到第一槽縫1011內(nèi),該第二部分的端部穿過該第二側(cè)面上的該貫通槽且伸入到第一槽縫1011內(nèi),該第一部分的該端部與該第二部分的該端部相連(例如焊接)。
此外,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可以是平板狀,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也可以是平板狀,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和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可以位于不同的平面上。
如圖15-圖17所示,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包括第一本體1014,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包括第二本體1024,第一本體1014位于第一平面上,第二本體1024的與第一本體1014交叉的部分1026相對第二本體1024的其余部分凸出,以便形成用于避讓第一本體1014的通道(或凹槽),第二本體1024的該其余部分位于該第一平面上。
或者,第二本體1024位于第一平面上,第一本體1014的與第二本體1024交叉的部分相對第一本體1014的其余部分凸出,以便形成用于避讓第二本體1024的通道(或凹槽),第一本體1014的該其余部分位于該第一平面上。
此外,第一本體1014和第二本體1024中的一個的側(cè)面上設有貫通槽,第一本體1014和第二本體1024中的另一個穿過該貫通槽。
如圖18所示,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包括第一本體1014和第一凸出部1015,第一凸出部1015與第一本體1014相連且相對第一本體1014凸出,第一凸出部1015構(gòu)造成折彎狀,其中第一本體1014與第一凸出部1015限定出第一槽縫1011。
如圖19所示,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包括第二本體1024和第二凸出部1025,第二凸出部1025與第二本體1024相連且相對第二本體1024凸出,第二凸出部1025構(gòu)造成折彎狀。其中,第二本體1024與第二凸出部1025限定出第二槽縫1021,第一本體1014和第二本體1024呈十字形交叉設置。
由于第一凸出部1015和第二凸出部1025均構(gòu)造成折彎狀,因此第一凸出部1015和第二凸出部1025均具有折疊結(jié)構(gòu)。由此可以使輻射單元10(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和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的表面存在的多個輻射區(qū)域集中,縮短了各個輻射源的間距,以便實現(xiàn)方向圖更好的定向性和更高的增益。具體而言,具有折疊結(jié)構(gòu)的輻射單元10可以使雙極化天線1的波束不分裂,即縮小輻射源的間距且保持雙極化天線1的電長度不變,從而實現(xiàn)高頻與低頻接近一致的波束,使得雙極化天線1在高頻與低頻擁有一致的波束覆蓋。
第一凸出部1015可以通過沖壓第一本體1014的一部分形成或者第一凸出部1015可以焊接在第一本體1014上。第一凸出部1015內(nèi)可以添加介質(zhì)材料,也可以不添加介質(zhì)材料。第二凸出部1025可以通過沖壓第二本體1024的一部分形成或者第二凸出部1025可以焊接在第二本體1024上。第二凸出部1025內(nèi)可以添加介質(zhì)材料,也可以不添加介質(zhì)材料。
第一槽縫1011可以沿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的厚度方向(例如上下方向)貫通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第二槽縫1021可以沿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的厚度方向(例如上下方向)貫通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第一槽縫1011和第二槽縫1021可以是規(guī)則多邊形或不規(guī)則多邊形。其中,上下方向如圖1中的箭頭A所示。
如圖15所示,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具有第一縱向?qū)ΨQ軸線L1、第一橫向?qū)ΨQ軸線L2和第一中心,第一槽縫1011相對于第一縱向?qū)ΨQ軸線L1對稱、相對于第一橫向?qū)ΨQ軸線L2對稱、相對于第一中心中心對稱。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具有第二縱向?qū)ΨQ軸線、第二橫向?qū)ΨQ軸線和第二中心,第二槽縫1021相對于第二縱向?qū)ΨQ軸線對稱、相對于第二橫向?qū)ΨQ軸線對稱、相對于第二中心中心對稱。由此可以使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和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的結(jié)構(gòu)更加合理。
其中,該第二縱向?qū)ΨQ軸線可以平行于第一橫向?qū)ΨQ軸線L2,該第二橫向?qū)ΨQ軸線可以平行于第一縱向?qū)ΨQ軸線L1,該第一中心與該第二中心可以重合或者位于同一條豎直線上。
如圖18和圖19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示例中,第一凸出部1015為多個,多個第一凸出部1015向第一本體1014的同一側(cè)凸出,多個第一凸出部1015相對于第一縱向?qū)ΨQ軸線L1、第一橫向?qū)ΨQ軸線L2和第一中心中的每一個對稱地設置。第二凸出部1025為多個,多個第二凸出部1025向第二本體1024的同一側(cè)凸出,多個第二凸出部1025相對于第二縱向?qū)ΨQ軸線、第二橫向?qū)ΨQ軸線和第二中心中的每一個對稱地設置。
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示例中,第一凸出部1015為多個,多個第一凸出部1015中的一部分向第一本體1014的第一側(cè)伸出,多個第一凸出部1015中的其余部分向第一本體1014的第二側(cè)伸出,第一本體1014的第一側(cè)與第一本體1014的第二側(cè)相對,多個第一凸出部1015相對于第一縱向?qū)ΨQ軸線L1、第一橫向?qū)ΨQ軸線L2和該第一中心中的每一個對稱地設置。
第二凸出部1025為多個,多個第二凸出部1025中的一部分向第二本體1024的第一側(cè)伸出,多個第二凸出部1025中的其余部分向第二本體1024的第二側(cè)伸出,第二本體1024的第一側(cè)與第二本體1024的第二側(cè)相對,多個第二凸出部1025相對于該第二縱向?qū)ΨQ軸線、該第二橫向?qū)ΨQ軸線和該第二中心中的每一個對稱地設置。
如圖18和圖19所示,第一凸出部1015和第二凸出部1025中的每一個可以包括第一豎直板10151、第二豎直板10152、第一傾斜板10154、第二傾斜板10155、第三傾斜板10156、第四傾斜板10157和水平板10153。
第一豎直板10151的下沿和第二豎直板10152的下沿均與第一本體1014和第二本體1024的相應的一個相連。也就是說,第一凸出部1015的第一豎直板10151的下沿和第二豎直板10152的下沿均與第一本體1014相連,第二凸出部1025的第一豎直板10151的下沿和第二豎直板10152的下沿均與第二本體1024相連。
第一傾斜板10154的下沿與第一豎直板10151的上沿相連,第二傾斜板10155的下沿與第二豎直板10152的上沿相連。第三傾斜板10156的下邊沿與第一傾斜板10154的上沿相連,第三傾斜板10156的上沿與水平板10153的第一邊沿相連。第四傾斜板10157的下沿與第二傾斜板10155的上沿相連,第四傾斜板10157的上沿與水平板10153的第二邊沿相連。
由此不僅可以使輻射單元10(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和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的表面存在更多的輻射區(qū)域,而且可以使多個輻射區(qū)域更加集中,進一步縮短了各個輻射源的間距,以便更好地實現(xiàn)方向圖更好的定向性和更高的增益。
有利地,第一傾斜板10154和第二傾斜板10155中的每一個與水平面的夾角大于第三傾斜板10156和第四傾斜板10157中的每一個與水平面的夾角。更加有利地,第一傾斜板10154與水平面的夾角等于第二傾斜板10155與水平面的夾角,第三傾斜板10156與水平面的夾角等于第四傾斜板10157與水平面的夾角。
如圖25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和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中的至少一個上設有封閉的第三槽縫1016。也就是說,第三槽縫1016上沒有設置開口。由此可以利用第三槽縫1016微調(diào)雙極化天線1的性能。
有利地,如圖25所示,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上設有四個第三槽縫1016,這四個第三槽縫1016相對于該第一縱向?qū)ΨQ軸線L1對稱且相對于該第一橫向?qū)ΨQ軸線L2對稱。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上設有四個第三槽縫1016,這四個第三槽縫1016相對于該第二縱向?qū)ΨQ軸線對稱且相對于該第二橫向?qū)ΨQ軸線對稱。
如圖26所示,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第一本體1014)的位于第一槽縫1011的兩側(cè)的兩個側(cè)部1017相對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第一本體1014)的其余部分折彎,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第二本體1024)的位于第二槽縫1021的兩側(cè)的兩個側(cè)部1027相對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第二本體1024)的其余部分折彎。由此在不影響雙極化天線1的性能的情況下,可以縮小雙極化天線1的尺寸。
具體而言,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的兩個側(cè)部1017可以在縱向上位于第一槽縫1011的兩側(cè),也可以在橫向上位于第一槽縫1011的兩側(cè)。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的兩個側(cè)部1027可以在縱向上位于第二槽縫1021的兩側(cè),也可以在橫向上位于第二槽縫1021的兩側(cè)。有利地,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的兩個側(cè)部1017相對于該第一縱向?qū)ΨQ軸線L1或該第一橫向?qū)ΨQ軸線L2對稱,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的兩個側(cè)部1027相對于該第二縱向?qū)ΨQ軸線或該第二橫向?qū)ΨQ軸線對稱。
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的兩個側(cè)部1017可以都向上折彎,也可以都向下折彎,還可以一個向上折彎且另一個向下折彎。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的兩個側(cè)部1027可以都向上折彎,也可以都向下折彎,還可以一個向上折彎且另一個向下折彎。
第一饋電單元20包括設在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上的第一饋電點201以及與第一饋電點201相連的第一饋電線纜202,第二饋電單元30包括設在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上的第二饋電點301以及與第二饋電點301相連的第二饋電線纜302。
如圖20所示,第一饋電點201為一個,第二饋電點301為一個。如圖21所示,第一饋電點201為兩個,第二饋電點301為兩個。當?shù)谝火侂婞c201和第二饋電點301均為兩個時,可以使第一饋電線纜202和第二饋電線纜302更加便于布置,避免第一饋電線纜202和第二饋電線纜302彼此影響。
有利地,當?shù)谝火侂婞c201為一個時,一個第一饋電點201鄰近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的該第一中心,當?shù)谝火侂婞c201為兩個時,兩個第一饋電點201相對該第一中心對稱。當?shù)诙侂婞c301為一個時,一個第二饋電點301鄰近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的該第二中心,當?shù)诙侂婞c301為兩個時,兩個第二饋電點301相對該第二中心對稱。
更加有利地,當?shù)谝火侂婞c201為一個時,一個第一饋電點201與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的該第一中心重合,當?shù)诙侂婞c301為一個時,一個第二饋電點301與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的該第二中心重合。
此外,第一饋電點201為一個且第二饋電點301為兩個,或者第一饋電點201為兩個且第二饋電點301為一個。也就是說,第一饋電點201和第二饋電點301中的一個可以是一個,第一饋電點201和第二饋電點301中的另一個可以是兩個。由此可以使第一饋電線纜202和第二饋電線纜302更加便于布置,避免第一饋電線纜202和第二饋電線纜302彼此影響。
如上所述,由于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1的輻射單元10的輻射原理不同于現(xiàn)有的雙極化天線的輻射單元的輻射原理,因此雙極化天線1無須只能利用羅伯特巴倫進行饋電。因此,雙極化天線1不僅可以利用羅伯特巴倫進行饋電,還可以利用饋電線纜直接連接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和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進行饋電。
如圖20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第一種饋電方式中,第一饋電點201為一個,第二饋電點301為一個,第一饋電線纜202為第一平衡傳輸線202a,第二饋電線纜302為第二平衡傳輸線302a。
有利地,第一平衡傳輸線202a和第二平衡傳輸線302a在豎直方向上向相反的方向延伸。如圖20所示,第二平衡傳輸線302a豎直向上延伸,第一平衡傳輸線202a豎直向下延伸。此外,第一平衡傳輸線202a和第二平衡傳輸線302a還可以在豎直方向上向相同的方向延伸。
在本實用新型的第二種饋電方式中,如圖21所示,第一饋電點201為兩個,第二饋電點301為兩個,第一饋電線纜202包括兩個第一平衡傳輸線202a,第二饋電線纜302包括兩個第二平衡傳輸線302a。其中,兩個第一饋電點201一一對應地與兩個第一平衡傳輸線202a的第一端直接相連,兩個第二饋電點301一一對應地與兩個第二平衡傳輸線302a的第一端直接相連。
如圖21所示,第一饋電單元20進一步包括第一巴倫205和第一同軸線纜204,第二饋電單元30進一步包括第二巴倫305和第二同軸線纜304。其中,第一平衡傳輸線202a的第一端與第一饋電點201相連,第一平衡傳輸線202a的第二端與第一巴倫205相連,第一巴倫205與第一同軸線纜204相連,第二平衡傳輸線302a的第一端與第二饋電點301相連,第二平衡傳輸線302a的第二端與第二巴倫305相連,第二巴倫305與第二同軸線纜304相連。
也就是說,第一平衡傳輸線202a通過第一巴倫205與第一同軸線纜204相連,第二平衡傳輸線302a通過第二巴倫305與第二同軸線纜304相連。通過設置第一巴倫205和第一同軸線纜204以及第二巴倫305和第二同軸線纜304,從而可以進一步完善雙極化天線1的第一饋電單元20和第二饋電單元30。
具體而言,第一平衡傳輸線202a和第二平衡傳輸線302a中的每一個包括信號線和返回線,第一巴倫205包括第一金屬件2051和第一連接線2052,第一巴倫205包括第二金屬件3051和第二連接線3052。
其中,第一平衡傳輸線202a的信號線的第一端與第一饋電點201相連,第一平衡傳輸線202a的信號線的第二端與第一連接線2052相連,第一平衡傳輸線202a的返回線的第一端與第一饋電點201相連,第一平衡傳輸線202a的返回線的第二端與第一金屬件2051相連。
第二平衡傳輸線302a的信號線的第一端與第二饋電點301相連,第二平衡傳輸線302a的信號線的第二端與第二連接線3052相連,第二平衡傳輸線302a的返回線的第一端與第二饋電點301相連,第二平衡傳輸線302a的返回線的第二端與第二金屬件3051相連。
第一同軸線纜204的內(nèi)導體與第一連接線2052相連,第一同軸線纜204的外導體與第一金屬件2051相連,第二同軸線纜304的內(nèi)導體與第二連接線3052相連,第二同軸線纜304的外導體與第二金屬件3051相連。
圖22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第三種饋電方式,為了節(jié)約篇幅,下面僅對第三種饋電方式與第二種饋電方式的不同之處進行描述。如圖22所示,第一饋電單元20進一步包括第一非平衡傳輸部件206,第二饋電單元30進一步包括第二非平衡傳輸部件306,第一巴倫205通過第一非平衡傳輸部件206與第一同軸線纜204相連,第二巴倫305通過第二非平衡傳輸部件306與第二同軸線纜304相連。
有利地,如圖22所示,第一非平衡傳輸部件206包括第三金屬件2061和第三連接線2062,第二非平衡傳輸部件306包括第四金屬件3061和第四連接線3062。其中,第一同軸線纜204的內(nèi)導體通過第三連接線2062與第一連接線2052相連,第一同軸線纜204的外導體通過第三金屬件2061與第一金屬件2051相連,第二同軸線纜304的內(nèi)導體通過第四連接線3062與第二連接線3052相連,第二同軸線纜304的外導體通過第四金屬件3061與第二金屬件3051相連。
圖23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第四種饋電方式,其中本實用新型的第四種饋電方式與本實用新型的第三種饋電方式基本相同,區(qū)別僅在于:采用本實用新型的第三種饋電方式時,第一饋電點201和第二饋電點301為兩個,采用本實用新型的第四種饋電方式時,第一饋電點201和第二饋電點301為一個。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示例中,第三金屬件2061與第一金屬件2051一體形成且設在第一介質(zhì)板的第一表面,第三連接線2062與第一連接線2052一體形成且設在該第一介質(zhì)板的第二表面。第四金屬件3061與第二金屬件3051一體形成且設在第二介質(zhì)板的第一表面,第四連接線3062與第二連接線3052一體形成且設在該第二介質(zhì)板的第二表面。其中,該第一介質(zhì)板的第一表面與該第一介質(zhì)板的第二表面相對,該第二介質(zhì)板的第一表面與該第二介質(zhì)板的第二表面相對。由此可以使雙極化天線1的結(jié)構(gòu)更加合理。
如圖24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第五種饋電方式中,第一饋電線纜202為第一非平衡傳輸線,第二饋電線纜302為第二非平衡傳輸線。例如第一饋電線纜202可以是第三同軸線纜202b,第二饋電線纜302可以是第四同軸線纜302b。
如圖14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第六種饋電方式中,第一饋電線纜202為平衡傳輸線,第二饋電線纜302為非平衡傳輸線。此外,第一饋電線纜202還可以是非平衡傳輸線,第二饋電線纜302還可以是平衡傳輸線。
如圖8-圖11和圖23所示,第一饋電點201為兩個時,第一饋電線纜202可以包括兩個第一平衡傳輸線202a、兩個第一巴倫205和兩個第一同軸線纜204。其中,兩個第一平衡傳輸線202a一一對應地與兩個第一饋電點201相連,兩個第一平衡傳輸線202a一一對應地與兩個第一巴倫205相連,兩個第一巴倫205一一對應地與兩個第一同軸線纜204相連。第一饋電線纜202還可以包括兩個第一非平衡傳輸部件206,兩個第一非平衡傳輸部件206可以一一對應地與兩個第一巴倫205相連且一一對應地與兩個第一同軸線纜204相連。
如圖21所示,第一饋電點201為兩個時,第一饋電線纜202可以包括兩個第一平衡傳輸線202a、一個第一巴倫205和一個第一同軸線纜204。其中,兩個第一平衡傳輸線202a一一對應地與兩個第一饋電點201相連,兩個第一平衡傳輸線202a均與該一個第一巴倫205相連,該一個第一巴倫205與該一個第一同軸線纜204相連。
如圖22所示,第一饋電點201為兩個時,第一饋電線纜202可以包括兩個第一平衡傳輸線202a、兩個第一巴倫205、一個第一非平衡傳輸部件206和一個第一同軸線纜204。其中,兩個第一平衡傳輸線202a一一對應地與兩個第一饋電點201相連,兩個第一平衡傳輸線202a一一對應地與兩個第一巴倫205相連,兩個第一巴倫205均與該一個第一非平衡傳輸部件206相連,該一個第一非平衡傳輸部件206與該一個第一同軸線纜204相連。也就是說,兩個第一非平衡傳輸部件206的第三金屬件2061一體形成,兩個第一非平衡傳輸部件206的第三連接線2062也一體形成。
此外,第一饋電點201為兩個時,第一饋電線纜202可以包括兩個第一平衡傳輸線202a、一個第一巴倫205、一個第一非平衡傳輸部件206和一個第一同軸線纜204。其中,兩個第一平衡傳輸線202a一一對應地與兩個第一饋電點201相連,兩個第一平衡傳輸線202a均與該一個第一巴倫205相連,該一個第一巴倫205與該一個第一非平衡傳輸部件206相連,該一個第一非平衡傳輸部件206與該一個第一同軸線纜204相連。
第二饋電點301和第二饋電線纜302具有與第一饋電點201和第一饋電線纜202相同的結(jié)構(gòu),為了節(jié)約篇幅,不再詳細地描述。
綜上所述,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1的饋電方式也可以按照如下方式劃分:
1、雙平衡傳輸線饋電:該雙平衡傳輸線饋電方式是指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和/或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上具有兩個饋電點為其饋電,且每個饋電點均直接連接兩根平衡傳輸線的第一端,兩根平衡傳輸線的第二端連接其他天線部件或射頻設備等。也就是說,該平衡傳輸線的第二端可以通過后續(xù)連接不同線材的傳輸線、巴倫結(jié)構(gòu)、同軸線纜等進一步完善饋電單元,新增的這些不同線材的傳輸線、巴倫結(jié)構(gòu)、同軸線纜等其他天線部件可以看成是本實用新型的饋電單元的補充部分,本領(lǐng)域技術(shù)人員對新增天線部件作出的任何添加、變形都應當被看做是本實用新型的饋電單元的一部分。
2、單平衡傳輸線饋電:該單平衡傳輸線饋電方式是指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和/或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上具有一個饋電點為其饋電,且該饋電點直接連接兩根平衡傳輸線的第一端,兩根平衡傳輸線的第二端連接其他天線部件或射頻設備等。
3、非平衡傳輸線饋電:該非平衡傳輸線饋電方式是指采用同軸線纜等非平衡傳輸線線材直接連接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和/或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的饋電點(一個或兩個)進行饋電。
需要說明的是,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的饋電方式可以與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的饋電方式相同,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的饋電方式也可以不同于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的饋電方式。因此,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1的饋電方式是非常豐富的,且均能滿足天線性能與指標要求。
與現(xiàn)有的雙極化天線的饋電單元相比,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1的饋電單元(第一饋電單元20和第二饋電單元30)具有以下不同和優(yōu)勢:
1、因本實用新型無須只能采用羅伯特巴倫結(jié)構(gòu),可以采用平衡傳輸線或非平衡傳輸線直接連接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和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進行饋電。由此不但優(yōu)化、減少了雙極化天線1的結(jié)構(gòu)設計,而且提高了雙極化天線1的性能、降低了雙極化天線1的成本,為雙極化天線1提供了新的饋電單元設計思路。
2、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和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上具有一個或兩個饋電點為其饋電。有利地,設置兩個饋電點可以更好地提高雙極化天線1的性能,滿足雙極化天線1的各個指標要求。
與設置一個饋電點相比,在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和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上設置兩個饋電點進行饋電,具有如下優(yōu)勢:(1)如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和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均采用一個饋電點饋電,那么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和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只能分別從上方和下方饋電,導致雙極化天線1的體積增加,而采用兩個饋電點饋電,可以在天線的上方或下方將第一饋電單元20和第二饋電單元30錯開設置,從而可以在保證方向性能的前提下,減小雙極化天線1的體積;(2)兩個饋電點的饋電方式可以調(diào)整饋電的位置,優(yōu)化雙極化天線1的設計,方便對雙極化天線1進行調(diào)整以優(yōu)化雙極化天線1的性能,具體地,設置兩個饋電點時,只要這兩個饋電點關(guān)于中心對稱就可以,所以可以調(diào)整它們的位置,而設置一個饋電點時只能在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和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的正中間饋電,才能實現(xiàn)較好的性能;(3)避免一個饋電點條件下導致的性能惡化,兩個饋電點下可以避免一個饋電點時相鄰的傳輸線彼此影響,導致天線隔離度低、交叉極化惡化。
3、第一饋電單元20和第二饋電單元30可以選用平衡傳輸線或非平衡傳輸線作為饋電線材,設計方案多。選用非平衡傳輸線和平衡傳輸線有以下區(qū)別:(1)天線要有最好的性能,必須要有“平衡的電流”,平衡傳輸線里傳輸?shù)木褪瞧胶獾碾娏鳎軌蜉^好地解決饋電不平衡的現(xiàn)象,使雙極化天線1的方向圖實現(xiàn)較好的對稱性。而非平衡傳輸線的電流是不平衡的,直接使用非平衡傳輸線饋電,會使得天線上的電流不平衡,方向圖沒法達到最佳效果,但如果這種不平衡饋電帶來的影響不是很大,也可以用非平衡傳輸線;(2)非平衡傳輸線電流是不平衡的,通過“巴倫”這個元件可以把非平衡電流轉(zhuǎn)化成平衡電流,但是添加巴倫意味著使得設計變得復雜且需要增加研發(fā)和物料成本;(3)非平衡線饋電方案簡單、物料成本低、屏蔽效果最好,適合射頻能量傳輸。
4、第一饋電單元20和第二饋電單元30無須與反射板40連接。在現(xiàn)有的雙極化天線中,饋電系統(tǒng)需要固定并連接在反射板上,由此限制了天線高度。而本申請的雙極化天線1的第一饋電單元20和第二饋電單元30無需固定并連接在反射板40上,有利于調(diào)整雙極化天線1的體積,優(yōu)化雙極化天線1的結(jié)構(gòu)設計。
如圖9-圖14所示,反射板40位于第一饋電單元20和第二饋電單元30中的每一個的下方,反射板40與第一饋電單元20和第二饋電單元30中的每一個間隔開。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如圖1-圖8所示,反射板40具有至少兩個位于不同平面的部分。換言之,反射板40具有非平面結(jié)構(gòu)。也就是說,反射板40至少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反射板40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位于不同的平面上。
通過設置具有非平面結(jié)構(gòu)的反射板40,從而可以有效地提高雙極化天線1的天線方向圖、前后比值和增益。
有利地,反射板40具有上端敞開的凹槽401,第一饋電單元20和第二饋電單元30中的每一個的至少一部分設在凹槽401內(nèi)。由此可以減小雙極化天線1的體積。
如圖1-圖3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個實施例中,反射板40為弧形板402,反射板40的中部位于反射板40的邊緣的下方。有利地,反射板40為圓弧板。也就是說,反射板40可以是球面的一部分。
在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個實施例中,如圖4-圖7所示,反射板40包括下板403以及設在下板403的上表面上的上板404,上板404的上表面上設有凹槽401。
有利地,凹槽401沿上下方向貫通上板404。
上板404內(nèi)具有空腔。由此可以進一步提高雙極化天線1的天線方向圖、前后比值和增益。
如圖4-圖7所示,上板404的橫截面的邊沿為正多邊形,上板404的側(cè)面為矩形或梯形。
具體而言,如圖4和圖5所示,上板404的橫截面的邊沿為正四邊形,如圖6和圖7所示,上板404的橫截面的邊沿為正八邊形。如圖4所示,上板404的側(cè)面為梯形,如圖5-圖7所示,上板404的側(cè)面為矩形。
如圖8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個實施例中,反射板40包括下板403以及設在下板403的上表面上的多個圍板405,多個圍板405依次配合且限定出凹槽401。
有利地,如圖8所示,多個圍板405可以依次接觸。
如圖8所示,具體而言,每個圍板405包括內(nèi)豎板4051、外豎板4052、第一水平板4053和第二水平板4054,第一水平板4053的第一邊沿與內(nèi)豎板4051的上沿相連,第一水平板4053的第二邊沿與外豎板4052的上沿相連。第二水平板4054與外豎板4052的下沿相連,第二水平板4054設在下板403的上表面上。其中,多個圍板405的內(nèi)豎板4051依次接觸,多個圍板405的內(nèi)豎板4051限定出凹槽401。
此外,在本實用新型的第四個實施例中,反射板40可以包括多個子板,多個該子板沿上下方向排列,多個該子板中的至少一個為曲板。也就是說,多個該子板中的至少一個具有非平面結(jié)構(gòu)。其中,相鄰兩個該子板可以相連,也可以不相連。
通過設置非平面的反射板40,即反射板40具有非平面結(jié)構(gòu),從而可以有效地提高雙極化天線1的方向圖和前后比值,提高雙極化天線1的增益,更好地與輻射單元10結(jié)合。
如圖1、圖4和圖6所示,雙極化天線1進一步包括至少一個第一引向器50和至少一個第二引向器60。至少一個第一引向器50設在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的上方,至少一個第一引向器50的延伸方向與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的電場主極化方向相一致。至少一個第二引向器60設在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的上方,至少一個第二引向器60的延伸方向與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的電場主極化方向相一致。
現(xiàn)有的雙極化天線1通常不設置引向器,即使設置引向器,由于引向器的設置位置和方向受到兩個偶極子天線單元的電場主極化方向的限制,因此引向器的設置位置和方向有限,且對提高雙極化天線的性能和指標貢獻不大。
由于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和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的輻射范圍大,因此在它們的輻射范圍內(nèi)均可以設置引向器。至少一個第一引向器50可以用于增強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向第一引向器50方向發(fā)射的電波,至少一個第二引向器60可以用于增強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向第二引向器60方向發(fā)射的電波。通過設置至少一個第一引向器50和至少一個第二引向器60,從而可以進一步提高雙極化天線1的增益、擴大雙極化天線1的頻帶寬度。
有利地,如圖1、圖4和圖6所示,第一引向器50為兩個,兩個第一引向器50相對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的第一橫向?qū)ΨQ軸線L2對稱,第二引向器60為兩個,兩個第二引向器60相對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的該第二橫向?qū)ΨQ軸線對稱。
至少一個第一引向器50和至少一個第二引向器60可以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也可以位于不同的水平面上。當?shù)谝灰蚱?0為多個時,多個第一引向器50可以間隔開地設置,也可以連接成一體。當?shù)诙蚱?0為多個時,多個第二引向器60可以間隔開地設置,也可以連接成一體。
如圖1、圖4和圖6所示,有利地,第一引向器50和第二引向器60中的每一個可以是圓形,且第一引向器50和第二引向器60中的每一個上可以設有相對的第一扇形缺口和第二扇形缺口。
需要說明的是,第一引向器50和第二引向器60的形狀、數(shù)量、大小、位置、間距等參數(shù)可依據(jù)天線指標要求進行調(diào)整以實現(xiàn)最優(yōu)性能。
如圖1、圖5和圖6所示,雙極化天線1進一步包括加載板70,加載板70設在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與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之間。加載板70與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所在的平面(即第一本體1014所在的平面)的夾角大于0度且小于等于90度,加載板70與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所在的平面(即第二本體1024所在的平面)的夾角大于0度且小于等于90度。
現(xiàn)有的雙極化天線設置的加載片水平地設置。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雙極化天線1通過設置與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所在的平面和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所在的平面成預設角度的加載板70,從而不僅可以進一步提高雙極化天線1的增益,而且可以實現(xiàn)更加良好的阻抗匹配,顯現(xiàn)更加良好的方向圖。
如圖1、圖5和圖6所示,加載板70為四個。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與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之間有四個槽縫,四個加載板70一一對應地設在這四個槽縫中。
有利地,如圖1、圖5和圖6所示,加載板70垂直于水平極化天線單元101所在的平面(例如水平面),且加載板70垂直于垂直極化天線單元102所在的平面(例如水平面)。
需要說明的是,加載板70的形狀、數(shù)量、大小、位置、相鄰加載板70的間距等參數(shù)可依據(jù)天線指標要求進行調(diào)整以實現(xiàn)最優(yōu)性能。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shù)語“中心”、“縱向”、“橫向”、“長度”、“寬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nèi)”、“外”、“順時針”、“逆時針”、“軸向”、“徑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guān)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guān)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gòu)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術(shù)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shù)特征的數(shù)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至少一個該特征。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至少兩個,例如兩個,三個等,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
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shù)語“安裝”、“相連”、“連接”、“固定”等術(shù)語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或彼此可通訊;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nèi)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guān)系,除非另有明確的限定。對于本領(lǐng)域的普通技術(shù)人員而言,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shù)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觸,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過中間媒介間接接觸。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參考術(shù)語“一個實施例”、“一些實施例”、“示例”、“具體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結(jié)合該實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體特征、結(jié)構(gòu)、材料或者特點包含于本實用新型的至少一個實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說明書中,對上述術(shù)語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須針對的是相同的實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體特征、結(jié)構(gòu)、材料或者特點可以在任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適的方式結(jié)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況下,本領(lǐng)域的技術(shù)人員可以將本說明書中描述的不同實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實施例或示例的特征進行結(jié)合和組合。
盡管上面已經(jīng)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實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lǐng)域的普通技術(shù)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內(nèi)可以對上述實施例進行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