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移動通信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緊湊型寬帶雙極化天線。
背景技術:
隨著無線通信技術的發(fā)展,人們對通信的速率和容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寬帶天線能夠適應多個頻段工作,提高頻譜利用率,同時由于不同國家頻譜劃分不一致,寬帶天線能提高天線的通用性。而雙極化天線能夠同時接收相互正交的極化來波,提高通信質量。與此同時,隨著通信設備的小型化趨勢,緊湊與小型化的天線越來越受到重視。
在傳統(tǒng)的寬帶雙極化天線中,常采用微帶線耦合饋電,縫隙輻射的形式來提高帶寬,這種方式?jīng)]有充分利用潛在的工作模式,導致帶寬擴展不充分。如中國專利,申請公布號CN106229667A,名稱為“一種嵌入式寬帶雙極化天線”,該發(fā)明公開了一種背腔式寬帶雙極化天線,通過兩條微帶線耦合饋電、正交的十字縫隙輻射的形式,形成了雙極化寬帶縫隙天線。但其工作模式單一,導致帶寬不足,且采用雙層介質板,不利于集成和成本控制。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現(xiàn)有技術之不足而提供的一種不僅結構簡單緊湊,占用空間小,而且生產(chǎn)加工方便,生產(chǎn)成本低的緊湊型寬帶雙極化天線。
本發(fā)明是采用如下技術解決方案來實現(xiàn)上述目的:一種緊湊型寬帶雙極化天線,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介質基板、印制在介質基板背面的垂直極化微帶饋線、水平極化微帶饋線和印刷在介質基板正面的含輻射縫隙和水平極化耦合饋電縫隙的天線地板,垂直極化饋線和水平極化饋線相互垂直,分別從基板上下邊沿饋電。
作為上述方案的進一步說明,所述垂直極化饋線為直線型微帶線,其通過合適的長度和寬度選擇,能為上層輻射縫隙耦合饋電和激勵起自身的單極子輻射模式。
進一步地,所述水平極化饋線為彎折型微帶線,其通過合適的長度和寬度選擇,能為上層輻射縫隙耦合饋電和激勵起自身的單極子輻射模式。
進一步地,天線地板的輻射縫隙和水平極化耦合饋電縫隙為尺寸不一致的兩個縫隙,尺寸較大的為輻射縫隙,起輻射作用,通過合適的尺寸選擇,能由下層饋線同時激勵起縫隙輻射模式,是為天線地板的金屬邊緣的環(huán)形天線輻射模式;尺寸較小的縫隙為水平極化耦合饋電縫隙。
進一步地,天線整體尺寸數(shù)據(jù)如下:(H*W*D)(47-49)mm*(55-57)mm*(1.5-1.6)mm,在類似性能天線中,體積大幅壓縮;該寬帶雙極化天線中,垂直極化阻抗帶寬能覆蓋1.8-5.1GHz,垂直極化阻抗帶寬能覆蓋1.8-4.7GHz,實現(xiàn)公共帶寬44%,滿足寬頻帶覆蓋要求;天線在不增加任何隔離措施的情況下,大部分頻段隔離度大于20dB,全頻段隔離度大于17dB。
本發(fā)明采用上述技術解決方案所能達到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fā)明采用相互垂直的單極子耦合饋電,通過合適的尺寸選擇,可以激勵起饋線的單極子模式,和縫隙模式和金屬邊緣的環(huán)形天線模式。通過多模式的工作能夠有效拓展帶寬,采用單層PCB結構,實現(xiàn)了高集成性和低成本;與現(xiàn)有天線相比,其具有結構緊湊,寬頻帶的特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天線模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天線地板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的緊湊型寬帶雙極化天線電磁仿真反射系數(shù)曲線圖;
圖4為本發(fā)明的緊湊型寬帶雙極化天線電磁仿真隔離度曲線圖。
附圖標記說明:1、天線地板 2、輻射縫隙 3、水平極化耦合縫隙 4、水平極化微帶饋線 5、垂直極化微帶饋線。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方案作詳細的描述。
如圖1-圖4所示,本發(fā)明是一種緊湊型寬帶雙極化天線,它包括印制在介質基板背面的垂直極化微帶饋線5、水平極化微帶饋線4、和印刷在介質基板正面含輻射縫隙2和水平極化耦合縫隙3的天線地板1。垂直極化饋線5和水平極化饋線4相互垂直,分別從基板上下邊沿饋電。其中,地板整體尺寸為48mm*56mm,輻射縫隙尺寸為38mm*32mm,水平極化饋電縫隙尺寸為5mm*8mm,基板采用介電常數(shù)為4.4的FR-4介質板,尺寸為48mm*56mm*1.6mm。垂直極化為微帶線結構,尺寸為25mm*1mm,水平極化饋線為彎折微帶線結構,其寬度為1mm,總長度為32.2mm。
本技術方案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天線整體尺寸(H*W*D)48mm*56mm*1.6mm,在類似性能天線中,且用單層介質板板,體積大幅壓縮;寬帶雙極化天線中,垂直極化阻抗帶寬能覆蓋1.8-5.1GHz,垂直極化阻抗帶寬能覆蓋1.8-4.7GHz,能實現(xiàn)公共帶寬44%,滿足寬頻帶覆蓋要求;在類似天線中,帶寬大幅提升,天線在不增加任何隔離措施的情況下,大部分頻段隔離度大于20dB,全頻段隔離度大于17dB。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