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是關于一種雙向雙面電連接器的領域,尤其是一種可和互補電連接器對接以進行傳輸?shù)碾p向雙面電連接器。
背景技術:
由于目前各種電子產(chǎn)品的功能越來越強大,且手持式裝置亦逐漸盛行,故各種產(chǎn)品或裝置間的信號傳輸需求也越來越多,其中,該些裝置間的信號傳輸是藉由信號接口而進行之。該信號接口例如為電連接器或與其對接的互補電連接器,其中,電連接器為電連接插座(Electrical receptacle),而互補電連接器則為電連接插頭(Electrical plug)。
于電連接插頭與電連接插座對接之前,必須以正確的方向讓電連接插頭朝向電連接插座,才可使兩者對接,亦即,電連接插座具有插接方向性,其為俗稱的防呆功能,此功能為了確保電連接插頭上的連接接口可與電連接插座上的接觸端子接觸。然而,多數(shù)使用者沒有將電連接插頭以正確的方向朝向電連接插座的習慣,此防呆功能造成電連接插頭與電連接插座的對接失敗,之后使用者再翻轉電連接插頭,才得以正確對接。換言之,此防呆功能反而造成使用者的困擾。
因此,市面上提供一種具有雙面對接功能的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其設置有二組接觸端子,以排除雙向雙面電連接器的插接方向性。使用者可以任一方向進行雙向雙面電連接器與互補電連接器之間的對接。然而,現(xiàn)有雙向雙面電連接器的制造成本高,且其功能的可靠度低?;?,如何使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具有穩(wěn)定的可靠度以及降低電連接器的成本即成為業(yè)界共同努力的目標。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種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其具有一浮動舌板,浮動舌板的上下兩側提供可和互補電連接器對接的上下連接界面,方便使用者使用。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種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其舌板具有不同厚度或凸起的設計,舌板最厚處或具有凸起的位置可確保對接時短路的問題,避免端子接口接觸到互補電連器的金屬殼體。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種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其舌板和端子接口分別自主作動,確保接觸導通及防短路功能。
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包括:一外殼體;一絕緣座體;一舌板,該舌板設于該絕緣座體的前端,該舌板為該外殼體包覆并形成該外殼體中的一連接槽,該舌板可上下位移地浮動設于該連接槽的中段;及分別設于該舌板的上下二側的兩連接接口,每一該連接接口包括由一排接觸端子所提供的復數(shù)彈動接點,每一該排接觸端子的任一接觸端子具有任一該彈動接點、一彈動延伸部、一固定部和一接腳,該彈動接點設于該彈動延伸部的前端,該彈動延伸部和該接腳分別設于該固定部的前端和后端,該兩排接觸端子的該復數(shù)彈動接點分別浮設或伏設于該舌板的上下二側,該兩排接觸端子的該復數(shù)接腳伸出該絕緣座體外。
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包括:一外殼體;一絕緣座體;一舌板,該舌板設于該絕緣座體的前端,該舌板為該外殼體包覆并形成該外殼體中的一連接槽,該舌板可上下位移地浮動設于該連接槽的中段,該舌板的上板面和下板面暴露于該連接槽中,以及該舌板的上下兩側分別包括一彈動接點彈動區(qū);及分別設于該舌板的上下二側的兩連接接口,每一該連接接口包括由一排接觸端子所提供的復數(shù)彈動接點,每一該排接觸端子的任一接觸端子具有任一該彈動接點、一彈動延伸部、一固定部和一接腳,該彈動接點設于該彈動延伸部的前端,該彈動延伸部和該接腳分別設于該固定部的前端和后端,該兩排接觸端子的該復數(shù)接腳伸出該絕緣座體外;其中,該兩排接觸端子的該復數(shù)彈動接點分別凹設于該舌板的該兩彈動接點彈動區(qū),且該復數(shù)彈動接點不高于該舌板的上板面和下板面。
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包括:一外殼體;一絕緣座體;一舌板,該舌板設于該絕緣座體的前端,該舌板為該外殼體包覆并形成該外殼體中的一連接槽,該舌板可上下位移地浮動設于該連接槽的中段;及分別設于該舌板的上下二側的兩連接接口,每一該兩連接接口包括由一排接觸端子所提供的復數(shù)彈動接點,每一該排接觸端子的任一接觸端子具有任一該彈動接點、一彈動延伸部、一固定部和一接腳,該彈動接點設于該彈動延伸部的前端,該彈動延伸部和該接腳分別設于該固定部的前端和后端,該兩排接觸端子的該復數(shù)彈動接點分別設于該舌板的上下二側,該兩排接觸端子的該復數(shù)接腳伸出該絕緣座體外,其中,該舌板和該復數(shù)彈動接點分別自主作動。
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包括:一外殼體;一絕緣座體;一舌板,該舌板設于該絕緣座體的前端,該舌板為該外殼體包覆并形成該外殼體中的一連接槽,該舌板可上下位移地浮動設于該連接槽的中段;及分別設于該舌板的上下二側的兩連接接口,每一該兩連接接口包括由一排接觸端子所提供的復數(shù)彈動接點,每一該排接觸端子的任一接觸端子具有任一該彈動接點、一彈動延伸部、一固定部和一接腳,該彈動接點設于該彈動延伸部的前端,該彈動延伸部和該接腳分別設于該固定部的前端和后端,其中,該兩排接觸端子的該復數(shù)彈動接點分別浮設或伏設于該舌板的上下二側,該兩排接觸端子的該復數(shù)固定部定位于該絕緣座體中,該兩排接觸端子的該復數(shù)接腳伸出該絕緣座體外。
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包括:一外殼體;一絕緣座體;一舌板,該舌板設于該絕緣座體的前端,該舌板為該外殼體包覆并形成該外殼體中的一連接槽,該舌板可上下位移地浮動設于該連接槽的中段;及分別設于該舌板的上下二側的兩連接接口,每一該兩連接接口包括由一排接觸端子所提供的復數(shù)彈動接點,每一該排接觸端子的任一接觸端子具有任一該彈動接點、一彈動延伸部、一固定部和一接腳,該彈動接點設于該彈動延伸部的前端,該彈動延伸部和該接腳分別設于該固定部的前端和后端,該兩排接觸端子的該復數(shù)彈動接點分別設于該舌板的上下二側,該兩排接觸端子的該復數(shù)接腳伸出該絕緣座體外;及連接該舌板的至少兩金屬彈片,該復數(shù)金屬彈片定位于任一排接觸端子的兩外側或該復數(shù)接觸端子之間的間距。
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包括:一外殼體;一絕緣座體;一舌板,該舌板設于該絕緣座體的前端,該舌板為該外殼體包覆并形成該外殼體中的一連接槽,該舌板可上下位移地浮動設于該連接槽的中段;及分別設于該舌板的上下二側的兩連接接口,每一該兩連接接口包括由一排接觸端子所提供的復數(shù)彈動接點,每一該排接觸端子的任一接觸端子具有任一該彈動接點、一彈動延伸部、一固定部和一接腳,該彈動接點設于該彈動延伸部的前端且具有一導斜面,該彈動延伸部和該接腳分別設于該固定部的前端和后端,該兩排接觸端子的該復數(shù)接腳伸出該絕緣座體外,其中,該兩排接觸端子的該復數(shù)彈動接點分別設于該舌板的上下二側且有上下重疊位置關系,有上下重疊位置關系的該兩彈動接點的該兩導斜面是呈一左一右錯位排列。
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包括:一外殼體;一絕緣座體;一舌板,該舌板設于該絕緣座體的前端,該舌板為該外殼體包覆并形成該外殼體中的一連接槽,該舌板可上下位移地浮動設于該連接槽的中段,該舌板的上下兩側分別設有復數(shù)彈動端子槽;及分別設于該舌板的上下二側的兩連接接口,每一該兩連接接口分別由一排接觸端子所提供的復數(shù)彈動接點,每一該排接觸端子的任一接觸端子具有任一該彈動接點、一彈動延伸部、一固定部和一接腳,該彈動接點設于該彈動延伸部的前端,該彈動延伸部和該接腳分別設于該固定部的前端和后端,該兩排接觸端子的該復數(shù)彈動接點分別設于該舌板的上下二側,該兩排接觸端子的該復數(shù)接腳伸出該絕緣座體外,其中,任一該彈動端子槽收納任一該彈動接點,或更包括該彈動端子槽具有被一隔欄分隔的復數(shù)透空槽或該復數(shù)彈動端子槽具有分隔該兩排彈動接點的復數(shù)絕緣隔板。
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包括:一外殼體;一絕緣座體;一舌板,該舌板設于該絕緣座體的前端,該舌板為該外殼體包覆并形成該外殼體中的一連接槽,該舌板可上下位移地浮動設于該連接槽的中段;及分別設于該舌板的上下二側的兩連接接口,每一該兩連接接口包括由一排接觸端子所提供的復數(shù)彈動接點,每一該排接觸端子的任一接觸端子具有任一該彈動接點、一彈動延伸部、一固定部和一接腳,該彈動接點設于該彈動延伸部的前端,該彈動延伸部和該接腳分別設于該固定部的前端和后端,該兩排接觸端子的該復數(shù)彈動接點分別設于該舌板的上下二側,該兩排接觸端子的該復數(shù)接腳伸出該絕緣座體外,其中,該絕緣座體的前緣設有至少一中段支撐絕緣結構,該中段支撐絕緣結構和任一該彈動延伸部成上下重疊位置關系,或是任一該彈動延伸部具有一中段支撐段暴露于該絕緣座體外,或是任一該彈動延伸部具有一中段支撐段暴露于該絕緣座體外并且和該絕緣座體的前緣的一中段支撐絕緣結構成上下重疊位置關系。
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包括:一外殼體;一絕緣座體;一舌板,該舌板設于該絕緣座體的前端,該舌板為該外殼體包覆并形成該外殼體中的一連接槽,該舌板可上下位移地浮動設于該連接槽的中段,其中,該舌板包括一水滴型結構或一前段較厚且后段漸縮漸小結構的一板體;及分別設于該舌板的上下二側的兩連接接口,每一該兩連接接口包括由一排接觸端子所提供的復數(shù)彈動接點,每一該排接觸端子的任一接觸端子具有任一該彈動接點、一彈動延伸部、一固定部和一接腳,該彈動接點設于該彈動延伸部的前端,該彈動延伸部和該接腳分別設于該固定部的前端和后端,該兩排接觸端子的該復數(shù)接腳伸出該絕緣座體外,其中,該兩排接觸端子的該復數(shù)彈動接點分別浮設或伏設于該舌板的上下二側,且設置于該板體上較鄰近該水滴型結構或該前段。
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包括上述的雙向雙面電連接器的電連接插座,其中,該兩連接接口符合USB A type 2.0規(guī)范或USB A type 3.0規(guī)范或USB A type 3.1規(guī)范,并且該兩排接腳是以單排、前后交錯兩排、或前后重疊兩排的排列方式伸出該絕緣座體外。
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包括上述的雙向雙面電連接器的電連接插座,其中,該復數(shù)固定部是埋設或組裝定位于該絕緣座體中。
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包括上述的雙向雙面電連接器的電連接插座,其中,該舌板和該絕緣座體之間存在一鏤空區(qū),該兩排接觸端子的該復數(shù)彈動延伸部設于該鏤空區(qū)。
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包括上述的雙向雙面電連接器的電連接插座,其中,該舌板前端與該連接槽的一插入口的距離大于USB協(xié)會USB 2.0 A Type母座標準規(guī)范。
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包括上述的雙向雙面電連接器的電連接插座,其中,該兩排接觸端子為依照一電路序號反向排列,該電路序號包括電源、信號D+、信號D-和接地。
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包括上述的雙向雙面電連接器的電連接插座,更包括設于該舌板的上下二側并符合USB A type 3.0規(guī)范或USB A type 3.1規(guī)范的兩排平貼端子,其中,該兩連接接口符合USB A type 2.0規(guī)范,該兩排平貼端子的復數(shù)固定接點固定且顯露在該舌板的上下表面,且該兩排平貼端子連接該舌板和該絕緣座體,該舌板和該絕緣座體為分離式,該兩排平貼端子的延伸部設于該舌板和該絕緣座體間為彈動延伸部。
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包括上述的雙向雙面電連接器的電連接插頭,更包括設于該舌板的上下二側并符合USB A type 3.0規(guī)范或USB A type 3.1規(guī)范的兩排平貼端子,其中,該兩連接接口符合USB A type 2.0規(guī)范,該兩排平貼端子連接該舌板和該絕緣座體,該舌板和該絕緣座體為分離式,該兩排平貼端子的延伸部設于該舌板和該絕緣座體間為彈動延伸部。
本發(fā)明還提供一雙向USB3.0接觸接口電連接器,包括:一絕緣座體;及一舌板,該舌板設于該絕緣座體前端,該舌板為一外殼體包覆形成一連接槽,該舌板可上下位移浮動設于該連接槽中段,該舌板上下二側各設有一排接觸端子連接接口,可正反雙向對接定位一電連接器,該舌板正反雙面的上下二排平貼接觸端子與該舌板為注塑埋設成型,且該上下二排平貼接觸端子為各5個平面接觸部,中間為接地端子,二側為二對信號端子,且于該平貼接觸部后方設有4個彈動接觸部為USB3.0接觸接口。
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雙向USB3.0接觸接口電連接器,包括:一絕緣座體;及一舌板,該舌板設于該絕緣座體前端,該舌板為一外殼體包覆形成一連接槽,該舌板可上下位移浮動設于該連接槽中段,該舌板上下二側各設有一排接觸端子連接接口,可正反雙向對接定位一電連接器,其中,該上下二排平貼接觸端子為各5個平面接觸部,中間為接地端子,二側為二對信號端子,且于該復數(shù)平貼接觸部后方設有4個彈動接觸部為USB3.0接觸接口,該上下二排平貼接觸端子的二側信號端子,是于該舌板的平貼接觸部與彈動接觸部間的一橫向隔欄結構轉折相鄰埋設。
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制作包括上述的雙向雙面電連接器的該兩排接觸端子的方法,包括提供兩片金屬材分別裁切出該兩排接觸端子,或提供單一片金屬材裁切出該兩排接觸端子。
本發(fā)明還提供如任一上述的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其中:a.上下為相同且相對對齊的彈動接觸接口;或b.該浮動舌板上下二側的彈動接點浮設或伏設或凹設于該浮動舌板;或c.該二排接觸端子的固定部埋設或組裝定位于該絕緣座體;或d.雙向雙面USB A TYPE母座,該母座的上下信號接觸端子的接觸部及延伸部較該接地及電源接觸端子的寬度為窄;或e.更設有一對接電連接器,該對接電連接器設有一連接板,該連接板至少一面設有至少一排接觸端子連接接口,該一對接電連接器對接插入時,該對接電連接器的連接板會將該浮動設于該連槽中段的浮動舌板抵頂使上下偏移,使浮設于該浮動舌板上下二側的其中一側彈動接點顯露凸出該相對偏移的浮動舌板面,呈彈動接點凸出高度差,使該凸出的彈動接點與對接插入的連接接口彈性抵接電連接;或f.更設有一對接電連接器,該對接電連接器設有一連接板,該連接板至少一面設有至少一排接觸端子連接接口,該一對接電連接器對接插入時,該對接電連接器的連接板會將該浮動設于該連槽中段的浮動舌板抵頂使上下偏移,使浮設于該浮動舌板上下二側的其中一側彈動接點內縮凹陷該相對偏移的浮動舌板面,呈彈動接點凹陷高度差,使該對接電連接器的連接槽金屬殼與該內縮凹陷于浮動舌板面的該彈動接點保持安全間距不接觸;或g.該浮動舌板設有復數(shù)彈動端子槽,每一該彈動端子槽對應于一該上接觸端子以及一該下接觸端子,該彈動端子槽用以部分收納相對應的該上接觸端子以及該下接觸端子于其中,且限制該復數(shù)上接觸端子以及該復數(shù)下接觸端子僅可沿一垂直方向擺動;或h.浮動舌板與基座為分離式,縷空部設有金屬彈片為彈動部;或i.該絕緣基部前段一體設有一該上下二延伸彈動部抵靠的絕緣中段支撐結構;或j.上下二排彈動接觸部不高于該浮動舌板的上下二板面;或k.該浮動舌板二側設有二相對重疊的上下彈動接點,該上下彈動接點的二個導斜面左右交錯,呈一左一右錯位排列結構;或l.該浮動舌板于上下彈動區(qū)間設有上下接觸部左右錯位的透空槽或分隔板結構;或m.該上下排D+及D-接觸端子的延伸部較該接地及電源接觸端子的寬度尺寸為窄;或n.該浮動舌板的上下二面設有水滴箭頭型的防短路絕緣結構;或o.該雙向連接器為A TYPE USB 2.0/3.0/3.1接觸接口的插座;或p.該雙向A TYPE USB 2.0/3.0/3.1接觸接口的插座,其上下平貼高差分端子組的彈動延伸部設于浮動舌板與基座間的縷空區(qū);或q.該上下二排接觸端子的平貼高差分端子組的延伸部相鄰排列埋設于絕緣的浮動舌板與基座;或r.該浮動舌板正反雙面的上下二排USB3.0接觸接口,分別為RX+,RX-,GND,TX+,TX-5個平面接觸部與電源,信號D+,D-及接地4個彈動接觸部;或s.該浮動舌板正反雙面的上下二排平貼接觸端子與絕緣舌板為一次埋設,該浮動舌板正反雙面的上下二面于該舌板的5個平貼接觸部與4個彈動接觸部之間設有橫向隔欄結構;或t.該浮動舌板正反雙面的上下二排平貼接觸端子與絕緣舌板為一次埋設,該上下二面平貼接觸端子的二側信號端子是于該舌板轉折相鄰埋設;或u.該正反雙面電連接母座可以為臥式,側立式,直立式或疊層或疊合不同連接接口的結構,且可以為二排或僅一排水平接腳或前后二排前排為水平而后排為縱向插腳;或v.該正反雙面電連接公頭或母座可應用于HUB擴充器或充電寶/充電器/移動電源或隨身碟/U盤/大拇哥/移動硬盤等的轉接裝置或其它電子裝置。
依據(jù)上述,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包括可分別自主作動的一舌板和兩排設置于該舌板上下兩側的彈動接點,兩排接觸端子提供該兩排彈動接點并定位于一絕緣座體,舌板可相對于絕緣座體上下位移地浮動著,該復數(shù)彈動接點則是分別浮設、伏設或埋設于該舌板上下兩側。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于第一較佳實施例中的局部結構分解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于第一較佳實施例中的局部結構俯視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于第一較佳實施例中的局部結構剖面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于第一較佳實施例中的結構分解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于第一較佳實施例中各種視角之一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于第一較佳實施例中各種視角之一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于第一較佳實施例中各種視角之一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于第一較佳實施例中各種視角之一的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于第一較佳實施例中的結構剖面示意圖。
圖10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于第一較佳實施例中與互補電連接器對接過程前期的結構剖面示意圖。
圖11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于第一較佳實施例中與互補電連接器對接過程中期的結構剖面示意圖。
圖12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于第一較佳實施例中與互補電連接器對接過程后期的結構剖面示意圖。
圖13為圖12接近中段支撐結構的部分結構放大示意圖。
圖14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于第二較佳實施例中焊接于電路板的結構前視示意圖。
圖15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于第二較佳實施例中焊接于電路板的側視立體示意圖。
圖16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于第三較佳實施例中的結構剖面俯視示意圖。
圖17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于第三較佳實施例中的結構前視示意圖。
圖18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于第三較佳實施例中的結構剖面示意圖。
圖19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于第四較佳實施例中的結構剖面俯視示意圖。
圖20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于第四較佳實施例中的結構剖面示意圖。
圖21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利用不同制程之一而成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2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利用不同制程之一而成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3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利用不同制程之一而成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4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利用不同制程之一而成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5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利用不同制程之一而成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6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應用至筆記型電腦的結構示意圖。
圖27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應用至平板電腦的結構示意圖。
圖28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應用至延長線雙向插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29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應用至Hub擴充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30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應用至家用開關插座/充電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31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應用至車用充電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32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應用至移動電源的結構示意圖。
圖33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應用至轉接線的視角的一示意圖。
圖34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應用至轉接線的視角的一示意圖。
圖35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應用至疊合的電連接母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36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應用至疊合的電連接母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37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應用至疊合的電連接母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38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應用至疊合的電連接母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39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應用至架高型電連接母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40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應用至疊合的架高型電連接母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41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于第五較佳實施例中與互補電連接器正向對接過程前期的結構剖面示意圖。
圖42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于第五較佳實施例中與互補電連接器正向對接過程中期的結構剖面示意圖。
圖43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于第五較佳實施例中與互補電連接器正向對接過程后期的結構剖面示意圖。
圖44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于第六較佳實施例中的結構分解示意圖。
圖45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于第七較佳實施例中的結構分解示意圖。
圖46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于第七較佳實施例中的上排接觸端子的俯視示意圖。
圖47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于第七較佳實施例中的下排接觸端子的俯視示意圖。
圖48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于第七較佳實施例中的舌板組裝結構的俯視示意圖。
圖49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于第七較佳實施例中的舌板組裝結構的另一俯視示意圖。
圖50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于第七較佳實施例中的上排接觸端子與下排接觸端子疊合于一體的俯視示意圖。
圖51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于第七較佳實施例中的上排接觸端子與下排接觸端子疊合于一體的前視示意圖。
圖52為本發(fā)明具有雙向雙面電連接器的轉接連接器的不同視角圖之一。
圖53為本發(fā)明具有雙向雙面電連接器的轉接連接器的不同視角圖之一。
具體實施方式
首先于此說明的是,本發(fā)明中所述的雙向雙面電連接器雖多以電連接插座為例說明,但非限定雙向雙面電連接器為電連接插座。應用上,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可為電連接插頭,此時,與其對接的互補電連接器則為電連接插座。亦即,雙向雙面電連接器為電連接插座時,互補電連接器為電連接插頭。反之,雙向雙面電連接器為電連接插頭時,互補電連接器則為電連接插座。
以下所稱本發(fā)明的連接接口,主要是用于和互補電連接器對接時廣泛接觸或接近的一面,其包括和互補電連接器電性連接的導電接觸結構以及導電接觸結構周圍的絕緣表面。在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具有舌板的例子中,連接接口可以包括舌板的任一板面和該板面鄰近的接觸端子的對接接觸面、接觸段或接觸點。
其次,為方便說明,以X、Y、Z直角坐標系統(tǒng)來說明本發(fā)明的雙向雙面電連接器,整體外觀上來看,雙向雙面電連接器相對占有較大面積的平面為X-Y平面,與X-Y平面垂直者為Z軸。又,在和互補電連接器對接過程中,平行兩者接近移動的方向定義成Y軸。是以,就本發(fā)明的雙向雙面電連接器來看,以下所稱的上側或下側,主要是指相對于一以X-Y平面為主的參考體而言,不同Z軸高度的面或側。以下所稱的左側或右側,則主要是在X-Y平面上不同X軸坐標值的位置。以下所稱的前端,則是指和互補電連接器對接過程中,最快和互補電連接器交互作用的位置。
圖1至圖4分別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于第一較佳實施例中的局部結構分解示意圖、局部結構俯視示意圖、局部結構剖面示意圖和結構分解示意圖。請同時參閱圖1至圖4,雙向雙面電連接器1,例如一USB 2.0 A Type的電連接插座,其包括絕緣座體11、浮動舌板12、復數(shù)上排接觸端子13a、13b、13c、13d(13a~13d)、復數(shù)下排接觸端子14a、14b、14c、14d(14a~14d)以及外殼體15。于第一實施例中,絕緣座體11包括絕緣基座111、上定位絕緣座112以及下定位絕緣座113,其中,絕緣基座111具有設置于絕緣基座111的上下二側的復數(shù)中段支撐結構1111,圖中僅顯示出上方側的若干中段支撐結構1111。其次,上定位絕緣座112以及下定位絕緣座113可共同地將上排接觸端子13a~13d的部分區(qū)段以及下排接觸端子14a~14d的部分區(qū)段固定于絕緣基座111上。浮動舌板12包括板體121以及復數(shù)彈性片122,板體121和絕緣基座111之間存在一鏤空區(qū)。板體121設于絕緣基座111的前端,并且透過復數(shù)彈性片122連接于絕緣基座111。其次,板體121的上下二側具有分別對應上排接觸端子13a~13d和下排接觸端子14a~14d的復數(shù)彈動端子槽1211,其中,任一彈動端子槽1211可容納任一接觸端子(任一上排接觸端子13a~13d或任一下排接觸端子14a~14d)的部分區(qū)段于其中。
續(xù)參閱圖1至圖4,上排接觸端子13a~13d設置于浮動舌板12的一側(上側),為方便說明,上排接觸端子13a~13d被指派一組電路序號,例如,上排接觸端子13a被指派的電路序號為a,上排接觸端子13b被指派的電路序號為b,上排接觸端子13c被指派的電路序號為c,而上排接觸端子13d被指派的電路序號為d。其次,上排接觸端子13a包括上彈動接點131a、上彈動延伸部132a、上固定部133a、上接腳134a以及可供端子與塑料進行前后定位的定位結構135a,其中,上彈動接點131a具有上導斜面1311a。其它的上排接觸端子13b~13d的結構亦與上排接觸端子13a相同,差別在于,第一實施例中,上導斜面1311a的方向與上排接觸端子13b的上導斜面1311b的方向相同(由雙向雙面電連接器1的絕緣座體11向浮動舌板12方向觀的為偏右側),但異于與上排接觸端子13c、13d的上導斜面1311c、1311d的方向(偏左側),如圖2所示。
類似地,下排接觸端子14a~14d設置于浮動舌板12的另一側,其亦被指派一電路序號:下排接觸端子14a被指派的電路序號為a,下排接觸端子14b被指派的電路序號為b,下排接觸端子14c被指派的電路序號為c,以及下排接觸端子14d被指派的電路序號為d。下排接觸端子14a包括下彈動接點141a、下彈動延伸部142a、下固定部143a以及下接腳144a,且下彈動接點141a具有下導斜面1411a。其它下排接觸端子14b~14d的結構與下排接觸端子14a相同,不同的是,下導斜面1411a的方向與下排接觸端子14b的下導斜面1411b的方向相同,但異于下排接觸端子14c、14d的下導斜面1411c、1411d的方向,如圖2所示。
續(xù)參考圖4,彈性片122可設置于兩排接觸端子的第二接觸端子(亦即上排接觸端子13b或下排接觸端子14b)以及第三接觸端子(亦即上排接觸端子13c或下排接觸端子14c)之間?;蛘?,彈性片122可設置于兩排接觸端子中的最外側的接觸端子(亦即上排接觸端子13a以及13d或下排接觸端子14a或14d)的外側。換言之,復數(shù)彈性片122可設置于浮動舌板12的中間以及兩外側之處。依據(jù)上述,本發(fā)明的彈性片122將板體121連接于絕緣基座111的前端,并且利用彈性片122的彈性使得板體121得以上下擺動以對接互補電連接器,故彈性片122的位置、幾何形狀和數(shù)量不限于圖4所示,只要能兼顧板體121的彈性擺動和接觸端子的作動即可。
續(xù)參考圖2和圖4,復數(shù)彈性片122的部分區(qū)段顯露于板體121以及絕緣座體11之外,又由于復數(shù)彈性片122具有彈性,使得連接于復數(shù)彈性片122的板體121可彈動而上下偏移。本較佳實施例中,復數(shù)彈性片122是以金屬材料制成。復數(shù)上彈動接點131a~131d、復數(shù)上彈動延伸部132a~132d、復數(shù)下彈動接點141a~141d以及下彈動延伸部142a~142d被容納于相對應的彈動端子槽1211中。詳言之,上彈動接點131a和上彈動延伸部132a分別與下彈動接點141d以及下彈動延伸部142d位于同一彈動端子槽1211中,類似地,上彈動接點131b以及上彈動延伸部132b分別與下彈動接點141c以及下彈動延伸部142c位于同一彈動端子槽1211中,上彈動接點131c以及上彈動延伸部132c是與下彈動接點141b以及下彈動延伸部142b位于同一彈動端子槽1211中,上彈動接點131d以及上彈動延伸部132d是與下彈動接點141a以及下彈動延伸部142a位于同一彈動端子槽1211中。其次,位于同一彈動端子槽1211中的上導斜面與下導斜面的方向不同,例如該上導斜面與該下導斜面的方向為互相交錯。
續(xù),圖9是第一較佳實施例中的結構剖面示意圖,參考圖3和圖9,復數(shù)上彈動接點131a~131d、復數(shù)上彈動延伸部132a~132d、復數(shù)下彈動接點141a~141d以及下彈動延伸部142a~142d被容納于相對應的彈動端子槽1211中,復數(shù)上彈動接點131a~131d的高度低于板體121的上表面,且復數(shù)下彈動接點141a~141d的高度高于板體121的下表面。換句話說,復數(shù)上彈動接點131a~131d以及復數(shù)下彈動接點141a~141d被收納于板體121內。
再者,由圖4觀之,上排接觸端子13b~13d是以第一排列順序排列,亦即由圖4中右至左(由雙向雙面電連接器1的絕緣座體11往浮動舌板12方向觀之)依序為上排接觸端子13a、上排接觸端子13b、上排接觸端子13c以及上排接觸端子13d。而下排接觸端子14a~14d則以第二排列順序排列,亦即由圖4中右至左依序為下排接觸端子14d、下排接觸端子14c、下排接觸端子14b以及下排接觸端子14a。簡言之,舌板12上下二側所設置的接觸端子為依照電路序號相反向排列。再者,上排接觸端子13a~13d和下排接觸端子14a~14d皆分別采用單一片金屬材料所制成,且兩片金屬材料上下重疊,使得上排接觸端子13a~13d與下排接觸端子14a~14d相對應重疊。也就是說,上排接觸端子13a~13d以及下排接觸端子14a~14d以兩片金屬材料制成。
圖5、6、7和8為第一較佳實施例中各種視角的結構示意圖。參考圖5~8,雙向雙面電連接器1依序進行組裝:將復數(shù)上排接觸端子13a~13d以及復數(shù)下排接觸端子14a~14d倚靠絕緣基座111的復數(shù)中段支撐結構1111;利用上定位絕緣座112以及下定位絕緣座113將復數(shù)上排接觸端子13a~13d以及復數(shù)下排接觸端子14a~14d固定于舌板12內部;以及套設外殼體15于絕緣座體11上以完成雙向雙面電連接器1的組裝。其次,外殼體15由四面包覆浮動舌板12,外殼體15的開口分別形成上連接槽161以及下連接槽162,且浮動舌板12因應復數(shù)彈性片122的結構而可于上連接槽161以及下連接槽162的中段上下偏移。藉此,雙向雙面電連接器1得以與互補電連接器進行雙面對接。續(xù)參考圖6,雙向雙面電連接器1的上排接觸端子13a~13d與下排接觸端子的接腳(圖中以上接腳134a和下接腳144a示之)單排排列方式,可利用此些單排接腳將雙向雙面電連接器1焊接于電路板(未顯示于圖中)上。
再者,浮動舌板12的厚度尺寸符合USB協(xié)會USB 2.0 A Type母座標準1.84mm±0.05mm的規(guī)范。雙向雙面連接器1的連接槽161以及162的高度以及寬度則皆符合USB協(xié)會USB 2.0 A Type母座標準規(guī)范。
續(xù)參考圖9,浮動舌板12更包括一絕緣隔板123,上排接觸端子13b~13d以及下排接觸端子14a~14d埋設(或稱為伏設或凹設)于浮動舌板12上下兩側的彈動接點彈動區(qū),且絕緣隔板123分隔上排接觸端子13b~13d以及下排接觸端子14a~14d。而每一彈動端子槽1211設有一透空槽1212,且被絕緣隔板123所分隔,以收納復數(shù)上彈動接點131a~131d以及復數(shù)下彈動接點141a~141d于其中。此所謂的彈動接點彈動區(qū),是指在浮動舌板12中涵蓋復數(shù)彈動端子槽1211和復數(shù)透空槽1212的區(qū)域。于另一實施例中,亦可于每一彈動端子槽內設有兩個透空槽。另外,浮動舌板12的板體121是呈水滴型或一前段較厚且后段漸縮漸小的結構,亦即其后段為錐度型結構,如此水滴型的形狀可確保雙向雙面電連接器1和互補電連接器對接時接觸端子不會接觸到金屬殼體而短路。再者,浮動舌板12的板體121前端與插入口的距離大于USB協(xié)會USB 2.0 A Type母座標準規(guī)范,亦即浮動舌板12的板體121的長度較協(xié)會標準為短,或是說,浮動舌板12較協(xié)會標準內縮于插入口前緣,如此的設計可避免對接過程中不當施力而破壞接觸接觸端子。
接下來說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1與互補電連接器10進行對接的運作情形。圖10、11、12分別為第一較佳實施例的雙向雙面電連接器與互補電連接器對接過程的結構剖面示意圖,圖13則為圖12接近中段支撐結構1111的部分結構放大示意圖。參考圖10,一互補電連接器10包括一連接板101、設置于連接板101表面上的復數(shù)連接接口102,此時互補電連接器10僅對準雙向雙面電連接器1但尚未對接。參考圖11,互補電連接器10由連接槽的前緣逐漸進入雙向雙面電連接器1,連接板101會推抵浮動設于上連接槽161以及下連接槽162中段的浮動舌板12而使其往上偏移。此時,定位于絕緣座體11且分開排設于浮動舌板12的上下二側的上彈動接點131a~131d以及下彈動接點141a~141d分別因應浮動舌板12所發(fā)生的上偏移而產(chǎn)生相對的位差,亦即突出浮動舌板12的下表面的下彈動接點141a~141d與浮動舌板12的下表面產(chǎn)生高度差。
由于連接板101的推抵使復數(shù)彈性片122發(fā)生彎折,板體121向上偏移而部分進入互補電連接器10的連接槽104中。同時,板體121的上偏移使得下彈動接點141a~141d未被收納于復數(shù)彈動端子槽1211中而顯露于浮動舌板12之外。另一方面,位于板體121另一側的上彈動接點131a~131d則由于板體121的上偏移而更加伸入復數(shù)彈動端子槽1211中而位于復數(shù)彈動端子槽1211的深處。其次,上彈動延伸部132a、132b、132c、132d和下彈動延伸部142a、142b、142c、142d各自對應絕緣座體11的中段支撐結構1111的區(qū)段于此稱為中段支撐段1321。以任一中段支撐段1321為支點來看,中段支撐段1321到對應的彈動接點之間的彈動延伸部形成一前段力臂,中段支撐段1321到對應的固定部之間的彈動延伸部形成一后段力臂。在對接的過程中,當任一前段力臂受壓時或受壓后,由于后段力臂為開放式的,故后段力臂能呈現(xiàn)反向凸起。所謂的后段力臂為開放式的,是指中段支撐段1321到對應的固定部之間的彈動延伸部的上方?jīng)]有受到絕緣座體11的抵壓或壓制,因此在前段力臂受力時能夠同步彈性變形。
之后,互補電連接器10持續(xù)地被朝向絕緣座體11的方向推動,使得板體121完全進入互補電連接器10的連接槽104中,且下彈動接點141a~141d分別與復數(shù)連接接口102接觸,板體121最終被抵頂至變更為與連接板101接觸的角度,如圖12所示。如此便可形成下排接觸端子14a~14d與復數(shù)連接接口102之間的電性連接,以進行信號以及電力的傳輸。反之,當互補電連接器10與下連接槽162對接的運作情形為同理,惟部分結構的作動情形相反:互補電連接器10的連接板101進入雙向雙面電連接器1的上連接槽161,板體121是往下偏移,且上彈動接點131a~131d顯露于浮動舌板12之外,而下彈動接點141a~141d則更加伸入復數(shù)彈動端子槽1211中。
要說明的有三,第一,下排接觸端子14a~14d倚靠于絕緣基座111的復數(shù)中段支撐結構1111上,且上定位絕緣座112以及下定位絕緣座113將下排接觸端子14a~14d固定于絕緣基座111上的結構可提供以下優(yōu)點:于下彈動接點141a~141d被連接板101抵頂?shù)倪^程中,由于上述結構,使得下排接觸端子14a~14d被抵頂而往上移動的力臂縮短。因應力學原理可知,縮短其力臂可提升下排接觸端子14a~14d與復數(shù)上連接接口102之間的接觸力量,同時亦可減緩下排接觸端子14a~14d的彈性疲乏。
第二,于下彈動接點141a~141d被連接板101抵頂?shù)倪^程中,下彈動接點141a~141d往上彈動接點131a~131d的方向被推動而接近于上彈動接點131a~131d。但本發(fā)明的上彈動接點131a~131d不會被下彈動接點141a~141d往上推動而與互補電連接器10接觸。其原因在于,上排接觸端子13a~13d的上導斜面1311a~1131d的設置方向與下排接觸端子14a~14d的下導斜面1411a~1411d的設置方向不同,而可互相錯開,故下彈動接點141a~141d不會往上推抵上排接觸端子13a~13d,以避免上排接觸端子13a~13d與互補電連接器10接觸而發(fā)生短路的情形。
第三,對接時,浮動舌板12的偏移使得上彈動接點131a~131d朝遠離浮動舌板12的表面的方向偏移,即上彈動接點131a~131d更加地低于浮動舌板12的表面,如此可確保上彈動接點131a~131d更避免接觸互補電連接器10的金屬外殼體105接觸而造成短路。
圖14和圖15分別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于第二較佳實施例中焊接于電路板的結構前視示意圖和側視立體示意圖。第二較佳實施例的雙向雙面電連接器2的結構以及運作原理與第一實施例的雙向雙面電連接器1大致上相同,其差異在于外觀尺寸結構以及上排接觸端子13a~13d與下排接觸端子14a~14d的接腳設置方式。雙向雙面電連接器2的接腳焊接于電路板27上,其中,以上接腳233d和下接腳243a來看,雙向雙面電連接器2的復數(shù)上下接腳排成前后兩排,其可以是前后重疊或前后錯位的兩排排列。參考圖15,電路板27上設有控制芯片28以及復數(shù)電子元件29,控制芯片28可包含以下至少一功能:第一,其可管理雙向雙面電連接器2所接收到的信號以及電力,且傳輸其信號以及電力。第二,其具有突波保護功能,以保護電路板27以及復數(shù)電子元件29。第三,具有防短路功能,以避免或中和短路情形。
圖16、圖17和圖18分別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于第三較佳實施例中的結構剖面俯視示意圖、結構前視示意圖和結構剖面示意圖。雙向雙面電連接器3包括絕緣座體31、浮動舌板32、復數(shù)上排接觸端子33a~33i、復數(shù)下排接觸端子34a~34i以及外殼體35,第三較佳實施例的結構大致上與前述實施例相同,兩者相同之處不再贅述。不同之處在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3為USB TYPE-A3.0的電連接插座,故其增設有復數(shù)上排接觸端子33e~33i以及復數(shù)下排接觸端子34e~34i,上排接觸端子33e~33i和下排接觸端子34e~34i為平貼端子。
續(xù)參考圖16、圖17和圖18,以上排接觸端子33h為例說明,上排接觸端子33h包括上固定接點331h、彈片段332h、彎折彈動部333h以及上接腳334h。上固定接點331h固定且顯露于浮動舌板32的上表面上,而彈片段332h取代前述較佳實施例的彈性片122,以連接浮動舌板32以及絕緣座體31的絕緣基座,且可提供彈性予浮動舌板32,使浮動舌板32得以上下偏移。上接腳333h可連接于電路板或導線,而彎折彈動部334h為彎折結構,以提升彈片段332h的彈性。其它的上排接觸端子33e,33f,33g,33i的結構與上排接觸端子33h大致相同,例如分別具有上固定接點331e、331f、331g、331i,以及上固定接點331e、331f、331i分別一體連接彈片段332e、332f、332i,于此僅例舉不贅述。
續(xù)參考圖16、圖17和圖18,以和上排接觸端子33h上下對應的下排接觸端子34f為例說明,包括下固定接點341f、彈片段342f、彎折彈動部343f以及下接腳344f,其結構與上排接觸端子33h相同,于此不贅述。其它下排接觸端子34e、34g、34h、34i的結構亦與上排接觸端子33h同理,而不再贅述。
簡言之,本較佳實施例利用增加的5支上排接觸端子33e~33i以及下排接觸端子34e~34i作為彈性片使用,而可整合彈性片的功能于USB TYPE-A 3.0接觸端子中,以于單一元件中提供兩種功能。
需特別說明的是,前揭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可采用USB TYPE-A 2.0接觸端子以及USB TYPE-A 3.0接觸端子,其僅為例示而非以此為限。實際上,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亦可采用USB TYPE-A 3.1的接觸端子。無論何種傳輸接口的接觸端子,只要可實施于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的結構中,即表示其符合本發(fā)明的發(fā)明精神,故皆應包含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內。
接著,圖19和圖20分別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于第四較佳實施例中的結構剖面俯視示意圖和結構剖面示意圖。雙向雙面電連接器4包括絕緣座體41、浮動舌板42、復數(shù)上排接觸端子43a~43d、復數(shù)下排接觸端子44a~44d以及外殼體45。其次,浮動舌板42的板體421藉由復數(shù)彈性片422連接至絕緣座體41。第四實施例的結構大致上與前述實施例相同,兩者相同之處不再贅述。不同之處在于,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兩排接觸端子以兩片金屬材料制成,但第四實施例的上排接觸端子43a~43d以及下排接觸端子44a~44d的結構可藉由單一片金屬材料而制成,且上排接觸端子43a~43d是與下排接觸端子44a~44d于該同一金屬材料上前后二排展開排列設置而不互相重疊。因此,第四實施例的上排接觸端子43a~43d以及下排接觸端子44a~44d僅需使用一片金屬材料,而可降低其制造成本。其次,對于板體421的前緣而言,上排接觸端子43a~43d較下排接觸端子44a~44d內縮,即下排接觸端子44a~44d較接近板體421的前緣,但兩者皆可于對接時和互補電連接器形成電性連接。
接下來說明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以不同成型方式的制造情形。圖21、圖22、圖23和圖24分別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利用不同制程而成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1顯示浮動舌板的板體、復數(shù)彈性片以及絕緣基座的組合結構,其對復數(shù)彈性片進行埋入射出,并同時于彈性片的兩端成型出板體以及絕緣基座,此第一組合結構17之后可以第一較佳實施例中的上定位絕緣座112以及下定位絕緣座113的組裝方式而形成絕緣座體的結構。
圖22中是采用組裝方式而結合板體、復數(shù)彈性片以及絕緣基座,首先組裝復數(shù)彈性片于絕緣基座上以形成第一組裝結構47,接下來結合板體121以及復數(shù)彈性片,最后亦可以使用上定位絕緣座112以及下定位絕緣座113的組裝方式而形成絕緣座體的結構。圖23則采用不同的組裝方式,其先組裝板體以及復數(shù)彈性片以形成第二組裝結構37,再結合復數(shù)彈性片以及絕緣基座111,而后續(xù)的絕緣座體成型運作除了如第一實施例的組裝方式之外,亦可再次進行埋入射出技術而成型出非組裝方式所產(chǎn)生的絕緣座體51,如此的組合結構可應用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5上,其中絕緣座體51不具有縫隙,如圖24以及圖25所示。
綜言之,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可利用圖21~圖23中的方式成型出板體、復數(shù)彈性片以及絕緣基座,而絕緣基座之后可利用第一實施例的組裝方式以及圖24和圖25所示的二次埋入射出方式成型絕緣座體。
請依序參閱圖26到圖39其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可應用的電子裝置的結構示意圖。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可應用于多種電子裝置,例如圖26顯示的具有雙向雙面電連接器的筆記型電腦191、圖27顯示的具有雙向雙面電連接器的平板電腦192、圖28顯示的具有雙向雙面電連接器的延長線雙向插座193、圖29顯示具有雙向雙面電連接器的Hub擴充器194、圖30顯示具有雙向雙面電連接器的家用開關插座/充電座195、圖31顯示具有雙向雙面電連接器的車用充電器196或圖32顯示的具有雙向雙面電連接器的移動電源197。
本發(fā)明的雙向雙面電連接器亦可應用于轉接線198,如圖33以及34顯示的不同視角圖;或是圖35顯示的疊層式至少二個雙向雙面電連接器1疊合的電連接母座199;或是圖36顯示的疊層式二個雙向雙面電連接器1與單向單面電連接器疊合的電連接母座291;或是圖37顯示出混層式與另一個不同連接接口的電連接器疊合的電連接母座292,例如雙向雙面USB TYPE-A 2.0接口71與HDMI接口72疊合。圖38則顯示混層式與另二個不同連接接口的電連接器疊合的電連接母座293,例如雙向雙面USB TYPE-A 2.0接口71、HDMI接口72以及Displayport接口73疊合。圖39顯示具有雙向雙面電連接器1的架高型電連接母座294。圖40顯示出混層式與另一個不同連接接口的電連接器疊合的架高型電連接母座295。
有關雙向雙面電連接器6與互補電連接器60進行反向對接的運作情形,請依序參閱圖41、圖42和圖43,其分別為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6于第五較佳實施例中與互補電連接器60對接過程的結構剖面示意圖。由于反向對接過程的基本運作原理和圖10、11、12顯示的第一較佳實施例的正向對接大致相同,故于此不墜述。
圖44是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8第六實施例的結構分解示意圖。利用類似于圖22與圖23的組裝制程,先組裝板體821以及復數(shù)彈性片822以形成組裝結構,絕緣基座111則結合于絕緣座體81中。包括彈性片822的組裝結構再和絕緣基座111組裝,之后再將復數(shù)上排接觸端子83和復數(shù)下排接觸端子84組裝進入板體821和絕緣基座111,最后將外殼體85套入上述組裝體,即可形成雙向雙面電連接器8。
圖45是本發(fā)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9于第七較佳實施例中的結構分解示意圖。其中,第七較佳實施例中的上排接觸端子91、下排接觸端子92與舌板組裝結構93的俯視示意圖則請參閱圖46、圖47和圖48所示者。參考圖46和圖47,上排接觸端子91的任一上彈動接點的上導斜面911a和下排接觸端子92的任一下彈動接點的下彈動接點的下導斜面921a是呈左右交錯的,左右錯位排列結構可避免上排接觸端子91和下排接觸端子92誤觸短路。其次,每一彈動端子槽可設有隔欄9312,隔欄9312可確保本發(fā)明的左右交錯的上彈動接點的上導斜面911a和下彈動接點的下導斜面921a不會接觸短路,但本發(fā)明不限于需搭配有隔欄9312的透空槽,亦可使用無隔欄的設計。
舌板組裝結構93的另一立體視角示意圖則請參閱圖49。再者,第七較佳實施例中的上排接觸端子91與下排接觸端子92疊合于一體的俯視示意圖,請參閱圖50所示者;圖51則是第七較佳實施例中的上排接觸端子91與下排接觸端子92疊合于一體的前視示意圖。
圖52以及圖53,則是用以顯示出具有雙向雙面電連接器的轉接連接器296的不同視角圖。
簡而言之,以本發(fā)明實施的雙向雙面電連接器,至少具有下列結構上的特點;但本發(fā)明并不以下列結構特征為限,且任何本技術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為任何的均等變化或設計:
1、偏移的浮動舌板與相對定位的彈動接點形成彈動接點凸出該浮動舌板面的彈動接點高度差;
2、上下兩排接觸端子的彈動接點凹設于浮動舌板上下兩側彈動接點的彈動區(qū);
3、浮動舌板厚度尺寸為USB協(xié)會USB 2.0 A Type母座標準1.84mm±0.05mm規(guī)范;雙向連接器的連接槽高度和寬度為USB協(xié)會USB 2.0 A Type母座標準規(guī)范;
4、兩排接觸端子的彈動延伸部設有中段支撐段,或絕緣座體前段設有端子彈動延伸部的中段支撐絕緣凹槽結構;
5、浮動舌板上下兩側設有彈動接點的彈動端子槽;
6、浮動舌板于上下接觸端子間設有絕緣隔板,上下兩排彈動接點埋設或伏設或凹設于浮動舌板兩側的彈動接點彈動區(qū);
7、浮動舌板的上下兩面各設有四個等長的彈動接點的彈動端子槽;
8、浮動舌板的金屬彈片設于該第二和第三接觸端子之間與兩側接觸端子的外側,或浮動舌板的金屬彈片設于舌板的中間與兩外側;
9、雙向連接器的上下兩排接觸端子的接腳為前后兩排或單排;
10、浮動舌板前端與插入口的距離大于USB協(xié)會USB 2.0 A Type母座標準規(guī)范,也就是浮動舌板的長度較協(xié)會標準為短,亦即,浮動舌板較協(xié)會標準內縮于插入口前端;
11、浮動舌板呈水滴型或前段較厚且后段漸縮漸小結構,也就是浮動舌板后段為錐度型結構;
12、浮動舌板上下兩側設有彈動接點的彈動端子槽,彈動端子槽內設有一透空槽并設有隔欄;以及
13、上下2排接觸接口上下重疊,上下彈動接點的2個導斜面左右交錯,一左一右錯位排列結構,確保上下端子避免誤觸短路;以及
14、舌板與接點將分別自主作動;其中,所謂分別自主作動,是指因接觸端子的固定部沒有固定于舌板,所以不會與舌板一起浮動作動,如此,舌板與接點將可分別自主作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