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變壓器及具備該變壓器的平板顯示器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可以應用于諸如IXD顯示器裝置、LED顯示器裝置等的薄型顯示器裝置的薄型的變壓器及具備該變壓器的平板顯示器裝置。
背景技術:
近些年,在顯示器產(chǎn)業(yè)上,適用于高分辨率和大型畫面等多媒體系統(tǒng)的新技術一平板顯示器(FPD:Flat Panel Display)代替CRT (Cathode Ray Tube:陰極射線管)備受矚目。尤其,在大型顯示器中,諸如LC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TV 或 PDP (Plasma Display Panel) TV等薄型顯示器受到人們矚目,期待日后在價格和市場方面持續(xù)受到關注。其中,LCD TV到目前為止使用冷陰極熒光燈(CCFL :Cold CathodeFluorescent Lamp)作為背光燈(backlight),但最近考慮到消耗功率、壽命和環(huán)保等方面的多種優(yōu)勢, 采用LED(Light Emitting Diode)作為背光燈的情況逐漸增多。隨著LED的使用,背光燈單元(backlight unit)變得小型化,這使得平板TV (Flat TV)的厚度也逐漸變薄。并且,目前,平板TV的內部電力供應模塊和安裝于該電力供應模塊的變壓器也一同被要求纖薄化(SLIM)。但是,隨著變壓器形成為薄型,卷繞于變壓器的線圈的移動范圍變得非常窄,因此難以將線圈引出到外部連接端子而進行連接。尤其,在將多個線圈連接到外部連接端子時,會發(fā)生需要將線圈配置成相互交叉的情況,這使得交叉的線圈之間發(fā)生接觸,從而發(fā)生電氣短路。并且,現(xiàn)有的變壓器中,線圈一般為被卷線成垂直于印刷電路板。而且,鐵芯 (core)以形成平行于印刷電路基板的磁路的形態(tài)配置。據(jù)此,變壓器的泄露磁通量大部分通過后蓋與變壓器之間的空間(或印刷電路基板與變壓器之間的空間)形成磁路。因此,由于現(xiàn)有的變壓器在后蓋與變壓器之間的空間整體上分布有泄露磁通量, 因而為實現(xiàn)顯示器裝置的纖薄化而使后蓋與變壓器之間的間隔形成得較窄時,金屬材質的后蓋與泄露磁通量之間發(fā)生干涉,導致后蓋發(fā)生振動并產(chǎn)生噪音。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可在薄型顯示器裝置等中容易使用的薄型變壓器以及具備該薄型變壓器的平板顯示器裝置。并且,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在多個線圈不互相交叉的情況下容易地連接到外部連接端子的變壓器以及具備該變壓器的平板顯示器裝置。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變壓器包括由多個繞線軸結合而構成的繞線軸部,該繞線軸包括內部具有貫通孔的管狀的主體部和從所述主體部的兩端朝外部突出的凸緣部;卷繞于所述繞線軸的線圈;以及鐵芯,形成與線圈電磁結合的磁路,并且至少一個所述繞線軸可具備線圈轉移部,該線圈轉移部用作所述線圈的引線橫跨所述凸緣部且布置于所述凸緣部的外部面的路徑。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所述線圈轉移部可包括作為卷繞于所述主體部的所述線圈的引線移動到所述凸緣部的外部面的路徑的轉移槽;以及作為使通過所述轉移槽轉移的所述引線布置為橫跨所述凸緣部的下部面的路徑的橫跨路徑。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所述繞線軸可具備端子連接部,該端子連接部從至少一個所述凸緣部的一端突出形成,且連接有多個外部連接端子。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所述線圈轉移部可以是在所述端子連接部與引導塊之間形成的路徑,所述引導塊在所述凸緣部的外部面與所述端子連接部并排地突出形成。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所述引導塊可以形成為一端從所述凸緣部的外周沿朝外部突出,所述轉移槽可以是根據(jù)所述引導塊的突出的一端和所述端子連接部以及所述凸緣部而形成的槽。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所述端子連接部可具備形成于多個所述外部連接端子之間的空間的多個引出槽,多個所述引導線可經(jīng)過所述轉移槽或所述引出槽與所述外部連接端子連接。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還包括從所述橫跨路徑或所述端子連接部朝外部突出形成的至少一個支撐凸起,所述引線被所述支撐凸起支持而轉換布置方向。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所述支撐凸起可朝與形成所述凸緣部的平面平行的方向突出。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所述支撐凸起朝可垂直于形成凸緣部的平面的方向突
出ο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所述支撐凸起可突出為與所述引線的接觸面與所述凸緣部呈直角或銳角。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所述引導塊可形成為對應于形成有所述支撐凸起的部分,使與所述端子連接部之間的間距擴大。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所述支撐凸起在與所述引線接觸的部分可形成倒角部。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所述引導塊可具有掛接槽,該掛接槽形成為在朝所述凸緣部的外部突出的一端向所述轉移槽開放。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所述繞線軸部可包括具備所述線圈轉移部的外側繞線軸;以及插入到所述外側繞線軸的貫通孔而結合的內側繞線軸。并且,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變壓器可包括由多個繞線軸結合而構成的繞線軸部,該繞線軸包括內部具有貫通孔的管狀的主體部和從所述主體部的兩端朝外部突出的凸緣部; 連接于所述凸緣部的一端的至少一個外部連接端子;以及卷繞于由所述主體部的外周面與所述凸緣部的一面形成的空間的至少一個線圈,并且所述線圈的各引線分散布置于所述凸緣部的一面和另一面而連接到所述外部連接端子,以防止相互之間交叉。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至少一個所述繞線軸可具備端子連接部,該端子連接部從所述凸緣部的一端突出形成,且連接有多個外部連接端子,且在所述外部連接端子之間的空間形成用于布置所述引線的多個引出槽。[0028]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至少一個所述繞線軸可包括轉移槽,作為所述引線移動到所述凸緣部的外部面的路徑;以及橫跨路徑,作為使通過所述轉移槽轉移的所述引線布置為橫跨所述凸緣部的下部面的路徑。并且,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平板顯示器裝置可包括在基板上安裝至少一個如上所述的變壓器而形成的電源供給部;從所述電源供給部接收電源的顯示器面板;以及用于保護所述顯示器面板和所述電源供給部的蓋。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所述變壓器的所述線圈可卷線成與所述電源供給部的所述基板平行。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變壓器具備個別地分離的多個繞線軸(例如,內側繞線軸以及外側繞線軸),且具備這些繞線軸結合的結構。因此,以各繞線軸為單位分別實施卷線之后, 結合卷繞有線圈的各繞線軸,由此完成變壓器的制造。因此,能夠使生產(chǎn)過程自動化,據(jù)此可使制造時所需的費用和時間最小化。并且,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變壓器具備線圈轉移部,該線圈轉移部用作線圈的引線在繞線軸的下部表面橫跨繞線軸的路徑。即,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變壓器不僅通過端子連接部的引出槽,還可通過線圈轉移部連接到外部連接端子。因此,由于線圈的引線可通過多種路徑連接到外部連接端,因此可防止引線之間相互接觸而發(fā)生短路。并且,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變壓器在安裝到基板時,變壓器的線圈維持平行于基板的卷線狀態(tài)。如此,線圈被卷線成與基板平行時,可最小化變壓器所產(chǎn)生的泄露磁通量與外部形成的干涉。因此,在薄型的顯示器裝置中即使安裝有變壓器,也能夠使變壓器所產(chǎn)生的泄露磁通量與顯示器裝置的后蓋之間產(chǎn)生的干涉最小化,因此可防止因變壓器而在顯示器裝置產(chǎn)生噪音的情況。據(jù)此,也可容易地應用于薄型的顯示器裝置。
圖Ia及圖Ib為概略地示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變壓器的立體圖;圖2為概略地示出圖Ib所示的變壓器的繞線軸部的立體圖;圖3為沿A-A'示出圖Ia所示的變壓器的剖視圖;圖4為概略地示出圖Ia所示的變壓器的內側繞線軸的立體圖;圖5為放大圖4的B部分并以其他角度示出的部分立體圖;圖6為概略地示出圖Ia所示的變壓器的外側繞線軸的下部的底面立體圖;圖7為示出圖6所示的外側繞線軸的下面的底面圖;圖8為沿C-C'示出圖6所示的外側繞線軸的部分剖視圖;圖9為示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實施例的外側繞線軸的下面的立體圖;圖10為示出圖9所示的外側繞線軸的下部面的底面圖;圖Ila為概略地示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實施例的平板顯示器裝置的分解立體圖;圖lib為沿圖Ila的D-D'的部分剖視圖。附圖符號說明1為平板顯示器裝置,100為變壓器,10為繞線軸部,20為內側繞線軸,30為外側繞線軸,20a為內側卷線部,30a為外側卷線部,21,31為貫通孔,22,23為主體部,23、33為凸緣部,23a、33a為上部凸緣部,23b、33b為下部凸緣部,24、;34為端子連接部, 25、34b為引出槽,26,36為外部連接端子,27,37為絕緣肋,觀為插入凸起,29為支持臺、29a 為支撐部,3 為引導凸起,38為結合槽,38a為插入槽,38b為引導槽,40為鐵芯,50為線圈,50a為一次線圈,50b為二次線圈,70、170為線圈轉移部,72為轉移槽,74為橫跨路徑,76 為支撐凸起,77為掛接槽,78為引導塊。
具體實施方式
在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之前需要說明的是,在以下所說明的本說明書以及權利要求書中所使用的術語或單詞不能限定為通常的或詞典上的意思,而是應當從發(fā)明人可以為了以最佳的方法說明自己的實用新型而根據(jù)術語的概念進行適當?shù)囟x的原則出發(fā),解釋為符合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思想的意思和概念。因此,本說明書所記載的實施例和附圖所示的構成僅僅為本實用新型的最優(yōu)選的實施例,不能代表本實用新型的全部的技術思想,所以應當理解從本申請開始有可能會存在能夠代替這些最優(yōu)選實施例的各種等同物和變形例。以下,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此時,需要注意,在附圖中相同的構成要素盡可能用相同的符號表示。并且,對于可能混淆本實用新型要旨的公知功能以及構成的詳細說明將會省略?;谙嗤睦碛桑诟綀D中,部分構成被夸大或省略或概略地示出,各構成要素的大小并不是全面反映實際大小的。以下,依據(jù)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圖Ia及圖Ib為概略地示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變壓器的立體圖,圖2為概略地示出圖Ib所示的變壓器的繞線軸部的立體圖,圖3為沿A-A'示出圖Ia所示的變壓器的剖視圖。并且,圖4為概略地示出圖Ia所示的變壓器的內側繞線軸的立體圖,圖5為放大圖4的B部分并以其他角度示出的部分立體圖。圖6為概略地示出圖Ia所示的變壓器的外側繞線軸的下部的底面立體圖,圖7為圖6所示的外側繞線軸的下面的底面圖,圖8為沿 C-C'示出圖6所示的外側繞線軸的部分剖視圖。參照圖Ia至圖8,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變壓器100包括繞線軸部10、線圈50 以及鐵芯40。繞線軸部10包括外側繞線軸30和至少一個內側繞線軸20。如圖4及圖5所示,內側繞線軸20包括內部中心形成有貫通孔21的管狀的主體部22 ;從主體部22的兩端朝主體部22的外徑方向擴張形成的凸緣部23 ;用于與外部電性、 物理連接的外部連接端子沈;以及與外部連接端子沈連接的端子連接部M。形成于主體部22內部的貫通孔21被利用為用于插入后述的鐵芯40的一部分的通道。在本實施例中,舉例了貫通孔21的截面形成為長方形形狀的情況。這是根據(jù)插入于貫通孔21的鐵芯40的形狀而形成的構成,但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內側繞線軸20并不限定于此,其可對應于插入到貫通孔21的鐵芯40的形狀而以多種形態(tài)形成貫通孔21。凸緣部23根據(jù)形成位置分為上部凸緣部23a和下部凸緣部23b。并且,主體部22 的外周面、上部凸緣部23a以及下部凸緣部2 之間形成的空間被利用為用于卷繞后述的線圈50的內側卷線部20a。因此,凸緣部23起到從兩側面支撐卷繞于內側卷線部20a的線圈50的作用,同時起到從外部保護線圈50,且確保外部與線圈50之間的絕緣性的作用。內側繞線軸20的下部凸緣部2 的一側形成有連接外部連接端子沈的端子連接部M。端子連接部M從下部凸緣部2 —側朝外部方向(即下方)突出形成,且具備用于插入被卷繞于被測卷線部20a的線圈50的引線的至少一個引出槽25。根據(jù)引出槽25,線圈50的引線可被引出到內側繞線軸20的外部。外部連接端子沈從端子連接部M朝主體部22的外徑方向或下方突出地連接于端子連接部24。尤其,本實施例提供的外部連接端子沈的特征在于沿著下部凸緣部2 的外周圍布置,且連接于端子連接部24。并且,內側繞線軸20的端子連接部M具備沿外徑方向突出形成的支撐部^a。支撐部29a可形成在以預定間隔隔開而布置的多個外部連接端子沈之間的空間,而且可與后述的支持臺四一樣,與下側繞線軸30的下面接觸并支撐外側繞線軸30。另外,在本實施例中,舉例了支撐部29a朝與外部連接端子沈的突出方向平行的方向突出的情況。但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支撐部29a并不限定于此,其可形成為從端子連接部M的側面朝與外部連接端子沈的突出方向的垂直的方向突出形成等多種形態(tài)。并且,根據(jù)本實施例的內側繞線軸20的上部凸緣部23a,其一側的外周沿形狀可形成為與另一側的外周沿形狀不同。即,位于端子連接部M的上部的上部凸緣部23a的一側的外周沿可形成為具有曲折,而不是形成為弧形或直線形。此時,對應于連接于端子連接部M的外部連接端子沈的連接位置而形成曲折。 即,當從圖5的Z方向觀察時,形成的曲折使連接于端子連接部M的外部連接端子沈最大限度地暴露。這種上部凸緣部23a的曲折是為了容易地將線圈50自動地卷繞到內側繞線軸20 而形成的。具體來講,上部凸緣部23a的曲折形成的原因在于,自動卷線裝置(未圖示)在外部連接端子26的周圍旋轉并卷繞線圈50,以將線圈50卷繞到外部連接端子沈的過程中,防止線圈50或自動卷線裝置與上部凸緣部23a接觸。因此,在自動卷線過程中,若線圈50或自動卷線裝置不與上部凸緣部23a接觸,則形成于上部凸緣部23a的曲折可以被省略。另外,為了形成薄型的變壓器,優(yōu)選為使具備于內側繞線軸20的凸緣部23的厚度最大限度地變薄。但是,根據(jù)本實施例的內側繞線軸20使用作為絕緣性材料的樹脂材料形成,因此當凸緣部23形成為非常薄時,凸緣部23不能維持其形狀,可能發(fā)生彎曲。因此,根據(jù)本實施例的變壓器100,為了防止凸緣部23彎曲,并強化凸緣部23的剛性,凸緣部23的外部面可具備絕緣肋27。絕緣肋27以從凸緣部23的外部面突出的形狀可形成為多個。并且,絕緣肋27可以在內側繞線軸20所具備的兩個凸緣部23a、23b的外部面上都形成,且根據(jù)需要選擇性地僅在某一側形成。并且,如前所示,根據(jù)本實施例的變壓器100的特征在于形成為薄型,因此絕緣肋 27不能過度地從凸緣部23突出。因此,根據(jù)本實施例的絕緣肋27沿著凸緣部23的外周面朝外部方向(即,上方或下方)突出形成,且突出厚度與凸緣部23的厚度近似。由于這樣的絕緣肋27的形狀,本實施例提供的變壓器100可以使絕緣肋27的突出距離最小化的同時確保凸緣部23的剛性。但是,本實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可以與后述的外周繞線軸30的絕緣肋37—樣,具有對應于爬電距離(ere印age distance)設定絕緣肋27的突出距離的等多種應用。并且,附圖中雖然示出了內側繞線軸20僅有一個絕緣肋27沿凸緣部23的外周沿形成的情況,但為了進一步確保凸緣部23的剛性或者確保爬電距離,可追加形成絕緣肋 27。此時,追加形成的絕緣肋27可隨著凸緣部23的形狀在凸緣部23的內部突出形成為環(huán) (ring)狀。另外,由于用高剛性材料形成內側繞線軸20,從而內側繞線軸20即使不形成絕緣肋27也能夠使凸緣部23不彎曲且維持其形狀時,內側繞線軸20的絕緣肋27可被省略。并且,如圖4所示,本實施例提供的絕緣肋27僅形成于內側繞線軸20與后述的鐵芯40的內部面不面對的部分。即,本實施例提供的絕緣肋27僅形成于在結合鐵芯40時暴露于鐵芯40的外部的凸緣部23的外周面。這是為了提高繞線軸部10與鐵芯40之間緊貼力,但本實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絕緣肋27根據(jù)需要可在整個凸緣部23形成。并且, 可具有構成為在暴露于鐵芯40的外部的凸緣部23上使絕緣肋27突出較大,而在與鐵芯40 的內部面面對的凸緣部23上使絕緣肋27突出較小等多種應用。根據(jù)本實施例的內側繞線軸20的凸緣部23與后述的外周繞線軸30結合,為此在凸緣部23的外周沿具備至少一個插入凸起觀和支撐臺四。插入凸起觀在上部凸緣部23a的外周沿上形成為一對,且朝相反方向突出形成。 在本實施例中,舉例了在上部凸緣部23a的外周沿中隔離最大的兩端分別朝外徑方向突出形成插入凸起觀的情況。但是,本實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并且,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插入凸起觀并不限定于形成為一對,可具有在凸緣部23 的外周沿上朝多個方向布置2個以上的多個插入凸起觀等多種構成。并且,在本實施例中舉例了插入凸起28從形成凸緣部23和絕緣肋27的側面突出的情況。但是,本實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可具有插入凸起觀僅從凸緣部23的側面突出形成,或者僅從絕緣肋27的側面突出形成的等多種應用。支撐臺四形成于下部凸緣部23b,且形成在端子連接部M相反側的下部凸緣部 23b的另一側中的、與形成有插入凸起觀的位置對應的位置。具體來講,支撐臺四從形成于下部凸緣部23b的絕緣肋27朝外徑方向突出形成。這種支撐臺四與前述的端子連接部M的支撐部29a—樣,在內側繞線軸20與外側繞線軸30結合時,支持外側繞線軸30的下部面。如此,根據(jù)插入凸起觀形成于上部凸緣部23a以及支撐臺四形成于和下部凸緣部23b,當內側繞線軸20結合到后述的外側繞線軸30時,不會輕易從外側繞線軸30分離。 對此,將在對后述的外側繞線軸30的說明中進一步詳細說明。如圖6至圖8所示,外側繞線軸30以與內側繞線軸20類似的形狀構成,且以與內側繞線軸20的厚度近似的厚度形成,但在其尺寸方面具有差異。與內側繞線軸20—樣,外側繞線軸30包括內部中心形成有貫通孔31的管狀的主體部32、凸緣部33、端子連接部34以及外部連接端子36。因此,以下對于與內側繞線軸20 相同的構成省略具體的說明,而對于與內側繞線軸20存在區(qū)別的構成將會進行更加詳細的說明。形成于主體部32的內部的貫通孔31用作插入而結合內側繞線軸20的空間。因此,形成于外側繞線軸30的貫通孔31的形成為對應于內側繞線軸20的凸緣部23外周沿
9的形狀。并且,外側繞線軸30的主體部32外周面與兩個凸緣部33之間形成的空間被利用為卷繞線圈50的外側卷線部30a。與內側繞線軸20 —樣,下部凸緣部3 形成有連接外部連接端子36的端子連接部34。外部連接端子36從端子連接部34的末端朝主體部32的外徑方向或下方突出地連接于端子連接部;34。端子連接部34形成為從下部凸緣部33b的一段朝外部突出的形狀。具體來講,根據(jù)本實施例的端子連接部34形成為從下部凸緣部3 朝外徑方向以及下方延伸且突出的長條狀。此時,形成為條狀的端子連接部34的兩末端分別形成為從下部凸緣部33b的外周沿朝外部進一步突出的形狀。并且,在端子連接部34與下部凸緣部3 連接的部分形成階梯差。即,如圖6及圖7所示,端子連接部34的下部面從下部凸緣部33b的下部面形成階梯差且突出。這種本實施例提供的端子連接部34,間隔預定間距而布置有多個外部連接端子 36。外部連接端子36可以以從端子連接部34的末端朝主體部32的外徑方向突出的形狀連接于端子連接部;34。并且,端子連接部34可形成有用于將線圈50的引線引導至外部連接端子36的多個引導凸起3 和引出槽34b。引導凸起3 從端子連接部34的下部面朝下側并排突出多個。如圖Ib所示,引導凸起3 用于引導引線,以使卷繞于外側卷線部30a的線圈50的引線容易地連接到外部連接端子36。因此,引導凸起3 可突出為線圈50的引線的直徑以上,以牢固地引導線圈 50。引出槽34b在引導凸起3 之間的空間形成有多個,且被利用為卷繞到外側卷線部30a的線圈50的引線朝上述的端子連接部34的下部面移動的路徑。如圖Ia和圖Ib所示,根據(jù)這種端子連接部34的構成,卷繞到外側卷線部30a的線圈50的引線經(jīng)過引出槽34b而朝外部繞線軸30的下部移動之后,通過相鄰布置的引導凸起3 之間的空間而與外部連接端子36電連接。此時,為了使線圈50的引線50b'更加牢固地固定,可以將線圈50的引線50b'在引導凸起3 卷繞一圈或數(shù)圈之后連接到外部連接端子36。在本實施例中,雖然舉例了僅在外側繞線軸30的端子連接部34形成引導凸起34a 的情況,但并不限定于此,可具有根據(jù)需要還有形成于內側繞線軸20的端子連接部M等多種應用。另外,本實施例提供的變壓器100的特征在于為了將二次線圈50b的引線50b ‘引導至外部連接端子36,不僅利用上述的引出槽25,還同時利用后述的線圈轉移部70。如圖6和圖7所示,根據(jù)本實施例的變壓器100具備線圈轉移部70。線圈轉移部70提供卷繞于外側繞線軸30的二次線圈50b的引線50b'通過外側繞線軸30的外周沿而不是端子連接部34轉移到下部凸緣部33b的外部面(即下部面)而布置之后連接到外部連接端子36的路徑。這種本實施例提供的線圈轉移部70根據(jù)引導塊78和端子連接部34以及支撐凸起76而形成,并包括轉移槽72和橫跨路徑74而構成。引導塊78形成于外側繞線軸30的下部面,即下部凸緣部33b的下部面上。引導塊78是為了確保外側繞線軸30的外部連接端子36與內側繞線軸20的一次線圈50a之間的爬電距離的同時,在外側繞線軸30的下部提供布置二次線圈50b的引線50'的通道而具備。為此,本實施例提供的引導塊78布置為在端子連接部34與貫通孔31之間的空間突出,且沿著與端子連接部34并排的方向橫跨外側繞線軸30的下部凸緣部33b的下部面的形態(tài)。并且,根據(jù)本實施例的引導塊78形成為兩末端中至少一個末端從外部繞線軸30 的下部凸緣部3 朝外部突出。此時,朝外部突出的引導塊78的一端與端子連接部34 — 端之間的空間被利用為轉移槽72。如上所述,轉移槽72是根據(jù)在下部凸緣部3 的外周沿垂直地朝外部突出的引導塊78的一端和端子連接部34的一端以及引導塊78的一端與端子連接部34的一端之間所具備的下部凸緣部3 而形成的槽。這種轉移槽72被利用為使卷繞于外側繞線軸30的二次線圈50b的引線50b'朝外側繞線軸30的下部轉移的路徑。根據(jù)本實施例的轉移槽72,為了擴大其大小(或深度),可以使具備于引導塊78 的一端與端子連接部34的一端之間的下部凸緣部3 形成為凹陷的槽狀。另外,在本實施例中舉例了根據(jù)引導塊78與端子連接部34的一端朝下部凸緣部 33b的外部突出而形成轉移槽72的情況。但是,本實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可具有多種構成。例如,引導塊78與端子連接部34的一端不突出,而是去除位于引導塊78與端子連接部34之間的一部分而形成槽的等,只要在下部凸緣部33b的外周沿上形成槽,可以以多種形態(tài)構成。并且,根據(jù)本實施例的引導塊78的另一端形成為相比于引導塊78的一端的部分與端子連接部34的間距擴大的形態(tài)。這是用于將二次線圈50b的引線50b'自動地連接到外部連接端子36的構成,對此將在后面進行說明。橫跨路徑74作為引導塊78與端子連接部34之間形成的通道,提供橫跨下部凸緣部33b的通道。這種橫跨路徑74被利用為通過轉移槽72而轉移的二次線圈50b的引線 50b‘沿著端子連接部34的長度方向布置的路徑。支撐凸起76為了轉換布置于橫跨路徑74的引線50b'的路徑而具備。即,本實施例提供的支撐凸起76為了變更各引線50b'的布置路徑而具備,由此布置于橫跨路徑74 的各引線50b'能夠分別連接到對應的外部連接端子36。因此,引線50b'被支撐凸起76 支持的同時其路徑從橫跨路徑74變更為朝布置有外部連接端子36的方向。根據(jù)本實施例的支撐凸起76朝垂直于形成凸緣部33的平面的方向突出。支撐凸起76可形成為從橫跨路徑74或端子連接部34朝外部突出,在本實施例中舉例了支撐凸起 76在下部凸緣部3 與端子連接部34連接的部分以凸起形狀朝下部凸緣部33b的下部突出形成的情況,但并不限定于此。并且,支撐凸起76對應于布置在橫跨路徑74的多個弓丨線50b ‘的數(shù)量或者用于連接相關的各引線50b'的外部連接端子36的數(shù)量而形成為多個。并且,根據(jù)本實施例的支撐凸起76突出為與引線50b'接觸的外部面相對于底面(即外側繞線軸的下部凸緣部)呈直角。這是用于防止由支撐凸起76支持的引線50b'從支撐凸起76脫離的構成。因此,根據(jù)本實施例的支撐凸起76并不限定于上述的構成,可形成為多種形狀, 只要由支撐凸起76支持的引線50b'不脫離支撐凸起76即可。例如,可形成為與引線 50b‘接觸的支撐凸起76的接觸面相對于上述的底面呈銳角。并且,可具有支撐凸起76的接觸面構成為形成有階梯差或槽的等多種應用。并且,與引線50b'接觸的支撐凸起76的接觸面為了使與引線50b'的摩擦最小化,可形成有由曲面或傾斜面構成的倒角部(chamfer)。并且,本實施例提供的變壓器100具備多個支撐凸起76時,每個支撐凸起76其大小可形成為不同。并且,本實施例提供的多個支撐凸起76,與橫跨路徑74相接觸的一側面可朝橫跨路徑74內部分突出,此時,每個支撐凸起76突出的距離可不同。此時,支撐凸起76布置得越鄰近轉移槽72,朝橫跨路徑74突出的一端的突出距離越小,且布置得離轉移槽72越遠,一端的突出距離越長。這是為了當通過轉移槽72而轉移的二次線圈50b的引線50b'為多個時,防止發(fā)生被轉移的引線50b'由于被布置成相互絞在一起或纏繞在一起的狀態(tài),從而引線50b'之間發(fā)生短路的等問題。S卩,根據(jù)本實施例的變壓器100根據(jù)支撐凸起76的突出距離而使由各支撐凸起76 支撐的引線50b'布置在互不相同的位置,由此確定布置位置。因此,即使多個引線50b' 通過轉移槽72轉移,各引線50b'也不會在橫跨路徑74內堆在一起,而是并排布置,因此可防止發(fā)生上述的問題。另外,如圖7所示,在本實施例中舉例了引線50b'根據(jù)支撐凸起76而其路徑發(fā)生大致直角的變化情況。但是,本實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只要引線50b'不與其他多個引線50b'發(fā)生干涉地情況下牢固地固定連接到外部連接端子36,可以以多種角度設定引線 50b ‘的路徑。以下,對將二次線圈50b卷繞到上述的根據(jù)本實施例的外側繞線軸30之后,利用線圈轉移部70將引線50b'連接到外部連接端子36的過程進行說明。卷繞于外側繞線軸30的外側卷線部30a的二次線圈50b,其引線50b'為了卷繞并連接到外部連接端子36而將會朝外側繞線軸30的下部面移動。此時,二次線圈50b的引線50b'可通過前述的引出槽34b或線圈轉移部70的轉移槽72移動到外側繞線軸30的下部面。通過引出槽34b移動到外側繞線軸30的下部面的引線50b'通過引導凸起3 之間的空間直接連接到外部連接端子36。此時,本實施例提供的變壓器100為了牢固地固定引線50b'的移動,可使用將引線50b'卷繞一圈或數(shù)圈到引導凸起3 之后與外部連接端子36連接的等多種方法。相反,當引線50b'通過線圈轉移部70與外部連接端子36連接時,引線50b'通過轉移槽72移動到外側繞線軸30的下部面。并且,引線50b'被布置到形成于外側繞線軸 30的下部面的橫跨路徑74內之后,被支撐凸起76支持且引線50b'的路徑發(fā)生變化。之后,將引線50b'卷繞到外部連接端子36,由此將引線50b'與外部連接端子36物理連接及電連接,以完成卷線。[0123]如上所述的本實施例提供的變壓器100構成有線圈轉移部70,因此可容易地將二次線圈50b自動地卷繞到外側繞線軸30上。S卩,本實施例提供的變壓器100可通過專門的自動卷線設備(未圖示)自動地進行將二次線圈50b卷繞到外側繞線軸30的過程;通過轉移槽72將二次線圈50b的引線 50b ‘轉移到外側繞線軸30的下部面且布置到橫跨路徑74的過程;以及被支撐凸起76支持而轉換引線50b'的路徑,以將引線50b'朝形成有外部連接端子36的方向引出之后,將引線50b'連接到外部連接端子36的過程。此時,如前所述,本實施例提供的引導塊78形成為另一端相比于一端的部分,與端子連接部34的間距變大的形態(tài)。由于這種構成,自動卷線設備利用擴張的空間(即橫跨路徑)能夠容易地將引線50b'卷繞到支撐凸起76。因此,可容易地自動地進行轉換引線 50b‘的路徑的過程。這種本實施例提供的變壓器100提供作為二次線圈50b的引線50b'在外側繞線軸30的下部面橫跨外側繞線軸30的路徑的線圈轉移部70。因此,二次線圈50b的引線50b'為了防止相互之間發(fā)生交叉,向下部凸緣部3 的一面(S卩,端子連接部的引出槽)和另一面(S卩,線圈轉移部)分散布置之后連接到外部連接端子36,因此相比于現(xiàn)有的變壓器,線圈50的引線50b'可通過多種路徑連接到外部連接端子36。在以往,當多個線圈卷繞到繞線軸時,引出至外部連接端子的線圈的引線相互交叉地布置,因此導致引線相互接觸,從而存在線圈之間發(fā)生短路的問題。但是,如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變壓器100由于提供根據(jù)線圈轉移部70產(chǎn)生的新的路徑,因此引線50b'可通過多種路徑連接到外部連接端子36。因此,可防止引線 50b ‘相互交叉或接觸。并且,本實施例提供的外側繞線軸30與內側繞線軸20 —樣,優(yōu)選為凸緣部33的厚度形成為最大限度地薄。因此,為了防止凸緣部33產(chǎn)生彎曲,且強化凸緣部33的剛性,凸緣部33上可具備至少一個絕緣肋37。在此,與內側繞線軸20的情況一樣,形成于外側繞線軸30的絕緣肋37可以以從凸緣部33的外部面突出的形狀形成多個。并且,絕緣肋37的突出距離形成為能夠維持凸緣部33的剛性的同時,能夠確保卷繞于外側繞線軸30的線圈50與內側繞線軸20的線圈 50之間的爬電距離的距離。對此,進一步詳細說明如下。如圖3所示,當內側繞線軸20與外側繞線軸30結合時,卷繞于內側繞線軸20的一次線圈50a與卷繞于外側繞線軸30的二次線圈50b之間的爬電距離大部分沿著外側繞線軸30的凸緣部33的外部面而形成。因此,本實施例提供的變壓器100為了最小化外側繞線軸30的大小的同時確保爬電距離而利用絕緣肋37。S卩,通過調整絕緣肋37的數(shù)量和絕緣肋37的突出距離來確保卷繞于外側繞線軸30的線圈50與卷繞于內側繞線軸20的線圈50之間的爬電距離。此時,若內側繞線軸20的凸緣部23延伸為足夠長,則卷繞于內側繞線軸20的一次線圈50a的外部面與外側繞線軸30的貫通孔31的內周面之間形成預定間隔的空間S。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能夠更加確保一次線圈50a與二次線圈50b之間的距離,因此即使具備一個絕緣肋37也能夠容易地確保爬電距離。這在外側繞線軸30的凸緣部33延伸為足夠長時也可同樣適用。相反,內側繞線軸20或外側繞線軸30的凸緣部23、33形成為較短,從而僅靠凸緣部23、33的寬度難以確保爬電距離時,本實施例提供的變壓器100可通過在外側繞線軸30 的凸緣部33追加形成絕緣肋37來確保爬電距離。此時,為了確保爬電距離,形成于外側繞線軸30的多個絕緣肋37可構成為每一個突出的距離不相同。另外,與內側繞線軸20 —樣,形成于外側繞線軸30的絕緣肋37可同時形成在外側繞線軸30所具備的兩個凸緣部33a、3!3b的外表面,而且根據(jù)需要選擇性地僅在某一側形成。并且,絕緣肋37可沿凸緣部33的外周沿形成,或者沿著凸緣部33的形狀在凸緣部33 的內部以環(huán)狀突出形成。而且,與內側繞線軸20的絕緣肋27 —樣,外側繞線軸30的絕緣肋37可以僅在外側繞線軸30與鐵芯30的內部面不面對的部位形成,而且當即使沒有形成絕緣肋37,凸緣部 33也不發(fā)生彎曲而維持其形狀時,外側繞線軸30的絕緣肋可被省略。這種本實施例提供的外側繞線軸30在主體部32的內周面具備至少一個結合槽 38,以使插入結合于貫通孔31的內側繞線軸20能夠被固定。結合槽38對應于形成在內側繞線軸20的插入凸起觀的數(shù)量和形成位置以及形狀而形成。在本實施例中,一對插入凸起觀在內側繞線軸20的上部凸緣部23a的外周沿上朝相反方向形成。對應于此,一對結合槽38也分別在外側繞線軸30的貫通孔31的內周面的相互面對的位置形成。如圖8所示,結合槽38可包括插入槽38a和引導槽3 。插入槽38a在主體部32的一端,即上端形成為對應于插入凸起28的形狀的槽。插入槽38a作為插入內側繞線軸20的插入凸起觀的槽,隨著插入凸起觀結合到結合槽38 的插入槽38a,最終內側繞線軸20與外側繞線軸30結合。因此,當插入凸起28全部插入到插入槽38a時,內側繞線軸20將完全插入到外側繞線軸30的貫通孔31內,由此內側繞線軸20與外側繞線軸30變成一體。引導槽38b形成為從插入槽38a朝外側繞線軸30的主體部32的另一端,即下端橫跨外側繞線軸30的主體部32的內周面的槽狀,且底面形成為傾斜。即,引導槽38b形成為在主體部32的另一端部位上的深度最深,在鄰近于插入槽38a的位置上的深度淺。這種引導槽38b被利用為內側繞線軸20結合到外側繞線軸30時插入凸起觀移動的通道。以上所說明的插入凸起觀和結合槽38的結合過程說明為如下。為了將內側繞線軸20結合到外側繞線軸30,首先進行將內側繞線軸20中形成有支撐臺四的另一側插入到外側繞線軸30的貫通孔31的過程。此時,內側繞線軸20的另一側在外側繞線軸30的下部插入到外側繞線軸30的貫通孔31。并且,內側繞線軸20的插入凸起觀輕輕地插入到位于形成有端子連接部34的一側的結合槽38而結合。接著,進行將形成有端子連接部M的內側繞線軸20的一側推入到外側繞線軸30 的貫通孔31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形成有端子連接部M的一側的插入凸起觀將會進入到
14形成于外側繞線軸30的另一側的結合槽38的引導槽38b。 如上所述,引導槽38b由于位于主體部32的下端面附近的深度形成為最深,因此插入凸起28可容易地插入到結合槽38的引導槽38b。 隨著將內側繞線軸推入到外側繞線軸30的貫通孔31,插入到引導槽38b的插入凸起洲沿著引導槽38b移動到外側繞線軸30的主體部32的上側,最終插入到插入槽38a。 此時,形成于內側繞線軸20的端子連接部M的支撐部29a和支撐臺四與外側繞線軸30 的下部面接觸,并抑制內側繞線軸20過度地移動到外側繞線軸30的上側。隨著所有的插入凸起28插入到結合槽38的插入槽38a,內側繞線軸20由于其插入凸起觀被卡在劃分引導槽38b和插入槽38a的臺階,由此朝下側的移動受到限制。并且, 由于支撐臺四和端子連接部M的支撐部29a支持外側繞線軸30的下端面,因此內側繞線軸20的朝上側的移動也會受到限制。因此,與外側繞線軸30完成結合的內側繞線軸20不會輕易從外側繞線軸30分離。另外,本實施例提供的變壓器100中,在外側繞線軸30的各結合槽38中,對于插入凸起觀首先插入的結合槽38,由于插入凸起觀會直接插入到插入槽38a中,因此不需要具備用于將插入凸起觀引導至插入槽38a的引導槽。因此,對于插入凸起觀先插入的結合槽38來說,可形成為僅具備插入槽38a。并且,如圖3及圖8所示,本實施例提供的變壓器100的特征在于各繞線軸(內側繞線軸20和外側繞線軸30)的凸緣部23、33的寬度W相比主體部22、32的厚度T形成得更大。在此,圖8雖然僅示出了外側繞線軸30的部分截面,但這是為了便于說明,其同樣也適用于內側繞線軸20。這種形狀是根據(jù)本實施例的變壓器100形成為薄型的特征而得出的。即,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變壓器100為其厚度非常薄的薄型的變壓器100,例如包含有外部連接端子26、 36的變壓器100的整個豎直厚度可形成為約12mm以下。為了在厚度如此薄的變壓器100中確保輸出電壓(即,為了確保線圈的匝數(shù)),根據(jù)本實施例的各繞線軸20、30相比現(xiàn)有的繞線軸,應使用于卷繞線圈50的各卷線部20a、 30a的深度形成得深一些。為此,本實施例提供的各繞線軸20、30中,相比主體部22、32的厚度T,凸緣部23、 33的寬度W形成得更大。并且,本實施例提供的內側繞線軸20和外側繞線軸30可形成為使得凸緣部23、33 的內部面(即,形成內側卷線部、外側卷線部的面)傾斜,由此凸緣部23、33形成為越靠近外徑方向其厚度越薄。圖8雖然僅示出了外側繞線軸30的截面,但如前所述,同樣也可適用于內側繞線軸20。參照圖8,凸緣部23、33的基本厚度形成為D1,但厚度越靠近外徑方向則變得越薄, 從而使外周沿的厚度形成為D2。并且,據(jù)此卷線部20a、30a構成為寬度越靠近外徑方向越擴張。這種結構同樣是根據(jù)本實施例提供的變壓器形成為薄型而得出的結構。進一步具體說明,本實施例提供的變壓器100,由于將凸緣部23、33的寬度W相比主體部22、32的厚度T形成得更大,因此各繞線軸20、30的各卷線部20a、30a的深度相比現(xiàn)有的變壓器的繞線軸形成得更深。由于這種獨特的結構,在制造各繞線軸20、30的過程中有可能發(fā)生插入在卷線部20a、30a的模具無法容易地從各繞線軸20、30分離的問題。但是,由于本實施例提供的變壓器100構成為各卷線部20a、30a的寬度越靠近外徑方向越擴張,因此模具可容易地從各繞線軸20、30分離出。另外,由于本實施例提供的凸緣部23、33,其厚度越靠近外徑方向越減小,因此會容易彎曲。但是,如前所述,本實施例提供的凸緣部23、33在外部面具備絕緣肋27、37,因此即使凸緣部的厚度變薄也能夠解決容易彎曲的問題。如上構成的本實施例提供的繞線軸部10的特征在于,具備于內側繞線軸20的外部連接端子26和具備于外側繞線軸30的外部連接端子36布置為最大限度地隔離。因此, 當內側繞線軸20與外側繞線軸30結合時,內側繞線軸20使得形成端子連接部M的部分位于外側繞線軸30的沒有形成端子連接部34的部分的、相反的方向,由此結合到外側繞線軸30。因此,外側繞線軸30的外部連接端子36與內側繞線軸20的外部連接端子沈被布置為沿相反的方向突出。因此,本實施例提供的變壓器100,由于一次線圈50a和二次線圈50b的外部連接端子沈、36之間被充分地隔離,因此可容易地確保一次側與二次側之間的絕緣距離。并且,如圖3所示,本實施例提供的變壓器100可根據(jù)外側繞線軸30而確保卷繞于內側卷線部20a的一次線圈50a與卷繞于外側卷線部30a的二次線圈50b之間的絕緣性。 因此,一次線圈50a與二次線圈50b可布置為最大限度地鄰近。但是,為了確保變壓器100的輸出特性或爬電距離,一次線圈50a的外部面與外側繞線軸30的貫通孔31的內周面之間的距離可構成為隔離預定間隔S。這可通過調整內側繞線軸20的凸緣部23的寬度或卷繞于內側繞線軸的一次線圈50a的匝數(shù)來容易地適用。并且,根據(jù)本實施例的繞線軸部10在內側繞線軸20與外側繞線軸30結合時,內側繞線軸20的凸緣部23與外側繞線軸30的凸緣部33可位于相同的平面上。即,對于內側繞線軸20與外側繞線軸30結合而成的繞線軸部10而言,僅在形成絕緣肋27、37或端子連接部M、34的部位中存在部分突出的部分,但在整體上維持扁平的薄型。因此,即使安裝到基板上也能夠提供非常低的安裝高度,從而可容易地采用到薄型的顯示器裝置等中。并且,在本實施例中舉例說明了繞線軸部10由一個外側繞線軸30和一個內側繞線軸20構成的情況,但本實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即,可構成為在一個外側繞線軸30內插入多個繞線軸。例如,在外側繞線軸30的貫通孔31中插入形成為與外側繞線軸30類似形狀的另外的繞線軸(以下稱為中間繞線軸),并在中間繞線軸的貫通孔中插入內側繞線軸 20,由此構成繞線軸部10,并在內側繞線軸20的貫通孔21中插入鐵芯40。此時,一次線圈和二次線圈中的某一個線圈可選擇性地卷繞到三個單獨繞線軸中的兩個單獨繞線軸。這種本實施例提供的繞線軸10的各繞線軸20、30可根據(jù)注塑成型而容易地制造, 但并不限定于此,各繞線軸20、30可根據(jù)沖壓工藝等多種方法來制造。并且,根據(jù)本實施例的各繞線軸20、30優(yōu)選為用絕緣性樹脂材料制成,且優(yōu)選為具有高耐熱性和高耐電壓性的材料制成。作為形成各繞線軸20、30的材料可使用聚苯硫醚(PPS)、液晶聚酯(LCP)、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以及酚類樹脂等。線圈50包括一次線圈50a和二次線圈50b。[0172]—次線圈50a卷繞于形成在內側繞線軸20的內側卷線部20a。并且,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次線圈50a在一個內側卷線部20a內卷繞有相互電絕緣的多個線圈。即,根據(jù)本實施例的變壓器100由多個線圈構成一次線圈50a,并對各個線圈選擇性地施加電壓,對應于此,通過二次線圈50b導出各種電壓。為此,構成一次線圈50a的多個線圈可選擇性地利用直徑互不相同的線圈,且可構成為匝數(shù)不相同。并且,可利用單線,也可以利用將多個線絞在一起形成的絞線 (stranded cable)0這種一次線圈50a的引線連接于內側繞線軸20所具備的外部連接端子26。二次線圈50b卷繞于形成在外側繞線軸30的外側卷線部30a。與前述的一次線圈50a —樣,二次線圈50b也卷繞有相互電絕緣的多個線圈,對應此的例子在圖3中示出。這種二次線圈50b的引線連接于外側繞線軸30所具備的外部連接端子36。另外,在本實施例中,如前所述舉,例了內側卷線部20a卷繞有一次線圈50a,外側卷線部30a卷繞有二次線圈50b的情況。但是,本實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可具有通過對外側卷線部30a卷繞一次線圈50a,對內側卷線部20a卷繞二次線圈50b來進行利用等多種應用,只要能夠導出用戶所期望的電壓即可。鐵芯(core) 40插入于形成在內側繞線軸20的內部的貫通孔21中,形成與線圈50 電磁結合的磁路。本實施例提供的鐵芯40構成為一對,并可通過內側繞線軸20的貫通孔21分別插入而相互面對接觸地連接。作為這種鐵芯40可利用“EE”鐵芯40、“EI”鐵芯40等。并且,鐵芯40可相比于其他材料,可用具有高導磁率、低損耗、高飽和磁通密度、 穩(wěn)定性及低生產(chǎn)成本的Mn-Si系列鐵氧體(ferrite)形成。但是,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并不是要對鐵芯40的形狀或材料進行限定。另外,雖然未圖示,根據(jù)本實施例的繞線軸10與鐵芯40之間可夾入設置絕緣膠帶。絕緣膠帶是為了確保卷繞于繞線軸部10的線圈50與鐵芯40之間的絕緣而具備的。這種絕緣膠帶對應于鐵芯40與繞線軸部10面對的鐵芯40的所有內周面而夾入設置,也可以僅對線圈50與鐵芯40面對的部分進行部分夾入設置。另外,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變壓器并不限定于前述的實施例,可具有多種應用。以下所說明的實施例提供的變壓器構成為與前述實施例的變壓器(圖1的100)類似的結構,僅在外側繞線軸所具備的線圈轉移部的形狀上存在差異。因此,將省略對相同構成要素的詳細說明,以外側繞線軸的線圈轉移部為中心進行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并且,對于與前述的實施例相同的構成要素使用相同的符號進行說明。圖9為示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的外側繞線軸的下部面的立體圖,圖10為示出圖9所示的外側繞線軸的下部面的底面圖。參照圖9及圖10,本實施例提供的外側繞線軸30與前述實施例一樣具備線圈轉移部 170。線圈轉移部170根據(jù)引導塊78、支撐凸起76以及端子連接部34而形成,并包括掛接槽77、轉移槽72以及橫跨路徑74而構成。另外,在本實施例中,轉移槽72和橫跨路徑74構成為與前述的實施例相同。因此,將省略對其具體說明。與前述的實施例一樣,引導塊78形成于外側繞線軸30的下部面,即下部凸緣部 33b的下部面上。引導塊78是為了確保外側繞線軸30的外部連接端子36與內側繞線軸 (圖3的20)的一次線圈(圖3的50a)之間的爬電距離的同時,提供用于布置卷繞于外側繞線軸30的二次線圈的引線50b'的通道而具備的。為此,本實施例提供的引導塊78在端子連接部34與貫通孔31之間的空間突出, 并以沿著與端子連接部34并排的方向橫跨外側繞線軸30的下部凸緣部3 的下部面的形態(tài)布置。并且,本實施例提供的引導塊78,其兩末端中至少一個末端從外側繞線軸30的下部凸緣部3 朝外部突出形成。此時,朝外部突出的引導塊78的一端與端子連接部34的一端之間的空間被利用為轉移槽72。從外側繞線軸30的下部凸緣部3 突出的引導塊78的一端具有掛接槽77。掛接槽77形成為在引導塊78的一端朝轉移槽72開放,該引導塊78朝下部凸緣部33b的外部突出。這種掛接槽77是為了在將引線50b'轉移至線圈轉移部170的過程中,防止引線 50b‘脫離轉移槽72而具備的。對此進一步詳細說明為如下。本實施例提供的變壓器,將線圈卷繞到外側繞線軸30的外側卷線部(例如,圖8 的30a),并通過轉移槽72將線圈的引線50b'轉移至外側繞線軸30的下部面。并且,如前所述,這種過程可利用另外的自動卷線設備全部自動地進行。但是,如此將線圈的引線50b'自動地轉移到外側繞線軸30的下部面的過程中, 有可能發(fā)生線圈的引線50b'從轉移槽72脫離的情況。因此,本實施例提供的外側繞線軸30為了防止發(fā)生上述的情況,在引導塊78的一端形成掛接槽77并加以利用。由此,在線圈的引線50b'轉移到外側繞線軸30的下部面的過程中,即使線圈的引線50b'發(fā)生移動,引線50b'也會插入于掛接槽77,其移動將被抑制。因此,可容易地防止線圈的引線50b'從轉移槽72脫離。本實施例提供的支撐凸起76朝與下部凸緣部3 所形成的平面平行的方向突出。 即,朝外側繞線軸的側面突出形成,而不是朝下部面突出。進一步具體來講,支撐凸起76在與掛接槽77相反方向朝下部凸緣部33b的外部突出形成,且與前述的實施例一樣,起到支持引線50b'的作用。根據(jù)這種支撐凸起76的結構,引線50b'沿著橫跨路徑74布置之后,以經(jīng)過下部凸緣部33b的下部面而以暴露到外部的形態(tài)卷繞到支撐凸起76之后連接到外部連接端子 36。另外,在附圖中舉例了支撐凸起76在下部凸緣部3 與端子連接部34連接的部位中突出的情況。但是,本實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可具有支撐凸起76構成為在端子連接部34上突出,或者構成為在下部凸緣部33b的外周沿上突出的等多種應用。并且,與前述的實施例一樣,為了最小化與引線50b ‘的摩擦,與引線50b ‘接觸的支撐凸起76的接觸面可形成為由曲面或傾斜面構成的倒角部。在如上構成的本實施例提供的線圈轉移部170布置線圈的引線50b',并將線圈的引線50b'連接到外部連接端子的過程如下。[0203]卷繞于外側繞線軸30的外側卷線部30a的二次線圈50b的引線50b'通過轉移槽 72移動到外側繞線軸30的下部面。此時,即使引線50b'發(fā)生移動,也會根據(jù)引導塊78的掛接槽77而抑制移動,因此引線50b ‘穩(wěn)定地被布置在轉移槽72內。并且,轉移到外側繞線軸30的下部面的引線50b'將會布置到形成于外側繞線軸 30的下部面的橫跨路徑74內,并沿著橫跨路徑74橫跨外側繞線軸的下部面,由此被引出到外側繞線軸30的相反的側面。被引出的引線50b'通過支撐凸起76而其路徑發(fā)生變化。S卩,引線50b'卷繞到朝外側繞線軸30的側面突出的支撐凸起76之后,布置到引導凸起3 之間,并連接到外部連接端子36。如此,為了變更引線50b'的布置路徑以使引線50b'在橫跨路徑74連接到對應的外部連接端子36而具備本實施例提供的支撐凸起76。并且,本實施例提供的支撐凸起76形成為朝外側繞線軸30的側面突出,因此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卷繞于支撐凸起76的引線50b'從支撐凸起76脫離的情況。另外,附圖中舉例了引線50b'在支撐凸起76卷繞半圈左右的情況,但為了更加堅固的固定,可具有構成為將引線50b'在支撐凸起76卷繞多數(shù)圈的等多種應用。圖Ila為概略地示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平板顯示器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lib為沿圖Ila的D-D'的部分剖視圖。首先參照圖11a,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平板顯示器裝置1可包括顯示器面板 4、安裝有變壓器100的電源供給部5以及蓋2、8。蓋2、8包括前蓋(front cover)2和后蓋(back cover) 8,且可通過相互結合而在內部形成空間。顯示器面板4設置于由蓋2、8形成的內部空間內,且可利用液晶顯示器(IXD)、等離子顯示器(PDP)、有機發(fā)光二極管OLED等多種平板顯示器面板。電源供給部(SMPQ 5給顯示器面板4提供電源。電源供給部5可通過將多個電子部件安裝到印刷電路板6上而形成,尤其可安裝根據(jù)前述實施例的變壓器中的至少一種變壓器。在本實施例中將利用圖1的變壓器100的情況作為例子進行說明。電源供給部5可固定于框架(chassis) 7,并與顯示器面板4 一起布置于由蓋2、8 形成的內部空間內而被固定。此時,如圖lib所示,安裝于電源供給部5的變壓器100,其線圈50以與印刷電路板6平行的方向卷繞。并且,從印刷電路板6的平面上觀察時(Z方向),線圈50以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卷繞。并且,部分線圈40 (及上部面)與后蓋8平行,并以此形成磁路。因此,根據(jù)本實施例的變壓器100如圖lib所示,對于由線圈50產(chǎn)生的磁場中形成于后蓋8與變壓器100之間的磁通量Φ而言,大部分在線圈40內形成磁路,因此可最小化在后蓋與變壓器100之間形成的泄露磁通量Φ 1。S卩,本實施例提供的變壓器100構成為線圈50以與印刷電路板6形成平行的方向卷繞,因此泄露磁通量Φ 1的磁路不會像以往涵蓋變壓器100與后蓋8之間的整個空間,而是部分地較少地形成。由此,本實施例提供的變壓器100,即使在其外部不采用另外的屏蔽裝置(例如屏蔽罩等)也能夠最小化泄露磁通量Φ1與金屬材料的后蓋8之間產(chǎn)生的干涉。[0219]因此,諸如平板顯示器裝置1的薄型的電子設備中安裝有變壓器100,從而后蓋8 與變壓器100之間的間隔形成得非常窄,也可防止因后蓋8的震動而產(chǎn)生噪音。以上,在所說明的本實施例中所公開的變壓器的特征在于構成為適合于自動化的制造方法。S卩,根據(jù)本實施例的變壓器如下地制造。S卩,內側繞線軸和外側繞線軸分別單獨卷繞線圈,當卷繞完成時,結合內側繞線軸和外側繞線軸,之后結合鐵芯。如此,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變壓器為了自動卷繞一次線圈和二次線圈,構成為在內側繞線軸與外側繞線軸分離的狀態(tài)下能夠分別卷繞線圈。此時,線圈的卷繞可通過專門的自動卷線設備來進行。并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內側繞線軸和外側繞線軸,自動卷繞的一次線圈和二次線圈的引線根據(jù)形成于端子連接部的引出槽、引導凸起等而一次性地固定之后,連接到外部連接端子。因此,能夠防止發(fā)生在自動卷繞線圈的過程中將線圈的引線連接到外部連接端子時引線易解開的情況。并且,卷繞結束的內側繞線軸和外側繞線軸可通過插入凸起和結合槽容易地結合。此過程可通過另外的設備自動地進行。如此,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變壓器可使大部分制造過程自動化,因此具有能夠大幅降低制造時所需的費用和時間的優(yōu)點。并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變壓器具備線圈轉移部,該線圈轉移部為線圈的引線在繞線軸的下部面橫跨繞線軸的路徑。即,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變壓器,線圈不僅通過引出槽, 而且還可通過線圈轉移部而連接到外部連接端子。因此,線圈的引線可通過更加多樣的路徑而連接到外部連接端子,因此可防止發(fā)生因引線之間的接觸而發(fā)生短路的問題。并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變壓器形成為非常薄的薄型。因此,可容易地應用到薄型的顯示器裝置中。另外,以上所說明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變壓器及具備該變壓器的平板顯示器裝置并不限定于前述實施例,可具有多種應用。在前述實施例中舉例說明了僅在外側繞線軸形成線圈轉移部的情況。但是,本實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在內側繞線軸也可與外側繞線軸一樣形成線圈轉移部。并且,在前述實施例中舉例了各繞線軸以大致為長方體形狀形成的情況。但是,本實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可形成為圓筒狀等多種形狀,只要能夠輸出所期望的電壓即可。而且,在本實施例中舉例了顯示器裝置中所采用的變壓器,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具備變壓器的薄型的電子設備,就可寬范地適用。
20
權利要求1.一種變壓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多個繞線軸結合而構成的繞線軸部,該繞線軸包括內部具有貫通孔的管狀的主體部和從所述主體部的兩端朝外部突出的凸緣部;卷繞于所述繞線軸的線圈;以及鐵芯,與線圈形成電磁結合的磁路,至少一個所述繞線軸具備線圈轉移部,該線圈轉移部用作所述線圈的引線橫跨所述凸緣部且布置于所述凸緣部的外部面的路徑。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變壓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線圈轉移部包括作為卷繞于所述主體部的所述線圈的引線移動到所述凸緣部的外部面的路徑的轉移槽;以及作為使通過所述轉移槽轉移的所述引線布置為橫跨所述凸緣部的下部面的路徑的橫跨路徑。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變壓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繞線軸具備端子連接部,該端子連接部從至少一個所述凸緣部的一端突出形成,且連接有多個外部連接端子。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變壓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線圈轉移部為在所述端子連接部與引導塊之間形成的路徑,所述引導塊在所述凸緣部的外部面與所述端子連接部并排地突出形成。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變壓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導塊形成為一端從所述凸緣部的外周沿朝外部突出,所述轉移槽為根據(jù)所述引導塊的突出的一端和所述端子連接部以及所述凸緣部而形成的槽。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變壓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連接部具備形成于多個所述外部連接端子之間的空間的多個引出槽,多個所述引導線經(jīng)過所述轉移槽或所述引出槽與所述外部連接端子連接。
7.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變壓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從所述橫跨路徑或所述端子連接部朝外部突出形成的至少一個支撐凸起,所述引線被所述支撐凸起支持而轉換布置方向。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變壓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凸起朝與形成所述凸緣部的平面平行的方向突出。
9.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變壓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凸起朝垂直于形成凸緣部的平面的方向突出。
10.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變壓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凸起突出為與所述引線的接觸面與所述凸緣部呈直角或銳角。
11.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變壓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導塊形成為對應于形成有所述支撐凸起的部分,使與所述端子連接部之間的間距變擴大。
12.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變壓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凸起在與所述引線接觸的部分形成倒角部。
13.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變壓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導塊具有掛接槽,該掛接槽形成為在朝所述凸緣部的外部突出的一端向所述轉移槽開放。
1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變壓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繞線軸部包括具備所述線圈轉移部的外側繞線軸;插入到所述外側繞線軸的貫通孔而結合的內側繞線軸。
15.一種變壓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多個繞線軸結合而構成的繞線部,該繞線軸包括內部具有貫通孔的管狀的主體部和從所述主體部的兩端朝外部突出的凸緣部;連接于所述凸緣部的一端的至少一個外部連接端子;以及卷繞于由所述主體部的外周面與所述凸緣部的一面形成的空間的至少一個線圈,所述線圈的各引線分散布置于所述凸緣部的一面和另一面而連接到所述外部連接端子,以防止相互之間交叉。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變壓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一個所述繞線軸具備端子連接部, 該端子連接部從所述凸緣部的一端突出形成,且連接有多個外部連接端子,且在所述外部連接端子之間的空間形成用于布置所述引線的多個引出槽。
17.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變壓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一個所述繞線軸包括轉移槽,作為所述引線移動到所述凸緣部的外部面的路徑;橫跨路徑,作為使通過所述轉移槽轉移的所述引線布置為橫跨所述凸緣部的下部面的路徑。
18.一種平板顯示器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在基板上安裝至少一個如權利要求1至17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變壓器而形成的電源供給部;從所述電源供給部接收電源的顯示器面板;以及用于保護所述顯示器面板和所述電源供給部的蓋。
19.如權利要求18所述的平板顯示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變壓器的所述線圈卷繞成與所述電源供給部的所述基板平行。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變壓器及具備該變壓器的平板顯示器裝置。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變壓器包括由多個繞線軸結合而構成的繞線部,該繞線軸包括內部具有貫通孔的管狀的主體部和從所述主體部的兩端朝外部突出的凸緣部;卷繞于所述繞線軸的線圈;以及鐵芯,與線圈形成電磁結合的磁路,并且至少一個所述繞線軸可具備線圈轉移部,該線圈轉移部為所述線圈的引線橫跨所述凸緣部且布置于所述凸緣部的外部面的路徑。
文檔編號H01F27/28GK202142398SQ201120239818
公開日2012年2月8日 申請日期2011年7月4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7月2日
發(fā)明者千明殖, 徐祥準, 慎輝范, 樸根泳, 李英旼, 金德勛, 金鐘海 申請人:三星電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