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來連接同軸線纜與電路板的連接器及傳輸線與組裝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連接器及其相關的傳輸線與組裝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種用來連接同軸線纜與電路板的連接器及其相關的傳輸線與組裝方法。
背景技術:
近來,隨著科技的發(fā)展,電子產(chǎn)品的電路板與其外接的電子元件(例如天線)間所需的數(shù)據(jù)傳輸量大幅增加,且電路板與其外接的電子元件的信號頻率也越來越高。一般而言,常使用同軸線纜(coaxial cable)作為電路板與其外接的電子元件間信號傳輸?shù)拿浇椤,F(xiàn)有的同軸線纜與電路板的組裝方式,需先將二個連接器利用端接技術,例如鉚接 (crimping)以及表面粘著技術(Surface Mount Technology, SMT)分別組裝至同軸線纜與電路板,再將組裝于同軸線纜一端的連接器插接于組裝于電路板上的連接器。
然而,現(xiàn)有的組裝方式需要使用兩個連接器。在生產(chǎn)時,需各別生產(chǎn)此兩個連接器,故不易降低其材料成本。此外,現(xiàn)有的組裝方式需將此兩個連接器分別組裝至對應的同軸線纜與電路板,需要對同軸線纜與電路板進行兩次的加工。因此,現(xiàn)有的組裝方式除不易降低材料成本外,也需要額外的人力及組裝工時,不利于降低生產(chǎn)成本。發(fā)明內(nèi)容
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來連接同軸線纜與電路板的連接器及其相關的傳輸線與組裝方法,以解決上述問題。
本發(fā)明揭露一種用來連接一同軸線纜與一電路板的連接器,其包含有一本體;一第一夾持部,其延伸自該本體的一第一端部,該第一夾持部用來夾持該同軸線纜的一第一絕緣層;一第二夾持部,其延伸自該本體相對該第一端部的一第二端部與該第一夾持部間的位置,該第二夾持部用來夾持該同軸線纜的一編織層;以及一固定結(jié)構(gòu),其由該本體的該第二端部朝遠離該第二夾持部的方向延伸,該固定結(jié)構(gòu)穿設于該電路板的至少一穿孔,用于固定該同軸線纜于該電路板上。
本發(fā)明另揭露該固定結(jié)構(gòu)包含有一第一針腳,其朝遠離該第二夾持部的方向延伸且位于對應該本體的一側(cè)的位置上;以及一第二針腳,其朝遠離該第二夾持部的方向延伸且位于對應該本體的另一側(cè)的位置上,該第一針腳與該第二針腳分別穿設于該電路板的一第一穿孔與一第二穿孔,用于固定該同軸線纜于該電路板上。
本發(fā)明另揭露該第一夾持部具有一第一寬度,該第二夾持部具有一第二寬度,且該第二寬度實質(zhì)上等于該編織層的寬度。
本發(fā)明另揭露該第一寬度實質(zhì)上等于該第二寬度。
本發(fā)明另揭露該連接器另包含有一第三夾持部,其延伸自該本體的該第二端部, 該第三夾持部用來夾持同軸線纜的一第二絕緣層,其中該第三夾持部具有一第三寬度,且該第三寬度實質(zhì)上等于該第二絕緣層的寬度。
本發(fā)明另揭露一種傳輸線,其包含有一電路板,其上形成有至少一穿孔;一同軸線纜,其設置于該電路板上,該同軸線纜包含有一第一絕緣層、一編織層、一第二絕緣層與一芯線;一連接器母頭,其連接于該同軸線纜的一端;以及一連接器,其連接于該同軸線纜的另一端,該連接器包含有一本體;一第一夾持部,其延伸自該本體的一第一端部,該第一夾持部用來夾持該同軸線纜的該第一絕緣層;一第二夾持部,其延伸自該本體相對該第一端部的一第二端部與該第一夾持部間的位置,該第二夾持部用來夾持該同軸線纜的該編織層;以及一固定結(jié)構(gòu),其由該本體的該第二端部朝遠離該第二夾持部 的方向延伸,該固定結(jié)構(gòu)穿設于該電路板的該至少一穿孔,用于固定該同軸線纜于該電路板上。
本發(fā)明另揭露該至少一穿孔包含有一第一穿孔以及一第二穿孔,且該固定結(jié)構(gòu)包含有一第一針腳,其于該本體的該第二端部上朝遠離該第二夾持部的方向延伸且位于對應該本體的一側(cè)的位置上;以及一第二針腳,其于該本體的該第二端部上朝遠離該第二夾持部的方向延伸且位于對應該本體的另一側(cè)的位置上,該第一針腳與該第二針腳分別穿設于該第一穿孔與該第二穿孔,用于固定該同軸線纜于該電路板上。
本發(fā)明另揭露該電路板上另形成有一第三穿孔,該同軸線纜的該芯線于該第一針腳與該第二針腳分別穿設該第一穿孔與該第二穿孔時穿設于該第三穿孔。
本發(fā)明另揭露一種利用一連接器將一同軸線纜組裝至一電路板的方法,其包含有下列步驟于該電路板上形成至少一穿孔;將該同軸線纜的一端固定于該連接器;將該連接器的一固定結(jié)構(gòu)穿設于該電路板上的該至少一穿孔;以及將該固定結(jié)構(gòu)固接于該電路板。
本發(fā)明另揭露將該同軸線纜的該端固定于該連接器之后,再將該連接器的該固定結(jié)構(gòu)穿設于該電路板上的該至少一穿孔。
本發(fā)明另揭露將該連接器的該固定結(jié)構(gòu)穿設于該電路板上的該至少一穿孔之后, 再將該同軸線纜的該端固定于該連接器。
本發(fā)明另揭露將該同軸線纜的該端固定于該連接器包含有下列步驟利用該連接器的一第一夾持部夾持該同軸線纜的一第一絕緣層;利用該連接器的一第二夾持部夾持該同軸線纜的一編織層;以及利用該連接器的一第三夾持部夾持該同軸線纜的一第二絕緣層。
本發(fā)明另揭露于該電路板上形成至少一穿孔包含有于該電路板上形成一第一穿孔與一第二穿孔,將該連接器的該固定結(jié)構(gòu)穿設于該電路板上的該至少一穿孔包含有將該固定結(jié)構(gòu)的一第一針腳以及一第二針腳分別穿設于該第一穿孔與該第二穿孔。
本發(fā)明另揭露將該固定結(jié)構(gòu)固接于該電路板包含有將該第一針腳與該第二針腳以表面粘著技術分別固接于該電路板上。
本發(fā)明另揭露于該電路板上形成至少一穿孔另包含有于該電路板上形成一第三穿孔,且該方法另包含將該同軸線纜的一芯線穿設于該第三穿孔。
本發(fā)明另揭露將該同軸線纜的該芯線以表面粘著技術固接于該電路板上。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的連接器是利用第一夾持部、第二夾持部以及第三夾持部分別夾持同軸線纜的第一絕緣層、編織層以及第二絕緣層,用于固定連接器于同軸線纜的一端。 此外,連接器的第一針腳與第二針腳以及同軸線纜的芯線可分別于穿設電路板上的第一穿孔、第二穿孔以及第三穿孔,再利用表面粘著技術將第一針腳、第二針腳與芯線固接于電路板上。如此一來,本發(fā)明即可利用單一個連接器達到將同軸線纜端接于電路板的功效,進而降低材料成本。除此之外,于組裝時可先將同軸線纜固定于連接器,再將連接器穿設于電路板;或先將連接器穿設于電路板,再將同軸線纜固定于連接器。由于連接器可同時對同軸線纜及電路板進行組裝,故不需浪費額外的人力及組裝工時,進而有利于降低生產(chǎn)成本。
關于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與精神可以通過以下的發(fā)明詳述及所附附圖得到進一步的了解。
圖1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傳輸線的元件示意圖2為圖1的同軸線纜沿剖面線X-X'的剖面示意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傳輸線的元件分解示意圖4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連接器的元件展開示意圖5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利用連接器將同軸線纜組裝至電路板的方法的流程圖6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治具與電路板的元件側(cè)視圖7為圖6所示治具與電路板的元件上視圖8為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治具與傳輸線的元件側(cè)視圖9為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治具的第:二固定部于另一視角的不意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30傳輸線32電路板
34同軸線纜36連接器母頭
38連接器40本體
42第一夾持部44第二夾持部
46第三夾持部48固定結(jié)構(gòu)
50,60治具62支撐部
64第一固定部66第二固定部
321穿孔3211第一穿孔
3213第二穿孔3215第三穿孔
341第一絕緣層343編織層
345第二絕緣層347芯線
481第一針腳483第二針腳
Pl第一端部P2第二端部
W1、W2、W3覽度Dl第一寬度
D2第二寬度D3第三寬度
S1、S2側(cè)LUL2長度
T板厚H、Hr高度
X-X'剖面線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1,圖1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一傳輸線30的元件示意圖。如圖1所示,傳輸線30包含有一電路板32、一同軸線纜34、一連接器母頭36以及一連接器38。連接器母頭36連接于同軸線纜34的一端,連接器38連接于同軸線纜34的另一端,且連接器38用來連接同軸線纜34與電路板32。由此,由連接器母頭36所接收的信號即可經(jīng)由同軸線纜 34與連接器38傳送至電路板32上;或是,電路板32所產(chǎn)生的信號可經(jīng)由連接器38與同軸線纜34傳送至連接器母頭36,再經(jīng)由與連接器母頭36連接的電子元件(例如,天線)發(fā)送該信號,用于使具有本發(fā)明的傳輸線30的電子裝置可與外界形成通訊。于此實施例中, 連接器母頭36是較佳地為一適用于線纜的連接器,例如IPEX線纜連接器。此外,傳輸線30 可較佳地應用于筆記型電腦,但不以此為限。舉例而言,傳輸線30也可應用于手機。換言之,只要是具備有通訊功能的3C電子產(chǎn)品,皆屬于本發(fā)明所保護的范疇。
請參閱圖2,圖2為圖1的同軸線纜34沿剖面線\_V的剖面示意圖。如圖2所不,同軸線纜34包含有一第一絕緣層341、一編織層343、一第二絕緣層345與一芯線347, 且第一絕緣層341、編織層343、第二絕緣層345與芯線347于同軸線纜34的截面上由外而內(nèi)地呈同心圓狀排列。芯線347用來傳輸信號,于實際應用中,芯線347可較佳為一 50歐姆的信號線。此外,編織層343用來阻隔外界電磁干擾,用于使信號于芯線347中傳輸時可不受外界電磁干擾影響。第二絕緣層345用來隔絕芯線347與編織層343,用于確保信號于芯線347中傳輸?shù)姆€(wěn)定性與正確性。第一絕緣層341包覆于編織層343外,用來保護編織層343的結(jié)構(gòu)。于實務上,同軸線纜34的芯線347與編織層343較佳地可由金屬材質(zhì)所組成,且同軸線纜34的第二絕緣層345與第一絕緣層341可由絕緣材質(zhì)(例如塑膠)所組成。
請參閱圖1至圖4,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傳輸線30的元件分解示意圖,圖4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連接器38的元件展開示意圖。如圖1至圖4所示,電路板32上形成有至少一穿孔321,且連接器38包含有一本體40、一第一夾持部42、一第二夾持部44、一第三夾持部46以及一固定結(jié)構(gòu)48。第一夾持部42延伸自本體40的一第一端部Pl,第二夾持部 44延伸自本體40相對第一端部Pl的一第二端部P2與第一夾持部42間的位置,第三夾持部46延伸自本體40的第二端部P2。此外,固定結(jié)構(gòu)48由本體40的第二端部P2朝遠離第二夾持部44的方向延伸。換句話說,第一夾持部42、第二夾持部44與第三夾持部46的相對位置,于本體40上沿第一端部Pl至第二端部P2的方向依序為第一夾持部42、第二夾持部44以及第三夾持部46,且固定結(jié) 構(gòu)48于本體40的第二端部P2向本體40外部延伸。
值得一提的是,于連接連接器38與同軸線纜34時,同軸線纜34的一端可預先加工,使同軸線纜34的該端的芯線347、第二絕緣層345、與編織層343依序外露,且使外露的芯線347具有寬度Wl,外露的編織層343具有寬度W2以及外露的第二絕緣層345具有寬度 W3 (如圖3所示)。因此,當連接器38利用端接技術連接于同軸線纜34時,連接器38的本體40、第一夾持部42、第二夾持部44以及第三夾持部46可以鉚合(crimping)的方式共同包覆住同軸線纜34的該端。此時,連接器38的第一夾持部42、第二夾持部44以及第三夾持部46可分別用來夾持同軸線纜34的第一絕緣層341、編織層343以及第二絕緣層345, 用于固定連接器38于同軸線纜34的該端上。接著,將連接器38的固定結(jié)構(gòu)48穿設于電路板32的至少一穿孔321。如此一來,同軸線纜34即可被固定于電路板32上。
此外,連接器38的第一夾持部42、第二夾持部44以及第三夾持部46分別具有一第一寬度D1、一第二寬度D2以及一第三寬度D3。于實務上,第二寬度D2可設計為實質(zhì)上等于外露的編織層343的寬度W2,且第三寬度可設計為實質(zhì)上等于外露的第二絕緣層345的寬度W3。因此,連接器38的第二夾持部44以及第三夾持部46即可分別夾持同軸線纜34的編織層343以及第二絕緣層345。除此之外,于此實施例中第一寬度Dl可實質(zhì)上等于第二寬度D2,但不以此為限。舉例而言,第一夾持部42的第一寬度Dl可大于第二夾持部44 的第二寬度D2 ;或是第一夾持部42的第一寬度Dl也可小于第二夾持部44的第二寬度D2。 換言之,第一夾持部42的第一寬度Dl只要是可以夾持住同軸線纜34的第一絕緣層341的尺寸設計,皆屬于本發(fā)明所保護的范疇。
進一步地,連接器38的固定結(jié)構(gòu)48包含有一第一針腳481以及一第二針腳483。 第一針腳481于本體40的第二端部P2上朝遠離第二夾持部44的方向延伸且位于對應本體40的一側(cè)SI的位置上。第二針腳483于本體40的第二端部P2上朝遠離第二夾持部44 的方向延伸且位于對應本體40的另一側(cè)S2的位置上。另外,電路板32的至少一穿孔321 包含有一第一穿孔3211、一第二穿孔3213以及一第三穿孔3215。第一穿孔3211、第二穿孔 3213以及第三穿孔3215分別對應于固定結(jié)構(gòu)48的第一針腳481與第二針腳483以及同軸線纜34的芯線347。故由上述可知,當連接器38的固定結(jié)構(gòu)48穿設于電路板32的至少一穿孔321時,固定結(jié)構(gòu)48的第一針腳481與第二針腳483可分別穿設于第一穿孔3211與第二穿孔3213,用于固定同軸線纜34以及連接器38于電路板32上。于實際應用中,第一穿孔3211與第二穿孔3213分別與電路板32的一地端(GND)耦接。換言之,第一穿孔3211 與第二穿孔3213分別為接地孔的設計。因此,當?shù)谝会樐_481與第二針腳483分別穿設于第一穿孔3211與第二穿孔3213時,連接器38即可耦接于電路板32的地端。如此一來,同軸線纜34的編織層343上的雜訊即可依序經(jīng)由連接器38的本體40傳導至第三夾持部46 以及第一針腳481與第二針腳483,再經(jīng)由第一針腳481與第二針腳483將同軸線纜34的編織層343上的雜訊傳導至電路板32的地端,用于達到消除雜訊的功效。此外,同軸線纜 34的芯線347可于第一針腳481與第 二針腳483分別穿設第一穿孔3211與第二穿孔3213 時穿設于第三穿孔3215。如此一來,由與連接器母頭36連接的電子元件(例如,天線)所接收的信號(Radio Frequency signal)即可經(jīng)由連接器母頭36以及同軸線纜34傳送至電路板32上;或是,由電路板32所產(chǎn)生的信號也可經(jīng)由同軸線纜34與連接器母頭36傳送至該電子元件,再通過該電子元件發(fā)送此信號。如此一來,本發(fā)明的傳輸線30即可使其相關的電子裝置達到與外界形成通訊的功效。
于實務上,本發(fā)明可利用表面粘著技術(Surface Mounting Technology, SMT)將連接器38的第一針腳481、第二針腳483與同軸線纜34的芯線347分別固接于電路板32 上。值得一提的是,第一針腳481與第二針腳483的長度L1、L2以及外露的芯線347的寬度Wl可設計為實質(zhì)上等于電路板32的板厚T。因此,當?shù)谝会樐_481與第二針腳483以及芯線347分別穿設于第一穿孔3211、第二穿孔3213以及第三穿孔3215后,第一針腳481、 第二針腳483與芯線347可實質(zhì)上切齊電路板32的下表面,以利于第一針腳481、第二針腳 483與芯線347進行表面粘著時錫膏的沾附。
請參閱圖5,圖5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利用連接器38將同軸線纜34組裝至電路板 32的方法的流程圖。圖5包含下列步驟
步驟100 :于電路板32上形成至少一穿孔321。
步驟102 :將同軸線纜34的一端固定于連接器38。
步驟104 :將連接器38的固定結(jié)構(gòu)48穿設于電路板32上的至少一穿孔321。
步驟106 :將固定結(jié)構(gòu)48固接于電路板32。
步驟108 :結(jié)束。
于此針對上述步驟進行詳細說明。首先,如步驟100所述可先于電路板32上形成至少一穿孔321,如于電路板32上形成第一穿孔3211、第二穿孔3213與第三穿孔3215。接著,可將同軸線纜34的一端利用鉚合的方式與連接器38固定,如可利用連接器38的第一夾持部42夾持同軸線纜34的第一絕緣層341,利用連接器38的第二夾持部44夾持同軸線纜34的編織層343以及連接器38的第三夾持部46夾持同軸線纜34的第二絕緣層345 (步驟102)。之后,再將連接器38的固定結(jié)構(gòu)48穿設于電路板32上的至少一穿孔321,如將固定結(jié)構(gòu)48的第一針腳481以及第二針腳483分別穿設于第一穿孔3211與第二穿孔3213。 此時,同軸線纜34的芯線347同時穿設于第三穿孔3215 (步驟104)。最后,可將固定結(jié)構(gòu) 48固接于電路板32,如將第一針腳481與第二針腳483以及同軸線纜34的芯線347以表面粘著技術分別固接于電路板32上(步驟106),即可完成上述同軸線纜34與電路板32的組裝(步驟108)。
在此實施例中,電路板32、同軸線纜34與連接器38的組裝順序為將同軸線纜34 的該端固定于連接器38之后,再將連接器38的固定結(jié)構(gòu)48穿設于電路板32上的至少一穿孔321。意即先執(zhí)行步驟102后,再執(zhí)行步驟104。然而,本發(fā)明的電路板32、同軸線纜34 與連接器38的組裝順序并不以上述實施例中所述者所為限。舉例而言,于另一實施例中, 可先將連接器38的固定結(jié)構(gòu)48穿設于電路板32上的至少一穿孔321之后,再將同軸線纜 34的該端利用手工的方式固定于連接器38,意即先執(zhí)行步驟104后,再執(zhí)行步驟102。如當連接器38的固定結(jié)構(gòu)48穿設于電路板32上的至少一穿孔321后,作業(yè)人員以手工的方式將連接器38的第一夾持部42、第二夾持部44以及第三夾持部46分別夾持同軸線纜34 的第一絕緣層341、編織層343以及第二絕緣層345,用于固定連接器38與同軸線纜34。
請參閱圖6以及圖7,圖6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一治具50與電路板32的元件側(cè)視圖,圖7為圖6所示治具50與電 路板32的元件上視圖。如圖6以及圖7所示,治具50可為一中空的柱狀結(jié)構(gòu)。于執(zhí)行步驟106時,為使連接器38的第一針腳481與第二針腳483 以及同軸線纜34的芯線347于進行表面粘著時,可保持平衡于電路板32上而不產(chǎn)生歪斜, 治具50可設置于連接器38固接于電路板32處,用于用來支撐連接器38,而防止連接器38 相對電路板32產(chǎn)生歪斜。此外,治具50具有一高度H。因此,于距離為高度H的范圍內(nèi),治具50皆可支撐連接器38,用于加強對連接器38的支撐效果。
請參閱圖8,圖8為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一治具60與傳輸線30的元件側(cè)視圖。如圖8所不,治具60具有一支撐部62、一第一固定部64以及一第二固定部66。支撐部62設置于連接器38固接于電路板32處的附近,第一固定部64用來固定連接器38與同軸線纜 34,第二固定部66用來固定同軸線纜34的另一端與連接器母頭36。請參閱圖9,圖9為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治具60的第二固定部66于另一視角的示意圖。如圖9所示,第二固定部66可為一 Y字形結(jié)構(gòu),其凹部即可用來夾持同軸線纜34的另一端,用于固定同軸線纜34 的另一端與連接器母頭36。除此之外,支撐部62可具有一高度H'。因此,于距離為高度 H'的范圍內(nèi),治具60皆可支撐連接器38,用于加強對連接器38的支撐效果。
相比較于先前技術,本發(fā)明的連接器是利用第一夾持部、第二夾持部以及第三夾持部分別夾持同軸線纜的第一絕緣層、編織層以及第二絕緣層,用于固定連接器于同軸線纜的一端。此外,連接器的第一針腳與第二針腳以及同軸線纜的芯線可分別于穿設電路板上的第一穿孔、第二穿孔以及第三穿孔,再利用表面粘著技術將第一針腳、第二針腳與芯線固接于電路板上。如此一來,本發(fā)明即可利用單一個連接器達到將同軸線纜端接于電路板的功效,進而降低材料成本。除此之外,于組裝時可先將同軸線纜固定于連接器,再將連接器穿設于電路板;或先將連接器穿設于電路板,再將同軸線纜固定于連接器。由于連接器可同時對同軸線纜及電路板進行組裝,故不需浪費額外的人力及組裝工時,進而有利于降低生產(chǎn)成本。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fā)明權利要求所做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 本發(fā)明的涵蓋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來連接同軸線纜與電路板的連接器,其包含有本體;第一夾持部,其延伸自該本體的第一端部,該第一夾持部用來夾持該同軸線纜的第一絕緣層;第二夾持部,其延伸自該本體相對該第一端部的第二端部與該第一夾持部間的位置, 該第二夾持部用來夾持該同軸線纜的編織層;以及固定結(jié)構(gòu),其由該本體的該第二端部朝遠離該第二夾持部的方向延伸,該固定結(jié)構(gòu)穿設于該電路板的至少一穿孔,用于固定該同軸線纜于該電路板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接器,其中該固定結(jié)構(gòu)包含有第一針腳,其朝遠離該第二夾持部的方向延伸且位于對應該本體的一側(cè)的位置上;以及第二針腳,其朝遠離該第二夾持部的方向延伸且位于對應該本體的另一側(cè)的位置上, 該第一針腳與該第二針腳分別穿設于該電路板的第一穿孔與第二穿孔,用于固定該同軸線纜于該電路板上。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連接器,其中該第一夾持部具有第一寬度,該第二夾持部具有第二寬度,且該第二寬度實質(zhì)上等于該編織層的寬度。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連接器,其中該第一寬度實質(zhì)上等于該第二寬度。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連接器,其另包含有第三夾持部,其延伸自該本體的該第二端部,該第三夾持部用來夾持同軸線纜的第二絕緣層,其中該第三夾持部具有第三寬度,且該第三寬度實質(zhì)上等于該第二絕緣層的寬度。
6.一種傳輸線,其包含有電路板,其上形成有至少一穿孔;同軸線纜,其設置于該電路板上,該同軸線纜包含有第一絕緣層、編織層、第二絕緣層與芯線;連接器母頭,其連接于該同軸線纜的一端;以及連接器,其連接于該同軸線纜的另一端,該連接器包含有本體;第一夾持部,其延伸自該本體的第一端部,該第一夾持部用來夾持該同軸線纜的該第一絕緣層;第二夾持部,其延伸自該本體相對該第一端部的第二端部與該第一夾持部間的位置, 該第二夾持部用來夾持該同軸線纜的該編織層;以及固定結(jié)構(gòu),其由該本體的該第二端部朝遠離該第二夾持部的方向延伸,該固定結(jié)構(gòu)穿設于該電路板的該至少一穿孔,用于固定該同軸線纜于該電路板上。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傳輸線,其中該電路板上的該至少一穿孔包含有第一穿孔以及第二穿孔,且該固定結(jié)構(gòu)包含有第一針腳,其于該本體的該第二端部上朝遠離該第二夾持部的方向延伸且位于對應該本體的一側(cè)的位置上;以及第二針腳,其于該本體的該第二端部上朝遠離該第二夾持部的方向延伸且位于對應該本體的另一側(cè)的位置上,該第一針腳與該第二針腳分別穿設于該第一穿孔與該第二穿孔,用于固定該同軸線纜于該電路板上。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傳輸線,其中該電路板上另形成有一第三穿孔,該同軸線纜的該芯線于該第一針腳與該第二針腳分別穿設該第一穿孔與該第二穿孔時穿設于該第三穿孔。
9.如權利要求6或7所述的傳輸線,其中該第一夾持部具有第一寬度,該第二夾持部具有第二寬度,且該第二寬度實質(zhì)上等于該編織層的寬度。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傳輸線,其中該第一寬度實質(zhì)上等于該第二寬度。
11.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傳輸線,其另包含有第三夾持部,其延伸自該本體的該第二端部,該第三夾持部用來夾持同軸線纜的一第二絕緣層,其中該第三夾持部具有第三寬度,且該第三寬度實質(zhì)上等于該第二絕緣層的寬度。
12.一種利用連接器將同軸線纜組裝至電路板的方法,其包含有下列步驟在該電路板上形成至少一穿孔;將該同軸線纜的一端固定于該連接器;將該連接器的一固定結(jié)構(gòu)穿設于該電路板上的該至少一穿孔;以及將該固定結(jié)構(gòu)固接于該電路板。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將該同軸線纜的該端固定于該連接器之后,再將該連接器的該固定結(jié)構(gòu)穿設于該電路板上的該至少一穿孔。
14.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將該連接器的該固定結(jié)構(gòu)穿設于該電路板上的該至少一穿孔之后,再將該同軸線纜的該端固定于該連接器。
15.如權利要求12、13或14所述的方法,其中將該同軸線纜的該端固定于該連接器包含有下列步驟利用該連接器的一第一夾持部夾持該同軸線纜的一第一絕緣層;利用該連接器的一第二夾持部夾持該同軸線纜的一編織層;以及利用該連接器的一第三夾持部夾持該同軸線纜的一第二絕緣層。
16.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于該電路板上形成至少一穿孔包含有于該電路板上形成一第一穿孔與一第二穿孔,將該連接器的該固定結(jié)構(gòu)穿設于該電路板上的該至少一穿孔包含有將該固定結(jié)構(gòu)的一第一針腳以及一第二針腳分別穿設于該第一穿孔與該第二穿孔。
17.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將該固定結(jié)構(gòu)固接于該電路板包含有將該第一針腳與該第二針腳以表面粘著技術分別固接于該電路板上。
18.如權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方法,其中于該電路板上形成至少一穿孔另包含有于該電路板上形成一第三穿孔,且該方法另包含將該同軸線纜的一芯線穿設于該第三穿孔。
19.如權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另包含將該同軸線纜的該芯線以表面粘著技術固接于該電路板上。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一種用來連接一同軸線纜與一電路板的連接器及其相關的傳輸線與組裝方法,該連接器包含有一本體、一第一夾持部、一第二夾持部以及一固定結(jié)構(gòu)。第一夾持部延伸自本體的一第一端部,且用來夾持同軸線纜的一第一絕緣層。第二夾持部延伸自本體相對第一端部的一第二端部與第一夾持部間的位置,且用來夾持同軸線纜的一編織層。固定結(jié)構(gòu)由本體的第二端部朝遠離第二夾持部的方向延伸,固定結(jié)構(gòu)穿設于電路板的至少一穿孔,用于固定同軸線纜于電路板上。
文檔編號H01R31/06GK103022733SQ201110328399
公開日2013年4月3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25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9月27日
發(fā)明者孫榕成, 劉政燻 申請人:緯創(chuàng)資通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