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多方向開關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多方向開關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多方向開關,尤其涉及一種能通過操作元件同時對 多個電氣部件進行操作的多方向開關。背景技術:
現(xiàn)今市場上有 一種多方向開關,其包括頂部具有操作孔的箱形的殼體、 在殼體內組裝著的第一、第二旋轉元件、插入殼體內部對第一、第二旋轉元 件進行操作且部分結構自操作孔突伸出殼體外以方便進行操作的操作元件、 位于第一、第二旋轉元件下方的復位機構,以及連接著第一、第二旋轉元件 端部的一組信號輸出元件。所述第一、第二旋轉元件在殼體內上下設置且可 在操作元件的操縱下沿垂直相交的兩方向自由旋轉,信號檢測元件相對于各 個旋轉元件之旋轉角度而輸出信號,所述殼體內部設有承接著第二旋轉元件 的承接臺,所述第二旋轉元件與上述承接臺之間的接觸面對應為圓球面。
然而,由于第二旋轉元件與承接臺之間的接觸面為圓球面,且在實際的 產品中,面與面之間始終存在一定的間隙,因此,第二旋轉元件與承接臺之 間的面面接觸可能變?yōu)辄c與面的接觸,這樣,產品就存在著接觸面積小、耐 磨性差的缺點,并嚴重的影響了多方向開關的使用壽命。
綜上所述,確有必要對現(xiàn)有多方向開關加以改良,以克服現(xiàn)有技術中的 前述缺陷。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能提高使用壽命的多方向開關。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多方向開關, 一種多方向 開關,包括具有操作孔的箱形的殼體、在殼體內組裝的第一、第二旋轉元件、 插入殼體內部對第一、第二旋轉元件進行操作且部分結構自操作孔突伸出殼 體外以方便進行操作的操作元件、位于第一、第二旋轉元件底部的復位機構, 以及連接著第一、第二旋轉元件端部之一組信號檢測元件,所述第一、第二旋轉元件在殼體內上下設置且可在操作元件的操縱下沿垂直相交的兩方向自 由旋轉,信號檢測元件相對于各個旋轉元件之旋轉角度而輸出信號,而且所 述殼體內部設有承接著第二旋轉元件的承接臺,所述第二旋轉元件與上述承 4妻臺之間的沖妻觸面對應為圓柱面。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將第二旋轉元件與承接臺之間的接觸面由 圓球面變?yōu)閳A柱面,從而擴大了第二旋轉元件與承接臺之間的接觸面積,提 高了第二旋轉元件與承接臺之間的耐磨性,延長了多方向開關的使用壽命。
圖l是本實用新型多方向開關的立體圖。
圖2是圖1所示多方向開關的立體分解圖。
圖3是圖1所示多方向開關的俯視圖。
圖4是圖3所示多方向開關沿A-A的剖視圖。
圖5是圖3所示多方向開關沿B-B的剖視圖。
圖6是圖2所示多方向開關第二旋轉元件的立體圖。
圖7是圖2所示多方向開關第二旋轉元件的放大俯視圖。
圖8是圖7所示多方向開關第二旋轉元件沿C-C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多方向開關100的具體實施方式
。 請參閱圖1至圖8,為本實用新型多方向開關100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
,其 具有操作孔10的箱形的殼體(未標示)、在殼體內組裝著的第一、第二旋轉 元件3、 4和復位機構、 一部分插入殼體內部對第一、第二旋轉元件3、 4進行 操縱而另 一部分自操作孔10中突伸出殼體外部以方便進行操作的操作元件8, 以及一組信號檢測元件7連接于第一、第二旋轉元件3、 4的端部。
殼體由位于下部的絕緣底板2和扣持于絕緣底板2上并與其一起形成收容 室101的鐵殼1。鐵殼1包括構成收容室101頂部的頂板11及自頂板11向下垂直 折彎的四側板12。所述頂板ll的中央開i殳操作孔10。自側板12的底端中間位 置處向上延伸開設有開口部120,所述開口部120由位于下端的矩形部分121 和與矩形部分12l相連位于上端的第 一 圓弧部分122組成。側4反12包括至少兩 個安裝信號輸出元件7的安裝面B,在安裝面13上,位于開口部120的兩側至
5少設有一對安裝口 130。自其中一對側板12的底部兩側分別向下延伸一對縱長
的定位腳123,自另外 一對側板12的底部兩側分別垂直彎折延伸 一對固持部 124。鐵殼l的底部為開放的,絕緣底板2用來封閉鐵殼1的底部,鐵殼l的固持 部124扣持于絕緣底板2底端,二者結合形成殼體。絕緣底板2的頂端形成圓環(huán) 形的凹陷部21用來承接復位機構,承接臺22位于凹陷部21的中央,自承接臺 22的中央設有弧形凹部220并形成圓柱面。絕《彖底斧反2的外側對應于4失殼l開口 部120的位置處設有突出部23,突出部23的頂端形成第二圓弧部分230,第二 圓弧部分230的直徑與鐵殼1第 一 圓弧部分122直徑相同。
請參照圖3至圖5,復位機構、第二旋轉元件4、操作元件8和第一旋轉元 件3按照自下至上的次序迭放在收容室101中。
所述復位機構由彈簧收容機構5和盤簧6構成。彈簧收容機構5為底部設有 開口 (未標示)的環(huán)形;盤簧6為自上而下直徑漸縮的彈簧,其上部收容于彈 簧收容機構5的開口中,底部由絕緣底板2承接。
第二旋轉元件4組裝于復位機構之上,請參圖6至圖8,其底部靠近兩端的 位置處設有卡接彈簧收容機構5的凹部40。第二旋轉元件2設有大致為長形的 基體41,基體41的底部中央向下凸出弧形突出部410,該弧形突出部410大致 為半圓柱狀,也即其下表面為圓柱面,而基體41的頂部中央為拱形。 一對擋 止部42設于基體41的兩端,在擋止部42的外側凸設圓盤形的第一轉動部43, 且自第 一轉動部43的中央向外凸伸第 一安裝凸塊44。長槽45自基體41的頂部 向下開設,且上寬下窄,包括位于底端的弧形底451及自弧形底451的兩頂端 切線方向外延伸的承壓壁45 2 。
操作元件8包括位于上端的大致為方形的操作部81、位于操作部81之下的 圓柱形的操縱部82、位于底端的驅動部84,以及位于操縱部82和驅動部84之 間的凸出部83。凸出部83位于操作元件8的中部,凸出部83為超出操縱部82、 驅動部84的側面設置的薄板狀。凸出部83為與第一旋轉元件3、第二旋轉元件 4相配合的拱形面。驅動部84位于長槽45中,具有與長槽45的弧形底451相匹 配的弧形旋轉部840和位于弧形旋轉部840上端的支撐部841,支撐部841具有 矩形的橫截面,其長度方向與長槽45的長度方向一致;驅動部84可轉動地卡 持于長槽45中時,弧形旋轉部840與弧形底451恒接觸,驅動部84能夠以弧形旋轉部840的圓心為旋轉中心在長槽45中擺動,第二旋轉元件4的承壓壁452 限制驅動部84的最大擺動角度,當驅動部84擺動至最大位置時,支撐部841 的側邊(未標示)與承壓壁452接觸,所以,驅動部84與長槽45的接觸為面接 觸,保證了操作元件8與第二旋轉元件4的相互作動過程中所需的摩擦強度。
第一旋轉元件3大致呈弓形,自其頂端開設長口30。操作元件8的操作部 81穿過長口30,而操縱部82可轉動地卡持于長口30中,且薄板狀的凸出部83 被保持于第一旋轉元件3和第二旋轉元件4之間。第一旋轉元件3的兩端分別設 圓盤形的第二裝動部31,且自第二轉動部31的中央向外凸伸第二安裝凸塊32。
當復位機構、第二旋轉元件4、操作元件8、第一旋轉元件3組裝至殼體中, 請參圖3至圖5,第一旋轉元件3和第二旋轉元件4正交設置;盤簧6的底端被絕 緣底板2的圓環(huán)形的凹陷部21承接,第二旋轉元件4弧形突出部410可轉動地放 置于弧形凹部220中,并且由于弧形突出部410與弧形凹部220中的相互接觸面 為圓柱面,A/v而擴大了弧形突出部410與弧形凹部220之間的"t妄觸面積,IIl高 了弧形突出部410與弧形凹部220之間的耐磨性。第 一旋轉元件3的第二轉動部 31、第二旋轉元件4的第一轉動部43被夾持于鐵殼1第一圓弧部分122和絕緣底 板2第二圓弧部分230之間,第二轉動部31、第一轉動部43直徑相同,小于或 等于第一圓弧部分122、第二圓弧部分230的直徑,以確保第二轉動部31、第 一轉動部43可在其中轉動,驅動部84與長槽45弧形底451亦是一樣;第一旋轉 元件3的第二安裝凸塊32、第二旋轉元件4的第一安裝凸塊44突出于殼體的側 面。第一旋轉元件3的頂部突出殼體操作孔10,操作元件8的操作部81穿過第 一旋轉元件3的長口 30突伸出殼體外。
信號輸出元件7安裝于殼體的安裝面13上。信號輸出元件7的兩側凸伸安 裝腳73使信號輸出元件7卡扣至安裝面13的安裝口 130處;信號輸出元件7的中 央位置處設有圓形的旋轉部74,旋轉部74分別安裝至第 一旋轉元件3的第二安 裝凸塊32、第二旋轉元件4的第一安裝凸塊44上,若干信號端子71凸伸出信號
輸出元件7的底部并向下延伸。
組裝多方向開關100至電路板(未標示)上后,撥動操作元件8的操作部 81,露出操作孔10的操作部81可在操作孔10范圍內任意角度轉動,第一旋轉 元件3和第二旋轉元件4可在操作元件8的操作下沿正交的兩方向自由旋轉,具 體地說,請參圖3,因為第一旋轉元件3的第二轉動部31、第二旋轉元件4的第一轉動部43分別被可轉動地夾持在殼體中一對相對的側板12上,所以,第一 旋轉元件3只能在X方向上旋轉,第二旋轉元件4只能在Y方向上旋轉。操作元 件8轉動時,操縱部82帶動第一旋轉元件3轉動,驅動部84帶動第二旋轉元件4 轉動;因而,第二轉動部31、第一轉動部43在殼體中轉動,安裝至第二安裝 凸塊32、第一安裝凸塊44上的信號輸出元件7的旋轉部74則分別隨之轉動,從 而,旋轉部74中的區(qū)別操作經由信號端子71輸出,進行排列組合后傳達電路 執(zhí)行多種多樣的指令。當轉動操作元件8帶動第一旋轉元件3、第二旋轉元件4 轉動時,位于第一旋轉元件3、第二旋轉元件4底部的復位機構被壓縮,當松 動操作元件8時,復位機構反彈,推動第一旋轉元件3、第二旋轉元件4和操作 元件8回歸初始狀態(tài)。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和技術特點已揭示如上,然而熟悉本領域的技術 人員仍可能基于本實用新型的教示及揭示進行種種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精神的 替換和修飾。例如將承接臺的頂部設置為半圓柱體狀,而第二旋轉元件底部 對應承接臺頂部卻設置弧形凹部。
權利要求1.一種多方向開關,包括具有操作孔的箱形的殼體、在殼體內組裝的第一、第二旋轉元件、插入殼體內部對第一、第二旋轉元件進行操作且部分結構自操作孔突伸出殼體外以方便進行操作的操作元件、位于第一、第二旋轉元件底部的復位機構,以及連接著第一、第二旋轉元件端部之一組信號檢測元件,所述第一、第二旋轉元件在殼體內上下設置且可在操作元件的操縱下沿垂直相交的兩方向自由旋轉,信號檢測元件相對于各個旋轉元件之旋轉角度而輸出信號,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內部設有承接著第二旋轉元件的承接臺,所述第二旋轉元件上與上述承接臺之間的接觸面為圓柱面。
2.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多方向開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旋轉元 件的底部呈半圓柱體狀,而承接臺頂部對應第二旋轉元件的底部設有弧形 凹部。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多方向開關,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元件包 括位于上端的操作部、位于底端的驅動部,以及位于中部的具有超出操作 部和驅動部的薄板狀的凸出部,操作元件的凸出部位于第一、第二旋轉元 件之間,驅動部可擺動地組裝于第二旋轉元件中。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多方向開關,其特征在于自所述第二旋轉 元件的頂部開設有長槽,驅動部位于長槽中,驅動部在沿著長槽的長度方 向轉動時可帶動位于第二旋轉元件之上的第 一旋轉元件轉動。
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多方向開關,其特征在于所述長槽上寬下 窄,具有弧形底和自弧形底的兩頂端切線方向延伸的承壓壁;驅動部具有 與長槽的弧形底相匹配的弧形旋轉部和位于弧形旋轉部上端的支撐部;當 驅動部的支撐部轉動至與長槽的承壓壁相接時達到操作元件在長槽中轉 動的極限位置。
6.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多方向開關,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部具有 矩形的橫截面,其長度方向與長槽的長度方向一致。
7.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多方向開關,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第一旋轉 元件頂端開設有長口,其與長槽相互垂直;操作元件穿過且部分可轉動地卡持于長口中,當操作元件沿著長口的長度方向轉動時可帶動第二旋轉元 件轉動。
8.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多方向開關,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包括位 于下部的絕緣底板和扣持于絕緣底板上的鐵殼。
9.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多方向開關,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接臺設在 絕緣底板的中部。
10.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多方向開關,其特征在于所述復位機構由 彈簧收容機構和盤簧構成,彈簧收容機構為底部設有開口的環(huán)形,盤簧為 自上而下直徑漸縮的彈簧,其上部收容于彈簧收容機構的開口中,底部由 絕緣底板承接。
專利摘要一種多方向開關,其包括箱形的殼體、一組上下設置的第一、第二旋轉元件、可操縱第一、第二旋轉元件的操作元件、位于兩旋轉元件下方的復位機構以及連接著第一、第二旋轉元件端部的一組信號檢測元件。所述第一、第二旋轉元件在殼體內上下設置且可在操作元件的操縱下沿垂直相交的兩方向自由旋轉,信號檢測元件相對于各個旋轉元件之旋轉角度而輸出信號,而且所述殼體內部設有承接著第二旋轉元件的承接臺,所述第二旋轉元件與上述承接臺之間的接觸面對應為圓柱面。
文檔編號H01H25/04GK201323154SQ20082018635
公開日2009年10月7日 申請日期2008年10月22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10月22日
發(fā)明者中瀨雄章, 標 吳, 亮 孫 申請人:富士康(昆山)電腦接插件有限公司;鴻海精密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