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帶有串擾補償裝置的通信連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域:
本發(fā)明總的涉及電連接器,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具有固定至柔性印刷電路的 壓接觸點的通信插座。
背景技術(shù):
在通信行業(yè)中,隨著數(shù)據(jù)傳輸速率的穩(wěn)步提高,由于電容和電感聯(lián)接器而在插 座和/或插頭內(nèi)緊密間隔的平行導線之間形成的串擾越來越成問題。已經(jīng)設計了具 有改進的串擾性能的模塊化連接器,以滿足日益提高的苛刻標準。許多這些改進的 連接器包括在美國專利第5,997,358號中披露的概念,在此以參見的方式引入該專 利的全文。具體地說,目前的連接器已經(jīng)引入了預定量的串擾補償,以抵消令人不 快的近端串擾(NEXT)。使用兩個或多個補償段來考慮到相移,該相移源自由補 償區(qū)域和插頭/插座接口的距離而產(chǎn)生的傳播延遲。結(jié)果,令人不快的串擾的量級 和相位被該補償所抵消,從而合計起來具有相等的量級但相反的相位。目前包括超過500 MHz的傳輸速率已經(jīng)超出了'358專利中披露的技術(shù)能力。 因此,需要改進的補償技術(shù)。
圖l是通信插座的前視立體圖;圖2是觸點組件的分解立體圖,示出了使用具有柔性部分的印刷電路板;圖3是印刷電路板的柔性部分的平面圖;圖4是圖3的柔性部分的上部導電跡線的立體圖;圖5是圖3的柔性部分的下部導電跡線的立體圖;圖6是沿著圖3的線6-6的剖視圖;圖7是沿著圖3的線7-7的剖視圖;圖8是印刷電路板的平面圖,示出了柔性部分和剛性部分。圖9是印刷電路的柔性部分的插座觸點的側(cè)視圖和平面圖,其中第一和第八連 接延伸部顯示成處于延伸位置;圖IO是印刷電路的柔性部分的插座觸點的側(cè)視圖和平面圖,其中第一和第八 連接延伸部顯示成處于彎曲位置;圖11是通信插座的側(cè)剖圖,示出了將印刷電路板的柔性部分附連至插頭接口 觸點;圖12是圖11的細節(jié)"A"的詳圖;圖13是通信插座的側(cè)剖圖,示出了一旦插入了六觸點的插頭,插頭接口觸點 就彎曲;圖14是圖13的細節(jié)"B"的詳圖;圖15-17是逐步的側(cè)視圖,示出了將印刷電路板的柔性部分附連至波狀焊接的 插頭接口觸點;圖18是詳圖,示出了將印刷電路板的柔性部分的插座觸點固定在波狀焊接的 插頭接口觸點內(nèi);圖19是插頭接口夾式觸點的側(cè)視圖;以及圖20是插頭接口夾式觸點的側(cè)視圖,其中柔性印刷電路板夾緊至該觸點。
具體實施方式
圖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通信插座10的立體圖。插座IO包括主插座 罩殼12和例如通過罩殼夾16附連至主插座罩殼12的后插座罩殼14。后插座罩殼 14可以設有用于絕緣層剝離觸點(IDC) 18 (如圖2所示)的通道。導線蓋20形 成用于雙絞線通信纜的接口?;蛘撸蓪⑾蛳聸_孔塊結(jié)合在通信插座IO中。主插 座罩殼12包括用于接納通信插頭的容座22,容座22內(nèi)的插頭接口觸點24與插頭 的觸點相接觸。插頭接口觸點24保持在觸點承載組件26內(nèi),如圖2所示。觸點承載組件26 包括適于固定印刷電路板(PCB) 32的觸點橇28和垂直支承件30。印刷電路板 32包括柔性部分34,該柔性部分34具有插座觸點36以附連至插頭接口觸點24。 PCB32還包括剛性部分38, IDC18電氣地和機械地(例如通過柔性銷)附連至該 剛性部分38。 PCB32提供插頭接口觸點24與IDC18之間的電連接,還提供用于 行進通過通信插座10的通信信號的串擾補償。PCB32的柔性部分34的平面圖示于圖3中。插座觸點36a-36h對應于第一至 第八插頭接口觸點24。第一至第八插座觸點36a-36h中的每一個具有在PCB32上 的對應導電跡線1-8。在圖3的平面圖中,沿著柔性部分34的頂部的導電跡線顯 示成實線,而沿著柔性部分34的底部的導電跡線顯示成虛線。PCB32的補償電路分成諸區(qū)域,這與2005年3月11日提交的、待審查的美 國專利申請第ll /078,816號中所示的分區(qū)類似。具體地說,本發(fā)明的補償電路如 '816申請所述分成六個區(qū)域A-F,且還包括第七區(qū)域G。區(qū)域A是從插座觸點36a-36h到近端串擾(NEXT)補償區(qū)域的過渡區(qū)域。區(qū)域B是NEXT補償區(qū)域。區(qū)域C是從NEXT補償區(qū)域到NEXT串擾區(qū)域的過渡區(qū)域。 區(qū)域D是補償操作觸點的補償區(qū)域。 區(qū)域E是NEXT串擾區(qū)域。區(qū)域F是中性區(qū)域,該區(qū)域?qū)EXT串擾區(qū)域連接至IDC插口40,如圖8所示。區(qū)域G是可變的補償區(qū)域,該區(qū)域隨著頻率增大而減小NEXT補償。 圖3以英寸為單位示出了區(qū)域A、 B、 C和E的大致長度。 在區(qū)域B、 D和F內(nèi), 一些導電跡線具有電容板,從而允許導線之間的電容補 償。這些電容聯(lián)接器在圖3中標示為"Cx,/',這里x是沿著柔性部分34的頂部的 對應導電跡線,而y是沿著柔性部分34的底部的對應導電跡線,它們在該聯(lián)接器處電容聯(lián)接。例如,圖3所示的C2,5是在頂部的第二導電跡線和底部的第五導電跡線之間的電容聯(lián)接器。除了第一、第七和第八導電跡線之外的所有導電跡線通過 導電通路46a-g在柔性部分34的頂部和底部之間轉(zhuǎn)移,如圖3-5所示。本發(fā)明PCB32的柔性部分34結(jié)合了附加的特征,以幫助在通信插座10中適 于使用六或八觸點的插頭。如圖3所示且如下文所更詳細描述的,對于第一插座觸 點36a和第八插座觸點36h提供細長的連接延伸部42a和42h。此外,第一狹縫44a和第二狹縫44b切割入柔性部分34,以允許細長的連接延伸部42a和42h比第二 至第七插座觸點36b-36g的連接延伸部更加彎曲。圖6和7分別示出了沿著圖3的線6-6和7-7的柔性部分34的剖視圖。圖6 示出了通過觸點通路48的剖面,第一插座觸點36a在該觸點通路48處連接至第一 插頭接口觸點24。剖面示出了例如由KAPTON聚酰亞胺膜制成的柔性內(nèi)芯50。在 插座觸點36的區(qū)域中沿著頂層和底層設置觸墊52。通路48是導電的,且可以是 鍍銅的。圖7示出了通過分別與圖3所示的第一和第二導線相關(guān)聯(lián)的連接延伸部 42a和42b的剖面。剖面中的每一個都示出了柔性內(nèi)芯。與第一導線相關(guān)聯(lián)的跡線 1示于圖7中的底層上,而與第二導線相關(guān)聯(lián)的跡線2示于頂層上。圖8是印刷電路板32的平面圖,示出了柔性部分34和剛性部分38。剛性部 分包括IDC插口 40和區(qū)域F的導電跡線?,F(xiàn)在轉(zhuǎn)到圖9和10,兩個視圖示出了 PCB的柔性部分34適于六個和八個導 線的插頭的適用性。如同在美國專利申請第U/078,816號中所描述的且還如圖10 所示,插頭一插座接口設置于插頭接口觸點24和柔性電路板(或電路板的柔性部 分)之間的觸點的緊鄰上方。當沒有安裝插頭(如圖11和12所示)或安裝了標準 的八觸點插頭時,這些觸點位置幾乎位于一直線上。然而,當安裝了六觸點的插頭 (如圖13和14所示)時,觸點1和8比觸點2-7更加偏斜。如圖9所示,區(qū)域A的將跡線1和8連接至插座觸點1和8的連接延伸部42a 和42h己經(jīng)伸長,而如圖10所示,它已經(jīng)結(jié)合了 "S"形彎曲部以在六觸點插頭 安裝在插座中時有利于觸點1和8形成與觸點2-7的偏斜相比的附加偏斜。如圖13和14所示,與第八跡線相關(guān)聯(lián)的較長連接延伸部42h允許在六觸點插 頭插入容座22時使插頭接口觸點24h (與第八導線相關(guān))有較大的偏斜。在鄰近和處于插頭一插座接口 54的相對側(cè)處,PCB32的柔性部分34與插頭 接口觸點24的機械和電氣連接的較佳設計示于圖15-17中。這種連接是通過如圖 15所示將插頭接口觸點24的自由端56彎回其自身上、并且通過在鄰近PCB32的 柔性部分34的連接延伸部42處將每個觸點的兩個部分58和60點焊在一起來作出 的。連接延伸部42夾在每個觸點的兩個部分58和60之間。圖16和17所示的點 焊步驟可以用電焊條62a和62b來實施。所述的波狀焊接觸點提供摩擦力,以允許插頭接口觸點夾住連接延伸部42。 如圖18所示,插頭接口觸點24可以在它們接觸觸點通路48之處的區(qū)域中、在插 頭一插座接口 54下方設有夾緊結(jié)構(gòu)64。通路48上的插頭接口觸點24的夾緊可通過諸如在觸點24上沖制、切削細齒、或磨損觸點、或輥軋成齒之類的多種方法 來得以增強。圖19和20示出了將柔性印刷電路板或電路板的柔性部分34連接至插座觸點 的另一方式。在此實施例中,插座觸點是設有第一和第二彎部68和70的夾式觸點 66。電路板的柔性部分34的的連接延伸部42通過夾式觸點66的第二彎部70和夾 式觸點的直線部分72之間的摩擦力而固定在插頭一插座接口下方。盡管以上的討論指出了將PCB的柔性部分連接至插頭接口觸點,但是應該理 解,對于不含剛性部分的柔性印刷電路板(FPC)也可以用這種連接方法。盡管已經(jīng)顯示和描述了本發(fā)明尤其較佳的實施例,但是對于熟悉本領域的技術(shù) 人員顯而易見的是,可以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說明的前提下作出修改和變型。在前面 的描述和附圖中所闡述的內(nèi)容僅僅是以示例而并非作為限制的方式來提供的。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用于模塊化通信連接器的串擾補償裝置,該裝置包括插座和插頭,所述插座具有插頭接口觸點,所述裝置包括柔性印刷電路,所述柔性印刷電路在第一端機械地和電氣地連接至所述插頭接口觸點,所述柔性印刷電路在第二端械地和電氣地連接至網(wǎng)絡纜連接器且具有電路跡線以補償近端串擾(NEXT),所述柔性印刷電路具有可變的補償區(qū)域,該可變的補償區(qū)域隨著通信頻率的增大而減小NEXT補償。
2. —種用于模塊化通信連接器的串擾補償裝置,該裝置包括插座和插頭,所 述插座具有第一至第八插頭接口觸點,所述裝置包括柔性印刷電路,所述柔性印刷 電路在第一端通過所述柔性印刷電路的第一至第八柔性連接延伸部機械地和電氣 地連接至所述插頭接口觸點,其中,所述柔性印刷電路的第一和第八柔性連接延伸 部比第二至第七連接延伸部長。 '
3. 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串擾補償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印刷電路的所 述第一和第八柔性連接延伸部分別以S形彎曲部連接至第一和第八插頭接口觸點。
4. 一種用于模塊化通信連接器的串擾補償裝置,該裝置包括插座和插頭,所 述插座具有插頭接口觸點,所述裝置包括柔性印刷電路,所述柔性印刷電路在第一 端通過在每個插頭接口觸點的夾緊區(qū)域?qū)⑺鋈嵝杂∷㈦娐穵A在每個插頭接口觸 點的端部部分和中間部分之間,從而機械地和電氣地連接至所述插頭接口觸點。
5. 如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串擾補償裝置,其特征在于,每個插頭接口觸點的鄰 近所述夾緊區(qū)域的部分焊接在一起。
6. 如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串擾補償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夾緊區(qū)域中的每一 個包括與所述柔性印刷電路的被夾緊部分相接觸的至少一個不規(guī)則表面。
7. 如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串擾補償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頭接口觸點在所 述夾緊區(qū)域在所述柔性印刷電路上形成夾緊力,所述夾緊力源自所述插頭接口觸點 通過每個觸點的構(gòu)造而彈簧加載在一起的所述端部部分和所述中間部分的分隔。
8. —種用于模塊化通信連接器的串擾補償裝置,該裝置包括插座和插頭,所 述插座具有插頭接口觸點,所述裝置包括柔性印刷電路,所述柔性印刷電路在第一 端機械地和電氣地連接至鄰近所述插頭/插座接口且處于所述插頭/插座接口的相 對側(cè)的所述插頭接口觸點,所述柔性印刷電路在第二端機械地和電氣地連接至網(wǎng)絡纜連接器且具有電路跡線以補償近端串擾(NEXT),所述柔性印刷電路具有可變 的補償區(qū)域,該可變的補償區(qū)域隨著通信頻率的增大而減小NEXT補償。
9. 一種用于模塊化通信連接器的串擾補償裝置,該裝置包括插座和插頭,所 述插座具有第一至第八插頭接口觸點,所述裝置包括柔性印刷電路,所述柔性印刷 電路在第一端通過所述柔性印刷電路的第一至第八柔性連接延伸部機械地和電氣 地連接至鄰近所述插頭/插座接口且處于所述插頭/插座接口的相對側(cè)的所述插頭 接口觸點,其中,所述柔性印刷電路的第一和第八柔性連接延伸部比第二至第七連 接延伸部長。
10. 如權(quán)利要求9所述的串擾補償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印刷電路的所 述第一和第八柔性連接延伸部分別以S形彎曲部連接至第一和第八插頭接口觸點。
11. 一種用于模塊化通信連接器的串擾補償裝置,該裝置包括插座和插頭,所 述插座具有插頭接口觸點,所述裝置包括柔性印刷電路,所述柔性印刷電路在第一 端通過在每個插頭接口觸點的夾緊區(qū)域?qū)⑺鋈嵝杂∷㈦娐穵A在每個插頭接口觸 點的端部部分和中間部分之間,從而機械地和電氣地連接至鄰近所述插頭/插座接 口且處于所述插頭/插座接口的相對側(cè)的所述插頭接口觸點。
12. 如權(quán)利要求11所述的串擾補償裝置,其特征在于,每個插頭接口觸點的鄰 近所述夾緊區(qū)域的部分焊接在一起。
13. 如權(quán)利要求11所述的串擾補償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夾緊區(qū)域中的每一 個包括與所述柔性印刷電路的被夾緊部分相接觸的至少一個不規(guī)則表面。
14. 如權(quán)利要求11所述的串擾補償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頭接口觸點在所 述夾緊區(qū)域在所述柔性印刷電路上形成夾緊力,所述夾緊力源自所述插頭接口觸點 通過每個觸點的構(gòu)造而彈簧加載在一起的所述端部部分和所述中間部分的分隔。
全文摘要
提供一種帶有柔性印刷電路板(34)的通信連接器。該柔性印刷電路板電氣地和機械地連接至在插頭/插座接口附近的插座的插頭接口觸點(24),以提供有效的串擾補償。柔性印刷電路板在一端具有指狀件以使它能彎曲,因為在插頭插入插座時,各個插頭接口觸點都被下壓。柔性印刷電路板或印刷電路板的柔性部分設有用于特定導線的細長延伸部(42a-42b),以適于將六觸點或八觸點的插頭連接至連接器。
文檔編號H01R13/66GK101223677SQ200680025531
公開日2008年7月16日 申請日期2006年7月13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5年7月15日
發(fā)明者J·E·卡弗尼, S·M·萊斯尼亞克 申請人:泛達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