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凹型觸頭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凹型觸頭,其具有一插口,用來可移去地容納凸型觸頭,例如插頭或針型端子,以便在其間發(fā)生電接觸,更具體地涉及一種凹型觸頭,該凹型觸頭具有保持在其插口中的片簧。
背景技術:
在已知技術(日本未審查專利55-111082)中,一種凹型觸頭具有用來容納例如插頭或針型端子等凸型觸頭的插口,凹型觸頭在其插口中包括片簧,片簧的彈力施加于一個容納在插口中的凸型觸頭上,從而與凸型觸頭保持良好的電接觸。
根據(jù)前述技術,凹型觸頭501(看圖13)通過例如彎曲和切割一金屬平板601的過程來制造(看圖10)。在圖10到12中,用來形成圖13的凹型觸頭501的各個部分的基本元件每個都由百位數(shù)字為6的附圖標記表示,這些附圖標記比圖13中表示其對應部分的百位數(shù)字為5的附圖標記大100。
在圖面中從左到右,圖10中所示的平板601包括彈簧件620、插口件610、導體卷曲元件630和絕緣體卷曲元件631。彈簧件620在圖10的水平方向上是細長的,插口件610具有大致正方形的形狀,并在其一個邊緣的中間與彈簧件620連接,在插口件610的相對邊緣的中間,導體卷曲元件630通過連接部630a與插口件610連接,導體卷曲元件630在垂直于彈簧件620的延長方向的方向上是細長的。絕緣體卷曲元件631通過連接部631a與導體卷曲元件630連接,連接部631a與在導體卷曲元件630另一邊的連接部630a的位置相對,與導體卷曲元件630相比,絕緣體卷曲元件631在垂直于彈簧件620的延長方向的方向上更加細長。彈簧件620在其自由端附近具有三對突出部621、622和623,它們在彈簧件620的橫向方向上分別成對出現(xiàn),插口件610在其中央具有孔口610b以形成在圖10的水平方向上延伸的舌部610a。
在下面的說明中,垂直穿過圖10的紙面的方向定義為“垂直方向”,圖10中可見的平板601的面定義為“表面”。
首先,彈簧件620彎曲成如圖11中所示的形狀。更具體地,彈簧件620朝著插口件610彎曲180度,以便在插口件610和彈簧件620的前部之間建立面對面的接觸,彈簧件620的前部包括突出部621、622和623。然后,彈簧件620面對插口件610的部分以這樣一種方式彎曲成向上突出的凸面形狀,即該對突出部622面對插口件610的孔口610b并且同時位于凸面的頂部,其中彈簧件620面對插口件610的部分意指包括突出部621、622和623的前部。然后,彈簧件620的前端向上彎曲,以便其下表面能接觸插口件610的一表面,這里,一個部分620x折疊起來,以便其折疊的兩個部分的表面大致在一個平面上彼此共同接觸,該平面與插口件610和還沒有彎曲的其它元件為同一平面,其中部分620x是彈簧件620除了凸面部分之外的部分,即除了包括突出部621、622和623的前部之外的部分。
圖10中所示的舌部610a向下彎曲,從而形成鎖止件510a(見圖11),鎖止件510a將凹型觸頭501閂鎖到未示出的外殼上,該外殼將凹型觸頭501容放在其中。
接著,插口件610、導體卷曲元件630、絕緣體卷曲元件631、連接部630a和連接部631a被彎曲成相應的形狀,如圖12中所示。更具體地,這些元件沿著圖10中所示的長短交替點劃線和一長兩短交替點劃線彎曲,從而形成插口510。插口510大致具有矩形圓柱形狀,其在圖12中所示的底壁511、側壁512和頂壁513由圖10中所示的相應部分611、612、613x和613y構成,部分613x和613y與它們彼此鄰接的前邊緣連接。圖10中所示的導體卷曲元件630和絕緣體卷曲元件631分別形成導線卷曲件530和絕緣體卷曲件531,它們每個都具有頂部開口的U形形狀,圖10中所示的連接部630a和631a也成形為頂部開口的U形形狀,從而分別形成連接部530a和531a。
在圖12所示的情況中,彈簧件620的突出部621和623與側壁512的內表面接觸,而彈簧件620的突出部622與孔口510b接合。
在圖12中,與圖10中所示的相應元件610、630、631、630a和631a對應的部分已經(jīng)處于完成的形態(tài)中,因而由相應的附圖標記510、530、531、530a和531a表示,它們與圖13中的相同。
最后,切除彈簧件620的在圖12中延伸出插口510的部分,即彈簧件620除了凸面部分之外的部分620x。彈簧件620的剩余的凸面部分形成片簧520,如圖13中所示,從而完成凹型觸頭501,其具有保持在其插口510中的片簧520。
在切除過程之后,圖12中設置在彈簧件620的凸面部分的突出部621、622和623變成片簧520的組成部分。因而,在圖13中,與突出部621、622和623對應的部分分別由附圖標記521、522和523表示。
在圖13中所示的凹型觸頭501中,僅僅通過突出部522將片簧520閂鎖到插口520,片簧520的在插口510的凸型觸頭入口的一端在圖13中設置在插口510的左側,該端與插口510的底壁511接觸,但沒有閂鎖到插口510。
發(fā)明內容
在安裝有凹型觸頭501的設備中,片簧520的變形有時發(fā)生在接通檢驗等等期間,例如,通過位于圖13中的左側的凸型觸頭入口插入到插口510中用來檢查連續(xù)性的檢驗棒可與片簧520的在凸型觸頭入口的一端接觸,或可進入片簧520和插口510的底壁511之間,這可引起片簧520沒有閂鎖到插口510的一端發(fā)生變形,從而常常使片簧520的彈性退化,結果,容納于插口510中的凸型觸頭不能受到足夠的彈力,從而不能可靠地保持在其中。這個缺點使片簧520不能實現(xiàn)其自身的作用,即,與凸型觸頭保持良好的電接觸。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凹型觸頭,其能防止保持在插口中的片簧的彈性退化。
根據(jù)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凹型觸頭,它包括管形插口,其具有確定凸型觸頭容納空間的壁,并且在其一端還具有凸型觸頭入口,在凸型觸頭入口附近形成第一孔;和片簧,該片簧被保持在所述容納空間中,以便將彈力施加到容納在容納空間中的凸型觸頭,所述片簧的一端位于凸型觸頭入口,并且在所述一端附近具有可與第一孔接合的第一突起部。
關于前述結構,片簧的第一突起部和插口的第一孔彼此接合,從而將片簧閂鎖到插口。這樣,片簧通過其第一突起部閂鎖在插口的凸型觸頭入口附近,因而,即使通過凸型觸頭入口插入到插口中用來檢查連續(xù)性的檢驗棒與片簧在凸型觸頭入口的一端接觸,片簧也不太可能變形,從而能防止彈性的退化。
從下面結合附圖進行的說明中,本發(fā)明其它和另外的目的、特征與優(yōu)點將更加明顯,其中圖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方式的凹型觸頭的平面圖;圖2是當從圖1的紙面下側看時,圖1中所示凹型觸頭的側視圖;圖3是沿著圖2中所示的線III-III所取的剖視圖;圖4表示安裝有圖1的凹型觸頭的設備的局部垂直截面,一個凸型觸頭容納在凹型觸頭中;圖5是用來形成圖1的凹型觸頭的平板的平面圖;圖6是當從圖5的紙面下側看時,圖5中所示平板的側視圖;圖7是一個側視圖,表示在制造圖1的凹型觸頭的處理中,圖5中所示平板的彈簧件彎過來并部分彎曲成凸面形狀的情況;圖8是一個平面圖,表示在制造圖1的凹型觸頭的處理中,圖5中所示平板的插口件形成為管狀形狀和平板的導體卷曲元件與絕緣體卷曲元件形成為U形形狀的情況;圖9是當從圖8的紙面下側看時,圖8中所示的半成品凹型觸頭的側視圖;圖10是用來形成傳統(tǒng)凹型觸頭的平板的平面圖;圖11是一個側視圖,表示在制造傳統(tǒng)凹型觸頭的處理中,圖10中所示平板的彈簧件彎過來并部分彎曲成凸面形狀的情況;圖12是一個側視圖,表示在制造傳統(tǒng)凹型觸頭的處理中,圖10中所示平板的插口件形成為管狀形狀和平板的導體卷曲元件與絕緣體卷曲元件形成為U形形狀的情況;和圖13是傳統(tǒng)凹型觸頭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在下面,將結合附圖描述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
首先,將參考圖1、2、3和4描述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方式的凹型觸頭。在圖1和2中,彼此垂直的箭頭x、y和z分別代表本實施方式的凹型觸頭1的縱向、橫向和垂直方向。方向x沿著凸型觸頭插入或拔出凹型觸頭1的方向,而方向z沿著稍后描述的片簧施加其彈力的方向。
在圖1和2中從左到右,凹型觸頭1包括插口10、導線卷曲件30和絕緣體卷曲件31。插口10大致具有矩形圓柱形狀,其在方向x上是細長的,導線卷曲件30通過連接部30a與插口10的一端連接,絕緣體卷曲件31在與連接部30a相對的側部上通過連接部31a與導線卷曲件30的端部連接。凹型觸頭1還包括保持在插口10中的片簧20,以便向容納在插口10中的凸型觸頭施加彈力。凹型觸頭1的相應部分都由同樣的導電材料制造,例如具有較高彈性的黃銅。
在圖1和2中設置在其左端的插口10的孔口形成凸型觸頭入口,凸型觸頭通過該凸型觸頭入口插入插口10中。
插口10具有底壁11、兩個側壁12和頂壁13。底壁11在平面形狀上大致是矩形的,側壁12在底壁11的橫向方向上從邊緣垂直向上豎立,即從方向y上的邊緣垂直向上豎立,連接兩個側壁12的上邊緣的頂壁13與底壁11平行。由底壁11、側壁12和頂壁13封閉的空間形成凸型觸頭容納空間。
如圖2中所示,插口10的底壁11具有大致在其中央形成的孔口11a,當設于外殼50上的撞桿件50a(見圖4)與孔口11a接合時,凹型觸頭1被閂鎖到外殼50上以便能防止凹型觸頭1從外殼50掉下來,所述凹型觸頭1容放在外殼50中。
凹口12a形成于插口10的確定凸型觸頭入口的邊緣,凸型觸頭入口由圖1和2中左手側孔口形成。更具體地,凹口12a形成于相應的側壁12的在凸型觸頭入口處的邊緣的底壁11附近的下部,如圖2中所示。每個側壁12都具有大致在其中央形成的孔口12b,孔口12b在方向x上是細長的。與凹口12a相比,孔口12b的位置更遠離插口10的凸型觸頭入口,并且其位置關于方向z從凹口12a的位置平移。
如圖1中所示,插口10的頂壁13設有兩個凹入部分13a,它們每個都具有在方向x上伸長的橢圓平面形狀,兩個凹入部分13a沿著方向y并排形成。凹入部分13a用來增大頂壁13的強度。
在圖1的平面圖中,在方向x上延長的片簧20大致具有稍小于插口10的底壁11的矩形形狀,并且在圖2的側視圖中,其具有凸面形狀,在縱向方向上,即在方向x上,凸面形狀的頂端形成在其中間附近。
片簧20的一端位于插口10的凸型觸頭入口,在這一端附近,片簧20具有一對在方向y上突出的鉤形件21,鉤形件21與插口10的凹口12a接合,從而將片簧20閂鎖在插口10的凸型觸頭入口,片簧20的這一端與插口10的底壁11接觸。
在凸面的頂部,片簧20具有一對突出部22,突出部22以與鉤形件21相同的方式在方向y上突出,突出部22與在插口10的側壁12中形成的孔口12b接合。如圖2中所示,突出部22的橫截面小于孔口12b,因而,在突出部22設置在孔口12b中的情況下,片簧20的凸面的頂部可在方向z上移動。
更具體地,當凸型觸頭沒有容納在插口10中時,片簧20如此安放,即突出部22與確定相應孔口12b的上端的邊緣相接觸,如圖2和3中所示。隨著凸型觸頭的插入,凸型觸頭的前端擠壓片簧20的凸面的頂部,從而使頂部向下移動。在拔出凸型觸頭的過程中,片簧20的凸面的頂部向上移動到其初始狀態(tài),即圖2和3中所示的狀態(tài)。片簧20的這種移動受到孔口12b的尺寸的限制,因而,突出部22可在垂直方向上移動,直到它們接觸到確定相應孔口12b的上端和下端的邊緣為止。
片簧20的另一端在凸型觸頭插入插口10的方向上位于下游,即在圖1和2的圖面中從左到右的方向上位于下游,換句話說,位于連接部30a附近。片簧20的該另一端向上彎曲,其下表面與插口10的底壁11接觸。在插入和拔出凸型觸頭的過程中,片簧20的該另一端沿著方向x滑動,同時與插口10的底壁11保持接觸。
如圖4中所示,容納在插口10中的凸型觸頭70以夾心方式支承在片簧20的凸面的頂部和頂壁13的下表面之間,凹入部分13a形成在頂壁13上。在該情況下,片簧20將彈力向上施加到凸型觸頭70上,這使凸型觸頭70能被可靠地保持在插口10中,結果,在觸頭1和70之間保持了良好的電接觸。
導線卷曲件30和絕緣體卷曲件31的每一個都具有頂部開口的U形形狀,導線卷曲件30和絕緣體卷曲件31分別用來卷繞和固定電線32的導體32a與絕緣套32b,電線32安裝在凹型觸頭1上,如圖4中所示。
下面,將參考圖5、6、7、8和9描述制造凹型觸頭1的示例性方法。在下面的例子中,采用通過沖壓一個金屬板獲得的平板101(看圖5和6),例如具有較高彈性的黃銅板,凹型觸頭1通過例如彎曲和切割平板101的過程來制造。在圖5到9中,用來形成圖1到4的凹型觸頭1的相應部分的基本元件每個都由百位數(shù)字為1的附圖標記表示,這些附圖標記比圖1到4中表示其對應部分的附圖標記大100。
在圖面中從左到右,圖5和6中所示的平板101包括彈簧件120、插口件110、導體卷曲元件130和絕緣體卷曲元件131。彈簧件120在圖5和6的水平方向上是細長的,插口件110具有大致正方形的形狀,并在其一個邊緣的中間與彈簧件120連接,在插口件110的相對邊緣的中間,導體卷曲元件130通過連接部130a與插口件110連接,導體卷曲元件130在垂直于彈簧件120的延長方向的方向上是細長的。絕緣體卷曲元件131通過連接部131a與導體卷曲元件130連接,連接部131a位于橫過導體卷曲元件130與連接部130a相對的位置,與導體卷曲元件130相比,絕緣體卷曲元件131在垂直于彈簧件120的延長方向的方向上更加細長。
彈簧件120從其長向中間到其自由端具有一對鉤形件121和一對突出部122,鉤形件121和突出部122在彈簧件120的橫向方向上分別成對出現(xiàn),并且在彈簧件120的長向方向上彼此遠離地間隔開。彈簧件120的寬度在鉤形件121和插口件110之間減小。
大致正方形的孔口111a形成于插口件110的中央,在彈簧件120的延長方向上延長的兩個孔口112b在垂直于彈簧件120的延長方向的方向上關于孔口111a對稱地形成,插口件110在彈簧件120連接到其上的部分附近具有兩個凹口112a,兩個凹口112a在垂直于彈簧件20的延長方向的方向上對稱地形成。
平板101經(jīng)受一連串的彎曲,其將在下面描述。在下面的說明中,垂直穿過圖5的圖紙的方向定義為“垂直方向”,圖5中可見的平板101的面定義為“表面”。
首先,彈簧件120彎曲成如圖7中所示的形狀。更具體地,彈簧件120朝著插口件110彎曲180度,以便在鉤形件121和插口件110的凹口112a之間建立面對面關系,并且在插口件110和彈簧件120之間建立面對面的接觸。然后,彈簧件120面對插口件110的部分以這樣一種方式彎曲成向上突出的凸面形狀,即該對突出部122面對插口件110的孔口111a并且同時位于凸面的頂部,其中彈簧件120面對插口件110的部分意指鉤形件121和其自由端之間的部分。然后,彈簧件120的前端向上彎曲,以便其下表面能接觸插口件110的一表面,這里,一個部分120x折疊起來,以便其折疊的兩個部分的表面大致在一個平面上彼此共同接觸,該平面與插口件110和還沒有彎曲的其它元件為同一平面,其中部分120x是彈簧件120的除了凸面部分之外的部分,即除了包括鉤形件121和突出部122的前部之外的部分。
接著,圖5中所示的插口件110、導體卷曲元件130、絕緣體卷曲元件131、連接部130a和連接部131a被彎曲成相應的形狀,如圖8和9中所示。在圖8和9中,相應的元件110、130、131、130a和131a已經(jīng)處于完成的形式中,因而由附圖標記10、30、31、30a和31a表示,它們與圖1到4中的相同。
更具體地,圖5中所示的插口件110、導體卷曲元件130、絕緣體卷曲元件131、連接部130a和連接部131a都沿著長短交替點劃線彎曲,然后長短交替點劃線形成凹谷的底部。插口件110在長短交替點劃線外側的部分,即用來形成插口10的側壁12和頂壁13的部分112、113x和113y垂直于一個由平板101確定的平面豎立,彈簧件120的突出部122和鉤形件121分別與孔口112b和凹口112a接合。然后,插口件110在一長兩短交替點劃線外側的部分113x和113y向內彎曲,以便它們的邊緣彼此面對,且部分113x和113y與插口10的底壁11平行地擺放。部分113x和113y的邊緣彼此鄰接,從而形成插口10的頂壁13。然后,兩個凹入部分13a形成于頂壁13的一個部分中,頂壁13面對片簧20的凸面的頂部。通過上述過程,形成了插口10,其大致具有矩形圓柱形狀,并包括底壁11、側壁12和頂壁13,它們一起將彈簧件120的凸面部分封閉在其中。
不同于成形為矩形圓柱形狀的插口件110,導體卷曲元件130、絕緣體卷曲元件131、連接部130a和連接部131a每個都形成頂部開口的U形形狀,從而形成導線卷曲件30、絕緣體卷曲件31、連接部30a和連接部31a,如圖8和9中所示。
最后,切除彈簧件120在圖8和9中延伸出插口10的部分,即彈簧件120的除了凸面部分之外的部分120x。彈簧件120的剩余的凸面部分形成片簧20,從而完成凹型觸頭1,其具有保持在插口10中的片簧20。
在本發(fā)明的凹型觸頭1中,如到現(xiàn)在為止所述,片簧20的鉤形件21與插口10的凹口12a接合,從而將片簧20閂鎖到插口10。這樣,片簧20通過其鉤形件21閂鎖在插口10的凸型觸頭入口處,因而,即使通過凸型觸頭入口插入到插口10中用來檢查連續(xù)性的檢驗棒與片簧20的在凸型觸頭入口的一端接觸,片簧20也不太可能變形,從而能防止其彈性的退化。
插口10具有孔口12b,與凹口12a相比,孔口12b的位置更遠離凸型觸頭入口,并且其位置關于片簧20施加其彈力的方向從凹口12a的位置平移,即關于方向z平移。另外,片簧20具有突出部22,突出部22可以這樣一種方式與孔口12b接合,即在將凸型觸頭插入和拔出插口10的過程中,突出部22可在施加彈力的方向上在孔口12b內移動,施加彈力的方向即方向z。片簧20的這種移動受到突出部22和確定孔口12b的邊緣之間的接觸的限制,這允許適當?shù)膹椓κ┘拥酵剐陀|頭70。而且,由于片簧20不僅具有鉤形件21,而且具有突出部22,所以與僅僅通過鉤形件21閂鎖到插口10相比,片簧20的形狀變得更加穩(wěn)定,結果,片簧20能保持適當?shù)牡挚客剐陀|頭70的彈力。
此外,凹口12a、孔口12b、鉤形件21和突出部22每個都關于方向y以相對的方式成對形成,方向y垂直于片簧20施加彈力的方向z,且還垂直于插入和拔出凸型觸頭的方向x。這樣,彼此接合的孔和突起部每個都關于上述方向以相對的方式成對形成,從而將片簧20更穩(wěn)定地保持在插口10中,還使得片簧20施加在凸型觸頭70上的彈力的穩(wěn)定性更好。
不同于本實施方式,當可與片簧20的鉤形件21接合的孔構形為被壁元件完全封閉的通孔時,通孔能形成在凸型觸頭入口附近,而不是在插口10的端部。然而,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可與鉤形件21接合的孔構形為凹口12a,凹口12a形成在插口10的確定凸型觸頭入口的邊緣,所以片簧20能閂鎖在插口10的形成凸型觸頭入口的端部。從減小由于檢驗棒接觸片簧20的在凸型觸頭入口的一端而引起的片簧20變形的觀點,片簧20如本實施方式中那樣通過凹口12a閂鎖在插口10的端部是更有效的。
同樣不同于本實施方式,當在插口10的底壁11和片簧20在凸型觸頭入口的一端之間存在間隙時,用于連續(xù)性檢查的檢驗棒可能通過間隙錯誤地插入,因而不能檢查連續(xù)性,而且引起片簧20的變形的問題。另一方面,在本實施方式中,片簧20的在凸型觸頭入口處形成有鉤形件21的一端在凸型觸頭入口附近與插口10的底壁11接觸,也就是說,在凸型觸頭入口附近,幾乎沒有間隙形成在片簧20和插口10之間。因而,能防止檢驗棒插入這種間隙。
片簧20具有凸面形狀,片簧20與凸型觸頭入口相對的另一端與插口10的底壁11接觸。這樣,當將彈力施加在凸型觸頭70上時,片簧20在兩點處支承在插口上,即,在凸型觸頭入口的一端和與其相對的在凸型觸頭的插入方向上位于下游的另一端。由于與一點支承相比,這種兩點支承產(chǎn)生更大的彈力,所以凸型觸頭70能更可靠地保持在插口10中。
凸面形狀的片簧20與凸型觸頭入口相對的另一端可以不必與插口10的底壁11接觸,在這種情況下,片簧20在其一端支承在插口10上。
片簧20的在凸型觸頭入口的一端可以不必與插口10的底壁11接觸,例如,片簧20的一端可以與若干凹口接合,這些凹口通過在方向z上將凹口12a平移到位于側壁12的邊緣的中間而形成。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在凸型觸頭入口處在片簧20和插口10之間出現(xiàn)間隙,所以檢驗棒可以插入間隙,然而,即使檢驗棒插入間隙,片簧20也幾乎不遭受變形,這是因為在插口10的凸型觸頭入口附近,片簧20是通過凹口來閂鎖。
可與片簧20的鉤形件21接合的孔不局限于凹口12a,而可以是被壁元件、凹入部分或類似元件完全封閉的通孔。
不總是要求凹口12a、孔口12b、鉤形件21和突出部22成對形成。
可省略形成在片簧20的凸面頂部的突出部22,即使沒有突出部22,片簧20也能保持在插口10中,因為片簧20通過鉤形件21閂鎖到插口10。當從插口10和片簧20分別省略突出部22和孔口12b時,提供了相對簡單的結構。
片簧20能采取各種形狀代替如上述實施方式中的凸面狀,只要它能將彈力施加到容納在插口10中的凸型觸頭70。另外,片簧20的鉤形件21也能以不同的方式改變。
插口10的形狀不局限于上述矩形圓柱,而可以是圓形圓柱或類似形狀,只要它是帶有壁的管狀形狀,該壁用來確定容納凸型觸頭70的空間。
雖然,在上述用來制造凹型觸頭1的方法中,采用了單個平板101,但插口10和片簧20能由單獨的元件獨立形成,隨后將片簧20裝配到插口10中。而且,凹型觸頭1的部件不需要總是由相同的材料制成,而可以由不同材料制成。
盡管已經(jīng)結合上面概述的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fā)明進行了描述,但明顯的,對于那些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可以作出許多替換、更改和改變,因而,上面闡明的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方式是用來進行說明的,而非限制性的。在不背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以作出各種改變,本發(fā)明在下面的權利要求中限定。
權利要求
1.一種凹型觸頭,它包括管形插口,其具有確定凸型觸頭容納空間的壁,并且在其一端還具有凸型觸頭入口,在凸型觸頭入口附近形成第一孔;和片簧,其被保持在所述容納空間中,以便將彈力施加到容納在容納空間中的凸型觸頭,所述片簧的一端位于凸型觸頭入口,并且在所述一端附近具有可與第一孔接合的第一突起部。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凹型觸頭,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口還具有第二孔,與所述第一孔相比,所述第二孔的位置更遠離所述凸型觸頭入口,并且其位置關于施加彈力的方向從第一孔的位置偏移;和所述片簧還具有第二突起部,該第二突起部可用這樣一種方式與所述第二孔接合,即在將凸型觸頭插入和拔出容納空間的過程中,第二突起部能在施加彈力的方向上在所述第二孔內移動。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凹型觸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第二孔、第一突起部和第二突起部每個都關于一個方向以相對的方式成對形成,該方向垂直于施加彈力的方向,且還垂直于將凸型觸頭插入和拔出所述容納空間的方向。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凹型觸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是凹口,其形成于確定所述凸型觸頭入口的壁的邊緣。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凹型觸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凸型觸頭入口的附近,所述片簧的一端與所述壁接觸。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凹型觸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片簧具有凸面形狀,且所述片簧的另一端與所述壁接觸。
全文摘要
一種凹型觸頭,其包括管形插口和片簧,管形插口具有凸型觸頭容納空間,而片簧被保持在插口中以便將彈力施加到凸型觸頭。凹口形成于插口的凸型觸頭入口,形成于片簧的一端的鉤形件與凹口接合,以便片簧被閂鎖在凸型觸頭入口處。
文檔編號H01R13/187GK1630146SQ200410101919
公開日2005年6月22日 申請日期2004年12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12月19日
發(fā)明者澤田高生, 生田啟一郎, 和田真人 申請人:日本壓著端子制造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