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背光源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關于一種光源裝置,尤其是關于一種應用于液晶顯示器的背光源。
背景技術:
現(xiàn)階段,液晶顯示器因其反應時間快、顯示品質較佳、無輻射、適用于大型動畫顯示等優(yōu)點,被廣泛應用于筆記本計算機、臺式計算機監(jiān)視器、工作站、工業(yè)監(jiān)視器、全球衛(wèi)星定位系統(tǒng)(GPS)、個人數(shù)據(jù)處理、游戲機、可視電話、便攜式VCD、DVD及其它一些便攜式裝置。然而,液晶本身并不發(fā)光,須有一背光源為其提供顯示圖像所需的亮光。且液晶顯示面板是由多個液晶單元組成,每一液晶單元對亮光的獲取有同樣要求,所以此背光源發(fā)光輝度必須均勻分布。通常背光源中的光源有線光源與點光源兩種,光源性質及其位置設置的不同,該背光源的結構設計思想也就相應不同。
請看圖1,一種常用的以點光源為光源的背光源10包括有多個點光源13、一導光板15、一貼附于導光板15底面的反射板(圖未示)以及設置于導光板15出光面的棱鏡板與擴散板(圖未示)。該多個點光源13為三個發(fā)光二極管,彼此均勻間隔排列于導光板15的入光面一側。導光板15將點光源13發(fā)出的光線轉化為面光源出射。
在背光源10中,由于作為點光源13的發(fā)光二極管的出射光是具一定發(fā)散角度的高斯光束(Gauss Beam),其出射光強隨著出射光角度的改變而改變,于出射零度角附近光強達到極大值,零度角兩側光強逐漸變小,而在導光板15靠近發(fā)光二極管光源發(fā)散角之外區(qū)域無光束通過,光束相交的區(qū)域出光強度較弱,使得圖中D、E、F、G區(qū)域輝度不足,從而導光板15及背光源10整體出光輝度不均勻。
實用新型內(nèi)容為解決背景技術中背光源利用點光源作為光源時導光板出光輝度不均勻的缺陷,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利用點光源作為光源時導光板出光輝度分布均勻的背光源。
本實用新型解決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背光源,其包括多個點光源、一導光板及多個散射點。該導光板包括一光入射面及一與光入射面相交的光出射面,該多個點光源定位于導光板光入射面一側,該多個散射點被設置定位于該導光板的光入射面,且每一個點光源對應于若干個散射點,該若干個散射點耦合相應點光源出射的具一定發(fā)散角度的高斯光束成光強均勻分布的光束入射進入該導光板。
本實用新型背光源在導光板光入射面與點光源之間設置有多個散射點,點光源的出射光非直接進入導光板,而是先經(jīng)過多個散射點將出射的高斯光束轉化為光強均勻分布光束自光入射面進入導光板,且每一個點光源均對應于光入射面上的若干個散射點,該若干個散射點有效的對于背景技術中可能出現(xiàn)的暗區(qū)D、E、F、G區(qū)域內(nèi)的光強不足問題進行補償,而使得導光板及背光源出射輝度分布均勻。
圖1是背景技術中背光源的立體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背光源第一實施方式的立體示意圖。
圖3是圖2所示背光源的俯視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背光源第二實施方式的俯視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背光源第三實施方式的剖面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背光源第四實施方式的剖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請看圖2,是本實用新型背光源的第一實施方式,該背光源20包括有多個發(fā)光二極管21與一導光板22,多個散射點23設置于該多個發(fā)光二極管21與導光板22之間,且耦合該多個發(fā)光二極管21出射的發(fā)散光射入導光板22內(nèi)。
導光板22大致成一長方體平板實體,其包括有一光入射面221、與光入射面221垂直的光出射面222、底面223、第一側面224、與第一側面224相對的第二側面225以及與入射面221相對的第三側面226。為使光線自光出射面222均勻出射,通常于該底面223設置有多個網(wǎng)點(圖未示),該網(wǎng)點可有多種形態(tài)的分布,且為提高光利用效率,于該底面223以及該各側面224、225及226通常還鍍有反射膜或者再貼附一層反射板(圖未示),以反射自導光板22底面223或側面出射光返回導光板22而自光出射面222出射,于該光入射面221與光出射面222鍍有抗反射膜以減少光能量的吸收損耗。
請一并看圖3,該多個散射點23是網(wǎng)印或一體成型于該導光板22的光入射面221,且為向外突出的球截面體,當然,該多個散射點23亦可為其它具相似光學功能的立體形狀,如圓柱體、四面柱體或圓臺體等。該多個散射點23中每三個散射點對應于一個發(fā)光二極管21,該三個散射點大小一致,共同耦合與之對應的發(fā)光二極管21出射光自光入射面221射入導光板22。
請看圖4,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方式的背光源40,相較于第一實施方式的背光源20,其不同之處在于其中分別對應于一個發(fā)光二極管21的三個散射點43體積大小分布與發(fā)光二極管21出射光線強度曲線分布互補,靠近相應發(fā)光二極管21的散射點體積較小,而兩側遠離相應發(fā)光二極管21的散射點體積較大。
請看圖5,是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方式的背光源30,該背光源30基本結構與背光源20一致,不同之處在于其中多個散射點33是多個自導光板32入射面321向內(nèi)凹陷的球截面體、圓柱體、四面柱體或圓臺體凹孔。該多個凹孔是一體成型于導光板32的光入射面321。該多個散射點33中每三個凹孔對應于一個發(fā)光二極管31,該三個散射點大小一致,共同耦合與之對應的發(fā)光二極管31出射光自光入射面321射入導光板32。
請看圖6,是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方式的背光源50,相較于第三實施方式的背光源30,其不同之處在于其中該分別對應于一個發(fā)光二極管31的三個凹孔53體積大小分布與發(fā)光二極管31出射強度曲線分布互補,靠近相應發(fā)光二極管31的凹孔體積較小,而兩側遠離相應發(fā)光二極管31的凹孔體積較大。
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中,于導光板22、32的光入射面221、321與發(fā)光二極管21、31之間設置有多個散射點23、33,發(fā)光二極管21、31的出射光非直接進入導光板22、32,而是先經(jīng)過多個散射點23、33將出射的高斯光束轉化為光強均勻分布光束自光入射面221、321進入導光板22、32,且每一個點光源均對應于光入射面上的三個散射點,特別是第二、第四實施方式中,散射點體23、33積大小分布恰與發(fā)光二極管21、31光出射強度的高斯分布互補,該三個散射點對于背景技術中可能出現(xiàn)的暗區(qū)D、E、F、G區(qū)域內(nèi)的光強不足問題進行有效補償,而使得導光板22、32出射輝度分布均勻。
當然,本實用新型中發(fā)光二極管也可用其它點光源來替代,導光板也可以是楔形,該楔形導光板與該長方體平板狀導光板不同之處在于其底面與光入射面成銳角相交;該對應于每一點光源的散射點數(shù)目可為多個,其大小排配也不限于上述分布,可根據(jù)不同點光源之發(fā)光特性曲線而定。該背光源也可以在其至少一側面進一步一體成型或網(wǎng)印多個散射點,并于導光板設置有散射點的側面一側進一步設置有多個點光源,同第一、第二實施方式設計一致,每一個點光源對應若干個散射點,如此,在提高導光板出射輝度均勻性的同時,進一步提高背光源的出光輝度。
權利要求1.一種背光源,其包括多個點光源與一導光板,該導光板包括一光入射面及一與光入射面相交的光出射面,該多個點光源定位于導光板光入射面一側,其特征在于該面光源還包括有多個設置定位于該導光板的光入射面上的散射點,且每一個點光源對應于若干個散射點,該若干個散射點耦合相應點光源出射的具一定發(fā)散角度的高斯光束成光強均勻分布的光束入射進入該導光板。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該多個散射點為一體成型于該光入射面的向外突出的球截面體、圓柱體、四面柱體或圓臺體。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該多個散射點為網(wǎng)印于該光入射面的向外突出的球截面體、圓柱體、四面柱體或圓臺體。
4.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該多個散射點大小一致。
5.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該分別對應于同一點光源的若干個散射點的體積大小分布與點光源出射強度曲線分布互補,靠近相應點光源的散射點體積較小,而兩側遠離相應點光源的散射點體積較大。
6.如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該導光板進一步包括與光入射面垂直或成銳角相交的底面,該底面設置有多個網(wǎng)點。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源,其進一步包括一反射自導光板底面出射光回導光板的反射板。
8.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源,該底面進一步鍍有一反射膜。
9.如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該導光板進一步包括另一光入射面,其上一體成型或網(wǎng)印有多個散射點,且每一個點光源對應設置有若干個散射點。
10.如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該多個點光源為發(fā)光二極管。
專利摘要一種應用于液晶顯示器的背光源,其包括多個點光源、一導光板及多個散射點。該導光板包括一光入射面及一與光入射面相交的光出射面,該多個點光源位于導光板光入射面一側,該多個散射點是一體成型或網(wǎng)印于該導光板的光入射面,且每一個點光源對應于若干個散射點,該若干個散射點可耦合該點光源出射的具一定發(fā)散角度的高斯光束成光強均勻分布的光束入射進入該導光板。
文檔編號H01L33/00GK2607593SQ0225057
公開日2004年3月24日 申請日期2002年12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02年12月20日
發(fā)明者呂昌岳, 陳杰良 申請人:鴻富錦精密工業(yè)(深圳)有限公司, 鴻海精密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