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智能卡接插件的平板式接觸件以及使用平板式接觸件的智能卡接插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總的涉及接觸件,更具體地說是涉及用于智能卡接插件的接觸件。本發(fā)明還涉及智能卡接插件,尤其是使用平板式接觸件的SIM卡接插件。
背景技術(shù):
在許多技術(shù)領(lǐng)域使用接觸件以及平板式接觸件,尤其是在智能卡接插件中,智能卡接插件用來提供其與和其一起使用的智能卡的接觸區(qū)域的電氣連接,它們的尺寸應(yīng)盡可能地小,但良好的電氣和機械方面的穩(wěn)定性也是十分重要的。
發(fā)明內(nèi)容
在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一種平板式設(shè)計的接觸件,它包括在接觸件接觸時增加接觸件的彈性或彈簧作用的一框架。平板式接觸件包括一安裝部分,借助于該安裝部分,接觸件可以固定地安裝在一接觸支座處。接觸件在靠近安裝部分處包括一接觸部分以及一彈簧或彎曲部分。較佳的是,框架所支承的一接觸臂部延伸到框架所形成的平面之外。接觸臂部有形成峰尖形接觸區(qū)域的一自由端部,該接觸區(qū)域適于與設(shè)在智能卡或SIM卡上的一接觸區(qū)域接觸。
附圖簡述
圖1是根據(jù)一實施例使用本發(fā)明的接觸件的一SIM卡接插件形式的智能卡接插件的俯視圖;圖2是圖1所示智能卡接插件的底面圖;圖3是圖1所示智能卡接插件的側(cè)視圖;圖4是圖1所示俯視圖的一個細部;
圖5是圖2的一個細部;圖6是本發(fā)明的一接觸件的實施例在用于圖1所示的SIM卡接插件時的側(cè)視圖;圖7是圖6所示接觸件的俯視圖;圖8是圖6所示接觸件的前視圖;圖9是沿著圖1的線9-9截取的放大的剖面圖;圖10是圖6至8所示的接觸件的放大的立體圖;圖11是圖1所示智能卡接插件的一個細部的放大的立體圖;圖12是圖2所示的智能卡接插件的放大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現(xiàn)請參見圖1,圖中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智能卡接插件1。如圖所示的智能卡接插件1具體是用來與SIM卡形式的智能卡接觸,因此可稱作SIM卡接插件。
該智能卡接插件1,請參見圖2至12,尤其是圖2和3,包括一接觸支座3,大致六個接觸件2裝于接觸支座3內(nèi)。每一接觸件2包括(見圖7)一個安裝部分26和在其附近的一個彈簧或彎曲部分27。接觸件2還包括一接觸部分28。接觸部分28包括大體上包括一接觸件臂部或接觸臂部11。
如圖9中所示,接觸臂部11在其自由端部呈一接觸峰尖(cusp)29而結(jié)束。圖9還示出,通常是用塑料材料注射模制成的接觸支座3包括一個安裝或固定部分126,以通過接觸支座3的所述安裝部分126與接觸件2的安裝部分26之間的合作固定地安裝和保持住接觸件2。接觸支座2還設(shè)有一個部分127,也稱作允許彈簧移動的部分127,該部分允許接觸件2的一部分作彈簧或彈性變形或移動,亦即在智能卡的一接觸區(qū)域接觸到接觸件2的接觸峰尖28時彈簧部分27的變形或移動。允許彈簧移動的部分127設(shè)有供接觸件2的彈簧部分27向上移動的一自由空間(圖9)。自由空間較佳地是通過設(shè)置接觸支座3的一厚度漸收的上壁來提供。這通過使上壁55的底面80向上傾斜約5至10來實現(xiàn),如圖9所示。
如圖10所示,如果對接觸峰尖28施加一個力F,接觸件2的一框架10、更具體地說是彈簧部分27就輕微地向上移動,這樣,框架10或彈簧部分27的最外側(cè)點P(見圖9)就沿著箭頭A的方向向上移動約0.12毫米。正如所清楚看到的,通常由移向上壁55的上表面的SIM卡或智能卡的一接觸區(qū)域來施加該力F。更具體地說,框架10可以利用如附圖9所示的區(qū)域IQ如所述地輕微地向上移動,該區(qū)域IQ主要與前述的彎曲或彈簧移動部分27在一起。這樣的向上移動發(fā)生在接觸支座3的上述允許彈簧移動的部分127中。
關(guān)于這一點,應(yīng)允注意的是,圖1所示的設(shè)計成一SIM卡接插件的智能卡接插件1的長度約為12.8毫米,寬度B約為7.6毫米。該SIM卡接插件1的厚度在1.1毫米的量級。
在智能卡接插件的未致動狀態(tài)下,接觸件2的接觸峰尖29從上壁55的一上表面110(圖3)凸出約0.6毫米。在對本發(fā)明的一些主要特征作此簡短概括之后,首先將對接觸件2、然后再對接觸支座3進行詳細的描述。
接觸件2圖6至8以及圖9和10詳細地揭示了接觸件2。如前所述,接觸件2包括框架10。框架10形成一平面,接觸臂部11在該平面上方向上凸起,如圖6所示??蚣?0(具體參見圖7)包括一第一縱向臂部12、一第二縱向臂部13、一第一橫向臂部14以及一第二橫向臂部15。接觸臂部11從第一橫向臂部14開始沿著縱向方向向第二橫向臂部15延伸。接觸件2較佳地是用金屬薄片沖壓成形。在沖壓成形操作之后,接著是彎曲或成角操作,以形成(見圖7)成角的部分23。在從形成一彎繞部分24的第二橫向臂部15伸出的一向外凸部處有一成角或彎曲的部分23。彎繞部分24形成一安裝裝置。如圖7中詳細所示,在第一和第二縱向臂部12和13的兩右端處有呈楔形切割邊緣17、18形式的制動或安裝裝置。所述切割邊緣17、18適于在接觸件2如例如圖11所示從右手側(cè)插入到接觸支座3時切入到接觸支座3的塑性材料中。圖6至8示出了用于安裝裝置17、18的起始點19,兩安裝裝置沿著朝向橫向臂部15的方向不斷變寬。安裝裝置17、18以前沿面20的方式結(jié)束,該前沿面20與接觸件2的一切口相接(圖7和10)。
如圖7所示,接觸件2與框架10一起形成一切口或窗口21,接觸臂部11在該切口或窗口21的區(qū)域中延伸。接觸臂部11與縱向臂部12和13是間隔開的。如上所述,接觸臂部11從第一橫向臂部14開始延伸,并與其整體成形。第二橫向臂部15形成彎繞部分24,并且呈一傾斜部分25而結(jié)束。特別是如可從圖9和11中所見,彎繞部分24在接觸件2插入接觸支座3中時彈性地緊夾住接觸支座3的一部分。傾斜部分25在接觸支座處與斜面125協(xié)配(圖9),使得接觸件2能容易且可靠地插入在如圖9所示的接觸件2的安裝位置上。
接觸支座3例如在圖1、2及11中所示的接觸支座3包括一縱向側(cè)壁51以及從其間隔開的一平行延伸的縱向側(cè)壁52。根據(jù)圖2,諸橫向壁,也稱作橫向肋部53、54,在接觸支座3的相對設(shè)置的橫向側(cè)邊處延伸在縱向側(cè)壁51、52之間。此外,在接觸支座3的底層處設(shè)有一中心肋部50,以在接觸支座3的彎曲活動方面予以加強。
如圖1和2所示,接觸支座3包括一上壁55(圖1)和一底壁56(圖2)。上壁實際上由一橫向板57構(gòu)成,這在圖11中也已很好地示出了。兩縱向肋部58從所橫向板57伸出,并且沿著所述接觸支座3的縱向方向延伸。從所述縱向肋部58分別伸出兩橫向肋部59。
底壁56(見圖2和12)在縱向壁51、52之間包括兩隔開的橫向板70,所述橫向板形成切口71。橫向板70形成在相應(yīng)的肋部54、53之間延伸的縱向肋部73、74。由所述肋部形成的底面76、77(見圖12)處于比橫向板70的底面75稍高的高度上。圖12示出了已提及的接觸支座3的底側(cè)80。由上壁55形成的所述底面80(如圖9所示)向上(在圖9中向左)傾斜,以形成前述的允許彈簧部分27的較小的彈簧作用移動的自由空間。
接觸件2在接觸支座3處的安裝以如下的方式進行首先,通過將接觸臂部11滑動到縱向肋部58所形成的空間中,較佳地是,傾斜的楔形肋部形式的安裝裝置17、18切入到接觸支座的側(cè)壁101、102中(見圖11),這樣將將接觸件2固定地安裝在接觸支座3中。由肋部53形成的一上表面95(見圖11)形成一支座,并且橫向或橫跨的肋部59的底側(cè)105提供向上方向上的支承。如圖9所示,布置成接觸臂部11的自由端部能不受影響地向下移動,如圖11中所示。圖11還示出,橫向凸部59的前沿表面為接觸臂部11的接觸峰尖29提供一橫向?qū)颉4送?,圖11還示出,由于上壁55的底面98的相應(yīng)設(shè)計,就可能實現(xiàn)接觸件2、亦即其接觸峰尖29的預(yù)張拉或預(yù)偏壓。
其次,接觸件2在接觸支座3中的安裝使用了切割凸部18形式的安裝裝置,此外還使用了彎繞部分24形式的其它安裝裝置。在接觸件2插入到接觸支座3之后,所示彎繞部分24如圖9所示地彈性地在肋部53、54下方延伸。較佳地還將彎繞部分24的底面用作一焊接接線端。
工業(yè)上的可應(yīng)用性本發(fā)明的接觸件制造方便,并提供智能卡的接觸區(qū)域與接觸件所用的裝置之間的可靠的接觸作用。本發(fā)明的接觸件高度很小,這樣,使用本發(fā)明接觸件的智能卡讀卡器的高度尺寸也很小。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智能卡接插件,尤其是一種SIM卡接插件,包括一接觸支座(3);安裝在所述接觸支座(3)中的諸接觸件(2),所述接觸件分別適于提供與智能卡和SIM卡的接觸區(qū)域之間的接觸;并且,其中,接觸件(2)包括產(chǎn)生接觸件的部分彈簧力的一框架(10)。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卡接插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10)具有一矩形的形狀,并且在一端形成用來連接到接觸支座的安裝裝置,在另一端形成彈性或彈簧部分,一接觸臂部從所述彈性或彈簧部分延伸到由所述框架形成的平面之外。
3.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卡接插件,其特征在于,接觸件包括布置在一安裝部分與一彎曲部分之間的一接觸部分。
4.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卡接插件,其特征在于,在其自由端處具有一接觸峰尖(29)的一接觸臂部(11)從接觸件(2)的框架(10)伸出、并延伸到所述框架(10)形成的平面之外。
5.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卡接插件,其特征在于,接觸臂部(11)包括由相對布置的橫向臂部(14)連接的兩個縱向的臂部,并且,在縱向臂部處設(shè)有制動件。
6.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卡接插件,其特征在于,接觸支座(3)包括用于接觸件的一安裝部分(128),并且,還包括允許接觸件的彈簧移動的一允許彈簧作用的部分(127)。
7.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卡接插件,其特征在于,接觸支座(3)在其底側(cè)(80)處設(shè)有一自由空間。
8.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卡接插件,其特征在于,可動的接觸峰尖(29)位于靠近接觸件在接觸支座的安裝處。
9.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卡接插件,其特征在于,接觸支座(3)包括一縱向側(cè)壁(51)以及從其間隔開的、帶有橫向壁的一平行延伸的縱向壁(52),該橫向壁,也稱為橫向肋部(53、54),在接觸支座(3)的相對設(shè)置的橫向側(cè)邊處延伸在縱向側(cè)壁(51、52)之間。
10.如權(quán)利要求9所述的智能卡接插件,其特征在于,在接觸支座(3)的底側(cè)處設(shè)有一中心肋部(50),以在接觸支座(3)的彎曲活動方面予以加強。
11.如權(quán)利要求10所述的智能卡接插件,其特征在于,底壁(56)在縱向壁(51、52)之間包括兩隔開并形成切口(71)的橫向板(70),所述橫向板(70)形成在相應(yīng)的肋部(54、53)之間延伸的縱向肋部(73、74),且由所述肋部形成的底面(76、77)處于比橫向板(70)的底面(75)稍高的高度上。
12.如權(quán)利要求11所述的智能卡接插件,其特征在于,由上壁(55)形成的所述底面(80)向上傾斜,以形成前述的、允許彈簧部分(27)的作較小的彈簧作用移動的自由空間。
13.一種接觸件,尤其是用于智能卡接插件的接觸件,所述接觸件包括形成一窗口(21)的一框架(10);與所述框架整體成形并延伸出由所述框架形成的平面的一接觸臂部(11),所述接觸臂部有一接觸峰尖(29);在框架處的安裝裝置(24),用來在接觸支座(3)處安裝所述框架和所述接觸件。
14.如權(quán)利要求13所述的接觸件,其特征在于,在框架處橫向地設(shè)有制動裝置。
全文摘要
一種智能卡接插件,尤其是一種SIM卡接插件,它包括一接觸支座3、安裝在所述接觸支座3中的接觸件2,所述接觸件分別適于提供與智能卡和SIM卡的接觸區(qū)域之間的接觸,并且,其中接觸件2包括產(chǎn)生接觸件的部分彈簧力的一框架10。
文檔編號H01R13/24GK1471750SQ01818106
公開日2004年1月28日 申請日期2001年12月21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0年12月21日
發(fā)明者V·塞德爾, V 塞德爾 申請人:安弗諾-圖歇爾電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