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控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觸控裝置,包括第一基板、第一透光電極、第二基板、電致變色層、反射膜以及觸控感測結構。第一基板具有相對的第一內表面與第一外表面。第一透光電極配置于第一內表面上。第二基板相對于第一基板。電致變色層位于第一基板的第一內表面與第二基板之間。反射膜配置于第二基板上。觸控感測結構配置于第一基板的第一外表面上。本實用新型的觸控裝置兼具觸控功能及薄型化的優(yōu)點。
【專利說明】
觸控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子裝置,尤其涉及一種觸控裝置。
【背景技術】
[0002]電致變色(electrochromism)是指在外加電壓或電流的作用下,電致變色層在可見光波長范圍內的光學性能(例如:透光率、反光率或吸光率)能夠產(chǎn)生穩(wěn)定的可逆變化,從而能夠表現(xiàn)出顏色及透明度的改變。電致變色的技術可應于多種場合,例如可應用于節(jié)能窗戶、汽車后視鏡及顯示組件等。
[0003]以汽車后視鏡為例,為使其具有多樣化的功能,電致變色反射鏡前方設有觸控感測結構,以讓用戶除了可利用電致變色反射鏡察看后方影像外,還可通過觸控感測結構操控電致變色反射鏡。在現(xiàn)有技術中,觸控感測結構是先形成于一塊載板上,以構成一外掛式觸控面板;然后,再將外掛式觸控面板貼于電致變色反射鏡的表面上,以形成具有觸控功能的電致變色反射鏡。雖然,此舉可使電致變色反射鏡具有觸控功能,但卻使電致變色反射鏡的厚度過厚,而不利于其外觀美感。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觸控裝置,兼具觸控功能及薄型化的優(yōu)點。
[0005]本實用新型的觸控裝置,包括:
[0006]—第一基板,具有相對的一第一內表面與一第一外表面;
[0007]—第一透光電極,配置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所述第一內表面上;
[0008]—第二基板,相對于所述第一基板;
[0009]—電致變色層,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所述第一內表面與所述第二基板之間;
[0010]一反射膜,配置于所述第二基板上;以及
[0011 ] 一觸控感測結構,配置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所述第一外表面上。
[0012]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所述反射膜為一部分穿透部分反射膜,而所述觸控裝置還包括:
[0013]—顯示面板,所述顯示面板、所述部分穿透部分反射膜、所述電致變色層以及所述觸控感測結構在所述第一外表面的法線方向上依序堆棧。
[0014]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所述反射膜為一全反射膜。
[0015]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基板具有面向所述電致變色層的一第二內表面以及相對于所述第二內表面的一第二外表面,所述反射膜導電且配置于所述第二基板的所述第二內表面上,而所述顯示面板配置于所述第二基板的所述第二外表面上。
[0016]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基板還具有連接所述第一內表面與所述第一外表面的一第一側面,所述第一透光電極由所述第一內表面延伸至所述第一側面上,所述第二基板還具有連接所述第二內表面與所述第二外表面的一第二側面,而所述反射膜由所述第二內表面延伸至所述第二側面上。
[0017]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基板具有面向所述電致變色層的一第二內表面以及相對于所述第二內表面的一第二外表面,所述觸控裝置還包括:
[0018]一第二透光電極,配置于所述第二基板的所述第二內表面上,所述反射膜配置于所述第二基板的所述第二外表面上,而所述顯示面板配置于所述反射膜上。
[0019]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基板還具有連接所述第一內表面與所述第一外表面的一第一側面,所述第一透光電極由所述第一內表面延伸至所述第一側面上,所述第二基板還具有連接所述第二內表面與所述第二外表面的一第二側面,而所述第二透光電極由所述第二內表面延伸至所述第二側面上。
[0020]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所述觸控感測結構包括:
[0021]—第一感測單元,由多個第一感測墊以及多個橋接線串接而成且配置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所述第一外表面上;以及
[0022]—第二感測單元,在所述多個橋接線上方與所述第一感測單元交錯且與所述多個第一感測墊位于同一膜層。
[0023]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觸控裝置還包括:
[0024]—保護基板,覆蓋所述觸控感測結構;以及
[0025]—光學膠層,所述保護基板通過所述光學膠層黏著于所述觸控感測結構上。
[0026]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觸控感測結構包括:
[0027]多個第一感測單元,配置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所述第一外表面上;
[0028]一保護基板;
[0029]多個第二感測單元,配置于所述保護基板上且與所述多個第一感測單元交錯;以及
[0030]一光學膠層,所述多個第二感測單元以及所述保護基板通過所述光學膠層黏著于所述多個第一感測單元上。
[0031]基于上述,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中,至少部分的觸控感測結構形成在電致變色反射鏡的基板上,因此所述觸控裝置具有薄型化的優(yōu)點。
[0032]為讓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優(yōu)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并配合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
【附圖說明】
[0033]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0034]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0035]圖3為圖2的觸控感測結構TP的上視示意圖;
[0036]圖4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0037]圖5為圖4的第一感測單元Tx與第一基板110的上視示意圖;
[0038]圖6為圖4的第二感測單元Rx與保護基板160的上視示意圖;
[0039]圖7為本實用新型又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0040]圖8為本實用新型再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0041]附圖標記:
[0042]100、100A、100B、100C、100D:觸控裝置
[0043]110:第一基板
[0044]110a:第一內表面
[0045]I 1b:第一外表面
[0046]I 1c:第一側面
[0047]120、120D:第一透光電極
[0048]130:第二基板
[0049]130a:第二內表面
[0050]130b:第二外表面
[0051]130c:第二側面
[0052]140:框膠
[0053]150、150B、150C、150D:反射膜
[0054]160:保護基板
[0055]170:第二透光電極
[0056]172:第一感測墊
[0057]174:橋接線
[0058]182、184:導電條
[0059]EC:電致變色層
[0060]ECRM:電致變色反射鏡[0061 ]IXD:顯示面板
[0062]0CA:光學膠層
[0063]Rx:第二感測單元
[0064]TP、TPA:觸控感測結構[°065]Tx:第一感測單元
[0066]y:方向
【具體實施方式】
[0067]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剖面示意圖。圖1的觸控裝置100D與圖2的觸控裝置100類似,因此相同或相對應的組件,以相同或相對應的標號表示。觸控裝置100D與觸控裝置100的差異在于:觸控裝置100D的第一透光電極120D及反射膜150D與觸控裝置100的第一透光電極120及反射膜150不同。此外,觸控裝置100D還包括導電條182、導電條184。以下主要就此差異處做說明,兩者相同處還請參照對應的述說明。
[0068]觸控裝置100D包括第一基板110、第一透光電極120、第二基板130、電致變色層EC、反射膜150D以及觸控感測結構TP。第一基板110具有相對的第一內表面I 1a與第一外表面110b。第一透光電極120配置于第一基板110的第一內表面I 1a上。第二基板130相對于第一基板110。電致變色層EC位于第一基板110的第一內表面I 1a與第二基板130之間。反射膜150D配置于第二基板130上。觸控感測結構TP配置于第一基板110的第一外表面IlOb上。
[0069]與觸控裝置100不同的是,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透光電極120D覆蓋第一內表面IlOa而可不延伸至第一側面110c。反射膜150D覆蓋第二內表面130a而可不延伸至第二側面130c。觸控裝置100D還包括導電條182、導電條184。導電條182夾在第一基板110上且與第一透光電極120D電性連接。導電條184夾在第二基板130上且與反射膜150D電性連接。用以驅動電致變色層EC的第一透光電極120D及反射膜150D可分別利用導電條182、導電條184與驅動單元(例如:驅動主板)電性連接。
[0070]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2,觸控裝置100包括第一基板110。第一基板110具有相對的第一內表面IlOa與第一外表面110b。第一基板110還具有連接第一內表面IlOa與第一外表面IlOb的第一側面110c。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基板110為透光基板。第一基板110的材質例如為玻璃,但本創(chuàng)作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基板110的材質也為塑料、石英、或其他可適用的材料。
[0071]請參照圖2,觸控裝置100還包括第一透光電極120。第一透光電極120配置于第一基板110的第一內表面IlOa上。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透光電極120可全面性覆蓋第一基板110的第一內表面110a。更進一步地說,第一透光電極120可選擇性地由第一內表面IlOa延伸至第一側面110c。位于第一側面IlOc上的部分第一透光電極120可取代已知外掛導電條(或電極墊片),進而與驅動單元(例如:驅動主板)電性連接。第一透光電極120的材料可選用金屬氧化物,例如:銦錫氧化物、銦鋅氧化物、鋁錫氧化物、鋁鋅氧化物、銦鍺鋅氧化物、其它合適的氧化物、或者是上述至少二者的堆棧層,但本實用新型不以此為限。
[0072]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位于第一側面IlOc上的部分第一透光電極120與位于第一內表面IlOa上的部分第一透光電極120是在同一道制程中沉積出來的,因此用以取代已知外掛導電條(或電極墊片)的部分第一透光電極120具有極小的厚度,而有助于觸控裝置100的體積縮減。然而,本創(chuàng)作并不限制第一透光電極120—定要延伸到第一側面IlOc上,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透光電極120也可覆蓋第一內表面IlOa而選擇性地不延伸到第一側面IlOc上。
[0073]請參照圖2,觸控裝置100還包括第二基板130。第二基板130設置于第一基板110的對向。第二基板130具有面向電致變色層EC的第二內表面130a與相對于第二內表面130a的第二外表面130b。第二基板130還具有連接第二內表面130a與第二外表面130b的第二側面130c。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基板130為透光基板。第二基板130的材質例如為玻璃,但本創(chuàng)作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二基板130的材質也為塑料、石英、或其他可適用的材料。
[0074]請參照圖2,觸控裝置100還包括電致變色層(Electrochromic layer)EC。電致變色層EC位于第一基板110的第一內表面IlOa與第二基板130之間。更進一步地說,觸控裝置100還包括框膠140??蚰z140位于第一基板110與第二基板130之間且環(huán)繞電致變色層EC??蚰z140、第一基板110與第二基板130共同封裝電致變色層EC。
[0075]請參照圖2,觸控裝置100還包括反射膜150。反射膜150配置于第二基板130上。在本實施例中,反射膜150可選擇性配置于第二基板130的第二內表面130a上。反射膜150可全面性覆蓋第二基板130的第二內表面130a ο更進一步地說,反射膜150可選擇性地由第二內表面130a延伸至第二側面130c。位于第二側面130c上的部分反射膜150可取代已知外掛導電條(或電極墊片),而與驅動單元(例如:驅動主板)電性連接。類似地,使用延伸至第二側面130c上的部分反射膜150取代已知外掛導電條(或電極墊片),也有助于觸控裝置100的體積縮減。
[0076]在本實施例中,反射膜150具有導電性。反射膜150與第一透光電極120可共同驅動電致變色層EC。詳言之,當電致變色層EC致能(enabled)時(例如:反射膜150與第一透光電極120之間存在足夠的電位差時),電致變色層EC會發(fā)生電化學氧化還原反應而改變其能階,進而呈消光(diming)狀態(tài)。當外界光線依序穿過觸控感測結構TP、第一基板110、第一透光電極120到達電致變色層EC時,外界光線會被呈消光狀態(tài)的電致變色層EC吸收,而使觸控裝置100(例如:交通工具用的后視鏡)切換至防眩光模式。另一方面,當電致變色層EC不致能時(例如:反射膜150與第一透光電極120之間不存在足夠的電位差時),電致變色層EC會呈透光狀態(tài)。此時,依序穿過觸控感測結構TP、第一基板110、第一透光電極120及電致變色層EC的外界光線會被反射膜150反射,進而使觸控裝置100(例如:交通工具用的后視鏡)切換至鏡面模式。
[0077]在本實施例中,反射膜150為部分穿透部分反射(transf Iective)膜。部分穿透部分反射膜除了可反射部分光線外,還可讓部分光線通過。請參照圖2,觸控裝置100可進一步包括顯示面板IXD。顯示面板IXD配置于第二基板130的第二外表面130b上。顯示面板IXD、反射膜150、電致變色層EC以及觸控感測結構TP在第一外表面I 1b的法線方向y上依序堆棧。由于反射膜150為部分穿透部分反射膜,因此顯示面板LCD發(fā)出的影像光束可穿過反射膜150,進而讓用戶可觀看到顯示面板LCD顯示的影像。因此,觸控裝置100可兼具顯示及反射鏡的功能。
[0078]觸控裝置100更具有觸控功能,可以為投射式電容觸控,或是表面電容觸控。請參照圖2,觸控裝置100包括觸控感測結構TP。觸控感測結構TP配置于第一基板110的第一外表面IlOb上。第二基板130、反射膜150、電致變色層EC、第一透光電極120以及第一基板110可視為電致變色反射鏡ECRM,而觸控感測結構TP可直接形成在電致變色反射鏡ECRM上。圖3為圖2的觸控感測結構TP的上視示意圖。請參照圖3,在本實施例中,觸控感測結構TP包括第一感測單元Tx及第二感測單元Rx。第一感測單元Tx及第二感測單元Rx配置于第一基板110的第一外表面IlOb上。第一感測單元Tx由多個第一感測墊172與多個橋接線174串接而成。第二感測單元Rx在橋接線174的上方與第一感測單元Tx交錯。第二感測單元Rx與第一感測單元Tx的第一感測墊172位于同一膜層。換言之,本實施例的觸控感測結構TP即為俗稱的SITO(Single ΙΤ0)結構。然而,本實用新型不限于此,在其他實施例中,觸控感測結構也可為其他適當結構。
[0079]請參照圖2,觸控裝置100可進一步包括保護基板160。保護基板160覆蓋觸控感測結構TP,以保護觸控感測結構TP不易受損。觸控裝置100還包括光學膠層0CA。保護基板160通過光學膠層OCA黏著于觸控感測結構TP上。保護基板160可為透光基板,透光基板的材質例如:玻璃、聚甲基丙稀酸甲酯(PMMA)或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但本實用新型不以此為限。
[0080]圖4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剖面示意圖。圖4的觸控裝置100A與圖2的觸控裝置100類似,因此相同或相對應的組件,以相同或相對應的標號表示。觸控裝置100A與觸控裝置100的差異在于:觸控裝置100A的觸控感測結構TPA與觸控裝置100的觸控感測結構TP不同。以下主要就此差異處做說明,兩者相同處還請參照前述說明。
[0081]請參照圖4,觸控裝置100A包括第一基板110、第一透光電極120、第二基板130、電致變色層EC、反射膜150以及觸控感測結構TPA。第一基板110具有相對的第一內表面IlOa與第一外表面110b。第一透光電極120配置于第一基板110的第一內表面I 1a上。第二基板130相對于第一基板110。電致變色層EC位于第一基板110的第一內表面IlOa與第二基板130之間。反射膜150配置于第二基板130上。觸控感測結構TPA配置于第一基板110的第一外表面IlOb 上。
[0082]圖5為圖4的第一感測單元Tx與第一基板110的上視示意圖。圖6為圖4的第二感測單元Rx與第二基板160的上視示意圖。請參照圖4、圖5及圖6,觸控感測結構TPA包括多個第一感測單元Tx、多個第二感測單元Rx、保護基板160以及光學膠層0CA。請參照圖4及圖5,第一感測單元Tx配置于第一基板110的第一外表面IlOb上。請參照圖5及圖6,第二感測單元Rx配置于保護基板160上。請參照圖4、圖5及圖6,第二感測單元Rx與第一感測單元Tx交錯。如圖4所示,第二感測單元Rx以及保護基板160通過光學膠層OCA黏著于第一感測單元Tx上。簡言之,觸控感測結構TPA可為DIT0(Double side ITO)結構,但本實用新型不以此為限。
[0083]圖7為本實用新型又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剖面示意圖。圖7的觸控裝置100Β與圖2的觸控裝置100類似,因此相同或相對應的組件,以相同或相對應的標號表示。觸控裝置100Β與觸控裝置100的差異在于:觸控裝置100Β的反射層150Β的位置與觸控裝置100反射層150的位置不同。以下主要就此差異處做說明,兩者相同處還請參照前述說明。
[0084]請參照圖7,觸控裝置100Β包括第一基板110、第一透光電極120、第二基板130、電致變色層EC、反射膜150Β以及觸控感測結構ΤΡ。第一基板110具有相對的第一內表面IlOa與第一外表面110b。第一透光電極120配置于第一基板110的第一內表面I 1a上。第二基板130相對于第一基板110。電致變色層EC位于第一基板110的第一內表面IlOa與第二基板130之間。反射膜150B配置于第二基板130上。觸控感測結構TP配置于第一基板110的第一外表面IlOb 上。
[0085]在本實施例中,反射膜150B可為部分穿透部分反射膜。反射膜150B后方可設有顯示面板LCD。顯示面板LCD發(fā)出的影像光束可穿過反射膜150B,進而讓用戶觀賞到顯示面板IXD的顯示畫面。與觸控裝置100不同的是,反射膜150B位于第二基板130的第二外表面130b上,而非第二內表面130a上。在本實施例中,反射膜150B并非用以驅動電致變色層EC,而反射膜150B可導電或不導電。觸控裝置100B還包括位于第二內表面130a上的第二透光電極170。第一透光電極120及第二透光電極170用以驅動電致變色層EC。第二透光電極170由第二內表面130a延伸至第二側面130c上。位于第一側面IlOc上的部分第一透光電極120可取代已知外掛導電條(或電極墊片),進而與驅動單元(例如:驅動主板)電性連接。
[0086]圖8為本實用新型再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剖面示意圖。圖8的觸控裝置100C與圖2的觸控裝置100類似,因此相同或相對應的組件,以相同或相對應的標號表示。觸控裝置100C與觸控裝置100的差異在于:觸控裝置100C的反射層150C的位置與觸控裝置100的反射層150的位置不同。以下主要就此差異處做說明,兩者相同處還請參照前述說明。
[0087]請參照圖8,觸控裝置100C包括第一基板110、第一透光電極120、第二基板130、電致變色層EC、反射膜150C以及觸控感測結構TP。第一基板110具有相對的第一內表面IlOa與第一外表面110b。第一透光電極120配置于第一基板110的第一內表面I 1a上。第二基板130相對于第一基板110。電致變色層EC位于第一基板110的第一內表面IlOa與第二基板130之間。反射膜150C配置于第二基板130上。觸控感測結構TP配置于第一基板110的第一外表面IlOb上。與觸控裝置100不同的是,在本實施例中,反射膜150C可為全反射膜,而反射膜150C后方可不設置顯示面板LCD。
[0088]綜上所述,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中,至少部分的觸控感測結構形成在電致變色反射鏡的基板上,因此所述觸控裝置具有薄型化的優(yōu)點。
[0089]雖然本實用新型已以實施例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普通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改動與潤飾,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
【主權項】
1.一種觸控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基板,具有相對的一第一內表面與一第一外表面; 一第一透光電極,配置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所述第一內表面上; 一第二基板,相對于所述第一基板; 一電致變色層,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所述第一內表面與所述第二基板之間; 一反射膜,配置于所述第二基板上;以及 一觸控感測結構,配置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所述第一外表面上。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控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膜為一部分穿透部分反射膜,而所述觸控裝置還包括: 一顯示面板,所述顯示面板、所述部分穿透部分反射膜、所述電致變色層以及所述觸控感測結構在所述第一外表面的法線方向上依序堆棧。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控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膜為一全反射膜。4.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觸控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板具有面向所述電致變色層的一第二內表面以及相對于所述第二內表面的一第二外表面,所述反射膜導電且配置于所述第二基板的所述第二內表面上,而所述顯示面板配置于所述第二基板的所述第二外表面上。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觸控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還具有連接所述第一內表面與所述第一外表面的一第一側面,所述第一透光電極由所述第一內表面延伸至所述第一側面上,所述第二基板還具有連接所述第二內表面與所述第二外表面的一第二側面,而所述反射膜由所述第二內表面延伸至所述第二側面上。6.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觸控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板具有面向所述電致變色層的一第二內表面以及相對于所述第二內表面的一第二外表面,所述觸控裝置還包括: 一第二透光電極,配置于所述第二基板的所述第二內表面上,所述反射膜配置于所述第二基板的所述第二外表面上,而所述顯示面板配置于所述反射膜上。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觸控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還具有連接所述第一內表面與所述第一外表面的一第一側面,所述第一透光電極由所述第一內表面延伸至所述第一側面上,所述第二基板還具有連接所述第二內表面與所述第二外表面的一第二側面,而所述第二透光電極由所述第二內表面延伸至所述第二側面上。8.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控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觸控感測結構包括: 一第一感測單元,由多個第一感測墊以及多個橋接線串接而成且配置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所述第一外表面上;以及 一第二感測單元,在所述多個橋接線上方與所述第一感測單元交錯且與所述多個第一感測墊位于同一膜層。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觸控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一保護基板,覆蓋所述觸控感測結構;以及 一光學膠層,所述保護基板通過所述光學膠層黏著于所述觸控感測結構上。10.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控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觸控感測結構包括: 多個第一感測單元,配置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所述第一外表面上; 一保護基板; 多個第二感測單元,配置于所述保護基板上且與所述多個第一感測單元交錯;以及一光學膠層,所述多個第二感測單元以及所述保護基板通過所述光學膠層黏著于所述多個第一感測單元上。
【文檔編號】G06F3/041GK205644479SQ201620100183
【公開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請日】2016年2月1日
【發(fā)明人】王威捷, 詹孟嘉, 林圣賢, 林俊亨
【申請人】明興光電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