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驗證目標系統(tǒng)需求指標有效性的方法與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驗證目標系統(tǒng)需求指標有效性的方法與系統(tǒng),尤其涉及一種通過對比系統(tǒng)效能仿真結果與預期結果來驗證目標系統(tǒng)需求指標有效性的方法與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系統(tǒng)需求指標分析的結果是形成一系列針對目標系統(tǒng)(這里的“目標系統(tǒng)”是指具有一定使用指標的機械、機電、電學、通信、計算機等裝置或系統(tǒng),例如運輸車輛所構成的目標系統(tǒng))的指標要求,用以指導、約束目標系統(tǒng)的研制。但根據這些指標要求(這里的“指標要求”例如可以是性能指標等各種參數(shù),例如運輸車輛所具有的最大速度、一次最大距離和平均正常工作時間等構成的指標要求)構建的系統(tǒng)最終能否滿足任務要求(例如是否滿足該系統(tǒng)相應使用場景下的任務要求),不可能等到實際使用時來驗證,這種驗證應當提前在需求論證階段(也即對各種需求指標是否有效進行論證的階段)對這種滿足程度進行分析,這就是驗證目標系統(tǒng)需求指標有效性的過程,也稱為“需求有效性驗證”(其是否有效的結論也可以稱為“需求指標論證結果”)。
目前在針對目標系統(tǒng)的需求指標驗證方面,主流的工作一般集中在“需求一致性驗證”與“需求正確性檢驗”方面。其中“需求一致性驗證”的目標是通過專家評審或建模分析形成一套描述無歧義、指標不沖突的需求指標要求,保證需求的一致性。而“需求正確性檢驗”的目標是通過符號推理或工作流仿真進行目標系統(tǒng)的行為校驗,保證需求的正確性。在“需求有效性驗證”方面還缺乏相關的深入研究。
由此可見,有必要設計一種驗證目標系統(tǒng)需求指標有效性的方法與系統(tǒng),具體地說,有必要設計一種通過對比系統(tǒng)效能仿真結果與預期結果來驗證目標系統(tǒng)需求指標有效性的方法與系統(tǒng)。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驗證目標系統(tǒng)需求指標有效性的方法。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驗證目標系統(tǒng)需求指標有效性的系統(tǒng)。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驗證目標系統(tǒng)需求指標有效性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I,確定所述目標系統(tǒng)的需求指標集合,記為{R1; R2, . . . R1J ,其中η為所述需求指標集合中需求指標的個數(shù);
步驟2,確定目標系統(tǒng)可能的使用場景,并針對其中任一使用場景設定其相應的任務要求,其中所述使用場景記為(Scene1, Scene2, ... Scene1J ,所述任一使用場景記為 SceneA e (Scene1, Scene2, . . . ScenepI ,所述任務要求記為, ,…Λ,/ .)/:’:;},其中 ρ 為所述使用場景的個數(shù),Q為所述任務要求的個數(shù);
步驟3,采用仿真模型在該使用場景SceneA e (Scene1, Scene2, ... Scene1J下, 以需求指標集(R1, R2, · · · RnI為輸入,通過仿真計算得到該使用場景下的效能指標值,記為;Sim — M()li\,Shn — MOli]Sim — MOKql};
步驟4,通過對比所述任務要求[MOE1a,MOE2iMOEl}與所述效能指標值 {Sim_MOE1a,Sim_MOE2i,...Sim_MOEqi},分析該使用場景SceneA下的需求指標是否滿足相應的任務要求;
步驟5,巡邏所有使用場景{Scenei,Scene2,. . . Scenep},綜合所有使用場景的對比分析情況,得到需求指標有效性的驗證結論。
進一步地,所述目標系統(tǒng)是運輸車輛,所述需求指標集合包括Vmax、Lmax和T的需求指標,其中Vmax表示最大速度,Lfflax表示一次最大距離,T表示平均正常工作時間。
進一步地,所述步驟4中如果各項所述效能指標值 _ MOIVa , Sm, _ MO/· ] ... Sim _ }都分別滿足各項對應的所述任務要求[MOE1a,MOE1i7...MOED,則分析認為該使用場景SceneA下的需求指標滿足相應的任務要求。
進一步地,所述步驟5中如果所有使用場景下的對比分析結果都是肯定,則認為所述目標系統(tǒng)的需求指標是有效的;如果存在否定結果則認為所述目標系統(tǒng)的需求指標是無效的。
進一步地,所述步驟5中如果所有使用場景下的對比分析結果有一半以上為肯定,則認為所述目標系統(tǒng)的需求指標是有效的;否則,認為所述目標系統(tǒng)的需求指標是無效的。
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驗證目標系統(tǒng)需求指標有效性的系統(tǒng),所述系統(tǒng)包括
需求指標確定模塊,用于確定所述目標系統(tǒng)的需求指標集合,記為{R1; R2,... RJ, 其中η為所述需求指標集合中需求指標的個數(shù);
使用場景確定模塊,確定目標系統(tǒng)可能的使用場景,并針對其中任一使用場景設定其相應的任務要求,其中所述使用場景記為(Scene1, Scene2, . . . ScenepI, 所述任一使用場景記為SceneA e (Scene1, Scene2, . . . ScenepI,所述任務要求記為,其中ρ為所述使用場景的個數(shù),q為所述任務要求的個數(shù);
仿真實驗模塊,用于采用仿真模型在該使用場景SceneA e (Scene1, Scene2,. . . ScenepI下,以需求指標集(R^R2,. . . Rj為輸入,通過仿真計算得到該使用場景下的效能指標值,記為 A/m _ Μ()1 \, Sim _ MOli1,,…Sim _ MOE:\};
對比分析模塊,用于通過對比所述任務要求與所述效能指標值私,紀,,分析該使用場景SceneAT的需求指標是否滿足相應的任務要求;
綜合驗證模塊,用于巡邏所有使用場景(Scene1, Scene2, . . . ScenepI ,綜合所有使用場景的對比分析情況,得到需求指標有效性的驗證結論。
進一步地,所述目標系統(tǒng)是運輸車輛,所述需求指標集合包括Vmax、Lmax和T的需求指標,其中Vmax表示最大速度,Lfflax表示一次最大距離,T表示平均正常工作時間。
進一步地,所述對比分析模塊中如果各項所述效能指標值 {Sim _ , Sim _ MOE]Sim _ MOEql)都分別滿足各項對應的所述任務要求 [MOE1aMOE2a,...MOEtli),則分析認為該使用場景SceneA下的需求指標滿足相應的任務要求。
進一步地,所述綜合驗證模塊中如果所有使用場景下的對比分析結果都是肯定, 則認為所述目標系統(tǒng)的需求指標是有效的;如果存在否定結果則認為所述目標系統(tǒng)的需求指標是無效的。
進一步地,所述綜合驗證模塊中如果所有使用場景下的對比分析結果有一半以上為肯定,則認為所述目標系統(tǒng)的需求指標是有效的;否則,認為所述目標系統(tǒng)的需求指標是無效的。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具有以下優(yōu)點。本發(fā)明能夠通過對比目標系統(tǒng)的效能仿真結果與任務要求進行目標系統(tǒng)的需求指標的有效性驗證,有助于提高需求指標論證結果的可信度與說服力,降低決策風險。
·
為了更清楚的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的介紹,顯而易見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驗證目標系統(tǒng)需求指標有效性的方法流程示意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2的驗證目標系統(tǒng)需求指標有效性的系統(tǒng)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3的驗證運輸車輛需求指標有效性的方法流程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實施例4的驗證運輸車輛需求指標有效性的系統(tǒng)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的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是本發(fā)明的一部分實施例,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實施例1提供了一種驗證目標系統(tǒng)需求指標有效性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I,確定所述目標系統(tǒng)的需求指標集合,記為(R1, R2, . . . R1J ,其中η為所述需求指標集合中需求指標的個數(shù)(這里的“需求指標”例如可以是性能指標等各種參數(shù)需要滿足的指標要求,例如運輸車輛所具有的最大速度、一次最大距離和平均正常工作時間等參數(shù)需要滿足的指標要求);
步驟2,確定目標系統(tǒng)可能的使用場景(這里的“使用場景”是目標系統(tǒng)所工作的典型環(huán)境等使用場景),并針對其中任一使用場景設定其相應的任務要求(這里的 “任務要求”是在某一使用場景下目標系統(tǒng)的相應參數(shù)需要達到的一定要求),其中所述使用場景記為(Scene1, Scene2, ... Scene1J ,所述任一使用場景記為SceneA e (Scene1, Scene2,.. . Scenep},所述任務要求記為!M)/:'1卜Λ奶—MW;::丨,其中ρ為所述使用場景的個數(shù),q為所述任務要求的個數(shù);這里的A在1. . . ρ之間取整數(shù);
步驟3,采用仿真模型在該使用場景SceneA e (Scene1, Scene2, . . . ScenepI下, 以需求指標集(R1, R2, · · · RnI為輸入,通過仿真計算得到該使用場景下的效能指標值,記為ISim _ MOE1a , SimSim _(這里是在使用場景SceneA下,輸入需求指標集的所有需求指標,通過仿真系統(tǒng)或模型獲得相應使用場景下的該目標系統(tǒng)的效能指標值, 例如該仿真系統(tǒng)或模型可以通過將目標系統(tǒng)設置在仿真的使用場景下,模擬目標系統(tǒng)的工作環(huán)境,通過仿真計算獲得該目標系統(tǒng)在該仿真環(huán)境下的相應的效能指標值);
步驟4,通過對比所述任務要求{況0<,況0五,...況0幻}與所述效能指標值 {Sim^MOE1a,Sim^MOE2i,...Sim^MOE\},分析該使用場景SceneA下的需求指標是否滿足相應的任務要求(這里對比分析的過程,例如可以看所述效能指標值是否滿足所述任務要求,也可以看所述效能指標值是否在一定范圍內接近所述任務要求,如果滿足這些判斷標準,則認為該使用場景SceneA下的需求指標滿足相應的任務要求,否則認為不滿足;具體對比分析的方法不限于此);
步驟5,巡邏所有使用場景(ScenepScene2,. . . Scene1J ,綜合所有使用場景的對比分析情況,得到需求指標有效性的驗證結論(這里“綜合分析”的過程,例如可以看所有使用場景 的對比分析是否是肯定的,如果是則認為需求指標有效,否則認為無效;也可以看所有使用場景的對比分析中是否大部分是肯定的,如果是則認為需求指標有效,否則認為無效)。
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對比目標系統(tǒng)的效能仿真結果(也即通過仿真計算得到的任一使用場景下的效能指標值)與任務要求(也即該使用場景下的對應的任務要求)進行目標系統(tǒng)的需求指標的有效性驗證,有助于提高需求指標論證結果的可信度與說服力,降低決策風險。
進一步地,所述目標系統(tǒng)是運輸車輛,所述需求指標集合包括Vmax、Lmax和T的需求指標,其中Vmax表示最大速度,Lfflax表示一次最大距離,T表示平均正常工作時間。
通過這種方式,本發(fā)明的方法例如可以應用于運輸車輛領域中,用于驗證運輸車輛的包括最大速度Vmax、一次最大距離Lmax以及平均正常工作時間T等需求指標的有效性, 具有實際的應用價值。
進一步地,所述步驟4中如果各項所述效能指標值 _ MOE\,Sim _ MOE]Sim_ MOhill {都分別滿足各項對應的所述任務要求[MOE14MOE24,...MOED,則分析認為該使用場景SceneA下的需求指標滿足相應的任務要求。
通過這種方式,可以通過判斷各項所述效能指標值是否滿足其分別對應的所述任務要求來判斷該使用場景SceneA下的需求指標滿足相應的任務要求(具體來說,可以判斷—是否滿足......-,MOE1a次w—MO足〗是否滿足AfOr9i ;通過逐一對比來進行判斷)。
進一步地,所述步驟5中如果所有使用場景下的對比分析結果都是肯定,則認為所述目標系統(tǒng)的需求指標是有效的;如果存在否定結果則認為所述目標系統(tǒng)的需求指標是無效的。
通過這種方式,可以通過對所有使用場景下的對比分析結果進行綜合分析,老對所述目標系統(tǒng)的整體需求指標是否有效進行全面判斷,更加準確,同時由于有具體的數(shù)據模型支持和仿真實驗證明,其可信度更高。
進一步地,所述步驟5中如果所有使用場景下的對比分析結果有一半以上為肯定,則認為所述目標系統(tǒng)的需求指標是有效的;否則,認為所述目標系統(tǒng)的需求指標是無效的。
通過這種方式,只要有一半以上的使用場景下的對比分析結果是肯定的,那么就認為所述目標系統(tǒng)的需求指標總體上是有效的,這種綜合分析的過程能夠得到滿足大部分使用場景的需求指標,避免過分追求適用所有的使用場景而無法獲得有意義的需求指標論證結果。
實施例2
如圖2所示,與實施例1對應,本發(fā)明實施例2提供了一種驗證目標系統(tǒng)需求指標有效性的系統(tǒng),所述系統(tǒng)包括
需求指標確定模塊,用于確定所述目標系統(tǒng)的需求指標集合,記為{R1, R2, . . . Rn},其中η為所述需求指標集合中需求指標的個數(shù);
使用場景確定模塊,確定目標系統(tǒng)可能的使用場景,并針對其中任一使用場景設定其相應的任務要求,其中所述使用場景記為(Scene1, Scene2, . . . ScenepI, 所述任一使用場景記為SceneA e (Scene1, Scene2, . . . ScenepI,所述任務要求記為 [MOh], MOhl... M(m\,其中ρ為所述使用場景的個數(shù),q為所述任務要求的個數(shù);
仿真實驗模塊,用于采用仿真模型在該使用場景SceneA e (Scene1, Scene2,. . . ScenepI下,以需求指標集(R^R2,. . . Rj為輸入,通過仿真計算得到該使用場景下的效能指標值,記為丨.SVm_MOlV,,Sim_MOl:]S/m_MOIi]:!;
對比分析模塊,用于通過對比所述任務要求與所述效能指標值,分析該使用場景SceneAT的需求指標是否滿足相應的任務要求;
綜合驗證模塊,用于巡邏所有使用場景(Scene1, Scene2, . . . ScenepI,綜合所有使用場景的對比分析情況,得到需求指標有效性的驗證結論。
進一步地,所述目標系統(tǒng)是運輸車輛,所述需求指標集合包括Vmax、Lmax和T的需求指標,其中Vmax表示最 大速度,Lfflax表示一次最大距離,T表示平均正常工作時間。
進一步地,所述對比分析模塊中如果各項所述效能指標值 {Shn —Sim — Μ '}都分別滿足各項所述任務要求 {ΜΟΕιΑΜΟΕ2Λ,...MOE^},則分析認為該使用場景SceneA下的需求指標滿足相應的任務要求。
進一步地,所述綜合驗證模塊中如果所有使用場景下的對比分析結果都是肯定, 則認為所述目標系統(tǒng)的需求指標是有效的;如果存在否定結果則認為所述目標系統(tǒng)的需求指標是無效的。
進一步地,所述綜合驗證模塊中如果所有使用場景下的對比分析結果有一半以上為肯定,則認為所述目標系統(tǒng)的需求指標是有效的;如果有一半以上為否定,則認為所述目標系統(tǒng)的需求指標是無效的。
實施例3
如圖3所示,與實施例1相似,本發(fā)明實施例3中所述目標系統(tǒng)是運輸車輛,所述需求指標集合包括Vmax、Lmax和T的需求指標,其中Vmax表示最大速度,Lmax表示一次最大距離,T表示平均正常工作時間。因此本發(fā)明實施例3提供了一種驗證運輸車輛需求指標有效性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確定所述運輸車輛的需求指標集合,記為{R1; R2, . . . RJ,其中η為所述需求指標集合中需求指標的個數(shù);
步驟2,確定運輸車輛可能的使用場景,并針對其中任一使用場景設定其相應的任務要求,其中所述使用場景記為(Scene1, Scene2, ... Scene1J ,所述任一使用場景記為 SceneA e (Scene1, Scene2, . . . ScenepI,所述任務要求記為丨減丨,其中 ρ 為所述使用場景的個數(shù),Q為所述任務要求的個數(shù);
步驟3,采用仿真模型在該使用場景SceneA e (Scene1, Scene2, . . . ScenepI下, 以需求指標集(R1, R2, · · · RnI為輸入,通過仿真計算得到該使用場景下的效能指標值,記為 [Sim — MOK\,Sim _MOK11Sim _MOKq1 \ ;
步驟4,通過對比所述任務要求{況0<,似0€,...似0£}與所述效能指標值 {Sim_MOEi4,Sim_MOE2i,...Sim_MOEqi},分析該使用場景SceneA下的需求指標是否滿足相應的任務要求;
步驟5,巡邏所有使用場景(ScenepScene2,. . . Scene1J ,綜合所有使用場景的對比分析情況,得到需求指標有效性的驗證結論。
進一步地,所述步驟4中如果各項所述效能指標值 {Sim _ MOE\, Sim _ MO!·] ,...Sim _ MOK^}都分另Ij滿足各項所述任務要求 {MOE\,MOE2A,...MOED,則分析認為該使用場景SceneA下的需求指標滿足相應的任務要求。
進一步地,所述步驟5中如果所有使用場景下的對比分析結果都是肯定,則認為所述運輸車輛的需求指標是有效的;如果存在否定結果則認為所述目標系統(tǒng)的需求指標是無效的。
進一步地,所述步驟5中如果所有使用場景下的對比分析結果有一半以上為肯定,則認為所述運輸車輛的需求指標是有效的;如果有一半以上為否定,則認為所述運輸車輛的需求指標是無效的?!?br>
下面以具體的實例來說明上述過程,設定所述步驟I中的需求指標集合為IVmax =50,Lmax = 350,T = 240}。其中Vmax表示最大速度(用公里/小時表示),Lmax表示一次最大距離(用公里表示),T表示平均正常工作時間;所述步驟2中的使用場景的個數(shù) P= 1,該任務場景記為{SceneJ (用于描述典型路況與氣候條件的滿負載5000公里長途運動);任務要求的個數(shù)q = 1,相應的任務要求為“點到點時間不大于120小時”,記為 [MOEiscenei <120小時),此時,這種驗證運輸車輛需求指標有效性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記運輸車輛需求指標集合為IVmax = 50,Lmax = 350,T = 240}。其中Vmax表示最大速度(用公里/小時表示),Lmax表示一次最大距離(用公里表示),T表示平均正常工作時間,需求指標不限于此,此處僅為示例。
步驟2,確定運輸車輛可能的任務場景,記為{SceneJ,用于描述典型路況與氣候條件的滿負載5000公里長途運動,針對{SceneJ存在相應任務要求為“點到點時間不大于 120小時”,記為{A04·, < 120小時},車輛可能的任務場景不限于此,此處僅為示例。
步驟3,運行仿真模型,在設定的使用場景{SceneJ下,以需求指標集為輸入,通過仿真計算得到對應場景下的效能指標值=110小時}。評價效能的指標不限于此,這里僅為示例。
步驟4,對比{MOZ4, < 1加小時}與沐= 110小時},可以看出,Scene1下, 需求能夠滿足任務要求。
步驟5,巡邏所有使用場景(本案例僅設定了一個場景,故可以略去巡邏步驟),綜合所有場景對比分析情況,可以得出需求是有效的結論。
實施例4
如圖4所示,與實施例3對應,并與實施例2相似,本發(fā)明實施例4提供了一種驗證運輸車輛需求指標有效性的系統(tǒng),所述系統(tǒng)包括
需求指標確定模塊,用于確定所述運輸車輛的需求指標集合,記為{R1; R2, . . . RJ, 其中η為所述需求指標集合中需求指標的個數(shù);
使用場景確定模塊,確定運輸車輛可能的使用場景,并針對其中任一使用場景設定其相應的任務要求,其中所述使用場景記為(Scene1, Scene2, . . . ScenepI, 所述任一使用場景記為SceneA e (Scene1, Scene2, . . . ScenepI,所述任務要求記為 {MOE\MOE11,... MOI^]淇中ρ為所述使用場景的個數(shù),q為所述任務要求的個數(shù);
仿真實驗模塊,用于采用仿真模型在該使用場景SceneA e (Scene1, Scene2,. . . ScenepI下,以需求指標集(R^R2,. . . Rj為輸入,通過仿真計算得到該使用場景下的效能指標值,記為{Sim-MOE1a ,Sim_MOE24,…Sim _ M()E\);
對比分析模塊,用于通過對比所述任務要求與所述效能指標值,分析該使用場景SceneA下的需求指標是否滿足相應的任務要求;
綜合驗證模塊,用于巡邏所有使用場景(Scene1, Scene2, . . . ScenepI,綜合所有使用場景的對 比分析情況,得到需求指標有效性的驗證結論。
進一步地,所述對比分析模塊中如果各項所述效能指標值 {Sim _ MOK\, Sim _ MOE2i,... Sim _ MOi^l}都分另Ij滿足各項所述任務要求 {MOElA,MOE2A,...MOFJi),則分析認為該使用場景SceneA下的需求指標滿足相應的任務要求。
進一步地,所述綜合驗證模塊中如果所有使用場景下的對比分析結果都是肯定, 則認為所述運輸車輛的需求指標是有效的;如果存在否定結果則認為所述運輸車輛的需求指標是無效的。
進一步地,所述綜合驗證模塊中如果所有使用場景下的對比分析結果有一半以上為肯定,則認為所述運輸車輛的需求指標是有效的;否則,認為所述運輸車輛的需求指標是無效的。
通過以上的實施方式的描述,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發(fā)明還可以通過其他結構來實現(xiàn),本發(fā)明的特征并不局限于上述較佳的實施例。任何熟悉該項技術的人員在本發(fā)明的技術領域內,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專利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驗證目標系統(tǒng)需求指標有效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I,確定所述目標系統(tǒng)的需求指標集合,記為(R1, R2, ... R1J,其中n為所述需求指標集合中需求指標的個數(shù); 步驟2,確定目標系統(tǒng)可能的使用場景,并針對其中任一使用場景設定其相應的任務要求,其中所述使用場景記為(Scene1, Scene2, ... Scene1J ,所述任一使用場景記為SceneA G (Scene1, Scene2, . . . ScenepI,所述任務要求記為丨減J,其中 p為所述使用場景的個數(shù),Q為所述任務要求的個數(shù); 步驟3,采用仿真模型在該使用場景SceneA G (Scene1, Scene2, . . . ScenepI下,以需求指標集(R1, R2, ...RJ為輸入,通過仿真計算得到該使用場景下的效能指標值,記為[Sirr, — M01], Sim _ MO1-]Sim — M0K-,}; 步驟4,通過對比所述任務要求{M0ElA,M0El,…MOEI}與所述效能指標值{Sim_MOE14,Sim_MOElSim_MOElIi},分析該使用場景SceneA下的需求指標是否滿足相應的任務要求; 步驟5,巡邏所有使用場景(Scene1, Scene2,. . . SceneJ,綜合所有使用場景的對比分析情況,得到需求指標有效性的驗證結論。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標系統(tǒng)是運輸車輛,所述需求指標集合包括Vmax、Lmax和T的需求指標,其中Vmax表示最大速度,Lmax表示一次最大距離,T表示平均正常工作時間。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4中如果各項所述效能指標值{Sim _ MOE1a,Sim _ MOE2iSim — MOE\}都分別滿足各項對應的所述任務要求{MOE'A,MOE2i,…M0E],則分析認為該使用場景SceneA下的需求指標滿足相應的任務要求。
4.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5中如果所有使用場景下的對比分析結果都是肯定,則認為所述目標系統(tǒng)的需求指標是有效的;如果存在否定結果則認為所述目標系統(tǒng)的需求指標是無效的。
5.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5中如果所有使用場景下的對比分析結果有一半以上為肯定,則認為所述目標系統(tǒng)的需求指標是有效的;否則,認為所述目標系統(tǒng)的需求指標是無效的。
6.一種驗證目標系統(tǒng)需求指標有效性的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統(tǒng)包括 需求指標確定模塊,用于確定所述目標系統(tǒng)的需求指標集合,記為(RpR2,... R1J ,其中n為所述需求指標集合中需求指標的個數(shù); 使用場景確定模塊,確定目標系統(tǒng)可能的使用場景,并針對其中任一使用場景設定其相應的任務要求,其中所述使用場景記為(Scene1, Scene2, . . . ScenepI ,所述任一使用場景記為 SceneA G (Scene1, Scene2, . . . ScenepI,所述任務要求記為丨.W)/:W;/:;;,…滅5其中P為所述使用場景的個數(shù),Q為所述任務要求的個數(shù); 仿真實驗模塊,用于采用仿真模型在該使用場景SceneA G (Scene1, Scene2,. . . ScenepI下,以需求指標集(R1, R2, ...RJ為輸入,通過仿真計算得到該使用場景下的效能指標值,記為.!Sim_M()E\,Sim_MOJr1Sim_ MOli^};對比分析模塊,用于通過對比所述任務要求\M0l\,MOIrlMOIiisf與所述效能指標值{Sim_MOE1a,Sim_MOE2a,...Sim_MOEql},分析該使用場景SceneA下的需求指標是否滿足相應的任務要求; 綜合驗證模塊,用于巡邏所有使用場景(Scene1, Scene2, . . . ScenepI ,綜合所有使用場景的對比分析情況,得到需求指標有效性的驗證結論。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標系統(tǒng)是運輸車輛,所述需求指標集合包括Vmax、Lmax和T的需求指標,其中Vmax表示最大速度,Lmax表示一次最大距離,T表示平均正常工作時間。
8.如權利要求6或7所述的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對比分析模塊中如果各項所述效能指標值談/^^^^&^^越^^…^^—越^纟丨都分別滿足各項對應的所述任務要求{MOE\,MOE2i,...MOE^},則分析認為該使用場景SceneA下的需求指標滿足相應的任務要求。
9.如權利要求6或7所述的系統(tǒng),所述綜合驗證模塊中如果所有使用場景下的對比分析結果都是肯定,則認為所述目標系統(tǒng)的需求指標是有效的;如果存在否定結果則認為所述目標系統(tǒng)的需求指標是無效的。
10.如權利要求6或7所述的系統(tǒng),所述綜合驗證模塊中如果所有使用場景下的對比分析結果有一半以上為肯定,則認為所述目標系統(tǒng)的需求指標是有效的;否則,認為所述目標系統(tǒng)的需求指標是無效的。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驗證目標系統(tǒng)需求指標有效性的方法和系統(tǒng),該方法包括確定所述目標系統(tǒng)的需求指標集合、確定目標系統(tǒng)可能的使用場景、采用仿真模型得到該使用場景下的效能指標值、分析該使用場景下的需求指標是否滿足相應的任務要求、以及綜合所有使用場景的對比分析情況,得到需求指標有效性的驗證結論的步驟,該系統(tǒng)包括需求指標確定模塊、使用場景確定模塊、仿真實驗模塊、對比分析模塊和綜合驗證模塊,通過這種方式,能夠通過對比目標系統(tǒng)的效能仿真結果與任務要求進行目標系統(tǒng)的需求指標的有效性驗證,有助于提高需求指標論證結果的可信度與說服力,降低決策風險。
文檔編號G06F17/50GK102999658SQ201210443060
公開日2013年3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8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1月8日
發(fā)明者王鈺, 吳克軍 申請人:王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