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移動平臺,尤其涉及一種球囊檢驗用移動平臺。
背景技術:
球囊成型后,其傳統(tǒng)檢驗方式為將球囊置于上光源下直接檢測,但該方法存在球囊表面反光嚴重的缺陷,導致檢驗難度較大,漏檢率較高。為了克服該缺陷,上光源檢測方式逐漸演變成了雙目顯微鏡底光源檢測方式。使用底光源對球囊進行檢測,需要操作人員用雙手轉動球囊管腿,使球囊在玻璃上360°旋轉,同時還要左右移動進行檢驗。此方法不但耗費工時,也容易對球囊表面造成損傷,因此,急需開發(fā)一種方便球囊檢驗用的新型裝置。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所存在的不足之處,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球囊檢驗用移動平臺。
為了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球囊檢驗用移動平臺,由底座、導軌、平臺組成;導軌為兩根,兩根導軌平行架設于底座上;平臺設置于底座的上方;
平臺由移動塊和連接片組成;移動塊分為左移動塊、右移動塊;左移動塊、右移動塊平行排列;左移動塊、右移動塊均與導軌相垂直;導軌依次穿過左移動塊、右移動塊固定在底座上;
左移動塊和右移動塊通過連接片固定連接;連接片為兩個,兩個連接片平行設置于左移動塊和右移動塊的前端、后端;左移動塊、右移動塊上均水平開設有凹槽;凹槽上卡設有球囊管腿。
底座的左端、右端均開設有兩個上螺孔,通過在上螺孔內插置螺釘使導軌與底座固定連接。
移動塊的前端、后端均開設有側螺孔,通過在側螺孔內插置螺釘使連接片與移動塊固定連接。
移動塊與其內部的導軌之間設置有防磨墊圈;防磨墊圈的材質為聚四氟乙烯。
本實用新型可以實現(xiàn)球囊在軸向以及徑向上的全方位觀察,具有操作簡單、使用方便的優(yōu)點,還可以有效避免傳統(tǒng)觀察方式對球囊造成的損傷,具有很強的實用意義。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主視面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的俯視面結構示意圖。
圖中:1、底座;2、導軌;3、平臺;4、上螺孔;5、防磨墊圈;6、移動塊;7、凹槽;8、連接片;9、側螺孔;10、球囊管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如圖1-3所示,本實用新型由底座1、導軌2、平臺3組成;導軌2為兩根,兩根導軌平行架設于底座1上;底座1的左端、右端均開設有兩個上螺孔4,通過在上螺孔4內插置螺釘使導軌2與底座1固定連接,用于避免球囊檢驗過程中導軌2在底座1上發(fā)生移位現(xiàn)象。
平臺3設置于底座1的上方;平臺3由移動塊6和連接片8組成;移動塊6分為左移動塊、右移動塊;左移動塊、右移動塊平行排列;左移動塊、右移動塊均與導軌2相垂直;導軌2依次穿過左移動塊、右移動塊固定在底座1上;移動塊6與其內部的導軌2之間設置有防磨墊圈5;防磨墊圈5與移動塊6通過膠水固定連接。防磨墊圈5的材質為聚四氟乙烯,可以有效降低平臺3移動時的摩擦力,還可以減輕長時間摩擦造成的導軌磨損。更換防磨墊圈5時,僅需松開底座1上的四個螺釘,將導軌2從移動塊6中抽出即可更換。
左移動塊和右移動塊通過連接片8固定連接;連接片8為兩個,兩個連接片8平行設置于左移動塊和右移動塊的前端、后端;移動塊6的前端、后端均開設有側螺孔9,通過在側螺孔9內插置螺釘使連接片8與移動塊固定連接,用于避免檢驗過程中移動塊6發(fā)生錯位或偏倚,導致間距改變或移動塊6不平行。左移動塊、右移動塊上均水平開設有凹槽7;凹槽7上卡設有球囊管腿10,方便放置球囊。
本實用新型的使用方式為:底光源通過底座1下端的鏤空處照射,操作人員雙手將球囊左右兩端的管腿搭設在凹槽7中,轉動球囊管腿10使球囊軸向360°旋轉,并通過顯微鏡觀察球囊表面;推動平臺3左右移動,可在徑向方向上觀察球囊。本實用新型可使球囊在底光源條件下檢驗變得方便快捷,同時避免球囊受到損傷。
上述實施方式并非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實用新型也并不僅限于上述舉例,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范圍內所做出的變化、改型、添加或替換,也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