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無線電天線測試領域,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用于雷達天線測試的載運平臺。
背景技術:
目前雷達天線形式多樣,絕大部分雷達天線在生產制造完成后都要在微波暗室內進行測試,天線測試需要調平,有的天線還需要進行多角度測試,這些動作都需要在天線測試載運平臺上完成。現有的天線測試載運設備結構包括載車、支腿、測試架,載車自身無動力設備,需外置動力牽引,使用不便。載車調平需要借助外部激光測距儀等設備進行,自身無法實現自動或手動調平,且現有天線測試運載工具難以實現天線設備的轉動和俯仰動作,進而難以進行多角度測試,如需進行多角度測試,須多次挪動電動載車至合適角度位置,待重新調平后再進行測試,整個過程耗時耗力,且操作繁瑣。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了一種用于雷達天線測試的載運平臺。
一種用于雷達天線測試的載運平臺,所述載運平臺包括電動載車1、運載平臺2、轉臺5、測試架6和吸波板7。
所述電動載車1包括駕駛室、電動驅動系統(tǒng)、操控系統(tǒng)和蓄電池組11,所述電動驅動系統(tǒng)、操控系統(tǒng)和駕駛室合成一體,蓄電池組11作為電動載車1的動力源。
所述運載平臺2的前部連接著駕駛室,運載平臺2的工作面為鋼板;運載平臺2前部的一側設有調平控制器21和轉臺控制箱22;運載平臺2工作面的四周分別設有一個調平傳感器23;運載平臺2后部設有轉臺5;所述轉臺5上設有測試架6;與測試架6對應的運載平臺2后端設有吸波板7;吸波板7遮擋電動載車1、運載平臺2、轉臺5及測試架6的金屬裸露部分,防止其產生回波反射,同時能夠吸收天線回波,防止回波對雷達天線測試產生影響。
運載平臺2長度方向兩側的兩端分別設有調平支腿3;四個調平支腿3實現對運載平臺2進行調平。
工作時,將需要測試的雷達天線安裝在測試架6上,轉臺5帶動測試架6實現水平旋轉或前傾或后仰,實現雷達天線的多方位的測試。
進一步限定的技術方案如下:
運載平臺2和轉臺5之間設有轉臺接口25,所述轉臺接口25包括底板251和支撐板252。所述底板251為一塊正方形鋼板,中心位置設有一個圓孔,四條邊的邊緣處均設有八個安裝孔;所述支撐板252由四根短鐵條和四根長鐵條連接成的米字形,且焊接在底板251的底面,底板251通過支撐板252固定在運載平臺2上。
所述調平支腿3包括方箱30、搖把31、地腳32、第一電機33、第一減速機34、主動齒輪35、大錐齒輪36、傳動軸37、切換器38和從動齒輪39;
所述方箱30為六面體方箱結構,方箱30的內部設有第一電機33、第一減速機34、主動齒輪35、大錐齒輪36、傳動軸37和切換器38,方箱30的前側板上設有搖把31,所述搖把31的一端設有與大錐齒輪36嚙合的小錐齒輪311;方箱30的右側板上設有切換器導槽302;方箱30的后側板的左、右兩側邊緣超出左、右側板,且在左、右兩側邊緣處分別設有3個安裝孔301,所述安裝孔301通過螺栓將調平支腿3安裝到運載平臺2上;所述地腳32位于方箱30的下方,且通過地腳32上的絲杠螺母321和傳動軸37上的絲杠相連接。
工作時,切換器38下移并固定于切換器導槽302的下端位置,切換到自動模式,第一電機33接受調平控制器21發(fā)來的左轉或右轉信號后,驅動主動齒輪35旋轉,主動齒輪35帶動從動齒輪39旋轉,從動齒輪39帶動切換器38旋轉,切換器38帶動傳動軸37旋轉,從而驅動地腳32伸縮,實現自動調平的目的;所述調平支腿3內設有限位開關,控制伸縮量極限,保證系統(tǒng)安全性。
切換器38上移并固定于切換器導槽302上端位置時,切換到手動模式,通過搖動搖把31,小錐齒輪311帶動大錐齒輪36旋轉,大錐齒輪36帶動切換器38旋轉,切換器38帶動傳動軸37旋轉,從而驅動地腳32伸縮,在十字氣泡儀24配合下實現手動調平的目的。
所述切換器38包括內圈、外圈和把手382,所述內圈為圓餅狀,內圈的中心設有帶有鍵槽的圓孔,該圓孔和帶有平鍵的光軸之間為動配合,內圈的上、下兩個端面分別設有一圈嚙合凸臺381,嚙合凸臺381的數量為八個,且在所在的節(jié)圓上均勻分布。所述外圈上連接把手382,外圈和內圈之間設有鋼珠,外圈固定后,內圈可以自由旋轉。切換器38切換到手動模式,切換器38上端面的嚙合凸臺381和大錐齒輪36的下端面的一圈方形凸起相嚙合;切換器38切換到自動模式,切換器38下端面的嚙合凸臺381和從動齒輪39的上端面的一圈方形凸起相嚙合。
所述運載平臺2為用槽鋼焊接的長方形框架結構,包括左槽鋼和右槽鋼;左槽鋼兩端緊鄰調平支腿3處和右槽鋼兩端兩端緊鄰調平支腿3處分別設有輔助支腿4,共四條輔助支腿4。
所述輔助支腿4包括橫梁41、鉸鏈42、法蘭43、搖把44、絲桿45、絲桿螺母46和支腳47。所述橫梁41為一段輕型工字鋼,它的一端連接鉸鏈42的鉸鏈套,鉸鏈42的鉸鏈軸連接在法蘭43上;它的另一端連接絲桿螺母46。所述絲桿45上端為矩形狀,便于搖把44插入,下端為絲桿,絲桿45安裝于絲桿螺母46上,絲桿45的下方連接支腳47,絲桿45和支腳47之間為活絡連接,絲桿45旋轉時,支腳47不旋轉。所述法蘭43焊接于運載平臺2框架的左、右側槽鋼的兩端,橫梁41與運載平臺2上平面形成向下傾斜狀。所述輔助支腿4增加運載平臺2的穩(wěn)定性,輔助支腿4通過鉸鏈42展開,支腿升降采用絲桿螺母結構,支腿的展開和升降采用人工調節(jié);非工作狀態(tài)下,支腿可收起合攏于運載平臺兩側,輔助支腿4收起時支腳47離地高度大于150mm;工作狀態(tài)下,輔助支腿展開,展開角度根據實際使用情況確定。
所述輔助支腿4展開的角度為0°~135°,展開半徑為1500mm。
所述轉臺5包括圓板51、旋轉機構52、俯仰機構53和底座54。所述底座54設有一塊正方形的底座板,所述底座板的四條邊的邊緣處均設有八個安裝孔,且和底板251的安裝孔相對應,所述底座板的相對平行的兩條邊上設有垂直于底座板的豎直框架,兩豎直框架和底座板構成U狀結構,豎直框架上端設有軸承座,兩個軸承座連接俯仰機構53。所述俯仰機構53設有第二電機減速機機構和半圓形齒輪機構,所述半圓形齒輪由第二電機減速機機構輸出軸上的小齒輪驅動,實現俯仰動作;所述旋轉機構52設有第三電機減速機機構,所述旋轉機構52的上端設有圓板51,所述圓板51上設有與測試架6底部配合的安裝孔,所述第三電機減速機機構驅動圓板51實現旋轉動作。
所述測試架6包括爬梯61、星孔板62、側裝板63、中間架64和圓孔板65。所述中間架64包括正五星狀分布的五根圓管641,五根圓管641等長且相互平行;相鄰圓管641之間用小圓管連接成五棱柱狀桁架結構,其中的兩根圓管641之間僅在管端處連接小圓管,中間敞開作為人進出的人孔門。所述中間架64的一端連接圓孔板65,所述圓孔板65上設有安裝孔,所述安裝孔與轉臺5上端圓板的安裝孔相對應;所述中間架64的另一端連接星孔板62,所述星孔板62設有連接孔,且與被測試的頂置式雷達天線底座上的安裝孔相對應;中間架64上與所述人孔門不相鄰的兩棱柱的外側連接側裝板63,所述側裝板63上設有安裝孔,且與被測試的側置式雷達天線底座上的安裝孔相對應;中間架64上與所述人孔門不相鄰的另兩棱柱的內側連接爬梯61。
所述吸波板7包括吸波模塊71和三角支架72。所述吸波模塊71包括吸波角錐711、基板712和方框713,所述方框713為條形鋁板制作的1000mm×1000mm的正方形邊框,所述正方形邊框的四條邊上均勻分布連接孔,所述基板712為1000mm×1000mm×2mm的鋁板,它的四邊和方框713的一側焊接連接,所述吸波角錐711為聚氨酯泡沫吸波材料制成的正四棱錐體,所述正四棱錐體底面為100mm×100mm,基板712上粘接十行吸波角錐711,每行為十個吸波角錐711。所述吸波板7是由吸波模塊71拼接而成的矩形吸波板。三角支架72為兩個三角架中間連接一根連接梁,用三角支架72將吸波板7固定于運載平臺2的后端。
所述調平傳感器23為電壓型傾角傳感器。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技術效果是:
(1)本實用新型的載運平臺自動調平,提高了工作效率;
(2)本實用新型能夠搭載多型天線設備進行多角度測試,使用簡單方便,易于操作。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拆去轉臺后的俯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轉臺接口示意圖。
圖4(a)是本實用新型調平支腿結構示意圖。
圖4(b)是本實用新型調平支腿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圖4(b)的局部放大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切換器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輔助支腿結構示意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轉臺結構示意圖。
圖9是本實用新型測試架結構示意圖。
圖10是本實用新型吸波模塊結構示意圖。
圖11(a)是本實用新型六塊吸波模塊拼接的吸波板結構示意圖。
圖11(b)是本實用新型四塊吸波模塊拼接的吸波板結構示意圖。
圖12(a)是本實用新型雷達天線的0°測試狀態(tài)示意圖。
圖12(b)是本實用新型雷達天線的30°測試狀態(tài)示意圖。
圖中序號:1.電動載車、11.電池組、2.運載平臺、21.調平控制器、22.轉臺控制箱、23.調平傳感器、24.十字氣泡儀、25.轉臺接口、251.底板、252.支撐板、3.調平支腿、30.方箱、301.安裝孔、302.切換器導槽、303.護罩、31.搖把、311.小錐齒輪、32. 地腳、321.絲杠螺母、322.方管、323.底座、33.第一電機、34.第一減速機、35.主動齒輪、36.大錐齒輪、37.傳動軸、38.切換器、381.嚙合凸臺、382.把手、39. 從動齒輪、4.輔助支腿、41.橫梁、42.鉸鏈、43.法蘭、44.搖把、45.絲桿、46.絲桿螺母、47.支腳、5.轉臺、51.圓板、52.旋轉機構、53.俯仰機構、54.底座、6.測試架、61.爬梯、62.星孔板、63.側裝板、64.中間架、641. 圓管、65.圓孔板、7. 吸波板、71.吸波模塊、711. 吸波角錐、712.基板、713.方框、72.三角支架、8.雷達天線。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通過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地說明。
實施例
參看圖1和圖2,一種用于雷達天線測試的載運平臺,包括電動載車1、運載平臺2、調平支腿3、輔助支腿4、轉臺5、測試架6和吸波板7。
所述電動載車1包括駕駛室、電動驅動系統(tǒng)、操控系統(tǒng)和蓄電池組11,所述電動驅動系統(tǒng)、操控系統(tǒng)和駕駛室合成一體,所述駕駛室下方兩側各設有一只防爆實心輪胎。所述運載平臺2為用槽鋼焊接的長方形框架結構,包括左槽鋼和右槽鋼,所述長方形框架上側鋪設一張鋼板,所述長方形框架下側的前端設有蓄電池組11,作為電動載車1的動力源,同時又為調平系統(tǒng)提供動力源。
所述運載平臺2下側的后端設有兩根平行的支撐輪軸,每根支撐輪軸的兩端各設一只防爆實心輪胎,所述運載平臺2的前端連接在駕駛室后側。
所述運載平臺2設有四個調平支腿3,所述左槽鋼和右槽鋼兩端分別設有一件調平支腿3,四個調平支腿3沿運載平臺2的縱橫軸線對稱矩形分布。左槽鋼兩端緊鄰調平支腿3處和右槽鋼兩端兩端緊鄰調平支腿3處分別設有輔助支腿4,共四條輔助支腿4。
所述運載平臺2上平面的四條邊的中間位置均設有一個調平傳感器23,所述調平傳感器23為電壓型傾角傳感器。所述運載平臺2的對角線交叉點位置設有一個十字氣泡儀24,所述運載平臺2的前端的左側的位置設有調平控制器21和轉臺控制箱22。
參見圖2和圖3,所述運載平臺2的上平面后部位置設有轉臺接口25,所述轉臺接口25包括底板251和支撐板252。所述底板251為一塊正方形鋼板,中心位置設有一個圓孔,四條邊的邊緣處均設有八個安裝孔。所述支撐板252由四根短鐵條和四根長鐵條連接成的米字形,且焊接在底板251的底面,底板251通過支撐板252固定在運載平臺2上。
參見圖4(a)、圖4(b)、圖5、圖6,所述調平支腿3包括方箱30、搖把31、地腳32、第一電機33、第一減速機34、主動齒輪35、大錐齒輪36、傳動軸37、切換器38和從動齒輪39。
所述地腳32包括絲杠螺母321、方管322和底座323,所述絲杠螺母321連接在方管322的上端,方管322的下端連接底座323。
所述方箱30為六面體箱體結構,方箱30的后側板的左、右兩側邊緣超出左、右側板,且在左、右兩側邊緣處分別設有3個安裝孔301。方箱30的前側板上部連接搖把31,所述搖把31的端部設有小錐齒輪311。方箱30的下側板設有護罩303,所述護罩303為方形管結構,其內壁與方管322的外壁為滑動配合。方箱30的右側板上設有切換器導槽302。所述第一電機33豎直安裝在所述后側板的左上方位置,所述第一電機33的輸出端向下,在其輸出端連接第一減速機34,第一減速機34的輸出端連接主動齒輪35。所述安裝孔301通過螺栓將調平支腿3安裝到運載平臺2上。
所述傳動軸37的結構是上部分是帶有平鍵的光軸,下部分是絲杠,中間設有一圓軸段,所述圓軸段下側通過軸套固定在方箱30的下側板上,圓軸段上側設有軸承,軸承的外圓上安裝從動齒輪39,所述從動齒輪39的上端面設有一圈方形凸起,方形凸起的數量為八個,且在所在的節(jié)圓上均勻分布。所述絲杠安裝于絲杠螺母321上。
參見圖5和圖6,所述帶有平鍵的光軸上設有切換器38,所述切換器38包括內圈、外圈和把手382,所述內圈為圓餅狀,它的中心設有帶有鍵槽的圓孔,該圓孔和帶有平鍵的光軸之間為動配合,它的上、下兩個端面分別設有一圈嚙合凸臺381,嚙合凸臺381的數量為八個,且在所在的節(jié)圓上均勻分布。所述外圈上連接把手382,外圈和內圈之間設有鋼珠,外圈固定后,內圈可以自由旋轉。
所述傳動軸37的上端端部設有軸承,該軸承外圓上連接大錐齒輪36,所述大錐齒輪36的下端面設有一圈方形凸起,方形凸起的數量為八個,且在所在的節(jié)圓上均勻分布。
工作時,把手382沿切換器導槽302向下拉動,并固定于切換器導槽302的下端位置,切換到自動模式,此時切換器38下端面的嚙合凸臺381和從動齒輪39的上端面的一圈方形凸起相嚙合,第一電機33接受調平控制器21發(fā)來的左轉或右轉信號后,驅動主動齒輪35旋轉,主動齒輪35帶動從動齒輪39旋轉,從動齒輪39帶動切換器38旋轉,切換器38帶動帶有平鍵的光軸和它下方的絲杠旋轉,從而驅動地腳32伸縮,實現自動調平的目的。所述調平支腿3內設有限位開關,控制伸縮量極限,保證系統(tǒng)安全性。
把手382沿切換器導槽302向上拉動,并固定于切換器導槽302的上端位置,切換到手動模式,此時切換器38上端面的嚙合凸臺381和大錐齒輪36的下端面的一圈方形凸起相嚙合,通過搖動搖把31,小錐齒輪311帶動大錐齒輪36旋轉,大錐齒輪36帶動切換器38旋轉,切換器38帶動帶有平鍵的光軸和它下方的絲杠旋轉,從而驅動地腳32伸縮,在十字氣泡儀24配合下實現手動調平的目的。
參見圖7,所述輔助支腿4包括橫梁41、鉸鏈42、法蘭43、搖把44、絲桿45、絲桿螺母46和支腳47。所述橫梁41為一段輕型工字鋼,它的一端連接鉸鏈42的鉸鏈套,鉸鏈42的鉸鏈軸連接在法蘭43上。它的另一端連接絲桿螺母46。所述絲桿45上端為矩形狀,便于搖把44插入,下端為絲桿,絲桿45安裝于絲桿螺母46上,絲桿45的下方連接支腳47,絲桿45和支腳47之間為活絡連接,絲桿45旋轉時,支腳47不旋轉。所述法蘭43焊接于運載平臺2框架的左、右側槽鋼的兩端,橫梁41與運載平臺2上平面形成向下傾斜狀。所述輔助支腿4增加運載平臺2的穩(wěn)定性,輔助支腿4通過鉸鏈42展開,展開角度0°~135°,展開半徑為1500mm,支腿升降采用絲桿螺母結構,支腿的展開和升降采用人工調節(jié)。非工作狀態(tài)下,支腿可收起合攏于運載平臺兩側,輔助支腿4收起時支腳47離地高度大于150mm。工作狀態(tài)下,輔助支撐腿展開,展開角度根據實際使用情況確定。
參見圖8,所述轉臺5包括圓板51、旋轉機構52、俯仰機構53和底座54。所述底座54設有一塊正方形的底座板,所述底座板的四條邊的邊緣處均設有八個安裝孔,且和底板251的安裝孔相對應,所述底座板的相對平行的兩條邊上設有垂直于底座板的豎直框架,兩塊豎直框架和底座板構成U狀結構,豎直框架上端設有軸承座,兩個軸承座連接俯仰機構53。所述俯仰機構53設有第二電機減速機機構和半圓形齒輪機構,所述半圓形齒輪由第二電機減速機機構輸出軸上的小齒輪驅動,實現俯仰動作。所述旋轉機構52設有第三電機減速機機構,所述旋轉機構52的上端設有圓板51,所述圓板51上設有與測試架6底部配合的安裝孔,所述第三電機減速機機構驅動圓板51實現旋轉動作。
參見圖9,所述測試架6包括爬梯61、星孔板62、側裝板63、中間架64和圓孔板65。所述中間架64包括正五星狀分布的五根圓管641,五根圓管641等長且相互平行;相鄰圓管641之間用小圓管連接成五棱柱狀桁架結構,其中的兩根圓管641之間僅在管端處連接小圓管,中間敞開作為人進出的人孔門。所述中間架64的一端連接圓孔板65,所述圓孔板65上設有安裝孔,所述安裝孔與轉臺5上端圓板的安裝孔相對應;所述中間架64的另一端連接星孔板62,所述星孔板62設有連接孔,且與被測試的頂置式雷達天線底座上的安裝孔相對應。中間架64上與所述人孔門不相鄰的兩棱柱的外側連接側裝板63,所述側裝板63上設有安裝孔,且與被測試的側置式雷達天線底座上的安裝孔相對應。中間架64上與所述人孔門不相鄰的另兩棱柱的內側連接爬梯61。
參見圖10、圖11(a)、圖11(b),所述吸波板7包括吸波模塊71和三角支架72。所述吸波模塊71包括吸波角錐711、基板712和方框713,所述方框713為條形鋁板制作的1000mm×1000mm的正方形邊框,所述正方形邊框的四條邊上均勻分布連接孔,所述基板712為1000mm×1000mm×2mm的鋁板,它的四邊和方框713的一側焊接連接,所述吸波角錐711為聚氨酯泡沫吸波材料制成的正四棱錐體,所述正四棱錐體底面為100mm×100mm,基板712上粘接十行吸波角錐711,每行為十個吸波角錐711。所述吸波板7是由吸波模塊71拼接而成的矩形吸波板。三角支架72為兩個三角架中間連接一根連接梁,用三角支架72將吸波板7固定于運載平臺2的后端,所述吸波板7連接在運載平臺2后端的框架槽鋼上,且與運載平臺2的上平面相垂直。圖11(a)是六塊吸波模塊71拼接的吸波板7的結構。圖11(b)是四塊吸波模塊71拼接的吸波板7的結構。
所述吸波板7遮擋電動載車1、運載平臺2、轉臺5及測試架6的金屬裸露部分,防止其產生回波反射,同時能夠吸收天線回波,防止回波對雷達天線測試產生影響。
參見圖12(a)、圖12(b),本實用新型工作時,調平傳感器23將感應的數據傳到調平控制器21,調平控制器21將數據進行處理,調平控制器21的輸入端與調平傳感器23的輸出端連接,調平控制器21的輸出端與調平支腿3的第一電機33輸入端連接,調平傳感器23兩兩一組,分別用來感應運載平臺2的縱向、橫向的傾斜度,調平控制器21根據調平傳感器23反饋的傾斜度數據進行處理,進而分別驅動四個調平支腿3,配合運載平臺2進行自動調平。或者利用四個調平支腿3配合十字氣泡儀24對運載平臺2進行手動調平。
將需要測試的雷達天線8連接在測試架6上,轉臺控制箱22根據測試需要傳給轉臺5信號,轉臺5收到指令信號后水平旋轉或前后傾仰,由測試架6帶動雷達天線8完成多方位的測試。
圖12(a)是本實用新型雷達天線8的0°測試狀態(tài)。圖12(b)是本實用新型雷達天線8的30°測試狀態(tài)。
以上內容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形狀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