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食品分析檢測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同時檢測葡萄酒中六種著色劑含量的方法。
背景技術:
具有健康養(yǎng)生作用的葡萄酒近年來越來越受人們的青睞,隨之葡萄酒的安全問題也越來越受公眾關注。
在食品中添加著色劑是為了改善食品的色澤,增加人們的食欲,同時提高其價值。食品著色劑可分為天然色素和人工合成色素兩大類,因人工合成色素具有成本低廉、色調多樣、色澤亮艷和著色力強等特點,在食品加工業(yè)中被廣泛采用。但是這類著色劑多屬偶氮類化合物,一般是以芳香烴化合物為原料合成的,毒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合成色素有慢性毒性或致癌性,故我國對人工合成著色劑的限制較嚴。
目前食品中合成著色劑的檢測方法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譜法、薄層色譜法、示波極譜法等。根據(jù)國標GB/T 5009.35-2003推薦高效液相色譜法為第一法,其存在的問題是:樣品前處理步驟繁瑣,過程易損失,導致回收率低;樣品中存在亮藍會容易被甲醇-甲酸混合溶液洗去,回收率低下;工作人員要極其熟練,用于大批量樣品檢測效率低下。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同時檢測葡萄酒中六種著色劑含量的方法,使用Q-Exactive液質聯(lián)用儀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樣品前處理簡單、分析時間短、樣品損失少、穩(wěn)定性好,為葡萄酒的安全分析提供一套有效的檢測方法。
本發(fā)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
一種同時檢測葡萄酒中六種著色劑含量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待測樣品的制備:量取一定體積的待測酒樣,煮沸至盡干除,用超純水定容至初體積,過0.45μm微孔濾膜,待測;
2)著色劑混合標準溶液的制備:分別稱取一定量的著色劑標準物質,用超純水稀釋定容至一定體積,作為著色劑混合標準儲備液,使用時分別吸取一定量的儲備液混合,隨后逐級稀釋至5、6.25、10、20、50倍所需濃度溶液,過0.45μm水相微孔濾膜,待測;
3)步驟1)樣品和步驟2)混標分別采用Q-Exactive液質聯(lián)用儀進行著色劑分離、檢測,
色譜條件為:
色譜柱:HypersilGOLDC18色譜柱(100mm×2.1mm,3μm);流動相:A:3~7mM甲酸銨水溶液或乙酸銨水溶液,B:甲醇;流速:0.30mL/min;柱溫:25~40℃;進樣量:5μL;梯度洗脫程序: 0~3min,3%B-25%B,3~9min,25%B-70%B,9~12min,70%B-90%B,12~15min,90%B, 15~15.1min,90%B-3%B,15.1~18min,3%B;
質譜條件為:
離子源:電噴霧離子源(ESI);掃描模式:負離子全掃模式Full-MS;鞘氣壓力:35arb;輔助氣壓力:10arb;毛細管電壓:3.0kv;分辨率:70,000;掃描范圍:300-800m/z;
4)對比樣品中未知物質與標品中各標準物質的保留時間和母離子質荷比進行樣品中著色劑的定性分析,采用外標法進行樣品中著色劑定量分析,即樣品中著色劑相應的母離子質荷比和保留時間的峰面積代入六種著色劑的混合標準溶液逐級稀釋所繪制的標準曲線中,查出樣品中各著色劑的含量。
本發(fā)明進一步改進方案是,所述著色劑分別為檸檬黃、日落黃、莧紅素、誘惑紅、胭脂紅和亮藍。
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明顯優(yōu)點:
本發(fā)明利用Q-Exactive液質聯(lián)用儀(高效液相色譜-四級桿-靜電場軌道離子阱質量分析聯(lián)用儀)特定檢測條件,6種著色劑在前8 min內都流出色譜柱都實現(xiàn)了很好的分離,互不干擾相互的檢測與分析。所述著色劑定性分析,是通過對比酒樣中未知物質的保留時間和母離子質荷比與6種著色劑標準品的保留時間和母離子質荷比得到。所述著色劑定量分析,是通過將待測酒樣分離檢測后得到的相應的母離子質荷比和保留時間的峰面積代入6種著色劑的混合標準溶液逐級稀釋所繪制的標準曲線中,查出酒樣中各著色劑的含量。本發(fā)明對葡萄酒樣中6種著色劑的檢測準確性好、靈敏度高、精密性好,回收率符合分析檢測要求。以前檢測酒中是否有著色劑及其含量需要花費一到兩天的時間,采用該方法在兩至三小時內就可檢測出來。
附圖說明
圖1是實施例中標品檸檬黃(2.16min)、莧菜紅(2.86min)、胭脂紅(3.58min)、日落黃(3.83min)、誘惑紅(4.13min)、亮藍(5.26min)的總離子流圖
圖2是實施例中標品檸檬黃(a)的全掃描質譜圖。
圖3是實施例中標品莧紅素(b)的全掃描質譜圖。
圖4是實施例中標品和胭脂紅(c)的全掃描質譜圖。
圖5是實施例中標品日落黃(a)的全掃描質譜圖。
圖6是實施例中標品誘惑紅(b)的全掃描質譜圖。
圖7是實施例中標品亮藍(c)的全掃描質譜圖。
圖8是實施例中標品檸檬黃(NMH)、莧菜紅(XHS)、胭脂紅(YZH)、日落黃(RLH)、誘惑紅(YHH)、亮藍(LL)的標準曲線及其線性方程、相對標準偏差平方(X:105Cg/mL,C為著色劑標準溶液濃度)。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液質聯(lián)用儀同時檢測葡萄酒中6種著色劑含量的方法,所述6種著色劑包括:檸檬黃、日落黃、莧紅素、誘惑紅、胭脂紅和亮藍。該方法具體實施如下:
a、樣品預處理:量取25 mL 市售葡萄酒于50 mL燒杯中,預熱煮沸至盡干,加水定容至25 mL。
b、著色劑混合標準溶液的配制:分別稱取約1g著色劑標準物質混合用超純水稀釋定容至100 mL,作為混合標準物質儲備液,檸檬黃、誘惑紅、莧紅素、胭脂紅、亮藍、日落黃的標準溶液濃度分別為4.527×10-4g/mL、3.32×10-4g/mL、9.282×10-4g/mL、9.77×10-4g/mL 、9.28×10-4g/mL 、4.489×10-4g/mL;使用時分別吸取一定量的儲備液混合,隨后逐級稀釋(5、6.25、10、20、50倍)至所需濃度溶液,用0.45μm水相微孔膜過濾后進樣分析。
c、使用高效液相色譜-四級桿-靜電場軌道離子阱質量分析聯(lián)用儀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根據(jù)物質的保留時間和母離子質荷比m/z進行定性分析及利用外標法實現(xiàn)葡萄酒中著色劑的定量分析。
用高效液相色譜實現(xiàn)著色劑的分離,色譜條件為:色譜柱為C18色譜柱,流動相為甲醇和甲酸銨或乙酸銨溶液,進行梯度洗脫。梯度洗脫條件為:A為3~7mM甲酸銨或乙酸銨水溶液,B為色譜級甲醇;流速為0.30 mL; 柱溫25~40℃;梯度洗脫程序:0~3min,3%B-25%B,3~9min,25%B-70%B,9~12min,70%B-90%B,12~15min,90%B, 15~15.1min,90%B-3%B,15.1~18min,3%B。
用四級桿-靜電場軌道離子阱質量分析器進行著色劑的定性與定量分析參數(shù)為:儀器,賽默飛Q-Exactive高分辨質譜儀;離子源,電噴霧離子源;掃描模式,負離子全掃模式(Full-MS);鞘氣壓力,35 arb;輔助氣壓力,10 arb;毛細管電壓,3.0 kv;分辨率:70000;掃描范圍:300~800 m/z。
根據(jù)物質的保留時間和母離子質量m/z進行著色劑的定性分析,其中當前實驗條件下檸檬黃的母離子質荷比為466.9969,保留時間為2.16min;莧菜紅的母離子質荷比536.9736,保留時間為2.86min;胭脂紅的母離子質荷比為536.9737,保留時間為3.58min;日落黃的母離子質荷為407.0011,保留時間為3.83min;誘惑紅的母離子質荷比451.0276,保留時間為4.13min;亮藍的母離子質荷比為747.1510,保留時間為5.26min,見附圖1、附圖2至附圖7。其中莧菜紅和胭脂紅是同分異構體,具有相似的結構,碰撞解離后形成了一系列同分異構的子離子。
根據(jù)外標法進行著色劑的定量分析,經(jīng)過查閱著色劑在食品中的限量標準上將前期所配制的著色劑混標溶液進行了稀釋,分別為5、6.25、10、25、50倍,進行標準曲線的繪制,得到下述結果:在2.0664×10-5~2.0664×10-4g/mL范圍內,檸檬黃的離子強度與其濃度呈線性關系;在2.331×10-5~2.331×10-4g/mL范圍內,莧紅素的離子強度與其濃度呈線性關系;在7.816×10-6~7.816×10-5g/mL范圍內,胭脂紅的離子強度與其濃度呈線性關系;在1.5312×10-5~1.5312×10-4g/mL范圍內,日落黃的離子強度與其濃度呈線性關系;3.984×10-6~3.984×10-5g/mL范圍內,誘惑紅的離子強度與其濃度呈線性關系;1.4944×10-5~1.4944×10-5g/mL范圍內,誘惑紅的離子強度與其濃度呈線性關系。見附圖8。
根據(jù)信噪比來計算所述方法的檢測限與定量限,將儲備液稀釋1000后進行檢測,測定11次后,計算所得檢測限:檸檬黃、日落黃、莧紅素、誘惑紅、胭脂紅和亮藍分別為3.14×10-9 g/mL、5.22×10-9 g/mL、4.48×10-9 g/mL、9.78×10-9 g/mL、7.57×10-9 g/mL、 4.07×10-9 g/mL;定量限:檸檬黃、日落黃、莧紅素、誘惑紅、胭脂紅和亮藍分別為1.05×10-8g/mL、1.74×10-8g/mL、1.49×10-8g/mL、3.26×10-8g/mL、2.52×10-8g/mL、1.36×10-8g/mL。
對比分析實驗進行中兩種市售葡萄酒酒樣的色譜總離子流圖,著色劑并未檢出。
向市售葡萄酒中加入3個不同級別的中國著色劑標準限量附近的濃度進行回收率分析,如表1所示均在83.12% ~119.6%內,符合分析要求。
表1 回收率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