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扇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說明】
[0001]【技術領域】
一種風扇結構,尤指一種可降低整體厚度而提升性能與降低噪音產(chǎn)生之風扇結構。
[0002]【【背景技術】】
按,近年來隨著電子產(chǎn)業(yè)之發(fā)展,電子元件之性能迅速提升,運算處理速度越來越快,且其內(nèi)部晶片組的運算速度不斷提升,晶片數(shù)量也不斷增加,而前述晶片在工作時所散發(fā)的熱量也相應增加,如果不將這些熱源即時散發(fā)出去,將極大影響電子元件的性能,使電子元件的運算處理速度降低,并隨著熱量之不斷累積,還可能燒毀電子元件,因此散熱已成為電子元件的重要課題之丨,而利用散熱風扇作為散熱裝置乃為常見的方法。
[0003]而在有限的系統(tǒng)空間中其所使用之散熱風扇以小型之離心風扇作為解熱使用,請參閱第ΙΑ、1B及1C圖所不,該離心風扇1主要包含有一框體11、一蓋體12、一風扇輪轂13、以及環(huán)設于該風扇輪轂外部的復數(shù)扇葉14,其中所述框體11下風具有一進風口 111,而該蓋體12也具有一進風口 121,且該蓋體12蓋設于所述框體11上方,并與所述框體11組設后于側邊形成有一出風口 112,而該風扇輪轂13及扇葉14相對組設于框體11與蓋體12間,當該風扇輪轂13運轉時則透過該等扇葉14旋轉帶動周圍空氣流動,將從上下方之進風口 111、121進入之軸向氣流轉向沿該風扇輪轂13之徑向氣流后由出風口 112排出。
[0004]但其中所述離心風扇1產(chǎn)品設計時,其風扇輪轂13之上下需預留有入風空間,也就是說其風扇輪轂13與扇葉14需與蓋體12及框體11底部間預留有入風空間,但就離心風扇使用時主要考慮條件就是需薄型化設計,但其預留之入風空間就會增加其整體厚度;又或需考慮其薄型化設計而減少上下之入風空間時,就會影響其離心風扇1運作性能;更且所述風扇輪轂13與扇葉14于運轉時,其蓋體12與框體11之進風口 111、121也會增加其離心扇之運轉噪音。
[0005]故習知具有下列缺點:
薄型化設計困難;
風扇運作性能受影響;
容易增加運轉噪音。
[0006]是以,要如何解決上述習用之問題與缺失,即為本案之發(fā)明人與從事此行業(yè)之相關廠商所亟欲研究改善之方向所在者。
[0007]【新型內(nèi)容】
爰此,為解決上述習知技術之缺點,本發(fā)明之主要目的,提供一種可降低整體厚度與提升性能之風扇結構。
[0008]本發(fā)明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種可降低噪音產(chǎn)生之風扇結構。
[0009]為達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風扇結構,包含:一上蓋;一風扇框體,與所述上蓋對應蓋合共同界定一容置空間并具有一軸筒,且該風扇框體具有一第一側及一第二側及一第三側及一第四側,所述第一側具有一入風口與該第三側具有一出風口,而該第二側具有一第一側壁與該第四側具有一第二側壁,該第一側壁具有延伸至所述入風口之一突部,而該第二側壁具有一檔部;一定子組件,設置于所述容置空間內(nèi)且套設于所述軸筒外部;及一輪轂,設置于所述容置空間內(nèi)且套設于所述定子組外部,且該輪轂向外側延伸有復數(shù)展部,該展部相對輪轂另一端設置有復數(shù)扇葉。
[0010]所述突部與所述出風口間具有一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與所述扇葉間具有一第一漸擴空間與一第一距離。
[0011]所述檔部與所述入風口間具有一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與所述扇葉間具有一第二漸擴空間與一第二距離。
[0012]所述第一距離與所述第二距離與所述輪轂中心形成于一水平切線位置上,且所述第一距離大于第一距離兩倍及至少兩倍。
[0013]所述展部之長度大于所述扇葉之長度。
[0014]所述各扇葉間具有一連接部,且各扇葉經(jīng)由該第一連接部環(huán)繞組接,使其扇葉呈現(xiàn)環(huán)狀,且該連接部另連接所述展部相對輪轂另一端。
[0015]藉此,所述風扇結構由側邊入風及側邊出風,使其風扇結構可減少入風空間以有效降低整體厚度與同時可維持其薄型化設計且提升運作性能之功效,并同時可有效解決因上下入風口無遮蔽效應所產(chǎn)生之噪音問題,可有效降低噪音產(chǎn)生之問題。
[0016]【【附圖說明】】
圖1A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1B立體組合示意圖;
圖1C組合剖視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第一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局部分解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平面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實施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第二較佳實施例的分解示意圖;
圖7A為本發(fā)明第三較佳實施例的分解示意圖;
圖7B為本發(fā)明第三較佳實施例的分解示意圖。
[0017]風扇結構2 上蓋3
風扇框體4 容置空間41 軸筒411 第一側42 第二側43 第三側44 第四側45 入風口 46 出風口 47 第一側壁48 突部481
第一漸擴空間482 延伸部483 第二側壁49 檔部491
第二漸擴空間492 第二延伸部493 定子組件5 輪轂6 展部61 展部長度L2 扇葉62 扇葉長度L1 連接部63 第一距離D1 第二距離D2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fā)明之上述目的及其結構與功能上的特性,將依據(jù)所附圖式之較佳實施例予以說明。
[0018]請參閱圖2、圖3及圖4所示,為本發(fā)明風扇結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立體分解示意圖及局部分解示意圖及平面示意圖,如圖所示,本發(fā)明之風扇結構2包括有一上蓋3及一風扇框體4及一定子組件5及一輪轂6 ;
其中所述上蓋3蓋合該風扇框體4并共同界定一容置空間41,且該風扇框體4于中心位置處具有一軸筒411,并該風扇框體4具有一第一側42及一第二側43及一第三側44及一第四側45,其中該第一側42具有一入風口 46與該第三側44具有一出風口 47,而該第二側43具有一第一側壁48與該第四側45具有一第二側壁49,而該第一側壁48具有一突部481,該突部481由第一側壁48往入風口 46方向延伸,且該突部481與出風口間具有一第一延伸部483,而該第二側壁49具有一檔部491,其中所述檔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