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自動化控制的技術領域,尤指地鐵隧道智能型排水裝置。
背景技術:
地鐵的每一個站,都有獨立的排水系統(tǒng),并且地鐵隧道里,也同樣有排水系統(tǒng)。然而目前的這些排水系統(tǒng)多需要人工定時監(jiān)控排水作業(yè),不僅繁瑣,還增加人工操作的工作強度,給鐵隧整體自動化排水帶來了諸多不足之處。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地鐵隧道智能型排水裝置,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技術解決放案是:地鐵隧道智能型排水裝置由地鐵道軌、井箅子、箱門、隧道、電氣箱、單片機、上水位感應探頭、排水管、水泵、抽水管、濾網(wǎng)、水面、下水位感應探頭、沉淀池、泄水井組成;在隧道的地鐵道軌一側下部設置帶井箅子的泄水井,泄水井的下部設置沉淀池,沉淀池的中上部一側設置上水位感應探頭,沉淀池的另一側中下部設置下水位感應探頭,沉淀池的下部一側設置帶濾網(wǎng)的排水口,沉淀池的外側設置帶排水管的水泵,水泵的抽水管與排水口連接;隧道一側的墻壁上設置帶箱門的電氣箱,電氣箱內(nèi)部設置單片機。
所述的上水位感應探頭和下水位感應探頭的信號源連接線分別與單片機連接;水泵由單片機控制與外部電源連接,即可。
運行時,隧道內(nèi)的水面水位由井箅子處通過泄水井排入沉淀池;當水位達到沉淀池的上水位時,上水位感應探頭將感應的水位信號發(fā)送給單片機,單片機控制水泵開啟進行排水;當當水位達到沉淀池的下水位時,下水位感應探頭將感應的水位信號發(fā)送給單片機,單片機控制水泵關閉停止排水。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水位感應探頭和下水位感應探頭以及單片機諸多控制水泵運行,可有效地排除隧道內(nèi)的積水,確保隧道內(nèi)車輛運行安全,具有現(xiàn)代化控制運行效果號的優(yōu)點,是隧道自動化排水理想的地鐵隧道智能型排水裝置。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實用新型發(fā)明進一步描述。
附圖1為地鐵隧道智能型排水裝置示意圖。
圖中:1、地鐵道軌,2、井箅子,3、箱門,4、隧道,5、電氣箱,6、單片機,7、上水位感應探頭,8、排水管,9、水泵,10、抽水管,11、濾網(wǎng),12、水面,13、下水位感應探頭,14、沉淀池,15、泄水井。
具體實施方式
由附圖1所示,地鐵隧道智能型排水裝置由地鐵道軌1、井箅子2、箱門3、隧道4、電氣箱5、單片機6、上水位感應探頭7、排水管8、水泵9、抽水管10、濾網(wǎng)11、水面12、下水位感應探頭13、沉淀池14、泄水井15組成;在隧道4的地鐵道軌1一側下部設置帶井箅子2的泄水井15,泄水井16的下部設置沉淀池14,沉淀池14的中上部一側設置上水位感應探頭7,沉淀池14的另一側中下部設置下水位感應探頭13,沉淀池14的下部一側設置帶濾網(wǎng)11的排水口,沉淀池14的外側設置帶排水管8的水泵9,水泵9的抽水管10與排水口連接;隧道4一側的墻壁上設置帶箱門3的電氣箱5,電氣箱5內(nèi)部設置單片機6。
所述的上水位感應探頭7和下水位感應探頭13的信號源連接線分別與單片機6連接;水泵9由單片機6控制與外部電源連接,即為地鐵隧道智能型排水裝置。
以上所述,實施方式僅僅是對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并非對本發(fā)明的范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技術的精神的前提下,本領域工程技術人員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作出的各種變形和改進,均應落入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書確定的保護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