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直管式的油井平衡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采油設備及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套裝式油井平衡器。
技術背景
現(xiàn)有的抽油機由于采油的工況發(fā)生變化,導致抽油機擺臂負載分布不平衡,波動 性大,當抽油機的擺臂處于下降過程時,由于擺臂的重力作用,產(chǎn)生重力勢能,大大的減少 了主電機的輸出功率,甚至產(chǎn)生負功現(xiàn)象;當抽油機的擺臂處于上升過程時,主電機的輸出 功率不僅要用于克服抽油所產(chǎn)生的工作負載,同時需要克服擺臂上升等產(chǎn)生的重力負載, 主電機的輸出功率將大大增加。由于抽油機擺臂上升和下降過程中,主電機的輸出功率波 動性大,增大了抽油機的損耗。液壓平衡器主要由蓄能器和液壓缸組成,上、下兩安裝點分 別安裝在抽油機的擺臂和機體上。液壓平衡器利用蓄能器預設壓力,通過液壓缸作用在抽 油機的擺臂上,平衡抽油機擺臂重力分布。當抽油機擺臂下行時,抽油機擺臂重力作用于液 壓油缸,并通過液壓油進一步壓縮蓄能器中的氮氣,蓄能器吸收和儲存能量,同時提高了主 電機的輸出功率;當抽油機擺臂上行時,蓄能器中的壓縮氮氣通過液壓油缸作用于抽油機 擺臂上,蓄能器向抽油機釋放能量,同時降低了主電機的輸出功率。所以,通過液壓平衡器 可以均衡抽油機主電機的輸出功率,提高抽油機的工作效率,降低能源消耗?,F(xiàn)有的液壓平 衡器一般通過管路把蓄能器和液壓缸在一起,結構復雜,安裝不方便,管路的連接點較多, 由于抽油機工作過程中,液壓平衡器會不斷擺動,大大增加了液壓平衡器漏油的幾率。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針對現(xiàn)有油井平衡器的不足,提出了一種能一體安裝,無中間連接管路,結 構簡單,安裝方便且可靠性高的直管式的油井平衡器。
直管式的油井平衡器主要由蓄能器和液壓缸組成,其中蓄能器為活塞式蓄能器, 該蓄能器由蓄能器缸筒組件、蓄能器活塞組件和蓄能器充氣閥22組成;液壓缸由液壓缸缸 筒組件,活塞和活塞桿組件,油缸端蓋組件,液壓缸上端面密封9和下連接頭21組成;所述 的蓄能器和液壓缸由螺釘10把蓄能器缸筒連接法蘭7和液壓缸上連接法蘭8連接起來。
所述的蓄能器缸筒組件包括上連接頭1,蓄能器上端蓋2,蓄能器缸筒3,蓄能器缸 筒連接法蘭7,所述各個零件焊接成蓄能器缸筒組件。
所述的蓄能器活塞組件包括蓄能器活塞4,蓄能器活塞導向帶5,蓄能器活塞密封 件6。
所述的液壓缸缸筒組件包括液壓缸缸筒11、液壓缸連上接法蘭8和液壓缸連下接 法蘭15,三者焊接在一起成為液壓缸缸筒組件。
所述的活塞和活塞桿組件包括活塞12、活塞桿20、及活塞導向帶13和活塞密封件 14。
進一步的,活塞12、活塞桿20相互焊接在一起。
進一步的,活塞和活塞桿組件與下連接頭21相互焊接在一起。3
所述的油缸端蓋組件包括油缸端蓋16,油缸端蓋導向帶19,油缸端蓋防塵圈18。
進一步的,所述的油缸端蓋16與液壓缸連下接法蘭15通過螺釘17連接起來。
所述的液壓缸上連接法蘭8上有注油孔E、注油孔堵塞23及密封件對。
所述的蓄能器還可以為彈簧式蓄能器或皮囊式蓄能器。
本發(fā)明所述的套裝式油井平衡器的優(yōu)點在于蓄能器和液壓缸套裝連接,形成一 體,整個設備的結構簡單,安裝方便,使維護更加簡單;活塞桿的下置,能有效應對缸體的污 染及減少維護;直管式油井平衡器設有儲油腔,該設置不僅可以利用所述油液傳遞動力,還 可以保證油缸的潤滑,同時由于油缸有杠腔不用使用液壓油,能有效的減少油液泄漏,降低 成本;可以合理調節(jié)抽油機工作循環(huán)的載荷分配,充分有效利用電力,實現(xiàn)節(jié)能減排。
圖1直管式油井平衡器整設計圖。
圖2直管式油井平衡器液壓缸連接法蘭的剖面示意圖。
實施方式如圖1所示的套裝式油井平衡器,直管式的油井平衡器主要由蓄能器和液壓缸組成, 其中蓄能器為活塞式蓄能器,該蓄能器由蓄能器缸筒組件、蓄能器活塞組件和蓄能器充氣 閥22組成;液壓缸由液壓缸缸筒組件,活塞和活塞桿組件,油缸端蓋組件,液壓缸上端面密 封9和下連接頭21組成;所述的蓄能器和液壓缸由螺釘10把蓄能器缸筒連接法蘭7和液 壓缸上連接法蘭8連接起來。
所述的蓄能器缸筒組件包括上連接頭1,蓄能器上端蓋2,蓄能器缸筒3,蓄能器缸 筒連接法蘭7,所述各個零件焊接成蓄能器缸筒組件。
所述的蓄能器活塞組件包括蓄能器活塞4,蓄能器活塞導向帶5,蓄能器活塞密封 件6。
所述的液壓缸缸筒組件包括液壓缸缸筒11、液壓缸連上接法蘭8和液壓缸連下接 法蘭15,三者焊接在一起成為液壓缸缸筒組件。
所述的活塞和活塞桿組件包括活塞12、活塞桿20、及活塞導向帶13和活塞密封件 14 ;活塞12、活塞桿20相互焊接在一起;活塞和活塞桿組件與下連接頭21相互焊接在一 起。
所述的油缸端蓋組件包括油缸端蓋16,油缸端蓋導向帶19,油缸端蓋防塵圈18 ; 所述的油缸端蓋16與液壓缸連下接法蘭15通過螺釘17連接起來。
所述的液壓缸上連接法蘭8上有注油孔E、注油孔堵塞23及密封件對。
直管式液壓平衡器的安裝過程如下首先,根據(jù)抽油機的工作負載,確定直管式液 壓平衡器的安裝位置,進一步確定直管式液壓平衡器上連接頭1和下連接頭21的中心孔 距,打開注油孔堵塞閥23,調節(jié)上連接頭1的中心孔N和下連接頭21的中心孔M距至要求 位置,通過液壓缸連接法蘭8上的注油孔E向液壓缸“C”腔注入液壓油,確認液壓缸” C”腔 注滿油后擰緊注油孔堵塞23 ;其次,根據(jù)抽油機的工作負載,確定直管式液壓平衡器蓄能 器的充氣壓力,通過蓄能器充氣閥22向蓄能器“D”腔充入氮氣,直至氮氣壓力達到設定壓 力;再次,完成直管式液壓平衡器的上下連接安裝;至此完成直管式液壓平衡器的安裝。
直管式液壓平衡器的工作過程如下原始狀態(tài),抽油機的擺臂處于最高位置,由于重力作用,擺臂下行,帶動直管式液壓平衡器的上蓄能器缸筒連接法蘭7向下運動,蓄能器 缸筒上連接頭1通過蓄能器上端蓋2,蓄能器缸筒3,蓄能器缸筒連接法蘭7,推動液壓缸連 接法蘭8和液壓缸缸筒11向下運動,液壓缸“C”腔的油液被壓縮,“C”腔的油壓作用于蓄 能器活塞4上,蓄能器活塞4向上移動,進一步壓縮蓄能器“D”腔內的氮氣,氮氣壓力上升, 并以壓力能的形式吸收和儲存抽油機的擺臂重力勢能,直至抽油機擺臂運動到最低點;當 抽油機擺臂向上運動,開始抽油動作時,蓄能器“D”腔內的壓縮氮氣的壓力作用于蓄能器上 端蓋2,通過上連接頭1向外輸出動力,釋放能量,上連接頭1向上運動;同時,由于上連接 頭1通過蓄能器上端蓋2,蓄能器缸筒3,蓄能器缸筒連接法蘭7,帶動液壓缸連接法蘭8和 液壓缸缸筒11向上運動,蓄能器活塞4向下移動,液壓油被逐步推回液壓缸“C”腔,直至抽 油機擺臂運動到最高點,完成一次動作循環(huán)。
權利要求
1.直管式的油井平衡器,其特征在于,主要由蓄能器和液壓缸組成,其中蓄能器為活塞 式蓄能器,該蓄能器由蓄能器缸筒組件、蓄能器活塞組件和蓄能器充氣閥(22)組成;液壓 缸由液壓缸缸筒組件,活塞和活塞桿組件,油缸端蓋組件,液壓缸上端面密封(9)和下連接 頭(21)組成;所述的蓄能器和液壓缸由螺釘(10)把蓄能器缸筒連接法蘭(7)和液壓缸上連 接法蘭(8)連接起來。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直管式的油井平衡器,其特征在于蓄能器缸筒組件包括上連接 頭(1),蓄能器上端蓋(2),蓄能器缸筒(3),蓄能器缸筒連接法蘭(7),所述各個零件焊接成 蓄能器缸筒組件。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直管式的油井平衡器,其特征在于蓄能器活塞組件包括蓄能器 活塞(4 ),蓄能器活塞導向帶(5 ),蓄能器活塞密封件(6 )。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直管式的油井平衡器,其特征在于液壓缸缸筒組件包括液壓缸 缸筒(11)、液壓缸連上接法蘭(8)和液壓缸連下接法蘭(15),三者焊接在一起成為液壓缸 缸筒組件。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直管式的油井平衡器,其特征在于活塞和活塞桿組件包括活塞 (12)、活塞桿(20)、及活塞導向帶(13)和活塞密封件(14);所述的活塞(12)和活塞桿(20) 相互焊接在一起;活塞和活塞桿組件與下連接頭(21)相互焊接在一起。
6.如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直管式的油井平衡器,其特征在于油缸端蓋組件包括油缸 端蓋(16),油缸端蓋導向帶(19),油缸端蓋防塵圈(18);所述的油缸端蓋(16)與液壓缸連 下接法蘭(15)通過螺釘(17)連接起來。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直管式的油井平衡器,其特征在于液壓缸上連接法蘭(8)上有 注油孔E、注油孔堵塞(23)及密封件(24)。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直管式的油井平衡器,其特征在于直管式液壓平衡器活塞桿 (18)下置,能有效應對缸體的污染及減少維護。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直管式的油井平衡器,其特征在于蓄能器還可以為彈簧式蓄能 器或皮囊式蓄能器。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所述的套裝式油井平衡器直管式的油井平衡器主要由蓄能器和液壓缸組成,其中蓄能器為活塞式蓄能器,該蓄能器由蓄能器缸筒組件、蓄能器活塞組件和蓄能器充氣閥組成。其優(yōu)點在于蓄能器和液壓缸套裝連接,形成一體,整個設備的結構簡單,安裝方便,使維護更加簡單;活塞桿的下置,能有效應對缸體的污染及減少維護;直管式油井平衡器設有儲油腔,該設置不僅可以利用所述油液傳遞動力,還可以保證油缸的潤滑,同時由于油缸有杠腔不用使用液壓油,能有效的減少油液泄漏,降低成本;可以合理調節(jié)抽油機工作循環(huán)的載荷分配,充分有效利用電力,實現(xiàn)節(jié)能減排。
文檔編號E21B43/00GK102041982SQ20111002409
公開日2011年5月4日 申請日期2011年1月21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月21日
發(fā)明者錢雪松 申請人:錢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