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減少活性污泥產(chǎn)生的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處理活性污泥的裝置。
【背景技術(shù)】
[0002]好氧生物處理方法被廣泛應(yīng)用于污泥處理過程中,有機物水流通過一個曝氣池進行有氧生物處理。這個階段往往忽視污水中的污泥處理,而污水中剩余的活性污泥會對后繼處理帶來很大的影響,最終影響處理后的水的品質(zhì)。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現(xiàn)有技術(shù)的不足,提供了一種當(dāng)處理有機污水時,能夠減少剩余污泥的產(chǎn)生的方法;
[0004]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上述方法所用裝置。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shù)方案來具體實現(xiàn):
[0006]一種減少活性污泥產(chǎn)生的裝置,包括曝氣池、第一沉淀器、循環(huán)路徑、增溶處理器和第一返回路線;
[0007]其中,
[0008]所述曝氣池對有機廢水進行有氧生物處理;
[0009]所述第一沉淀器用來和曝氣池相連,把污水分離成凈化水和污泥;
[0010]所述循環(huán)路徑連接于第一沉淀器的污泥出口與曝氣池入口之間,用于從所屬第一沉淀器返回一部分的污泥到曝氣池中;
[0011]所述增溶處理器,連接到第一沉淀器,用于增溶剩余部分的污泥;
[0012]所述第一返回路線連接于增溶處理器與曝氣池入口之間,用于將增溶處理后的溶液返回曝氣池中。
[0013]進一步的,在第一沉淀器和增溶處理器之間加入一個熱交換器,用來加熱從沉淀器出來的污泥。
[0014]進一步的,還包括一個第二沉淀器,置于第一返回路線上,用于從增溶處理器分離處理過的增溶溶液,形成凈化水,剩余污泥一起返回到曝氣池中。
[0015]進一步的,還包括第二返回路線,用于從第二沉淀裝器中返回一部分的剩余污泥到第一沉淀裝器中。
[0016]—種減少活性污泥產(chǎn)生的裝置,其特征在于:采用上述的裝置,具體步驟為:
[0017]I)將有機廢水在曝氣池中進行好氧生物處理后進入第一沉淀器中形成凈化水和污泥;
[0018]2)將第一沉淀器分離的部分污污利用循環(huán)路徑返回曝氣池中;
[0019]3)通過增溶處理器,將第一沉淀器中殘留的剩余污泥進行增溶;
[0020]4)通過第一返回路線返回增溶處理后的溶液到曝氣池中。
[0021]優(yōu)選的,通過熱交換器,用來將從第一沉淀裝器中出來的污泥和從增溶處理器出來的增溶溶液加熱。
[0022]優(yōu)選的,在增溶處理器中處理過的溶液在第二沉淀裝器中被分為返回到曝氣池中的處理水和污泥。
[0023]進一步優(yōu)選的,增溶處理器在50?90°C的溫度下操作。
[0024]本實用新型有益效果:
[0025]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污水處理過程,減少活性污泥產(chǎn)生的方法和裝置,比一般的裝置多加入了增溶處理裝置和第二沉淀裝置,能夠有效減少污水處理過程中活性污泥的產(chǎn)生量。
[0026]根據(jù)本實用新型處理方法和裝置,有機廢水進行好氧生物處理,處理后的溶液被分離成凈化水和污泥,并且過量的污泥在高溫狀態(tài)下溶解,再次進行有氧的生物處理,以此循環(huán)。
[0027]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有:
[0028](I)剩余污泥被溶解后,進行有氧的生物處理。因此,產(chǎn)生的剩余污泥的量可大大降低。盡可能地避免濃縮,消化,脫水,堆肥,和焚燒剩余污泥的步驟。因此,可以簡化設(shè)備,減少成本。
[0029](2)第二沉淀器是用來在返回路線上,通過加溶處理裝置返回溶解后的溶液到曝氣池中,能夠防止不溶性無機物過度積累,這又導(dǎo)致每單位活性污泥量的減少。因此,當(dāng)灰分含量過量40 %,一部分污泥可作為剩余污泥除去。所以,每單位污泥的活性沒有降低。
[0030](3)即使產(chǎn)生剩余污泥,可以輕易地進行沉淀,因為剩余污泥有不溶氣體和優(yōu)良沉淀特性,通過增溶處理裝置作用的傳遞相當(dāng)于一個高溫容器。此外,由于過量的污泥穿過高溫容器,病原菌被破壞。因此,少量的不同細(xì)菌的存在,可使得堆肥迅速地進行。
[0031](4) 一部分的剩余污泥通過返回路線返回到第一沉淀器中。生物不可分解物可以進一步通過增溶處理裝置分解。因此,剩余污泥的濃度可以被進一步的控制。
[0032](5)具有用于加熱剩余污泥的加熱交換器結(jié)構(gòu),它是固-液通過與處理過的溶液利用增溶處理裝置溶解沉淀分離,可以盡可能地減少熱損失。
[0033]說明書附圖
[0034]圖1為活性污泥處理裝置,
[0035]其中,1-第一沉淀器,2-第二沉淀器,3-循環(huán)路徑,4-第一返回路線,5-第二返回路線。
【具體實施方式】
[0036]通過使用曝氣池的內(nèi)徑為150毫米,高度為I米,在70°C的溫度下進行操作。曝氣體積為0.1 WM (VVM=每分鐘每有效容積的通氣量),有效容積為10L。污泥是從烏魯木齊河?xùn)|污水處理廠排出的剩余污泥(固體濃度(SS) =2.4%,揮發(fā)性有機物濃度(VSS) =85%)。每四天把3.2升剩余污泥加入到0.8升原污泥中。停留5天時間,約50%的固體(60%,VSS)被增溶到50% VM (揮發(fā)性物質(zhì)),這也是有機物質(zhì)的性質(zhì)。
[0037]當(dāng)處理過的污泥導(dǎo)入曝氣容器,可以觀察到產(chǎn)生的剩余污泥量降低。
[0038]本實用新型減少活性污泥產(chǎn)生的裝置,包括曝氣池、第一沉淀器1、第一沉淀器2、循環(huán)路徑3、增溶處理器、第一返回路線4、第二返回路線5。
[0039]其中,
[0040]所述曝氣池對有機廢水進行有氧生物處理;
[0041]所述第一沉淀器用來和曝氣池相連,把污水分離成凈化水和污泥;
[0042]所述循環(huán)路徑連接于第一沉淀器的污泥出口與曝氣池入口之間,用于從所屬第一沉淀器返回一部分的污泥到曝氣池中;
[0043]所述增溶處理器,連接到第一沉淀器,用于增溶剩余部分的污泥;
[0044]所述第一返回路線連接于增溶處理器與曝氣池入口之間,用于將增溶處理后的溶液返回曝氣池中。
[0045]在第一沉淀器和增溶處理器之間加入一個熱交換器,用來加熱從沉淀器出來的污泥。
[0046]第二沉淀器,置于第一返回路線上,用于從增溶處理器分離處理過的增溶溶液,形成凈化水,剩余污泥一起返回到曝氣池中。
[0047]第二返回路線,用于從第二沉淀裝器中返回一部分的剩余污泥到第一沉淀裝器中。
[0048]剩余污泥被溶解后,在曝氣池中進行有氧的生物處理后進入第一沉淀器中形成凈化水和污泥;第一沉淀器分離的部分污污利用循環(huán)路徑返回曝氣池中;第一沉淀器中殘留的剩余污泥進行增溶;增溶處理后的溶液通過第一返回路線返回到曝氣池中。通過熱交換器,用來將從第一沉淀裝器中出來的污泥和從增溶處理器出來的增溶溶液加熱。在增溶處理器中處理過的溶液在第二沉淀裝器中被分為返回到曝氣池中的處理水和污泥。增溶處理器在50?90°C的溫度下操作。
[0049]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xì)的說明,對于本領(lǐng)域的技術(shù)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shù)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shù)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yīng)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
【主權(quán)項】
1.一種減少活性污泥產(chǎn)生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曝氣池、第一沉淀器、循環(huán)路徑、增溶處理器和第一返回路線; 其中, 所述曝氣池對有機廢水進行有氧生物處理; 所述第一沉淀器用來和曝氣池相連,把污水分離成凈化水和污泥; 所述循環(huán)路徑連接于第一沉淀器的污泥出口與曝氣池入口之間,用于從所屬第一沉淀器返回一部分的污泥到曝氣池中; 所述增溶處理器,連接到第一沉淀器,用于增溶剩余部分的污泥; 所述第一返回路線連接于增溶處理器與曝氣池入口之間,用于將增溶處理后的溶液返回曝氣池中。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沉淀器和增溶處理器之間加入一個熱交換器,用來加熱從沉淀器出來的污泥。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個第二沉淀器,置于第一返回路線上,用于從增溶處理器分離處理過的增溶溶液,形成凈化水,剩余污泥一起返回到曝氣池中。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二返回路線,用于從第二沉淀裝器中返回一部分的剩余污泥到第一沉淀裝器中。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減少活性污泥產(chǎn)生的裝置,包括曝氣池、第一沉淀器、循環(huán)路徑、增溶處理器和第一返回路線;其中,所述曝氣池對有機廢水進行有氧生物處理;所述第一沉淀器用來和曝氣池相連,把污水分離成凈化水和污泥;所述循環(huán)路徑連接于第一沉淀器的污泥出口與曝氣池入口之間,用于從所屬第一沉淀器返回一部分的污泥到曝氣池中;所述增溶處理器,連接到第一沉淀器,用于增溶剩余部分的污泥;所述第一返回路線連接于增溶處理器與曝氣池入口之間,用于將增溶處理后的溶液返回曝氣池中。本實用新型通過加熱增溶處理裝置,增加剩余污泥的溶解度,能夠有效減少剩余污泥的產(chǎn)生。
【IPC分類】C02F11/12, C02F11/02
【公開號】CN205045969
【申請?zhí)枴緾N201520791052
【發(fā)明人】蔡宜東, 何薇, 郭志國, 陸云, 李小飛, 李慧萍, 蔡永輝
【申請人】新疆天物生態(tài)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2月24日
【申請日】2015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