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湖泊富營養(yǎng)化治理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湖泊水體水質(zhì)凈化的材料的制作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術:
湖泊富營養(yǎng)化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全球性環(huán)境難題,水體中氮磷等營養(yǎng)鹽濃度過高是造成湖泊富營養(yǎng)化的直接因子。湖泊沉積物是湖泊水體營養(yǎng)鹽的主要內(nèi)源之一,通過有效手段控制沉積物營養(yǎng)鹽的釋放是當前治理湖泊富營養(yǎng)化的一種重要方式。目前,基于阻控材料的沉積物營養(yǎng)鹽阻控技術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其原理是在沉積物的上方覆蓋一定厚度的阻控材料,以阻止底泥中氮磷污染物尤其是磷相污染物的釋放?,F(xiàn)有技術中應用較多的阻控材料有赤泥、砂石、金屬氧化物顆粒、沸石材料等,這些顆粒在沉積物上方可對水體中和沉積物-水界面的磷相進行吸附,減少釋放至水體中的污染物的量,促進污染物的沉降。
雖然阻控材料的應用可有效緩解沉積物中污染物的釋放。但現(xiàn)有技術中阻控材料存在的瓶頸在于,由于使用的阻控材料均是由外部添加,會向湖泊中引入大量的外來物質(zhì),大量的阻控材料沉積在湖泊中很容易引發(fā)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給環(huán)境安全埋下潛在的隱患,因此使得現(xiàn)有的阻控材料難以大面積、大規(guī)模地推廣使用。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解決的是現(xiàn)有技術中的阻控材料會引入大量的外來物質(zhì),給環(huán)境安全帶來隱患的技術問題。進而提供一種主要由湖泊沉積物制成的、不會大量引入外來物質(zhì)的、可有效阻控沉積物污染物釋放的水體凈化材料的制備及使用方法。
本發(fā)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湖泊水體水質(zhì)凈化材料的制作方法,所述湖泊水體水質(zhì)凈化材料包括第一凈化材料,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取湖泊沉積物原樣,加水制成湖泊沉積物漿液,采用含氧氣體對所述湖泊沉積物漿液進行曝氣,完成曝氣后進行靜置沉降;(2)步驟(1)中的靜置沉降完成后,除去漿液中的上覆水,保留下層的沉積物,對所述沉積物進行陰干;(3)待所述沉積物陰干至含水量為50-60wt%,取沉積物制成粒徑為2-6mm的第一顆粒,將所第一顆粒置于450-650℃溫度下進行焙燒,制成第一凈化材料。
所述第一顆粒的粒徑分布為:粒徑為2-4mm的所述第一顆粒占所述第一顆??倲?shù)量的55-65%。
所述湖泊水體水質(zhì)凈化材料包括第二凈化材料,步驟(3)中,待所述沉積物陰干至含水量為50-60wt%,取沉積物的一部分,制成所述第一顆粒;取沉積物的另一部分,經(jīng)干燥、研磨制成粒徑為50-150nm的粉體,將所述粉體在300-450℃溫度下進行焙燒;使用粘合劑漿液將焙燒后的粉體粘合成型,得到所述第二凈化材料。
所述粘合劑漿液為湖泊沉積物漿液、粘土漿液、淀粉漿液、羥甲基纖維素漿液中的一種或者多種。
所述粘合劑漿液的添加量占所述粉體重量的10~20%;所述粘合劑漿液為固液比以重量比計為1:(4-5)的湖泊沉積物漿液。
步驟(3)中,使用粘合劑漿液將焙燒后的粉體粘合成型,制成粒徑為5-10mm的球形顆粒,得到第二凈化材料。
在粘合成型的過程中加入沉水植物種子,每個所述球形顆粒中沉水植物種子的數(shù)量為2-5粒。
步驟(1)中所述含氧氣體為空氣;使用所述空氣對沉積物漿液進行曝氣的曝氣量為10-15m3/(h﹒m3);曝氣的時間為36-48小時;步驟(1)中曝氣處理后的所述湖泊沉積物中的有機質(zhì)組分含量為5%~15%。
所述的制作方法制備得到的湖泊水體水質(zhì)凈化材料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將所述第一凈化材料投入湖泊治理區(qū)域,所述第一凈化材料的投加量與所述湖泊治理區(qū)域的面積之比為5-15kg/m2;在投加所述第一凈化材料時,先投加粒徑為2-4mm的第一凈化材料,再投加粒徑為4-6mm的第一凈化材料,所述粒徑為4-6mm的第一凈化材料覆蓋在所述粒徑為2-4mm的第一凈化材料的上方。
根據(jù)所述的制作方法制備得到的湖泊水體水質(zhì)凈化材料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將所述第二凈化材料投入湖泊治理區(qū)域,所述第二凈化材料的投加量與所述湖泊治理區(qū)域的面積之比為10-25kg/m2;(2)完成步驟(1)后,將所述第一凈化材料投入所述湖泊治理區(qū)域,覆蓋在所述第二凈化材料上方,所述第一凈化材料的投加量與所述湖泊治理區(qū)域的面積之比為5-15kg/m2;在投加所述第一凈化材料時,先投加粒徑為2-4mm的第一凈化材料,再投加粒徑為4-6mm的第一凈化材料,所述粒徑為4-6mm的第一凈化材料覆蓋在所述粒徑為2-4mm的第一凈化材料的上方。
本發(fā)明制備得到的所述湖泊水體水質(zhì)凈化材料的優(yōu)點在于:
(1)本發(fā)明制備得到的所述湖泊水體水質(zhì)凈化材料,經(jīng)曝氣處理后的所述湖泊沉積物中的有機質(zhì)組分含量為5%~15%,經(jīng)焙燒處理后形成的凈化材料對水體中的氮磷污染物具有優(yōu)良的吸附效果,從而可有效凈化水質(zhì)。本發(fā)明步驟(3)中取沉積物制成粒徑為2-6mm的第一顆粒,將所第一顆粒置于300-550℃溫度下進行焙燒,制成第一凈化材料。所述第一顆粒粒徑為2-6mm,優(yōu)點在于這一粒徑范圍的第一顆粒在具有較大吸附面積的同時,還可在湖泊底部保持穩(wěn)定,不易因水流擾動而移動。
(2)本發(fā)明制備得到的所述湖泊水體水質(zhì)凈化材料,進一步優(yōu)選所述第一顆粒的粒徑分布為:粒徑為2-4mm的所述第一顆粒占所述第一顆??倲?shù)量的55-65%,剩余則為粒徑4-6mm的所述第一顆粒。在投加所述第一凈化材料時,先投加粒徑為2-4mm的第一凈化材料,再投加粒徑為4-6mm的第一凈化材料,所述粒徑為4-6mm的第一凈化材料覆蓋在所述粒徑為2-4mm的第一凈化材料的上方;這種投加方式,使得粒徑較小的凈化材料鋪設在下層,粒徑較大的第一凈化材料鋪設在上方,下層凈化材料具有大的吸附面積,可提高對沉積物釋放出的污染物的吸附效率;上層凈化材料粒徑較大,可進一步吸收污染物且減少水流擾動對凈化材料的影響。
(3)本發(fā)明制備得到的所述湖泊水體水質(zhì)凈化材料,所述湖泊水體水質(zhì)凈化材料包括第二凈化顆粒,步驟(3)中,待所述沉積物陰干至含水量為50-60wt%,取沉積物的一部分,制成所述第一顆粒;將剩余沉積物干燥、研磨制成粒徑為50-150nm的粉體,將所述粉體在450-650℃溫度下進行焙燒;使用粘合劑漿液將焙燒后的粉體粘合成型,得到第二凈化材料。本發(fā)明的發(fā)明人經(jīng)長期研究發(fā)現(xiàn),曝氣處理后的所述湖泊沉積物經(jīng)干燥、研磨制成50-150nm的粉體,焙燒后的粉體凈化材料對沉積物釋放的污染物具有優(yōu)異的吸附效果。但粉體顆粒粒徑較小,投放至湖泊使容易浮在水面上,難以實現(xiàn)均勻投放,本發(fā)明使用粘合劑漿液將所述粉體粘合成型,使得所述粉體易于沉入湖泊底部,成型后的粉體沉至湖泊底部后,在湖水的浸泡作用下解體,再次復原至粉體狀態(tài),從而起到吸附作用。所述凈化材料在使用時,先將所述第二凈化材料投入湖泊治理區(qū)域,再將所述第一凈化材料投入所述湖泊治理區(qū)域,覆蓋在所述第二凈化材料上方。
(4)本發(fā)明制備得到的所述湖泊水體水質(zhì)凈化材料,優(yōu)選所述粘合劑漿液為湖泊沉積物原樣水溶液,從而使得所述凈化材料在制備過程中不引入任何湖泊外的物質(zhì),減少對湖泊環(huán)境的影響。
(5)本發(fā)明制備得到的所述湖泊水體水質(zhì)凈化材料,優(yōu)選在第二凈化材料粘合成型的過程中加入沉水植物種子,種子隨著第二凈化材料均勻分布在湖泊底層并萌發(fā)生長,沉水植物對底泥釋放的污染物有生物凈化的功能,從而可持續(xù)對污染物進行凈化。
為了使本發(fā)明所述的湖泊水體水質(zhì)凈化材料的制備和使用方法的技術方案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采樣及樣品前處理方法
下述實施例1-4的步驟(1)中使用的湖泊沉積物原樣取自云南洱海,采樣時使用底泥采樣器,將采取的底泥中的植物殘體、殼體等雜物去除,即得到所述湖泊沉積物原樣。將所述湖泊沉積物原樣攪拌均勻,取3小份樣品進行凍干處理,采用重鉻酸鉀容量法——外加熱法測定3小份樣品中的有機質(zhì)含量,取平均值,從而得到所述湖泊沉積物原樣的初始有機質(zhì)含量為1.8wt%。
實施例1
本實施例提供的湖泊水體水質(zhì)凈化材料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取湖泊沉積物原樣,加水制成湖泊沉積物原樣的漿液,所述湖泊沉積物漿液的固液比為1:4;采用含氧氣體對所述湖泊沉積物漿液進行曝氣,曝氣量為10m3/(h﹒m3),即每立方米的湖泊沉積物原樣漿液的曝氣量為10m3/h,曝氣的時間為36小時;完成曝氣后進行靜置沉降,經(jīng)上述曝氣處理后的所述湖泊沉積物中的有機質(zhì)組分含量為5.5wt%;(2)步驟(1)中的靜置沉降完成后,除去漿液中的上覆水,保留下層的沉積物,對所述沉積物進行陰干;(3)待所述沉積物陰干至含水量為50wt%,取沉積物制成粒徑為2-6mm的第一顆粒,所述第一顆粒的粒徑分布為:粒徑為2-4mm的所述第一顆粒的數(shù)量占所述第一顆??倲?shù)量的55%,剩余的占所述第一顆??倲?shù)量45%的第一顆粒的粒徑為4-6mm。將所第一顆粒置于300℃溫度下進行焙燒,制成第一凈化材料。
實施例2
本實施例提供的湖泊水體水質(zhì)凈化材料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取湖泊沉積物原樣,加水制成湖泊沉積物漿液,所述湖泊沉積物漿液的固液比以重量計為1:5;采用含氧氣體對所述湖泊沉積物漿液進行曝氣,曝氣量為12m3/(h﹒m3),曝氣的時間為36小時,完成曝氣后進行靜置沉降;經(jīng)上述曝氣處理后的所述湖泊沉積物中的有機質(zhì)組分含量為11.1wt%。
(2)步驟(1)中的靜置沉降完成后,除去漿液中的上覆水,保留下層的沉積物,對所述沉積物進行陰干。
(3)待所述沉積物陰干至含水量為60wt%,取沉積物的一部分制成粒徑為2-6mm的第一顆粒,所述第一顆粒的粒徑分布為:粒徑為2-4mm的所述第一顆粒的數(shù)量占所述第一顆粒總數(shù)量的65%,剩余的占所述第一顆??倲?shù)量35%的第一顆粒的粒徑為4-6mm。將所第一顆粒置于550℃溫度下進行焙燒,制成第一凈化材料。取沉積物的另一部分,經(jīng)干燥、研磨制成粒徑為50-150nm的粉體,將所述粉體在550℃溫度下進行焙燒;使用粘合劑漿液將焙燒后的粉體粘合成型,本實施例中使用的粘合劑漿液為步驟(1)中制備得到的所述湖泊沉積物漿液,所述粘合劑漿液的添加量占所述粉體重量的20wt%;本實施例中所述粉體和所述粘合劑漿液混合后,捏合成粒徑為5-10mm的球形顆粒,得到第二凈化材料,所述第二凈化材料中,粒徑為5-7mm的球形顆粒占球形顆??倲?shù)量的60%,剩余的粒徑為7-10mm的球形顆粒占所述球形顆粒總數(shù)量40%。
實施例3
本實施例提供的湖泊水體水質(zhì)凈化材料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取湖泊沉積物原樣,加水制成湖泊沉積物漿液,所述湖泊沉積物漿液的固液比以重量計為1:5;采用含氧氣體對所述湖泊沉積物漿液進行曝氣,曝氣量為14m3/(h﹒m3),曝氣的時間為40小時,完成曝氣后進行靜置沉降;經(jīng)上述曝氣處理后的所述湖泊沉積物中的有機質(zhì)含量為12.6wt%。
(2)步驟(1)中的靜置沉降完成后,除去漿液中的上覆水,保留下層的沉積物,對所述沉積物進行陰干。
(3)待所述沉積物陰干至含水量為60wt%,取沉積物的一部分制成粒徑為2-6mm的第一顆粒,所述第一顆粒的粒徑分布為:粒徑為2-4mm的所述第一顆粒的數(shù)量占所述第一顆??倲?shù)量的60%,剩余的占所述第一顆??倲?shù)量40%的顆粒的粒徑為4-6mm。將所第一顆粒置于550℃溫度下進行焙燒,制成第一凈化材料;取沉積物的另一部分,經(jīng)干燥、研磨制成粒徑為50-150nm的粉體,將所述粉體在550℃溫度下進行焙燒;使用粘合劑漿液將焙燒后的粉體粘合成型,本實施例中使用的粘合劑漿液為步驟(1)中制備得到的所述湖泊沉積物漿液,所述粘合劑漿液的添加量占所述粉體重量的10wt%;本實施例中所述粘合成型的方法為:將少量粉體和所述粘合劑漿液混合后,捏合成粒徑為2-3mm的球母,采用滾球法將球母置于粉體中滾動,在滾動過程中繼續(xù)噴灑粘合劑漿液,球母最終增大成為粒徑5-10mm的第二凈化材料;所述第二凈化材料中,粒徑為5-7mm的球形顆粒占球形顆粒總數(shù)量的80%,剩余的粒徑為7-10mm的球形顆粒占所述球形顆粒總數(shù)量20%。
實施例4
本實施例提供的湖泊水體水質(zhì)凈化材料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在云南洱海取湖泊沉積物原樣,加水制成湖泊沉積物漿液,所述湖泊沉積物漿液的固液比以重量計為1:5;采用含氧氣體對所述湖泊沉積物漿液進行曝氣,曝氣量為15m3/(h﹒m3),曝氣的時間為48小時,完成曝氣后進行靜置沉降;經(jīng)上述曝氣處理后的所述湖泊沉積物中的有機質(zhì)組分含量為13.1wt%。
(2)步驟(1)中的靜置沉降完成后,除去漿液中的上覆水,保留下層的沉積物,對所述沉積物進行陰干。
(3)待所述沉積物陰干至含水量為60wt%,取沉積物的一部分制成粒徑為2-6mm的第一顆粒,所述第一顆粒的粒徑分布為:粒徑為2-4mm的所述第一顆粒的數(shù)量占所述第一顆??倲?shù)量的60%,剩余的占所述第一顆??倲?shù)量40%的第一顆粒的粒徑為4-6mm。將所第一顆粒置于550℃溫度下進行焙燒,制成第一凈化材料。將所第一顆粒置于550℃溫度下進行焙燒,制成第一凈化材料;取沉積物的另一部分,經(jīng)干燥、研磨制成粒徑為50-150nm的粉體,將所述粉體在550℃溫度下進行焙燒;使用粘合劑漿液將焙燒后的粉體粘合成型,本實施例在粘合成型的過程中加入沉水植物種子,每個所述球形顆粒中沉水植物種子的數(shù)量為2-5粒。本實施例中使用的粘合劑漿液為步驟(1)中制備得到的所述湖泊沉積物漿液,所述粘合劑漿液的添加量占所述粉體重量的10wt%;本實施例中所述粘合成型的方法為:將少量粉體和沉水植物種子以及所述粘合劑漿液混合后,捏合成粒徑為3-4mm的球母,采用滾球法將球母置于粉體中滾動,在滾動過程中繼續(xù)噴灑粘合劑漿液,球母最終增大成為粒徑5-10mm的第二凈化材料;所述第二凈化材料中,粒徑為5-7mm的球形顆粒占球形顆粒總數(shù)量的50%,剩余的粒徑為7-10mm的球形顆粒占所述球形顆??倲?shù)量50%。
需要說明的是,作為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上述實施例1-4中的凈化材料在制備時,均采用湖泊沉積物漿液作為粘合劑漿液,這樣設置的優(yōu)點在于更加適用于湖泊水質(zhì)治療,可避免向湖泊中引入外來物質(zhì),作為可選擇的實施方式,所述粘合劑漿液也可采用粘土、淀粉、羥甲基纖維素中的一種或者多種與水混合制成的漿液,只要能實現(xiàn)粉體顆粒在投放前的臨時成型即可。
實驗例
為證明本發(fā)明制備得到的凈化材料的技術效果。特設置本實驗例對凈化材料的凈化效果進行驗證。具體實驗方法為:設置實驗箱進行實驗,所述實驗箱寬2米、長3米、高1米;將湖泊沉積物原樣鋪設在實驗箱內(nèi),湖泊沉積物在箱底的鋪設厚度為20cm,模擬湖泊治理區(qū)域;在湖泊沉積物層的上方添加上覆水,上覆水采用純凈水,上覆水的深度為60cm。每組實驗例設兩個平行實驗,數(shù)據(jù)取平均值。
實驗例1
將實施例1制備得到的所述第一凈化材料攪拌均勻后投入試驗箱,共計投加30kg,第一凈化材料的投加量與所述湖泊治理區(qū)域的面積之比為5kg/m3。
實施例2
將實施例1中制備得到的所述第一凈化材料投入實驗箱,共計投加30kg,所述第一凈化材料的投加量與所述湖泊治理區(qū)域的面積之比為5kg/m3。本實施例中投加所述第一凈化材料時,先投加粒徑為2-4mm的第一凈化材料,再投加粒徑為4-6mm的第一凈化材料,所述粒徑為4-6mm的第一凈化材料覆蓋在所述粒徑為2-4mm的第一凈化材料的上方。
實驗例3
將實施例2中制備得到的所述第二凈化材料攪拌均勻后投入實驗箱,共計投加60kg,所述第二凈化材料的投加量與所述湖泊治理區(qū)域的面積之比為10kg/m3。完成第二凈化材料的投加后,將所述第一凈化材料攪拌均勻后投入所述實驗箱內(nèi),覆蓋在所述第二凈化材料上方,所述第一凈化材料的投加量為90kg/m3,所述第一凈化材料的投加量與所述湖泊治理區(qū)域的面積之比為15kg/m3。
實驗例4
將實施例3中制備得到的所述第二凈化材料攪拌均勻后投入實驗箱,共計投加60kg,所述第二凈化材料的投加量與所述湖泊治理區(qū)域的面積之比為10kg/m2。完成第二凈化材料的投加后,將所述第一凈化材料攪拌均勻后投入所述實驗箱內(nèi),覆蓋在所述第二凈化材料上方,所述第一凈化材料的投加量為90kg/m2,所述第一凈化材料的投加量與所述湖泊治理區(qū)域的面積之比為15kg/m2。
實驗例5
將實施例4中制備得到的所述第二凈化材料攪拌均勻后投入實驗箱,共計投加150kg,所述第二凈化材料的投加量與所述湖泊治理區(qū)域的面積之比為25kg/m3。完成第二凈化材料的投加后,將所述第一凈化材料攪拌均勻后投入所述實驗箱內(nèi),覆蓋在所述第二凈化材料上方,所述第一凈化材料的投加量為90kg/m3,所述第一凈化材料的投加量與所述湖泊治理區(qū)域的面積之比為15kg/m3。
此外,還設置空白對比例,所述空白對比例的實驗箱不放置任何凈化材料。
將上述實驗例1~5和空白對比例中的實驗箱在25℃的恒溫環(huán)境中放置7天,并在第1、4、7、14、21、35d時對上述實驗箱中上覆水磷濃度進行測定,測定方法采用磷目鈧-紫外分光光度計法,各組上覆水磷含量(mg/l)的結果如表1所示:
由上述實驗結果可知,本發(fā)明制備得到的凈化材料可有效吸附湖泊沉積物釋放的磷污染物,從而凈化水質(zhì)。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發(fā)明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發(fā)明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因此,本發(fā)明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