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水產(chǎn)養(yǎng)殖水體亞硝酸鹽降解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魚塘水質亞硝酸鹽的混合降解劑。
背景技術:
如今大多數(shù)養(yǎng)殖魚類大都是野生種類直接進入人工養(yǎng)殖,因此人工養(yǎng)殖水質環(huán)境的好壞直接影響?zhàn)B殖魚類的質量和存活率。養(yǎng)殖水體中亞硝酸鹽、氨氮、硫化氫、ph值、化學耗氧量等含量的高低將決定著養(yǎng)殖水質的好壞。在養(yǎng)殖過程中,養(yǎng)殖水體如果亞硝酸鹽、氨氮、硫化氫、ph值等指標過高,將給養(yǎng)殖的水生動物帶來很大的危害。亞硝酸鹽是氨轉化為硝酸鹽過程中的中間產(chǎn)物,在養(yǎng)殖水體中由于大量的投餌而留下的殘餌、水體中水生動物的大量排泄物的累積,不得不定期使用消毒藥劑消毒,但同時消毒劑會把有害的和有益的細菌通通殺滅,導致氧氣供應不足,造成大量積累的氮素硝化過程受阻,進一步導致養(yǎng)殖水體中氨氮和亞硝酸鹽含量高,但由于氨氮的轉化速度較快,使得養(yǎng)殖水體中亞硝酸鹽的問題最為突出。
目前亞硝酸鹽的降解方法主要分為:微生物降解、化學氧化劑降解、藻類吸收降解。這幾種降解方法各有利弊:微生物安全但降解成效慢,化學降解成效快但容易反彈,藻類降解安全但成效慢且不可控。因此制造一種既成效快且安全可靠不易反彈的亞硝酸鹽降解劑是很有必要的。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魚塘水質亞硝酸鹽的混合降解劑。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方法是:一種魚塘水質亞硝酸鹽的混合降解劑,呈顆粒狀,主要包括生物菌種、化學氧化劑,生物菌種外還包裹一層菌種隔絕劑,各組分按照質量份數(shù)計為:生物菌種5-10份、化學氧化劑3-6份、菌種隔絕劑1-3份,其中生物菌種其組成按質量百分比為:硝化細菌25-35%、好氧反硝化細菌20-30%、厭氧反硝化細菌20-30%、乳化菌4-12%、放線菌4-12%,化學氧化劑其組成按質量百分比為:次氯酸鈉45-55%、三氯異氰脲酸45-55%,菌種隔絕劑其組成按質量百分比為:脫脂奶粉20-35%、明膠30-40%、光合作用催化劑25-35%、氨基酸5-15%。
優(yōu)選的,所述魚塘水質亞硝酸鹽的混合降解劑,各組分按照質量份數(shù)計為:生物菌種8份、化學氧化劑5份、菌種隔絕劑2份,其中生物菌種其組成按質量百分比為:硝化細菌30%、好氧反硝化細菌25%、厭氧反硝化細菌25%、乳化菌10%、放線菌10%,化學氧化劑其組成按質量百分比為:次氯酸鈉50%、三氯異氰脲酸50%,菌種隔絕劑其組成按質量百分比為:脫脂奶粉30%、明膠35%、光合作用催化劑30%、氨基酸5%。
有益效果:
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魚塘水質亞硝酸鹽的混合降解劑,利用微生物降解、化學降解、藻類吸收降解相結合的方式多維度實現(xiàn)對亞硝酸鹽的降解,特別是將促進藻類生長的光合作用催化劑和氨基酸融合其他物質制成菌種隔絕劑,防止化學氧化劑破壞為生物菌種。這種魚塘水質亞硝酸鹽的混合降解劑利用化學氧化劑先快速降解部分亞硝酸鹽緩解水質環(huán)境,再利用微生物菌種和藻類對水質中的亞硝酸鹽進行長期有效的降解。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的實施例便于更好地理解本發(fā)明,但并不限定本發(fā)明。下述實施例中的實驗方法,如無特殊說明,均為常規(guī)方法。
實施例1
本發(fā)明的亞硝酸鹽混合降解劑的配方為:硝化細菌2.4g、好氧反硝化細菌2g、厭氧反硝化細菌2g、乳化菌0.8g、放線菌0.8g,次氯酸鈉2.5g、三氯異氰脲酸2.5g,脫脂奶粉0.5g、明膠0.7g、光合作用催化劑0.6g、氨基酸0.2g。
實施例2
本發(fā)明的亞硝酸鹽混合降解劑的配方為:硝化細菌1.25g、好氧反硝化細菌1.5g、厭氧反硝化細菌1.15g、乳化菌0.5g、放線菌0.6g,次氯酸鈉1.35g、三氯異氰脲酸1.65g,脫脂奶粉0.2g、明膠0.3g、光合作用催化劑0.35g、氨基酸0.15g。
實施例3
本發(fā)明的亞硝酸鹽混合降解劑的配方為:硝化細菌3.5g、好氧反硝化細菌3g、厭氧反硝化細菌2.2g、乳化菌0.8g、放線菌0.5g,次氯酸鈉3.3g、三氯異氰脲酸2.7g,脫脂奶粉0.99g、明膠1.11g、光合作用催化劑0.75g、氨基酸0.15g。
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魚塘水質亞硝酸鹽的混合降解劑,利用微生物降解、化學降解、藻類吸收降解相結合的方式多維度實現(xiàn)對亞硝酸鹽的降解,特別是將促進藻類生長的光合作用催化劑和氨基酸融合其他物質制成菌種隔絕劑,防止化學氧化劑破壞為生物菌種。這種魚塘水質亞硝酸鹽的混合降解劑利用化學氧化劑先快速降解部分亞硝酸鹽緩解水質環(huán)境,再利用微生物菌種和藻類對水質中的亞硝酸鹽進行長期有效的降解。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是對本發(fā)明作任何其他形式的限制,而依據(jù)本發(fā)明的技術實質所作的任何修改或等同變化,仍屬于本發(fā)明所要求保護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