軸流柜機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軸流柜機,該軸流柜機包括殼體、導風殼、出風組件以及換熱組件;殼體形成有上腔室、下腔室、貫穿上腔室的上風道及貫穿下腔室的下風道,出風組件安裝于上腔室內(nèi),換熱組件安裝于下腔室內(nèi);導風殼包括集流部和導流部;集流部和導流部均呈筒狀設置,且集流部的直徑大于導流部的直徑;集流部與導流部連通以形成導流風道,所述導流風道連通所述上風道和所述下風道。本實用新型通過將集流部的直徑設置為大于導流部的直徑,使得氣體在集流部和導流部的交界處集中,使得送風距離一定的情況下,可以降低風機的轉(zhuǎn)速,而風機轉(zhuǎn)速與噪音之間呈六次方的關系,即集流部的設置可以降低風機的轉(zhuǎn)速,從而大幅降低噪音。
【專利說明】
軸流柜機
技術(shù)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空調(diào)技術(shù)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軸流柜機。
【背景技術(shù)】
[0002]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空調(diào)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現(xiàn)有的軸流柜機噪 音較大,影響用戶的使用。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3]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軸流柜機,旨在降低軸流柜機的噪音。
[0004]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出的軸流柜機,該軸流柜機包括殼體、導風殼、出 風組件以及換熱組件;所述殼體形成有上腔室、下腔室、貫穿所述上腔室的上風道及貫穿所 述下腔室的下風道,所述出風組件安裝于所述上腔室內(nèi),所述換熱組件安裝于所述下腔室 內(nèi);
[0005] 所述導風殼包括集流部和導流部;所述集流部和所述導流部均呈筒狀設置,且所 述集流部的直徑大于所述導流部的直徑;
[0006] 所述集流部與所述導流部連通以形成導流風道,所述導流風道連通所述上風道和 所述下風道。
[0007] 優(yōu)選地,所述殼體包括前殼和與所述前殼連接的后殼,所述上風道的出風口開設 在所述前殼對應所述出風組件的出風框的位置,所述下風道的進風口開設在所述后殼對應 所述換熱器組件的位置。
[0008] 優(yōu)選地,所述出風框和所述后殼圍成所述上風道,所述換熱組件的換熱器的背風 面與所述前殼形成下風道。
[0009] 優(yōu)選地,所述出風組件包括出風框、支撐桿和導風葉,所述出風框包括支撐板,所 述支撐板對應軸流柜機的出風口開設有過風口,所述支撐桿安裝在所述過風口的一側(cè);所 述支撐桿的長度方向與所述支撐板的高度方向相同;所述導風葉的兩端分別與所述支撐桿 和所述支撐板朝向所述后殼的內(nèi)壁面轉(zhuǎn)動連接;
[0010] 所述支撐桿與所述支撐板之間留有間隙以供所述軸流柜機的滑動門穿過。
[0011] 優(yōu)選地,所述上風道內(nèi)設置有導風板,所述導風板從所述后殼的壁面朝所述出風 口延伸,以引導所述上風道內(nèi)的氣流至所述出風口。
[0012] 優(yōu)選地,所述導風殼靠近所述出風框的一端設置有密封折邊;所述出風框的底部 設置有引導所述軸流柜機的滑動門運動的導軌板;所述密封折邊與所述導軌板貼合以密封 所述軸流柜機導風殼與所述出風框之間的間隙。
[0013] 優(yōu)選地,所述軸流柜機還包括集流器,所述集流部和所述導流部的交界處設置有 軸流柜機動葉,所述導流部內(nèi)設置有軸流柜機靜葉,用于驅(qū)動所述軸流柜機動葉的風葉驅(qū) 動電機設置在所述軸流柜機動葉和所述軸流柜機靜葉之間;
[0014] 所述集流器對應所述風葉電機設置于所述導流風道的正上方以使氣體集流至所 述風葉電機的上方。
[0015] 優(yōu)選地,所述軸流柜機還包括集流咀,所述集流咀對應所述風葉電機安裝在所述 導流風道內(nèi);所述集流咀設置在所述軸流柜機動葉背離所述風葉電機的一側(cè),以使氣流避 開所述軸流柜機動葉的輪轂。
[0016] 優(yōu)選地,所述軸流柜機靜葉包括第一輪轂和設置在所述第一輪轂周邊的多片第一 葉片;所述第一葉片包括導流擴壓部和二次導流部,所述導流擴壓部與所述第一輪轂連接; 所述軸流柜機靜葉具有進風側(cè)和出風側(cè),所述二次導流部從所述導流擴壓部靠近所述出風 側(cè)的邊緣朝所述出風側(cè)延伸;所述二次導流部的延伸方向與所述第一輪轂的軸線方向平 行。
[0017] 優(yōu)選地,所述軸流柜機動葉包括第二輪轂和設置所述第二輪轂周邊的多片第二葉 片;
[0018] 所述的第二葉片包括引導部和泄流部,所述引導部的內(nèi)側(cè)與所述第二輪轂連接, 外側(cè)與所述泄流部連接;所述泄流部的第一壓力面朝遠離所述引導部的第二壓力面的方向 偏移,所述第一壓力面與所述第二壓力面呈優(yōu)角設置。
[0019] 本實用新型通過將集流部的直徑設置為大于導流部的直徑,使得氣體在集流部和 導流部的交界處集中,在風壓一定的情況下,風道內(nèi)的流速加快,使得送風距離一定的情況 下,可以降低風機的轉(zhuǎn)速,而風機轉(zhuǎn)速與噪音之間呈六次方的關系,即集流部的設置可以降 低風機的轉(zhuǎn)速,從而大幅降低噪音。
【附圖說明】
[0020]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shù)中的技術(shù)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 或現(xiàn)有技術(shù)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 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shù)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 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示出的結(jié)構(gòu)獲得其他的附圖。
[0021 ]圖1為本實用新型軸流柜機一實施例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0022]圖2為本實用新型軸流柜機另一實施例的結(jié)構(gòu)不意圖;
[0023]圖3為圖2中A處的局部放大圖;
[0024] 圖4為本實用新型軸流柜機又一實施例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0025] 圖5為本實用新型軸流柜機的出風組件一實施例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0026] 圖6為本實用新型軸流柜機又一實施例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0027] 圖7為本實用新型軸流柜機的靜葉一實施例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0028]圖8為圖7中B處的局部放大圖;
[0029] 圖9為本實用新型軸流柜機的動葉一實施例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0030] 圖10為圖9中C處的局部放大圖。
[0031 ] 附圖標號說明:
[0032]
[0034] 本實用新型目的的實現(xiàn)、功能特點及優(yōu)點將結(jié)合實施例,參照附圖做進一步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0035] 下面將結(jié)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shù)方案進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 的實施例?;诒緦嵱眯滦椭械膶嵤├绢I域普通技術(shù)人員在沒有作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 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0036] 需要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諸如上、下、左、右、前、后……) 僅用于解釋在某一特定姿態(tài)(如附圖所示)下各部件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運動情況等,如 果該特定姿態(tài)發(fā)生改變時,則該方向性指示也相應地隨之改變。
[0037] 另外,在本實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 為指示或暗示其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shù)特征的數(shù)量。由此,限定有"第一"、 "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至少一個該特征。另外,各個實施例之間的技術(shù)方 案可以相互結(jié)合,但是必須是以本領域普通技術(shù)人員能夠?qū)崿F(xiàn)為基礎,當技術(shù)方案的結(jié)合 出現(xiàn)相互矛盾或無法實現(xiàn)時應當認為這種技術(shù)方案的結(jié)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實用新型要求 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
[0038]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軸流柜機。
[0039] 參照圖1至圖5,圖1為本實用新型軸流柜機一實施例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 新型軸流柜機另一實施例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3為圖2中A處的局部放大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 軸流柜機又一實施例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軸流柜機的出風組件一實施例的結(jié) 構(gòu)示意圖。
[0040] 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該軸流柜機包括導風組件以及殼體100,所述導風組件安 裝于所述殼體100內(nèi)。所述殼體100形成有上腔室120、下腔室130、貫穿所述上腔室120的上 風道及貫穿所述下腔室130的下風道。所述導風組件設置于所述上腔室120和所述下腔室 130之間,所述導風組件包括動葉500、靜葉600以及導風殼200。導風殼200具有連通所述上 風道和所述下風道的導流風道280,所述靜葉600安裝于所述導流風道280內(nèi)靠近所述上風 道的一端,所述動葉500安裝于所述導流風道280內(nèi)靠近所述下風道的一端。室外的風經(jīng)過 進風口 140與換熱器300換熱后進入下風道,在動葉500的驅(qū)動和靜葉600的導風作用下,進 入上風道,在出風組件400的作用下從出風口 110吹至用戶指定的區(qū)域。所述換熱組件安裝 于所述下腔室內(nèi)。所述導風殼200包括集流部210和導流部220,所述集流部210和所述導流 部220均呈筒狀設置,且所述集流部210的直徑大于所述導流部220的直徑。所述集流部210 與所述導流部220連通以形成導流風道280,所述導流風道280連通所述上風道和所述下風 道。
[0041] 導風殼200的集流部210呈圓柱狀殼體100設置,導流部220同樣呈圓柱狀殼體100 設置,集流部210和導流部220同軸線,且集流部210的孔徑大于導流部220的孔徑。安裝部 230呈筋條設置,安裝部230沿集流部210和導流部220的軸線方向設置在集流部210和導流 部220的外側(cè)壁上。安裝部230上開設有若干的安裝孔,安裝部230通過螺釘和安裝孔固定在 軸流柜機的殼體100內(nèi)。當然,安裝部230還可以,為卡扣等結(jié)構(gòu)。氣流從下風道進入導流風 道280,沿導流風道280往上移動,從導流風道280的出風口進入上風道,再經(jīng)過導風組件排 出空調(diào)柜機??諝膺M風口進入下風道,并在下風道內(nèi)與換熱器300換熱。換熱后的空氣在設 置于導流風道內(nèi)動葉500和靜葉600的作用下穿過導流風道,并進入上風道。經(jīng)過上風道的 空氣在出風框的作用下從出風口被輸送至用戶指定的區(qū)域。
[0042] 本實施例中,通過將集流部210的直徑設置為大于導流部220的直徑,使得氣體在 集流部210和導流部220的交界處集中,在風壓一定的情況下,風道內(nèi)的流速加快,使得送風 距離一定的情況下,可以降低風機的轉(zhuǎn)速,而風機轉(zhuǎn)速與噪音之間呈六次方的關系,即集流 部210的設置可以降低風機的轉(zhuǎn)速,從而大幅降低噪音。
[0043] 進一步地,參照圖1至圖3,所述殼體100包括前殼160和與所述前殼160連接的后殼 150,所述上風道的出風口 110開設在所述前殼160對應所述出風組件400的出風框的位置, 所述下風道的進風口 140開設在所述后殼150對應所述換熱器組件的位置。所述出風框和所 述后殼150圍成所述上風道,所述換熱組件的換熱器300的背風面與所述前殼160形成下風 道。本實施例中,通過換熱器300與后殼150圍成下風道,有利于提高下風道內(nèi),氣體與換熱 器300的換熱率。通過將出風框和后殼150圍成的空間作為上風道,使得從導流風道280流出 的空氣可以直接的從出風框流出,避免氣流在上風道內(nèi)過多的流動,減少了氣流與上風道 內(nèi)壁直接的摩擦與碰撞,從而節(jié)約了風能,降低了噪音,增加了出風量。
[0044] 進一步地,參照圖5,所述出風組件包括出風框、支撐桿48和導風葉470,所述出風 框包括支撐板420,所述支撐板420對應軸流柜機的出風口 110開設有過風口 421,所述支撐 桿480安裝在所述過風口 421的一側(cè)。所述支撐桿480的長度方向與所述支撐板420的高度方 向相同。所述導風葉的兩端分別與所述支撐桿480和所述支撐板420朝向所述后殼150的內(nèi) 壁面轉(zhuǎn)動連接。所述支撐桿480與所述支撐板420之間留有間隙以供所述軸流柜機的滑動門 穿過。
[0045] 具體地,本實施例中,支撐板420呈弧形設置,其弧度與軸流柜機殼體100的弧度相 同。支撐板420設置在軸流柜機的殼體100內(nèi),過風口 421開設在支撐板420的板面上,過風口 421的形狀與開設在前殼160上的出風口 110的形狀相同,且過風口421的尺寸大于或者等于 出風口 110的尺寸,以保證出風口 110的出風面積。支撐桿480的長度方向與支撐板420的長 度方向相同,并且支撐桿480與支撐板420的內(nèi)壁面固定連接。支撐桿480與支撐板420連接 的方式有很多,若卡扣連接、螺紋連接等均可。轉(zhuǎn)柱471和支撐板420、支撐桿480轉(zhuǎn)動連接的 方式有很多。本實施例中,所述支撐板420的內(nèi)壁面上和所述支撐桿480上,對應所述導風葉 470均開設有轉(zhuǎn)孔430,所述導風葉470兩端的轉(zhuǎn)柱471分別安裝于所述轉(zhuǎn)孔430內(nèi)。即支持桿 背離支撐板420的一側(cè)設置有供導風葉470的轉(zhuǎn)柱471插入的轉(zhuǎn)孔430。支撐板420的與支撐 桿480相對一側(cè)的內(nèi)壁面上開設有供導風葉470的轉(zhuǎn)柱471插入的轉(zhuǎn)孔430。支撐板420上的 轉(zhuǎn)孔430和支撐桿480上的轉(zhuǎn)孔430-一對應。導風部472的長度方向與過風口 421的寬度方 向平行。
[0046]本實施例中,通過將導風葉470的兩轉(zhuǎn)柱471分別與支撐板420和支撐桿480轉(zhuǎn)動連 接,使得導風葉470的安裝和拆卸更加簡便,使得導風葉470的擺動可引導經(jīng)過過風口 421的 氣流,以使換熱后的氣流可以送達至用戶指定的區(qū)域,以滿足用戶對軸流柜機導風的需求。 [0047] 進一步地,參照圖4,所述上風道內(nèi)設置有導風板800,所述導風板800從所述后殼 150的壁面朝所述出風口 110延伸,以引導所述上風道內(nèi)的氣流至所述出風口 110。
[0048]本實施例中,導風板800呈弧形板設置,導風板800的迎風面為凹弧面,從導風殼 200流出的空氣在導風板800的導流作用下,沿導風板800的板面向出風口 110流出。在動葉 500和靜葉600的作用下,下風道的氣流朝豎直向上的方向流動,在遇到到導風板800作用 時,導風板的凹弧面改變氣流的方向,將氣流引導出風口。通過導流板的設置,使得氣流直 接從出風口流出,避免氣流在上風道內(nèi)做過多的流動,節(jié)約了風能,減少了氣流與上風道內(nèi) 壁之間的摩擦和碰撞。
[0049] 進一步地,參圖3,所述導風殼靠近所述出風框的一端設置有密封折邊250。所述出 風框的底部設置有引導所述軸流柜機的滑動門運動的導軌板410。所述密封折邊與所述導 軌板貼合以密封所述軸流柜機導風殼與所述出風框之間的間隙。
[0050] 具體地,本實施例中,該軸流柜機的導風殼200包括集流部210、安裝部230以及導 流部220。所述集流部210和所述導流部220均呈筒狀設置,且所述集流部210的直徑大于所 述導流部220的直徑。所述集流部210與所述導流部220連通以形成導流風道280,所述導流 風道280的進風口 140形成于所述集流部210遠離所述導流部220的一端,所述導流風道280 的出風口 110形成于所述導流部220遠離所述集流部210的一端。所述安裝部230設置在所述 集流部210和/或?qū)Я鞑?20的外側(cè)壁上,以用于將該導風殼200安裝于軸流柜機上。出風框 的底部具有與密封折邊250對應設置的導軌板410,密封折邊250與導軌板410的板面貼合。 導軌板410與密封折邊250的形狀相同,均呈環(huán)形設置,環(huán)形的中間為風道。在一些實施例 中,密封折邊250和導軌板410可以通過螺釘、卡扣或粘膠等方式固定連接。通過密封折邊 250的設置,使得軸流柜機的導風殼200的上端與出風框的連接密封效果更好,避免漏風。
[0051] 進一步地,參照圖6至圖10,圖6為本實用新型軸流柜機又一實施例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軸流柜機的靜葉一實施例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8為圖7中B處的局部放大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軸流柜機的動葉一實施例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10為圖9中C處的局部放大圖。 [0052] 所述軸流柜機還包括集流器700。所述集流部210和所述導流部220的交界處設置 有軸流柜機動葉500,所述導流部內(nèi)設置有軸流柜機靜葉600,用于驅(qū)動所述軸流柜機動葉 的風葉驅(qū)動電機設置在所述軸流柜機動葉和所述軸流柜機靜葉之間。所述集流器710對應 所述風葉電機550設置于所述導流風道280的正上方以使氣體集流至所述風葉電機的上方。 [0053]所述軸流柜機靜葉600包括第一輪轂610和設置在所述第一輪轂610周邊的多片第 一葉片620;所述第一葉片620包括導流擴壓部621和二次導流部622,所述導流擴壓部621與 所述第一輪轂610連接;所述軸流柜機靜葉600具有進風側(cè)和出風側(cè),所述二次導流部622從 所述導流擴壓部621靠近所述出風側(cè)的邊緣朝所述出風側(cè)延伸;所述二次導流部622的延伸 方向與所述第一輪轂610的軸線方向平行。第一輪轂610呈環(huán)形設置,若干第一葉片620均勻 設置在第一輪轂610的外側(cè)壁上。導流擴壓部621為弧形板,導流擴壓部621與第一輪轂610 外側(cè)壁面的交線與第一輪轂610的軸線呈夾角設置,該夾角大于0°且小于90°。二次導流部 622設置在導流擴壓部621的上沿,即導流擴壓部621遠離軸流柜機的動葉的一側(cè)。二次導流 部622沿導流擴壓部621的寬帶方向延伸,即從第一輪轂610的外側(cè)壁超遠離第一輪轂610的 方向延伸。當風從軸流柜機的靜葉的進風側(cè)一端吹入時,氣流沿著導流擴壓部621的板面朝 軸流柜機出風側(cè)的方向流動,當氣流流動至二次導流部622時,氣流沿著二次導流部622的 板面流動,即沿著第一輪轂610的軸線方向流動。所述二次導流部622的長度與所述導流擴 壓部621的長度相等。通過將二次導流部622的長度和導流擴壓部621的長度設置為相同,使 得經(jīng)導流部引導后的氣流均可被二次導流部622引導,以使氣流從靜葉600流出后的方向均 與第一輪轂610的軸線平行,且使得氣流均勻的進入上風道,從而避免部分氣流擾亂豎直氣 流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有利于降低噪音提高風速。當靜葉600的第一葉片620數(shù)量為奇數(shù)時,第一葉 片620和第一輪轂610圍成奇數(shù)個獨立的通風空間,若干個奇數(shù)通風空間同時導正風的出 風。
[0054]本實施例中,通過將靜葉600安裝于所述軸流柜機導風殼內(nèi),所述軸流柜機的靜葉 600的第一葉片620遠離輪轂的一端為第一葉片620外緣,所述第一葉片620外緣與所述軸流 柜機導風殼的內(nèi)側(cè)壁連接。靜葉600在導風過程中相對于導風殼靜止不動,導風殼的內(nèi)壁限 制氣流的運動范圍,并將氣流引導至靜葉600上。通過靜葉600的氣流先經(jīng)過導流擴壓部621 的引導是氣流趨于平行于導風殼的軸線方向,通過二次導流部622導正之后,氣流的流向與 導風殼的軸線方向平行。
[0055] 所述集流器710包括第一集流部711和與所述第一集流部711連接的連接部712。所 述第一輪轂610朝向所述上風道的一側(cè)形成有安裝腔,所述集流器710安裝位設置在所述安 裝腔的側(cè)壁上,所述連接部712與所述集流器710安裝位卡扣連接。具體地,導流部呈半球體 或者半橢球體設置,連接部712設在導流部直徑較大的一端。導流部直徑較大的一端與安裝 腔的內(nèi)壁連接,直徑較小的一端設置在上風道內(nèi),且導流部的軸線與導流部的軸線重合,導 流部的軸線與上風道的長度方向平行。安裝腔靠近上風道一端的內(nèi)側(cè)壁上設置有卡位,連 接部712上設置有卡扣,卡扣和扣位配合固定。當然,在其他一些實施例中,連接部712與第 二輪轂510的連接方式還可以為螺紋連接、粘合連接等。特別的,所述第一集流部711具有半 球面,所述第一集流部711的半球面背離所述軸流柜機靜葉600設置,所述第一集流部711覆 蓋所述第一輪轂610。當然,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集流部和連接部可以一體設置。
[0056] 本實施例中,通過將集流器設置為連接部和集流部,使得集流器與第一輪轂得以 穩(wěn)定的連接,第一集流部覆蓋第一輪轂,使得集流器的集流面積覆蓋風葉電機阻擋氣流的 面積,從而保證進入上風道的氣流均勻。
[0057]進一步地,所述軸流柜機還包括集流咀,所述集流咀對應所述風葉電機安裝在所 述導流風道內(nèi)。所述集流咀設置在所述軸流柜機動葉背離所述風葉電機的一側(cè),以使氣流 避開所述軸流柜機動葉的輪轂。
[0058]所述軸流柜機的安裝于所述導流風道內(nèi)的軸流柜機動葉,包括第二輪轂510和設 置所述第二輪轂510周圍的多個第二葉片520。所述第二葉片520包括引導部521和泄流部 522,所述引導部521的內(nèi)側(cè)與所述第二輪轂510連接,外側(cè)與所述泄流部522連接。所述泄流 部522的第一壓力面524朝遠離所述引導部521的第二壓力面523的方向偏移,所述第一壓力 面524與所述第二壓力面523呈優(yōu)角設置。
[0059]具體地,本實施例中,第二葉片520呈弧形板設置,導流擴壓部621凹陷的一面為第 二壓力面523,泄流部522凹陷的一面為第一壓力面524,第一壓力面524與第二壓力面523均 位于第二葉片520的迎風側(cè)。泄流部522上與第一壓力面524相對的面526,與第二壓力面523 相對的面525呈夾角設置。泄流部522的長度與導流擴壓部621的寬度相同,即從導流擴壓部 621流出的氣流均經(jīng)過泄流部522泄壓。從而,使得所有經(jīng)過導流部的氣流形成渦流的位置 得到推移,甚至消除渦流的形成。有利于提高泄流部522的泄流效率。所述第一壓力面524和 所述第二壓力面523之間的夾角在180°-200°之間,本實施例中以190°為例。第一壓力面524 和第二壓力面523均為曲面,且兩曲面彎曲的曲率相同。當氣流從導流擴壓部621的第二壓 力面523流出后,可以順利的過渡至泄流部522的第一壓力面524。避免了第二壓力面523上 的氣流與周邊的氣體產(chǎn)生過多的沖擊而產(chǎn)紊流,減少了風能的損耗,在降低風躁的同時也 有利于提高風速。本實施例中,通過泄流部522的設置,使得使第二葉片520外緣產(chǎn)生振動的 渦流推遲、直至不產(chǎn)生,由于減少甚至消除渦流所帶來的振動,從而使得噪音得到有效的降 低。
[0060]所述集流咀750包括第二集流部751、連接臂以及固定部752。所述第二集流部751 包括半球面和底部,所述第二集流部751的半球面背離所述第二輪轂510設置。所述底部覆 蓋所述第二輪轂510,以使氣流從相鄰所述第二葉片520之間的間隙穿過所述軸流柜機動葉 500。半球面的軸線與第二輪轂510的軸線重合,與風葉電機的轉(zhuǎn)軸平行。并且,第二集流部 751的底部投影至第二輪轂510上的面積,大于或者等于第二輪轂510對應風葉電機的面積。 以使下風道的氣流避開第二輪轂510,從第二葉片520之間的間隙中通過,避免了氣流與第 二輪轂510之間的摩擦和碰撞。有利于降低噪音并提高風速。
[0061]所述連接臂的一端與所述第二集流部751連接,另一端與所述固定部752連接。所 述導流風道的內(nèi)側(cè)壁上設置有集流咀750安裝位,所述固定部752與所述集流咀750安裝位 連接。固定部752呈圓環(huán)設置,連接臂的一端與固定部752的內(nèi)壁連接,另一端與半球面的底 部連接,多根連接臂將第二集流部751固定在固定部752的中間。導風殼的內(nèi)壁上,形成有用 于安裝固定部752的環(huán)形凹槽,固定部752卡設于該凹槽內(nèi)。
[0062]本實施例中,通過集流咀750的設置,使得下風道的氣流在進入導流風道時,不與 第二輪轂510發(fā)生碰撞和摩擦,減少了第二輪轂510的振動,從而降低了動葉500轉(zhuǎn)動所產(chǎn)生 的噪音,同時,減少了風能的損耗,有利于提高風量。
[0063]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 凡是在本實用新型的發(fā)明構(gòu)思下,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nèi)容所作的等效結(jié)構(gòu)變 換,或直接/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shù)領域均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nèi)。
【主權(quán)項】
1. 一種軸流柜機,其特征在于,包括殼體、導風殼、出風組件以及換熱組件;所述殼體形 成有上腔室、下腔室、貫穿所述上腔室的上風道及貫穿所述下腔室的下風道,所述出風組件 安裝于所述上腔室內(nèi),所述換熱組件安裝于所述下腔室內(nèi); 所述導風殼包括集流部和導流部;所述集流部和所述導流部均呈筒狀設置,且所述集 流部的直徑大于所述導流部的直徑; 所述集流部與所述導流部連通以形成導流風道,所述導流風道連通所述上風道和所述 下風道。2. 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軸流柜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包括前殼和與所述前殼連接的 后殼,所述上風道的出風口開設在所述前殼對應所述出風組件的出風框的位置,所述下風 道的進風口開設在所述后殼對應所述換熱器組件的位置。3. 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軸流柜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風框和所述后殼圍成所述上風 道,所述換熱組件的換熱器的背風面與所述前殼形成下風道。4. 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軸流柜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風組件包括出風框、支撐桿和導 風葉,所述出風框包括支撐板,所述支撐板對應軸流柜機的出風口開設有過風口,所述支撐 桿安裝在所述過風口的一側(cè);所述支撐桿的長度方向與所述支撐板的高度方向相同;所述 導風葉的兩端分別與所述支撐桿和所述支撐板朝向所述后殼的內(nèi)壁面轉(zhuǎn)動連接; 所述支撐桿與所述支撐板之間留有間隙以供所述軸流柜機的滑動門穿過。5. 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軸流柜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風道內(nèi)設置有導風板,所述導風 板從所述后殼的壁面朝所述出風口延伸,以引導所述上風道內(nèi)的氣流至所述出風口。6. 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軸流柜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導風殼靠近所述出風框的一端設置 有密封折邊;所述出風框的底部設置有引導所述軸流柜機的滑動門運動的導軌板;所述密 封折邊與所述導軌板貼合以密封所述軸流柜機導風殼與所述出風框之間的間隙。7. 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軸流柜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軸流柜機還包括集流器,所述集流 部和所述導流部的交界處設置有軸流柜機動葉,所述導流部內(nèi)設置有軸流柜機靜葉,用于 驅(qū)動所述軸流柜機動葉的風葉驅(qū)動電機設置在所述軸流柜機動葉和所述軸流柜機靜葉之 間; 所述集流器對應所述風葉電機設置于所述導流風道的正上方以使氣體集流至所述風 葉電機的上方。8. 如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軸流柜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軸流柜機還包括集流咀,所述集流 咀對應所述風葉電機安裝在所述導流風道內(nèi);所述集流咀設置在所述軸流柜機動葉背離所 述風葉電機的一側(cè),以使氣流避開所述軸流柜機動葉的輪轂。9. 如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軸流柜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軸流柜機靜葉包括第一輪轂和設置 在所述第一輪轂周邊的多片第一葉片;所述第一葉片包括導流擴壓部和二次導流部,所述 導流擴壓部與所述第一輪轂連接;所述軸流柜機靜葉具有進風側(cè)和出風側(cè),所述二次導流 部從所述導流擴壓部靠近所述出風側(cè)的邊緣朝所述出風側(cè)延伸;所述二次導流部的延伸方 向與所述第一輪轂的軸線方向平行。10. 如權(quán)利要求9所述的軸流柜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軸流柜機動葉包括第二輪轂和設 置所述第二輪轂周邊的多片第二葉片; 所述的第二葉片包括引導部和泄流部,所述引導部的內(nèi)側(cè)與所述第二輪轂連接,外側(cè) 與所述泄流部連接;所述泄流部的第一壓力面朝遠離所述引導部的第二壓力面的方向偏 移,所述第一壓力面與所述第二壓力面呈優(yōu)角設置。
【文檔編號】F24F13/24GK205481331SQ201620023850
【公開日】2016年8月17日
【申請日】2016年1月8日
【發(fā)明人】鐘志堯
【申請人】廣東美的制冷設備有限公司, 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