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空調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風機蝸殼及空調器。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的貫流空調器的頂出風形式一般采用獨立的風道系統(tǒng),頂出風的風道系統(tǒng)和前出風的風道系統(tǒng)是分開的,甚至兩個風道系統(tǒng)分別采用兩個獨立的換熱器,使得現(xiàn)有的頂出風空調器大大增加了制造成本,而且還會增加裝配難度。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風機蝸殼及空調器。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風機蝸殼,與空調器的殼體固定連接,所述蝸殼與所述殼體圍成一風腔,所述風腔內設有換熱器;所述蝸殼上設有至少一個隔板,所述隔板將所述風腔分隔成至少兩個獨立的腔體,每個所述腔體與一個出風組件連通,經過換熱器換熱的氣流流經不同的腔體后分別通過對應的出風組件出風。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風機蝸殼,通過在蝸殼上設置隔板,將整個空調器的風腔分隔成至少兩個獨立的腔體,且各個腔體共用一個換熱器,使得各個腔體的出風系統(tǒng)互不影響,避免各個出風系統(tǒng)之間相互干擾造成風量損失和紊流產生,有利于降低空調器內的噪音。
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實用新型還可以做如下改進。
進一步,所述蝸殼豎直布置在所述殼體內,所述蝸殼內設有一個隔板,所述隔板將所述風腔分隔成上腔體和下腔體,所述換熱器的一部分位于所述上腔體內,其另一部分位于所述下腔體內;所述上腔體與用于頂出風的一個出風組件連通,所述下腔體內設有用于前出風的一個出風組件。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將風腔分隔成上腔體和下腔體,上腔體供頂出風組件出風,下腔體供前出風組件出風,使得頂出風風道系統(tǒng)和前出風風道系統(tǒng)共用一個換熱器,且兩個風道互不影響,避免兩個風道相互干擾造成風量損失和紊流產生,有利于降低空調器內的噪音。
進一步,所述隔板一體成型于所述蝸殼上,或所述隔板通過螺釘固定在所述蝸殼上。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將隔板固定在蝸殼組件上,使前出風組件與隔板和蝸殼組件的連接更穩(wěn)固,避免前出風組件工作時整機噪音大;將隔板一體成型于所述蝸殼組件上,使隔板和蝸殼組件的固定更牢固。
一種空調器,包括殼體,還包括如上所述的風機蝸殼。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空調器通過在風腔中設置一隔板,將整個空調器的換熱系統(tǒng)分隔成至少兩個獨立的腔體,且各個腔體共用一個換熱器,使得各個腔體的出風系統(tǒng)互不影響,避免各個出風系統(tǒng)之間相互干擾造成風量損失和紊流產生,有利于降低空調器內的噪音。
進一步,還包括換熱器、頂出風組件和前出風組件,所述頂出風組件安裝在所述蝸殼的頂部且與一個腔體連通并將流經該腔體的氣流從所述殼體的頂部排出,所述前出風組件安裝在另一個所述腔體內并將流經該腔體的氣流從所述殼體的一側排出。
進一步,所述前出風組件為兩個且平行布置,兩個所述前出風組件安裝在同一個腔體內。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過設置兩個前出風組件,使前出風效果更好。
進一步,所述蝸殼豎直布置,其下端設有底板,所述隔板位于所述底板的上方且與所述底板相對布置,兩個所述前出風組件的兩端均分別轉動連接在所述隔板和所述底板上。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將貫流電機安裝在隔板或底板上,增加了貫流電機安裝的多樣性。
進一步,所述前出風組件包括貫流風輪和驅動所述貫流風輪轉動的貫流電機,所述貫流風輪的兩端分別轉動連接在所述隔板和所述底板上,所述貫流電機固定安裝在所述隔板或所述底板上。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施例空調器的立體爆炸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施例中蝸殼的立體結構示意圖一;
圖3為本實施例中蝸殼的立體結構示意圖二。
附圖中,各標號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殼體;11、進風口;2、換熱器;3、面板;4、蝸殼;41、隔板;42、底板;43、前出風口;44、上腔體;45、下腔體;5、蝸舌;6、貫流風輪;7、電機安裝罩。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實施例1
如圖1-圖3所示,本實施例的一種風機蝸殼,與空調器的殼體1固定連接,所述蝸殼4與所述殼體1圍成一風腔,所述風腔內設有換熱器2;所述蝸殼4上設有至少一個隔板41,所述隔板41將所述風腔分隔成至少兩個獨立的腔體,每個所述腔體與一個出風組件連通,經過換熱器2換熱的氣流流經不同的腔體后分別通過對應的出風組件出風。本實施例的風機蝸殼,通過在蝸殼上設置隔板,將整個空調器的風腔分隔成至少兩個獨立的腔體,每個腔體與一個出風組件連通,出風組件可以不位于所述腔體內,也可以直接設置在所述腔體內,且各個腔體共用一個換熱器,即每個所述腔體內均留有換熱器的一部分,使得各個腔體的出風系統(tǒng)互不影響,避免各個出風系統(tǒng)之間相互干擾造成風量損失和紊流產生,有利于降低空調器內的噪音。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所述蝸殼4豎直布置在所述殼體1內,所述蝸殼4內設有一個隔板41,所述隔板41將所述風腔分隔成上腔體44和下腔體45,所述換熱器2的一部分位于所述上腔體44內,其另一部分位于所述下腔體45內;所述上腔體44與用于頂出風的一個出風組件連通,所述下腔體45內設有用于前出風的一個出風組件。通過將風腔分隔成上腔體和下腔體,上腔體供頂出風組件出風,下腔體供前出風組件出風,使得頂出風風道系統(tǒng)和前出風風道系統(tǒng)共用一個換熱器,且兩個風道互不影響,避免兩個風道相互干擾造成風量損失和紊流產生,有利于降低空調器內的噪音。將上腔體連通一個頂出風組件,使得經過換熱器的氣流先在上腔體內有一個緩沖,再經過用于頂出風的出風組件排出,頂出風效果好,避免風向紊亂和噪音的產生。
如圖2和圖3所示,本實施例的所述隔板41一體成型于所述蝸殼4上,或所述隔板41通過螺釘固定在所述蝸殼4上,使前出風組件與隔板41和蝸殼的連接更穩(wěn)固,避免前出風組件工作時整機噪音大;將隔板一體成型于所述蝸殼組件上,使隔板和蝸殼組件的固定更牢固。
本實施例的蝸殼的原理為,進入到風腔內的風被隔板分隔成分別與不同腔體對應的氣流,氣流在不同的腔體內經獨立的換熱出風系統(tǒng)換熱后被排出,不同腔體內的氣流排出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可設置從空調器兩前出風的兩個出風組件和一個從空調器頂部向上斜向出風的兩個出風組件,則隔板就將風腔分隔成了獨立的四個腔體,每一個腔體對應連通一個出風組件,整個空調器就實現(xiàn)了從四個方向出風的立體出風效果,由于隔板將四個腔體分隔開,每一個出風風道均互不影響,噪音小,出風氣流平穩(wěn)。
實施例2
一種空調器,如圖1-圖3所示,包括殼體1、面板3和如實施例1所述的風機蝸殼,本實施例的殼體1呈弧形板狀結構,所述面板3呈與殼體1對稱布置的弧形板狀結構,殼體1的兩個側邊分別與面板3的兩個側邊固定連接;所述蝸殼4呈與面板3內側壁貼合的弧形結構,蝸殼4的兩個側邊分別通過螺釘固定在所述殼體1上,且蝸殼4與進風口排布的區(qū)域相對應,蝸殼4的兩側分別設有兩個蝸舌5??照{器通過在風腔中設置一隔板,該隔板可以呈一個整體的長方形板狀結構,也可以是兩個圓弧板密封對接后再固定在蝸殼上,整個隔板將整個空調器的換熱系統(tǒng)分隔成至少兩個獨立的腔體,且各個腔體共用一個換熱器,使得各個腔體的出風系統(tǒng)互不影響,避免各個出風系統(tǒng)之間相互干擾造成風量損失和紊流產生,有利于降低空調器內的噪音。
如圖1-圖3所示,本實施例的空調器還包括換熱器2、頂出風組件6和前出風組件,所述頂出風組件6安裝在所述蝸殼4的頂部且與一個腔體連通并將流經該腔體的氣流從所述殼體1的頂部排出,所述前出風組件安裝在另一個所述腔體內并將流經該腔體的氣流從所述殼體1的一側排出。通過將頂出風組件設置在風腔的頂部,使得經過換熱器的氣流先在腔體內有一個緩沖,再經過用于頂出風組件排出,頂出風效果好,避免風向紊亂和噪音的產生。
如圖1-圖3所示,所述殼體1上開設有進風口11,所述換熱器2安裝在所述殼體1內靠近所述進風口11的位置上,所述殼體1頂部開設有頂出風口,所述蝸殼4上開設有前出風口43,所述前出風組件分別與所述進風口11和前出風口43相連通,所述頂出風組件6分別與所述進風口11和所述頂出風口相連通,所述進風口11均與各個所述腔體連通。當空調器開始運行時,經換熱器換熱的氣流的一部風進入到與頂出風組件連通的一個腔體內,經過頂出風組件從頂出風口排出;經換熱器換熱的氣流的另一部分進入到設有前出風組件的一個腔體內,經過前出風組件從前出風口排出。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空調器優(yōu)選為雙貫流的空調器,所述前出風組件為兩個且平行布置,兩個所述前出風組件安裝在同一個腔體內。如圖所示,本實施例的所述蝸殼4豎直布置,其下端設有底板42,所述隔板41位于所述底板42的上端且與所述底板42相對布置,兩個所述前出風組件的兩端均分別轉動連接在所述隔板41和所述底板42上。
如圖1所示,所述前出風組件包括貫流風輪6和驅動所述貫流風輪6轉動的貫流電機,所述貫流風輪6的兩端分別轉動連接在所述隔板41和所述底板42上,所述貫流電機固定安裝在所述隔板41或所述底板42上。所述隔板41或所述底板42上安裝有電機安裝罩7,貫流電機具體安裝在對應的電機安裝罩7內。經過換熱器換熱的氣流從貫流風輪所在的腔體并被兩個貫流風輪從不同的前出風口并沿不同的方向甩出。
本實施例的空調器的工作原理為,當空調器開始運行時,外部空氣通過進風口進入到風腔內,由于隔板的作用,每個腔體內均進入一部分氣流且該部分氣流在所在腔室內換熱,并通過與該腔室對應的出風組件排出。以雙貫流頂出風空調器為例,經換熱器換熱的氣流的一部風進入到與頂出風組件連通的一個腔體內,經過頂出風組件從頂出風口排出;經換熱器換熱的氣流的另一部分進入到設有前出風組件的一個腔體內,經過前出風組件從前出風口排出。
本實施例的空調器的控制方法,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S1,開啟所述空調器,并選擇自動運行模式;
S2,當溫度檢測裝置檢測到當前室溫大于預設溫度值時,控制所述空調器以制冷模式運行,所述前出風組件和所述頂出風組件同時開啟運行,同時開啟濕度檢測裝置進行檢測當前濕度;
此時如果濕度檢測裝置檢測到當前空氣濕度小于預設濕度范圍時,控制所述換熱器組件提高溫度運行,同時降低壓縮機的頻率,所述前出風組件和所述頂出風組件繼續(xù)同時運行;如果檢測到當前空氣濕度大于預設濕度范圍值時,控制所述換熱器組件降低溫度運行,同時提高壓縮機的頻率,關閉所述前出風組件,所述頂出風組件繼續(xù)運行;所述預設濕度范圍值為45%-70%,在該濕度范圍內,人體最為舒適;
S3,當溫度檢測裝置檢測到當前室溫小于預設溫度值時,控制所述空調器以制熱模式運行,所述前出風組件和頂出風組件同時開啟運行,當室溫上升到所述預設溫度值后,控制所述前出風組關閉運行或者減小風量運行。
S2中,當所述濕度檢測裝置檢測到當前空氣濕度小于預設濕度范圍時,控制所述換熱器組件提高1.5℃-2.5℃運行,同時降低壓縮機的頻率;當所述濕度檢測裝置檢測到當前空氣濕度大于預設濕度范圍值時,由控制器控制所述換熱器組件降低1.5℃-2.5℃運行,同時提高壓縮機的頻率,關閉所述前出風組件。換熱器組件根據(jù)需要提高或降低1.5℃-2.5℃的范圍內,既不會造成對空氣溫度進行調節(jié)的產生影響,而且可滿足除濕的需求。
當用戶使用如上所述的單空調器時,為了提高空調器的智能化程度,設置有自動運行模式,剛開機時,用戶可以選擇該模式,在該模式下,空調器可以根據(jù)當前室溫,自動選擇制冷或者制熱模式,不用再去做選擇,滿足用戶一鍵操作的需求。
溫度檢測裝置檢測到當前室溫大于預設溫度值時,控制所述空調器以制冷模式運行,在制冷模式下,需要對濕度進行調節(jié)。所述前出風組件和所述頂出風組件同時開啟運行,同時開啟濕度檢測裝置進行檢測當前濕度;
此時如果濕度檢測裝置檢測到當前空氣濕度小于預設濕度范圍時,則室內太干燥,需要降低空調器的除濕量,此時控制所述換熱器組件提高溫度運行,同時降低壓縮機的頻率,所述前出風組件和所述頂出風組件繼續(xù)同時運行;如果檢測到當前空氣濕度大于預設濕度范圍值時,則室內太潮濕,需要提高空調器的除濕量,此時控制所述換熱器組件降低溫度運行,同時提高壓縮機的頻率,關閉所述前出風組件,所述頂出風組件繼續(xù)運行;
當溫度檢測裝置檢測到當前室溫小于預設溫度值時,控制所述空調器以制熱模式運行,所述前出風組件和頂出風組件同時開啟運行,當室溫上升到所述預設溫度值后,控制所述前出風組關閉運行或者減小風量運行。
在制熱模式下,一般為冬季,空氣一般較為干燥,當室內溫度達到預設溫度后,由于熱空氣會上升,可以將頂出風組件關閉,而前出風組件繼續(xù)運行。這樣不僅可以最大限度的節(jié)能降耗,而且會使用戶感覺更加舒適。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長度”、“寬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順時針”、“逆時針”、“軸向”、“徑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shù)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至少一個該特征。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至少兩個,例如兩個,三個等,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
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固定”等術語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系,除非另有明確的限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觸,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過中間媒介間接接觸。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參考術語“一個實施例”、“一些實施例”、“示例”、“具體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結合該實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包含于本實用新型的至少一個實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說明書中,對上述術語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須針對的是相同的實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可以在任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適的方式結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況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將本說明書中描述的不同實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實施例或示例的特征進行結合和組合。
盡管上面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實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內可以對上述實施例進行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