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熱交換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熱交換器,特別是涉及一種適于在空調(diào)機、冰箱或制冰機等中使用的熱交換器。
背景技術:
以往,作為熱交換器,有這樣形成的裝置將形成有分割線的帶分割線的散熱片,被該分割線分割,從而形成熱交換器。詳細地說,該熱交換器將傳熱管穿插在形成有分割線的散熱片的穿插孔中,并在分割線的位置將散熱片分離,從而形成兩個熱交換器。
上述以往的熱交換器由于可在分割線的位置處分割散熱片,所以制造容易,從而具有這樣的優(yōu)點可以容易地制造在分割線的位置分離、或是保持分割線不分離而留下來的不同尺寸的熱交換器。
但是,雖然上述以往的熱交換器具有易于變更散熱片的尺寸設定的優(yōu)點,但是另一方面,關于分割上述帶分割線的散熱片而形成的上述散熱片,在形成有上述分割線的地方所對應的外緣處,在分割時形成有飛邊,因此,在熱交換器的使用中,具有在上述散熱片上所產(chǎn)生的凝結水(冷凝水)沿著該飛邊從散熱片飛散的問題。特別是在將上述以往的熱交換器用作空調(diào)機的室內(nèi)側的熱交換器時,由于送風使得上述凝結水向室內(nèi)飛散,從而成為重大的問題。
此外,在上述以往的熱交換器中,由于具有上述飛邊的邊緣位于熱交換器的外側邊緣,所以存在熱交換器的美觀受損的問題。
發(fā)明內(nèi)容
因此,本發(fā)明的課題是提供一種熱交換器,該熱交換器易于改變散熱片的尺寸設定,且凝結水難以從散熱片飛散,并且美觀不受損。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fā)明的熱交換器的特征在于,該熱交換器具有第一熱交換部,該第一熱交換部具有板狀的第一散熱片和多根第一傳熱管,所述多根第一傳熱管以在該第一散熱片的厚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穿插于所述第一散熱片;和第二熱交換部,該第二熱交換部具有板狀的第二散熱片和多根第二傳熱管,所述多根第二傳熱管以在該第二散熱片的厚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穿插于所述第二散熱片,在所述第一散熱片和所述第二散熱片中的至少一方的邊緣上以預定間隔具有多個飛邊,將所述第一熱交換部和所述第二熱交換部配置成,使得所述第一散熱片和所述第二散熱片的至少一方的具有所述飛邊的邊緣,與所述第一散熱片或所述第二散熱片的另一方的邊緣抵接或相對,從而具有所述飛邊的邊緣位于內(nèi)側。
根據(jù)本發(fā)明,由于將上述第一散熱片和上述第二散熱片的至少一方的具有上述飛邊的邊緣配置成,與上述第一散熱片或第二散熱片的另一方的邊緣抵接或相對,從而具有上述飛邊的邊緣位于內(nèi)側,所以具有飛邊的邊緣不存在于上述第一散熱片的邊緣中的與上述第二散熱片抵接或相對的邊緣以外的邊緣上,并且具有飛邊的邊緣也不存在于上述第二散熱片的邊緣中的與上述第一散熱片抵接或相對的邊緣以外的邊緣上。
因此,即使凝結水從具有上述飛邊的邊緣飛散,也能夠用與具有上述飛邊的邊緣抵接或相對的邊緣來阻擋該飛散的凝結水。因此,能夠防止凝結水隨風飛散到外部,所以即使將本發(fā)明的熱交換器用作空調(diào)機的室內(nèi)側的熱交換器,也能夠抑制混入上述風中的上述凝結水向室內(nèi)飛散。
此外,根據(jù)本發(fā)明,由于具有飛邊的邊緣不存在于上述第一散熱片的邊緣中的與上述第二散熱片抵接或相對的邊緣以外的邊緣上,并且具有飛邊的邊緣也不存在于上述第二散熱片的邊緣中的與上述第一散熱片抵接或相對的邊緣以外的邊緣上,所以,具有上述飛邊的邊緣不會位于熱交換器的外側。因此,根據(jù)本發(fā)明不會有損于熱交換器的美觀。
發(fā)明效果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熱交換器,由于將第一散熱片和第二散熱片的至少一方的具有飛邊的邊緣配置成,與上述第一散熱片或上述第二散熱片的另一方的邊緣抵接或相對,從而具有上述飛邊的邊緣位于內(nèi)側,所以,即使凝結水從具有上述飛邊的邊緣飛散,也能夠通過與具有上述飛邊的邊緣抵接或相對的邊緣來阻擋該飛散的凝結水,從而能夠防止凝結水隨風飛散到外部。因此,即使將本發(fā)明的熱交換器用作空調(diào)機的室內(nèi)側的熱交換器,也能夠抑制混入上述風中的上述凝結水向室內(nèi)飛散。
此外,根據(jù)本發(fā)明,具有上述飛邊的邊緣不會位于熱交換器的外側,從而不會有損于熱交換器的美觀。
通過以下詳細說明和附圖能夠充分地理解本發(fā)明。附圖只是用于說明,并不限制本發(fā)明。在附圖中,圖1是使用了本發(fā)明一實施方式的熱交換器的空調(diào)機的示意剖面圖。
圖2是示出為了形成上述實施方式的熱交換器所具有的第一散熱片而使用的帶分割線的散熱片的一部分的圖。
圖3A是示出上述實施方式的熱交換器所具有的第一散熱片的第一部分或第二部分的制造過程的圖。
圖3B是示出上述實施方式的熱交換器所具有的第一散熱片的第一部分或第二部分的制造過程的圖。
圖3C是示出上述實施方式的熱交換器所具有的第一散熱片的第一部分或第二部分的制造過程的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通過圖示的方式對本發(fā)明進行更詳細的說明。
圖1是使用了本發(fā)明一實施方式的熱交換器的空調(diào)機的示意剖面圖。在圖1中,1是送風風扇,2是熱交換器。在圖1中,為簡便起見,省略了容納送風風扇1和熱交換器2的殼體等。
該空調(diào)機使送風風扇1旋轉,從而將經(jīng)由熱交換器2吸進的作為傳熱介質的風從未圖示的吹風口吹出。
上述熱交換器2具有作為第一熱交換部的一個示例的輔助熱交換器8和作為第二熱交換部的一個示例的本體熱交換器9。
上述輔助熱交換器8具有板狀的第一散熱片10和未圖示的第一傳熱管。如圖1所示,上述第一散熱片10具有大致為細長矩形的表面。上述第一散熱片10在第一散熱片10的厚度方向上(與圖1中紙面垂直的方向)以每隔預定間隔的方式配置多個。
上述第一散熱片10由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構成,上述第一部分11具有細長矩形的表面,上述第二部分12具有與第一部分11大致相同的形狀。在上述第一部分11上形成有1列8排的傳熱管穿插用的穿插孔18,同樣地,在第二部分12上形成有1列8排的傳熱管穿插用的穿插孔19。此外,在上述第一部分11的長度方向的一側的邊緣上,每隔預定間隔形成有飛邊14,在第二部分12的長度方向的一側的邊緣上,每隔預定間隔形成有飛邊15。
上述第一傳熱管穿插在第一部分11的1列8排的傳熱管穿插用的穿插孔18和第二部分12的1列8排的傳熱管穿插用的穿插孔19中。詳細地說,上述第一傳熱管配置為在第一散熱片的厚度方向上貫通于在上述厚度方向上每隔預定間隔而配置的多個第一散熱片10。
在上述第一部分11的長度方向的一端中的形成有飛邊14側的角,與在第二部分12的長度方向的一端中的形成有飛邊15側的角大致相接。上述第二部分12以與第一部分的長度方向的上述一端相連的方式配置。此外,上述第二部分12相對于第一部分11略微傾斜地配置。
上述本體熱交換器9具有板狀的第二散熱片20和未圖示的第二傳熱管。如圖1所示,上述第二散熱片20具有大致為細長矩形的表面。上述第二散熱片20在第二散熱片20的厚度方向上(與圖1中紙面垂直的方向)以每隔預定間隔的方式配置多個。
上述第二散熱片20由第一部分21和第二部分22構成,上述第一部分21具有細長矩形的表面,上述第二部分22具有與第一部分21大致相同的形狀。在上述第一部分21上形成有2列8排的傳熱管穿插用的穿插孔28,同樣地,在第二部分22上形成有2列8排的傳熱管穿插用的穿插孔29。此外,上述第二散熱片20的第一部分21、第二散熱片20的第二部分22、上述第一散熱片10的第一部分11以及第一散熱片10的第二部分12,它們的長度方向的尺寸大致相同。
上述第二部分22以與第一部分21的長度方向的一端相連的方式配置。此外,上述第二部分22相對于第一部分21略微傾斜地配置。上述第一部分21的長度方向的一端中的一個角與第二部分22的長度方向的一端中的一個角相接。
上述第二傳熱管穿插在第一部分21的2列8排的傳熱管穿插用的穿插孔28和第二部分22的2列8排的傳熱管穿插用的穿插孔29中。詳細地說,上述第二傳熱管配置為在第二散熱片20的厚度方向上貫通于在上述厚度方向上每隔預定間隔而配置的多個第二散熱片20。
此外,如圖1所示,細長且在一處彎折的本體熱交換器9的一側的邊緣26、27被配置成,與細長且在一處彎折的輔助熱交換器8的形成有飛邊14、15側的邊緣16、17抵接。詳細地說,第二散熱片20的第一部分21的一側的邊緣26,與第一散熱片10的第一部分11的具有飛邊14的邊緣16抵接,并且,第二散熱片20的第二部分22的一側的邊緣27與第二散熱片10的第一部分12的具有飛邊15的邊緣17抵接。
此外,上述具有飛邊的邊緣16、17位于內(nèi)側,在熱交換器的外側邊緣是不存在飛邊的狀態(tài)。即,在上述第一散熱片10的第一部分11的外側邊緣30和第一散熱片10的第二部分12的外側邊緣31上不存在飛邊,并且,在第二散熱片20的第一部分21的外側邊緣40和第二散熱片20的第二部分22的外側邊緣41上為不存在飛邊的狀態(tài)。
圖2是示出為了形成上述第一散熱片10而使用的帶分割線的散熱片50的一部分的圖。
在圖2中,18表示傳熱管的穿插孔,52表示分割線(縫隙)。此外,DP表示在與分割線延伸的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上相鄰的穿插孔18的距離,SL2表示分割線(縫隙)的長度,SL1表示分割線的相連量。
上述帶分割線的散熱片50由表面大致為矩形的板部件構成。此外,上述分割線52形成在帶分割線的散熱片50的寬度方向的大致中心。上述分割線52與帶分割線的散熱片50的長度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圖1所示的上述第一散熱片10由在形成有分割線的部分分割帶分割線的散熱片50而形成。由圖2所示的帶分割線的散熱片50形成兩個第一散熱片10的第一部分11,或者形成兩個第一散熱片10的第二部分12,或者第一散熱片10的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各形成一個。
此外,此外,在上述DP、SL2、SL1之間存在有下述的式(1)所示的關系。此外,分割線的相連量SL1的尺寸被限制在下述的式(2)所示的范圍內(nèi)。通過將分割線的相連量SL1的尺寸限制在下述的式(2)所示的范圍內(nèi),能夠使帶分割線的散熱片的強度不比預定的強度低,而且能夠通過分割線容易地分割帶分割線的散熱片。
SL2=DP-SL1…(1)0.15[mm]<SL1<0.5[mm]…(2)圖3A~C是圖1所示的第一散熱片的第一部分11或第二部分12的制造過程的圖。以下,利用圖3A~C來說明圖1所示的第一部分11或第二部分12的制造方法。另外,在圖3A中,50是圖2所示的帶分割線的散熱片。此外,實際上,如圖2所示,在帶分割線的散熱片50上交錯配置有多根傳熱管的穿插孔18,但是在圖3A~C中,為簡單起見,將上述穿插孔配置成格子形狀(實際上是交錯配置)。
首先,將相同形狀的多個上述帶分割線的散熱片50,等間隔地配置在帶分割線的散熱片50的厚度方向上,從而使帶分割線的散熱片50為重疊的狀態(tài)。然后,在該狀態(tài)下,將銷等棒狀的部件(未圖示)插入與重疊的多個帶分割線的散熱片50形成在相同位置的多個傳熱管的穿插孔18中的幾個(2個以上)中,并貫通重疊的多個帶分割線的散熱片50。這樣,圖1所示的多個帶分割線的散熱片50保持重疊的狀態(tài)。
接下來,施加圖3B中箭頭α所示的方向的力。詳細地說,在圖3A所示的帶分割線的散熱片50中,對以形成有分割線的線為邊界的兩個部分在相互離開的方向上施加力。該力例如通過如下的方式來實現(xiàn),即在帶分割線的散熱片50的寬度方向施加力,使得以帶分割線的散熱片50的分割線為邊界一側的部分固定,并且使得以分割線為邊界的另一側的部分從上述一側的部分離開。然后,在帶分割線的散熱片50上施加圖3B中箭頭α所示的方向的力,從而如圖3B所示,用形成有該分割線的線將帶分割線的散熱片50分割成兩部分,以形成第一部分11(或第二部分12)。
若通過這樣的方法形成第一部分11,則能夠削減第一部分11(或第二部分12)的制造成本,另一方面,如圖3C所示,在與第一部分11中的帶分割線的散熱片50的分割線的相連量對應的部分上,形成有飛邊。但是,如圖1所示的實施方式的熱交換器那樣,將散熱片的有飛邊的邊緣配置成與其他的散熱片的邊緣抵接或相對,從而使上述有飛邊的邊緣位于內(nèi)側,于是能夠解決凝結水飛散或外觀變差等的問題。
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的熱交換器,由于將形成在第一散熱片10的一側的具有飛邊14、15的邊緣16、17配置成,與第二散熱片20的另一邊緣26、27抵接,從而使形成在熱交換器上的有飛邊14、15的邊緣16、17位于內(nèi)側,所以,具有飛邊14、15的邊緣16、17不存在于第一散熱片10的邊緣16、17、30、31中的與第二散熱片20抵接或相對的邊緣16、17以外的邊緣30、31上,并且,具有飛邊的邊緣14、15不存在于第二散熱片20的邊緣26、27、40、41中與第一散熱片10抵接或相對的邊緣26、27以外的邊緣40、41上。
因此,即使凝結水從上述具有飛邊14、15的邊緣16、17飛散,也能夠通過具有飛邊16、17的邊緣16、17抵接或相對的邊緣26、27來阻擋該飛散的凝結水。因此,能夠防止凝結水隨風飛散到外部,所以即使將上述實施方式的熱交換器用作空調(diào)機的室內(nèi)側的熱交換器,也能夠抑制混入風中的凝結水向室內(nèi)飛散。
此外,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的熱交換器,由于在第一散熱片10的邊緣16、17、30、31中的與第二散熱片20抵接或相對的邊緣16、17以外的邊緣30、31上不存在飛邊,并且在第二散熱片20的邊緣26、27、40、41中的與第一散熱片10抵接或相對的邊緣26、27以外的邊緣40、41上也不存在飛邊,所以,具有飛邊的邊緣14、15不會位于熱交換器的外側。因此,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的熱交換器,不會有損于熱交換器的美觀。
在上述實施方式的熱交換器中,在第一散熱片10的邊緣16、17、30、31中的與第二散熱片20抵接的邊緣16、17上形成有飛邊,但是在本發(fā)明中,也可以使第一散熱片與第二散熱片之間離開預定間隔,然后在第一散熱片的邊緣中的與第二散熱片相對的邊緣上形成飛邊。
此外,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的熱交換器,只在第一散熱片10的邊緣16、17、30、31中的與第二散熱片20抵接的邊緣16、17上形成有飛邊,但是在本發(fā)明中,也可以在第一散熱片的邊緣中的與第二散熱片抵接或相對的邊緣上形成飛邊,并且,在第二散熱片的邊緣中的與第一散熱片抵接或相對的邊緣上形成飛邊。此外,也可以只在第二散熱片的邊緣中的與第一散熱片抵接的邊緣上形成飛邊。
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的熱交換器中,在第一散熱片10上形成有1列16排的傳熱管的穿插孔,并且在第二散熱片20上形成有2列16排的穿插孔,但是在本發(fā)明中,第一散熱片上所形成的傳熱管的穿插孔不是必須配置成1列16排,如何配置都可以。此外,同樣地,第二散熱片上所形成的傳熱管的穿插孔不是必須配置成2列16排,如何配置都可以。
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的熱交換器中,穿插孔28交錯配置在第二散熱片20上,但是在本發(fā)明中,穿插孔既可以交錯配置,也可以配置成格子狀,穿插孔也可以以上述以外的方法配置。
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的熱交換器中,作為第一熱交換部的輔助熱交換器8的第一散熱片10,由兩個部分、即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構成,并且作為第二熱交換部的本體熱交換器9的第二散熱片20,由兩個部分、即第一部分21和第二部分22構成,但是,第一散熱片和第二散熱片中的至少一個散熱片可以由一個部分或三個以上的部分構成。
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的熱交換器中,將兩個熱交換部(輔助熱交換器8和本體熱交換器9)以邊緣相互抵接的方式配置,從而將飛邊形成在內(nèi)側,但是在本發(fā)明中,當然也可以將三個以上的熱交換部以相鄰的熱交換部的邊緣彼此抵接或相對的方式配置,且將飛邊只形成在內(nèi)側。
以上說明了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但是顯然其可以進行各種變更。這些變更不應該被視為超出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而易見的變更都包括在以下所續(xù)的權利要求書的范圍中。
權利要求
1.一種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該熱交換器具有第一熱交換部(8),該第一熱交換部(8)具有板狀的第一散熱片(10)和多根第一傳熱管,所述多根第一傳熱管以在該第一散熱片(10)的厚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穿插于所述第一散熱片(10);和第二熱交換部(9),該第二熱交換部(9)具有板狀的第二散熱片(20)和多根第二傳熱管,所述多根第二傳熱管以在該第二散熱片(20)的厚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穿插于所述第二散熱片(20),在所述第一散熱片(10)和所述第二散熱片(20)中的至少一方的邊緣(16、17)上以預定間隔具有多個飛邊(14、15),將所述第一熱交換部(8)和所述第二熱交換部(9)配置成,使得所述第一散熱片(10)和所述第二散熱片(20)的至少一方的具有所述飛邊(14、15)的邊緣(16、17),與所述第一散熱片(10)或所述第二散熱片(20)的另一方的邊緣(26、27)抵接或相對,從而具有所述飛邊(14、15)的邊緣(16、17)位于內(nèi)側。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熱交換器。該熱交換器包括輔助熱交換器(8)和本體熱交換器(9),輔助熱交換器(8)具有板狀的第一散熱片(10)和多根第一傳熱管,本體熱交換器(9)具有板狀的第二散熱片(20)和多根第二傳熱管。在上述第一散熱片(10)的一方的邊緣(16、17)上以預定間隔存在多個飛邊(14、15)。將輔助熱交換器(8)和本體熱交換器(9)配置成使得第一散熱片(10)的具有飛邊(14、15)的邊緣(16、17)與第二散熱片(20)的邊緣(26、27)抵接,從而使具有飛邊(14、15)的邊緣(16、17)位于內(nèi)側。
文檔編號F24F13/22GK101065625SQ20058004034
公開日2007年10月31日 申請日期2005年11月22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11月25日
發(fā)明者北澤昌昭, 平良繁治 申請人:大金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