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除濕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除濕裝置,其具有由散熱器、吸熱器等構(gòu)成的熱泵和使用吸濕劑或者吸收劑進行吸放濕的吸放濕器。
背景技術(shù):
在日本特開昭63-1423號公報中公開有一種具有熱泵與吸放濕器的現(xiàn)有的除濕裝置,其按照散熱器、吸放濕器的放濕部、吸熱器的順序使空氣循環(huán)。下面,參照圖13對現(xiàn)有的除濕裝置的構(gòu)造和運作情況進行說明。
在配管連接有壓縮機1、散熱器2、膨脹機構(gòu)3、吸熱器4的制冷劑回路5內(nèi)填充有制冷劑6。制冷劑6在壓縮機1中被壓縮,然后按照散熱器2、膨脹機構(gòu)3、吸熱器4的順序在制冷劑回路5中循環(huán)。散熱器2與吸熱器4被設(shè)置在循環(huán)通道(以下稱通道)7內(nèi),通過循環(huán)扇8而順次供給在通道7內(nèi)循環(huán)的空氣。制冷劑6在吸熱器4中從循環(huán)空氣中吸熱,然后在散熱器2中向循環(huán)空氣中散熱。通過制冷劑6對循環(huán)空氣吸熱和散熱而使熱泵9運作。
吸放濕器10具有裝著吸濕劑11的除濕轉(zhuǎn)子12。除濕轉(zhuǎn)子12的一部分被設(shè)置在通道7內(nèi)的循環(huán)空氣前進方向中散熱器2的后段,并且在吸熱器4的前段。其它部分被設(shè)置在通過室內(nèi)扇13而送出除濕對象空氣的供給通道(以下稱通道)14內(nèi)。因此,裝在除濕轉(zhuǎn)子12中的吸濕劑11在通道7內(nèi)與循環(huán)空氣接觸,而在通道14內(nèi)與除濕對象空氣接觸。
除濕轉(zhuǎn)子12通過圖中未示的驅(qū)動部旋轉(zhuǎn),通過該旋轉(zhuǎn),吸濕劑11反復(fù)在通道7中與循環(huán)空氣接觸以及在通道14中與除濕對象可接觸。因所暴露的空氣的相對濕度不同,吸濕劑11所能保持的水分量(最大吸附量)會發(fā)生變化。吸濕劑11具有這樣的特性所暴露的空氣的相對濕度越高,它所能保持的水分越多,而相對濕度越低,它所能保持的水分量越少。因此,如果反復(fù)使吸濕劑11與相對濕度不同的若干空氣接觸,那么,根據(jù)各個相對濕度中吸濕劑11的最大吸附量之差,來進行吸水、脫水。
此處,通過循環(huán)扇8而進行循環(huán)的空氣,在散熱器2中通過制冷劑6的散熱而被加熱,并通過室內(nèi)扇13變?yōu)闈穸缺人┙o的除濕對象空氣低的空氣,然后,供給至除濕轉(zhuǎn)子12。由于該除濕對象空氣與循環(huán)空氣的相對濕度差,所以,當吸濕劑11與除濕對象空氣接觸時,就會吸附空氣中的水分,而當與循環(huán)空氣接觸時,則脫去所吸附的水分。
這樣,吸放濕器10具有吸濕部15,其是與位于除濕轉(zhuǎn)子12的通道14內(nèi)的除濕對象空氣接觸的接觸部分。此外,吸放濕器10還具有放濕部16,其是與位于除濕轉(zhuǎn)子12的通道7內(nèi)的循環(huán)空氣接觸的接觸部分。于是,從除濕對象空氣中吸濕以及向循環(huán)空氣中放濕。即在吸濕部15中被吸濕的除濕對象空氣變?yōu)榈蜐竦目諝?,并被供給至除濕對象空間。而在放濕部16中被放濕的循環(huán)空氣變?yōu)楦邼竦目諝?,并被供給至后段的吸熱器4。被供給至吸熱器4的循環(huán)空氣因制冷劑6的吸熱而被冷卻至露點溫度以下,由于該冷卻,在放濕部16中的放濕成分飽和并凝縮。該凝縮的水量就成為除濕裝置的除濕量。
在上述構(gòu)造中,空氣在散熱器2、放濕部16、吸熱器4中循環(huán)。該循環(huán)空氣在散熱器2中被加熱,在相對濕度下降之后而供給至放濕部16。通過設(shè)定被供給至吸濕部15的除濕對象空氣的相對濕度之差,吸放濕器10開始工作,除濕對象空氣被吸濕,并被除濕。但是,如上所述,吸放濕器10的吸放濕量,即除濕裝置的除濕量,因供給至吸濕部15的除濕對象空氣和供給至放濕部16的循環(huán)空氣的相對濕度之差而不同。因此,如果除濕對象空氣的相對濕度降低,則循環(huán)空氣的相對濕度之差縮小,除濕量減少。
如果除濕對象空氣的濕度較低,則為了控制除濕量的下降,采用的方法是擴大供給至吸濕部15的空氣與供給至放濕部16的空氣的相對濕度之差。即該方法使供給至放濕部16的循環(huán)空氣的溫度繼續(xù)上升,而使它的相對濕度降低。但是,在這種情況下,需要使散熱器2中的制冷劑6的壓力上升,這樣,壓縮機1的可靠性就會下降,壓縮比增加從而使壓縮效率下降。
此外,如果除濕對象空氣的濕度較低,則為了控制除濕量的下降,采用的方法是增加除濕對象空氣的風量。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因為除濕對象空氣的風量增加,所以需要增加散熱器2中的散熱量,即需要增加在散熱器2中流動的制冷劑6的循環(huán)量。這樣,壓縮機1的壓縮工作就會增加,耗電增加,從而導(dǎo)致除濕效率(除濕的水分的凝縮潛熱量/除濕所需能量)下降。
此外,如果采用這種構(gòu)造,則需要兩個系統(tǒng)的送風回路。即用來將除濕對象空氣供給至吸濕部15的通道14和室內(nèi)風扇13以及用來使循環(huán)空氣在散熱器2、放濕部16、吸熱器4中循環(huán)的通道7和循環(huán)扇8這兩個系統(tǒng)的送風回路。因此,裝置結(jié)構(gòu)變得復(fù)雜,而且價格也因此變高。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除濕裝置具有熱泵和吸放濕器。熱泵具有從所供給的空氣中吸熱的吸熱器和向所供給的空氣中散熱的散熱器。吸放濕器具有從所供給的空氣中吸濕的吸濕器和向所供給的空氣中放濕的放濕部。散熱器加熱除濕對象空氣,放濕部加濕被散熱器加熱的空氣。吸熱器從被放濕部加濕的空氣中吸熱并使它冷卻,吸濕部從被吸熱器冷卻的空氣中吸濕并對它進行除濕。這樣,在散熱器中被加熱的相對濕度低的空氣被供給放濕部,而在吸熱器中被冷卻的相對濕度高的空氣被供給吸濕部。因此,被供給吸濕部和放濕部的空氣的相對濕度之差擴大。由于該相對濕度之差的擴大,使得吸放濕器的吸放濕量增大,從而,除濕效率提高。
圖1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1所涉及的除濕裝置的結(jié)構(gòu)概圖。
圖2是表示圖1所示的除濕裝置中的制冷劑的狀態(tài)變化的莫利爾線圖(壓力—熱函線圖)。
圖3是圖1所示的除濕裝置中除濕對象空氣的狀態(tài)變化的潮濕空氣線圖。
圖4是圖1所示的除濕裝置的除濕轉(zhuǎn)子中所裝著的吸濕劑的水蒸氣吸附等溫線示意圖。
圖5是為了說明圖1所示的除濕裝置的降溫控制部和升溫控制部的運行情況的潮濕空氣線圖。
圖6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2所涉及的除濕裝置的結(jié)構(gòu)概圖。
圖7是圖6所示的除濕裝置中除濕對象空氣的狀態(tài)變化的潮濕空氣線圖。
圖8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3所涉及的除濕裝置的結(jié)構(gòu)概圖。
圖9是圖8所示的除濕裝置中除濕對象空氣的狀態(tài)變化的潮濕空氣線圖。
圖10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4所涉及的除濕裝置的結(jié)構(gòu)概圖。
圖11是圖10所示的除濕裝置中除濕對象空氣的狀態(tài)變化的潮濕空氣線圖。
圖12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除濕裝置中制冷劑的狀態(tài)變化的莫利爾線圖。
圖13是現(xiàn)有的除濕裝置的結(jié)構(gòu)概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與之前的實施方式相同的構(gòu)成要素使用相同的符號,并且省略其詳細的說明。
(實施方式1)圖1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1所涉及的除濕裝置的結(jié)構(gòu)概圖。該除濕裝置具有熱泵109和吸放濕器110。熱泵109具有從所供給的空氣中吸熱的吸熱器104和向所供給的空氣中散熱的散熱器102。吸放濕器110從濕度相對較高的空氣中吸濕,然后向濕度相對較低的空氣中放濕。吸放濕器110具有從所供給的空氣中吸濕的吸濕部115、向所供給的空氣中放濕的放濕部116。供給通道(以下稱通道)202依次向散熱器102、放濕部116、吸熱器104、吸濕部115供給除濕對象空氣。即散熱器102加熱除濕對象空氣,而放濕部116加濕被散熱器102加熱的除濕對象空氣。吸熱器104從被放濕部116加濕的除濕對象空氣中吸熱并使其冷卻,而吸濕部115從被吸熱器104冷卻的除濕對象空氣中吸濕并對其進行除濕。
此外,熱泵109具有壓縮機101、膨脹機構(gòu)103、以及依次連接壓縮機101、散熱器102、膨脹機構(gòu)103和吸熱器104的制冷劑回路105。壓縮機101壓縮制冷劑106。膨脹機構(gòu)103使制冷劑106膨脹并減壓。填充有制冷劑106的制冷劑回路105通過配管來連接壓縮機101、散熱器102、膨脹機構(gòu)103與吸熱器104。在散熱器102中,制冷劑106向所供給的空氣中散熱,而在吸熱器104中,制冷劑106從所供給的空氣中吸熱。
供給部201按照散熱器102、放濕部116、吸熱器104、吸濕部115的順序供給除濕對象空氣。換言之,供給部201具有順次配置散熱器102、放濕部116、吸熱器104、吸濕部115的通道202以及朝著通道202送風的送風機203。
吸放濕器110具有裝著至少一種以上吸濕劑111的除濕轉(zhuǎn)子(Desiccant Rotor)112。而且,在吸濕部115中配置除濕轉(zhuǎn)子112,以便吸濕劑111吸收除濕對象空氣中的水分,同時在放濕部116中將吸濕劑111所保持的水分散入除濕對象空氣中。此外,圖中未示的驅(qū)動部使除濕轉(zhuǎn)子112旋轉(zhuǎn),從而反復(fù)進行吸濕部115中的吸水處理和放濕部116中的脫水處理。
降溫控制部(以下稱控制部)204用來控制在散熱器102中被加熱并且被供給放濕部116的除濕對象空氣的溫度下降。在圖1中,使散熱器102與放濕部116在通道202內(nèi)相互接近而設(shè),從而形成控制部204。具體的方式在于,散熱器102與放濕部116彼此并不相互接觸,而是保持規(guī)定的間隔。
另一方面,升溫控制部(以下稱控制部)205用來控制在吸熱器104中被冷卻并且被供給吸濕部115的除濕對象空氣的溫度上升。在圖1中,使吸熱器104與吸濕部115在通道202內(nèi)相互接近而設(shè),從而形成控制部205。具體的方式在于,吸熱器104與吸濕部115彼此并不相互接觸,而是保持規(guī)定的間隔。
下面,對除濕裝置的操作進行說明。圖2是表示圖1所示的除濕裝置的制冷劑106的狀態(tài)變化的莫利爾線圖(壓力-熱函線圖)。箭頭連接圖2所示的點21、點22、點23、點24而形成的循環(huán)表示在制冷劑回路105內(nèi)循環(huán)的制冷劑106的狀態(tài)變化。制冷劑106在壓縮機101中被壓縮,壓力和熱函上升,于是,從點21變化為點22的狀態(tài)。接著,在散熱器102中,通過向所供給的除濕對象空氣中散熱,熱函減少,于是,從點22變化為點23的狀態(tài)。之后,通過在膨脹機構(gòu)103中膨脹減壓,壓力下降,于是,從點23變化為點24的狀態(tài)。接著,在吸熱器104中,通過從所供給的除濕對象空氣中吸熱,熱函增加,于是,從點24返回點21的狀態(tài)。通過上述制冷劑106的狀態(tài)變化,熱泵109在吸熱器104中吸熱,在散熱器102中散熱。此時,點22與點23中的熱函之差乘以制冷劑循環(huán)量所得數(shù)值即為散熱器102中的散熱量。點21與點24(點23)中熱函之差乘以制冷劑循環(huán)量所得數(shù)值即為吸熱器104中的吸熱量。接著,散熱量與吸熱量之差,即點22與點21中熱函之差乘以制冷劑循環(huán)量所得數(shù)值,即為壓縮機101的壓縮工作量。
圖3是表示圖1所示的除濕裝置中的除濕對象空氣的狀態(tài)變化的潮濕空氣線圖。首先,點31狀態(tài)的除濕對象空氣被供給至散熱器102,并通過制冷劑106的散熱而被加熱,從而變化為點32的狀態(tài)。接著,除濕對象空氣被供給至放濕部116,并通過脫去裝在除濕轉(zhuǎn)子112中的吸濕劑111中所保持的水分而被加濕。因此,濕度上升,同時溫度下降,從而變?yōu)辄c33的狀態(tài)。變?yōu)辄c33狀態(tài)的除濕對象空氣接著被供給至吸熱器104,通過制冷劑106的吸熱而被冷卻至露點溫度以下,于是變?yōu)辄c34的飽和狀態(tài)。此時,飽和的水分凝縮,并作為凝縮水而被回收。最后,除濕對象空氣被供給吸濕部115,并通過裝在除濕轉(zhuǎn)子112中的吸濕劑111吸收除濕對象空氣中的水分而被除濕。因此,濕度下降的同時溫度上升,于是就變?yōu)辄c35狀態(tài)的干燥空氣。
在上述的除濕對象空氣的狀態(tài)變化中,在吸熱器104中所回收的凝縮水的水量,就是點33與點34的絕對濕度差乘以除濕對象空氣的重量換算風量所得的數(shù)值。此外,點33與點32或者點33與點31的絕對濕度差乘以除濕對象空氣的重量換算風量所得數(shù)值即為放濕部116中的放濕量。點34與點35的絕對濕度差乘以除濕對象空氣的重量換算風量所得數(shù)值即為吸濕部115中的吸濕量。
作為放濕部116出口的點33的理想狀態(tài),是接近作為吸濕部115入口點34的相對濕度的點36。此外,作為吸濕部115出口的點35的位置,接近作為放濕部116入口點32的相對濕度的點37。因此,通過使點34的相對濕度上升,使點32的相對濕度下降,這樣,供給吸濕部115的點34的空氣與供給放濕部116的點32的空氣的相對濕度差擴大,于是吸放濕量增加。
此外,點31與點32的熱函差乘以除濕對象空氣的重量換算風量所得數(shù)值即為散熱器102中的散熱量。而點33與點34的熱函差乘以除濕對象空氣的重量換算風量所得數(shù)值即為吸熱器104中的吸熱量。散熱器102中的散熱量以及吸熱器104中的吸熱量與通過圖2的制冷劑106的狀態(tài)變化所獲得的散熱量以及吸熱量相等。
圖4是圖1中除濕轉(zhuǎn)子112中吸濕劑111的水蒸氣吸附等溫線圖。作為吸濕劑111,只要是具有吸濕性,并且可以裝在除濕轉(zhuǎn)子112中,具有一定程度的耐熱性以進行脫水的物質(zhì)即可。例如,可以使用硅膠、沸石等無機質(zhì)的吸附型吸濕劑、有機高分子電解質(zhì)(離子交換樹脂)等吸濕劑、氯化鋰等吸收型吸濕劑等。
圖4的水蒸氣吸附等溫線表示使用表面具有很多硅烷醇基的多孔質(zhì)形狀的硅膠作為吸濕劑111的情況。硅膠的細孔徑因制造方法不同而各異,A型的平均細孔直徑約為2.2nm,B型的約為7.0nm。此外,由于細孔直徑的差異,水蒸氣的吸附特性也不同。通常情況下,硅膠具有在高濕度條件下吸濕率變高的特性,而B型吸濕劑在高濕度條件下的高吸濕率尤為明顯。如果使用普通的除濕裝置,由于需要一定程度地確??沙凉竦某凉駥ο罂諝獾南鄬穸确秶?,因此,難以利用在中間50%附近的相對濕度條件下吸濕率較低的B型硅膠作為吸濕劑。但是,如果采用本實施方式的除濕裝置,那么,供給吸濕部115的除濕對象空氣在吸熱器104中被冷卻為露點溫度以下的飽和、即相對濕度接近100%的狀態(tài)下經(jīng)常供給。因此,使用在相對濕度為90%的高濕度空氣條件下具有40%以上的高吸濕率的吸濕劑111,例如,使用B型的硅膠,這樣就能夠提高吸放濕量。
圖5是用于說明圖1中的控制部204、205的操作的潮濕空氣線圖??刂撇?04、205未運行時,點42所示的在散熱器102中被加熱的除濕對象空氣,在被供給放濕部116之前向外部散熱,例如,向點41所示的除濕裝置外部的空氣中散熱,于是溫度下降,移動至點46。此外,點44所示的在吸熱器104中被冷卻的除濕對象空氣,在被供給吸濕部115之前從外部散熱,例如從點41所示的除濕裝置外部的空氣中散熱,于是溫度上升,移動至點48。
供給至放濕部116的空氣溫度從點42下降至點46,于是相對濕度上升。隨著供給放濕部116的空氣的相對濕度上升,從點45所示的吸濕部115流出的空氣的相對濕度上升,從而變?yōu)辄c49的狀態(tài)。此外,供給至吸濕部115的空氣溫度從點44上升至點48,于是相對濕度下降。隨著供給至吸濕部115的空氣的相對濕度下降,從點43所示的放濕部116流出的空氣的相對濕度下降,于是變成點47的狀態(tài)。從吸濕部115流出的空氣從點45變?yōu)辄c49的狀態(tài)而引起的相對濕度上升,意味著吸濕部115中的吸濕量減少。從放濕部116流出的空氣從點43變化為點47的狀態(tài)而引起的相對濕度下降,意味著放濕部116中放濕量的減少。因此,在控制部204、205未運行的情況下,吸放濕器110的吸放濕量減少,于是除濕效率下降。
控制部204、205控制上述吸放濕量的減少。即控制部204控制在散熱器102中被加熱的除濕對象空氣的溫度下降。也就是說,控制從點42至點46的狀態(tài)變化。這樣,從吸濕部115流出的空氣的相對濕度的上升得以控制。即從點45至點49的狀態(tài)變化被控制。此外,控制部205控制在吸熱器104中被冷卻的除濕對象空氣的溫度上升。也就是說,控制從點44至點48的狀態(tài)變化。這樣,從放濕部116流出的空氣的相對濕度的下降得以控制。即從點43至點47的狀態(tài)變化被控制。這樣,吸濕部115中的吸濕量與放濕部116中的放濕量的減少得到控制,從而保持吸放濕器110的吸放濕量。
控制部204具體是通過采用使散熱器102與放濕部116在通道202內(nèi)接近而設(shè)的方式而實現(xiàn)的。這樣,在散熱器102內(nèi)流動的高溫制冷劑106的熱量被輻射至放濕部116中的除濕轉(zhuǎn)子112上。輻射至除濕轉(zhuǎn)子112上的熱量用來加熱吸濕劑111,并被用來脫去吸濕劑111中所保持的水分。此外,控制部205具體是通過采用使吸熱器104與吸濕部115在通道202內(nèi)接近而設(shè)的方式而實現(xiàn)的。這樣,在吸熱器102內(nèi)流動的低溫制冷劑106的冷熱被輻射至吸濕部115中的除濕轉(zhuǎn)子112上。被輻射至除濕轉(zhuǎn)子112上的冷熱用來冷卻吸濕劑111,并被用來容易吸附除濕對象空氣中的水分。
其中,控制部204、205并非局限于上述構(gòu)造,只要是能夠分別控制除濕對象空氣向外部的散熱以及從外部向除濕對象空氣中的散熱即可。例如,使用熱傳導(dǎo)率低的樹脂材料形成構(gòu)成通道202的材質(zhì),或者在通道202中設(shè)置隔熱材料。
根據(jù)上述說明的結(jié)構(gòu)以及操作,本實施方式的除濕裝置具有如下的效果。
在加熱器102中被加熱的相對濕度較低的除濕對象空氣,即圖3中點32所示的低溫狀態(tài)的空氣被供給至放濕部116。在吸熱器104中被冷卻的相對濕度較高的除濕對象空氣,即圖3中點34所示的飽和狀態(tài)的空氣被供給至吸濕部115。于是,被供給至吸濕部115和放濕部116的空氣的相對濕度之差擴大,而且由于相對濕度之差的擴大,吸放濕器110的吸放濕量增大,于是除濕效率提高。
此外,供給至吸熱器104的空氣的絕對濕度比供給散熱器102的空氣的絕對濕度高。即圖3中點33所示的空氣的絕對濕度比點31所示的空氣的絕對濕度高。具體地說就是,在散熱器102中通過熱泵109的操作,除濕對象空氣僅獲得顯熱。因此,在散熱器102中,僅顯熱升高的空氣被供給放濕部116。在放濕部116中,吸放濕器110向空氣中放濕。通過該放濕,除濕對象空氣被加濕。而通過該加濕,在吸熱器104中被回收的凝縮水的水量增加,即點33所示的空氣的絕對濕度與點34所示的空氣的絕對濕度之差乘以除濕對象空氣的重量換算風量所得數(shù)值增加。由于單位時間可回收的凝縮水的水量相當于除濕能力,因此,除濕裝置的除濕能力提高。
此外,被供給至吸濕部115的除濕對象空氣的相對濕度變?yōu)榇笥诒还┙o至散熱器102的除濕對象空氣的相對濕度。換言之,可以使圖3中點34所示的空氣的相對濕度提高為點31所示的空氣的相對濕度以上。具體的方式在于,供給至吸熱器104的空氣通過吸熱器104的冷卻而首先除去顯熱。在除去顯熱過程中,包含在除濕對象空氣中的水蒸氣并沒有被除去,只有溫度下降。由于溫度下降,使得除濕對象空氣的相對濕度增加。在除去顯熱的過程中,如果除濕對象空氣的溫度降至其露點溫度,那么相對濕度就會接近百分之百。而且,如果進行冷卻處理,那么在保持其飽和的狀態(tài)下,除濕對象空氣中的水蒸氣發(fā)生凝縮,于是,顯熱與潛熱就被同時除去。這樣,在吸熱器104中除濕對象空氣被冷卻至其露點溫度以下,被供給至吸濕部115的空氣變?yōu)轱柡蜖顟B(tài),從而確保其相對濕度大于被供給散熱器102的空氣的相對濕度。這樣,相對濕度比供給放濕部116的空氣更高的空氣始終被供給至吸濕部115。因此,除濕裝置不易受其所要除濕的除濕對象空氣的狀態(tài)變化的影響,即,不受圖3中點31的空氣狀態(tài)的變化的影響,從而可以保證長期穩(wěn)定地進行除濕。
此外,熱泵109由具有壓縮機101、散熱器102、膨脹機構(gòu)103、吸熱器104的蒸氣壓縮式熱泵構(gòu)成。由于作為熱泵109工作流體的制冷劑106的散熱,而使除濕對象空氣加熱,并且,由于制冷劑106的吸熱,使除濕對象空氣冷卻。在吸熱器104中被冷卻的空氣被供給吸濕部115,而在散熱器102中被加熱的空氣被供給放濕部116。即通過圖2中制冷劑106從點24至點21的狀態(tài)變化所產(chǎn)生的吸熱而被冷卻,變成圖3中點34所示狀態(tài)的空氣被供給吸濕部115。此外,通過圖2中制冷劑106從點22至點23的狀態(tài)變化所產(chǎn)生的散熱而被加熱,變成圖3中點32所示狀態(tài)的空氣被供給放濕部116。于是,相對濕度較高的除濕對象空氣被供給吸濕部115,而相對濕度較低的除濕對象空氣被供給放濕部116。因此,在不使散熱器102中制冷劑106的壓力上升的情況下,供給吸濕部115的空氣與供給放濕部116的空氣的相對濕度之差擴大。這樣不僅確保了壓縮機101的可靠性,而且吸放濕器110的吸放濕量增加,于是除濕效率提高。
此外,供給部201由通道202和朝著通道202送風的送風機203所形成的單一送風回路而構(gòu)成。在通道202中順次設(shè)置有散熱器102、放濕部116、吸熱器104、吸濕部115。采用這種構(gòu)造的除濕裝置不僅結(jié)構(gòu)簡單,而且價格便宜。
此外,吸放濕器110具有裝著至少一種以上吸濕劑111的除濕轉(zhuǎn)子112,在吸濕部115中,吸濕劑111吸收除濕對象空氣中的水分。而在放濕部116中設(shè)置有用來使吸濕劑111所含水分脫至除濕對象空氣中的除濕轉(zhuǎn)子112。由于除濕轉(zhuǎn)子112的旋轉(zhuǎn),可以反復(fù)進行吸濕部115中的吸水與放濕部116中的脫水。這樣,通過旋轉(zhuǎn)除濕轉(zhuǎn)子112這種簡單的操作,就能夠很容易地反復(fù)進行吸濕部115中吸濕劑111的吸水與放濕部116中吸濕劑111的脫水。因此,采用這種結(jié)構(gòu)的除濕裝置價格便宜。
因暴露的空氣的相對濕度不同,吸濕劑111可保持水分的水量(最大吸濕量)發(fā)生變化。暴露的空氣的相對濕度越高,吸濕劑111就能保持更多的水分,而如果相對濕度變低,則可保持的水分量減少。因此,如果吸濕劑111與之反復(fù)接觸的被供給吸濕部115與放濕部116的除濕對象空氣的相對濕度不同,那么,根據(jù)各自相對濕度中吸濕劑111的最大吸濕量之差而進行吸水與脫水。此處,在散熱器102中因制冷劑106的散熱而被加熱,從而相對濕度下降的空氣被供給放濕部116。而在吸熱器104中因制冷劑106的吸熱而被冷卻至露點溫度以下,從而相對濕度上升的空氣被供給吸濕部115。因此,就充分確保了供給吸濕部115的空氣與供給放濕部116的空氣的相對濕度之差。這樣,當與吸濕部115中高濕度的空氣接觸時,吸濕劑111吸收空氣中的水分,當與放濕部116中低濕度的空氣接觸時,脫去該吸收的水分。
此外,作為裝在除濕轉(zhuǎn)子112中的吸濕劑111,可以使用在高濕度空氣條件下具有高吸濕率特性的物質(zhì),例如可以使用B型硅膠。在本除濕裝置中,被冷卻至露點溫度以下的高濕度的除濕對象空氣被供給吸濕部115。因此,在高濕度空氣條件下具有高吸濕率特性的物質(zhì),例如B型硅膠適合在高濕度條件下具有高吸濕率的特性,吸濕量增加,于是除濕效率提高。
此外,通過設(shè)置控制部204來控制在散熱器102中被加熱的除濕對象空氣的溫度下降。即控制圖5中自點42至點46的狀態(tài)變化。以此來控制從吸濕部115流出的空氣的相對濕度上升。即控制圖5中自點45至點49的狀態(tài)變化,從而確保吸濕部115中的吸濕量。
除濕對象空氣的溫度下降是由于從散熱器102與放濕部116之間的除濕對象空氣向外部傳熱而引起的。從除濕對象空氣向外部傳熱的熱量,受除濕對象空氣與外部的溫差以及設(shè)在除濕對象空氣與外部之間的隔板面積以及傳熱率的影響。即如果設(shè)在除濕對象空氣與外部之間的隔板的面積大,那么,從除濕對象空氣向外部傳熱的熱量增加,于是除濕對象空氣的溫度下降幅度增大。但是,通過使散熱器102與放濕部116接近而設(shè),使設(shè)在除濕對象空氣與外部之間的隔板面積變小,于是從除濕對象空氣向外部傳熱的熱量減少。由于該傳熱量的減少,因此除濕對象空氣的溫度下降得以控制。
此外,控制部204是通過在通道202內(nèi)使散熱器102與放濕部116接近設(shè)置而實現(xiàn)的。即,最好利用散熱器102的熱輻射而使放濕部116加熱。具體地講就是,通過散熱器102中工作流體的加熱,散熱器102的溫度升高。由于該溫度升高,從散熱器102輻射出熱量。該輻射出的熱量到達放濕部116,從而加熱放濕部116。由于該加熱,吸放濕器110的溫度升高,從而加速放濕。即從散熱器102輻射出的熱量被用于促進脫去吸濕劑111所保持的水分。
此外,通過設(shè)置控制部205來控制在吸熱器104中被冷卻的除濕對象空氣的溫度上升。即控制圖5中自點44至點48的狀態(tài)變化。以此來控制從放濕部116流出的除濕對象空氣的相對濕度上升。即控制圖5中自點43至點47的狀態(tài)變化,從而確保放濕部116中的放濕量。
供給至吸熱器104的除濕對象空氣因制冷劑106的吸熱而被冷卻,從而使其相對濕度增大。相對濕度增大的除濕對象空氣被供給至吸濕部115,但是,如果在中途除濕對象空氣的溫度上升,那么,除濕對象空氣的相對濕度下降,吸放濕器110的吸放濕量下降。該除濕對象空氣的溫度上升是由于從吸熱器104與吸濕部105之間的外部向除濕對象空氣中傳熱而引起的。向除濕對象空氣中的傳熱量受除濕對象空氣與外部的溫差以及設(shè)置除濕對象空氣與外部之間的隔板面積以及傳熱率的影響。即如果設(shè)在除濕對象空氣與外部之間的隔板面積大,那么,從外部向除濕對象空氣的傳熱量增加,從而使除濕對象空氣的溫度上升幅度變大。但是,通過使吸熱器104與吸濕部115接近而設(shè),使除濕對象空氣與外部之間的隔板面積變小,從外部向除濕對象空氣的傳熱量減少。由于該傳熱量的減少,因此除濕對象空氣的溫度上升得以控制。
此外,控制部205是通過在通道202內(nèi)使吸熱器104與吸濕部115接近設(shè)置而實現(xiàn)的。即最好利用吸熱器104的冷輻射而使吸濕器115冷卻。具體地講就是,通過吸熱器104中工作流體的冷卻,吸熱器104的溫度下降。由于該溫度下降,從吸熱器104輻射出冷熱。該輻射出的冷熱到達吸濕部115,從而冷卻吸濕部115。由于該冷卻,促進吸放濕器110從除濕對象空氣中吸濕,從而使吸濕量增加。即從吸熱器104輻射出的冷熱被用于促進吸收除濕對象空氣中的水分。
(實施方式2)圖6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2所涉及的除濕裝置的結(jié)構(gòu)概圖。本實施方式中的除濕裝置包括對在吸濕部115中被吸濕的除濕對象空氣與供給散熱器102的除濕對象空氣進行熱交換的熱交換部206。其它結(jié)構(gòu)與實施方式1相同。
熱交換部206只要是能夠交換若干空氣的顯熱的部件即可,可以使用錯流式、逆流式的疊片式熱交換器以及通過旋轉(zhuǎn)蓄熱材料來進行熱交換的輻流式熱交換器。下面說明除濕裝置的操作。
圖7是表示圖6所示的除濕裝置中的除濕對象空氣的狀態(tài)變化的潮濕空氣線圖。在吸濕部115中被吸濕而使溫度升高的點55狀態(tài)的空氣與供給散熱器102之前的點51狀態(tài)的空氣被供給熱交換部206,從而進行熱交換。即點55狀態(tài)的空氣被點51狀態(tài)的空氣所冷卻,從而溫度下降變?yōu)辄c57狀態(tài)的空氣,并從熱交換部206流出。點51狀態(tài)的空氣被點55狀態(tài)的空氣所加熱,變?yōu)辄c56狀態(tài)的空氣,并從熱交換部206流出。換言之,點51的空氣通過供給熱交換部206而被加熱,變?yōu)辄c56的狀態(tài),并供給散熱器102。
為了獲得相同的除濕量,在散熱器102中,除濕對象空氣被加熱至點52的狀態(tài)。此時的散熱器102的散熱量是點56與點52的熱函之差乘以除濕對象空氣的重量換算風量所得數(shù)值。而在未使用熱交換部206的情況下,散熱器102的散熱量是點51與點52的熱函之差乘以除濕對象空氣的重量換算風量所得數(shù)值。即通過使用熱交換部206,點51與點56的熱函差乘以除濕對象空氣的重量換算風量所得的散熱量數(shù)值減少。
另一方面,在凝縮器102中散熱的制冷劑106的散熱量,與圖2中所示的點21與點24的熱函差乘以制冷劑循環(huán)量所得的吸熱能力值、點22與點21的熱函差乘以制冷劑循環(huán)量所得的壓縮工作量之和相等。因此,根據(jù)減少的散熱量,可以減少壓縮機101的壓縮工作量。于是,壓縮機101的耗電減少,除濕效率提高。
如上所述,本實施方式的除濕裝置具有熱交換部206。在吸濕部115中被吸濕而使溫度升高的空氣與供給散熱器102的空氣在熱交換部206中進行熱交換。這樣供給散熱器102的除濕對象空氣的溫度升高,散熱器102的散熱量減少。于是,壓縮機101的工作量減少,耗電減少,從而使除濕效率提高。
(實施方式3)圖8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3所涉及的除濕裝置的結(jié)構(gòu)概圖。本實施方式中的除濕裝置包括在放濕部116中被加濕,并且對供給吸熱器104的除濕對象空氣進行冷卻的冷卻部207。除此之外,其它的結(jié)構(gòu)與實施方式1相同。
在圖8的構(gòu)造中,冷卻部207由對在放濕部116中被加濕并被供給至吸熱器104的空氣以及被供給至散熱器102的空氣進行熱交換的熱交換器所構(gòu)成。該熱交換器只要是能夠?qū)θ舾煽諝獾娘@熱進行熱交換的部件即可,可以使用錯流式、逆流式的疊片式熱交換器以及使蓄熱材料旋轉(zhuǎn)來進行熱交換的輻流式熱交換器。
此外,冷卻部207并非局限于熱交換器,只要是能夠?qū)υ诜艥癫?16中被加濕并被供給吸熱器104的除濕對象空氣進行冷卻的構(gòu)件即可。也可以使用珀耳帖元件進行冷卻或者設(shè)置熱交換部來與裝置外部的空氣進行熱交換。此外,最簡單的結(jié)構(gòu)在于,連接放濕部116與吸熱器104的通道202的至少一部分使用傳熱率在5.0kcal/mh℃以上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傳熱率高、有防銹功能的鋁或不銹鋼材料來構(gòu)成放濕部116與吸熱器104之間的通道202。此時,如果也能利用送風機203等設(shè)備向通道202的外面送風,那么就可以促進冷卻。
下面,對除濕裝置的操作進行說明。圖9是表示圖8所示的除濕裝置中除濕對象空氣的狀態(tài)變化的潮濕空氣線圖。在放濕部116中被加濕的點63所示的空氣與被供給散熱器102之前的點61所示的空氣被供給由熱交換器構(gòu)成的冷卻部207,從而進行熱交換。即在放濕部116中被加濕的空氣被供給散熱器102的空氣所冷卻,溫度下降從而變?yōu)辄c67的狀態(tài),并從冷卻部207中流出。于是,吸熱器104所負擔的除濕對象空氣的冷卻量減少。即點63與點67的熱函差乘以除濕對象空氣的重量換算風量所得冷卻能力值減少。因此,因吸熱器104的冷卻能力不足而導(dǎo)致除濕量下降的情況得以控制。
此外,被供給散熱器102的點61狀態(tài)的空氣通過在放濕部116中被加濕的點63所示狀態(tài)的空氣所加熱,變?yōu)辄c66的狀態(tài),并從冷卻部207中流出。即,如果使用熱交換器而作為冷卻部207,那么與實施方式2相同,壓縮機101的耗電減少,除濕效率提高。
如上所述,本實施方式的除濕裝置,在放濕部116中被加濕的空氣在被供給吸熱器104之前,被冷卻部207所冷卻。因此,因吸熱器104的冷卻能力不足而導(dǎo)致除濕量下降的情況得以控制。
此外,如果使用熱交換器而作為冷卻部207,那么,在放濕部116中被加濕的空氣與被供給散熱器102之前的空氣在冷卻部207中進行熱交換。于是,被供給散熱器102的空氣的溫度升高,散熱器102的散熱量減少。因此,壓縮機101的工作量減少,耗電減少,從而除濕效率提高。
(實施方式4)圖10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4所涉及的除濕裝置的結(jié)構(gòu)概圖。本實施方式中的除濕裝置具有對在放濕部116中被加濕并被供給至吸熱器104的空氣進行冷卻的冷卻部208。冷卻部208包括利用供給部201的送風機203,朝著連接放濕部116與吸熱器104的通道202的外面吹送除濕裝置外部的空氣。在放濕部116中被加濕并供給吸熱器104的空氣因該送風而被冷卻。
與實施方式3相同,為了有效地進行熱交換,連接放濕部116與吸熱器104的通道202的至少一部分最好使用傳熱率在5.0kcal/mh℃以上的材料而構(gòu)成。此外,連接放濕部116與吸熱器104的通道202最好使用防銹的金屬材料形成。由于金屬材料比樹脂材料的傳熱率高,因此,在放濕部116中被加濕的除濕對象空氣,通過該金屬材料,被通道202周圍的空氣冷卻之后,然后供給吸熱器104。具體地講就是,最好采用防銹的鋁或者不銹鋼等金屬材料形成。
此外,還可以在通道202的部分設(shè)置熱交換部,用來對在放濕部116中被加濕并被供給至吸熱器104的除濕對象空氣與裝置外部的空氣進行熱交換,也能夠同樣進行冷卻。在這種情況下,作為熱交換部,只要是能夠交換若干空氣的顯熱的即可,可以使用錯流式、逆流式的疊片式熱交換器以及通過旋轉(zhuǎn)蓄熱材料來進行熱交換的輻流式熱交換器。
在圖10中,利用送風機203將除濕裝置外部的空氣送至冷卻部208。即供給部201向連接放濕部116與吸熱器104的通道202的外面送風。除此之外,也可以設(shè)置專門的送風機,向與送風機203的出口不同的地方排氣。即也可以向連接放濕部116與吸熱器104的通道202的外面送風?;蛘卟捎脠D10的結(jié)構(gòu),使從送風機203排出的空氣的一部分循環(huán)至冷卻部208。采用上述這些方式,則可防止除濕處理之后的濕度因外界空氣的混合而上升。
圖11是表示圖10所示的除濕裝置中的除濕對象空氣的狀態(tài)變化的潮濕空氣線圖。在放濕部116中被加濕的點73所示的空氣,被在通道202中通過送風機203吹送的裝置外部的空氣所冷卻。接著,溫度下降而變?yōu)辄c76的狀態(tài),從而被供給吸熱器104。這樣,吸熱器104所負擔的除濕對象空氣的冷卻量減少。即點73與點76的熱函差乘以除濕對象空氣的重量換算風量所得的冷卻能力值下降。因此,由于吸熱器104的冷卻能力不足而導(dǎo)致的除濕量下降的情況得以控制。
其中,也可以使用二氧化碳作為填充在制冷劑回路105中的制冷劑106。圖12是使用二氧化碳作為制冷劑106時除濕裝置的狀態(tài)變化的莫利爾圖(壓力—熱函線圖)。圖12所示的用箭頭連接點81、點82、點83、點84的循環(huán),表示在制冷劑回路105內(nèi)循環(huán)的作為制冷劑106的二氧化碳的狀態(tài)變化。
由二氧化碳構(gòu)成的制冷劑106被壓縮至比在壓縮機101中表示臨界壓力的飽和曲線85高的超臨界壓力的點82。在散熱器102中,制冷劑106向所供給的除濕對象空氣中散熱,但由于是超臨界狀態(tài),因此即使散熱也不會凝縮,于是溫度下降,從點82變?yōu)辄c83的狀態(tài)。之后,它在膨脹機構(gòu)103中膨脹減壓,于是壓力下降,從點83變?yōu)辄c84的狀態(tài)。接著,在吸熱器104中,它從被供給的除濕對象空氣中吸熱,于是熱函增加,從點84返回點81的狀態(tài)。
如果使用如二氧化碳一樣在超臨界壓力下散熱的制冷劑,那么壓縮后的散熱器102中的溫度變?yōu)楦邷?。因此,在散熱?02中被加熱的除濕對象空氣也變高。即相對濕度變得更低,被供給放濕部116與被供給吸濕部115的除濕對象空氣的相對濕度之差擴大。由于該相對濕度之差擴大,吸放濕器110的吸放濕量增加,除濕效率提高。
此外,作為制冷劑106而使用二氧化碳的構(gòu)造,也適用于實施方式1~3。
工業(yè)上的可利用性本發(fā)明所涉及的除濕裝置中使用熱泵,通過擴大吸濕對象空氣與放濕對象空氣的相對濕度差,從而使除濕效率提高。該除濕裝置適用于除濕機、干燥機、空調(diào)機、溶劑回收裝置等需要具有高效除濕功能的設(shè)備。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除濕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從空氣中吸熱的吸熱器以及向空氣中散熱的散熱器的熱泵、具有從空氣中吸濕的吸濕部以及向空氣中放濕的放濕部的吸放濕器,其中,所述散熱器加熱除濕對象空氣,所述放濕部加濕被所述散熱器所加熱的空氣,所述吸熱器冷卻被所述放濕部所加濕的空氣,所述吸濕部對被所述吸熱器所冷卻的空氣進行除濕。
2.如權(quán)利要求1中所述的除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濕部加濕被所述散熱器所加熱的空氣,從而使供給至所述吸熱器的空氣的絕對濕度比供給至所述散熱器的空氣的絕對濕度高。
3.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除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熱器冷卻被所述放濕部所加濕的空氣,從而使供給至所述吸濕部的空氣的相對濕度高于供給至所述散熱器的空氣的相對濕度。
4.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除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熱泵包括壓縮機、膨脹機構(gòu)、順次連接所述壓縮機、所述散熱器、所述膨脹機構(gòu)以及所述吸熱器的制冷劑回路,而且在所述制冷劑回路內(nèi)還具有作為所述熱泵的工作流體的制冷劑,其中,所述壓縮機壓縮所述制冷劑,在所述散熱器中,所述制冷劑向空氣中散熱,所述膨脹機構(gòu)使所述制冷劑膨脹減壓,在所述吸熱器中,所述制冷劑從空氣中吸熱。
5.如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除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劑是在所述散熱器中,在超臨界壓力下進行散熱的材料。
6.如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除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劑是二氧化碳。
7.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除濕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按照所述散熱器、所述放濕部、所述吸熱器、所述吸濕部的順序供給所述除濕對象空氣的供給部。
8.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除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放濕器具有除濕轉(zhuǎn)子,其裝有至少一種以上的吸濕劑,在所述吸濕部中,所述吸濕劑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同時,在所述放濕部中,將所述吸濕劑所保持的水分散入空氣中。通過所述除濕轉(zhuǎn)子的旋轉(zhuǎn),反復(fù)進行所述吸濕部中的吸水以及所述放濕部中的脫水。
9.如權(quán)利要求8所述的除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濕劑至少包含在相對濕度為90%的條件下具有40%以上吸濕率的材料。
10.如權(quán)利要求8所述的除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濕劑至少包含B型硅膠。
11.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除濕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降溫控制部,用來對在所述散熱器中被加熱并被供給至所述放濕部的空氣的降溫進行控制。
1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除濕裝置,其特征在于使所述散熱器和所述放濕部接近設(shè)置,從而對在所述散熱器中被加熱并被供給至所述放濕部的空氣的降溫進行控制。
13.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除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濕部通過所述散熱器的熱輻射而被加熱。
14.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除濕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升溫控制部,用來對在所述吸熱器中被冷卻并被供給至所述吸濕部的空氣的升溫進行控制。
15.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除濕裝置,其特征在于使所述吸熱器和所述吸濕部接近設(shè)置,從而對在所述吸熱器中被冷卻并被供給至所述吸濕部的空氣的升溫進行控制,。
16.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除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濕部通過所述吸熱器的熱量輻射而被冷卻。
17.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除濕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熱交換部,用來對在所述吸濕部中被除濕的空氣和被供給至所述散熱器的空氣進行熱交換。
18.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除濕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冷卻部,用來對在所述放濕部中被加濕并被供給至所述吸熱器的空氣進行冷卻。
19.如權(quán)利要求18所述的除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卻部對在所述放濕部中被加濕并被供給至所述吸熱器的空氣以及被供給至所述散熱器的空氣進行熱交換。
20.如權(quán)利要求18所述的除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卻部對在所述放濕部中被加濕并被供給至所述吸熱器的空氣以及所述除濕裝置外部的空氣進行熱交換。
21.如權(quán)利要求18所述的除濕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供給通道,所述冷卻部是所述供給通道,連接所述放濕部分和所述吸熱器,其至少一部分是采用傳熱率在5.0kcal/mh℃以上的材料形成。
22.如權(quán)利要求21所述的除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給通道采用防銹的金屬材料形成。
23.如權(quán)利要求21所述的除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給通道的外面被送風。
24.如權(quán)利要求21所述的除濕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供給部,其中,該供給部順次向所述散熱器、所述放濕部、所述吸熱器、以及所述吸濕部供給所述除濕對象空氣,同時,向所述供給通道的外面送風。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除濕裝置,具有熱泵和吸放濕器。熱泵具有從所供給的空氣中吸熱的吸熱器以及向所供給的空氣中散熱的散熱器。吸放濕器具有從所供給的空氣中吸濕的吸濕部以及向所供給的空氣中放濕的放濕部。散熱器加熱除濕對象空氣,放濕部加濕被散熱器所加熱的空氣。吸熱器從被放濕部加濕的空氣中吸熱并且使其冷卻,吸濕部從被吸熱器冷卻的空氣中吸濕并進行除濕。
文檔編號F24F3/14GK1968734SQ20058001975
公開日2007年5月23日 申請日期2005年1月19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4年6月17日
發(fā)明者勝見佳正, 竹花真也, 島崎知央, 藤井泰樹 申請人:松下電器產(chǎn)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