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轉底爐含鋅粉塵回收系統(tǒng)臥式余熱鍋爐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轉底爐含鋅粉塵回收系統(tǒng)臥式余熱鍋爐,屬于煉鋼廢氣處理
裝置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鋼廠每天要產生大量的粉塵,其中大部分的粉塵的主要成份為鐵和碳,同時還含有部分鋅成份。在這些含鐵粉塵一般采用燒結成球團重新回高爐進行煉鐵。但在燒結過程中,粉塵中的鋅幾乎都殘留下來,使球團中的鋅含量愈來愈高,會在高爐內生成鋅附著物,嚴重影響高爐的使用。因此,含鋅量高的粉塵就不能作為高爐原料,只能被扔掉填埋,不僅浪費資源,而且會導致環(huán)境污染。針對這種情況,國內開發(fā)出了轉底爐法回收粉塵技術。該技術將含有鐵和碳的塵泥進行氧化鐵的高溫還原,塵泥中的鋅及其他雜質則被去除并排放到廢氣中,解決了鋼廠的粉塵利用問題。高溫還原產生大量1100 120(TC的高溫含鋅煙氣,通入余熱鍋爐進行余熱回收,因此余熱鍋爐是整套轉底爐含鋅粉塵回收系統(tǒng)的重要設備。由于在高溫還原產生大量1100 120(TC的高溫煙氣中主要含有鋅的氧化物和氯化物、鉛的氧化物和氯化物、堿金屬的氯化物和鐵氧化物,這些氧化物和氯化物在高溫下(400 80(TC)相互粘結在一起,從而會影響余熱鍋爐的運行。因此,余熱鍋爐的設計既要考慮不能在管壁上粘有太多的粉塵,又要能夠在惡劣的條件下盡可能的回收煙氣中的熱量。[0003] 現有余熱鍋爐采用水管形式的鍋爐,臥式布置,通過循環(huán)泵強制管內的水進行循環(huán)。余熱鍋爐內設置有由水冷壁組成的空腔,通過輻射換熱降低煙氣溫度,盡可能使煙氣中的粉塵凝結下落,最終達到經過后部受熱面后的煙氣溫度降至要求溫度。但實際使用過程中,由于煙氣在大空腔中直通進入后部受熱面,因此降溫效果并不理想。
發(fā)明內容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適合轉底爐含鋅粉塵回收系統(tǒng)余熱回收的專用余熱鍋爐。 轉底爐含鋅粉塵回收系統(tǒng)臥式余熱鍋爐,它由爐體和爐架,爐體設置于爐架上,爐體為由爐體水冷壁和設置于爐體水冷壁底部的埋刮板機構成的空腔狀結構,爐體水冷壁由前墻水冷壁、左墻水冷壁、右墻水冷壁、頂棚水冷壁組成;前墻水冷壁設置有煙氣進口,后墻水冷壁設置有煙氣出口,其特征在于,頂棚水冷壁依次設置有煙氣輻射檔板、輻射管屏、過熱器;爐架的頂部設置有汽包,汽包的進口通過上升管與爐體水冷壁的出口、煙氣輻射檔板的出口和輻射管屏的出口相連通,汽包的出水口通過下降管與爐體水冷壁的進口、煙氣輻射檔板的進口、輻射管屏的進口相連通,汽包的出汽口通過飽和蒸汽管與過熱器的進口相連通;下降管上設置有循環(huán)泵。 所述的爐體水冷壁設置有爐體水冷壁進口集箱和爐體水冷壁出口集箱,爐體水冷壁進口集箱出口分別與前墻水冷壁的進口、左墻水冷壁的進口、右墻水冷壁的進口和頂棚水冷壁的進口相連通,爐體水冷壁進口集箱的進口與下降管相連通;爐體水冷壁出口集箱進口分別與前墻水冷壁的出口、左墻水冷壁的出口、右墻水冷壁的出口和頂棚水冷壁的出口相連通,爐體水冷壁出口集箱的出口與上升管相連通。 所述的煙氣輻射檔板由檔板管屏、檔板進口集箱、檔板出口集箱、彈簧振打裝置組成,檔板管屏為由熱交換管構成的板狀結構,檔板進口集箱通過檔板管屏的進口與檔板管屏連通,檔板出口集箱通過檔板管屏的出口與檔板管屏連通,彈簧振打裝置設置于管屏的屏壁上部。 所述的輻射管屏由管屏、進口集箱、出口集箱、彈簧振打裝置和激波吹灰裝置組成,管屏為由熱交換管構成的板狀結構,進口集箱通過管屏的進口與管屏連通,出口集箱通過管屏的出口與管屏連通,彈簧振打裝置設置于管屏的屏壁上部,激波吹灰裝置設置于輻射管屏的頂部。 所述的過熱器由過熱器管屏、過熱器進口集箱、過熱器出口集箱、彈簧振打裝置和
激波吹灰裝置組成,過熱器管屏為由熱交換管構成的板狀結構,過熱器進口集箱通過過熱
器管屏的進口與過熱器管屏連通,過熱器出口集箱通過管屏的出口與過熱器管屏連通,彈
簧振打裝置設置于過熱器管屏的上部,激波吹灰裝置設置于過熱器管屏的頂部。 上述煙氣輻射檔板的熱交換管的間距為80 220mm、輻射管屏的熱交換管的間距
為300 550mm、過熱器管屏的熱交換管的間距為180 380mm,該設計可保證各處煙氣流
速基本相同。 所述的頂棚水冷壁上設置有1組輻射煙氣擋板、2組輻射管屏、1組過熱管屏。[0012] 所述的頂棚水冷壁輻射管屏前側設置有輻射管屏預留位。保證工況變化時能快速補充安裝輻射管屏。 所述的爐體水冷壁設置有彈簧振打裝置。[0014] 本實用新型有益效果如下 轉底爐含鋅粉塵回收系統(tǒng)臥式余熱鍋爐采用水管形式的鍋爐,管內水通過循環(huán)泵采用強制循環(huán)。本實用新型的余熱鍋爐在煙氣入口處有由水冷壁組成的空腔,通過輻射換熱降低煙氣溫度,盡可能的使煙氣中的粉塵凝結下落,最終達到經過后部受熱面后的煙氣溫度降至要求溫度。為防止煙氣在爐內短路而影響換熱效果,在爐內設置煙氣輻射檔板,使煙氣能充滿爐內空腔的流動,保證空腔輻射受熱面的利用。爐內后部依次設置輻射管屏和過熱器,通過輻射管屏和過熱器管屏內的水和汽與管外的煙氣換熱,產生蒸汽和進一步加熱蒸汽,達到外部工藝要求的蒸汽,同時使煙氣溫度降到后部工藝要求的溫度。為避免管上長時間運行粘結粉塵,在爐體水冷壁上布置有彈簧振打裝置,在輻射管屏和過熱器上布置有彈簧振打裝置和激波吹灰裝置,設立振打和吹灰時間,可有效的把管上的粘結性積灰清除,使管可靠的換熱。
圖1是本實用新型轉底爐含鋅粉塵回收系統(tǒng)臥式余熱鍋爐結構示意圖;[0017] 圖2是圖1中A-A剖視圖。[0018] 圖3是圖1中B-B剖視圖。 其中1、煙氣進口,2、前墻水冷壁,3、左墻水冷壁,4、右墻水冷壁,5、頂棚水冷壁,6、后墻水冷壁,7、輻射管屏預留位,8、爐體水冷壁進口集箱,9、爐體水冷壁出口集箱,10、煙氣輻射檔板,11、檔板進口集箱,12、檔板出口集箱,13、第一輻射管屏,14、第一輻射管屏進口集箱,15、第一輻射管屏出口集箱,16、第二輻射管屏,17、第二輻射管屏進口集箱,18、第二輻射管屏出口集箱,19、過熱器,20、過熱器進口集箱,21、過熱器出口集箱,22、汽包,23、飽和蒸汽管,24、上升管,25、下降管,26、循環(huán)泵,27、彈簧振打裝置,28、激波吹灰裝置,29、埋刮板機,30、爐架,31 、煙氣出口 。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轉底爐含鋅粉塵回收系統(tǒng)臥式余熱鍋爐結構和工作原理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彈簧振打裝置、激波吹灰裝置、埋刮板機、汽包和循環(huán)泵均可采用市售產品。[0022] 實施例1 如圖1、圖2、圖3所示,轉底爐含鋅粉塵回收系統(tǒng)臥式余熱鍋爐,它由爐體和爐架30,爐體設置于爐架30上,爐體為由爐體水冷壁和設置于爐體水冷壁底部的埋刮板機29構成的空腔狀結構,爐體水冷壁由前墻水冷壁2、左墻水冷壁3、右墻水冷壁4、頂棚水冷壁5組成;前墻水冷壁2設置有煙氣進口 l,后墻水冷壁5設置有煙氣出口 31,頂棚水冷壁5依次設置有煙氣輻射檔板10、第一輻射管屏13、第二輻射管屏14、過熱器19 ;爐架30的頂部設置有汽包22,汽包22的進口通過上升管24與爐體水冷壁的出口 、煙氣輻射檔板10的出口 、第一輻射管屏13的出口和第二輻射管屏14的出口相連通,汽包22的出水口通過下降管25與爐體水冷壁的進口、煙氣輻射檔板10的進口、第一輻射管屏13的進口、第二輻射管屏14的進口相連通,汽包22的出汽口通過飽和蒸汽管23與過熱器19的進口相連通;下降管25上設置有循環(huán)泵26。 爐體水冷壁設置有爐體水冷壁進口集箱8和爐體水冷壁出口集箱9,爐體水冷壁進口集箱8出口分別與前墻水冷壁2的進口 、左墻水冷壁3的進口 、右墻水冷壁4的進口和頂棚水冷壁5的進口相連通,爐體水冷壁進口集箱8的進口與下降管25相連通;爐體水冷壁出口集箱9進口分別與前墻水冷壁2的出口 、左墻水冷壁3的出口 、右墻水冷壁4的出口和頂棚水冷壁5的出口相連通,爐體水冷壁出口集箱9的出口與上升管24相連通。[0025] 煙氣輻射檔板10由檔板管屏、檔板進口集箱11、檔板出口集箱12、彈簧振打裝置27組成,檔板管屏為由熱交換管構成的板狀結構,檔板進口集箱11通過檔板管屏的進口與檔板管屏連通,檔板出口集箱12通過檔板管屏的出口與檔板管屏連通,彈簧振打裝置27設置于檔板管屏的上部。 輻射管屏和過熱器19與煙氣輻射檔板10結構相似,不同之處在于輻射管屏和過熱器19頂部設置有激波吹灰裝置28。 為了系統(tǒng)的后期負荷調正,頂棚水冷壁2的第一輻射管屏13前側設置有輻射管屏預留位7。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轉底爐出來的高溫煙氣從煙氣進口 1進入前墻水冷壁2、左墻水冷壁3、右墻水冷壁4、頂棚水冷壁5、后墻水冷壁6圍成的水冷通道,依次經煙氣輻射檔板IO,輻射管屏預留位7,第一輻射管屏13,第二輻射管屏14,過熱器管屏19,從煙氣出口 31排出。在此過程中,煙氣分別與前墻水冷壁2、左墻水冷壁3、右墻水冷壁4、頂棚水冷壁5、后墻水冷壁6圍成的水冷壁、輻射室檔板10、第一輻射管屏13、第二輻射管屏14換熱產生汽水混合物,汽水混合物通過上升管24進入汽包22進行汽水分離,同時汽包22內的水經下降管25,通過循環(huán)泵26打入到爐體水冷壁進口集箱8、檔板進口集箱11、第一輻射管屏進口集箱14、第二輻射管屏進口集箱17,然后分別分配到前墻水冷壁2、左墻水冷壁3、右墻水冷壁4、頂棚水冷壁5、后墻水冷壁6、輻射室檔板IO,輻射管屏預留位7,第一輻射管屏13,第二輻射管屏14與高溫煙氣進行換熱,這就建立了一個從汽包22 —下降管25 —循環(huán)泵26 —水冷壁圍成通道進口集箱8、輻射室檔板進口集箱11、第一輻射管屏進口集箱14、第二輻射管屏進口集箱17 —上升管24 —汽包22這樣一個保證鍋爐產汽安全的水循環(huán)回路。汽水混合物在汽包22經汽水分離處理后由飽和蒸汽管23送往過熱器進口集箱20,經過熱器19與管外煙氣換熱后匯集到過熱器出口集箱21,產生滿足外部工藝要求的蒸汽。為保證鍋爐的正常運行,在工作時按規(guī)定進行彈簧振打裝置27和激波吹灰裝置28的清灰操作,清理下的粉塵由埋刮板機29送出。[0029] 實施例2 如實施例1所述的轉底爐含鋅粉塵回收系統(tǒng)臥式余熱鍋爐,不同之處在于,頂棚水冷壁5設置有3組輻射管屏,煙氣輻射檔板10的熱交換管的間距為120mm、第一輻射管屏的熱交換管的間距為540mm,第二輻射管屏的熱交換管的間距為320mm、過熱器管屏的熱交換管的間距為280mm。
權利要求轉底爐含鋅粉塵回收系統(tǒng)臥式余熱鍋爐,它由爐體和爐架,爐體設置于爐架上,爐體為由爐體水冷壁和設置于爐體水冷壁底部的埋刮板機構成的空腔狀結構,爐體水冷壁由前墻水冷壁、左墻水冷壁、右墻水冷壁、頂棚水冷壁組成;前墻水冷壁設置有煙氣進口,后墻水冷壁設置有煙氣出口,其特征在于,頂棚水冷壁依次設置有煙氣輻射檔板、輻射管屏、過熱器;爐架的頂部設置有汽包,汽包的進口通過上升管與爐體水冷壁的出口、煙氣輻射檔板的出口和輻射管屏的出口相連通,汽包的出水口通過下降管與爐體水冷壁的進口、煙氣輻射檔板的進口、輻射管屏的進口相連通,汽包的出汽口通過飽和蒸汽管與過熱器的進口相連通;下降管上設置有循環(huán)泵。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轉底爐含鋅粉塵回收系統(tǒng)臥式余熱鍋爐,其特征在于,爐體水冷壁設置有爐體水冷壁進口集箱和爐體水冷壁出口集箱,爐體水冷壁進口集箱出口分別與前墻水冷壁的進口 、左墻水冷壁的進口 、右墻水冷壁的進口和頂棚水冷壁的進口相連通,爐體水冷壁進口集箱的進口與下降管相連通;爐體水冷壁出口集箱進口分別與前墻水冷壁的出口 、左墻水冷壁的出口 、右墻水冷壁的出口和頂棚水冷壁的出口相連通,爐體水冷壁出口集箱的出口與上升管相連通。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轉底爐含鋅粉塵回收系統(tǒng)臥式余熱鍋爐,其特征在于,煙氣輻射檔板由檔板管屏、檔板進口集箱、檔板出口集箱、彈簧振打裝置組成,檔板管屏為由熱交換管構成的板狀結構,檔板進口集箱通過檔板管屏的進口與檔板管屏連通,檔板出口集箱通過檔板管屏的出口與檔板管屏連通,彈簧振打裝置設置于管屏的屏壁上部。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轉底爐含鋅粉塵回收系統(tǒng)臥式余熱鍋爐,其特征在于,輻射管屏由管屏、進口集箱、出口集箱、彈簧振打裝置和激波吹灰裝置組成,管屏為由熱交換管構成的板狀結構,進口集箱通過管屏的進口與管屏連通,出口集箱通過管屏的出口與管屏連通,彈簧振打裝置設置于管屏的屏壁上部,激波吹灰裝置設置于輻射管屏的頂部。
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轉底爐含鋅粉塵回收系統(tǒng)臥式余熱鍋爐,其特征在于,過熱器由過熱器管屏、過熱器進口集箱、過熱器出口集箱、彈簧振打裝置和激波吹灰裝置組成,過熱器管屏為由熱交換管構成的板狀結構,過熱器進口集箱通過過熱器管屏的進口與過熱器管屏連通,過熱器出口集箱通過管屏的出口與過熱器管屏連通,彈簧振打裝置設置于過熱器管屏的上部,激波吹灰裝置設置于過熱器管屏的頂部。
6.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轉底爐含鋅粉塵回收系統(tǒng)臥式余熱鍋爐,其特征在于,煙氣輻射檔板的熱交換管的間距為80 220mm、輻射管屏的熱交換管的間距為300 550mm、過熱器管屏的熱交換管的間距為180 380mm。
7.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轉底爐含鋅粉塵回收系統(tǒng)臥式余熱鍋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頂棚水冷壁上設置有1組輻射煙氣擋板、2組輻射管屏、1組過熱管屏。
8.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轉底爐含鋅粉塵回收系統(tǒng)臥式余熱鍋爐,其特征在于,頂棚水冷壁輻射管屏前側設置有輻射管屏預留位。
9.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轉底爐含鋅粉塵回收系統(tǒng)臥式余熱鍋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爐體水冷壁設置有彈簧振打裝置。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轉底爐含鋅粉塵回收系統(tǒng)臥式余熱鍋爐,屬于煉鋼廢氣處理裝置技術領域。轉底爐含鋅粉塵回收系統(tǒng)臥式余熱鍋爐,它由爐體和爐架,爐體設置于爐架上,爐體為由爐體水冷壁和設置于爐體水冷壁底部的埋刮板機構成的空腔狀結構,爐體水冷壁由前墻水冷壁、左墻水冷壁、右墻水冷壁、頂棚水冷壁組成;前墻水冷壁設置有煙氣進口,后墻水冷壁設置有煙氣出口,頂棚水冷壁依次設置有煙氣輻射檔板、輻射管屏、過熱器,爐架設置有汽包和循環(huán)泵。本實用新型既能解決管壁粉塵沾粘問題,又能夠在惡劣的條件下盡可能的回收煙氣中的熱量。
文檔編號F23J1/00GK201475968SQ20092022444
公開日2010年5月19日 申請日期2009年8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8月28日
發(fā)明者姚朝勝, 姜澤毅, 徐元生, 徐建新, 曾暉, 王平, 錢飛舟, 閆小衛(wèi), 陳錫明, 顧君健 申請人:萊蕪鋼鐵股份有限公司;蘇州海陸重工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