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汽車支撐桿領域,尤其涉及汽車支撐桿雙墩頭一次成型模具。
背景技術:
汽車支撐桿主要是用于在汽車機蓋打開時,對汽車機蓋進行支撐,汽車支撐桿的一端安裝在汽車車頭的一側并與汽車車頭鉸接,便于將汽車支撐桿收納于汽車車頭內(nèi),汽車支撐桿的另一端(也就是支撐端)通過一塑料件與機蓋的內(nèi)側連接,該塑料件安裝于機蓋內(nèi)側,汽車支撐桿的支撐端與塑料件配合以支撐起汽車機蓋。
目前汽車使用的支撐桿的支撐端大多采用注塑連接頭,支撐桿注塑連接頭生產(chǎn)一般采用兩道工序,第一工序是對支撐桿支撐端進行沖壓防脫,目的是在支撐桿的支撐端端開設至少一個防脫槽,該防脫槽卡接于塑料件,防止支撐桿在使用過程中滑脫,第二工序是對支撐桿支撐端注塑成型,形成可與塑料件配合的形狀。在生產(chǎn)汽車支撐桿的過程中,大多數(shù)廠家只具備沖壓防脫工序或者注塑成型工序的中的一種,另一道工序需要外發(fā),操作比較麻煩,工藝步驟多,其中外發(fā)工序又耗費了很大比例的生產(chǎn)時間,生產(chǎn)周期長,對外協(xié)廠家的依賴大,使整個生產(chǎn)過程不完全受控,浪費了大量的生產(chǎn)和運輸成本,生產(chǎn)效率低,并且通過以上兩道工序成型的汽車支撐桿的強度低,穩(wěn)定性差。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汽車支撐桿雙墩頭一次成型模具,可使汽車支撐桿的支撐端一次成型兩個凸起,代替注塑件,提高汽車支撐桿的強度和生產(chǎn)效率,節(jié)約生產(chǎn)時間和生產(chǎn)成本。
本發(fā)明的目的采用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
汽車支撐桿雙墩頭一次成型模具,用于汽車支撐桿的冷鍛成型,包括模具本體和動力機構,模具本體包括模芯,模芯內(nèi)開設有沿模芯長度方向延伸并用于放置待成型汽車支撐桿配合的型腔,該型腔包括順次頭尾接通的第一型腔、第二型腔和第三型腔,第二型腔的直徑等于汽車支撐桿的直徑,第一型腔的直徑大于第二型腔的直徑,第三型腔的直徑大于第一型腔的直徑,模具本體沿第二型腔的直徑方向被分為上模和下模,模芯沿第二型腔的直徑方向被分為上模芯和下模芯,下模包括底座和推桿,推桿的一端位于第一型腔內(nèi)并與第一型腔滑動配合,動力機構與推桿的另一端傳動連接用于驅動推桿沿第一型腔的長度方向往復滑動,模芯安裝于底座并可沿底座的長度方向往復滑動,上模和下模上分別對應開設有用于容納汽車支撐桿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上模和下模蓋合使得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蓋合以壓緊汽車支撐桿,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靠近模芯的一端均設有與第三型腔直徑相匹配的弧形擋塊。
優(yōu)選地,下模還包括第一滑塊和第二滑塊,第一滑塊和第二滑塊均安裝于底座并可沿底座的長度方向滑動,推桿的另一端與第一滑塊的一端固接,第一滑塊的另一端與動力機構傳動連接,下模芯安裝于第二滑塊,第一滑塊和第二滑塊間隔。
優(yōu)選地,第一滑塊的滑移速度大于第二滑塊的滑移速度。
優(yōu)選地,上模包括第三滑塊和壓緊座,第三滑塊安裝于壓緊座并可沿壓緊座的長度方向來回滑動,上模芯安裝于第三滑塊,第三滑塊上設有至少一個第一定位柱,第二滑塊上設有與第一定位柱配合的至少一個第一定位孔。
優(yōu)選地,第一滑塊和第二滑塊的下方設有一第一導軌,第一導軌與底座固接,第一滑塊和第二滑塊的下端分別于第一導軌滑動配合連接,第三滑塊的上方設有一第二導軌,第二導軌固接于壓緊座,第一滑塊和第三滑塊的上端分別與第二導軌滑動配合連接。
優(yōu)選地,下模還包括兩導向塊和第四滑塊,第二凹槽設于第四滑塊上,兩導向塊分別與底座固接并分別位于第四滑塊的兩側,第四滑塊的兩側均設有兩凸起,兩導向塊與第四滑塊配合的一側均設有與兩凸起配合且沿導向塊高度方向延伸的兩通槽,第四滑塊與通槽的內(nèi)壁滑動配合。
優(yōu)選地,第四滑塊的下方設有用于頂升第四滑塊的至少一個彈簧,彈簧的一端與底座連接,彈簧的另一端與第四滑塊的下端連接。
優(yōu)選地,上模的下端設有至少兩個第二定位柱,下模的上端設有至少兩個與第二定位柱配合的第二定位孔。
優(yōu)選地,動力機構為墩粗缸。
相比現(xiàn)有技術,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過在模芯內(nèi)設有三個不同直徑大小的第一型腔、第二型腔和第三型腔,然后通過推桿頂推汽車支撐桿,可一次性形成符合使用要求的雙墩頭汽車支撐桿,整個成型過程操作簡單,成型速度快,大大提高了雙墩頭汽車支撐桿的生產(chǎn)效率,節(jié)約了生產(chǎn)時間和生產(chǎn)成本,同時,通過本模具形成的汽車支撐桿強度高,在使用過程中不易發(fā)生支撐端破損或其他失效情況,穩(wěn)定性更好。
附圖說明
圖1為汽車支撐桿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汽車支撐桿雙墩頭一次成型模具中上模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中上模芯與第三滑塊的裝配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汽車支撐桿雙墩頭一次成型模具中下模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4中下模芯與第二滑塊的裝配結構示意圖;
圖6為第四滑塊與上模的裝配結構示意圖;
圖7為下模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模具本體;11、上模;12、下模;13、模芯;131、上模芯;132、下模芯;14、第一型腔;15、第二型腔;16、第三型腔;17、第一滑塊;18、第二滑塊;19、第三滑塊;20、導向塊;21、通槽;22、第四滑塊;23、凸起;24、底座;25、第一凹槽;26、第二凹槽;27、第一導軌;28、第二導軌;29、第二定位柱;30、第一定位柱;31、第二定位孔;32、第一定位孔;33、弧形擋塊;34、推桿;35、壓緊座。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以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描述:
如圖1-6所示,汽車支撐桿雙墩頭一次成型模具,用于汽車支撐桿的冷鍛成型,包括模具本體1和動力機構,模具本體1包括模芯13,模芯13內(nèi)開設有沿模芯13長度方向延伸并用于放置待成型汽車支撐桿10的型腔,該型腔包括順次頭尾接通的第一型腔14、第二型腔15和第三型腔16,第二型腔15的直徑等于汽車支撐桿10的直徑,第一型腔14的直徑大于第二型腔15的直徑,第三型腔16的直徑大于第一型腔14的直徑,模具本體1沿第二型腔15的直徑方向被分為上模11和下模12,模芯13沿第二型腔15的直徑方向被分為上模芯131和下模芯132,上模11位于下模12的上方,下模12包括底座24和推桿34,推桿34的一端位于第一型腔14內(nèi)并與第一型腔14滑動配合,動力機構與推桿34的另一端傳動連接用于驅動推桿34沿第一型腔14的長度方向往復滑動,優(yōu)選地,該動力機構為鐓粗缸,模芯13安裝于底座24并可沿底座24的長度方向往復滑動,上模11和下模12上分別對應開設有用于容納汽車支撐桿10的第一凹槽25和第二凹槽26,上模11和下模12蓋合使得第一凹槽25和第二凹槽26蓋合以壓緊汽車支撐桿10,第一凹槽25和第二凹槽26靠近模芯13的一端均設有與第三型腔16直徑相匹配的弧形擋塊33。
汽車支撐桿10注塑成型的具體過程為:將汽車支撐桿10放置在第一型腔14、第二型腔15、第三型腔16和第一凹槽25內(nèi),汽車支撐桿10的一端位于第一型腔14內(nèi),上模11下壓,上模11與下模12壓合,第一凹槽25與第二凹槽26配合形成用于壓緊汽車支撐桿10的第四型腔,該第四型腔的直徑略小于汽車支撐桿10的直徑,上模11下壓時,第四型腔的內(nèi)壁壓緊汽車支撐桿10的外表面將汽車支撐桿10徹底鎖死,然后動力機構驅動推桿34沿第一型腔14的向前推動,推桿34頂推汽車支撐桿10的一端,由于汽車支撐桿10被徹底鎖死,汽車支撐桿10在推桿34推力的作用下開始塑性變形,汽車支撐桿10因塑性變形產(chǎn)生的變形抗力驅動模芯13向前滑動,汽車支撐桿10位于第一型腔14內(nèi)的部分發(fā)生變形形成與第一型腔14直徑相當?shù)牡谝欢疹^101,汽車支撐桿10位于第三型腔16內(nèi)的部分在變形抗力和弧形擋塊33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與第三型腔16直徑相當?shù)牡诙疹^102,動力機構驅動推桿34到達具體位置后,第一墩頭101和第二墩頭102完成成型過程,最后上模11上移,動力機構驅動推桿34退回原位,將成型后的汽車支撐桿10取出即可。
藉此,通過在模芯13內(nèi)設有三個不同直徑大小的第一型腔14、第二型腔15和第三型腔16,然后通過推桿34頂推汽車支撐桿10,可一次性形成符合使用要求的雙墩頭汽車支撐桿10,整個成型過程操作簡單,成型速度快,大大提高了雙墩頭汽車支撐桿10的生產(chǎn)效率,節(jié)約了生產(chǎn)時間和生產(chǎn)成本,同時,通過本模具形成的汽車支撐桿10強度高,在使用過程中不容易失效,穩(wěn)定性更好。
如圖1-7所示,為了保證模芯13在滑動過程中的穩(wěn)定性,下模12還包括第一滑塊17和第二滑塊18,第一滑塊17和第二滑塊18均安裝于底座24并可沿底座24的長度方向滑動,第一滑塊17的滑移速度大于第二滑塊18的滑移速度。推桿34的另一端與第一滑塊17的一端固接,第一滑塊17的另一端與動力機構傳動連接,下模芯132安裝于第二滑塊18,第一滑塊17和第二滑塊18間隔;上模11包括第三滑塊19和壓緊座35,第三滑塊19安裝于壓緊座35并可沿壓緊座35的長度方向來回滑動,上模芯131安裝于第三滑塊19,第三滑塊19上設有至少一個第一定位柱30,第二滑塊18上設有與第一定位柱30配合的至少一個第一定位孔32,第一滑塊17和第二滑塊18的下方設有一第一導軌27,第一導軌27與底座24固接,第一滑塊17和第二滑塊18的下端分別于第一導軌27滑動配合連接,第三滑塊19的上方設有一第二導軌28,第二導軌28固接于壓緊座35,第一滑塊17和第三滑塊19的上端分別與第二導軌28滑動配合連接。
動力機構驅動第一滑塊17沿第一導軌27和第二導軌28向前滑動,第一滑塊17帶動推桿34向前推動,汽車支撐桿10因塑性變形產(chǎn)生的變形抗力克服第二滑塊18與第一導軌27之間的摩擦力以及第三滑塊19與第二導軌28之間的摩擦力推動第二滑塊18和第三滑塊19向前滑動,第一定位柱30與第一定位孔32插裝配合,保證第二滑塊18和第三滑塊19同步向前滑動,第一滑塊17滑動的速度大于第二滑塊18和第三滑塊19滑動的速度,在第一滑塊17和第二滑塊滑動18的過程中,汽車支撐桿10逐漸被壓縮發(fā)生塑性變形,分別在第一型腔14和第三型腔16內(nèi)形成第一墩頭101和第二墩頭102。
為了將成型后的汽車支撐桿10頂出,下模12還包括兩導向塊20和第四滑塊22,第二凹槽26設于第四滑塊22上,兩導向塊20分別與底座24固接并分別位于第四滑塊22的兩側,第四滑塊22的兩側均設有兩凸起23,兩導向塊20與第四滑塊22配合的一側均設有與兩凸起23配合且沿導向塊20高度方向延伸的兩通槽21,第四滑塊22與通槽21的內(nèi)壁滑動配合,第四滑塊22的下方設有用于頂升第四滑塊22的至少一個彈簧(圖未示出),彈簧的一端與底座24連接,彈簧的另一端與第四滑塊22的下端連接,優(yōu)選地,彈簧為四個,汽車支撐桿10塑性變形后,上模11上移,彈簧頂推第四滑塊22向上移動,第四滑塊22帶動汽車支撐桿10向上移動以輸出汽車支撐桿10。
如圖2和圖7所示,為了保證上模11與下模12能精確的壓合,上模11的下端設有至少兩個第二定位柱29,下模12的上端設有至少兩個與第二定位柱29配合的第二定位孔31。
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可根據(jù)以上描述的技術方案以及構思,做出其它各種相應的改變以及形變,而所有的這些改變以及形變都應該屬于本發(fā)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