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鑄模裝置、形成封膠體的方法和鑄模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鑄模裝置、形成封膠體的方法和鑄模方法,更特別涉及一種形成 封膠體以及蓋子的鑄模裝置及方法。
背景技術:
晶片卡是一種卡片型集成電路裝置,具有各式用途,例如數位數據儲存、身份或物 品辨識等應用。晶片卡是將集成電路晶片組配成卡片,并以卡片插入或卡片壓貼等接觸方 式達到對外電訊號傳輸,且根據種類及功能的不同,晶片卡會包含有數目不等的晶片。一般 來說,為使晶片卡的體積減小,晶片卡上的晶片大都是以堆疊的方式設置在基板上,并以封 膠的方式,將這些晶片包覆在基板上。為了將晶片形成封膠體,不免會使用到模具。然而,當堆疊的晶片增加時,亦即所 要形成的封膠體的厚度增加時,根據現有的做法,勢必要更換一套具有不同模穴深度的模 具,如此會造成成本上的增加。除了上述以封膠的方式保護晶片之外,業(yè)界也會利用蓋子來保護晶片。詳細來說, 就是將晶片設置在蓋子內,并以超音波融接的方式,將晶片封裝在蓋子里。而形成上述蓋子 的方式,亦是利用適當的模具,以例如射出成型的方式形成。與形成封膠體的情況一樣,當 堆疊的晶片增加時,同樣也是要更換一套具有不同模穴深度的模具,這也會造成成本上的 增加。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鑄模裝置,通過引入中模塊來避免更換昂貴的上模具或者母模, 以降低生產成本。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一種實施方式的鑄模裝置包括第一模具、第二模具和 中模塊。第二模具用以承載基板,其中第一模具與第二模具可相對移動。而中模塊具有開 口,該開口設置在第一模具與第二模具之間,且與第一模具或第二模具拆式地連接。當中模 塊與第一模具以及第二模具上的基板形成密合時,中模塊的開口內形成注膠空間。本發(fā)明的另一種實施方式的鑄模裝置,包括第一模具、第二模具和中模塊。第二模 具具有突起部分,其中第一模具與第二模具可相對移動。而中模塊具有開口,該開口設置在 第一模具與第二模具之間,且與第一模具或第二模具可拆式地連接。當中模塊與第一模具 及第二模具形成密合時,第二模具的突起部分系伸入開口內,且開口內形成鑄模空間。本發(fā)明還提供利用上述鑄模裝置來形成封膠體以及實行鑄模的方法。本發(fā)明的形成封膠體的方法包括設置第二模具;在所述第二模具上方設置第一 模具,其中所述第一模具與第二模具可相對移動;在所述第一模具與所述第二模具之間設 置中模塊,且所述中模塊與所述第一模具或第二模具可拆式地連接,其中所述中模塊具有 開口 ;在所述第二模具上設置基板;將所述中模塊與所述第一模具以及所述第二模具形成 密合,以在所述中模塊的開口內形成注膠空間;以及將膠材注入所述注膠空間內。
本發(fā)明的鑄模的方法包括設置第一模具;設置第二模具,該第二模具具有突起 部分,其中所述第一模具與第二模具可相對移動;在所述第一模具與第二模具之間設置中 模塊,且所述中模塊與所述第一模具或第二模具可拆式地連接,其中所述中模塊具有開口 ; 將所述第二模具的突起部分伸入所述中模塊的開口內,并使所述中模塊與所述第一模具與 第二模具形成密合,以在所述開口內形成鑄??臻g;以及將塑料注入所述鑄??臻g內。為了讓本發(fā)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能更明顯,下文將配合所附圖示, 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鑄模裝置的剖視圖;圖2為圖1中對中模塊沿著線2-2的剖視圖;圖3a至圖3c為使用圖1的鑄模裝置進行封模制程的方法;圖4為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鑄模裝置的剖視圖;圖5為圖4中對中模塊沿著線5-5的剖視圖;圖6a至圖6b為使用圖4的鑄模裝置進行鑄模制程的方法,其中圖6b顯示鑄模制 程完成后所形成的蓋子;圖7為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鑄模裝置的剖視圖。主要組件符號說明100鑄模裝置112彈簧裝置116 模穴122 開口180注膠空間192 晶片400鑄模裝置412彈簧裝置416 模穴422 開 口432突起部分490 蓋子
具體實施例方式參考圖1和圖2,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鑄模裝置100包括上模具110、中模塊 120和下模具130,其中上模具110具有模穴116,而中模塊120以鋼制成,具有至少一個開 口 122,并與上模具110或下模具130可拆式地連接。應注意,圖1所顯示的是中模塊120 與上模具110可拆式地連接。參考圖3a至圖3c,當使用本發(fā)明的鑄模裝置100進行封模制程時,先將基板190 放置在下模具130上,并使基板190上的晶片192朝上(參見圖3a)。而后將上模具110朝 基板190下壓,使得中模塊120與上模具110以及基板190形成密合,而在開口 122內形成
110上模具 114導桿 120中模塊 130下模具 190基板 194封膠體 410上模具 414導桿 420中模塊 430下模具 480鑄模空間密閉的注膠空間180。這時上模具110的模穴116與中模塊120的開口 122相通,而基板 190上的晶片192則隱沒在注膠空間180內(參見圖3b)。接著將熔融的膠材注入注膠空 間180內,待膠材固化后,將上模具110與中模塊120上移,基板190上即形成有包覆晶片 192的封膠體194 (參見圖3c)。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鑄模裝置100,若欲形成不同厚度的封膠體194,僅 需要更換不同厚度的中模塊120,而不需要更換整組上模具110。由于中模塊120的價格遠 低于上模具110的價格,因此可降低生產成本。再請參考圖1和圖3a至圖3c,為使封膠體 194形成后容易與中模塊120分離,本實施方式的鑄模裝置100還包括設置在上模具110 的凹槽內的彈簧裝置112和導桿114。彈簧裝置112可伸縮地連接并設置在上模具110與 導桿114間,中模塊120以螺接或卡接等方式與導桿114連接,以通過導桿114和彈簧裝置 112形成與上模具110可拆式地連接。當上模具110朝基板190下壓時,中模塊120亦會 朝基板190移動。在中模塊120與基板190接觸后,彈簧裝置112會開始壓縮,最后中模塊 120會與上模具110以及基板190形成密合。在注膠完成后上模具110上移時,彈簧裝置 112會開始伸展而使得中模塊120與上模具110分離,這時封膠體194也會因彈簧裝置112 的作用而與中模塊120分開。應注意的是,上模具110的模穴116可對封膠體194的厚度有部分的貢獻,但本領 域技術人員應了解,本實施方式中的上模具110的模穴116并非是必須的。若模穴116與 開口 122完全對應時,其對封膠體194厚度的部分貢獻,可通過等量增加中模塊120的厚度 來取代。另外,為避免溢膠的情況發(fā)生,開口 122的寬度優(yōu)選略大于模穴116的寬度。除此 之外,有時為了符合某些規(guī)定或需要,封膠體194的頂部需要具有若干的凹凸結構,這時模 穴116內便需要具有對應的凹凸結構方可形成。參考圖4和圖5,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鑄模裝置400包括上模具410、中模塊 420和下模具430。上模具410具有模穴416,而中模塊420以鋼制成,具有開口 422,并與 上模具410可拆式地連接。參考圖6a至圖6b,當使用本實施方式的鑄模裝置400進行鑄模制程時,將上模具 410壓向下模具430,使得中模塊420與上模具410及下模具430形成密合,而在開口 422 內形成密閉的鑄模空間480。這時上模具410的模穴416與中模塊420的開口 422相通,而 下模具430的突起部分432則伸入中模塊420的開口 422內(參見圖6a)。接著將熔融的 塑料注入鑄??臻g480內,待塑料固化后,將上模具410及中模塊420與下模具430分開, 即形成如圖6b所示的蓋子490。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鑄模裝置400,若欲形成具有不同高度的蓋子490, 除了必須更換下模具430之外,僅需要更換不同厚度的中模塊420,而不需要更換整組上模 具410。由于中模塊420的價格遠低于模具410的價格,因此可降低更換模具所需要的費 用。同樣地,為使蓋子490形成后容易與中模塊420分離,本實施方式的鑄模裝置400還包 括設置在上模具410的凹槽中的彈簧裝置412和導桿414。彈簧裝置412可伸縮地連接并 設置在上模具410與導桿414之間,中模塊420以螺接或卡接等方式與導桿414連接,以通 過導桿414和彈簧裝置412形成與上模具410可拆式地連接。與第一實施方式的鑄模裝置 100相同,本實施方式中所使用的彈簧裝置412在上模具410接近下模具430的過程中會被 壓縮,而在上模具410遠離下模具430的過程中則會伸展,以幫助蓋子490與中模塊420分離。同樣地,上模具410的模穴416可對蓋子490的高度有部分的貢獻,但本領域技術 人員仍應了解,本實施方式中的上模具410的模穴416亦不是必須的。若模穴416與開口 422完全對應時,其對蓋子490高度的部分貢獻,可通過等量增加中模塊420的厚度來取代。 除此之外,為避免塑料溢出的情況發(fā)生,開口 422的寬度優(yōu)選略大于模穴416的寬度。參考圖7,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鑄模裝置700類似第二實施方式的鑄模裝置 400,在此相同的標號標示相同的組件。而與第二實施方式的鑄模裝置400不同的是,本實 施方式的鑄模裝置700的中模塊420可拆式地設置在下模具430上。由于本實施方式所使 用的組件與制程原理皆與第二實施方式相同,因此不再敘述。應注意的是,本發(fā)明中的可拆式連接可為螺接、卡接或者是其它連接方式。根據本發(fā)明的鑄模裝置,若欲形成不同厚度的封膠體或者是不同高度的蓋子,不 需要更換昂貴的上模具,僅需要更換價格較為低廉的中模塊,可因此降低生產成本。雖然本發(fā)明已以前述實施方式揭示,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任何本發(fā)明所屬 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內,當可作各種更動與修改。因 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應當視后附的權利要求所界定者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鑄模裝置,該鑄模裝置包括 第一模具;第二模具,該第二模具用于承載基板,其中所述第一模具與第二模具可相對移動;以及 中模塊,該中模塊設置在所述第一模具與所述第二模具之間,且與所述第一模具或第 二模具可拆式地連接,所述中模塊具有開口,其中當所述中模塊與所述第一模具以及所述第二模具上的基板形成密合時,所述中模 塊的開口內形成注膠空間。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鑄模裝置,所述鑄模裝置還包括導桿,該導桿設置在所述第 一模具或第二模具中,用于與所述中模塊可拆式地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鑄模裝置,所述鑄模裝置還包括彈簧裝置,該彈簧裝置可伸縮地連接并設置在所述導桿與所述第一模具或第二模具之間。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鑄模裝置,其中所述第一模具或第二模具具有模穴,當所述 中模塊與所述第一模具形成密合時,該模穴與所述開口相通。
5.一種鑄模裝置,該鑄模裝置包括 第一模具;第二模具,該第二模具具有突起部分,其中所述第一模具與第二模具可相對移動;以及 中模塊,該中模塊設置在所述第一模具與第二模具之間,且與所述第一模具或第二模 具可拆式地連接,所述中模塊具有開口,其中當所述中模塊與所述第一模具及第二模具形成密合時,所述第二模具的突起部分 伸入所述開口內,且所述開口內形成鑄??臻g。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鑄模裝置,所述鑄模裝置還包括導桿,該導桿設置在所述第 一模具或第二模具中,用于與所述中模塊可拆式地連接。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鑄模裝置,所述鑄模裝置還包括彈簧裝置,該彈簧裝置可伸縮地連接并設置在所述導桿與所述第一模具或第二模具之間。
8.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鑄模裝置,其中所述第一模具或第二模具具有模穴,當所述 中模塊與所述第一模具形成密合時,所述模穴與所述開口相通。
9.一種形成封膠體的方法,該方法包括設置第二模具;在所述第二模具上方設置第一模具,其中所述第一模具與第二模具可相對移動; 在所述第一模具與所述第二模具之間設置中模塊,且所述中模塊與所述第一模具或第 二模具可拆式地連接,其中所述中模塊具有開口 ; 在所述第二模具上設置基板;將所述中模塊與所述第一模具以及所述第二模具形成密合,以在所述中模塊的開口內 形成注膠空間;以及將膠材注入所述注膠空間內。
10.一種鑄模的方法,該方法包括設置第一模具;設置第二模具,該第二模具具有突起部分,其中所述第一模具與第二模具可相對移動;在所述第一模具與第二模具之間設置中模塊,且所述中模塊與所述第一模具或第二模 具可拆式地連接,其中所述中模塊具有開口 ;將所述第二模具的突起部分伸入所述中模塊的開口內,并使所述中模塊與所述第一模 具與第二模具形成密合,以在所述開口內形成鑄模空間;以及 將塑料注入所述鑄??臻g內。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鑄模裝置,該鑄模裝置包括第一模具、第二模具及中模塊。第二模具用以承載基板,其中第一模具與第二模具可相對移動。而中模塊具有開口,設置在第一模具與第二模具之間,且與第一模具或第二模具可拆式地連接。當中模塊與第一模具以及第二模具上的基板形成密合時,中模塊的開口內形成注膠空間。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使用本發(fā)明的鑄模裝置形成封膠體的方法和鑄模方法。根據本發(fā)明的鑄模裝置,若欲形成不同厚度的封膠體或者是不同高度的蓋子,不需要更換昂貴的上模具,僅需要更換價格較為低廉的中模塊,可因此降低生產成本。
文檔編號B29C39/26GK102114687SQ20091026075
公開日2011年7月6日 申請日期2009年12月31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12月31日
發(fā)明者姜宏霖, 楊家銘, 董悅明, 黃慧萍, 龔慧娟 申請人:華泰電子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