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加工輔助設備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自動上板機。
背景技術:
在膠合板、水泥板等板材的加工過程中,上板是常見的一道工序。目前的上板機一般是由風機吸盤、驅動機構、氣缸等組成的,體積和重量大,動力消耗大,能耗高。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有鑒于此,本發(fā)明旨在提出一種自動上板機,動力消耗少、能耗小,同時結構簡單、便于操作。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xiàn)的:
一種自動上板機,包括機架,所述機架呈U型,所述機架上設置有左滑道、右滑道,所述左滑道與所述右滑道的底端處于同一高度,所述左滑道的上端比所述右滑道的上端高;上板框通過左輥輪、右輥輪與所述機架連接,所述上板框的右端超出所述機架右側面30-40cm,所述左輥輪設置在所述左滑道內,所述右輥輪設置在所述右滑道內,所述左輥輪、右輥輪由一個電磁控制器控制;所述機架的右側一定距離處安裝有傳送裝置,所述上板框的右端在所述傳送裝置的上方。上板框在左輥輪、右輥輪的牽引下向上運動,當右輥輪運動至右滑道頂部時,右輥輪停止運動,此時在電磁控制器的作用下,左輥輪繼續(xù)運動至左滑道的頂部,上板框呈傾斜狀態(tài),處于上板框上的板材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滑動到傳送裝置上。
進一步地,所述左滑道的上端比所述右滑道的上端高出40-50cm。
進一步地,當所述左輥輪處于左滑道的頂部、所述右輥輪處于右滑道的頂部時,所述上板框的傾斜角度為40-60度。
進一步地,所述上板框的上表面是光滑的。
相對于現(xiàn)有技術,本發(fā)明所述的一種自動上板機,通過使上板框處于傾斜狀態(tài),再利用板材的重力作用,使得板材滑動到傳送裝置上,整個過程動力消耗少、能耗小,同時所述上板機結構簡單、便于操作。
附圖說明
構成本發(fā)明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fā)明的進一步理解,本發(fā)明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發(fā)明,并不構成對本發(fā)明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發(fā)明所述的上板機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機架,2-右滑道,3-左輥輪,4-上板框,5-傳送裝置,6-右輥輪,7-左滑道。
具體實施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發(fā)明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
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fā)明。
如圖1所示,一種自動上板機,包括機架1,所述機架1呈U型,所述機架1上設置有左滑道7、右滑道2,所述左滑道7與所述右滑道2的底端處于同一高度,所述左滑道7的上端比所述右滑道2的上端高;上板框4通過左輥輪3、右輥輪6與所述機架1連接,所述上板框4的右端超出所述機架1右側面30-40cm,所述左輥輪3設置在所述左滑道7內,所述右輥輪6設置在所述右滑道2內,所述左輥輪3、右輥輪6由一個電磁控制器控制;所述機架1的右側一定距離處安裝有傳送裝置5,所述上板框4的右端在所述傳送裝置5的上方。上板框4在左輥輪3、右輥輪6的牽引下向上運動,當右輥輪6運動至右滑道2頂部時,右輥輪6停止運動,此時在電磁控制器的作用下,左輥輪3繼續(xù)運動至左滑道7的頂部,上板框4呈傾斜狀態(tài),處于上板框4上的板材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滑動到傳送裝置上5。
優(yōu)選地,所述左滑道7的上端比所述右滑道2的上端高出40-50cm。當所述左輥輪3處于左滑道7的頂部、所述右輥輪6處于右滑道2的頂部時,所述上板框4的傾斜角度為40-60度。所述上板框4的上表面是光滑的。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