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拆卸扎帶的工具筆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工具筆,具體為一種用于拆卸扎帶的工具筆。
背景技術:
目前,塑料扎帶通常是一次性產品,扎帶在扎緊后無法拆卸,只能將帶體剪斷,剪斷后扎帶將成為廢品,對資源和環(huán)境造成了很大的浪費。隨著扎帶的使用范圍越來越廣,這種浪費也隨之加劇。但是,目前缺乏一種有效拆卸扎帶的工具。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為了解決目前缺乏一種有效拆卸扎帶的工具的問題,提供了一種拆卸扎帶的工具筆。本發(fā)明是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拆卸扎帶的工具筆,包括由前殼體2和后殼體4配合形成的筆筒。所述筆筒的后殼體4上沿軸線方向依次開有第一卡槽15和第二卡槽16 ;后殼體4上設有壓桿12,所述壓桿12上沿所述第一卡槽15方向設有下凸臺121。所述筆筒內固定設有導向支架7,所述導向支架7包括圓環(huán)底座71和均布在所述圓環(huán)底座71同側上的若干導向桿72 ;所述導向桿72的端部呈弧狀端面720。所述筆筒內設 有其后端伸出后殼體4、前端具有孔的頂桿3,所述頂桿3上設有具有彈性的舌片9,所述舌片9上設有卡入第一卡槽15或者第二卡槽16的上凸臺11。筆筒內設有與頂桿3連接的推蓋8,所述推蓋8 一端形成凹腔、另一端形成其上套有第二壓縮彈簧14的滑動導向桿,所述滑動導向桿配合伸入所述頂桿3的前端孔內;所述第二壓縮彈簧14 一端抵靠推蓋8的凹腔背面、另一端抵靠頂桿3前端。筆筒內設有與推蓋8連接的主軸6,所述主軸6的前端設有若干主線齒60,所述每個主線齒60上形成有短齒面601和長齒面602 ;全部或者部分相鄰的主線齒60之間設有與導向桿72配合的導向槽700 ;主軸6前端導向槽700與導向桿72配合、且主線齒60抵靠圓環(huán)底座71,主軸6后端穿過圓環(huán)底座71后伸入抵靠推蓋8凹腔內壁。筆筒內設有與主軸6連接的副軸5,所述副軸5的后端設有數量與所述主線齒60相等、且與主線齒60配合的副線齒50,所述每個副線齒50上形成有斜齒面500 ;全部或者部分相鄰的副線齒50之間設有與導向桿72配合的導向槽700 ;副軸5后端導向槽700與導向桿72配合、且副線齒50的斜齒面500與主線齒60的短齒面601接觸。筆筒內設有與副軸5的后端連接的其上套有第一壓縮彈簧13的執(zhí)行元件1,所述執(zhí)行元件I上形成壓邊19,所述第一壓縮彈簧13 —端抵靠前殼體2內壁、另一端抵靠壓邊19。所述執(zhí)行元件I具有執(zhí)行元件頭部21。所述前殼體2、后殼體4、頂桿3、推蓋8、導向支架7、主軸6、副軸5、執(zhí)行兀件I的配合應當保證:當頂桿3上舌片9的上凸臺11由第二卡槽16滑入到第一卡槽15內時,推蓋8的凹腔端面正好抵靠導向支架7的圓環(huán)底座71、主線齒60推動副線齒50在導向支架7內向左滑動至副線齒50正好完全脫離導向支架7、執(zhí)行元件頭部21正好伸出前殼體2。上述基于常態(tài)下對工具筆進行描述,即工具筆的狀態(tài)為執(zhí)行元件頭部23收縮于前殼體2內。工作時,當頂桿3上舌片9的上凸臺11位于后殼體4上的第二卡槽16內時,執(zhí)行元件I在第一壓縮彈簧13作用下,執(zhí)行元件I的執(zhí)行元件頭部21收縮于前殼體2內,導向桿72配合置于主、副線齒60、50的導向槽700內,副線齒50的斜齒面500與主線齒60的短齒面601接觸,推動主線齒60抵靠圓環(huán)底座71。以圖1為基準,自右向左推壓頂桿3,頂桿3上舌片9的上凸臺11由第二卡槽16滑入到第一^^槽15內的過程中,推蓋8在第二壓縮彈簧14作用下推動主軸6向左滑動(此時第二壓縮彈簧14不被壓縮或僅僅被微壓縮),主`軸6的主線齒60推動副軸5的副線齒50在導向支架7內向左滑動,當副線齒50正好完全脫離導向支架7時,推蓋8正好抵靠導向支架7的圓環(huán)底座71,此時主線齒60在導向支架7內向左運動到極限(即主線齒60自始至終都在沿導向支架7運動,主軸6不會發(fā)生旋轉),副線齒50的斜齒面500在第一壓縮彈簧13作用下(即第一壓縮彈簧的反彈力)與主線齒60的短齒面601發(fā)生相對滑動,即副軸5發(fā)生逆時針轉動(由圖1、17、18、19自左向右看)后,副線齒50的一組齒峰501 (3個齒)位于導向桿72的弧狀端面720的頂部,另一組齒峰501 (另3個齒)與主線齒60的長齒面602接觸;此時,主軸6和副軸5處于平衡靜止狀態(tài);執(zhí)行元件頭部21正好伸出前殼體2。以圖1為基準,當執(zhí)行元件I受到自左向右的推力時,副軸5在此推力的作用下向右運動,副線齒50的斜齒面500沿導向桿72的弧狀端面720發(fā)生相對滑動,即副軸5繼續(xù)發(fā)生逆時針轉動(由圖1、17、18、19自左向右看),直至導向桿72滑入到副線齒50的齒槽內;與此同時,副線齒50的一組齒峰501所對應的斜齒面500與下一個相鄰主線齒60的短齒面601接觸,另一組齒峰501由同一主線齒60的長齒面602滑過其短齒面601,同時推動主線齒60在導向支架7內向右運動,即主軸6向右運動,推動推蓋8向右運動,進而壓縮第二壓縮彈簧14。上述過程即由圖18到圖20的過程。以圖1為基準,當施加在執(zhí)行元件I上自左相右的推力消失時,主軸6在第二壓縮彈簧14的作用下,向左推動副軸5,直至副軸5復位,即副軸5完全脫離導向支架7時在第一壓縮彈簧13作用下繼續(xù)發(fā)生逆時針轉動后,副線齒50的部分齒峰501重新位于導向桿72的弧狀端面720的頂部,另一部分齒峰501重新與主線齒60的長齒面602接觸;此時,主軸6和副軸5重新處于平衡靜止狀態(tài)。上述過程即由圖20到圖18的過程。即執(zhí)行元件I由受到自左相右的推力到推力消失的過程中,副軸5沿逆時針方向轉過副線齒50上的一個齒;如果推力如此反復,則副軸5不斷沿逆時針方向轉動。以圖1為基準,向下按壓所述壓桿12,壓桿12上的下凸臺121進入第一卡槽15,將舌片9上的上凸臺11擠出第一卡槽15,頂桿3在第一、二壓縮彈簧13、14作用下向右運動,舌片9的上凸臺11進入第二卡槽16,執(zhí)行元件I縮入前殼體2內。具體工作時,首先推壓頂桿3,使得執(zhí)行元件頭部21伸出前殼體2,然后將執(zhí)行元件頭部21插入扎帶的止回裝置中,通過前殼體2和后殼體4沿執(zhí)行元件I軸向施加壓力,即執(zhí)行元件I受到由左向右的推力,副軸5發(fā)生逆時針轉動,那么執(zhí)行元件I也發(fā)生相同的旋轉,打開扎帶止回裝置,此時便可拆卸扎帶。當施加壓力取消后,副軸5復位。連續(xù)使用時無需重復按壓頂桿,只需沿執(zhí)行元件施加一定軸向壓力即可。不用時,按壓壓桿12,執(zhí)行元件頭部21收縮于前殼體2內,保護操作安全。本發(fā)明設計合理、結構簡單,可有效拆卸扎帶,扎帶拆卸后可重復使用,解決了目前缺乏一種有效拆卸扎帶的工具的問題。
圖1是本發(fā)明的剖視圖。圖2是執(zhí)行元件收縮于前殼體內時頂桿的位置示意圖。圖3是執(zhí)行元件伸出前殼體時頂桿的位置示意圖。圖4是主軸的正視圖。圖5是主軸的俯視圖。圖6是主軸的左視圖。圖7是副軸的正視圖。圖8是副軸的左視圖。圖9是副軸的俯視圖。圖10是導向支架的正視圖。圖11是導向支架的左視圖。圖12是執(zhí)行元件的示意圖。圖13是頂桿的示意圖。圖14是后殼體的正視圖。圖15是后殼體的俯視圖。圖16是前殼體的示意圖。圖17是執(zhí)行元件收縮于前殼體內時主軸、副軸、導向支架的位置示意圖。圖18是執(zhí)行元件伸出前殼體時主軸、副軸、導向支架的位置示意圖。圖19是圖18的局部放大圖。圖20是執(zhí)行元件旋轉做功后主軸、副軸、導向支架的位置示意圖。圖中,1-執(zhí)行兀件,2-前殼體,3-頂桿,4-后殼體,5-副軸,6-主軸,7_導向支架,8-推蓋,9-舌片,10-襯套,11-上凸臺,12-壓桿,13-第一壓縮彈簧,14-第二壓縮彈簧,15-第一卡槽,16-第二卡槽,19-壓邊,20-燕尾,21-執(zhí)行元件頭部,25-卡槽,50-副線齒,51-導向軸,500-斜齒面,501-齒峰,60-主線齒,601-短齒面,602-長齒面,71-圓環(huán)底座,72-導向桿,700-導向槽,720-圓弧端面,121-下凸臺。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N拆卸扎帶的工具筆,包括由前殼體2和后殼體4配合形成的筆筒。如圖14、15所示,所述筆筒的后殼體4上沿軸線方向依次開有第一卡槽15和第二卡槽16 ;后殼體4上設有壓桿12,所述壓桿12上沿所述第一卡槽15方向設有下凸臺121。如圖11、12所示,所述筆筒內固定設有導向支架7,所述導向支架7包括圓環(huán)底座71和均布在所述圓環(huán)底座71同側上的若干導向桿72 ;所述導向桿72的端部呈弧狀端面720。如圖13所示,所述筆筒內設有其后端伸出后殼體4、前端具有孔的頂桿3,所述頂桿3上設有具有彈性的舌片9,所述舌片9上設有卡入第一卡槽15或者第二卡槽16的上凸臺U。如圖2、3所示,筆筒內設有與與頂桿3連接的推蓋8,所述推蓋8—端形成凹腔、另一端形成其上套有第二壓縮彈簧14的滑動導向桿,所述滑動導向桿配合伸入所述頂桿3的前端孔內;所述第二壓縮彈簧14 一端抵靠推蓋8的凹腔背面、另一端抵靠頂桿3前端。實施時,頂桿3的前端先設有一襯套10,然后滑動導向桿配合插入襯套10,第二壓縮彈簧14抵靠在襯套10上。如圖4、5、6所示,筆筒內設有與推蓋8連接的主軸6,所述主軸6的前端設有若干主線齒60,所述每個主線齒60上形成有短齒面601和長齒面602 ;全部或者部分相鄰的主線齒60之間設有與導向桿72配合的導向槽700 ;主軸6前端導向槽700與導向桿72配合、且主線齒60抵靠圓環(huán)底座71,主軸6后端穿過圓環(huán)底座71后伸入抵靠推蓋8凹腔內壁。此處“短齒面601和長齒面602”中的“短”和“長”僅作為名稱使用,對“齒面”不具有限定作用,而是短齒面601和長齒面602能夠配合完成下述的狀態(tài)一、二、三、四即可。筆筒內設有與主軸6連接的副軸5,所述副軸5的后端設有數量與所述主線齒60相等、且與主線齒60配合的副線齒50,所述每個副線齒50上形成有斜齒面500 ;全部或者部分相鄰的副線齒50之間設有與導向桿72配合的導向槽700 ;副軸5后端導向槽700與導向桿72配合、且副線齒50的斜齒面500與主線齒60的短齒面601接觸。此處主線齒60與副線齒50的配合能夠完成下述的狀態(tài)一、二、三、四即可。如圖1、12、16所示,筆筒內設有與副軸5的前端連接的其上套有第一壓縮彈簧13的執(zhí)行元件1,所述執(zhí)行元件I上形成壓邊19,所述第一壓縮彈簧13 —端抵靠前殼體2內壁、另一端抵靠壓邊19。所述執(zhí)行元件I具有執(zhí)行元件頭部21。所述前殼體2、后殼體4、頂桿3、推蓋8、導向支架7、主軸6、副軸5、執(zhí)行兀件I的配合應當保證:當頂桿3上舌片9的上凸臺11由第二卡槽16滑入到第一卡槽15內時,推蓋8的凹腔端面正好抵靠導向支架7的圓環(huán)底座71、主線齒60推動副線齒50在導向支架7內向左滑動至副線齒50正好完全脫離導向支架7、執(zhí)行元件頭部21正好伸出前殼體2。所述副軸5上全部或者部分相鄰的副線齒50之間設有與導向桿71配合的導向槽700,所述主軸6上全部或者部分相鄰的主線齒60之間設有與導向桿71配合的導向槽700 ;以本實施例如圖4-11為例,主線齒60和副線齒50的數量為6個,導向支架7設有3根導向桿72 ;相鄰的主線齒60之間均設有導向槽700,共6個導向槽700 ;副線齒50分成三組,每組兩個副線齒、且制成連齒狀,共形成3個導向槽700。那么,也可以是主線齒60分成三組,每組兩個主線齒、且制成連齒狀,共形成3個導向槽700 ;相鄰的副線齒50之間均設有導向槽700,共6個導向槽700;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行合理確定主、副線齒的數量及形狀設計,不存在技術問題。但是,優(yōu)選地,導向桿72的數量能夠將主、副線齒60、50平均分組,即6個主、副線齒適宜對應2或3或6根導向桿,8個主、副線齒適宜對應2或4或8根導向桿。
所述工具筆能夠完成以下狀態(tài)(以圖1為基準):
狀態(tài)一:如圖3、17所示,當頂桿3上舌片9的上凸臺11位于后殼體4上的第二卡槽16內時,執(zhí)行元件I在第一壓縮彈簧13作用下,執(zhí)行元件I的執(zhí)行元件頭部21收縮于前殼體2內,導向桿72配合置于主、副線齒60、50的導向槽700內,副線齒50的斜齒面500與主線齒60的短齒面601接觸,推動主線齒60抵靠圓環(huán)底座71。狀態(tài)二:如圖2、18、19所示,自右向左推壓頂桿3,頂桿3上舌片9的上凸臺11由第二卡槽16滑入到第一^^槽15內的過程中,推蓋8在第二壓縮彈簧14作用下推動主軸6向左滑動(此時第二壓縮彈簧14不被壓縮或僅僅被微壓縮),主軸6的主線齒60推動副軸5的副線齒50在導向支架7內向左滑動,當副線齒50正好完全脫離導向支架7時,推蓋8正好抵靠導向支架7的圓環(huán)底座71,此時主線齒60在導向支架7內向左運動到極限(即主線齒60自始至終都在沿導向支架7運動,主軸6不會發(fā)生旋轉),副線齒50的斜齒面500在第一壓縮彈簧13作用下(即第一壓縮彈簧的反彈力)與主線齒60的短齒面601發(fā)生相對滑動,即副軸5發(fā)生逆時針轉動(由圖1、17、18、19自左向右看)后,副線齒50的一組齒峰501位于導向桿72的弧狀端面720的頂部,另一組齒峰501與主線齒60的長齒面602接觸;此時,主軸6和副軸5處于平衡靜止狀態(tài);執(zhí)行元件頭部21伸出前殼體2。狀態(tài)三:如圖18、19、20所示,當執(zhí)行元件I受到自左向右的推力時,副軸5在此推力的作用下向右運動,副線齒50的斜齒面500沿導向桿72的弧狀端面720發(fā)生相對滑動,即副軸5繼續(xù)發(fā)生逆時針轉動(由圖1、17、18、19自左向右看),直至導向桿72滑入到副線齒50的齒槽內;與此同時,副線齒50的一組齒峰501所對應的斜齒面500與下一個相鄰主線齒60的短齒面601接觸,另一組齒峰501由同一主線齒60的長齒面602滑過其短齒面601,同時推動主線齒60在導向支架7內向右運動,即主軸6向右運動,推動推蓋8向右運動,進而壓縮第二壓縮彈簧14。狀態(tài)四:當施加在執(zhí)行元件I上自左相右的推力消失時,主軸6在第二壓縮彈簧14的作用下,向左推動副軸5,直至副軸5復位,即副軸5繼續(xù)發(fā)生逆時針轉動后,副線齒50的部分齒峰501重新位于導向 桿72的弧狀端面720的頂部,另一部分齒峰501重新與主線齒60的長齒面602接觸;此時,主軸6和副軸5重新處于平衡靜止狀態(tài),如圖18、19所示。即執(zhí)行元件I由受到自左相右的推力到推力消失的過程中,副軸5沿逆時針方向轉過副線齒50上的一個齒;如果推力如此反復,則副軸5不斷沿逆時針方向轉動。這里副軸5的“復位”可以理解為“動態(tài)復位”,也就是在第二壓縮彈簧14的作用下重復完成由圖18、20所示的過程。向下按壓所述壓桿12,壓桿12上的下凸臺121進入第一卡槽15,將舌片9上的上凸臺11擠出第一^^槽15,頂桿3在第一、二壓縮彈簧13、14作用下向右運動,舌片9的上凸臺11進入第二卡槽16,執(zhí)行元件I縮入前殼體2內。對于本實施例,由于副軸5上的副線齒50為連齒狀態(tài),當導向支架7的導向桿72正好置于連齒的齒槽內時,執(zhí)行元件頭部21并不能夠及時收縮到前殼體2內,但只需繼續(xù)將副軸5逆時針轉過一個齒即可恢復到狀態(tài)一。如果副軸5的副線齒50也設置為6個導向槽700,則不存在上述問題,可隨時恢復到狀態(tài)一O具體實施時,所述主線齒60和副線齒50的數量均為六個,所述導向支架7上設有三根導向桿72。調整主、副線齒的齒數即可控制副軸5的旋轉幅度。
所述導向支架7和后殼體4可以一體形成。所述副軸5的后端面伸出有導向軸51,所述導向軸51配合伸入所述主軸6的前端面。所述執(zhí)行元件I的尾部形成燕尾20,所述副軸5的前端形成用于卡合所述燕尾20的卡槽25。所述執(zhí)行元件I由硬質材料制成(例如鐵、鋁材料等等),執(zhí)行元件頭部21可以加工成三角形,方便插入到扎帶的止回裝置中,但形狀不限于此,只要能夠插入到扎帶的止回裝置中即可。所述前殼體2和后殼體4通過螺紋連接后形成筆筒。前殼體2基本呈圓錐狀,后殼體4基本呈圓柱狀。
權利要求
1.一種拆卸扎帶的工具筆,包括由前殼體(2)和后殼體(4)配合形成的筆筒; 所述筆筒的后殼體(4)上沿軸線方向依次開有第一卡槽(15)和第二卡槽(16);后殼體(4)上設有壓桿(12),所述壓桿(12)上沿所述第一卡槽(15)方向設有下凸臺(121); 所述筆筒內設有其后端伸出后殼體(4)、前端具有孔的頂桿(3),所述頂桿(3)上設有具有彈性的舌片(9),所述舌片(9)上設有卡入第一卡槽(15)或者第二卡槽(16)的上凸臺(11); 其特征在于:所述筆筒內固定設有導向支架(7),所述導向支架(7)包括圓環(huán)底座(71)和均布在所述圓環(huán)底座(71)同側上的若干導向桿(72);所述導向桿(72)的端部呈弧狀端面(720); 筆筒內設有與頂桿(3)連接的推蓋(8),所述推蓋(8)—端形成凹腔、另一端形成其上套有第二壓縮彈簧(14)的滑動導向桿,所述滑動導向桿配合伸入所述頂桿(3)的前端孔內;所述第二壓縮彈簧(14) 一端抵靠推蓋(8)的凹腔背面、另一端抵靠頂桿(3)前端;筆筒內設有與推蓋(8)連接的主軸(6),所述主軸(6)的前端設有若干主線齒(60),所述每個主線齒(60)上形成有短齒面(601)和長齒面(602);全部或者部分相鄰的主線齒(60)之間設有與導向桿(72)配合的導向槽(700);主軸(6)前端導向槽(700)與導向桿(72)配合、且主線齒(60)抵靠圓環(huán)底座(71),主軸(6)后端穿過圓環(huán)底座(71)后伸入抵靠推蓋(8)凹腔內壁; 筆筒內設有與主軸(6)連接的副軸(5),所述副軸(5)的后端設有數量與所述主線齒(60)相等、且與主線齒(60)配合的副線齒(50),所述每個副線齒(50)上形成有斜齒面(500 );全部或者部分 相鄰的副線齒(50 )之間設有與導向桿(72 )配合的導向槽(700 );副軸(5)后端導向槽(700)與導向桿(72)配合、且副線齒(50)的斜齒面(500)與主線齒(60)的短齒面(601)接觸; 筆筒內設有與副軸(5)的前端連接的其上套有第一壓縮彈簧(13)的執(zhí)行元件(1),所述執(zhí)行元件(I)上形成壓邊(19),所述第一壓縮彈簧(13) —端抵靠前殼體(2)內壁、另一端抵靠壓邊(19); 所述執(zhí)行元件(I)具有執(zhí)行元件頭部(21); 所述前殼體(2)、后殼體(4)、頂桿(3)、推蓋(8)、導向支架(7)、主軸(6)、副軸(5)、執(zhí)行元件(I)的配合應當保證:當頂桿(3)上舌片(9)的上凸臺(11)由第二卡槽(16)滑入到第一卡槽(15)內時,推蓋(8)的凹腔端面正好抵靠導向支架(7)的圓環(huán)底座(71)、主線齒(60)推動副線齒(50)在導向支架(7)內向左滑動至副線齒(50)正好完全脫離導向支架(7)、執(zhí)行元件頭部(21)伸出前殼體(2)。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拆卸扎帶的工具筆,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桿(72)的數量能夠將主、副線齒(60、50)平均分組。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拆卸扎帶的工具筆,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線齒(60)和副線齒(50 )的數量均為六個,所述導向支架(7 )上設有三根導向桿(72 )。
4.根據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拆卸扎帶的工具筆,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支架(7)和后殼體(4) 一體形成。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拆卸扎帶的工具筆,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軸(5)的后端面伸出有導向軸(51),所述導向軸(51)配合伸入所述主軸(6)的前端面。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拆卸扎帶的工具筆,其特征在于:所述執(zhí)行元件(I)的尾部形成燕尾(20),所述副軸(5)的前端形成用于卡合所述燕尾(20)的卡槽(25)。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拆卸扎帶的工具筆,其特征在于:所述執(zhí)行元件(I)由硬質材料制成,執(zhí)行元件(I)的頭部(21)加工成三角形。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拆卸扎帶的工具筆,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殼體(2)和后殼體(4)螺紋連接 。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工具筆,具體為一種用于拆卸扎帶的工具筆,解決了目前缺乏一種有效拆卸扎帶的工具的問題。一種拆卸扎帶的工具筆,包括由前殼體(2)和后殼體(4)配合形成的筆筒;所述筆筒的后殼體(4)上沿軸線方向依次開有第一卡槽(15)和第二卡槽(16);后殼體(4)上設有壓桿(12),所述壓桿(12)上沿所述第一卡槽(15)方向設有下凸臺(121);所述筆筒內設有其后端伸出后殼體(4)、前端具有孔的頂桿(3),所述頂桿(3)上設有具有彈性的舌片(9),所述舌片(9)上設有卡入第一卡槽(15)或者第二卡槽(16)的上凸臺(11)。本發(fā)明設計合理、結構簡單,可有效拆卸扎帶,扎帶拆卸后可重復使用。
文檔編號B65B69/00GK103112628SQ20131004019
公開日2013年5月22日 申請日期2013年2月1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2月1日
發(fā)明者楊雷剛, 王婉瑩, 劉威, 劉寶乾 申請人:山西大運汽車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