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注出口部件以及使用該注出口部件的包裝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一種包裝袋,尤其是一種容納經(jīng)管經(jīng)腸營養(yǎng)劑及經(jīng)管經(jīng)腸流動食物等 的包裝袋,與通過切除被密封的薄膜周邊部的局部來形成開口部用以開封的包裝袋,或者 包含用來注出內(nèi)容物的注出口并且將其安裝到包裝袋上的注出口部件以及使用該注出口 部件的包裝袋相關。
背景技術:
經(jīng)管經(jīng)腸營養(yǎng)劑(以下有時簡稱為營養(yǎng)劑)及經(jīng)管經(jīng)腸流動食物(以下簡稱為流 動食物)裝在罐、紙制容器、囊袋、瓶等各種包裝容器中使用,其中囊袋型包裝袋由于其具 有出色的密封性且便于操作而得到廣泛應用。其中囊袋型一般具有注出口,通過將軟管連 接到該注出口來飼給,尤其如果是營養(yǎng)劑及流動食物,在初次使用時需根據(jù)患者的病情稀 釋使用,待穩(wěn)定后通常需要補充不足的藥劑或水分。針對上述情形有公知的一種包裝袋,事 先在包裝袋的周邊部安裝成型部件等分體部件作為注入口(參照下面專利文獻1),但這導 致材料及安裝等成本增加,且由于在周邊部夾有分體部件,尤其如果注入口的口徑較大,當 堆積包裝袋時存在體積增大導致操作困難等問題,所以廣泛采用切除包裝袋的局部來形成 注入口的結(jié)構(gòu)(參照下面專利文獻2)。但是,上述通過切除包裝袋的局部來形成注入口的結(jié)構(gòu),在裝有液狀內(nèi)容物的狀 態(tài)如果不具有對囊袋進行操作所需的可靠的保持機構(gòu)則不容易穩(wěn)定地保持住囊袋,而且也 難以實施切除囊袋局部的操作及補充水或藥劑的操作,可能發(fā)生將包裝袋掉落、包裝袋傾 斜灑掉內(nèi)容物等問題,而且還可能由于觸及包裝袋內(nèi)部等導致注入口污染或者開封時開封 口太大等發(fā)生衛(wèi)生管理方面的問題。由于事先設在開口部的卡合密封(chuck seal)等鎖閉機構(gòu),有可能在保管時或者 在運輸時被內(nèi)容物的內(nèi)部壓力解嚙合,或內(nèi)容物附著在嚙合部分導致嚙合不全,或者內(nèi)容 物有可能被污染,針對上述問題有人開發(fā)出一種設有易剝離部(easy peel)的包裝袋,在被 開封前該易剝離部將鎖閉機構(gòu)與內(nèi)容物隔離,而在開封時將其剝離(參照下面專利申請3、 4)。以往,此類易剝離部是用剝離密封將構(gòu)成包裝袋的薄膜接合形成的,但是在保管 時或者在運輸時因掉落等包裝袋內(nèi)部受到內(nèi)部壓力導致易剝離部被剝離,故達不到預期效^ ο另外,已知一種在形成開口部的部分設置易剝離部的包裝袋,其目的在于通過剝 離易剝離部來提示開封或者防止易剝離部破裂導致內(nèi)部壓力減小的情況發(fā)生(參照下面 專利申請5、6),其目的并不在于防止易剝離部受到包裝袋內(nèi)部的內(nèi)部壓力而被剝離。另外,為了方便注出內(nèi)容物,廣泛使用事先在包裝袋的周邊部安裝成型部件等分 體部件作為注出口部件的包裝袋。如果在運輸及保管等時注出口部件開封前露在包裝袋外 側(cè),有可能因其暴露于外部空氣及塵埃等而受到污染,并且可能從注出口部件進入H20、02 等,導致內(nèi)容物的維生素受破壞等發(fā)生氧化及劣化等情況。由于衛(wèi)生管理方面或者品質(zhì)管
5理方面容易發(fā)生問題,已知一種將注出口部件在薄膜之間進行內(nèi)部密封的方案(參照下面 專利文獻7、8)。然而,下面專利文獻中所述包裝袋的注出口部件在開封時手指等均有可能接觸到 注出口附近,而且在注出口部件開封后雖然可以重新密封,但必須從已分離的薄膜中取出 來使用,其且操作便利性及防污染性均存在問題。另外,在將其密封到包裝袋內(nèi)時其注出口部件容易活動,并且容易受到外力沖擊 等破損。參考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8-105696號公報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 2005-206221號公報專利文獻3 (日本)特開2005-154017號公報專利文獻4 (日本)特 開2005-40630號公報專利文獻5 (日本)特開2006-315760號公報專利文獻6 (日本) 特開2002-225889號公報專利文獻7 (日本)特開平10-305850號公報專利文獻8 (日 本)特開平11-130153號公報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課題本發(fā)明是一種注出口部件以及使用該注出口部件的包裝袋,所述包裝袋通過切除 被密封的薄膜周邊部的局部來形成開口部用以開封,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在保管時 或者在運輸時保護用于打開和鎖閉開口部的鎖閉機構(gòu)不受內(nèi)容物污染,并且該保護性能在 包裝袋內(nèi)部受到內(nèi)部壓力時仍然出色,所述包裝袋在操作方面和衛(wèi)生管理方面具有出色的 便利性,當飼給水或藥劑等時便于在使用前后及使用中途從外部補充水分等,本發(fā)明的目 的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具備注出口的包裝袋的注出口部件,所述注出口部在其被開封前和 被開封后均具有出色的防污染性,并且在開封后便于操作。
解決課題的技術方案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具有如下所述結(jié)構(gòu)。(1) 一種包裝袋,其通過將薄膜的多個周邊部密封而成,該周邊部具有注入部以及 注出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入部通過切除被密封的薄膜周邊部的局部,由未密封部形成開 口部,該開口部被開封后形成注入口 ;在所述注入部附近的周邊部且形成注入口部分的兩 側(cè)形成至少兩個孔,該孔既是可吊掛包裝袋的吊掛機構(gòu),同時也是可用手指保持的保持機 構(gòu)。(2)如(1)所述包裝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注入部,形成注入口部分的兩側(cè)且連 接所述孔的連線部分的剛性設得比其余部分更大。(3)如( 所述包裝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注入部,形成注入口部分的兩側(cè)且連 接所述孔的連線部分形成能夠打開和鎖閉的線狀卡合部。(4)如(1) ( 之任一項所述包裝袋其特長在于,所述孔是直徑在8 30mm之 間的呈圓形或大體呈圓形的孔。(5)如(1) (3)之任一項所述包裝袋,其特長在于,其結(jié)構(gòu)為,所述孔的周邊部留 出一部分,并且留出的周邊部形成縫針孔或半切穿狀,使用時將該縫針孔或半切穿破裂,形成薄膜局部與包裝袋主體相連的孔。(6)如(1) (3)之任一項所述包裝袋,其特長在于,所述孔呈長度在30 60mm 之間的狹縫形狀。(7)如⑴ (6)之任一項所述包裝袋其特長在于,所述孔的周邊部的薄膜未被密封。(8)如(1) ( 之任一項所述包裝袋,其特長在于,所述孔在被用做可用手指保 持的保持機構(gòu)時,其上緣部分呈向下凸出的形狀。(9)如(8)所述包裝袋,其特長在于,所述孔上緣部的薄膜未被密封。(10)如⑴ (9)之任一項所述包裝袋,其特長在于,所述孔中的至少一個在將該 孔作為吊掛機構(gòu)用來吊掛時,所述注出部配置成大致垂直向下的方向。(11) 一種包裝袋,其通過密封一張或多張薄膜周邊部形成收容部,通過切除被密 封薄膜的所述周邊部的局部,由未密封部形成用以開封的開口部,其特長在于,所述開口部 包括跨越開口部的整個寬度延伸并且能夠打開和鎖閉的鎖閉機構(gòu),以及易剝離部,其中,所 述鎖閉機構(gòu)由相互嚙合的第1、第2部件所構(gòu)成,所述易剝離部跨越開口部的整個寬度延 伸;在被開封前所述易剝離部將所述鎖閉機構(gòu)與收容部隔離,在開封時通過將所述易剝離 部剝離來開封所述開口部;其中,具備所述第1部件的第1基體部件的上部和具備所述第2 部件的第2基體部件的上部,分別與形成所述開口部且相對而置的各薄膜的內(nèi)側(cè)相接合形 成所述鎖閉機構(gòu);并且,其中一個基體部件的下端部設置得比另一方的基體部件更長,該下 端部通過易剝離密封與相對而置的另一方薄膜相接合形成易剝離部。(12)如(11)所述包裝袋,其特長在于,所述第1及第2基體部件未暴露于通過將 薄膜的周邊部密封形成的密封部外緣部。(13)如(11)或(1 所述包裝袋,其特長在于,所述鎖閉機構(gòu)為卡合密封,其中,所 述卡合由凸頭第1部件及凹頭第2部件所構(gòu)成,所述凸頭第1部件突出于密封基部。(14)如(13)所述包裝袋,其特長在于,所述鎖閉機構(gòu)中,將凸頭第1部件前端部垂 直于長邊方向的截面設置為橢圓形狀;將凹頭第2部件前端部垂直于長邊方向的截面形狀 的凹部設置為與第1部件前端部的截面形狀大致相同;并且,當?shù)?、第2部件相嚙合時,僅 在第1部件基部附近的第1部件前端部與第2部件前端部之間形成縫隙。(15)如(11)乃至(14)之任一項所述包裝袋,其特長在于,其中,在形成所述開口 部的部分設置用于容易切除薄膜周邊部的易開封部,該易開封部以如下方式形成,亦即利 用該易開封部切除開封端后的位置在兩個薄膜上各不相同。(16)如(11)乃至(1 之任一項所述包裝袋,其特長在于,在被密封的薄膜的所述 周邊部具備注出部。(17) 一種注出口部件,其由注出部、密封部、以及蓋部所構(gòu)成,其中,所述注出部 由基部及從基部突出的筒部所構(gòu)成,所述密封部介由可破裂的脆弱部密封所述筒部的前端 部;通過旋擰該蓋部所述脆弱部破裂從而將密封部及蓋部從注出部分離,同時筒部的前端 部被開封形成注出口,其特長在于,該蓋部呈覆蓋筒部整體的形狀,蓋部和注出部具備可將 蓋部卡止到注出部的卡止機構(gòu)。(18)如(17)所述注出口部件,其特長在于,在注出部的筒部外面具備用來卡止軟 管的多個環(huán)狀凸部。
(19)如(17)或(18)所述注出口部件,其特長在于,所述蓋部可以重新密封所述注出口。(20)如(17)乃至(19)之任一項所述注出口部件,其特長在于,所述脆弱部由厚度 0. 15mm以上0. 2mm以下的薄壁部所形成。(21) 一種包裝袋,其由密封一張或多張薄膜周邊部的第1密封部形成收容部,所 述周邊部具備注出口部件密封部,其特長在于,其中,所述注出口部件密封部,以注出部的 筒部從所述收容部突出的狀態(tài)將(17)所述注出口部件配置在構(gòu)成包裝袋的兩張薄膜之 間,將注出部的基部固接在所述第1密封部的薄膜之間;并且所述注出口部件,使得蓋部 以被夾在薄膜之間的狀態(tài),由將蓋部周圍的薄膜之間密封的第2密封部密封所述蓋部來形 成;將位于所述注出口部件的基部的前端側(cè)及構(gòu)成注出口部件密封部的薄膜切除,并且通 過同時將薄膜和注出口部件的蓋部一起旋擰來開封注出口,從而將蓋部從注出部分離。(22)如所述包裝袋,其特長在于,設有易開封部,所述易開封部用來切除位 于所述注出口部件基部的前端側(cè)、構(gòu)成注出口部件密封部的薄膜。(23)如或02)所述包裝袋,其特長在于,所述易開封部呈如下彎曲形狀,使 得在用所述易開封部切除后,開封端的中間部比開始開封位置以及結(jié)束開封位置更靠近注 出部的基部。(24)如乃至03)之任一項所述包裝袋,其特長在于,所述易開封部設在比蓋 部的下擺部更靠近前端側(cè)的位置。(25)如乃至04)之任一項所述包裝袋,其特長在于,被密封的薄膜的所述周 邊部具備注入部。(26)如(1)乃至05)之任一項所述包裝袋,其特長在于,其用于經(jīng)管經(jīng)腸流動食 物用或經(jīng)管經(jīng)腸營養(yǎng)劑。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包裝袋在注入部附近的周邊部且形成注入口部分的兩邊形成至少 兩個孔,該孔既是可吊掛包裝袋的吊掛機構(gòu),同時也是對包裝袋進行操作時的保持機構(gòu),當 飼給水或藥劑等在使用前后及使用中途從外部補充水分等時,能夠穩(wěn)定地保持包裝袋從而 容易實施切除操作,十分便于操作及進行衛(wèi)生管理;通過將具備鎖閉機構(gòu)的基體部件的下 端部與相對而置的另一張薄膜接合,在被開封前將用于打開和鎖閉開口部的鎖閉機構(gòu)與內(nèi) 容物隔離,因此在保管時或者在運輸時保護其不受內(nèi)容物的污染等,所以具有出色的衛(wèi)生 管理性且便于操作;并且即使包裝袋內(nèi)部受到內(nèi)部壓力時,其結(jié)構(gòu)使易剝離部不容易受到 使所述基體部件下端部接合被剝離的壓力,故具有出色的耐壓性。此外,由于利用具備鎖 閉機構(gòu)的基體部件可容易實現(xiàn)上述保護性及耐壓性,因此容易制造,具有出色的成本性,本 發(fā)明的注出口部件,由于具有在被開封前密封注出口并且在開封后也可以覆蓋注出口的蓋 部,因此具有出色的開封時及開封后的防污染性且便于操作;并且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包裝袋由 于注出口部件被密封并被夾在包裝袋內(nèi),因此具有出色的開封前的衛(wèi)生管理性及品質(zhì)管理 性,密封注出口的密封部具有出色的抗破損性,而且在開封時不會接觸到注出口部件,故具 有出色的防污染性能。
圖1表示本發(fā)明一例實施方式包裝袋的正面圖。圖2所示包裝袋的A-A截面圖。
圖3為圖1所示包裝袋中,以下懸狀態(tài)注出內(nèi)容物狀態(tài)的示意圖。 圖4為在圖1所示包裝袋中,注入部被開封狀態(tài)的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中另一例孔的實施方式的放大圖。 圖6為本發(fā)明中另一例孔的實施方式的放大圖。
圖7(a) (d)為本發(fā)明中另一例孔的實施方式的放大圖;圖7(e)為將圖7(a) (d)中的 縫針孔或者半切穿破裂后形成孔狀態(tài)的放大圖。 圖8為本發(fā)明中另一例開封注入口機構(gòu)的放大圖。 圖9為本發(fā)明另一例實施方式包裝袋的正面圖。 圖10為本發(fā)明另一例實施方式包裝袋的正面圖。 圖11為本發(fā)明另一例實施方式包裝袋的正面圖。 圖12為本發(fā)明另一例實施方式包裝袋的正面圖。 圖13為圖12所示包裝袋中孔的放大圖。[圖14] 圖14為本發(fā)明一例實施方式包裝袋的正面圖。 圖15所示包裝袋的X-X截面部分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16為圖14所示包裝袋中,在開封時形成開口部部分的放大圖。 圖17表示鎖閉機構(gòu)的一例實施方式的卡合密封結(jié)構(gòu)的截面圖。 圖18表示開封時的開口部截面狀態(tài)的圖。
圖19開封后開封端的位置在兩張薄膜之間互相錯開狀態(tài)的示意圖。 圖20為本發(fā)明一例實施方式注出口部件的正面圖。 圖21為從正面方向觀察圖20所示注出口部件的截面圖。 圖22為圖20所示注出口部件的X-X截面圖。
圖23 (a)為圖20所示注出口部件開封后,蓋部的正面圖;(b)為(a)所示蓋部的仰視圖;(c) 為(a)所示蓋部的俯視圖。
圖對(幻為圖20所示注出口部件開封后注出部的正面圖;(b)為(a)所示注出部的仰視圖。 圖25為具備圖20所示注出口部件的包裝袋的一例實施方式的正面圖。 圖沈為圖25所示包裝袋的注出口部件密封部的放大圖。 圖27為圖沈所示注出口部件密封部的Y-Y截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方式1]以下結(jié)合附圖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詳細說明。圖1表示本發(fā)明一例實 施方式包裝袋的正面圖,圖2表示圖1所示包裝袋的A-A截面圖。在圖1、2中,將兩張薄膜 IaUa的周邊部2用熔接等方式密封作為密封部(圖中斜線所示)以形成包裝袋1的主體 部。填充內(nèi)容物時,包裝袋周邊部的局部作為未密封部并形成其余部分,將所述未密封部作 為填充口填充內(nèi)容物,再密封所述未密封部。圖14表示本發(fā)明一例實施方式包裝袋的正面 圖,圖15表示圖14所示包裝袋的X-X截面部分的結(jié)構(gòu),圖16表示圖14所示包裝袋開封時 形成開口部部分的局部放大圖。在圖14 16中,將兩張薄膜53a、53a的周邊部M用熔接 等方式密封作為密封部(圖14中斜線所示)來形成收容部55并進而形成包裝袋53的主 體部。填充內(nèi)容物時,包裝袋周邊部的局部作為未密封部并形成其余部分,將所述未密封部CN 102143895 A
說明書
6/19 頁 作為填充口填充內(nèi)容物,再密封所述未密封部。圖20為本發(fā)明一例實施方式注出口部件的 正面圖;圖21為從正面方向觀察圖20所示注出口部件時的截面圖;圖22為圖20所示注 出口部件的X-X截面圖;圖23(a)為圖20所示注出口部件開封后,蓋部的正面圖;圖23(b) 為圖23(a)所示蓋部的仰視圖;圖23(c)為圖23(a)所示蓋部的俯視圖;圖為圖20 的示注出口部件開封后注出部的正面圖;圖對…)為圖所示注出部的仰視圖。包裝袋1的周邊部2設有注入部3以及注出部4。注入部3設于周邊部2的上邊 部2a,由于上邊部加兩端部的密封部2b、2b設寬一些,因此未密封部在包裝袋內(nèi)部呈向上 方突出的形狀,開封后所述未密封部形成注入口。注入部3設有易開封部6,該易開封部6 從密封部開始經(jīng)由形成注入口的未密封部橫跨至相反側(cè)的密封部,抓住該易開封部6的上 側(cè)一端沿易開封部6用力拽以去除被密封的薄膜的上邊部(周邊部的局部),在由未密封部 形成的開口部形成注入口 3a,注入部被開封。易開封部6利用激光照射等方式形成半切穿 狀。如果在形成包裝袋1的兩張薄膜la、la上分別形成軌跡不同的易開封部6,則可使沿易 開封部6被切除的開封端的位置在薄膜之間互相錯開,便于夾住每張薄膜進而便于擠開注 入口。圖1所示包裝袋1在連接未密封部的后述孔5、5的連線上形成能夠打開和鎖閉的線 狀卡合部7以及易剝離部8。設置線狀卡合部7的目的在于,其在注入操作完成后閉合注入 口以便于衛(wèi)生管理;而設置易剝離部8的目的在于提高開封注入口前的密閉性,實際上用 易開封部6切除薄膜的上邊部并將易剝離部8剝離后注入口才完全被開封。在包裝袋1的上邊部兩端部的密封部2b、2b上形成貫穿薄膜的兩個孔5、5,該孔 5、5位于注入部3附近的周邊部且該孔5、5位于注入口 3a的兩邊。該孔5、5為可吊掛包裝 袋的吊掛機構(gòu)。如圖3所示,當從后述注出部注出等時,在孔5、5的其中一個通過鉤掛夾具 (圖3中符號20所示)等使包裝袋1下懸,此時注出部4將位于下方,這樣容易從注出部4 注出內(nèi)容物(圖3中箭頭所示)。也便于從開封設在上方的注入部3而形成的注入口 3a來 補充水或藥劑???、5的尺寸可插入手指,因此還可作為保持機構(gòu),以便可靠地用手指操作 包裝袋。具體可進行如下操作,例如當開封注入部3時將拇指插入孔5、5的其中一個,另一 手指(如食指)插入另一個孔從而用一只手掛住保持包裝袋1注入部3的上側(cè),另一只手 如上所述切除易開封部開封,形成圖4所示的注入口 3a。如圖4中箭頭所示,可以從如上形 成的注入口 3a補充水或藥劑。如上所述,在本發(fā)明中通過在形成注入口部分的兩邊設置至少兩個孔作為用手指 保持包裝袋的的保持機構(gòu),可以牢固地保持包裝袋尤其是注入口附近,因為可用一只手使 注入口保持開放狀態(tài),所以便于實施補充水分等操作,可以減少發(fā)生包裝袋掉落或傾斜導 致內(nèi)容物灑落等問題的概率,還可減少因接觸到包裝袋內(nèi)部等導致注入口污染的問題,以 及打開的開封口過大種種問題的發(fā)生。另外,由于所述孔還作為可吊掛包裝袋的吊掛機構(gòu), 因此無需增設其他部件等可以很容易形成保持機構(gòu)。也可將其中的一個孔作為吊掛機構(gòu), 將手指插入另一個孔掛住來保持,也能實現(xiàn)穩(wěn)定的開封操作。本發(fā)明包裝袋的注入部結(jié)構(gòu),沒有在周邊部安裝成型品等分體部件,而是通過切 除被密封的薄膜周邊部部分由未密封部形成的開口部作為注入口。當注入口的口徑較大 時,如使用成型品則部件體積增大,無論在容納內(nèi)容物前還是在容納后,將其堆積保管及運 輸時體積增大造成不便,如采上述結(jié)構(gòu)體積不會增大,容易保管和運輸,而且還能夠以低廉 的成本制造大口徑注入口包裝袋。上述注入部的結(jié)構(gòu)與采用成型品時相比較,如采用成型
10品由于用手牽拉薄膜或者用剪刀等進行切除,所以開封時容易不穩(wěn)定,并且在補充水分等 時容易發(fā)生包裝袋掉落及因傾斜導致內(nèi)容物灑落等問題,還可能發(fā)生手觸到包裝袋內(nèi)部等 層注入口污染的問題,而本發(fā)明由于在形成注入口部分的兩邊形成至少兩個孔,因此可以 穩(wěn)定地保持。上述孔在形成注入口部分的兩邊形成至少兩個即可,但也可以例如根據(jù)包裝袋的 尺寸及手的大小等差異設置3個以上的孔。孔的配置沒有特別的限定,只要能夠用手指夾 住穩(wěn)定地保持形成注入口的部分即可。上述孔的形狀沒有特別的限定,只要在操作包裝袋時手指能夠掛住即可,可例舉 如圖1所示包裝袋中孔5的圓形或大體呈圓形的孔,或圖5所示的狹縫形狀(圖5中符號 12所示)。至于孔的尺寸,如為圓形或大體呈圓形時,直徑在8 30mm之間為佳,如設計為 狹縫形狀,長度在30 60mm之間為佳,該尺寸強度上沒有問題也便于用手指掛住。也可 以如圖6所示將孔的周邊部設為不密封薄膜的狀態(tài)。圖6中用符號16表示未被密封的部 分(未密封部)。由于孔周邊部的薄膜未被密封,而未密封部比密封部更為柔軟,用手指掛 住薄膜的端部會折彎等,因此手指不容易直接觸到密封邊緣所以不會導致手指痛。未被密 封的部分的寬度可根據(jù)包裝袋及孔的尺寸等適當設置。也可以不貫穿薄膜,而是將孔的周 邊部留出一部分,在留出的周邊部形成如圖7(a) (c)所示的縫針孔(圖7(a) (c)中, 符號13,13’,13”所示。),或如圖7(d)所示形成半切穿(圖7(d)中符號13”’所示。)狀 態(tài),使用時如圖7(e)所示將該縫針孔或半切穿破裂,使薄膜的部分(圖7(e)中符號14所 示。)保持連到包裝袋主體的狀態(tài)。這樣,與包裝袋主體連在一起的薄膜將會彎折,薄膜的 端部不容易觸到手指,不會導致手指痛。如果薄膜部分連到包裝袋主體位置的上方,則用薄 膜彎折部分保持,則效果更佳。還可以將孔的局部設計為通孔,以便上述縫針孔或半切穿容 易破裂。所述孔在用作可用手指保持的保持機構(gòu)時,上緣部也可呈向下凸出的形狀。如設 計為上述形狀,當用手指保持時凸狀上緣部將會折彎,利用薄膜的折彎部分保持,則薄膜端 部不容易接觸到手指,不會導致手指痛,效果更佳。上述孔上緣部的薄膜還可設計為未被密 封的未密封部。如果采用孔的上緣部薄膜未被密封的方案,由于未密封部相對于密封部更 為柔軟,凸狀的上緣部更容易折彎,效果更佳。圖12、13表示當上述孔用做可用手指保持的保持機構(gòu)時上緣部向下凸出的形狀 時的實施方式。圖12為本發(fā)明另一例實施方式包裝袋的正面圖,圖13為圖12所示包裝袋 孔的放大圖。另外,圖12所示包裝袋為圖1所示包裝袋中不同形狀孔5的實施方式,對于 與圖1所示包裝袋結(jié)構(gòu)重復的部分用同一符號表示。在圖12所示包裝袋中孔50如圖13 所示,當作為可用手指保持的保持機構(gòu)使用時下緣部50a呈半圓形,上緣部50b呈向下凸出 的形狀(凸狀部51)。另外,孔50的上緣部的薄膜設計為未密封部52。當使用如上所述結(jié) 構(gòu)時,如果作為可用手指保持的保持機構(gòu)使用時孔的上緣部呈向下凸出的形狀,對于上緣 部以外的孔的形狀沒有特別的限定,可采用圓形、大體呈圓形、橢圓形、大體呈橢圓形、大體 呈四角形等,還可以采用上述形狀的組合。上緣部凸狀的形狀及未密封部的范圍沒有特別 的限定,只要不妨礙折彎后薄膜端部不易觸到手指的效果即可。在本發(fā)明中,當用手指保持包裝袋時,為了提高穩(wěn)定性及方便操作,將注入部的形 成注入口部分的兩側(cè)且連接所述孔的連線部分的剛性設計為大于其他部分為佳。采用上述結(jié)構(gòu)后,開封時包裝袋主體的薄膜不容易扭曲從而容易實施開封操作,并且在開封后用插 入到保持機構(gòu)孔中的手指從左右將注入口向內(nèi)側(cè)輕輕用力便可打開注入口,從而穩(wěn)定及便 于實施注入操作。注入操作完成后,只須減輕手指施加的力注入口便會恢復原狀,在衛(wèi)生管 理方面亦有較佳效果。將上述形成注入口部分的兩邊的孔之間的連線上的剛性設計得大于其他部分的 方法,可例舉在形成注入口部分的兩側(cè)且連接所述孔的連線部分上形成能夠打開和鎖閉的 線狀卡合部。線狀卡合部的優(yōu)點是從注入口補充完畢后閉合注入口從而方便衛(wèi)生管理,同 時還可提高上述連線部分的剛性。此外,也可以在上述線上呈帶狀安裝剛性高于構(gòu)成包裝 袋的薄膜的部件。本發(fā)明包裝袋在周邊部2除了具有注入部外還具有注出部。注出時,由于利用吊 掛包裝袋的機構(gòu)吊掛,需要將其配置成吊掛時能夠注出,因此將注出部設在與吊掛機構(gòu)相 向的位置,即與注入口相向的位置為佳。在圖1中,將包裝袋主體的下邊端部設計成朝內(nèi)側(cè) 切掉的形狀,在該切掉部分的一邊設有注出部4。當在兼作保持機構(gòu)的其中一個吊掛機構(gòu)孔 5中掛上夾具等使包裝袋1下懸時,注出部4將會配置為大致垂直向下,這樣方便從注出部 4注出內(nèi)容物,并且便于從開封設在上方的注入部3形成的注入口 3a補充內(nèi)容物。在根據(jù) 本發(fā)明的包裝袋中,如上所述,將所述孔的至少一個該孔作為吊掛機構(gòu)吊掛時使注出部配 置成大致垂直向下則效果更佳。在圖1所示包裝袋1中,注出部4是通過熱粘接等將其基部安裝在包裝袋主體上 形成的,此時令成型注出口部件如的前端從包裝袋主體突出。圖中沒有標出注出口部件如 的前端部,其在開封前被蓋等密封。在注出時取下蓋等將注出部開封作為注出口,通過在該 注出口上連接軟管等將內(nèi)容物注出到外部。在本發(fā)明中,注出部的結(jié)構(gòu)不限于上述內(nèi)容,此外還可例舉,在構(gòu)成包裝袋主體的 薄膜之間夾持管,切除薄膜的部分后將管暴露出來,在該管的前端連接軟管等將內(nèi)容物注 出到外部的結(jié)構(gòu)等。至于上述注出口部件的結(jié)構(gòu)材料、尺寸以及安裝方法沒有特別的限定, 只要不對內(nèi)容物產(chǎn)生影響、能夠?qū)崿F(xiàn)所要求的密封性即可。在圖1所示上述實施方式中,在注入部3,從密封部開始經(jīng)由形成注入口的未密封 部橫跨至相反側(cè)密封部設有易開封部6,由于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包裝袋設有用來開封注入部的 易開封部,因此可以穩(wěn)定地實施開封操作,效果更佳。如圖1上述實施方式,易開封部是在 密封部的端部形成曲線狀的刻痕來形成的,并設有從該刻痕用手容易撕裂的直線狀易撕裂 部分,刻痕也可以設計為直線狀或三角形狀。為了降低成本,也可以形成如圖8中符號6’ 所示的刻痕,還可以用印刷等標記開封位置以便于用剪刀等切斷。除了上述兼用做保持機構(gòu)的吊掛機構(gòu)外,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包裝袋也可以在密封部形 成通孔或單獨設置掛鉤等吊掛機構(gòu)。[實施方式2]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包裝袋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作為吊掛時能夠注出 的配置,還可例舉以下注入部和注出部配置方案。圖9為本發(fā)明另一例實施方式包裝袋的 正面圖。在圖9中,將兩張薄膜周邊部22用熔接等方式密封來形成密封部(圖中斜線所 示)以形成包裝袋21的主體部。包裝袋21的周邊部22設有注入部23以及注出部24。注 入部23設在周邊部22的上邊部2 側(cè)的一角,形成注入口的未密封部從包裝袋的角部突 出。形成注入口的未密封部兩邊的密封部形成貫穿薄膜的兩個孔25、25,該孔25、25作為注
12出時的吊掛機構(gòu)及用手指操作包裝袋操作時的保持機構(gòu)。注出部M設在與注入口相向的 側(cè)邊部。[實施方式3]圖10為本發(fā)明另一例實施方式包裝袋的正面圖。在圖10中,將兩 張薄膜周邊部32用熔接等方式密封作為密封部(圖中斜線所示)以形成包裝袋31的主體 部。包裝袋31的周邊部32設有注入部33以及注出部34。注入部33的結(jié)構(gòu)與圖1所示包 裝袋1中的注入部3相同,其設在周邊部32的上邊部3 側(cè),在形成注入口的未密封部兩 邊的密封部形成貫穿薄膜兩個孔35、35,該孔35、35作為注出時的吊掛機構(gòu)及用手指操作 包裝袋操作時的保持機構(gòu)。注出部34設在與注入口相向的底邊部。[實施方式4]圖11為本發(fā)明另一例實施方式包裝袋的正面圖。在圖11中,兩張 薄膜周邊部42用熔接等方式密封作為密封部(圖中斜線所示)以形成包裝袋41的主體部。 包裝袋41的周邊部42設有注入部43以及注出部44。注入部43設在周邊部42的上邊部 4 側(cè)的一角,呈從包裝袋的角部向斜上方突出的形狀。形成注入口的未密封部的兩側(cè)呈密 封部向左右突出的形狀,在形成注入口的未密封部兩邊的密封部形成貫穿薄膜兩個孔45、 45,該孔45、45成為注出時的吊掛機構(gòu)及用手指操作包裝袋時的保持機構(gòu)。注出部44以及 填充口的結(jié)構(gòu)與圖1所示包裝袋相同。通過將注入部設計為從包裝袋的角部向斜上方突出 的形狀,容易實施注入操作。[實施方式5]在圖14所示包裝袋53的上部形成開封時形成開口部的部分56。在 開封時形成開口部的部分56,從密封部開始經(jīng)由形成開口部的未密封部57橫跨至相反側(cè) 密封部設有易開封部58,抓住該易開封部58上側(cè)的一端沿易開封部58用力拽以去除被密 封的薄膜的上邊部(周邊部的部分),在未密封部57形成開口部,包裝袋被開封。易開封 部58通過激光照射等以半切穿方式形成。在形成易開封部58時使包裝袋53的兩張薄膜 53a、53a軌跡各不相同,則兩個薄膜沿易開封部58切除后的開封端的位置將會互相錯開。 這便于夾住每張薄膜進而便于擠開注入口。圖14所示包裝袋53在開封時形成開口部的部分56設有能夠打開和鎖閉的鎖閉 機構(gòu)和卡合密封59,該卡合密封59由相互嚙合的第1、第2部件所構(gòu)成,并且跨形成開口部 的未密封部57的整個寬度延伸;在該卡合密封的收容部55側(cè)設有易剝離部61。該易剝離 部61跨越形成開口部的未密封部57的整個寬度延伸,在被開封前將卡合密封59與收容部 55隔離開來,在開封時將其剝離后開口部被開封。設置上述卡合密封59的目的是根據(jù)需要 在開封后鎖閉開口部。實際上,圖14所示包裝袋53用易開封部58切除薄膜的上邊部、撐 開卡合密封59并將易剝離部61剝離后才完全開封。在圖14所示包裝袋中形成開口部部分56的結(jié)構(gòu)如下。亦即,如圖15、圖17所示, 卡合密封59 (鎖閉機構(gòu))由具有從基部69突出的凸頭前端部67的第1部件60a和具有從 基部70突出的凹頭前端部68的第2部件60b所構(gòu)成,前端部67與68相互嚙合而鎖閉。第 1部件60a和第2部件60b分別與第1基體部件65和第2基體部件66 —體形成。如圖15 所示,第1基體部件65的上部和第2基體部件66的上部,在形成包裝袋的薄膜53a、53a的 內(nèi)側(cè)且形成開口部的相對而置的部分分別由密封部65a、66a接合;并且其中一個第2基體 部件66的下端部設置得比另一方的第1基體部件65更長,并由易剝離密封與該下端部的、 形成上部的密封部66a的面相反側(cè)一面,在與其相對而置的另一張薄膜53a接合形成易剝 離部61。圖18表示開封時開口部的截面狀態(tài)。如圖15所示,在被開封前,第2基體部件66的下端部作為隔壁將鎖閉機構(gòu)59與收容部55相隔離,因此在保管時或者在運輸時保護 鎖閉機構(gòu)59不被內(nèi)容物污染等。即使因掉落及堆積等受到包裝袋內(nèi)部的內(nèi)部壓力時,由于 第2基體部件66將受到箭頭A所示方向的壓力,該壓力方向不容易使易剝離部剝離,因此 該易剝離部具有出色的耐壓性,不會因為易剝離破裂等發(fā)生問題。另外,由于在被開封前, 鎖閉機構(gòu)和易剝離部被包裝袋的上部的密封部5 密封于包裝袋內(nèi),因此鎖閉機構(gòu)59不會 受到外部的污染,也不會發(fā)生易剝離部61破裂導致內(nèi)容物被污染或泄漏等問題。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包裝袋,為了將鎖閉機構(gòu)安裝到形成包裝袋的薄膜上,將形成該鎖 閉機構(gòu)的基體部件向下延伸,僅靠與薄膜接合便形成易剝離部,因此用簡易結(jié)構(gòu)將鎖閉機 構(gòu)與內(nèi)容物隔離從而防止鎖閉機構(gòu)受到污染,并且相比將兩張薄膜接合的方式,本發(fā)明的 方式難以受到使易剝離部剝離的壓力,具有出色的耐壓性、衛(wèi)生管理性、且便于操作。另外, 由于利用具備鎖閉機構(gòu)的基體部件能夠簡單地實現(xiàn)上述特性,因此容易制造,具有出色的 成本性。也可以在鎖閉機構(gòu)的第1部件或者在第2部件上形成所述使下端部比另一個基體 部件更長而形成易剝離部的基體部件。在圖14所示的包裝袋53中,在形成開口部的部分56附近的密封部形成貫穿薄膜 的孔62,作為可吊掛包裝袋的吊掛機構(gòu)。在從后述注出部注出等時,通過將夾具掛在孔62 等使包裝袋53下懸,將注出部配置在下方,這使內(nèi)容物容易從注出部注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 包裝袋,根據(jù)其用途也可以形成一個或多個用于吊掛等的上述孔。尤其是如果具有注出部 且用于注出操作,則具備上述孔為佳??筛鶕?jù)包裝袋的用途、尺寸、結(jié)構(gòu)材料等適當設置孔 的形狀、尺寸、配置等。也可以設置單獨形成的掛鉤等作為吊掛機構(gòu)。在圖14所示包裝袋53中,將包裝袋主體的下邊端部設為向內(nèi)側(cè)切掉的形狀,在該 被切掉部分的周邊部M的一邊設有用來注出內(nèi)容物的注出部63。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包裝袋如 用于容納用途可只設開封時形成開口部的部分即可,但如用于注出營養(yǎng)劑及流動食物等內(nèi) 容物時則可以設置上述注出部。注出部的配置及結(jié)構(gòu),根據(jù)包裝袋的用途等適當設置。尤 其如果內(nèi)容物為營養(yǎng)劑及流動食物時,由于注出時用吊掛機構(gòu)吊掛包裝袋,因此需要配置 成在吊掛時能夠注出的狀態(tài),將注出部設為與吊掛機構(gòu)相向的位置為佳,如圖14所示包裝 袋53的孔62。對于注出部的結(jié)構(gòu)材料、形狀、尺寸、配置、安裝方法等沒有特別的限定,使用 通常使用的即可。在圖14所示包裝袋53中,注出部63以如下方式形成,亦即利用熱粘接 等將成型注出口部件6 的基部安裝在包裝袋主體上,其中,所述注出口部件6 在開封時 形成注出口 ;安裝時使所述注出口部件6 的前端從包裝袋主體突出,注出口部件6 的前 端部被密封直到其被破裂并由可開封的密封部件64b開封為止。注出口部件64a以及密封 部件64b配置在從包裝袋主體突出形成的兩張薄膜之間,該薄膜周邊部(圖14中符號54’ 所示)被密封,并且注出口部件64a以及密封部件64b被密封于該薄膜之間。在將注出口 部件64a以及密封部件64b密封的薄膜基部設有易開封部58’,該易開封部58’便于切除薄 膜。在注出時,利用易開封部58’切除將注出口部件64a以及密封部件64b密封的薄膜,同 時旋擰密封部件64b使密封位置破裂,除去密封部件64b和薄膜后,注出口部件6 暴露, 于是注出口被開封。該注出口可連接軟管等將內(nèi)容物注出到外部。通過利用薄膜將注出口 部件64a以及密封部件64b密封,可防止注出口在被開封前受到污染。注出部的結(jié)構(gòu)還可 例舉如下形式,亦即將管夾在構(gòu)成包裝袋主體的薄膜之間,切除薄膜部分使管暴露,在該管前端連接軟管等將內(nèi)容物注出到外部。在圖14所示上述實施方式中,在開封時形成開口部的部分56,從密封部開始經(jīng)由 形成開口部的未密封部57橫跨至相反側(cè)的密封部設有易開封部58,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包裝袋 的有利之處在于,在形成開口部的部分設有便于去除薄膜周邊部的易開封部從而穩(wěn)定地實 施開封操作。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密封部的端部形成曲線狀刻痕作為易開封部,并設有直 線狀的易撕裂部分便于從該刻痕手撕裂,該刻痕也可以是直線狀或三角形狀。為了降低成 本,也可以只形成刻痕或者通過印刷等標記開封位置以便于用剪刀等切除。在本發(fā)明中,在 形成易開封部時使利用該易開封部切除的開封端的位置在兩個薄膜上不同為佳,具體方法 可例舉,如上述實施方式所示,形成包裝袋的兩張薄膜分別形成軌跡不同的半切穿等易開 封部,兩張薄膜沿易開封部切除后開封端的位置互相錯開等。圖19表示開封后開封端的位 置(圖19中符號71a、71b所示)兩張薄膜互相錯開的狀態(tài)。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包裝袋的結(jié)構(gòu),形成鎖閉機構(gòu)的第1、第2部件的所述第1及第2基 體部件不暴露在將薄膜周邊部密封的密封部外緣部為佳。由于基體部件不暴露在密封部外 緣部,亦即鎖閉機構(gòu)及易剝離部的端部不暴露在密封部外緣部,因此不會降低密封部的強 度,并且不易發(fā)生掉落時等包裝袋破裂導致內(nèi)容物泄漏及密閉性降低等情況。尤其是,由于 易剝離部的易剝離性,如果其端部暴露于密封部外緣部,當?shù)袈浼安僮鲿r受損傷等導致剝 離時等,包裝袋內(nèi)部將與外部連通導致內(nèi)容物泄漏及發(fā)生衛(wèi)生方面的問題。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包裝袋中,當鎖閉機構(gòu)采用如上述實施方式、亦即由從基部突出 的凸頭第1部件及凹頭第2部件所構(gòu)成的卡合密封的方式時,形成開口部部分的密封性將 會更加有效。如果卡合密封沒有采用如本發(fā)明的用易剝離部隔離的方案,可能在保管時或 者在運輸時內(nèi)容物的內(nèi)部壓力導致解嚙合而使內(nèi)容物附著在嚙合部分導致嚙合不足。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包裝袋中,卡合密封將凸頭第1部件前端部垂直于長邊方向的截 面形狀設計為橢圓形狀,將垂直于凹頭第2部件前端部的長邊方向的截面形狀的凹部設計 得與第1部件前端部的截面形狀大致相同,并且當?shù)?、第2部件嚙合時,第1部件的前端 部與第2部件前端部之間僅在第1部件的基部附近形成縫隙為佳。圖17表示卡合密封結(jié) 構(gòu)實施方式的截面圖。圖17所示的卡合密封,由在第1基體部件65上一體形成的凸頭第 1部件60a以及在第2基體部件66上一體形成的凹頭第2部件60b所構(gòu)成。第1部件60a 由前端部67以及與基體部件相連的基部69所構(gòu)成;第2部件60b由前端部68以及與基體 部件相連的基部70所構(gòu)成。垂直于第1部件60a前端部67的長邊方向的截面形狀為橢圓 形狀;垂直于第2部件60b前端部68的長邊方向的截面形狀為凹部,該凹部與第1部件前 端部67的截面形狀大致相同。在第1、第2部件嚙合時,第1部件前端部67和第2部件前 端部68之間僅在第1部件基部69附近形成縫隙。如果采用上述結(jié)構(gòu),當?shù)?、第2部件嚙 合時,前端部67貼緊前端部68從而提高密閉性,并且通過將嚙合部分的截面形狀設計為橢 圓形狀,增強第1部件前端部67與第2部件前端部68之間的嚙合強度,則即使收容部的內(nèi) 部壓力上升時也不容易發(fā)生解嚙合的情況。在解嚙合時,用手指鉤一下上述縫隙便容易解 開卡合密封。[實施方式6]圖20所示注出口部件S主要由蓋部72和注出部73以及密封部81 所構(gòu)成。注出部73由基部85以及從基部85突出的筒部80所構(gòu)成。密封部81介由可破 裂的脆弱部81a將注出部73中筒部80的前端部密封,所述密封部81如后所述在蓋部72的前端部內(nèi)側(cè)受到支持。通過將蓋部72如圖20箭頭A所示向左或向右旋轉(zhuǎn)使脆弱部81a 破裂并將蓋部72和密封部81從注出部73分離,與此同時筒部80的前端部被開封形成注 出口。蓋部72呈覆蓋筒部80整體的形狀,蓋部72和注出部73具備可將蓋部72卡止到注 出部73的卡止機構(gòu)。在本發(fā)明的注出口部件中,「可破裂脆弱部」是指,從材質(zhì)方面著手加工成降低強 度的部分、或者通過設置薄壁部或局部變細的部分從而使該部分的強度低于其他部分。圖20所示注出口部件S中的蓋部72主要由蓋部主體74、設在蓋部主體74前端部 內(nèi)側(cè)的支持部75、輔助開封部76所構(gòu)成,在蓋部下部設有法蘭部77和刻痕部78。法蘭部 77以及刻痕部78與后述注出部73中的卡止部83及突起部84,共同構(gòu)成蓋部72分離后能 夠卡止到注出部73的卡止機構(gòu)。蓋部主體74呈整體覆蓋并保護注出口部件S的筒部80的形狀,蓋部主體內(nèi)面和 筒部外面之間的空隙不超過可重新密封的程度為佳,這樣有利于抗破損性。支持部75支持 密封部81,所述支持密封部81將筒部80的前端部密封;在開封后所述支持部75還可防止 密封部81脫落。如圖21、22所示,密封部81在被開封前介由可破裂脆弱部81a將筒部80 的前端部密封,所述可破裂脆弱部81a形成于筒部前端部的周方向。在密封部81的側(cè)面上 側(cè)設有橫向突起部81b,其由蓋部支持部75所支持。在蓋部主體74的內(nèi)側(cè)形成4條凸狀 導向部79,如圖23(b)所示,密封部81由蓋部導向部79支持側(cè)面部以防止密封部81橫向 移動。如圖23所示,開封后,支持部75以及導向部79支持密封部81,防止蓋部向下脫落。 蓋部上面如圖23(c)所示密封。密封部81的下面呈蓋部分離后能夠與后述注出口 82嵌合 的形狀,通過密封部81與注出口 82的嵌合能夠重新密封。通過將脆弱部81a設計成厚度 0. 15m m以上0. ^ii m以下的薄壁部,可使破裂后的筒部前端部(注出口內(nèi)側(cè))形成沒有毛 刺的平滑的破裂面。本發(fā)明如上所述實施方式中,根據(jù)需要,在將蓋部分離后可用蓋部重新 密封注出口,這在操作性等方面效果更佳。輔助開封部76為蓋部前端部左右向外側(cè)突出的一對板狀部分。輔助開封部設為 方便開封時旋擰蓋部為佳。輔助開封部的形狀沒有特別的限定,除了圖20中注出口部件向 斜下鼓起的形狀外,還可例舉大體呈四角形狀、半圓形狀等,也可以僅設在左右其中之一上圖20注出口部件S中的注出部73主要由基部85以及從基部85突出的筒部80 所構(gòu)成。在筒部80的側(cè)部外面具有用來卡止軟管的環(huán)狀凸部80a、80b、80c。如上所述,旋 擰蓋部使密封部破裂后筒部前端部被開封,形成圖M所示注出口 82?;?5呈向左右延伸的船形,為提高強度并使密封部貼緊,在側(cè)部有多個線狀加 強部85a?;康男螤顩]有特別的限定,因船形容易制造且能緊貼密封部,設計為該形狀為 佳?;?5的上面設有兩個卡止部83,在筒部80的側(cè)面設有兩個突起部84。這些與 蓋部72的法蘭部77以及刻痕部78構(gòu)成卡止機構(gòu)。蓋部72的法蘭部77由注出部73的卡 止部83卡止,防止蓋部72朝上下方向移動。蓋部72中刻痕部78由注出部73的突起部84 卡止,防止蓋部72朝左右旋轉(zhuǎn)方向運動。通常,當蓋部沒有受到來自外部的左右旋轉(zhuǎn)方向 的力時,蓋部72被注出部73卡止,當蓋部受到左右旋轉(zhuǎn)方向的力時,由于刻痕部78和突起 部84的可撓性被解除卡止,法蘭部77沿卡止部83的凹部旋轉(zhuǎn),當刻痕部78旋轉(zhuǎn)90度到卡止部83時,蓋部與注出部之間的卡止在法蘭部77的缺口處被解除。由于在開封時密封 部的密封在此階段已經(jīng)破裂,可將蓋部分離及注出口被開封,進行相反的操作可將蓋部卡 止到注出部且重新密封注出口。本發(fā)明的卡止機構(gòu)并不限于上述內(nèi)容。本發(fā)明的注出口部件如上述實施方式在注出部筒部外面具備多個用來卡止軟管 的環(huán)狀凸部為佳。由于與注出口連接的軟管管徑有多種,因此用來卡止軟管的環(huán)狀凸部可 事先根據(jù)軟管的內(nèi)徑設置多個不同外徑的環(huán)狀凸部,無須使用連接夾具便可連接各種軟管 且無脫落之虞。當然,如只使用特定的軟管,也可以僅設置一個環(huán)狀凸部。本發(fā)明的注出口部件一般可使用用于注出口部件的聚乙烯及聚丙烯等熱可塑性 樹脂通過注射模塑成型等進行成型制造。只要具有上述形態(tài),在不阻礙本發(fā)明的作用的范 圍內(nèi),對其整體及各部分的尺寸沒有特別的限定,根據(jù)所要注出的內(nèi)容物的粘度及注出速 度等酌情設置。以下進一步說明采用本發(fā)明注出口部件的包裝袋的實施方式。圖25為具備圖20 所示注出口部件的包裝袋的正面圖;圖沈為圖25所示包裝袋的注出口部件密封部的放大 圖,圖27為圖沈所示注出口部件密封部的Y-Y截面圖。圖25所示包裝袋86通過熔接兩 張薄膜周邊部等進行密封作為第1密封部87以形成收容部88。填充內(nèi)容物時,包裝袋周邊 部的局部作為未密封部并形成其余部分,將所述未密封部作為填充口填充內(nèi)容物,再密封 所述未密封部。圖25 27所示包裝袋86中,將收容部88的下邊端部設置為內(nèi)側(cè)被切掉的形狀, 在該切掉部分的周邊部87的一邊設有用來注出內(nèi)容物的注出口部件密封部95。注出口部 件密封部95如下形成使注出部的筒部80呈從所述收容部突出狀,將圖20所示注出口部 件S配置在構(gòu)成包裝袋的兩張薄膜(圖27中符號95a、%a所示)之間;在第1密封部87 的薄膜之間形成第1密封部時,將注出部的基部85通過熱粘接等固接;并且由被密封的第 2密封部96,以蓋部72被夾在薄膜95a、%a之間的狀態(tài)將蓋部72的周圍的薄膜之間。圖25 27所示包裝袋中,將位于注出口部件S的基部85的前端側(cè)、構(gòu)成注出口 部件密封部95的薄膜95a、9 切除,同時旋轉(zhuǎn)薄膜95a、9 連同注出口部件的蓋部72,將 蓋部72和密封部81與注出部73分離且注出口隨即被開封,并且注出口部件的筒部將會暴 露,可以實施連接注出用軟管等操作。注出口部件的蓋部,以保持密封部的狀態(tài)且以容納在 被切除的薄膜之間的狀態(tài)被分離。蓋部呈覆蓋筒部整體的形狀,根據(jù)需要可以卡止到筒部, 因此在開封后仍能保持注出口的衛(wèi)生。由于蓋部以被夾在薄膜之間的狀態(tài)被分離,因此可 減少分離后不小心從薄膜之間脫落或掉在地板等受污染的可能性,如蓋部不需要重新使用 則可以和薄膜一起丟棄。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包裝袋由于注出口部件被薄膜密封在包裝袋上,在注出口部件被開 封前具有出色的衛(wèi)生管理性,并且注出口部件即使由環(huán)聚烯烴等阻隔性低的材質(zhì)形成,亦 可通過使構(gòu)成包裝袋的薄膜具有阻隔性從而增強作為注出部的阻隔性,并且遮光性等因受 注出口部件材質(zhì)的制約難以實現(xiàn)的功能,也可以通過構(gòu)成包裝袋的薄膜具有該功能從而使 包裝袋整體具有該功能,具有出色的品質(zhì)管理性。由于另外注出口部件被薄膜所夾持,所以 注出口部件在包裝袋內(nèi)不易運動,可防止脆弱部破損等導致意外開封等,具有出色的抗破 損性。此外,如上所述,由于開封時無須接觸到注出口部件,所以具有出色的防污染性,并且 容易開封。
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包裝袋中,所謂蓋部被夾在薄膜之間是指,在設置第2密封部范 圍時蓋部沒有與薄膜固接,而是由周圍的密封部所保持。如將第2密封部設計為沿蓋部的 外側(cè)形狀的形狀可提高保持性及提高抗破損性并容易開封,因此尤其當如上述實施方式蓋 部為具有輔助開封部的形狀時,如圖26所示在輔助開封部的下側(cè)也可以設置第2密封部突 出的形狀及第2密封部局部分離的輔助密封部。當需要將蓋部從薄膜之間取出、因而蓋部 的形狀需要具有輔助開封部時,設計為第2密封部不突出到輔助開封部下側(cè)的形狀為佳。在所述注出口部件密封部95設有易開封部97,該易開封部97用來從注出口部件 的基部85切除前端側(cè)的薄膜95a、95a。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包裝袋中,通過在注出口部件密封 部設置如上所述易開封部,便于切除薄膜從而容易開封,并且可防止發(fā)生因不小心切除注 出口部件密封部的前端附近導致手指接觸到被密封在內(nèi)部的注出口部件等情況。易開封部 的形成方法可例舉,在構(gòu)成包裝袋的薄膜上利用激光等形成半切穿溝的方法;在薄膜的底 材薄膜上穿設縫針孔后形成其他層的方法;在密封部的端部形成曲線狀、直線狀、三角形狀 等刻痕的方法;為降低成本,通過印刷等標記開封位置方便用剪刀等剪切等等,也可以組合 使用上述方法。另外將易開封部97設在注出口部件蓋部的下擺部(圖20的注出口部件S 中相當法蘭部77及其附近)的前端側(cè)即注出口側(cè)的位置,則切除薄膜從而分離后,蓋部的 下擺部將從薄膜暴露,容易重新密封注出口。本發(fā)明中,在形成易開封部時,使得用所述易開封部切除的開封端彎曲,從而使中 間部比開始開封位置及結(jié)束開封位置更接近注出部的基部形狀,則可以用較小的力與薄膜 一道開封注出口部件,為較佳方案。在本發(fā)明中,注出口部件密封部的配置及結(jié)構(gòu)可根據(jù)包裝袋的用途等適當設置。 尤其如果內(nèi)容物為營養(yǎng)劑及流動食物,因在注出時用吊掛機構(gòu)吊掛包裝袋,所以需要采用 吊掛時能夠注出的配置,尤其將注出口部件密封部設置在與吊掛機構(gòu)和相向位置為佳,如 后述圖25所示包裝袋86中孔94。至于注出口部件密封部的結(jié)構(gòu)材料、形狀、尺寸、配置、安 裝方法,則使用上述本發(fā)明的注出口部件,根據(jù)目的適當設置。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包裝袋,如果內(nèi)容物為營養(yǎng)劑及流動食物等需要補充藥劑及水分等 時,也可以將注入部設在密封薄膜的所述周邊部。圖25所示包裝袋86的上部形成注入部 89。注入部89通過切除被密封的薄膜上邊部(周邊部的局部),便由未密封部90形成開口 部。注入部89從密封部起開始經(jīng)由未密封部90橫跨至相反側(cè)的密封部設有易開封部91, 抓住該易開封部91上側(cè)的一端沿易開封部91用力拽以去除密封薄膜的上邊部(周邊部的 局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包裝袋在注入部設有便于切除薄膜周邊部的易開封部為佳,其可以 更穩(wěn)定地實施開封操作。易開封部可以使用與上述注出口部件密封部中的易開封部相同的 形態(tài)。如圖25所示,在密封部的端部形成曲線狀刻痕,為了方便用手從該刻痕撕裂,設置直 線狀的易撕裂部分則容易撕裂,并且在形成包裝袋的兩張薄膜分別形成軌跡不同的易開封 部,則沿易開封部切除后開封端的位置薄膜互相錯開,便于抓住每張薄膜從而容易擠開注 入部。具體方法可例舉,在形成包裝袋的兩張薄膜上分別形成不同軌跡的半切穿等易開封
BP寸。圖25所示包裝袋86在注入部設有卡合密封92,該卡合密封92作為能夠打開和鎖 閉的鎖閉機構(gòu)跨越未密封部90的整個寬度延伸;在該卡合密封的收容部88側(cè)設有易剝離 部93。該易剝離部93跨越未密封部90的整個寬度延伸,在被開封前將卡合密封92與收容
18部88隔離,而在開封時通過剝離來開封注入部。設置上述卡合密封92的目的是根據(jù)需要 在開封后鎖閉注入部。圖25所示包裝袋86實際上用易開封部91切除薄膜的上邊部并將 易剝離部93剝離后才完全開封。注入部的形態(tài)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也可以采用將成型部 件安裝在注入口部件的結(jié)構(gòu)。此時,與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注出口部件密封部一樣,由于用薄膜密 封注入口部件,所以具有出色的衛(wèi)生管理性、品質(zhì)管理性、注入口部件的抗破損性。
圖25所示包裝袋86在注入部89附近的密封部形成貫穿薄膜的孔94,作為可吊掛 包裝袋的吊掛機構(gòu)。在從注出部注出等時,通過將夾具掛在孔94等使包裝袋86下懸,注出 部將會配置在下方,這將便于從注出部注出內(nèi)容物。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包裝袋,根據(jù)其用途也可 以形成一個或多個用于吊掛等的上述孔。尤其是如果具有注出部且用于注出操作,則具備 上述孔為佳??筛鶕?jù)包裝袋的用途、尺寸、結(jié)構(gòu)材料等適當設置孔的形狀、尺寸、配置等。也 可以設置單獨形成的掛鉤等作為吊掛機構(gòu)。在本發(fā)明中,構(gòu)成包裝袋主體的薄膜可用一張薄膜折彎使用,也可接合多張薄膜。 該薄膜的結(jié)構(gòu)材料沒有特別的限定,可以使用以往用于囊袋的材料。此類材料可例舉,雙 軸定向環(huán)聚烯烴系樹脂薄膜、雙軸定向聚酰胺系樹脂薄膜、雙軸定向聚酯系樹脂薄膜、乙 烯-乙烯醇共聚物薄膜等各種薄膜底材,在這些底材上層壓低密度聚乙烯、線性低密度聚 乙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聚丙烯等烯烴系熱粘接樹脂作為密封劑層的復合薄膜等。 為了提高對內(nèi)容物的保護性能等,還可以使用在上述復合薄膜上層壓多層單層薄膜、金屬 箔、復合薄膜以及層壓氧化硅、氧化鋁等的薄膜。尤其底材如果使用在雙軸定向聚對苯二甲 酸乙二酯或雙軸定向聚酰胺的層壓薄膜上層壓氧化鋁層的薄膜則具有出色的阻隔性及保 香性,在填充后可以使用針孔試驗機或金屬探知機以及用微波爐加熱。各薄膜的厚度可以 使用通常的10 150 μ m的厚度,整體尺寸也可以根據(jù)容量適當設置。形成包裝袋時,根據(jù) 薄膜的結(jié)構(gòu)通過熱粘接密封劑層等來密封周邊部。如需要進行蒸煮殺菌處理時,可事先選 擇構(gòu)成包裝袋的薄膜、注出部等的材質(zhì)。至于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包裝袋收容部的形狀沒有特別的限定,只要將薄膜周邊部密封 即可,如果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包裝袋用來容納經(jīng)管經(jīng)腸營養(yǎng)劑及經(jīng)管經(jīng)腸流動食物等,則考慮 到運輸時及熱水燙化時的易操作性,可在底面部等設置站立部(gusset)。如設置站立部,則 包裝袋的自立性提升,并且容量也增大。站立部例如僅在構(gòu)成主體部主要部分的兩張薄膜 之間的底面部夾持配置形成站立部的薄膜,站立部除形成角撐狀外,并且可以在注入部及 注出部以外的側(cè)面部或者頂面部設置站立部以增大容量。在形成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包裝袋的收容部時,對于薄膜周邊部的密封形狀及密封寬 度,只要能夠密封并沒有特別的限定,也可以改變形狀及寬度以形成上述實施方式的孔以 及掛鉤部等。實施例1將厚度為12μπι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薄膜、具有阻隔性的氧化鋁(Α1203) 含薄膜的厚度為12 μ m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薄膜、厚度為15 μ m的聚酰胺(PA)薄 膜、厚度為100 μ m的線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薄膜,介由粘接層按順序?qū)訅旱膶訅罕∧?作為圖1所示包裝袋1中的薄膜la、la,其中,將LLDPE薄膜側(cè)作為密封劑層將其周邊部進 行熱熔接,在注入部形成線狀卡合部7和易剝離部8,從而制造出與圖1相同的包裝袋1。此 時,在周邊部的一邊,將由高密度聚乙烯(HDPE)系樹脂所構(gòu)成的注出口部件如的基部以其 被夾在薄膜的狀態(tài)進行熱粘接后作為注出部4。在形成注入口 3a的未密封部兩側(cè)密封部打開兩個孔形成通孔5、5作為吊掛機構(gòu)以及保持機構(gòu)。包裝袋的大體尺寸為,寬度200mm(收 容部分的寬度約180mm)、高240mm、密封寬度5 10mm、形成通孔部分的密封寬度為40 50mm。通孔呈直徑為20mm的圓形。填充內(nèi)容物時,將包裝袋的周邊部作為未密封部在形成 其他部分后,以未密封部作為填充口填充內(nèi)容物,將未密封部以熱熔接方式密封。注入口在 撕裂注入部的易開封部6并剝離易剝離部8后開封,形成注入口 3a。用兩根手指掛住通孔 5、5,使該注入口 3a開口后向包裝袋內(nèi)部補充水。補充結(jié)束后,利用線狀卡合部7封閉注入 口。然后進行包裝袋的下懸操作,以用兩根手指掛住通孔5、5的狀態(tài)移到下懸臺,用夾具掛 住與注出口 4相向的通孔5并使包裝袋1下懸,將注出口部件如開封后注出內(nèi)容物。實施 例2將厚度為12μπι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薄膜、具有阻隔性的氧化鋁(Α1203) 含薄膜的厚度為12 μ m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薄膜、厚度為15 μ m的聚酰胺(PA)薄 膜、厚度為100 μ m的線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薄膜,介由粘接層按順序?qū)訅旱膶訅罕∧?作為圖14所示包裝袋53中的薄膜53a、53a,其中,將LLDPE薄膜側(cè)作為密封劑層將其周邊 部進行熱熔接。此時,如圖14所示,在開封時形成開口部部分56的薄膜內(nèi)側(cè),設置卡合密封 59和易剝離部61作為鎖閉機構(gòu),其中,所述易剝離部61用來在被開封前保護卡合密封59。 如圖15所示,將具備卡合密封59的凸頭第1部件60a的第1基體部件65和、具備凹頭第 2部件60b的第2基體部件66配置在形成開口部且相對而置的各薄膜的內(nèi)側(cè);將各基體部 件的上部分別與薄膜的內(nèi)側(cè)接合;并且將下端部設計得比第1基體部件65更長的第2基體 部件66的下端部,在相對而置的另一張薄膜的鎖閉機構(gòu)的下側(cè)部用易剝離密封接合,從而 形成易剝離部61。另外,卡合密封的第1、第2部件以及基體部件均使用線性低密度聚乙烯 (LLDPE)形成,在第2基體部件66的下端部接合有易剝離膠帶。另外,如圖14所示,在注出 部63中,將由高密度聚乙烯(HDPE)系樹脂所構(gòu)成的注出口部件6 及其前端部的密封部 件64b配置在以從包裝袋主體突出狀形成的兩張薄膜之間;將注出口部件64a的基部用熱 粘接方式安裝在包裝袋主體來密封薄膜的周邊部;在該薄膜之間密封注出口部件64a以及 密封部件64b。另外,以沖壓方式形成通孔62作為吊掛機構(gòu)。包裝袋的大體尺寸為,寬度 200mm (收容部分的寬度約180mm)、高MOmm、密封寬度5 10mm、形成通孔部分的密封寬度 為40 50mm。通孔呈直徑為20mm的圓形。填充內(nèi)容物時,將包裝袋的周邊部作為未密封 部在形成其他部分后,以未密封部作為填充口填充內(nèi)容物,將未密封部以熱熔接方式密封。 開口部在撕裂易開封部58、撐開卡合密封59剝離易剝離部61后開封,未密封部57形成開 口部。用夾具掛住通孔62使包裝袋53下懸,撐開開口部的卡合密封向包裝袋內(nèi)部補充水 后,閉合卡合密封,將注出部63開封后注出內(nèi)容物。將實施例2的包裝袋開口部開封,從開口部填充600ml水,在嚙合卡合密封及閉合 開口部的狀態(tài)下,橫向靜置,如表1所示不加壓或加壓后10分鐘,肉眼確認從卡合密封泄漏 的情況。試驗數(shù)為30袋。試驗結(jié)果如表1所示。從表1的結(jié)果可知,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包裝袋具有出色的卡合密封耐壓性。[表 1]
權利要求
1.一種包裝袋,其通過將薄膜的多個周邊部密封而成,該周邊部具有注入部以及注出 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入部通過切除被密封的薄膜周邊部的局部,由未密封部形成開口部,該開口部 被開封后形成注入口;在所述注入部附近的周邊部且形成注入口部分的兩側(cè)形成至少兩個孔,該孔既是可吊 掛包裝袋的吊掛機構(gòu),同時也是可用手指保持的保持機構(gòu)。
2.如權利要求1所述包裝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注入部,形成注入口部分的兩側(cè)且連 接所述孔的連線部分的剛性設得比其余部分更大。
3.如權利要求2所述包裝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注入部,形成注入口部分的兩側(cè)且連 接所述孔的連線部分形成能夠打開和鎖閉的線狀卡合部。
4.如權利要求1乃至3之任一項所述包裝袋,其特長在于,所述孔是直徑在8 30mm 之間的呈圓形或大體呈圓形的孔。
5.如權利要求1乃至3之任一項所述包裝袋,其特長在于,其結(jié)構(gòu)為,所述孔的周邊部 留出一部分,并且留出的周邊部形成縫針孔或半切穿狀,使用時將該縫針孔或半切穿破裂, 形成薄膜局部與包裝袋主體相連的孔。
6.如權利要求1乃至3之任一項所述包裝袋,其特長在于,所述孔呈長度在30 60mm 之間的狹縫形狀。
7.如權利要求1乃至6之任一項所述包裝袋,其特長在于,所述孔的周邊部的薄膜未被 密封。
8.如權利要求1乃至3之任一項所述包裝袋,其特長在于,所述孔在被用做可用手指保 持的保持機構(gòu)時,其上緣部分呈向下凸出的形狀。
9.權利要求8所述包裝袋,其特長在于,所述孔上緣部的薄膜未被密封。
10.如權利要求1乃至9之任一項所述包裝袋,其特長在于,所述孔中的至少一個在將 該孔作為吊掛機構(gòu)用來吊掛時,所述注出部配置成大致垂直向下的方向。
11.一種包裝袋,其通過密封一張或多張薄膜周邊部形成收容部,通過切除被密封薄膜 的所述周邊部的局部,由未密封部形成用以開封的開口部,其特長在于,所述開口部包括跨越開口部的整個寬度延伸并且能夠打開和鎖閉的鎖閉機構(gòu),以及易 剝離部(easy peel),其中,所述鎖閉機構(gòu)由相互嚙合的第1、第2部件所構(gòu)成,所述易剝離部跨越開口部的整個寬 度延伸;在被開封前所述易剝離部將所述鎖閉機構(gòu)與收容部隔離,在開封時通過將所述易 剝離部剝離來開封所述開口部;其中,具備所述第1部件的第1基體部件的上部和具備所述第2部件的第2基體部件的上部, 分別與形成所述開口部且相對而置的各薄膜的內(nèi)側(cè)相接合形成所述鎖閉機構(gòu);并且,其中一個基體部件的下端部設置得比另一方的基體部件更長,該下端部通過易剝離密 封與相對而置的另一方薄膜相接合形成易剝離部。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包裝袋,其特長在于,所述第1及第2基體部件未暴露于通過將 薄膜的周邊部密封形成的密封部外緣部。
13.如權利要求11或12所述包裝袋,其特長在于,所述鎖閉機構(gòu)為卡合密封(chuck seal),其中,所述卡合由凸頭第1部件及凹頭第2部件所構(gòu)成,所述凸頭第1部件突出于密封基部。
14.如權利要求13所述包裝袋,其特長在于,所述鎖閉機構(gòu)中,將凸頭第1部件前端部 垂直于長邊方向的截面設置為橢圓形狀;將凹頭第2部件前端部垂直于長邊方向的截面形狀的凹部設置為與第1部件前端部的 截面形狀大致相同;并且,當?shù)?、第2部件相嚙合時,僅在第1部件基部附近的第1部件前端部與第2部件前端 部之間形成縫隙。
15.如權利要求11乃至14之任一項所述包裝袋,其特長在于,其中,在形成所述開口部 的部分設置用于容易切除薄膜周邊部的易開封部,該易開封部以如下方式形成,亦即利用 該易開封部切除開封端后的位置在兩個薄膜上各不相同。
16.權利要求11乃至15之任一項所述包裝袋,其特長在于,在被密封的薄膜的所述周 邊部具備注出部。
17.—種注出口部件,其由注出部、密封部、以及蓋部所構(gòu)成,其中,所述注出部由基部 及從基部突出的筒部所構(gòu)成,所述密封部介由可破裂的脆弱部密封所述筒部的前端部;通 過旋擰該蓋部所述脆弱部破裂從而將密封部及蓋部從注出部分離,同時筒部的前端部被開 封形成注出口,其特長在于,該蓋部呈覆蓋筒部整體的形狀,蓋部和注出部具備可將蓋部卡止到注出部的卡止機構(gòu)。
18.如權利要求17所述注出口部件,其特長在于,在注出部的筒部外面具備用來卡止 軟管的多個環(huán)狀凸部。
19.權利要求17或18所述注出口部件,其特長在于,所述蓋部可以重新密封所述注出□。
20.如權利要求17乃至19之任一項所述注出口部件,其特長在于,所述脆弱部由厚度 0. 15mm以上0. 2mm以下的薄壁部所形成。
21.一種包裝袋,其由密封一張或多張薄膜周邊部的第1密封部形成收容部,所述周邊 部具備注出口部件密封部,其特長在于,其中,所述注出口部件密封部,以注出部的筒部從所述收容部突出的狀態(tài)將權利要求17所 述注出口部件配置在構(gòu)成包裝袋的兩張薄膜之間,將注出部的基部固接在所述第1密封部 的薄膜之間;并且所述注出口部件,使得蓋部以被夾在薄膜之間的狀態(tài),由將蓋部周圍的薄膜之間 密封的第2密封部密封所述蓋部來形成;將位于所述注出口部件的基部的前端側(cè)及構(gòu)成注出口部件密封部的薄膜切除,并且通 過同時將薄膜和注出口部件的蓋部一起旋擰來開封注出口,從而將蓋部從注出部分離。
22.如權利要求21所述包裝袋,其特長在于,設有易開封部,所述易開封部用來切除位 于所述注出口部件基部的前端側(cè)、構(gòu)成注出口部件密封部的薄膜。
23.如權利要求21或22所述包裝袋,其特長在于,所述易開封部呈如下彎曲形狀,使得 在用所述易開封部切除后,開封端的中間部比開始開封位置以及結(jié)束開封位置更靠近注出 部的基部。
24.如權利要求21乃至23之任一項所述包裝袋,其特長在于,所述易開封部設在比蓋部的下擺部更靠近前端側(cè)的位置。
25.如權利要求21乃至M之任一項所述包裝袋,其特長在于,被密封的薄膜的所述周 邊部具備注入部。
26.如權利要求1乃至25之任一項所述包裝袋,其特長在于,其用于經(jīng)管經(jīng)腸流動食物 用或經(jīng)管經(jīng)腸營養(yǎng)劑。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注出口部件及使用該注出口部件的一種包裝袋,其中,所述包裝袋在操作方面和衛(wèi)生管理方面性能出色,當用于飼給水或藥劑等時便于在使用前及使用中途從外部補充水分等;所述包裝袋在保管時或者運輸時能夠保護一鎖閉機構(gòu)不被附著內(nèi)容物,其中,所述鎖閉機構(gòu)用來打開及鎖合一開口部,所述開口部通過切除被密封的薄膜周邊部的局部來形成,并且即便包裝袋內(nèi)部存在壓力時該保護性能仍然出色;所述注出口在其被開封前和被開封后均具有出色的防污染性且被開封后便于操作。
文檔編號B65D33/08GK102143895SQ20098013427
公開日2011年8月3日 申請日期2009年9月1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9月3日
發(fā)明者小國盛稔, 小山貴廣, 小野松太郎, 森哲志, 森敏彥, 武田安弘, 池田廣隆, 高田康治, 鷲田賢司 申請人:森永乳業(yè)株式會社, 藤森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