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全自動艙口蓋端部限位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艙口蓋開啟后的限位結構,尤其是涉及一種全自動艙口蓋端部限位裝置。
背景技術:
船舶上的艙口蓋是用來遮蓋和封閉貨艙,在艙口蓋開啟后,要求在艙口蓋開啟到最大位置時,艙口蓋保持此狀態(tài)鎖死固定在船體上,使兩者不會發(fā)生任何移動,這樣才能保證正常上下貨,否則艙口蓋若在此過程中發(fā)生滑脫,極易發(fā)生安全事故。在上下貨完成后,艙口蓋通過液壓系統(tǒng)移動至艙口位置,然后封閉貨艙。目前,控制艙口蓋鎖住在開啟位置通常采用半自動限位裝置,其特點是艙口蓋打開時自動鎖住,艙口蓋關閉前需要人工操作解鎖,這樣對于二甲板艙口蓋,由于艙口蓋收藏空間狹小,人員很難進出,該種方式并不適用。此時通常采用的是液壓鎖緊裝置,通過液壓裝置把開啟的艙口蓋固定在船體上,此種裝置在一些特殊情況下,例如油缸內泄,會使艙口蓋下滑,致使自鎖失效,造成危險,也存在著安全隱患。
發(fā)明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上述現(xiàn)有技術艙口蓋開啟后自鎖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種全自動艙口蓋端部限位裝置,該限位裝置可以在艙口蓋開啟后通過機械方式自行鎖死,提高使用的安全性。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xiàn)的:一種全自動艙口蓋端部限位裝置,包括艙口蓋、第一碰塊、連桿支架、第一連桿、彈簧、止動鉤、第二連桿及棘輪,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桿支架固定在艙壁上,第一連桿活動安設在連桿支架上,所述第一碰塊固定在艙口蓋上,并與第一連桿的位置相對應,所述彈簧套接在第一連桿上,且彈簧的一端與連桿支架相抵,其另一端與第一連桿上的凸臺相抵;所述棘輪安裝在艙壁上,所述第二連桿的一端與棘輪相鉸接,其另一端與止動鉤相鉸接,所述止動鉤轉動時其另一端與第一碰塊相配合,所述棘輪與一齒條相哨合,該齒條與第一連桿相固定。所述艙壁上安設有一最大開啟位置碰塊,所述最大開啟位置碰塊與艙口蓋開啟到最大開啟位置時相接觸。所述艙壁上安設有第二碰塊,所述第二碰塊與艙口蓋開啟到最大開啟位置時的止動鉤相接觸。所述止動鉤的一端為弧形鉤體,所述該鉤體在艙口蓋開啟靠近最大開啟位置時與第一碰塊相連接。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利用止動鉤轉動到合適位置時與第一碰塊相連接,通過止動鉤鉤住艙口蓋上的第一碰塊,從而實現(xiàn)機械自鎖,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安全可靠,尤其適用于無法人工操作的下甲板蓋的艙口蓋。上述說明僅是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手段,而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并且為了讓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能夠更明顯易懂,以下特舉較佳實施例,予以說明。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端部限位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側視局部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連桿支架與艙壁連接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第一連桿與第一碰塊相接觸時狀態(tài)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止動鉤開始轉動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艙口蓋開啟到最大開啟位置時的結構示意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艙口蓋被止動鉤鎖住的結構示意圖。圖8為本實用新型關閉艙口蓋時止動鉤轉動的結構示意圖。圖9為本實用新型中艙口蓋開啟到最大開啟位置止動鉤解鎖的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艙口蓋順利關閉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更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為達成預定發(fā)明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
以下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對依據本實用新型提出的全自動艙口蓋端部限位裝置的具體實施方式
、結構、特征及其功效,詳細說明如后。如
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一種全自動艙口蓋端部限位裝置,包括艙口蓋1、第一碰塊2、連桿支架3、第一連桿4、彈簧5、止動鉤6、第二連桿7、棘輪8、第二碰塊9及最大開啟位置碰塊10。如圖3所示,所述連桿支架3的一端固定在艙壁11上,所述第一連桿4活動安設在連桿支架3上。即活動支架3對第一連桿4起到支撐作用。所述彈簧5套接在第一連桿4上,且彈簧5的一端與連桿支架3相抵,彈簧5的另一端與第一連桿4上的凸臺相抵。如圖2所示,所述棘輪8安裝在艙壁11上,且可轉動,所述第二連桿7的一端與棘輪8相鉸接,其另一端與止動鉤6相鉸接,所述棘輪8與一齒條相嚙合,該齒條與第一連桿4相固定,即齒條的移動可以帶動第一連桿4的移動。所述第一碰塊2固定在艙口蓋I上,且與第一連桿4的位置相對應,具體地說,第一連桿4的一端與第一碰塊2移動后所在位置相對應,當艙口蓋I開啟后,到達最大開啟位置前,第一連桿4的一端與第一碰塊2相接觸。如圖2所示。所述止動鉤6的另一端與第一碰塊2相配合。具體地說,止動鉤6為弧形鉤體結構。當止動鉤6轉動到相應位置時,止動鉤6的弧形鉤體正好鉤住第一碰塊2,此時艙口蓋2不再移動。所述第二碰塊9安設在艙壁11上,所述第二碰塊9與艙口蓋I開啟到最大開啟位置時的止動鉤6相接觸,以阻止轉動鉤繼續(xù)轉動。所述最大開啟位置碰塊10安設在艙壁上,即最大開啟碰塊10置于艙口蓋I開啟的最大開啟位置處,當艙口蓋I碰到最大開啟碰塊10時,阻止艙口蓋I繼續(xù)移動。本實用新型使用時,具體步驟如下:如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使用時,移動艙口蓋I,當?shù)谝贿B桿4與第一碰塊2相接觸時,艙口蓋I繼續(xù)開啟,可視為向前運動,方向如圖箭頭所示,艙口蓋I上的第一碰塊2推動第一連桿4向前移動,第一連桿4通過齒條帶動棘輪8轉動,同時彈簧5開始被壓縮。如圖5所示,當棘輪8轉動半圈,與棘輪8相連的第二連桿7開始轉繞棘輪8轉動,使止動鉤6在第二連桿7的驅動下轉動,彈簧5繼續(xù)被壓縮。如圖6所示,艙口蓋I移動接觸到最大開啟位置碰塊10時,停止移動,此時棘輪8沿齒條轉動到齒條的另一端,第一連桿4中的彈簧5壓縮量最大,止動鉤6到達鎖定位置由第二碰塊9擋塊。如圖7所示,艙口蓋I在到達最大開啟位置時停住,第一連桿4在彈簧5的彈力作用下,向后移動,此時,棘輪8與齒條相脫離,即齒條的移動不會引起棘輪8的轉動,止動鉤6也不轉動,處于靜止狀態(tài)。第一連桿4帶動第一碰塊2又向后移動直至到達鎖定位置,即止動鉤6的鉤體所在位置,止動鉤6碰觸第一碰塊2并鉤住第一碰塊2,艙口蓋I被止動鉤6鎖住。從而保證艙口蓋I在油缸漏油,艙口蓋下滑等情況下,有效鎖住艙口蓋I。如圖8所示,當要閉合艙口蓋I時,艙口蓋I先向前移動,帶動第一連桿4與其相連的齒條移動,從而帶動棘輪8的轉動,通過第二連桿7使止動鉤6轉動,從而使止動鉤6與第一碰塊2相脫離,彈簧5被壓縮。如圖9所示,當艙口蓋I移動到艙口蓋I的最大開啟位置時,止動鉤6的直桿與第一碰塊2在同一直線上,即解鎖。如
圖10所不,在彈簧5的作用下,第一連桿4推動第一碰塊2向后移動,使第一碰塊2與第一連桿4相分尚,艙口蓋在液壓系統(tǒng)作用下順利關閉。綜上所述,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上述技術方案內容,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全自動艙口蓋端部限位裝置,包括艙口蓋、第一碰塊、連桿支架、第一連桿、彈簧、止動鉤、第二連桿及棘輪,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桿支架固定在艙壁上,第一連桿活動安設在連桿支架上,所述第一碰塊固定在艙口蓋上,并與第一連桿的位置相對應,所述彈簧套接在第一連桿上,且彈簧的一端與連桿支架相抵,其另一端與第一連桿上的凸臺相抵;所述棘輪安裝在艙壁上,所述第二連桿的一端與棘輪相鉸接,其另一端與止動鉤相鉸接,所述止動鉤轉動時其另一端與第一碰塊相配合,所述棘輪與一齒條相嚙合,該齒條與第一連桿相固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動艙口蓋端部限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艙壁上安設有一最大開啟位置碰塊,所述最大開啟位置碰塊與艙口蓋開啟到最大開啟位置時相接觸。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動艙口蓋端部限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艙壁上安設有第二碰塊,所述第二碰塊與艙口蓋開啟到最大開啟位置時的止動鉤相接觸。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全自動艙口蓋端部限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動鉤的一端為弧形鉤體,所述該鉤體在艙口蓋開啟靠近最大開啟位置時與第一碰塊相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艙口蓋開啟后的限位結構,尤其是涉及一種全自動艙口蓋端部限位裝置,用于艙口蓋開啟到最大開啟位置時的自鎖。其結構包括艙口蓋、固定在艙口蓋上的第一碰塊、連桿支架、第一連桿、彈簧、止動鉤、第二連桿及棘輪,連桿支架固定在艙壁上,第一連桿安設在連桿支架上,所述彈簧套接在第一連桿上;所述棘輪安裝在艙壁上,棘輪與第一連桿上的齒條相嚙合,所述棘輪通過第二連桿與止動鉤相鉸接,所述止動鉤與第一碰塊相配合。本實用新型利用止動鉤轉動到合適位置時與第一碰塊相連接,通過止動鉤鉤住艙口蓋上的第一碰塊,從而實現(xiàn)機械自鎖,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安全可靠,尤其適用于無法人工操作的下甲板蓋的艙口蓋。
文檔編號B63B19/14GK203032878SQ20122074944
公開日2013年7月3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31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2月31日
發(fā)明者王培梁, 虞春健 申請人:上??频猛凹夹g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科得威機電成套設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