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帶有前部兩輪轉向機構的三輪輪式車輛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帶有前部兩輪轉向機構的三輪輪式車輛。
背景技術:
在車輛領域,尤其是那些帶有三個輪子的車輛,隨著時間的流逝不斷提出重要的實施例變化。
尤其是,已經提出了帶有兩個單輪轉向機構的三輪車輛和帶有前部兩輪轉向機構的三輪車輛,它們具有不同的構造,但是,無法實現(xiàn)小型車輛(a compact vehicle)的生產,行駛安全,并且即使在缺少腳支撐的情況下也易于操控。
實際中,與前述三輪車輛相關的一般問題可以認為是盡管具有摩托車的操縱靈活性,但是缺乏汽車的穩(wěn)定性。簡而言之,目標在于獲得這樣一種三輪車輛,其可以類似于兩輪車輛(通過駕駛員發(fā)生傾斜)那樣進行駕駛,同時保持通常由四輪車輛具有的穩(wěn)定性。
還有,所述類型的三輪車輛必須具有最大的駕駛簡便性和在城市交通中的舒適性。這一點一般利用有限的寬度來實現(xiàn),但是允許駕駛員在停車時務必將他的腳置于地面上。
諸如所述這樣的車輛必須絕對允許在惡劣天氣下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防護性。例如,盡管大小和總體尺寸有限,也必須通過車體設置一個車輛覆蓋物(vehicle covering)。
發(fā)明概述因此,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在于解決裝備有前部兩輪轉向機構的三輪車輛中的前述問題和缺陷。
另外一個目的在于構造一種三輪車輛,其允許對地面具有最大的可能附著力,即使如同摩托車那樣具有一個有助于駕馭的輥(roll)。
再一個目的在于構造一種三輪車輛,其可以接收一個覆蓋物。
又一個目的在于構造一種經濟型三輪車輛,帶有用于乘客和行李的空間,安全并且具有一定的舒適性。
還有一個目的在于構造一種三輪車輛,其具有最小的可能尺寸,帶有可以供其它和任選構件利用的可能空間。
根據(jù)本發(fā)明,這些目的通過構造一種如權利要求1中所述帶有前部兩輪轉向機構的三輪車輛來實現(xiàn)。
本發(fā)明的其它特性和優(yōu)點從其后的從屬權利要求中得知。
附圖簡述參照所附的示意圖,通過下面的示例性和非限制性描述,根據(jù)本發(fā)明帶有前部兩輪轉向機構的三輪車輛的特性和優(yōu)點將變得更為清晰,其中
圖1是一個根據(jù)本發(fā)明帶有前部兩輪轉向機構的三輪輪式車輛的前向透視圖,其中僅部分示出了對前輪的連接,圖2是圖1中所示車輛的側向透視圖,圖3是圖1中所示車輛的不同側向透視圖,缺少一個前輪,圖4是一個從圖1中所示車輛的上方看到的局部放大平面視圖。
優(yōu)選實施例參照附圖,示出了一個根據(jù)本發(fā)明帶有前部兩輪轉向機構的三輪輪式車輛,其總體被標識為11。
車輛11主要包括一個固定軸式后輪12,一個車架13,以及一對轉向前輪14、15。還有,一般設置有一個車把16,通過該車把16,可以對轉向前輪14、15進行操作。利用該第一種總體方案,顯然馬達推進組和后懸架可以從任何系列的車輛中得知,前部懸架也是如此,在后面予以詳細描述;即使在本發(fā)明的新穎和原創(chuàng)方案中,從車輪至轉向管,也可以使用來自于任何系列車輛的完整設備組。
所示出的車把16經由一個圓柱形鉸鏈17連接在車架13上,該鉸鏈17對應于轉向軸。一根杠桿18與車把16構成一體,并且從車把16朝向車輛11的內部延伸;該杠桿18相應地在其一個自由端部處被樞接在一對剛性連桿19和20的相應端部上,由于來自于杠桿18的擺動,連桿19和20可以相對于車輛橫向移動。
還有,這些連桿19和20的相對自由端部通過球形接頭27和28被連接在另外的杠桿29和30上,由杠桿29和30將轉向運動傳遞至兩個轉向管31和32,它們構成了裝備有獨立懸架33和34的前部,在兩個車輪14和15上產生轉向運動,其中懸架33和34分別用于前輪14和15,并且裝備有減震器,這些也是獨立的(未示出)。
由此,如前所述與車把16構成一體的杠桿18對桿19和20進行操作,以便使得在沿著箭頭25的左轉向運動中,兩根連桿19和20分別用作撐桿和系桿;在按照箭頭26的右轉向運動中,桿19用作系桿而連桿20用作撐桿。
一個動態(tài)轉向機構由此構造而成,在其上接合有一個動態(tài)輥組(akinematic roll group),當車架發(fā)生偏斜或者傾斜時,允許兩個車輪14、15與由35標識的路面保持接觸。
需要指出的是,所述動態(tài)輥組包括兩個水平的剛性橫桿21和22,它們借助于圓柱形樞軸23和24連接在車架13上,其中樞軸23和24被緊固在橫桿21和22的中部。
總體上預見鉸鏈式四邊形的動態(tài)輥組由兩個側管36和37以及兩個“雙”水平橫桿構成,所述“雙”水平橫桿即上側橫桿21和下側橫桿22。兩個橫桿21和22在它們的端部處通過圓柱形鉸接40-43被鉸接在側管36和37本身上,同時在它們的中心處,它們借助于圓柱形鉸鏈23和24被樞接在車架13上。
后輪12、它們在車架/后軸上的連接部(減震器等等),以及用于前輪14、15的車轂/減震器均未予以詳細描述,因為它們與任何用于兩輪車輪的已知解決方案相同。
還有,必須指出如何在沒有任何通常設置的中心管的條件下在“雙”水平橫桿21和22的中心處將它們緊固在車架上?!半p”水平橫桿21和22中的各個構件均由一個整體組件形成(比如,如在附圖中看到的那樣,構成橫桿21以及橫桿22的兩個構件均由單個桿制成)。
尤其是,上側水平橫桿21被制成使得其中的一個組件或者兩個組件環(huán)繞圓柱形鉸鏈23進行旋轉,借助于鉸接23,它們被連接在車架13上。下側水平橫桿22被制成使得其中的一個組件或者兩個組件環(huán)繞圓柱形鉸鏈24進行旋轉,借助于鉸鏈24,它們被連接在車架13上。
兩個獨立的懸架33、34可以相對于兩個輪在內側和外側位置處被連接到車輪14、15的車轂上。
通過下面的描述以及在不同位置對其進行勾勒和圖示的附圖,所述車輛的工作過程將立即變得更為清晰,同時為了便于理解,省略了特定的車輛細節(jié)。
根據(jù)本發(fā)明帶有前部兩輪轉向機構的車輛允許將汽車的穩(wěn)定性與摩托車的操縱靈活性組合在一起。一般來說,實際中,車輛的前部(通過減震系統(tǒng)被連接在后部上)能夠與后部一起/相對于后部進行側傾運動(rolling motion),以便使得這種車輛可以完全像兩輪車輛那樣(駕駛員傾斜)進行駕駛,同時保持四輪車輛所固有的穩(wěn)定性。
這種車輛允許以最大的簡便性和在城市交通中的舒適性進行駕駛,因為它們的寬度有限,并且允許駕駛員在停車時避免將他的腳置于地面上。就此而言,由于提高了穩(wěn)定性,已經證實還提高了安全性,并且在某種程度上防止了可能與氣候相關的問題。
諸如前述這樣的結構還允許方便地對車輛進行包覆,以便將它們轉換成帶有車體的小汽車。
此外,可以避免與帶有單個前部車輛轉向機構的車輛相關的若干缺陷,比如這些缺陷可以歸結為,由于單輪轉向機構的存在,所以可駕馭性和軌跡設定不太精確,最終會造成滑動等等,并且需要一個差動器和用于乘客和/或行李的較小空間。
基于此前描述的內容,由本發(fā)明中的車輛提供的優(yōu)點和新穎解決方案可以歸結如下。
本發(fā)明中的車輛被定義為小型摩托車與汽車的中間,由于它們具有歸結如下的基本特性,所以具有從這兩種車輛獲得的優(yōu)點用于市區(qū)和市區(qū)外使用的小型三輪車輛;駕駛位置類似于小型摩托車,由此相對于汽車的駕駛位置來說較高,以確保良好的視野;用于駕駛員和乘客的良好舒適性;駕駛時的較高安全感;操縱靈活性類似于兩輪摩托車;當停車時便于操控;在插入有滾動塊(rolling block)的情況下,無需使用支架;無需使用差速器;最大加速能力以及行車速度類似于小型摩托車。
總而言之,已經使得車輛能夠滿足市區(qū)駕駛的需求,并且便于近乎類似于兩輪車輛那樣停放,卻不會負面影響相對于小型汽車的舒適度和安全性水平。
已經指出,對于前部系部件組來說有益的是,其具有轉向和滾動雙重功能,為了避免由于車輛側傾而導致發(fā)生轉向,已經研究出一種完全允許兩個自由度的解決方案。兩個車輪之間的連接也以這樣一種方式實現(xiàn),即確保一種正確的動態(tài)轉向。因此,三輪車輛裝備有兩個平行的前部導向輪,它們可以轉向和傾斜,和一個與車架構成一體的后部中心輪,以便使得這種車輛可以類似于摩托車那樣進行駕駛(前部可以與后部一同傾斜-轉動)。
前部轉向組(steering group)(鉸鏈式四邊形)可以相對于后部發(fā)生滾動,前輪可以相應地類似于后輪那樣發(fā)生傾斜,但是一直保持與地面接觸,并且由此確保對道路表面的較大附著力。
因此,可以看出根據(jù)本發(fā)明帶有前部兩輪轉向機構的三輪輪式車輛實現(xiàn)了前述目的。
所述帶有前部兩輪轉向機構的三輪輪式車輛易于進行多種改進和變型,所有這些均落入同一獨創(chuàng)構思之內。
還有,在實際中所使用的材料,包括它們的尺寸和組件,可以根據(jù)技術需要任意選定。
權利要求
1.帶有前部兩輪轉向機構的三輪輪式車輛,包括一個車架(13),一個車把(16),一個相對于車架(13)旋轉的后輪(12),以及一個對兩個前輪(14,15)進行操作的轉向組,其特征在于設置有兩根水平橫桿(21,22),它們通過鉸鏈(40-43)連接在側管(36,37)上,并且通過另外的鉸鏈(23,24)連接在車架(13)上,所述側管(36,37)可旋轉地支撐著轉向管(31,32)。
2.根據(jù)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三輪輪式車輛,其特征在于各個所述水平橫桿(21,22)均由單個部件形成。
3.根據(jù)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三輪輪式車輛,其特征在于各個所述水平橫桿(21,22)均由連接在車架(13)上的兩個構件形成。
4.根據(jù)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三輪輪式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轉向管(31,32)的下端部承載著獨立懸架(33,34),獨立懸架(33,34)相對于兩個所述輪在內側位置處連接在車輪(14,15)的輪轂上。
5.根據(jù)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三輪輪式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轉向管(31,32)的下端部承載著獨立的懸架(33,34),獨立懸架(33,34)相對于所述兩個輪在外側位置處連接在車輪(14,15)的輪轂上。
6.根據(jù)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三輪輪式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車把(16)可旋轉地連接在車架(13)上。
7.根據(jù)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三輪輪式車輛,其特征在于從可旋轉地連接于所述車架(13)上的車把(16)開始,一與車把(16)構成一體的杠桿(18)朝向車輛(11)的內部延伸,該杠桿(18)又在其一個自由端部處被樞接在一對剛性連桿(19,20)的相應端部上,剛性連桿(19,20)的相對的自由端部通過球形接頭(27,28)連接在另外的杠桿(29,30)上,所述杠桿(29,30)將轉向運動傳遞至兩個轉向管(31,32)。
全文摘要
一種帶有前部兩輪轉向機構的三輪輪式車輛,包括一個車架(13),一個車把(16),一個相對于車架(13)進行旋轉的后輪(12),以及一個對兩個前輪(14,15)進行操作的轉向組,其中,設置有兩根水平橫桿(21,22),它們通過鉸鏈(40-43)連接在側管(36,37)上,并且通過其它鉸鏈(23,24)連接在車架(13)上,側管(36,37)可旋轉地支撐著轉向管(31,32)。
文檔編號B62K5/05GK1572644SQ20041004843
公開日2005年2月2日 申請日期2004年6月3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6月3日
發(fā)明者亞歷山德羅·巴尼奧利 申請人:皮亞喬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