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C。由此,在兒童座椅1中,防止了收納于主體接收開口23中的座椅主體30從承受座20脫落的情況。
[0135]通過兒童座椅1具有支承點A、B、C,從而抑制了特別是相對于承受座20的座椅主體30的位移,S卩,抑制了座椅主體30相對于承受座20向前方的移動。其結果為,能夠實現(xiàn)更高的耐沖擊性能。另外,由于支承點A、B、C被配置在兒童座椅1的座椅下部31以及承受座20的豎立部22的下部,因此承受座20能夠更穩(wěn)定地對座椅主體30進行支承。另外,承受座20通過利用多個支承點A、B、C來支承座椅主體30,從而使沖擊被分散,因此能夠將形成承受座20以及座椅主體30的材料從金屬等變更為更輕的樹脂等,從而還能夠降低成本。
[0136]此外,承受座20和座椅主體30無需始終在支承點處抵接,也可以采用略微分離而僅在碰撞時抵接的方式。另外,兒童座椅1可以被構成為僅具有一個支承點A,也可以被構成為具有支承點A、B以及C中的兩個支承點,還可以被構成為具有三個支承點A、B以及C。另外,用于實現(xiàn)較高的耐沖擊性能的支承點并不現(xiàn)定于上述三個部分。即,與承受座20抵接的座椅主體30的部分可以在包括上部被卡合引導部件44在內的前方部分以及后方部分、還包括與這些前方部分以及后方部分相比靠下方的下部被卡合引導部件40在內的下方部分處任意地構成。
[0137]參照圖19至圖22,對幼兒安全帶70(圖1)的高度調節(jié)機構進行說明。圖19為兒童座椅1的背面的放大立體圖,圖20為兒童座椅的幼兒安全帶的高度調節(jié)機構的一部分的分解組裝圖,圖21為對兒童座椅1的幼兒安全帶70的高度調節(jié)機構進行說明的圖,圖22為對兒童座椅1的幼兒安全帶的高度調節(jié)機構進行說明的另一圖。此外,在圖19中,后文敘述的背面板68省略圖示。
[0138]在兒童座椅1中,為了相對于兒童座椅1而安全地對嬰幼兒進行約束,具有與車輛的座椅所具備的座椅安全帶相對應的寬度較大的幼兒安全帶70。幼兒安全帶70分別被配置在座椅主體30的靠背部32前表面的左右處,并且在嬰幼兒的軀體正面處左右的幼兒安全帶70被結合在一起。因此,幼兒安全帶70從座椅主體30的靠背部32的后方貫穿靠背部32而向前方延伸,且貫穿落座面、即座椅下部31而向下方延伸,并在座椅下部31的下方的部分處被固定。
[0139]從座椅主體30的落座面到幼兒安全帶70所貫穿的靠背部32的部分的位置、即幼兒安全帶70的高度需要根據(jù)嬰幼兒的坐高來調節(jié)。因此,在兒童座椅1中,為了適當?shù)卣{節(jié)幼兒安全帶70的高度而具有幼兒安全帶70的高度調節(jié)機構。
[0140]因此,在座椅主體30的靠背部32上,形成有在上下方向、即高度方向上延伸的兩個開口 36。這些開口 36隔著靠背部32的中央的支柱部37以左右對稱的方式而形成,并在高度方向上跨及作為幼兒安全帶70的高度所需的范圍而形成。經(jīng)由這些開口 36,被配置在靠背部32的前表面上的包括上述頭靠板60在內的移動部61以能夠相對于靠背部32在高度方向上滑動的方式而被安裝。
[0141 ]移動部61具有:頭靠板60,其被配置在靠背部32的前表面上;旋轉支承部件62,其被配置在靠背部32的背面上,并經(jīng)由靠背部32的兩個開口 36而被安裝在頭靠板60上;第一卡合部件63,其被安裝在旋轉支承部件62上;第二卡合部件64,其被安裝在第一^^合部件63上。此外,在圖20中,旋轉支承部件62、第一^合部件63以及第二卡合部件64相對于靠背部32以及頭靠板60,為了明確化而略微放大圖示。另外,由于頭靠板60經(jīng)由槽開口 60a而對幼兒安全帶70進行保持,因此構成了安全帶保持部件,但也可以通過其他的部件來進行保持。
[0142]在頭靠板60上,為了插入幼兒安全帶70,在與靠背部32的兩個開口36分別相對應的位置處,形成有具有與開口 36大致相同的寬度的兩個槽開口 60a。在槽開口 60a的各自的上方且頭靠板60的中央附近,形成有經(jīng)由靠背部32的開口 36而向后方突出的安裝部60b。在槽開口 60a的各自的下方且頭靠板60的中央附近,形成有經(jīng)由靠背部32的開口 36而向后方突出的梁狀的被卡合梁60c。在被卡合梁60c的各自的頂端處,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貫穿的卡合孔60d。
[0143]在靠左的槽開口60a的左側以及靠右的槽開口 60a的右側,形成有經(jīng)由靠背部32的開口 36向后方突出、并在高度方向上延展的平板狀的支承板60e。在支承板60e上形成有收納后文敘述的圓柱狀的卡合棒65的凹部60f。此外,在槽開口 60a各自的更下方形成有兩個通氣開口 60g,所述兩個通氣開口 60g與頭靠板60的高度位置無關而始終朝向開口 36的各個開口開放。
[0144]旋轉支承部件62具有殼體62a、從殼體62a向上方突出的矩形平板狀的保護壁62b、從殼體62a向后方突出的平板狀的第一旋鈕62c。殼體62a通過安裝于通過靠背部32的各自的開口 36而突出的頭靠板60的安裝部60b(圖19),從而與頭靠板60和旋轉支承部件62—體地安裝。此時,在頭靠板60和旋轉支承部件62之間配置有靠背部32的支柱部37。保護壁62b防止在操作移動部61時操作者的手接觸到座椅主體30的支柱部37的情況。
[0145]第一卡合部件63具有箱狀的主體部件63a。在主體部件63a的背面上形成有矩形的開口 63b。主體部件63a的上部以第一^合部件63能夠圍繞在橫向上延伸的旋轉軸線旋轉的方式而被安裝于旋轉支承部件62的殼體62a上。另外,在主體部件63a的下部,分別朝向左右外側而延伸有筒狀的卡合棒65??ê习?5具有在其內部橫跨左右而插入的用于加強的加強棒65a。加強棒65a由碳素鋼等金屬形成,但并不限定于此。
[0146]在靠背部32的背面,在支柱部37、靠左的開口36的左側以及靠右的開口 36的右側形成有被卡合曲面部38。被卡合曲面部38具有在橫向上排列且在高度方向上等間隔地配置有多個凹曲面的結構,所述凹曲面包括在橫向上延伸的圓筒面的一部分且入口被形成得較大以便容易收納凹曲面圓柱狀的卡合棒65。
[OH7]通過使第--合部件63的卡合棒65與被卡合曲面部38的任意的橫向一列的凹曲面卡合,從而能夠相對于靠背部32而將頭靠板60調節(jié)成任意的高度位置。此時,與被卡合曲面部38卡合的第一卡合部件63的卡合棒65還被收納于和第一卡合部件63—起在高度方向上滑動的頭靠板60的支承板60e的凹部60f內。另外,第一^合部件63在旋轉支承部件62的內部,通過一體形成的左右的扭簧63c而在卡合棒65與靠背部32的被卡合曲面部38卡合的旋轉方向上被施力。
[0148]第二卡合部件64為,能夠在第一卡合部件63的主體部件63a的內部沿上下方向滑動的板狀的部件,并通過螺旋彈簧64a而向下方被施力。在第二卡合部件64的下端部處,在左右形成有從第--^合部件63的主體部件63a向下方突出的一對卡合銷66??ê箱N66的各個卡合銷通過被插入到從頭靠板60經(jīng)由開口 36而突出的被卡合梁60c的卡合孔60d中,從而與頭靠板60卡合。另外,第二卡合部件64具有經(jīng)由第—合部件63的矩形的開口 63b而向后方突出的平板狀的第二旋鈕64b。
[0149]參照圖21對調節(jié)幼兒安全帶70的高度的操作進行說明。圖21如上所述,為對兒童座椅1的幼兒安全帶70的高度調節(jié)機構進行說明的圖,且為座椅主體30、即移動部61的通過寬度方向中央的大致縱剖視圖。首先,同時抓住旋轉支承部件62的第一旋鈕62c和第二卡合部件64的第二旋鈕64b,向第一旋鈕62c的方向朝上方提拉第二旋鈕64b(圖21 (a))。即,相對于第--合部件63向上方提拉第二卡合部件64。該動作例如通過如下方式而實施,S卩,將大拇指放在第一旋鈕62c的上表面上,使食指以及中指與第二旋鈕64b的下表面接觸并向上方提拉。通過相對于第一卡合部件63而向上方提拉第二卡合部件64,從而使第二卡合部件64的卡合銷66、和頭靠板60的被卡合梁60c的卡合孔60d的卡合被解除。其結果為,第一卡合部件63成為能夠相對于旋轉支承部件62進行旋轉的狀態(tài)(圖21 (b))。
[0150]并且,當繼續(xù)進行向上方提拉第二卡合部件64的第二旋鈕64b的動作時,第一卡合部件63相對于旋轉支承部件62而旋轉。由此,第—合部件63的卡合棒65、和靠背部32的背面的被卡合曲面部38的卡合被解除。其結果為,頭靠板60成為能夠相對于靠背部32而在高度方向上滑動的狀態(tài)(圖21(c))。在該狀態(tài)下,通過使槽開口 60a中插穿有幼兒安全帶70的頭靠板60相對于靠背部32而在高度方向上滑動,從而能使將幼兒安全帶70滑動至所需的高度。
[0151]這里,在相對于第一卡合部件63向上方提拉第二卡合部件64從而解除卡合銷66的卡合的狀態(tài)下,當相對于旋轉支承部件62而使第一卡合部件63旋轉時,限制了第二卡合部件64相對于第一卡合部件63的滑動。對此參照圖22進行說明。圖22如上所述,為對兒童座椅1的幼兒安全帶的高度調節(jié)機構進行說明的其他的圖,且為包含第二卡合部件64的側面的縱剖視圖。在圖22中,對于第一卡合部件63以及第二卡合部件64以外的部件省略圖示。
[0152]當參照圖22時,在第二卡合部件64的側面形成有卡止突起64c(參照圖20),在旋轉支承部件62的殼體62a的內部形成有卡止凹部62d。從圖22(a)的狀態(tài)起,相對于第一卡合部件63而向上方提拉第二卡合部件64(圖22(b)),然后,相對于旋轉支承部件62而使第—^合部件63旋轉。由此,第二卡合部件64的卡止突起64卡合于旋轉支承部件62的卡止凹部62d(圖22(c))。其結果為,限制了第二卡合部件64相對于第一卡合部件63的滑動。
[0153]因此,即使假設在該狀態(tài)下使第二卡合部件64的第二旋鈕64b的提拉力較弱,但由于螺旋彈簧64a的作用力,卡合銷66也不會再次突出。換言之,在向上方滑動后的第二卡合部件64被安全地構成為,只要不處于第—合部件63的卡合棒65與靠背部32的被卡合曲面部38卡合的狀態(tài)下,則第二卡合部件64不會恢復到初始的位置。
[0154]在使幼兒安全帶70滑動至所需的高度后,為了在該高度處固定幼兒安全帶70,從而只需相反地實施上述一系列動作即可。即,相對于旋轉支承部件62而使第一卡合部件63旋轉,以使第--^合部件63的卡合棒65與靠背部32的被卡合曲面部38卡合。由此,第二卡合部件64的卡止突起64c以及旋轉支承部件62的卡止凹部62d之間的卡合被解除。然后,相對于第一卡合部件63而使第二卡合部件64向下方滑動,從而使第二卡合部件64的卡合銷66與頭靠板60的被卡合梁60c的卡合孔60d卡合。由于這些動作被扭簧63c以及螺旋彈簧64a施力而輔助,因此能夠輕松地實施。
[0155]由于上述的幼兒安全帶70的高度調節(jié)機構具有第二卡合部件64相對于頭靠板60的卡合、和第一卡合部件63相對于靠背部32的卡合這兩個卡合,因此即使假設對兒童座椅1整體均被施加了沖擊,也不會出現(xiàn)兩個卡合脫開的情況。即,第二卡合部件64相對于頭靠板60的卡合解除通過朝向上方的移動而實施,而第一卡合部件63相對于靠背部32的卡合解除通過旋轉方向、即遠離靠背部32的方向上的移動而實施。因此,為了解除這些卡合而所需的力的方向大致正交。
[0156]除此以外,第二卡合部件64相對于頭靠板60的卡合解除、以及第一卡合部件63相對于靠背部32的卡合解除通過提拉第二卡合部件64的第二旋鈕64b的一系列連續(xù)的動作而實施。即,通過始終對第二卡合部件64的第二旋鈕64b施加相同的朝向上方的力,能夠解除兩階段的卡合。因此,上述幼兒安全帶70的高度調節(jié)機構以不易出現(xiàn)意外的卡合解除而容易實施所預期的卡合解除的方式而構成。
[0157]另外,由于在將支柱部37保留在靠背部32的中央的同時使被卡合曲面部38被形成在靠背部32的中央,因此靠背部32的強度被維持。另外,由于靠背部32的被卡合曲面部38的凹曲面以在高度方向上對齊成三列的方式而形成,因此防止了第—^合部件63的卡合棒65并非與橫向一列的被卡合曲面部38的凹曲面卡合,而是與相互高度不同的被卡合曲面部38的凹曲面卡合的情況。
[0158]此外,幼兒安全帶70的高度調節(jié)機構、即移動機構只要能夠通過參照圖21所說明的那種動作而進行操作,則能夠任意地構成。即,移動機構只要成為如下結構,則能夠任意地構成,所述結構為,滑動方向與施加于第二卡合部件的力的方向平行,首先通過第二卡合部件的滑動來解除卡合,然后通過第一卡合部件的旋轉來解除卡合,從而成為能夠滑動狀態(tài)。另外,上述的高度調節(jié)機構不僅能夠應用于兒童座椅的領域,還能夠應用于存在安全地實現(xiàn)移動機構的操作這種要求的其他領域。
[0159]然而,對于幼兒安全帶70而言,在通過上述的高度調節(jié)機構,根據(jù)嬰幼兒的坐高而適當?shù)貙Ω叨冗M行了調節(jié)之后,需要根據(jù)嬰幼兒的體型而適當?shù)貙τ變喊踩珟?0的收緊程度、即向靠背部32的前方延伸的長度進行調節(jié)。
[0160]參照圖23以及圖24參照,對使用了調節(jié)帶75的幼兒安全帶70的長度的調節(jié)進行說明。圖23為表不兒童座椅1的最尚位置的調節(jié)帶75的立體圖,圖24為表不兒童座椅1的最低位置的調節(jié)帶75的立體圖。圖23以及圖24為從下方觀察兒童座椅1的座椅主體30時的立體圖。
[0161]左右的幼兒安全帶70住座椅主體30的靠背部32的后側連接在一起,因此,由一條安全帶構成。另外,幼兒安全帶70在座椅主體30的靠背部32的后側,與一條寬度較寬的調節(jié)帶75的一端連結。即,調節(jié)帶75的一端折回,與折回近前的部分重疊并被縫合。其結果為,在調節(jié)帶75的一端形成有環(huán)部75a。在環(huán)部75a之中插入有幼兒安全帶70。因此,調節(jié)帶75的環(huán)部75a構成了與幼兒安全帶70的連結部。調節(jié)帶75通過對車輛的座椅安全帶中通常所使用的材料、例如聚酯纖維進行編織而形成,但并不限定于此。
[0162]調節(jié)帶75沿著座椅主體30的靠背部32向下方延伸,從形成在座椅主體30的下端部附近、即座椅下部31的圓筒部31b的后側面的下部的開口 31c(參照圖7)進入到內部空間35內。然后,當參照圖9進行說明時,進入到座椅主體30的內部空間35內的調節(jié)帶75,通過形成在內部空間35的底面上并朝向上方突出的安全帶支承突起33e而彎曲成銳角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