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總體上涉及一種車輛座椅總成,并且更具體地涉及一種包括具有最佳腿張開角度的獨立襯墊延伸部的車輛座椅總成。
背景技術:
隨著設計者對人類人體工程學、姿勢和舒適性的更好理解,現(xiàn)代車輛座椅變得越來越舒適。包括車輛座椅靠背和車輛座椅中的舒適部件的車輛座椅總成可以為駕駛員和乘客提供改進的舒適性和增加的廣泛車輛乘坐的耐久性。此外,當提供車輛座椅總成時,各種尺寸和形狀的駕駛員和乘客可能證明是有挑戰(zhàn)性的。因此,包括被最優(yōu)化為適應駕駛員和乘客的不同尺寸和體型以及那些駕駛員和乘客的期望姿勢和坐姿的部件的車輛座椅總成已變得越來越重要。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一種車輛座椅總成包括含有座椅框架的車輛座椅總成,該座椅框架具有縱向中心線和沿中心線的座椅h點。第一可延伸元件沿中心線的第一側設置在座椅框架的前部上,并且在延伸和縮回位置之間可操作。鄰近且獨立于第一可延伸元件的第二可延伸元件沿中心線的第二相對側設置在座椅框架的前部上,并且在延伸和縮回位置之間可操作。第一和第二可延伸元件分別相對于中心線以5至10度之間的橫向角從座椅h點向前延伸。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個方面,一種車輛座椅總成包括含有座椅框架的車輛座椅總成,該座椅框架具有縱向中心線和沿中心線的座椅h點。第一腿部支撐件與座椅框架的前部可樞轉地連接,第一腿部支撐件包括第一可延伸元件,該第一可延伸元件相對于中心線以5至10度之間的橫向角沿中心線的第一側從座椅h點向前延伸。第二腿部支撐件獨立于第一腿部支撐件并且與座椅框架的前部可樞轉地連接。第二腿部支撐件包括第二可延伸元件,該第二可延伸元件相對于中心線以5至10度之間的橫向角沿中心線的第二相對側從座椅h點向前延伸。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又一方面,一種車輛座椅總成包括含有座椅框架的車輛座椅總成,該座椅框架具有縱向中心線和沿中心線的座椅h點。第一和第二鄰近且獨立可延伸元件相對于中心線且在中心線的相對側上以5至10度之間的橫向角從座椅h點向前延伸。
本領域技術人員通過研究下面的說明書、權利要求、和附圖,本發(fā)明的這些和其他方面、目的、和特征將被理解和領會。
附圖說明
在附圖中:
圖1是設置在車輛中的本發(fā)明的車輛座椅總成的一個實施例的俯視透視圖;
圖2是圖1的車輛座椅總成的俯視透視圖;
圖3是本發(fā)明的車輛座椅總成的側立面視圖;
圖4是圖3的車輛座椅總成的俯視平面圖;
圖5是圖3的車輛座椅總成的座椅的俯視透視分解圖;
圖6是圖3的車輛座椅總成的座椅的一部分的俯視透視分解圖;
圖7是圖3的車輛座椅總成的座椅的一部分的仰視透視分解圖;
圖8是圖3的車輛座椅總成的俯視透視圖,其中第一和第二腿部支撐件處于縮回和降低位置;
圖8a是圖8的腿部支撐件的俯視透視圖;
圖9是在線ix-ix處截取的局部側剖視立面視圖,其中示出了處于縮回位置的圖8的腿部支撐件;
圖10是本發(fā)明的車輛座椅總成的俯視透視圖,其中腿部支撐件中的一個處于降低位置;
圖10a是圖10的腿部支撐件的俯視透視圖,其中腿部支撐件中的一個處于降低位置;
圖11是在圖10a的線xi-xi處截取的局部側立面剖視圖,其中示出了處于延伸位置的腿部支撐件中的一個;
圖12是本發(fā)明的車輛座椅總成的一個實施例的俯視透視圖,其中腿部支撐件中的一個處于升起位置;
圖12a是圖12的腿部支撐件的俯視透視圖,其中腿部支撐件中的一個處于升起位置;
圖13a是在處于升起位置的圖12a的腿部支撐件的xiiia-xiiia處截取的局部側立面剖視圖;
圖13b是在從升起位置移動到降低位置之后圖13a的腿部支撐件的局部側立面剖視圖;以及
圖13c是在移動到升起位置和縮回位置之后圖13b的腿部支撐件的局部側立面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本文中的說明目的,術語“上”、“下”、“右”、“左”、“后”、“前”、“豎直”、“水平”及其衍生詞將如圖1中所示的取向與本發(fā)明相關聯(lián)。然而,應當理解到的是,本發(fā)明可以采用各種供選擇的取向,除非有相反的明確說明。還應當理解到的是,附圖所示及以下說明書所描述的具體裝置和過程僅是權利要求限定的本發(fā)明構思的示例性實施例。因此,關于此處公開的實施例的具體的尺寸和其他物理特征不應被認為是限制性的,除非權利要求中另有明確聲明。
參照圖1和2,附圖標記10通常指代具有座椅框架12的車輛座椅總成。第一腿部支撐件14與座椅框架12的前部16可樞轉地連接。第一腿部支撐件14在升起和降低位置之間可操作。第一可延伸元件20設置在第一腿部支撐件14上并且在延伸和縮回位置之間可操作。第二腿部支撐件22鄰近且獨立于第一腿部支撐件14并且與座椅框架12的前部16可樞轉地連接。第二腿部支撐件22在升起和降低位置之間可操作。第二可延伸元件24設置在第二腿部支撐件22上并且在延伸和縮回位置之間可操作。
再次參照圖1和2,車輛座椅總成10通常包括座椅30和支撐在座椅30上的頭枕34的座椅靠背32。座椅靠背32與座椅30可樞轉地連接,以使座椅靠背32可以在直立和傾斜位置之間移動。頭枕34與座椅靠背32可操作地連接并且還被定位在相對于座椅靠背32的各種位置以支撐駕駛員或乘客的頭部和頸部。座椅框架12包括支撐在腿部44(圖5)上的第一和第二側元件40、42(圖4)。橫向延伸框架元件43(圖5)在第一和第二側元件40、42之間延伸。腿部44與固定到車輛49的地板45的座椅軌道滑動總成46可操作地連接。
現(xiàn)在參照圖3和4,車輛座椅總成10被通常配置為將選擇性的支撐施加到駕駛員或乘客的腿部的下側。具體地,如圖3所示,駕駛員或乘客的每個腿部可以通過第一和第二腿部支撐件14、22獨立地支撐。第一和第二腿部支撐件14、22在升起和降低位置之間以及在延伸和縮回位置之間可移動,以更改座椅30的有效就座區(qū)域48,并且優(yōu)化駕駛員或乘客的尺寸、體型、姿勢和坐姿的適應。
如圖4進一步所示,座椅框架12的縱向中心線(標記為c)功能上限定第一可延伸元件20和第二可延伸元件24之間的分離部。第一可延伸元件20和第二可延伸元件24各自相對于中心線c以橫向角α從座椅h點(標記為h)向前延伸。第一可延伸元件20和第二可延伸元件24優(yōu)選地以與中心線c橫向的角度α向前延伸并且從h點向前延伸,以在自然符合人類乘員的自然腿張開的位置的乘員大腿的外部上提供更好的腿部支撐和舒適性。這個腿張開角度保持在收起和展開位置,用于在所有使用位置中最佳的舒適性。本發(fā)明的發(fā)明人已確定角度α應該是沿座椅框架12的中心線c與座椅h點在5和10度之間,優(yōu)選地約5度。已經(jīng)出乎意料地發(fā)以這樣的角度α的在第一可延伸元件20和第二可延伸元件24之間的分離部提供減少肌肉勞損并且改善腿部和大腿支撐件的改進的舒適性。因此,可延伸腿部支撐件14、22——其中張開角度α以與中心線c橫向且在中心線c的每側上的座椅框架12的h點的前方約5至10度(最佳地以約5度)精確地設置——提供更好的腿部支撐和舒適性。
現(xiàn)在參照圖5,車輛座椅總成10包括支撐在座椅框架12上的座椅底座50。接口元件52被定位在座椅框架12和座椅底座50之間。座椅底座50設置在第一和第二腿部支撐件14、22的后方并且在座椅靠背32的前方。接口元件52包括在接口元件52的第一和第二側56、58之間延伸的樞軸桿54。另外,接口元件52的后部包括將接口元件52固定到座椅框架12的框架接合部件59。樞軸桿54還包括分別支撐第一和第二腿部支撐件14、22的第一和第二支撐底座60、62。第一和第二支撐底座60、62與第一和第二馬達64、66可操作地連接。第一馬達64與滑動件70和驅動軸72可操作地連接。驅動軸72能夠在延伸和縮回位置之間橫向平移支撐主體74。第一支撐底座60被配置為在升起和降低位置之間繞樞軸桿54旋轉第一腿部支撐件14,如本文進一步詳細所討論的。類似地,第二馬達66與滑動件80和驅動軸82可操作地連接。驅動軸82能夠在延伸位置和縮回位置之間橫向平移第二腿部支撐件22的支撐主體84。第二支撐底座62被配置為在升起和降低位置之間旋轉第二腿部支撐件22。
再次參照圖5,接口元件52包括設置在其上的懸掛框架90。懸掛框架90被配置為提供對懸掛元件92和座椅襯墊94的足夠的支撐。因此,懸掛框架90包括主要補充座椅襯墊94的形狀的形狀。具體地,懸掛框架90包括限定孔98的主體96,該孔98被配置為接收支撐座椅襯墊94的懸掛元件92。同時,第一和第二翼部100、102從主體96延伸并且被配置為支撐座椅襯墊94的第一和第二側襯墊104、106。座椅襯墊94被支撐在懸掛框架90上方并且通過面料110保護??梢灶A期的是,面料110可以是各種材料中的任何一種,包括傳統(tǒng)織物以及皮革、乙烯樹脂等。橫向座椅支架112被定位在第一和第二腿部支撐件14、22下方并且連接到座椅框架12。橫向座椅支架112有助于在各個位置之間引導第一和第二腿部支撐件14、22,并且同時對車輛座椅總成10的座椅框架12提供額外的剛性。橫向座椅支架112還包括保護車輛座椅總成10的前部16并且在美學上看起來令人愉悅的護罩。
現(xiàn)在參照圖6和7,將進一步詳細討論第一和第二腿部支撐件14、22。第一和第二腿部支撐件14、22被配置為接合車輛座椅總成10的接口元件52。具體地,第一和第二支撐底座60、62與樞軸桿54可樞轉地連接,樞軸桿54與車輛座椅總成10的接口元件52可旋轉地或固定地連接。第一和第二支撐底座60、62繞樞軸桿54在升起和降低位置之間可操作。第一和第二腿部支撐件14、22的第一和第二馬達64、66分別被定位在第一和第二支撐底座60、62上。第一和第二馬達64、66分別與驅動軸72、82可操作地連接。每個驅動軸72、82包括設置在其上的螺旋齒輪120(圖9)。螺旋齒輪120允許第一和第二腿部支撐件14、22在延伸和縮回位置之間線性平移,如下所述。
再次參照圖6和圖7,第一和第二腿部支撐件14、22中的每個包括滑動總成122。支撐主體74、84被配置為接合滑動總成122。第一和第二腿部支撐件14、22的支撐主體74、84包括被配置為接收滑動總成122的一部分的接收槽124。每個接收槽124包括被配置為在滑動總成122上接收滑塊13的放大的凹部126。滑塊130通過螺旋齒輪120在前后位置之間線性地平移。滑塊130被配置為接合放大的凹部126,從而將支撐主體74或84與滑塊總成122連接。如下面進一步詳細所描述的,當滑塊130處于后位置時,相關的腿部支撐件14或22處于縮回位置。類似地,當滑塊130處于前位置時,相關的腿部支撐件14或22處于延伸位置。
再次參照圖6和7,每個支撐主體74、84被通常配置為與設置在其上的撓性元件140連接。撓性元件140包括為駕駛員或乘客提供額外的舒適性和柔韌性的撓性孔144的開放矩陣142。同時,撓性孔144在車輛座椅總成10的第一和第二腿部支撐件14、22中提供一些透氣性。撓性元件140被定位在支撐主體74或84的頂部上并且通過保護性包裹部146覆蓋。保護性包裹部146通過腿部支撐面料148和襯墊層150覆蓋。腿部支撐面料148和襯墊層150保護保護性包裹部146和撓性元件140。如圖7所示,每個支撐主體74、84包括將撓性元件140固定到支撐主體74、84的多個接合銷154。第一和第二腿部支撐件14、22的第一和第二支撐底座60、62中的每個分別包括在與第一和第二支撐底座60、62的主體162相對側上延伸的向后延伸凸緣160。向后延伸凸緣160與連接到安裝支架166的拉力彈簧164連接。拉力彈簧164將相關的支撐底座60或62偏置到升起位置。通常預期的是,第一腿部支撐件14的支撐主體74和第二腿部支撐件22的支撐主體84可以通過與馬達可操作地連接的致動總成可移動到升起位置和降低位置。供選擇地,第一和第二腿部支撐件14、22的調節(jié)可以通過齒輪系統(tǒng)手動地進行,如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所理解的。
現(xiàn)在參照圖8和圖8a,示出了車輛座椅總成10,其中第一和第二腿部支撐件14、22移動到初始位置。在初始位置,第一和第二腿部支撐件14、22處于縮回位置并且也處于降低位置。在該初始位置,座椅30的就座區(qū)域48沒有被放大。因此,就座區(qū)域48被通常配置為支撐身材較小的駕駛員或乘客。在駕駛員或乘客具有較大身材并且希望改變車輛座椅總成10的有效就座區(qū)域48的情況下,則第一和第二腿部支撐件14、22可以獨立地升起并且獨立地延伸,優(yōu)選地以相對于中心線c在5至10度之間的最佳橫向角α。
現(xiàn)在參照圖10和10a,在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二腿部支撐件22已平移到延伸位置。為了將第二腿部支撐件22移動到延伸位置,駕駛員或乘客將簡單地接合可操作地連接到第二馬達66的座椅30上的撥動開關。然后第二馬達66激活,其使與螺旋齒輪120連接的驅動軸82轉動。當螺旋齒輪120旋轉時,第二腿部支撐件22的支撐主體84遠離座椅底座50向外推動。同時,第一腿部支撐件14保持位置并且不移動。在駕駛員或乘客還希望第一腿部支撐件14移動到延伸位置的情況下,駕駛員或乘客可以以相同的行為接合以使第一馬達64致動,其然后迫使第一腿部支撐件14的支撐主體74以類似于參照第二腿部支撐件22上面所述的方式向外。
如圖11所示,當螺旋齒輪120旋轉時,滑塊130開始相對于螺旋齒輪120移動。具體地,當?shù)诙R達66在第一方向上操作時,螺旋齒輪120旋轉,以使螺旋齒輪120的螺紋推動滑塊130的內螺紋,其將滑塊130和第二腿部支撐件22遠離座椅底座50(對應于第二腿部支撐件22的延伸位置)平移。當?shù)诙R達66在第二方向上操作時,螺旋齒輪120在與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轉動,以使滑塊130被朝向座椅底座50(對應于第二腿部支撐件22的縮回位置)拉動。
現(xiàn)在參照圖12和12a,示出了車輛座椅總成10,其中第二腿部支撐件22處于升起位置。在升起位置,第二腿部支撐件22被更好地定位為在腿部未延伸時保持或支撐駕駛員或乘客的腿部的下側。第二腿部支撐件22單獨在拉力彈簧164的力的作用下或在拉力彈簧164和可操作地連接到第二支撐底座62的馬達的力的作用下移動到升起位置,該力將第二腿部支撐件22推動到升起位置。第一腿部支撐件14以大致相同的方式操作。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和第二腿部支撐件14、22可以處于降低位置、升起位置或它們之間的任何位置。然而,第一和第二腿部支撐件14、22也可以放置在不同的位置。例如,第一腿部支撐件14可以處于降低位置,而第二腿部支撐件22可以處于升起位置,如圖12a所示。此外,同時,不管第一和第二腿部支撐件14、22的升起或降低位置如何,第一和第二腿部支撐件14、22也可以處于延伸或縮回位置。此外,第一和第二腿部支撐件14、22可以同時放置在縮回位置或延伸位置。供選擇地,第一和第二腿部支撐件14、22可以不同地定位。例如,第一腿部支撐件14可以處于降低位置和縮回位置,而第二腿部支撐件22可以處于延伸位置和升起位置。
如圖所述,在圖13a和13b所示的實施例中,上面定位有第二馬達66的第二腿部支撐件22的第二支撐底座62向上(順時針)旋轉??傮w上如上所述,通過第二支撐底座62的第二腿部支撐件22的移動可以通過將向后延伸凸緣160連接到座椅30中的安裝支架166的拉力彈簧164的力、通過與第二支撐底座62可操作地連接以在升起和降低位置之間旋轉第二支撐底座62的馬達66、或者可以通過由在向后延伸凸緣160和安裝支架166之間延伸的拉力彈簧164補充的馬達66來發(fā)生。如圖13c所示,應當理解的是,第一和第二腿部支撐件14、22可以處于升起或降低位置,或者它們之間的任何位置,并且同時處于延伸或縮回位置。圖13c示出了處于升起位置和縮回位置的第二腿部支撐件22。第一和第二腿部支撐件14、22在升起和降低位置之間的移動與第一和第二腿部支撐件14、22在延伸和縮回位置之間的移動無關。
如本文所公開的車輛座椅總成包括被配置為對駕駛員或乘客的腿部提供獨立支撐的第一和第二獨立可移動腿部支撐件。例如,對于駕駛員來說,駕駛員的右腿經(jīng)常處于延伸位置以使踏板致動。同時,特別是在裝備有不需要操縱離合器踏板的自動變速器的車輛中,駕駛員的左腿可以縮回以對駕駛員提供舒適性。如本文所公開的車輛座椅總成10可以允許在駕駛員的右腿下的附加支撐,從而使駕駛員的耐力將在長行程上減弱的可能性最小化。如本文所公開的車輛座椅10總成還提供當腿部支撐件可以被具體地移動且調整以符合具體駕駛員或乘客的優(yōu)選就座風格時的附加舒適性。
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所描述的本發(fā)明的構造和其他部件不限制于任何特定材料。在此處所公開的本發(fā)明的其他示例性實施例可以由多種材料制成,除非本發(fā)明另有說明。
為了本發(fā)明的目的,術語“連接”(以其所有形式,現(xiàn)在時,進行時,過去時等)總體上是指兩個部件(電的或機械的)彼此直接或間接接合。這樣的接合本質上可以是固定的或本質上是可移動的。這樣的接合可以用兩個部件(電的或機械的)和任何額外的彼此或者與兩個部件整合形成為單一主體的中間元件來實現(xiàn)。除非另有說明,這樣的接合本質上可以是永久的或本質上可以是可拆卸的或可釋放的。
同樣重要的是要注意,如示例性實施例中所示的本發(fā)明元件的構造和設置僅僅是說明性的。盡管本發(fā)明中僅詳細地描述了本創(chuàng)新的幾個實施例,但是,閱讀本公開內容的本領域技術人員將很容易理解,在實質上不脫離所敘述主題的新穎教導和優(yōu)點的情況下,許多修改是可能的(例如,各種元件的大小、尺寸、結構、形狀和比例、參數(shù)值、安裝設置、材料的使用、顏色、方向等的變化)。例如,所示為整體形成的元件可以由多個零件構成,或者所示為多個零件的元件可以整體地形成,界面的操作可以翻轉或以其它方式改變,結構和/或元件或連接器或系統(tǒng)的其它元件的長度或寬度可以改變,元件之間提供的調整位置的性質或數(shù)目可以改變。應當注意的是,系統(tǒng)的元件和/或總成可以由任意的各種不同的材料構成,其提供足夠的強度或耐久性,具有任意的各種不同的顏色、質地、以及它們的組合。因此,所有這樣的修改意圖被包括在本創(chuàng)新的范圍內。在不脫離本創(chuàng)新的精神的情況下,其它的替換、修改、改變和省略可以在所期望的和其他示例性實施例的設計、操作條件和設置中做出。
應當理解的是,任何所描述的過程或所描述的過程中的步驟可以與所公開的其他過程或步驟相結合,以形成本發(fā)明范圍內的結構。在此所公開的示例性結構和過程是為了說明性的目的,并不被解釋為限制。
同樣應當理解的是,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構思的情況下,可以對前述結構和方法作出變化和修改,并進一步應當理解的是,這樣的構思旨在由下述權利要求覆蓋,除非這些權利要求通過其文字另有明確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