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的回油路的末端出口作為受換向閥控制的一進一出兩個控制油口。
[0021]所述轉閥的閥體可調固定安裝在基座上,所述閥桿與轉閥的閥體內沿前后方向設置的閥桿孔旋轉密封配合,所述V形杠桿同軸鉸接在所述擺臂轉軸上,所述閥桿在軸向的中部沿周向設有多半圈的凹槽,閥桿孔與所述凹槽之間形成閥桿油槽,與所述凹槽正對的閥桿孔的環(huán)形內壁上設有第一油口、第二油口和第三油口 ;所述閥體對外設有第一進出油口和第二進出油口,并分別通過設置在閥體內的第一進出油路和第二進出油路各自連接到第一油口和第二油口,所述閥體內還設有節(jié)流閥閥芯和單向閥閥芯,分別與所述閥體構成節(jié)流閥和所述單向閥,所述節(jié)流閥的流體通道充當所述阻尼流道,所述節(jié)流閥的一端油口經第一節(jié)流油路與第一進出油路相通,所述電磁閥設在所述第一節(jié)流油路上,節(jié)流閥的另一端油口經第二節(jié)流油路連接到第三油口,所述單向閥的進油口與第二進出油路相通,單向閥的出油口與第一進出油路相通;所述第一進口油口、第一進出油路、第一油口、閥桿油槽、第二油口、第二進出油路、第二進出油口構成所述第一條回油路;所述第一進出油口、第一進出油路、第一節(jié)流油路、節(jié)流閥、第二節(jié)流油路、第三油口、閥桿油槽、第二油口、第二進出油路、第二進出油口構成所述第二條回油路;所述閥桿封堵第一油口,且第二油口和第三油口經閥桿油槽相連通的位置對應于閥桿關閉第一條回油路的位置;閥桿剛剛封閉第一油口時的位置對應閥桿剛剛關閉第一條回油路的位置。閥桿位于第一油口與第二油口之間或者位于第一油口與第三油口之間的位置對應閥桿完全開放第一條回油路的位置。
[0022]所述電磁閥優(yōu)選板式安裝在所述轉閥的閥體上。
[0023]所述閥桿可以通過撥塊實現同擺臂轉軸的周向固定連接,具體連接方式優(yōu)選為:撥塊與閥桿軸向排列、同軸布置,二者間通過螺釘緊固,撥塊與擺臂轉軸之間采用端面齒結構周向固定連接。
[0024]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0025]用雙卡爪測頭取代單點測頭,由于其檢測出的尺寸只取決于兩卡爪上兩觸頭之間的距離,而與卡爪的絕對位置無關,因此其測量精度便不會像單點測頭那樣受V形體在工件上搭接的穩(wěn)定性的影響,這也就意味著測量精度和穩(wěn)定性會大大提高,同時也會使整體量儀的機械系統(tǒng)部分的設計、制造和檢驗的難度大為降低,從而顯著降低測量裝置的成本。
[0026]通過將特定結構的轉閥串接在擺臂下降時的直線油缸回油路中,并使閥桿與擺臂的轉軸同軸且同步回轉,使擺臂下降帶動V形體下落過程中在某一提前設定的特定位置時必然會因回油路被閥桿及閥體逐漸關閉而平穩(wěn)地停止,因此有效避免V形體撞擊工件;而在此后V形體進一步下降過程中,由于在回油路中設置了節(jié)流閥,能夠有效控制V形體再次向工件靠近過程的速度,由此,很好地實現了 V形體永不失靈地快速、平穩(wěn)而又準確地搭接在工件上。
[0027]正是由于上述兩項發(fā)明創(chuàng)造使得本實用新型在線跟隨直徑測量裝置的性能大為提高,產生了質的飛躍,同時避免了現行結構的V形體設計時的大量煩瑣的計算以及制造和檢驗的難度。此外,由于實現了機械系統(tǒng)的全部自行設計、制造,打破了國外制造商的壟斷,使總成本大為降低。
[0028]由于所述轉軸與所述閥桿之間的相對角度可以通過松開螺釘方便地無級調整(調整后鎖死),因此V形體的下降停頓點可以方便地無級調整。
【附圖說明】
[0029]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在線跟隨直徑測量裝置的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簡圖;
[0030]圖2是圖1中轉閥閥體的A-A剖視圖;
[0031]圖3是圖1中轉閥閥體的B-B剖視圖;
[0032]圖4是圖3中轉閥閥體的C-C剖視圖(圖示位置時V形體搭接到位);
[0033]圖5 (a)是V形體脫開被加工圓柱面并處于最遠位置時的閥桿方位示意圖;
[0034]圖5 (b)是V形體擺入過程中停止時的閥桿方位示意圖;
[0035]圖6是單點測頭的測量原理圖;
[0036]圖7是單點測頭用在連桿頸的跟隨磨削時的原理圖;
[0037]圖8是雙卡爪測頭的測量原理圖。
[0038]附圖標記名稱:
[0039]1.限位螺釘;2.支座;3.轉軸;4.氣缸活塞桿;5.汽缸;6.U形連接件;7.耳環(huán);8.轉軸;9.鉸鏈座;10.轉軸;11.套;12.傾斜桿本體;13.擺臂;14.V形體;15.連桿頸;16.銷軸;17.下臂;18.滑道;19.滾輪;20.上臂;21.拉簧;22.回轉中心;23.閥體;24.活塞桿;25.左腔油口 ;26.直線油缸;27.右腔油口 ;28.轉軸;29.油缸支座;30.調位支架;31.固定支架;32.砂輪架架體;33.砂輪主軸;34.砂輪;35.下卡爪;36.主軸頸回轉中心;37.雙卡爪測頭;38.上卡爪;39.支承桿本體;40.油孔;41.油孔;42.節(jié)流槽;43.節(jié)流閥閥芯;44.油腔;45.油孔;46.油孔;47.電磁閥;48.油孔;49.油孔;50.油孔;51.閥桿;52.緊固螺釘;53.撥塊;54.擺臂轉軸;55.油孔;56.單向閥;57.節(jié)流三角槽;58.閥桿油槽;59.油孔;60.油孔;61.油孔;62.油孔;63.油孔;64.油孔;65.油孔;66.第一油口 ;67.第三油口 ;68.第二油口 ;69.信號線;70.單點測頭;71.支架;72.觸頭;73.工件;74.轉軸;75.雙卡爪測頭本體。
【具體實施方式】
[0040]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跟隨磨削中在線跟隨直徑測量裝置,圖1-5所示為該裝置的一個實施例。被磨削的曲軸連桿頸15圍繞著主軸頸回轉中心36,被磨床的床頭箱帶動作偏心回轉,砂輪34在砂輪主軸33的帶動下旋轉進行磨削。該測量裝置靠固定支架31 (相當于所述基座的一部分)安裝在機床砂輪架架體32上,固定在傾斜桿本體12下端的V形體14搭接在連桿頸15上,并與套11及鉸鏈座9固定連接在一起構成傾斜桿,傾斜桿借轉軸10與擺臂13構成回轉連接。支承桿本體39通過其上部的U形連接件6(U形連接件6、支承桿本體39和支座2固定連接構成支承桿,雙卡爪測頭37的本體固定在支承桿本體39的下端,從而支承桿及雙卡爪測頭本體可視為一體)借轉軸10與擺臂13構成回轉連接。汽缸5的尾端經轉軸8鉸接在傾斜桿上,氣缸活塞桿4的伸出端經轉軸3與支座2鉸接,在氣缸5的作用下,可使其下部的雙卡爪測頭37也圍繞轉軸10擺入或擺出連桿頸(圖1所示為擺入測量狀態(tài))。擺臂13的右端與擺臂轉軸54固定連接并經滾動軸承支承在調位支架30(相當于所述基座的一部分)上的回轉中心22處。在直線油缸26 (其缸體的右端鉸接在基座上)及位于其前后兩端的各一個V形杠桿的上臂20、V形杠桿的下臂17 (上臂和下臂兩者為一體,構成所述V形杠桿)、滾輪19、銷軸16 (充當所述擋桿,其兩端分別與兩個下臂連接)等的作用下,擺臂可以圍繞回轉中心22上、下擺動。轉閥的閥體23固定在調位支架30上,調位支架可在固定支架上作高度調整以保證V形體及測頭的上卡爪38及下卡爪35與連桿頸對中。
[0041]通過結構設計(包括零件幾何尺寸、相互間相對位置等)以及力平衡(包括零件自身重力和后文所述的拉簧的拉力)設計,使直線油缸驅動下的擺臂擺下行程和測頭擺入行程恰好能夠滿足相應的要求,即直線油缸驅動擺臂擺下到行程終點時V形體恰好搭接在被加工圓柱上,且在隨后的磨削過程中,無論被加工圓柱偏心回轉到哪個位置,V形體都能保持搭接和隨動狀態(tài)。
[0042]如上所述,當磨削開始后作偏心回轉的連桿頸便可帶動V形體及測頭作同步運轉亦即跟隨運動了。
[0043]所述跟隨磨削中在線跟隨直徑測量裝置在磨削前后的工作過程包括:
[0044]1、量儀卡爪卡入連桿頸
[0045]每次磨削前,首先使V形體搭接在連桿頸上(相應的液壓傳動過程詳見后文),然后氣缸5的上腔通壓縮空氣,下腔排氣,于是活塞桿4伸出。由于氣缸上腔端蓋上的耳環(huán)7經銷軸8與鉸鏈座9相連,在氣缸的作用下,支承桿帶動測頭37擺向連桿頸,其擺動的最終位置由限位螺釘I (充當所述限位結構,限位螺釘高度可調地固定在所述V形體上)決定,此后便可開始磨削。
[0046]2、測頭退出連桿頸及V形體離開連桿頸
[0047]磨削結束后氣控電磁閥將氣缸上、下兩腔的通氣狀態(tài)交換,氣缸活塞桿4縮回,于是支承桿帶動測頭一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