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磨輥機。
背景技術:
現有的磨輥機的托架一般采用框架結構,其結構比較簡單,由于缺少相應的支撐結構,穩(wěn)定性稍差。磨輥機構一般通過滑軌設置在托架上,使用時,通過人工移動的方式控制磨輥機構在托架上的位置,工作效率低下,且由于人工移動的精度有限,導致磨輥機構在托架上移動的精度較差,造成磨輥機磨削時精度較低,加上現有托架結構簡單,也對磨輥機使用時的穩(wěn)定性造成影響。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托架穩(wěn)定性好,采用數控方式控制磨輥機構在托架上的位置,保證使用時磨輥機的高精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磨輥機,包括托架、支撐組件、磨輥機構和控制模塊,所述托架包括托架框和設置在托架框內的支撐副,所述托架框與支撐副之間的夾角為圓角;所述支撐組件包括上支撐板和下支撐板,所述下支撐板通過第二絲桿組件可滑動設置在托架上,所述上支撐板通過第一絲桿組件可滑動設置在下支撐板上,所述磨輥機構設置在上支撐板上,所述第一絲桿組件和第二絲桿組件分別與控制模塊電連接,所述第一絲桿組件和第二絲桿組件的運行方向垂直。
優(yōu)選的,所述上支撐板上端面凸出設置有導向塊,所述磨輥機構包括支撐架,固定在支撐架頂部的電機和固定在支撐架內的動力頭,所述電機的電機輸出軸和動力頭的動力頭輸出軸通過傳動帶連接,所述動力頭輸出軸上設置有砂輪,所述支撐架的底板側邊上固定有與導向塊位置對應的調節(jié)桿,所述調節(jié)桿為兩根,兩根調節(jié)桿之間的間距大于導向塊的寬度,所述調節(jié)桿上設置有調節(jié)栓,所述支撐架的底板中部通過旋轉件設置在上支撐板上,所述導向塊位于兩根調節(jié)桿之間,通過調整導向塊與兩根調節(jié)桿之間的距離,可以調整磨輥機構與托架之間的角度。
優(yōu)選的,所述導向塊為正方體或長方體結構。
優(yōu)選的,所述電機輸出軸的直徑大于動力頭輸出軸的直徑。
優(yōu)選的,所述上支撐板上端面的中部還設置有第一旋轉件,所述第一旋轉件和導向塊共用一對稱軸;所述支撐架的底板中部設置有與第一旋轉件對應的第二旋轉件,所述第二旋轉件和兩根調節(jié)桿共用一對稱軸,所述第一旋轉件和第二旋轉件配合組成所述旋轉件。
優(yōu)選的,所述托架還包括通過連接桿固定在托架框底部的固定板。
優(yōu)選的,所述托架框靠近固定板一側上設置有用于將托架固定在壓胚機上的緊固件。
優(yōu)選的,所述托架框上設置有滑軌,所述滑軌與第二絲桿組件的絲桿平行。
優(yōu)選的,所述滑軌為兩條,所述絲桿位于兩條滑軌的對稱軸上。
優(yōu)選的,所述下支撐板下端面設置有與滑軌對應的滑塊。
相比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實用新型中,托架框與支撐副之間的圓角設計,使得支撐副和托架框具有更大的接觸面積,為托架框提供了更好的支撐,使得托架整體結構更加穩(wěn)定;采用控制模塊分別對第一絲桿組件和第二絲桿組件進行數控,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證了磨輥機構在托架上移動的精確性,從而保證更好的磨削精度。
附圖說明
圖1為采用本實用新型中磨輥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托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中托架順時針旋轉90°后的俯視圖;
圖4為圖3中托架的仰視圖;
圖5為圖1中支撐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5中支撐組件的右視圖;
圖7為圖5中支撐架的俯視圖;
圖8為圖1中磨輥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9為圖8中磨輥機構的仰視圖;
其中,1為托架、11為托架框、12為支撐副、13為固定板、131為連接桿、14為滑軌、15為第二絲桿組件、151為伺服電機、152為絲桿、153為傳動件、16為緊固件、161為緊固板、162為緊固螺栓、2為支撐組件、21為上支撐板、211為導向塊、212為第一旋轉件、22為下支撐板、221為滑塊、23為第一絲桿組件、3為磨輥機構、31為支撐架、311為調節(jié)桿、312為調節(jié)栓、313為第二旋轉件、32為電機、321為電機輸出軸、33為動力頭、331為動力頭輸出軸、34為傳動帶、35為砂輪、4為控制模塊。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如圖1-9所示,為本實用新型較優(yōu)實施例中一種磨輥機,包括托架1、支撐組件2、磨輥機構3和控制模塊4。托架1包括托架框11和設置在托架框11內的支撐副12,托架框11與支撐副12之間的夾角為圓角。圓角設計使得支撐副12和托架框11具有更大的接觸面積,為托架框11提供了更好的支撐,使得托架1整體結構更加穩(wěn)定。支撐組件2包括上支撐板21和下支撐板22,下支撐板22通過第二絲桿組件15可滑動設置在托架1上,上支撐板21通過第一絲桿組件23可滑動設置在下支撐板22上,磨輥機構3設置在上支撐板21上,第一絲桿組件23和第二絲桿組件15分別與控制模塊4電連接,第一絲桿組件23和第二絲桿組件15的運行方向垂直??刂颇K4優(yōu)選為單片機,通過單片機控制磨輥機構3在托架1上兩個方向的移動,可以保證移動的精確度,從而使得磨削的精度更高。
可以理解的,控制模塊4也可以選擇分體設置在支撐組件2之外,控制模塊4可以選用電控柜形式設置在磨輥機旁。
進一步的,托架1還包括通過連接桿131固定在托架框11底部的固定板13,可固定在壓胚機。
進一步的,托架框13靠近固定板13的一側設置有用于將托架11固定在壓胚機上的緊固件16,緊固件16包括固定在托架框11上的緊固板161和活動設置在緊固板161上的緊固螺栓162,緊固件16可以提供更好的支撐性,保證托架1與壓胚機結合的穩(wěn)定性。
進一步的,上支撐板21的上端面凸出設置有導向塊211,磨輥機構3包括支撐架31,固定在支撐架31頂部的電機32和固定在支撐架31內的動力頭33;電機32的電機輸出軸321和動力頭33的動力頭輸出軸331通過傳動帶34連接,動力頭輸出軸331上設置有砂輪35,支撐架31的底板側邊上固定有與導向塊211位置對應的調節(jié)桿311,調節(jié)桿311為兩根,兩根調節(jié)桿311之間的間距大于導向塊211的寬度,調節(jié)桿311上設置有調節(jié)栓312,支撐架31的底板中部通過旋轉件設置在上支撐板21上,導向塊211位于兩根調節(jié)桿311之間,通過調整導向塊211與兩根調節(jié)桿311之間的距離,可以調整磨輥機構3在托架1上的角度。電機32旋轉,通過傳動帶34帶動的動力頭33,由于電機輸出軸321和動力頭輸出軸331分別位于電機32和動力頭33的前端,因此,采用動力傳動前置,可以更好的保證動力傳輸的穩(wěn)定性,且動力頭33旋轉時精度遠高于電機32,滿足了砂輪35旋轉時精度的要求。利用調節(jié)栓312調節(jié)導向塊211與兩根調節(jié)桿311之間的距離,可以實現磨輥機構3整體在托架1上角度的微調,使其適用于不同使用需求。
進一步的,導向塊211為正方體,規(guī)則的外形使調節(jié)過程更加穩(wěn)定。
可以理解的,導向塊211可以為長方體結構。
進一步的,電機輸出軸321的直徑大于動力頭輸出軸331的直徑,通過傳動帶34帶動,為砂輪35提供更快的轉速。
進一步的,第二絲桿組件15固定在托架框11上,托架框11上設置有滑軌14,第二絲桿組件15包括伺服電機151、與伺服電機151連接的絲桿152以及設置在絲桿152上的傳動件153,絲桿152和滑軌14平行。下支撐板22下端面設置有與滑軌14對應的滑塊221。下支撐板22底部與傳動件153固定連接,伺服電機151帶動絲桿152轉動,驅動傳動件153在絲桿152上直線移動,帶動磨輥機構3在托架1上的滑動。
可以理解的,第一絲桿組件23和第二絲桿組件15結構相同,均可采用滾珠絲桿滑軌,以保證更高的移動精度,通過控制模塊4的控制,減少人工操作,提高工作效率,保證更好的使用精度。
進一步的,滑軌14為兩條,絲桿152位于兩條滑軌14的對稱軸上。雙滑軌可以保證托架上的磨輥機構3的穩(wěn)定性,絲桿152位于兩條滑軌14的對稱軸上,使得伺服電機151驅動時,支撐組件2受力更均勻。
進一步的,上支撐板21上端面的中部還設置有第一旋轉件212,第一旋轉件212和導向塊211共用一對稱軸。支撐架31的底板中部設置有與第一旋轉件212對應的第二旋轉件313,第二旋轉件313和兩根調節(jié)桿311共用一對稱軸,第一旋轉件212和第二旋轉件313配合組成所述旋轉件。第一旋轉件212可以為凹槽,第二旋轉件313可以為旋轉軸,第二旋轉件313套設在第一旋轉件212上形成所述旋轉件。第一旋轉件212和導向塊211共用一對稱軸以及第二旋轉件313和兩根調節(jié)桿311共用一對稱軸的設置,保證磨輥機構3整體在托架1上進行調整角度時,角度可調范圍最大,且調整好后穩(wěn)定更高。
可以理解的,第一旋轉件212也可以為旋轉軸,第二旋轉件313對應的為凹槽,第二旋轉件313套設在第一旋轉件212上形成所述旋轉件,或者第一旋轉件212和第二旋轉件313均為凹槽,通過套設在二者內部的旋轉軸配合形成旋轉件。
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可根據以上描述的技術方案以及構思,做出其它各種相應的改變以及形變,而所有的這些改變以及形變都應該屬于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