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削鑲刀、切削工具、以及使用其的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的一方式的切削鑲刀(1)具備:上表面(2)、具有前側(cè)面(4a)的側(cè)面(4)、以及位于上表面(2)和前側(cè)面(4a)的交線部的前切削刃(5a),上表面(2)具有:前側(cè)前刀面(21a),其隨著離開前切削刃(5a)而向下方傾斜;一對前方隆起部(22a),其位于離開前切削刃(5a)的位置,該一對前方隆起部(22a)彼此的間隔隨著離開前切削刃(5a)而變?。缓蠓铰∑鸩?22c),其位于比一對前方隆起部(22a)離開前切削刃(5a)的位置;以及一對中間隆起部(22b),其至少一部分位于一對前方隆起部(22a)與后方隆起部(22c)之間,一對中間隆起部(22b)的頂部(22b2)位于一對前方隆起部(22a)與后方隆起部(22c)之間,且比一對前方隆起部(22a)的頂部(22a2)以及后方隆起部(22c)的頂部(22c2)高。
【專利說明】切削鑲刀、切削工具、以及使用其的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切削鑲刀、切削工具、以及使用其的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
[0002]在專利文獻I中,作為能夠在切槽加工等中使用的切削鑲刀的一例,公開了一種切槽工具。如專利文獻I的圖14?圖16所示,在切槽工具上形成有多個斷屑突起,該多個斷屑突起的高度隨著離開前主后面(前逃(f面)而階段性地增高。具體而言,專利文獻I所記載的切槽工具隨著離開前主后面而依次具備第一層的突起、第二層的突起以及第三層的突起,這些突起的高度階段性地增高。
[0003]然而,在利用上述的切槽工具生成的切屑越過第一層的突起以及第二層的突起的情況下,存在因切屑與第三層的突起碰撞而阻礙切屑向后方流動的可能性。因此,擔心切屑在第一層的突起、第二層的突起以及第三層的突起之間堵塞。其原因在于,第三層的突起位于第一層的突起以及第二層的突起的后方,與這些突起相比高度較高。
[0004]因此,對于能夠在切槽加工等中使用的切削鑲刀,要求優(yōu)異的切屑排出性。
[0005]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6-150584號公報
【發(fā)明內(nèi)容】
[0006]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切削鑲刀具備:上表面;側(cè)面,其具有前側(cè)面以及與所述前側(cè)面鄰接的一對橫側(cè)面;以及前切削刃,其位于所述上表面和所述前側(cè)面的交線部。所述上表面具有前側(cè)前刀面、一對前方隆起部、后方隆起部以及一對中間隆起部。前側(cè)前刀面與所述前切削刃連續(xù),隨著朝向所述前切削刃而向下方傾斜。一對前方隆起部在俯視時位于離開所述前切削刃的位置,且該一對前方隆起部彼此的間隔隨著離開所述前切削刃而減小。后方隆起部是俯視時比所述一對前方隆起部離開所述前切削刃的部位,并且在從所述前側(cè)面一側(cè)進行側(cè)視時,該后方隆起部位于所述一對前方隆起部之間的區(qū)域,且該后方隆起部具有隨著離開所述前切削刃而向上方傾斜的上升部。一對中間隆起部在俯視時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一對前方隆起部與所述后方隆起部之間。所述一對中間隆起部的頂部位于所述一對前方隆起部與所述后方隆起部之間,且比所述一對前方隆起部的頂部以及所述后方隆起部的頂部高。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7]圖1是示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切削鑲刀的整體圖。圖1(a)是側(cè)視圖。圖1(b)是從圖1(a)的箭頭Dl的方向觀察切削鑲刀時的俯視圖。圖1(c)是從圖1(a)的箭頭D2的方向觀察切削鑲刀時的平面圖。
[0008]圖2是放大圖1所示的切削鑲刀的局部的圖。圖2(a)是俯視圖。圖2 (b)是側(cè)視圖(主視圖)。
[0009]圖3是示出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切削鑲刀的整體圖。圖3(a)是俯視圖。圖3(b)是從寬度方向觀察時的側(cè)視圖。圖3(c)是從長邊方向觀察時的側(cè)視圖(主視圖)。
[0010]圖4是放大圖1所示的切削鑲刀的局部的俯視圖,且是示出與圖2 (a)相同的區(qū)域的俯視圖。
[0011]圖5是圖4所示的切削鑲刀的剖視圖。圖5(a)是圖4所示的Al-Al線處的剖視圖。圖5(b)是圖4所示的Bl-Bl線處的剖視圖。圖5(c)是圖4所示的Cl-Cl線處的剖視圖。
[0012]圖6是放大圖1所示的切削鑲刀的局部的俯視圖,且是示出與圖2(a)相同的區(qū)域的俯視圖。
[0013]圖7是圖6所示的切削鑲刀的剖視圖。圖7(a)是A2-A2線處的剖視圖。圖7 (b)是B2-B2線處的剖視圖。圖7 (c)是C2-C2線處的剖視圖。圖7 (d)是A3-A3線處的剖視圖。圖7(e)是B3-B3線處的剖視圖。圖7 (f)是D3-D3線處的剖視圖。
[0014]圖8是示出圖1所示的切削鑲刀的第一變形例的俯視圖。
[0015]圖9是示出圖1所示的切削鑲刀的第二變形例的圖。圖9(a)是俯視圖。圖9 (b)是側(cè)視圖。
[0016]圖10是圖9所示的鑲刀的俯視圖。
[0017]圖11是圖9所示的鑲刀的俯視圖,且是示出與圖10相同的區(qū)域的俯視圖。
[0018]圖12是圖11所示的鑲刀的剖視圖。圖12(a)是圖11所示的Bl-Bl線處的剖視圖。圖12(b)是圖11所示的Al-Al線處的剖視圖。
[0019]圖13是圖11所示的鑲刀的剖視圖。圖13(a)是圖11所示的C2-C2線處的剖視圖。圖13(b)是圖11所示的B2-B2線處的剖視圖。圖13(c)是圖11所示的A2-A2線處的首1J視圖。
[0020]圖14是示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切削工具的整體圖。圖14(a)是立體圖。圖14(b)是主視圖。
[0021]圖15(a)是圖14所示的切削工具的俯視圖。圖15(b)是放大圖15(a)的局部的圖。
[0022]圖16(a)是圖14所示的切削工具的側(cè)視圖。圖16(b)是放大圖16(a)的局部的圖。
[0023]圖17是示出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切削工具的整體圖。圖17(a)是立體圖。圖17 (b)是主視圖。
[0024]圖18(a)是圖17所示的切削工具的俯視圖。圖18(b)是放大圖18(a)的局部的俯視圖。
[0025]圖19(a)是圖17所示的切削工具的側(cè)視圖。圖19(b)是放大圖19(a)的局部的側(cè)視圖。
[0026]圖20是示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圖。
[0027]圖21是示出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8]<切削鑲刀>
[0029](第一實施方式)
[0030]以下,使用圖1、圖2以及圖4?圖7對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切削鑲刀進行詳細說明。
[0031]圖1是示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切削鑲刀I的整體圖。圖1(a)是側(cè)視圖。圖1(b)是從圖1(a)的箭頭Dl的方向觀察切削鑲刀I時的俯視圖。圖1(c)是從圖1(a)的箭頭D2的方向觀察切削鑲刀I時的平面圖。
[0032]如圖1(a)所示,切削鑲刀1(以下,有時簡稱為鑲刀I)形成為大致三角板狀體,以大致三角形的部分成為橫側(cè)面的朝向使用。切削鑲刀I具備位于各角部的三個切削部I以及位于中央的裝配部II。本實施方式的鑲刀I例如能夠在內(nèi)徑的切槽加工、外徑的切槽加工、切割加工、使槽寬度加寬的加工以及倒角加工中使用。
[0033]需要說明的是,作為切削鑲刀I的材質(zhì),例如能夠使用超硬合金或金屬陶瓷等。作為超硬合金的組成,例如,能夠列舉出在碳化鎢(WC)中加入鈷(Co)的粉末進行燒結(jié)而生成的WC-Co、在WC-Co合金中加入碳化鈦(TiC)而得到的WC-TiC-Co、在WC-TiC-Co中添加碳化鉭(TaC)而得到的WC-TiC-TaC-Co。金屬陶瓷是使金屬與陶瓷成分復合而成的燒結(jié)復合材料。作為金屬陶瓷,例如,能夠列舉出碳化鈦(TiC)、氮化鈦(TiN)等以鈦系化合物為主成分的金屬陶瓷。
[0034]也可以利用化學蒸鍍(CVD)法或者物理蒸鍍(PVD)法在由上述材質(zhì)形成的鑲刀I的表面涂覆被膜。作為所涂覆的被膜的組成,能夠列舉出碳化鈦(Tie)、氮化鈦(TiN)、炭氮化鈦(TiCN)以及氧化鋁(Al2O3)等。
[0035]需要說明的是,鑲刀I的大小不特別限定。在本實施方式中,由圖1(b)的上下方向的長度表示的鑲刀I的寬度方向的長度設定為I?8_,由圖1(b)的左右方向的長度表示的鑲刀I的長邊方向的長度設定為10?15mm左右。
[0036]圖2是放大圖1(a)所示的切削鑲刀I的切削部I的圖。圖2(a)是俯視圖。圖2(b)是從前側(cè)面一側(cè)觀察時的側(cè)視圖(主視圖)。
[0037]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2所示,各切削部I分別具有上表面2以及與上表面2連接的側(cè)面4。上表面2的一部分作為前刀面而發(fā)揮功能,側(cè)面4的一部分作為后隙面而發(fā)揮功能。側(cè)面4具有位于正面?zhèn)鹊那皞?cè)面4a、以及與前側(cè)面4a鄰接的一對橫側(cè)面4b。需要說明的是,在前側(cè)面4a與一對橫側(cè)面4b之間設置有一對拐角側(cè)面4c。
[0038]另外,如圖1(a)所示,裝配部II具有貫通孔6與包圍貫通孔6的周圍的裝配面26。裝配部II的裝配面26與切削部I的橫側(cè)面4b鄰接。貫通孔6作為用于使螺釘插入的孔而發(fā)揮功能。裝配面26作為在向刀夾裝配時與刀夾接觸并向刀夾載置的載置面而發(fā)揮功能。
[0039]切削刃5位于上表面2與側(cè)面4的交線部。如圖2所示,本實施方式的鑲刀I的切削刃5具備前切削刃5a、一對橫切削刃5b以及曲線狀的一對拐角切削刃5c。前切削刃5a位于切削部I的寬度方向的交線部、即上表面2和前側(cè)面4a的交線部。一對橫切削刃5b分別位于上表面2和一對橫側(cè)面4b的交線部。曲線狀的一對拐角切削刃5c分別位于前切削刃5a與一對橫切削刃5b之間,并將前切削刃5a以及一對橫切削刃5b連接起來。另夕卜,一對拐角切削刃5c在俯視時為曲線狀。
[0040]需要說明的是,在切槽加工、切割加工中,主要使用前切削刃5a對被切削材料進行切削。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2(b)所示,前切削刃5a在主視、即從前側(cè)面4a—側(cè)觀察時呈直線狀。因此,例如在切槽加工中提高了形成于被切削材料的槽的底面的平滑性。
[0041]如圖2所示,上表面2具有前刀面21、隆起部22以及立起面23。前刀面21位于切削刃5的內(nèi)側(cè)。隆起部22位于前刀面21的上方。立起面23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隆起部22離開前切削刃5a的位置,且隨著離開前切削刃5a而向上方傾斜。
[0042]如圖2所示,上表面2在切削刃5的內(nèi)側(cè)具有前刀面21。前刀面21具有一邊使切屑擦過一邊將切屑向排出方向引導的作用。需要說明的是,前刀面21也可以具備刃帶部(未圖示)。這里,刃帶部指的是切削部I的上表面2的沿著切削刃5的部分,且是寬度大致恒定的細帶狀的區(qū)域。通過具備刃帶部,能夠提高切削刃5的前端的強度,抑制切削刃5缺損。刃帶部既可以相對于水平面L平行,也可以隨著離開切削刃5而向下方傾斜。
[0043]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2所示,前刀面21具有前側(cè)前刀面2la、一對橫前刀面21b以及一對拐角前刀面21c。前側(cè)前刀面21a與前切削刃5a連接,且隨著離開前切削刃5a而向下方傾斜。一對橫前刀面21b分別與一對橫切削刃5b連續(xù),且隨著離開一對橫切削刃5b而向下方傾斜。一對拐角前刀面21c位于前側(cè)前刀面21a的兩側(cè)。另外,一對拐角前刀面21c分別與一對拐角切削刃5c連續(xù),且隨著離開一對拐角切削刃5c而向下方傾斜。
[0044]需要說明的是,拐角前刀面21c在拐角切削刃5c的整個區(qū)域中,隨著離開拐角切削刃5c而向下方傾斜。圖2(a)的二等分線M通過拐角切削刃5c以及拐角前刀面21c。這里,“向下方或上方傾斜”是以將鑲刀I載置于水平面的狀態(tài)為基準進行判斷。
[0045]另外,在鑲刀I難以單獨載置于水平面的情況下,以將鑲刀I裝配于刀夾的切削工具載置于水平面的狀態(tài)為基準進行判斷即可。需要說明的是,在本申請的附圖3(b)、圖5(a)以及圖7(c)?(f)等中,使用附圖標記L表示與進行載置的水平面平行的水平線。
[0046]在本實施方式中,前側(cè)前刀面21a的前角α I比拐角前刀面21c的前角以及橫前刀面21b的前角α2大。圖7 (C)示出前側(cè)前刀面21a的前角α I。圖5(a)示出橫前刀面21b的前角α2。另外,拐角前刀面21c的前角比前角α2大。例如,前角α I設定為5°?20°,前角α2設定為0°?15°。拐角前刀面21c的前角例如設定為8°?20°。
[0047]前側(cè)前刀面21a以及拐角前刀面21c的前角并非均是恒定,前側(cè)前刀面21a與拐角前刀面21c的邊界部處的前角均設定為最大。并且,該前角設定為隨著從該邊界部朝向橫前刀面21b —側(cè)而變小。
[0048]另外,前角α 2隨著離開前切削刃5a而減小。并且,如圖2所示,在俯視時,一對橫前刀面21b位于比后方隆起部22c靠前切削刃5a —側(cè)的位置。
[0049]圖4是放大圖1所示的切削鑲刀I的局部的俯視圖。圖4示出與圖2(a)所示的區(qū)域相同的區(qū)域,圖2(a)中示出的附圖標記的一部分在圖4中省略。圖5是圖4所示的切削鑲刀I的剖視圖。圖5(a)是圖4所示的Al-Al線處的剖視圖。圖5(b)是圖4所示的Bl-Bl線處的剖視圖。圖5 (c)是圖4所示的Cl-Cl線處的剖視圖。
[0050]上表面2在前刀面21的上方具有隆起部22。隆起部22具有使切屑變形的作用、以及與前刀面21 —起將切屑向排出方向引導的作用。
[0051]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2所示,隆起部22具有一對前方隆起部22a、后方隆起部22c、一對中間隆起部22b以及一對副隆起部22d。一對前方隆起部22a在俯視時位于離開前切削刃5a的位置,且隨著離開前切削刃5a,一對前方隆起部22a彼此的間隔減小。
[0052]后方隆起部22c在俯視時位于比一對前方隆起部22a離開前切削刃5a的位置,并且在從前側(cè)面4a—側(cè)進行側(cè)視時,位于一對前方隆起部22a之間的區(qū)域。另外,后方隆起部22c具有隨著離開前切削刃5a而朝向上方傾斜的上升部22ca。一對中間隆起部22b將一對前方隆起部22a以及后方隆起部22c連接起來。因此,一對中間隆起部22b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一對前方隆起部22a與后方隆起部22c之間。
[0053]如圖2、圖4以及圖5 (a)所示,一對副隆起部22d相對于一對前方隆起部22a位于一對橫側(cè)面4b中的所鄰接的橫側(cè)面4b —側(cè)的位置。換言之,一對副隆起部22d分別位于一對前方隆起部22a與一對橫側(cè)面4b之間。
[0054]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4與圖5(a)所示,一對中間隆起部22b的頂部22b2分別位于一對前方隆起部22a與后方隆起部22c之間,且設置為比一對前方隆起部22a的頂部22a2以及后方隆起部22c的頂部22c2高。
[0055]這樣,在上表面2,隨著離開前切削刃5a而依次設有一對前方隆起部22a、一對中間隆起部22b以及后方隆起部22c。并且,一對中間隆起部22b的頂部22b2位于一對前方隆起部22a與后方隆起部22c之間,且比一對前方隆起部22a的頂部22a2以及后方隆起部22c的頂部22c2高。
[0056]由此,在對被切削材料進行切槽加工以及切割加工等時,利用前切削刃5a生成的切屑通過前側(cè)前刀面21a上,并且與各隆起部22接觸而變形。因此,在大范圍進給量的切削條件下,能夠穩(wěn)定地將切屑向外部排出。
[0057]在進給量小的切削條件下,利用前切削刃5a生成的切屑的厚度比較薄。在這樣的條件下,切屑的與一對前方隆起部22a接觸的部位被抬起,在切屑的寬度方向上收縮。因此,切屑的剛性提高,故而切屑穩(wěn)定地向外部排出。
[0058]在進給量大的切削條件下,利用前切削刃5a生成的切屑的厚度比較厚。在這樣的條件下,即便在切屑越過一對前方隆起部22a的情況下,也通過使切屑與比前方隆起部22a高的一對中間隆起部22b接觸與來提高切屑的剛性。進而,通過切削與一對中間隆起部22b以及位于比一對中間隆起部22b靠后方的位置的后方隆起部22c這三個點(三個面)接觸,從而容易控制切屑的流動。因此,切屑穩(wěn)定地向外部排出。
[0059]此時,后方隆起部22c的頂部22c2比一對中間隆起部22b的頂部22b2低。因此,切屑不與一對前方隆起部22a以及一對中間隆起部22b接觸而僅與后方隆起部22c的接觸的可能性變小。即,切屑容易越過后方隆起部22c向后方流動。因此,抑制了切屑堵塞在一對中間隆起部22b與后方隆起部22c之間,發(fā)揮了優(yōu)越的切屑排出性。
[0060]越過后方隆起部22c后的切屑進一步與位于后方的立起面23碰撞而卷曲并排出。與從前切削刃5a到后方隆起部22c的距離比較,從前切削刃5a到立起面23的距離較長。因此,在從前切削刃5a到立起面23的部分確保了用于使切屑卷曲的區(qū)域。從而,切屑在后方隆起部22c與立起面23之間穩(wěn)定地卷曲,切屑堵塞的可能性較小。
[0061]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6所示,在俯視時,第一垂線、第二垂線以及第三垂線從前切削刃5a的一端(圖6中的左側(cè)的端部)朝向中央依次設置。這里,第一垂線是前切削刃5a的垂線中的、通過一對前方隆起部22a的頂部22a2的垂線(與A2-A2線重疊)。第二垂線是前切削刃5a的垂線中的、通過一對中間隆起部22b的頂部22b2的垂線(與B2-B2重疊)。第三垂線是前切削刃5a的垂線中的、通過后方隆起部22c的頂部22c2的垂線(與C2-C2線重疊)。
[0062]據(jù)此,隨著離開前切削刃5a而依次設置的各隆起部22的頂部在主視的情況下,從前切削刃5a的兩端側(cè)朝向中央側(cè)依次設置,因此,能夠隨著離開前切削刃5a而使切屑有效地以收縮的方式變形。因此,能夠發(fā)揮優(yōu)越的切屑排出性。
[0063]此外,如圖2(b)所示,在主視時,一對中間隆起部22b的頂部22b2比前切削刃5a高。即,相對于生成的切屑的行進方向,一對中間隆起部22b確保足夠的高度。因此,例如在進給量大的切削條件下,切屑也容易與一對中間隆起部22b接觸。結(jié)果,能夠發(fā)揮優(yōu)越的切屑排出性。
[0064]在本實施方式中,一對副隆起部22d的頂部設定為比前切削刃5a低。因此,如圖2(b)所示,在主視時,一對副隆起部的頂部因前側(cè)面4a而無法觀察到。
[0065]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2所示,一對前方隆起部22a中的從中間隆起部22b朝向前切削刃5a—側(cè)突出的部分的彼此的間隔隨著離開前切削刃5a而減小。因此,利用前切削刃5a生成的切屑隨著離開前切削刃5a而通過一對前方隆起部22a以收縮的方式變形。由此,能夠發(fā)揮優(yōu)越的切屑排出性。
[0066]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一對副隆起部22d中的從前方隆起部22a朝向前切削刃5a一側(cè)突出的部分的彼此的間隔隨著離開前切削刃5a而減小。因此,利用前切削刃5a生成的切屑隨著離開前切削刃5a而通過一對副隆起部22d以收縮的方式變形。
[0067]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一對中間隆起部22b中的從后隆起部22c朝向前切削刃5a一側(cè)突出的部分的彼此的間隔隨著離開前切削刃5a而減小。換言之,隨著離開前切削刃5a,一對副隆起部22d之間的距離變短。因此,利用前切削刃5a生成的切屑隨著離開前切削刃5a而通過一對中間隆起部22b以收縮的方式變形。
[0068]在此基礎上,如圖6所示,在俯視時,相對于前切削刃5a的垂線、即通過一對前方隆起部22a的前切削刃5a —側(cè)的端部彼此的中點的基準線S,一對副隆起部22d的傾斜角Θ 4比一對前方隆起部22a的傾斜角Θ1大。另外,在俯視時,一對中間隆起部22b相對于基準線S的傾斜角Θ 2比一對前方隆起部22a相對于基準線S的傾斜角Θ I大。
[0069]這里,各隆起部22a、22b、22d相對于基準線S的傾斜角使用連接底部(與切削刃5最接近,開始向上方傾斜的部位)與頂部(距離水平面的高度最高的位置)的直線進行測定。需要說明的是,在俯視時底部以及頂部在與前切削刃5a平行的方向上具有規(guī)定長度的情況下,使用其中點進行測定即可。在后述的圖10中也能夠以同樣方式進行測定。
[0070]如圖7(d)所示,一對前方隆起部22a隨著離開前切削刃5a而以上升角β?向上方傾斜。隨著離開前切削刃5a,一對中間隆起部22b以上升角β 2向上方傾斜。一對前方隆起部22a的上升角β I比圖7(e)所示的一對中間隆起部22b的上升角β 2小。
[0071]由于在進給量大的切削條件下生成的切屑的厚度比較厚,因此,存在切削因與一對前方隆起部22a接觸而沒有充分變形的情況。然而,由于上升角β 2比上升角β I大,因此,與一對前方隆起部22a相比,切削在一對中間隆起部22b容易變形。因此,在上述的切削條件下,通過切削與位于一對前方隆起部22a的后方的一對中間隆起部22b接觸,也能夠有效地使切屑變形。
[0072]如圖2(a)所示,本實施方式的一對前方隆起部22a與前側(cè)前刀面21a連續(xù)。因此,在利用前切削刃5a生成的切屑的排出過程中,切屑良好地變形。另外,前側(cè)前刀面21a的一端、具體而言是前側(cè)前刀面21a中的最遠離前切削刃5a的端部延伸至比一對前方隆起部22a離開前切削刃5a的位置。
[0073]如圖2(a)所示,后方隆起部22c的上升部22ca位于比前側(cè)前刀面21a離開前切削刃5a的位置。另外,在俯視時,前側(cè)前刀而21a與后方隆起部22c的上升部22ca的邊界區(qū)域24位于一對中間隆起部22b之間。另外,邊界區(qū)域24的至少一部分是與水平線平行的面。
[0074]在本實施方式中,一對副隆起部22d位于比一對前方隆起部22a中的前切削刃5a一側(cè)的端部離開前切削刃5a的位置。圖6所示的一對副隆起部22d的頂部22d2比一對前方隆起部22a的頂部22a2低。如圖7 (f)所示,一對副隆起部22d以上升角β 4向上方傾斜。一對前方隆起部22a的上升角β?比一對副隆起部22d的上升角β4大。例如,一對前方隆起部22a的上升角β I能夠設定為10°?15°。另外,一對副隆起部22d的上升角β 4能夠設定為5°?10°。
[0075]如圖7(c)所示,立起面23的傾斜角Y比后方隆起部22c的上升部22ca的上升角β3大。例如,后方隆起部22c的上升部22ca的上升角β 3設定為20°?40°。立起面23的傾斜角Y設定為40°?60°。
[0076]另外,一對前方隆起部22a的相互相向的部位(內(nèi)側(cè)的側(cè)面)設定為平面狀或者凹面狀。在圖5(a)中,上述部位是平面狀。一對中間隆起部22b的相互相向的部位(內(nèi)側(cè)的側(cè)面)也設為平面狀或者凹面狀。在圖5(b)中,上述部位是平面狀。
[0077]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2(a)所示,在俯視時,前切削刃5a的延長線與一對橫切削刃5b的延長線所成的角的二等分線M的至少一部分通過一對前方隆起部22a與一對副隆起部22d之間。
[0078](第二實施方式)
[0079]以下,使用圖3對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切削鑲刀進行詳細說明。
[0080]需要說明的是,在圖3中,有時對與上述圖1以及圖2相同的構(gòu)成部分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說明。本實施方式的切削鑲刀I的基本結(jié)構(gòu)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切削鑲刀I相同。因此,以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切削鑲刀I的差異為主進行說明,對于重復的內(nèi)容省略說明。
[0081]圖3(a)?圖3(c)分別是示出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切削鑲刀I的圖。圖3 (a)是俯視圖。圖3(b)是寬度方向的側(cè)視圖。圖3(c)是主視圖(長邊方向的側(cè)視圖)。
[0082]本實施方式的切削鑲刀I形成為大致棱柱狀。在切削鑲刀I的兩端部(圖3(a)的左右端部)分別有切削部I。在這兩個切削部I之間設有裝配部II。裝配部II具有在利用刀夾的夾緊部件進行固定時與刀夾相接的裝配面26并將其作為夾緊面。本實施方式的鑲刀I能夠在切槽加工、切割加工、橫向進給加工以及倒角加工等中使用。上述切槽加工包括內(nèi)徑的切槽加工以及外徑的切槽加工雙方。
[0083]如上所述,圖2(a)是放大第一實施方式的切削鑲刀I的切削部I的俯視圖,并且還是放大本實施方式的切削鑲刀I的切削部I的俯視圖。
[0084]在本實施方式中,切削部I具有上表面2、下表面3、以及與上表面2和下表面3連接的側(cè)面4。切削部I的上表面2作為前刀面21而發(fā)揮功能。下表面3作為向刀夾載置的夾緊面而發(fā)揮功能。側(cè)面4作為后隙面而發(fā)揮功能。
[0085]鑲刀I的大小雖不特別限定,但在本實施方式中,由圖3(a)的上下方向的長度表示的鑲刀I的寬度方向的長度設定為2?8mm,由圖3(a)的左右方向的長度表示的鑲刀I的長邊方向的長度設定為20?30mm左右。由圖3 (b)的上下方向的長度表示的鑲刀I的從下表面3到上表面2的高度根據(jù)鑲刀I的寬度方向的長度設定為4?10mm。
[0086]由于其他結(jié)構(gòu)與上述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切削鑲刀I相同,因此省略說明。
[0087]在本實施方式的鑲刀I中,也能夠發(fā)揮與第一實施方式的鑲刀I相同的作用效果。
[0088]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的鑲刀I中,也可以將一對副隆起部的頂部設定為在主視時比前切削刃高。在上述的第一實施方式的鑲刀I中,一對副隆起部的頂部設定為在主視時比前切削刃低。
[0089]此時,優(yōu)選將主視下的前切削刃與立起面的上端的距離設定為較大。據(jù)此,在大范圍進給量的切削條件下,能夠?qū)⒗们扒邢魅猩傻那行挤€(wěn)定地排出到外部。
[0090]S卩,在進給量小的切削條件下,通過使切屑與一對前方隆起部以及一對副隆起部等碰撞,從而能夠發(fā)揮優(yōu)越的切屑排出性。另外,在進給量大的切削條件下,使通過一對中間隆起部以及后方隆起部后的切屑與立起面碰撞,由此能夠發(fā)揮優(yōu)越的切屑排出性。
[0091]接下來,使用【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針對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以及第二實施方式的切削鑲刀的變形例。
[0092](第一變形例)
[0093]參照圖8對第一變形例進行說明。
[0094]在上述的第一以及第二實施方式中,在上表面2,具有規(guī)定前角的前刀面21位于前方隆起部22a與副隆起部22d之間。與此相對,在本變形例中,如圖8所示,與水平面平行的平坦部21h位于前方隆起部22a與副隆起部22d之間。據(jù)此,從前側(cè)前刀面21a或者拐角前刀面21c流過來的切屑因與平坦部21h接觸而使排出速度降低。因此,利用高度比前方隆起部22a低的副隆起部22d也能夠有效地進行切屑處理。
[0095]在本變形例中,與前側(cè)前刀面21a中的由前切削刃5a與一對前方隆起部22a包圍的區(qū)域(以下,為了方便而稱作第二區(qū)域21a2)處的前側(cè)前刀面21a的前側(cè)前角相比,前側(cè)前刀面21a中的前切削刃5a與一對前方隆起部22a之間的區(qū)域(以下,為了方便而稱作第一區(qū)域21al)處的前側(cè)前角設定為較小。據(jù)此,由前切削刃5a的中央生成的切削部分和由兩端部生成的切削部分的排出的方向不同。因此,能夠促進因與一對前方隆起部22a等接觸而引起的變形。
[0096]另外,如圖5(a)所示,在上述的第一以及第二實施方式中,一對前方隆起部22a的上端面22al呈凸曲面狀。與此相對,在本變形例中,一對前方隆起部22a的上端面呈平面狀。據(jù)此,通過使切屑與一對前方隆起部22a的內(nèi)側(cè)的側(cè)面接觸,由此能夠使切屑在寬度方向上穩(wěn)定地收縮并且能夠適當?shù)乜刂婆懦龇较?。另外,在本變形例中,對于一對前方隆起?2a的上端面而言,一方的前方隆起部22a的上端面隨著靠近另一方的前方隆起部22a而向下方傾斜,以使得彼此相互相向。
[0097]由于其他結(jié)構(gòu)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的切削鑲刀I相同,因此省略說明。
[0098](第二變形例)
[0099]參照圖9?圖13對第二變形例進行說明。
[0100]在上述的第一以及第二實施方式中,在俯視時,相對于基準線S,一對中間隆起部22b的傾斜角Θ 2比一對前方隆起部22a的傾斜角Θ I大。與此相對,在本變形例中,在俯視時,相對于與基準線S平行的直線Sa,一對中間隆起部22b的傾斜角Θ 2比一對前方隆起部22a的傾斜角Θ I小。
[0101]另外,在上述的第一以及第二實施方式中,一對中間隆起部22b的上端面22bl呈曲面狀。與此相對,在本變形例中,如圖12(a)所示,一對中間隆起部22b的上端面22bl分別呈平面狀。此外,一對中間隆起部22b的上端面22bl分別與水平線L平行。據(jù)此,即便在切屑的寬度比較大的情況下,也能夠增加切屑與一對中間隆起部22b的上端面22bl的接觸面積。因此,切屑的流動難以向左右偏離,故而排出方向穩(wěn)定。
[0102]需要說明的是,在本變形例中,如圖12(b)所示,由于一對前方隆起部22a的上端面22al也分別與水平線L平行,因此,切屑的流動向左右偏離的可能性更小,能夠?qū)⑶行汲蚯扒邢魅?a的垂線方向穩(wěn)定地排出。
[0103]另外,在上述的第一以及第二實施方式中,前刀面21的前角、前側(cè)前刀面21a的前角、拐角前刀面21c的前角以及橫前刀面21b的前角依次減小。與此相對,在本變形例中,拐角前刀面21c的前角比前側(cè)前刀面21a的前角大。
[0104]另外,在本變形例中,前側(cè)前刀面21a的前角設定為,與沿著前切削刃5a的中央的區(qū)域處的角度相比,前切削刃5a的兩端部處的前角較小。據(jù)此,由前切削刃5a的中央生成的切削部分以及由兩端部生成的切削部分的排出方向不同。因此,能夠促進因與一對前方隆起部22a等接觸而引起的變形。
[0105]例如,與由前切削刃5a與一對前方隆起部22a包圍的區(qū)域(以下,為了方便而稱作第二區(qū)域21a2)的前側(cè)前角相比,前切削刃5a與一對前方隆起部22a之間的區(qū)域(以下,為了方便而稱作第一區(qū)域21al)的前側(cè)前角設定為較小。例如,第二區(qū)域21a2的前角設定為O。?15°。另外,第一區(qū)域21al的前角設定為5°?20°。需要說明的是,在本變形例中,不存在上述實施方式的邊界區(qū)域24那樣的水平面。
[0106]另外,在本變形例中,一對中間隆起部22b隨著離開前切削刃5a而向上方傾斜。另夕卜,后方隆起部22c的上升部22ca的上升角β 3比一對中間隆起部22b的上升角β 2小。需要說明的是,圖13(a)示出上升部22ca的上升角β 3。圖13 (b)示出一對中間隆起部22b的上升角β2。并且,如圖10所示,后方隆起部22c的上升部22ca位于比中間隆起部22b的頂部22b2離開前切削刃5a的位置。
[0107]由于其他結(jié)構(gòu)與上述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切削鑲刀I或者第一變形例的切削鑲刀I相同,因此省略說明。
[0108]〈切削工具〉
[0109](第一實施方式)
[0110]接下來,參照圖14?圖16對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切削工具10進行說明。在本實施方式的切削工具10中,作為切削鑲刀,裝配有上述的第一實施方式的鑲刀I。
[0111]圖14是示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切削工具10的圖。圖14(a)是立體圖。圖14(b)是主視圖。圖15(a)是圖14所示的切削工具10的俯視圖。圖15(b)是放大圖15(a)所示的切削工具10的主要部分的俯視圖。圖16(a)是圖14所示的切削工具10的側(cè)視圖。圖16(b)是放大圖16(a)所示的切削工具10的主要部分的側(cè)視圖。
[0112]如圖14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切削工具10具備鑲刀I以及將鑲刀I保持在前端的大致棱柱狀的刀夾11。鑲刀I以前切削刃5a之一保持為從刀夾11的前端突出的狀態(tài)的方式裝配于刀夾11。
[0113]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刀夾11的前端,從鑲刀I的貫通孔將固定部件(螺釘)12插入至刀夾11的對應部位。使用通過調(diào)整固定部件(螺釘)12對鑲刀I的約束力并如圖15(b)所示從裝配面26的相反側(cè)按壓鑲刀I而將其約束于刀夾11的方式。在約束時,鑲刀I的裝配面26與刀夾11的載置面抵接。
[0114](第二實施方式)
[0115]接下來,列舉裝配有上述的第二實施方式的鑲刀I的切削工具為例,參照圖17?圖19對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切削工具10進行說明。
[0116]需要說明的是,在圖17?圖19中,有時對與上述的圖14?圖16相同的構(gòu)成部分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說明。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的切削工具10中,切削鑲刀I的安裝狀態(tài)等局部結(jié)構(gòu)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切削工具10相同。因此,以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切削工具10的差異為主進行說明,對于重復的內(nèi)容省略說明。
[0117]圖17是示出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切削工具10的圖。圖17(a)是立體圖。圖17(b)是主視圖。圖18(a)是圖17所示的切削工具10的俯視圖。圖18(b)是放大圖18(a)所示的切削工具10的主要部分的俯視圖。圖19(a)是圖17所示的切削工具10的側(cè)視圖。圖19(b)是放大圖19(a)所示的切削工具10的主要部分的側(cè)視圖。
[0118]本實施方式的切削工具10具備鑲刀I以及將鑲刀I螺紋緊固于前端的大致棱柱狀的刀夾11。
[0119]在本實施方式中,使用如下所述的“鉗緊方式”,即如圖17所示,在刀夾11的前端,調(diào)整固定部件(螺釘)12的約束力,并利用刀夾11的前端部的上卡爪以及下卡爪從上下夾住鑲刀1,從而將其約束于刀夾11。在約束時,如圖19(b)所示,鑲刀I的上表面2以及下表面3的裝配面26 (夾緊面)與刀夾11的上卡爪以及下卡爪抵接。
[0120]由于其他結(jié)構(gòu)與上述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切削工具10相同,因此省略說明。
[0121]在本實施方式的切削工具10中,也能夠發(fā)揮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切削工具10相同的作用效果。
[0122]需要說明的是,也可以代替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采用的方式而采用其他方式。具體而言,例如,作為將鑲刀約束于刀夾的其他方式,能夠列舉出“桿鎖定方式”以及“凸輪鎖定方式”等。在桿鎖定方式中,在鑲刀上開設孔,刀夾具備形成為大致L字型的桿。能夠利用所述桿通過杠桿作用將鑲刀I從鑲刀的孔內(nèi)壁約束于刀夾。在凸輪鎖定方式中,在鑲刀上開設有孔,使用軸部與頭部偏心的銷。通過向鑲刀的孔插入所述銷,從而能夠?qū)㈣偟都s束于刀夾。
[0123]〈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
[0124](第一實施方式)
[0125]接下來,列舉將裝配有上述第二實施方式的鑲刀I的切削工具10應用于“切割加工”的情況為例,參照圖20對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進行說明。
[0126]本實施方式的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具有以下(i)?(iv)的工序。
[0127](i)如圖20(a)所示,使被切削材料100向箭頭E方向旋轉(zhuǎn)的工序。
[0128](ii)如圖20(a)所示,使切削工具10向箭頭F方向移動,使切削工具10靠近進行旋轉(zhuǎn)的被切削材料100的工序。
[0129]在本工序中,只要使被切削材料100與切削工具10相對接近即可,例如,也可以使被切削材料100接近切削工具10。
[0130](iii)如圖20 (b)所示,使切削工具10的切削刃5與進行旋轉(zhuǎn)的被切削材料100接觸,對被切削材料100進行切削的工序。
[0131]在本工序中,在進行切槽加工時,在被切削材料100斷開之前,使切削工具10向箭頭F方向移動進行切槽加工,由此進行切割加工。需要說明的是,在圖20(b)中,作為切削刃5,雖使用前切削刃對被切削材料100進行切削,但不限于此。為了對被切削材料100進行切削,作為切削刃5,只要使上述的前切削刃、一對橫切削刃或一對拐角切削刃的任一方與進行旋轉(zhuǎn)的被切削材料100接觸即可。
[0132](iv)如圖20 (C)所示,使切削工具10向箭頭G方向移動,使切削工具10離開斷開后的被切削材料100的工序。
[0133]在本工序中,只要使被切削材料100與切削工具10相對遠離即可,例如,也可以使被切削材料100遠離切削工具10。
[0134]通過實施以上⑴?(iv)的工序,能夠獲得切削加工物。
[0135]根據(jù)本實施方式,如上所述,在切削鑲刀I的上表面,隨著離開前切削刃,依次設有一對前方隆起部、一對中間隆起部以及后方隆起部。此外,一對中間隆起部的頂部比一對前方隆起部的頂部以及后方隆起部的頂部高。由此,在對被切削材料100進行切槽加工以及切割加工等時,利用前切削刃生成的切屑一邊通過前側(cè)前刀面的上方一邊與各隆起部接觸并變形。因此,能夠在大范圍進給量的切削條件下穩(wěn)定地將切屑排出到外部。
[0136]在繼續(xù)進行切削加工的情況下,只要保持使被切削材料100旋轉(zhuǎn)的狀態(tài),重復進行使切削工具10的切削刃5與被切削材料100的不同位置接觸的工序即可。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中使用的鑲刀I是能夠使用兩個拐角的規(guī)格。因此,在使用中的一方的切削刃5磨損時,只要使用未使用的另一方的切削刃5即可。
[0137]需要說明的是,在代替上述的切割加工而僅對被切削材料100進行切槽加工的情況下,只要以使切削工具10抵接至被切削材料100不被斷開的區(qū)域的方式進行切削即可。由于本實施方式的鑲刀I的前切削刃在從前側(cè)面一側(cè)觀察時呈直線狀,因此,在切槽加工中,能夠?qū)⒉鄣牡酌娴钠交孕纬蔀檩^高。
[0138](第二實施方式)
[0139]接下來,列舉將裝配有上述的第二實施方式的鑲刀I的切削工具10應用于“倒角加工”的情況為例,參照圖21對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進行說明。
[0140]需要說明的是,在圖21中,有時對與上述的圖20相同的構(gòu)成部分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說明。本實施方式的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的一部分工序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相同。因此,以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的差異為主進行說明,對于重復的內(nèi)容省略說明。
[0141]本實施方式的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具有以下⑴?(Vii)的工序。
[0142](i)如圖21 (a)所示,使被切削材料100向箭頭E方向旋轉(zhuǎn)的工序。
[0143](ii)如圖21(a)所示,使切削工具10向箭頭Fl方向移動,使切削工具10靠近進行旋轉(zhuǎn)的被切削材料100的工序。
[0144]在本工序中,只要使被切削材料100與切削工具10相對靠近即可,例如,也可以使被切削材料100靠近切削工具10。
[0145](iii)如圖21(a)所示,使切削工具10向箭頭Fl方向進一步移動,使切削工具10的切削刃5與進行旋轉(zhuǎn)的被切削材料100接觸,對被切削材料100進行切削的工序。
[0146]在本工序中,在切槽加工時,進行形成槽的切削加工。
[0147](iv)如圖21 (b)所示,使切削工具10向箭頭F2方向移動,使切削工具10的切削刃5與進行旋轉(zhuǎn)的被切削材料100接觸,對被切削材料100進行切削的工序。
[0148]在本工序中,在切槽加工時,進行使槽的寬度加寬的橫向進給加工。
[0149](V)如圖21 (C)所示,使切削工具10離開切削后的被切削材料100的工序。
[0150](vi)如圖21(d)所示,使切削工具10向箭頭H方向移動,使切削工具10的切削刃5與進行旋轉(zhuǎn)的被切削材料100接觸,對被切削材料100進行切削的工序。
[0151]在本工序中,只要使被切削材料100與切削工具10相對遠離即可,例如,也可以使被切削材料100遠離切削工具10。
[0152](vii)使切削工具10向與箭頭F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使切削工具10與切削后的被切削材料100分離的工序。
[0153]通過實施以上(i)?(vii)的工序,能夠獲得切削加工物。
[0154]在本實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切削鑲刀I的上表面,隨著離開前切削刃,也依次設有一對前方隆起部、一對中間隆起部以及后方隆起部,并且,一對中間隆起部的頂部也比一對前方隆起部的頂部以及后方隆起部的頂部高。由此,在所述工序(i)?(V)的切槽工序中,利用前切削刃生成的切屑一邊通過前側(cè)前刀面的上方一邊與各隆起部接觸并變形。因此,在大范圍進給量的切削條件下,切屑穩(wěn)定地排出到外部。
[0155]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中,上述工序(i)?(V)不是必須的,也可以從工序(V)結(jié)束的狀態(tài)開始進行工序(Vi)以及(Vii)。
[0156]由于其他內(nèi)容與上述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相同,因此省略說明。
[0157]以上,雖例示了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實施方式,只要不脫離本發(fā)明的宗旨,就能夠采用任意的方式是自不待言的。
[0158]例如,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構(gòu)成為具有一對副隆起部22d,且該一對副隆起部22d相對于一對前方隆起部22a位于一對橫側(cè)面4b中的所鄰接的橫側(cè)面4b —側(cè)的位置。然而,也可以代替該情況而構(gòu)成為,在俯視時,一對前方隆起部22a與一對橫側(cè)面4b和上表面2的交叉部連續(xù)。此時,不需要設置一對副隆起部22d。
[0159]另外,也可以構(gòu)成為,通過研磨等手段將上述的實施方式的切削部I沿著一對橫側(cè)面4b去除至立起面23的中途,由此使前切削刃5a的寬度變窄。在這種情況下,與上述的實施方式相同,在上表面2,隨著離開前切削刃5a,依次設有一對前方隆起部22a、一對中間隆起部22b以及后方隆起部22c。另外,一對中間隆起部22b的頂部22b2比一對前方隆起部22a的頂部22a2以及后方隆起部22c的頂部22c2高。因此,能夠發(fā)揮與上述的實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0160]并且,在該結(jié)構(gòu)中,也可以構(gòu)成為,在將切削部I沿著一對橫側(cè)面4b研磨至立起面23的中途時,縮減前切削刃5a的寬度,并且使立起面23—側(cè)的研磨端部在俯視時相對于前切削刃5a傾斜。據(jù)此,對于被切削材料,除了利用前切削刃5a進行的切槽加工,還能夠利用一次切削加工的工序進行利用立起面23 —側(cè)的傾斜的研磨端部進行的倒角加工。
[0161]附圖標記說明
[0162]1:切削鑲刀
[0163]2:上表面
[0164]21:前刀面
[0165]21a:前側(cè)前刀面
[0166]21al:第一區(qū)域
[0167]21a2:第二區(qū)域
[0168]α 1:前角
[0169]21b:橫前刀面
[0170]α2:前角
[0171]21c:拐角前刀面
[0172]21h:平坦部
[0173]22:隆起部
[0174]22a:前方隆起部
[0175]β 1:上升角
[0176]Θ 1:傾斜角
[0177]22al:上端面
[0178]22a2:頂部
[0179]22b:中間隆起部
[0180]β2:上升角
[0181]Θ2:傾斜角
[0182]22b 1:上端面
[0183]22b2:頂部
[0184]22c:后方隆起部
[0185]22ca:上升部
[0186]β3:上升角
[0187]22c2:頂部
[0188]22d:副隆起部
[0189]β4:上升角
[0190]Θ4:傾斜角
[0191]22d2:頂部
[0192]23:立起面
[0193]y:上升角
[0194]24:邊界區(qū)域
[0195]26:裝配面(夾緊面)
[0196]3:下表面
[0197]4:側(cè)面
[0198]4a:前側(cè)面
[0199]4b:橫側(cè)面
[0200]4c:拐角側(cè)面
[0201]5:切削刃
[0202]5a:前切削刃
[0203]5b:橫切削刃
[0204]5c:拐角切削刃
[0205]6:貫通孔
[0206]1:切削部
[0207]I1:裝配部(夾緊部)
[0208]L冰平線
[0209]S:基準線
[0210]10:切削工具
[0211]11:刀夾
[0212]12:固定部件(螺釘)
[0213]100:被切削材料
【權利要求】
1.一種切削鑲刀,具備: 上表面; 側(cè)面,其具有前側(cè)面以及與所述前側(cè)面鄰接的一對橫側(cè)面;以及 前切削刃,其位于所述上表面和所述前側(cè)面的交線部, 所述上表面具有: 前側(cè)前刀面,其與所述前切削刃連續(xù),隨著離開所述前切削刃而向下方傾斜; 一對前方隆起部,其在俯視時位于離開所述前切削刃的位置,并且隨著離開所述前切削刃,該一對前方隆起部彼此的間隔變?。? 后方隆起部,其是俯視時比所述一對前方隆起部離開所述前切削刃的部位,并且在從所述前側(cè)面一側(cè)進行側(cè)視時,該后方隆起部位于所述一對前方隆起部之間的區(qū)域,且該后方隆起部具有隨著離開所述前切削刃而向上方傾斜的上升部;以及 一對中間隆起部,其至少一部分在俯視時位于所述一對前方隆起部與所述后方隆起部之間, 所述一對中間隆起部的頂部位于所述一對前方隆起部與所述后方隆起部之間,且比所述一對前方隆起部的頂部以及所述后方隆起部的頂部高。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切削鑲刀,其中, 在俯視時,所述前切削刃的垂線中的、通過所述一對主隆起部的頂部的第一垂線、通過所述一對中間隆起部的頂部的第二垂線、以及通過所述后方隆起部的頂部的第三垂線從所述前切削刃的兩端側(cè)朝向中央側(cè)依次設置。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切削鑲刀,其中, 所述一對中間隆起部彼此的間隔隨著離開所述前切削刃而變小。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切削鑲刀,其中, 在俯視時,相對于所述前切削刃的垂線、即通過所述一對前方隆起部的所述前切削刃一側(cè)的端部彼此的中點的基準線,所述一對中間隆起部的傾斜角比所述一對前方隆起部的傾斜角大。
5.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切削鑲刀,其中, 在俯視時,相對于所述前切削刃的垂線、即通過所述一對前方隆起部的所述前切削刃一側(cè)的端部彼此的中點的基準線,所述一對中間隆起部的傾斜角比所述一對前方隆起部的傾斜角小。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切削鑲刀,其中, 所述一對中間隆起部的上表面均呈平面狀。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切削鑲刀,其中, 所述一對中間隆起部的上表面均為水平面。
8.根據(jù)權利要求1?7中任一項所述的切削鑲刀,其中, 隨著離開所述前切削刃,所述一對前方隆起部以及所述一對中間隆起部向上方傾斜, 所述一對前方隆起部的上升角比所述一對中間隆起部的上升角小。
9.根據(jù)權利要求1?8中任一項所述的切削鑲刀,其中, 隨著離開所述前切削刃,所述一對中間隆起部向上方傾斜, 所述后方隆起部的所述上升部的上升角比所述一對中間隆起部的上升角小。
10.根據(jù)權利要求1?9中任一項所述的切削鑲刀,其中, 所述一對中間隆起部的頂部比所述前切削刃高。
11.根據(jù)權利要求1?10中任一項所述的切削鑲刀,其中, 所述前側(cè)前刀面中的位于所述一對前方隆起部之間的區(qū)域的前角比所述前側(cè)前刀面中的位于所述一對中間隆起部之間的區(qū)域的前角小。
12.根據(jù)權利要求1?11中任一項所述的切削鑲刀,其中, 所述后方隆起部的所述上升部位于比所述前側(cè)前刀面離開所述前切削刃的位置, 在俯視時,所述前側(cè)前刀面與所述后方隆起部的所述上升部的邊界區(qū)域位于所述一對中間隆起部之間。
13.根據(jù)權利要求1?12中任一項所述的切削鑲刀,其中, 在俯視時,所述一對前方隆起部與所述一對橫側(cè)面和所述上表面的交叉部連續(xù)。
14.一種切削工具,具備: 權利要求1?13中任一項所述的所述切削鑲刀;以及 裝配所述切削鑲刀的刀夾。
15.一種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具備以下工序: 使權利要求14所述的所述切削工具的所述前切削刃與進行旋轉(zhuǎn)的被切削材料接觸的工序;以及 使所述切削工具與所述被切削材料相分離的工序。
【文檔編號】B23B27/04GK104411431SQ201380035520
【公開日】2015年3月11日 申請日期:2013年7月26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7月26日
【發(fā)明者】井上善弘 申請人:京瓷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