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面632為凹面,其像側面634 為凸面,并皆為非球面,其像側面634具有一反曲點。
[0300] 第四透鏡6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面642為凹面,其像側面644 為凸面,并皆為非球面。
[0301] 第五透鏡6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面652為凹面,其像側面654 為凸面,并皆為非球面,其像側面654具有一反曲點。
[0302] 紅外線濾光片67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于第五透鏡650及成像面580間且不影響 光學成像系統(tǒng)的焦距。
[0303] 第六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中,第二透鏡620至第五透鏡650的焦距分別為f2、 €3、付汀5,其滿足下列條件 :|€2| + |€3| + |付|= 33.5491臟;|€1| + |朽丨 = 10.9113mm;W&|f2| + |f3| + |f4|>|fl| + |f5|。
[0304] 第六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中,第四透鏡640于光軸上的厚度為TP4,第五透鏡 650于光軸上的厚度為TP5,其滿足下列條件:TP4 = 1. 1936mm ;以及TP5 = 0. 4938mm。
[0305] 第六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中,第二透鏡620、第三透鏡630與第四透鏡640均為 正透鏡,其焦距分別為f2、f3以及f4,所有具有正屈折力的透鏡的焦距總和為ΣΡΡ,其滿足 下列條件 :ΣPP = f2+f3+f4 = 33.5491mm;以及f2パf2+f3+f4)=0.1012。藉此,有助于適 當分配第二透鏡620的正屈折力至其他正透鏡,以抑制入射光行進過程顯著像差的產生。
[0306] 第六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中,第一透鏡610與第五透鏡550的焦距分別為Π 以及f5,所有具有負屈折力的透鏡的焦距總和為ΣΝΡ,其滿足下列條件:ΣΝΡ = Π+Κ = -10. 9113mm;以及f5Afl+f5) = 0.3956。藉此,有助于適當分配第五透鏡的負屈折力至 其他負透鏡。
[0307] 請配合參照下列表十一以及表十二。
[0308] 表^^一、第六實施例透鏡數據
[0309]
[0310] 表十二、第六實施例的非球面系數
[0313]
[0314] 第六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 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0315] 依據表十一及表十二可得到下列條件式數值:
[0316]
[0317]
[0318] 雖然本發(fā)明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任何熟習此技藝 者,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內,當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當 視本案權利要求范圍所界定為準。
[0319] 雖然本發(fā)明已參照其例示性實施例而特別地顯示及描述,將為所屬技術領域具通 常知識者所理解的是,于不脫離本案權利要求范圍及其等效物所定義的本發(fā)明的精神與范 疇下可對其進行形式與細節(jié)上的各種變更。
【主權項】
1. 一種光學成像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 一第一透鏡,具有屈折力; 一第二透鏡,具有屈折力; 一第三透鏡,具有屈折力; 一第四透鏡,具有屈折力; 一第五透鏡,具有屈折力;以及 一成像面; 其中,該第一透鏡至該第五透鏡中至少一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并且該第五透鏡的物側 面及像側面皆為非球面,該第一透鏡至該第五透鏡的焦距分別為Π 、f2、f3、f4和f5,該光 學成像系統(tǒng)的焦距為f,該光學成像系統(tǒng)的入射瞳直徑為HEP,該第一透鏡物側面至該成像 面的距離為HOS,該第一透鏡物側面至該第五透鏡像側面于光軸上的距離為InTL,該第一 透鏡至該第五透鏡個別的物側面于光軸上的交點至其物側面的最大有效徑位置于光軸的 水平位移距離的絕對值總和為InRSO,該第一透鏡至該第五透鏡個別的像側面于光軸上的 交點至其像側面的最大有效徑位置于光軸的水平位移距離的絕對值總和為InRSI,InRSO 以及InRSI的總和為Σ I InRS |,其滿足下列條件:L2<f/HEP<3.5;(X5<H0S/ f^3. 0;0<Σ I InRS | /InTL ^ 3〇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該光學成像系統(tǒng)于結像時的TV 畸變?yōu)門DT,其滿足下列公式:| TDT |〈60%。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該光學成像系統(tǒng)于結像時的光 學畸變?yōu)?DT,其滿足下列公式:| 0DT | <50%。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該光學成像系統(tǒng)滿足下列公式: 0mm〈H0S < 17mm。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該光學成像系統(tǒng)的可視角度的 一半為HAF,其滿足下列公式:0deg〈HAF < 70deg。6.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該第五透鏡具有負屈折力。7.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該光學成像系統(tǒng)滿足下列公式: 0· 45 彡 InTL/HOS 彡 0· 9。8.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該多個具有屈折力的透鏡的厚 度總和為ΣΤΡ,其滿足下列條件:0. 45彡ΣΤΡ/InTL彡0. 95。9.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光圈,并且該光圈至該 成像面的距離為InS,其滿足下列公式:0. 5彡InS/HOS彡1. 1。10. -種光學成像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 一第一透鏡,具有屈折力; 一第二透鏡,具有屈折力; 一第三透鏡,具有屈折力; 一第四透鏡,具有屈折力; 一第五透鏡,具有屈折力;以及 一成像面; 其中,該第一透鏡至該第五透鏡中至少兩個透鏡的至少一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點,該 第一透鏡至該第五透鏡中至少一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并且該第五透鏡的物側面及像側面皆 為非球面,該第一透鏡至該第五透鏡的焦距分別為Π 、f2、f3、f4和f5,該光學成像系統(tǒng) 的焦距為f,該光學成像系統(tǒng)的入射瞳直徑為HEP,該第一透鏡物側面至該成像面的距離為 HOS,該第一透鏡物側面至該第五透鏡像側面于光軸上的距離為InTL,該第一透鏡至該第五 透鏡個別的物側面于光軸上的交點至其物側面的最大有效徑位置于光軸的水平位移距離 的絕對值總和為InRSO,該第一透鏡至該第五透鏡個別的像側面于光軸上的交點至其像側 面的最大有效徑位置于光軸的水平位移距離的絕對值總和為InRSI,InRSO以及InRSI的 總和為2|1111?|,其滿足下列條件 :1.2彡以冊?彡3.5;0.5彡!103/^彡3.0;0〈2| InRS | /InTL 彡 3〇11. 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該第三透鏡像側面于光軸 上的交點至該第三透鏡像側面的最大有效徑位置于光軸的水平位移距離為InRS32,該第 四透鏡物側面于光軸上的交點至該第四透鏡物側面的最大有效徑位置于光軸的水平位移 距離為InRS41,該第三透鏡與該第四透鏡之間于光軸上的距離為IN34,其滿足下列條件: 0<( | InRS32 | + | InRS41 | )/IN34^100〇12. 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該第四透鏡像側面于光軸 上的交點至該第四透鏡像側面的最大有效徑位置于光軸的水平位移距離為InRS42,該第 五透鏡物側面于光軸上的交點至該第五透鏡物側面的最大有效徑位置于光軸的水平位移 距離為InRS51,該第四透鏡與該第五透鏡之間于光軸上的距離為IN45,其滿足下列條件: 0彡(丨 InRS42 丨 + 丨 InRS51 丨)/IN45彡 100。13. 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該光學成像系統(tǒng)于結像 時的TV畸變與光學畸變分別為TDT與0DT,其滿足下列條件:| TDT |〈60%;以及 | 0DT | < 50%〇14. 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該光學成像系統(tǒng)的焦 距f與每一片具有正屈折力的透鏡的焦距fp的比值f/fp為PPR,其滿足下列條件: 〇· 5 彡 EPPR 彡 10〇15. 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該光學成像系統(tǒng)滿足下列條 件:0mm<Σ | InRS | < 10mm。16. 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該第四透鏡物側面于光軸上 的交點至該第四透鏡物側面的最大有效徑位置于光軸的水平位移距離為InRS41,該第四透 鏡像側面于光軸上的交點至該第四透鏡像側面的最大有效徑位置于光軸的水平位移距離 為InRS42,該第五透鏡物側面于光軸上的交點至該第五透鏡物側面的最大有效徑位置于光 軸的水平位移距離為InRS51,該第五透鏡像側面于光軸上的交點至該第五透鏡像側面的最 大有效徑位置于光軸的水平位移距離為InRS52,其滿足下列條件:0mm〈 | InRS41 | + | InR S42 I + I InRS51 I + I InRS52 I 彡 8mm。17. 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該光學成像系統(tǒng)滿足下列條 件:0〈( | InRS41 | + | InRS42 | + | InRS51 | + | InRS52 | )/InK2。18. 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該光學成像系統(tǒng)滿足下列條 件:0〈( | InRS41 | + | InRS42 | + | InRS51 | + | InRS52 | )/H0S<2。19. 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該光學成像系統(tǒng)中所有具有 正屈折力的透鏡的焦距總和為ΣΡΡ,其滿足下列條件:〇〈Π /ΣΡΡ彡0. 8。20. -種光學成像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 一第一透鏡,具有負屈折力; 一第二透鏡,具有正屈折力; 一第三透鏡,具有屈折力; 一第四透鏡,具有屈折力; 一第五透鏡,具有屈折力;以及 一成像面; 其中,該第一透鏡至該第五透鏡中至少兩個透鏡的至少一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點,該 第一透鏡的物側面及像側面皆為非球面,并且該第五透鏡的物側面及像側面皆為非球面, 該第一透鏡至該第五透鏡的焦距分別為£142、£3、付和£5,該光學成像系統(tǒng)的焦距為6該 光學成像系統(tǒng)的入射瞳直徑為ΗΕΡ,該光學成像系統(tǒng)的最大視角的一半為HAF,該第一透鏡 物側面至該成像面的距離為HOS,該第一透鏡物側面至該第五透鏡像側面于光軸上的距離 為InTL,該光學成像系統(tǒng)于結像時的光學畸變?yōu)镺DT并且TV畸變?yōu)門DT,該第一透鏡至該 第五透鏡個別的物側面于光軸上的交點至其物側面的最大有效徑位置于光軸的水平位移 距離的絕對值總和為InRSO,該第一透鏡至該第五透鏡個別的像側面于光軸上的交點至其 像側面的最大有效徑位置于光軸的水平位移距離的絕對值總和為InRSI,InRSO以及InRSI 的總和為2|1111?|,其滿足下列條件:1.2彡以冊?彡3.5;0.4彡|七&11(撤卩)|彡1.5 ; 0.5 彡 HOS/f 彡 2.5;| TDT 丨〈1.5%;| 0DT 丨彡 2.5% 以及 0〈Σ | InRS | /InTL 彡 3。21. 根據權利要求20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該第四透鏡像側面于光軸 上的交點至該第四透鏡像側面的最大有效徑位置于光軸的水平位移距離為InRS42,該第 五透鏡物側面于光軸上的交點至該第五透鏡物側面的最大有效徑位置于光軸的水平位移 距離為InRS51,該第四透鏡與該第五透鏡之間于光軸上的距離為IN45,其滿足下列條件: 0彡(丨 InRS42 丨 + 丨 InRS51 丨)/IN45彡 100。22. 根據權利要求20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該光學成像系統(tǒng)滿足下列公 式:0mm〈H0S < 17mm。23. 根據權利要求20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該第四透鏡物側面于光軸上 的交點至該第四透鏡物側面的最大有效徑位置于光軸的水平位移距離為InRS41,該第四透 鏡像側面于光軸上的交點至該第四透鏡像側面的最大有效徑位置于光軸的水平位移距離 為InRS42,該第五透鏡物側面于光軸上的交點至該第五透鏡物側面的最大有效徑位置于光 軸的水平位移距離為InRS51,該第五透鏡像側面于光軸上的交點至該第五透鏡像側面的最 大有效徑位置于光軸的水平位移距離為InRS52,其滿足下列條件:0mm〈 | InRS41 | + | InR S42 I + I InRS51 I + I InRS52 I 彡 8mm。24. 根據權利要求23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該光學成像系統(tǒng)滿足下列條 件:0〈( | InRS41 I + I InRS42 I + I InRS51 I + I InRS52 I )/InK2。25. 根據權利要求23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該光學成像系統(tǒng)還包括一光 圈以及一影像感測元件,該影像感測元件設置于該成像面,并且該光圈至該成像面的距離 為InS,其滿足下列公式:0· 5彡InS/HOS彡1. 1。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光學成像系統(tǒng),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以及第五透鏡。第一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可為凸面。第二透鏡至第四透鏡具有屈折力,前述各透鏡的兩個表面皆為非球面。第五透鏡可具有負屈折力,其像側面可為凹面,其兩個表面皆為非球面,其中第五透鏡的至少一表面具有反曲點。當滿足特定條件時,可具備更大的收光以及更佳的光路調節(jié)能力,以提升成像質量。
【IPC分類】G02B13/00
【公開號】CN105700116
【申請?zhí)枴緾N201510917069
【發(fā)明人】唐乃元, 張永明
【申請人】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6月22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10日
【公告號】US2016017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