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照相機模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照相機模塊{Camera module}。
背景技術:
以往的移動通信終端以接收、發(fā)送語音為主,近來的移動通信終端不僅接收、發(fā)送語音,還成為了照相機、錄像機、TV、藍牙、指紋識別、游戲機、DMB(數(shù)字多媒體廣播)等“數(shù)字多媒體設備的寵兒”。在多種功能中,照相機攝影功能是隨著使用者希望在任何情況下均能拍攝照片的要求的增大,而在始終隨身攜帶的移動通信終端中加裝了照相機模塊。于是,使用者可以利用移動通信終端,輕松地拍攝照片,但使用者在拍攝照片時,照相機模塊與被攝體的距離有時會較遠(大約30cm以上),有時會較近(大約30cm以下),即,所謂微距攝 影。為了在如上所述的每種情況下均將焦點對準被攝體,數(shù)碼相機(Digital camera)是使由多個鏡頭構成的鏡頭組相對移動,對準焦點。但是,小型通信設備中使用的照相機模塊為了具有與數(shù)碼相機相似的結構,體積或大小必須加大,但這將發(fā)生有悖于希望產品更薄(slim)、更小型化的趨勢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用于解決如上問題,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照相機模塊,其結構得到改進,可由使用者手動操作操作部,能夠進行微距攝影。為達成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照相機模塊包括鏡頭部,用于拍攝被攝體,在上面中央形成曝光部,內置至少一個鏡頭;外殼,以螺紋方式結合于上述鏡頭部的外面,以使上述鏡頭部能夠升降;以及操作部,固定于上述鏡頭部的上面,隨著相對于上述外殼的左右旋轉而使上述鏡頭部升降,從而變更焦距,能夠微距攝影。其中,在上述鏡頭部的外面,形成第I螺紋部,在上述外殼上,形成與上述第I螺紋部通過螺絲結合的第2螺紋部。其中,上述第I及第2螺紋部分別形成多個列的螺紋。其中,主體部,呈環(huán)狀,固定于上述鏡頭部;凸出部,在上述主體部的一側,使上述操作部旋轉。其中,上述鏡頭部還具備結合凸起,在上述曝光部的相鄰處凸出,呈鋸齒狀,以便插入上述操作部的中央孔。其中,上述結合凸起在上述操作部的孔內,利用粘合物質粘合。其中,在上述外殼的外面,形成固定座;上述凸出部在旋轉上述鏡頭部時,上述凸出部的一側被上述固定座支撐,防止上述鏡頭部相對于上述外殼過度旋轉。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具有使用者可手動操作照相機模塊,拍攝位于近處的被攝體的效果,轉換照相機模塊的焦距不需要另外的驅動裝置,具有可以節(jié)省成本及實現(xiàn)小型化的效果。
圖I是顯示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的照相機模塊的立體圖。圖2是顯示圖I所示照相機模塊組裝狀態(tài)的立體圖。圖3是關于圖2所示照相機模塊的俯視圖。圖4是用于說明把圖3所示照相機模塊轉換為微距攝影的過程的俯視圖。<附圖主要符號簡要說明>110..操作部112. 凸出部 120. 鏡頭部122 第I螺紋部123 結合凸起124 曝光部130..外殼131..第2螺紋部132 第I固定座133 第2固定座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例。圖I是顯示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的照相機模塊的立體圖。如圖I所示,照相機模塊100包括鏡頭部120、外殼130及操作部110。鏡頭部120在上面中央形成曝光部124,以便拍攝被攝體。而且,在鏡頭部120的外面,形成第I螺紋部122。這種鏡頭部120在鄰近曝光部124之處帶有結合凸起123,結合凸起123以鋸齒狀形成,凸出既定的厚度,插入操作部110的中央孔。其中,結合凸起123之所以呈鋸齒狀,是為了當把后述的操作部110結合于鏡頭部120時,結合凸起123利用粘合物質與在操作部110內部形成的環(huán)結合后,使多余的粘合物質插入結合凸起123圓周的鋸齒之間。另一方面,作為粘合物質,可以使用通常的粘合物質,因此,不限定于特定物質。這種鏡頭部120在內部內置至少一個以上的鏡頭。通常的鏡頭部120包括多個鏡頭,具有對準焦距或光學變焦(Optical zoom)功能。這種鏡頭部120的諸如焦距控制或光學變焦的驅動機制可由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員體現(xiàn),因而省略詳細說明。就外殼130而言,在外殼130的內面形成第2螺紋部131,以便以螺紋方式與在前述鏡頭部120的外面形成的第I螺紋部122結合。于是,外殼130由第I及第2螺紋部(122,131)以螺紋方式結合,鏡頭部120可以上升或下降。這種第I及第2螺紋部(122,131)分別按既定間隔形成多個列的螺紋。在如此以多個列形成第I及第2螺紋部(122,131)后,第I螺紋部122與第2螺紋部123之間的結合與以一列形成的螺紋之間的結合相比,具有實現(xiàn)空隙最小化、結合堅固的效果,另一方面,具有能夠迅速地控制鏡頭部120的升降的效果。而且,在外殼130的外面,帶有多個固定座(132,133),對固定座(132,133)的詳細說明將在后面敘述。操作部110帶有固定于鏡頭部120的環(huán)狀的主體部111,在主體部111的一側帶有使操作部110旋轉的凸出部112,凸出部112包裹住外殼130外面的一部分。這種凸出部112在旋轉鏡頭部120時,凸出部112的一側被外殼130上帶有的固定座(132,133)支撐,防止鏡頭部120相對于外殼130過度旋轉。如上所述,操作部110被固定于鏡頭部120的上面。其中,鏡頭部120的結合凸起123插入在操作部110的主體部111上形成的環(huán)后,可以利用粘合物質固定。這種操作部110的環(huán)直徑優(yōu)選比鏡頭部120的結合凸起123直徑略大,以便在與結合凸起123結合時,使多余的粘合物質插入操作部110與結合凸起123之間進行粘合,以便使設置好的焦距不發(fā)生變化。隨著操作部110如此固定于鏡頭部120,如果使用者相對于外殼130手動左右旋轉操作部110,則第I螺紋部122借助第2螺紋部131使鏡頭部120升降,從而可以變更焦距。于是,使用者可以利用照相機模塊100進行微距攝影。如上所述的照相機模塊100的組裝過程如下,組裝的狀態(tài)如圖3所示。利用第I螺紋部122和第2螺紋部131,以螺紋方式把鏡頭部120結合于外殼130后,相對于外殼130旋轉鏡頭部120,假定在本實施例中,使用者一般拍攝的鏡頭與被攝體的距離為30cm,那么,使焦距對準30cm。然后,操作部110利用粘合物質粘合固定于鏡頭部120的上面,使外殼130的固定座132 —側與操作部110的凸出部112 —側相互接觸并受到支撐地固定后,照相機模塊100的組裝完成。 下面針對如上構成的照相機模塊(100),參照圖3及圖4,簡要說明將照相機模塊100從標準攝影轉換為微距攝影的過程。其中,標準攝影假定被攝體與鏡頭的距離為30cm以上,微距攝影假定被攝體與鏡頭的距離為30cm以下。另外,夕卜殼130的固定座(132,133)雖然是同一構件,但為了說明的便利,根據(jù)位置分成第I固定座132和第2固定座133進行說明。首先,當使用者利用照相機模塊100進行標準攝影時,如圖3所示,操作部110的凸出部112的一側處于貼緊外殼130的第I固定座132的組裝狀態(tài)。在組裝照相機模塊100時,組裝得可以進行標準攝影,因此無需追加的操作,便可以拍攝被攝體。然后,當使用者利用照相機模塊100進行微距攝影時,如圖4所示,如果使用者旋轉凸出部112,則凸出部112的另一側貼緊外殼130的第2固定座133。這樣一來,如果使用者利用操作部110,相對于外殼130旋轉鏡頭部120,則焦距被縮短,可以拍攝被攝體與鏡頭的距離為30cm以下的微距狀態(tài)。本實用新型雖然是就特定實施例進行圖示及說明的,但是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很容易理解在不脫離由權利要求書表述的實用新型思想及領域的限度內,可以進行多種改造及變化。
權利要求1.一種照相機模塊,其特征在于,包括 鏡頭部,用于拍攝被攝體,在上面中央形成曝光部,內置至少一個鏡頭; 外殼,通過螺絲結合于上述鏡頭部的外面,以使上述鏡頭部能夠升降; 以及 操作部,固定于上述鏡頭部的上面,隨著相對于上述外殼的左右旋轉而使上述鏡頭部升降,從而變更焦距,能夠微距攝影。
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照相機模塊,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鏡頭部的外面,形成第I螺紋部,在上述外殼上,形成與上述第I螺紋部通過螺絲結合的第2螺紋部。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照相機模塊,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I及第2螺紋部分別形成多個列的螺紋。
4.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照相機模塊,其特征在于,上述操作部具備 主體部,呈環(huán)狀,固定于上述鏡頭部;凸出部,在上述主體部的一側,使上述操作部旋轉。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照相機模塊,其特征在于 上述鏡頭部還具備結合凸起,在上述曝光部的相鄰處凸出,呈鋸齒狀,以便插入上述操作部的中央孔。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照相機模塊,其特征在于 上述結合凸起在上述操作部的孔內,利用粘合物質粘合。
7.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照相機模塊,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外殼的外面,形成固定座; 上述凸出部在旋轉上述鏡頭部時,上述凸出部的一側被上述固定座支撐,防止上述鏡頭部相對于上述外殼過度旋轉。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照相機模塊。本實用新型包括鏡頭部,用于拍攝被攝體,在上面中央形成曝光部,內置至少一個鏡頭;外殼,以螺紋方式結合于鏡頭部的外面,以使鏡頭部能夠升降;以及操作部,固定于鏡頭部的上面,隨著相對于外殼的左右旋轉而使鏡頭部升降,從而變更焦距,能夠微距攝影。因此,本實用新型具有使用者可手動操作照相機模塊,拍攝位于近處的被攝體的效果,轉換照相機模塊的焦距不需要另外的驅動裝置,具有可以節(jié)省成本及實現(xiàn)小型化的效果。
文檔編號G03B13/32GK202615093SQ20122025976
公開日2012年12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4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6月4日
發(fā)明者徐普鴻, 沈賢順 申請人:美細耐斯(上海)電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