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光學連接結構以及光學連接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連接光傳輸介質彼此或連接光傳輸介質與光學零件的光學連接結構以及使之形成的光學連接方法。
背景技術:
作為光纖連接方法,通過將光纖彼此或將插入了光纖的金屬箍對接,一般常采用物理連接方法。作為這種情況下的例子可以舉出機械連結、光纖連接器等,而一般在永久連接的情況下是機械連結、而且在頻繁進行連接拆卸的情況下是光纖連接器有效并廣為利用。這兩者都是通過在光纖端面沿軸向施以擠壓壓力,使之物理連接,而在光纖連接器的情況下,一般來說由于光纖又脆又弱,因此插入到光纖金屬箍內保護,以實現(xiàn)光纖端面的物理接觸。
在該物理方法連接中,光纖的定位精度或端面形狀大為影響連接特性。例如,如果端面的角度偏移或端面形狀粗糙,則由于在對接的光纖端部之間空氣流入,在連接端面上菲涅耳反射變大,因此發(fā)生連接損失增大的問題。
作為該問題的解決方法,迄今為止,進行有各種各樣的研究。作為其一,例如可舉出對光纖的端面或對光纖的端面與金屬箍進行高度研磨處理的方法。但研磨處理需要很多時間和經費,作為廣泛應用的連接方法是有問題的,因此,其方法改善成了大課題。
還有,還研究了不需要研磨工序而在依舊切割的狀態(tài)下連接光纖的方法。作為其方法之一,提出了使具有與光纖芯相同或近似的折射率的液狀或潤滑脂狀的折射率調整劑介于光纖連接端面之間來連接的方法。這一方法是將折射率調整劑涂敷在光纖端面上并對接光纖的,由此,防止空氣侵入連接端面,避免因空氣而產生的菲涅耳反射,降低連接損失。但在該方法中,作為折射率調整劑一般使用硅酮類或石蠟類的液狀或潤滑脂狀的材料,因而在面積非常小的光纖端面上涂敷一定量的折射率調整劑是非常困難的。而且,如果過量涂敷折射率調整劑,則連接部周圍的污染或由此引起的塵埃附著成問題。再有,由于這一方法所采用的折射率調整劑一般具有容易流動的性質,因而從連接部流出,不容易得到光學上的穩(wěn)定性。再有,如果利用液狀或潤滑脂狀的折射率調整劑使光纖可裝卸,則因為每次裝卸時都要擦拭折射率調整劑或要再次進行涂敷一定量的作業(yè),因此,發(fā)生了花費很多時間而作業(yè)效率低的問題。
對此,探討使用固態(tài)折射率調整劑的方法。例如,提出了將透明的調整材料薄膜不通過粘接層、粘接材料層而直接密合到光纖端面地安裝的結構的方法(專利文獻1特許第2676705號公報);或使具有與芯的折射率相近的折射率的柔軟的光透過體或彈性體介于光纖芯的連接端部的結構的方法(專利文獻2特開2001-324641號公報以及專利文獻3特開平05-34532號公報)。但在前者,難以調節(jié)用于密合到調整材料薄膜的光纖的擠壓壓力,而且如果擠壓壓力過大,則光纖有可能裂開或產生缺口;在后者,也是單憑彈性體的彈性得不到充分的密合性,結果存在擠壓壓力過大的危險。還有,由于兩者不能維持光纖的連接時的固定狀態(tài),因此,容易受由于折射率調整部件的機械方面或熱方面的因素而膨脹、收縮所帶來的影響,因而要保持時常穩(wěn)定的連接形式困難。
還有,在以往采用的液狀或潤滑脂狀的折射率調整劑或固態(tài)折射率調整部件中,由于不能維持光纖連接時的固定狀態(tài),因此,容易受由于機械方面或熱方面的因素而膨脹、收縮所帶來的影響,因而要保持時常穩(wěn)定的連接形式困難。具體來講,由于機械振動或膨脹收縮,光纖間隔微小地變化,因此,在使用液狀或潤滑脂狀的折射率調整劑時,出現(xiàn)過折射率調整劑從其縫隙里流出的現(xiàn)象。還有,在使用固態(tài)折射率調整部件時,由于折射率調整部件與光纖端面間容易脫離掉,出現(xiàn)了空氣流入光纖之間的縫隙里、夾雜氣泡、降低光學性能的危險。
另外,提出了在光纖連接部的一面粘貼涂有粘接材料的電介質膜的方法(專利文獻4特開昭55-153912號公報)。根據該方法,為了使電介質膜的一面具有粘接性,雖然可以提高與一側光纖之間的密合性以及保持力,而另一側的密合力不充分,如上所述那樣,出現(xiàn)了光纖破損的危險。還有,由于是由粘接層和電介質膜構成的2層結構,在各層的界面上也發(fā)生反射,出現(xiàn)了發(fā)生連接損失的問題。更有,由于粘接層是薄膜,粘接材料層表面的強度弱,出現(xiàn)了在對接的光纖端面等因其毛刺容易劃破等問題。
再有,作為使具有折射率調整性的部件(氧化膜)設置成密合在光傳輸介質上的方法,提出了通過從光纖芯端面入射激光,在光輸出端面因激光而形成熱氧化膜的方法(專利文獻5特開平05-157935號公報)。此時,由于隨激光強度調節(jié)或氧化膜的原材料的供給量以及氧化膜原料液體的溫度,氧化膜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因此,調節(jié)到規(guī)定的狀態(tài)困難、生產效率低。還有,需要使用將液狀原材料氣化并送入反應室的裝置,設備所需費用引起了成本提高。
發(fā)明內容
如上述那樣,在現(xiàn)有的、通過對光纖施加擠壓壓力對接光纖端面彼此而連接的方法以及利用折射率調整劑的方法中,存在著如上所述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方案,而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比以往提出的技術方案結構更簡單,在密合的狀態(tài)下保持光纖,能夠更簡便地安裝、拆卸并可實現(xiàn)光學穩(wěn)定性良好的連接的光學連接結構以及光學連接方法。
本發(fā)明者等人,經探討研究發(fā)現(xiàn)通過使用固態(tài)粘接性連接材料,能夠非常簡單地進行在光纖等的光傳輸介質彼此之間或在光傳輸介質與光學零件之間的光學連接,以至完成本發(fā)明。
即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具有折射率調整性的固態(tài)粘接性連接部件以單層的狀態(tài)密合并介于互相面對的光傳輸介質端面之間或在光傳輸介質的端面和光學部件之間。
再有,在本發(fā)明中,用語「固態(tài)粘接性連接部件」是指在常溫、靜止狀態(tài)下,不流動而保持規(guī)定的形狀的粘接性連接部件。
在本發(fā)明中,粘接性連接部件的、在連接部中連接后的厚度,即介于互相面對的光傳輸介質端面之間或光傳輸介質的端面和光學零件之間的粘接性連接部件的厚度,以50μm或其以下為宜。還有上述粘接性連接部件的粘接保持距離,以10μm或其以上為宜。還有,上述粘接性連接部件,以由硅酮樹脂或丙烯酸樹脂構成為宜。
在本發(fā)明中,上述光傳輸介質,從與上述粘接性連接部件相接觸的端面中心到該站接性連接部件的周緣部之間的距離的最小值D和該光傳輸介質的半徑R之間,以滿足R<D≤60R的關系為宜。還有,上述粘接性連接部件,其周緣部被支撐部件支撐著亦可。
在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結構的具體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光學連接結構,在具有互相面對的芯的光傳輸介質之間或在具有芯的光傳輸介質與光學零件之間夾著具備折射率調整性的、由單層構成的粘接性連接部件,而且當從光傳輸介質的芯的中心到粘接性連接部件的周緣部之間的距離的最小值設為D1、最大值設為D2、光傳輸介質的半徑設為R、光傳輸介質的芯的半徑設為r時,滿足D1≥r,且D2≤1.5R。
在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結構的其他具體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光學連接結構是使至少具有一個光纖排列孔并在該光纖排列孔內固定了光纖的一對金屬箍彼此或包含該金屬箍的一對插銷彼此夾著具有折射率調整性的固態(tài)粘接性連接部件對接而形成光學連接,作為該粘接性連接部件,使用由單層構成的薄片狀粘接材料。
此時,可具備有使上述金屬箍彼此或上述插銷彼此對位的部件。還有,用于進行上述對位的部件為開口套筒,在其開口套筒內部,金屬箍彼此或插銷彼此夾著上述粘接性連接部件對接亦可。
還有,在上述光學連接結構中,用于對位的部件為導向栓,上述金屬箍或插銷具有導向栓孔,通過將導向栓插入互相面對的導向栓孔內而進行金屬箍或插銷的對位亦可。
還有,在本發(fā)明的上述光學連接結構中,上述金屬箍或插銷安裝于適配器上,上述固態(tài)粘接性連接部部件保持在適配器內部,而且金屬箍彼此之間或插銷彼此之間在適配器內部夾著粘接性連接部件對接而實現(xiàn)光學連接著亦可。此時,粘接性連接部件可以單獨保持在適配器上,或粘接性連接部件以被支撐部件支撐的狀態(tài)保持在適配器上亦可。
在本發(fā)明的上述光學連接結構中,粘接性連接部件可由支撐部件支撐,而且支撐著粘接性連接部件的上述支撐部件安裝于開口套筒內部亦可。還有,支撐著粘接性連接部件的支撐部件,可由圓筒狀部件構成,而且在該圓筒狀部件的一端支撐有粘接性連接部件,圓筒狀部件的另一端嵌合于上述金屬箍或適配器上亦可。
在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結構的其他具體的實施方式中,光學連接結構至少具備一對光傳輸介質、具有排列槽的排列部件、具有折射率調整性的自由地變形的固態(tài)粘接連接部件以及支撐該粘接性連接部件的支撐部件,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排列部件的排列槽內,至少使一對光傳輸介質的端面互相面對地放置,在上述光傳輸介質之間的排列槽上部放置支撐部件,夾著粘接性連接部件至少一對光傳輸介質被光學連接。
在上述光學連接結構中,在上述排列部件上沿與排列槽交叉的方向設置有用于放置支撐部件的槽亦可。還有,在上述光學連接結構中,支撐部件至少具有一個凸起部,而且排列部件至少具有一個孔亦可。此時,能夠在排列部件的孔內插入支撐部件的凸起部而固定,并能夠將支撐部件放置在排列槽的上部。
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方法的第1實施方式是,通過使用光傳輸介質以及光學零件和具有折射率調整性的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而連接光傳輸介質的端面彼此或光傳輸介質的端面和光學零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互相面對的光傳輸介質的端面之間或在光傳輸介質的端面和光學零件之間配置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的工序;移動一側光傳輸介質的端面直到密合到粘接性連接部件為止的工序;進一步移動該一側的光傳輸介質的端面直到上述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伴隨變形而密合到另一側的該光傳輸介質或光學零件上為止的工序。
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方法的第2實施方式,其特征在于,具有通過將光傳輸介質的端面擠壓到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并使之在依舊密合的狀態(tài)下,使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相對光傳輸介質沿光傳輸介質的軸方向相對移動,將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的一部分在附著到端面上的狀態(tài)下切開的工序;以及使端面上附著有固態(tài)粘接性連接部件的光傳輸介質與其他光傳輸介質或與光學零件相結合的工序。此時,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可支撐于端面處理部件。還有,上述端面處理部件可具有用于插入光傳輸介質的貫通孔,并在端面處理部件的一端,堵住貫通孔地粘貼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亦可。
關于上述光學連接方法,作為光傳輸介質,以使用了除去端部的包覆并切割的光纖的情況作為例子更具體地說明。首先,直到光纖端部密合到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為止使光纖相對于粘接性連接部件相對移動,接著,使光纖進一步沿軸方向移動,由此,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的一部分在附著在光纖端面的狀態(tài)下被切開,粘接性連接部件粘貼在光纖端面而進行光纖端面處理。在這種方法中,只通過光纖的移動,就能使粘接性連接部件容易粘貼在光纖端部上,而且無需使用復雜的裝置或高額的設備。接著,使端面處理完畢的光纖與其他光纖或與其他光學零件對接而光學結合,并制作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結構。
再有,在本說明書中,所謂「使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相對于光傳輸介質沿光傳輸介質的軸方向相對移動」是指無論移動粘接性連接部件以及光纖中任何一個都可以。還有,其移動速度或移動距離只要適宜地選擇使用即可。
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方法的第3實施方式是使用至少一對光傳輸介質、具有排列槽的排列部件、具有折射率調整性且自由地變形的固態(tài)粘接性連接部件以及支撐它的支撐部件形成光學連接結構的光學連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具備在上述排列部件的排列槽內至少使一對光傳輸介質的端面互相面對地放置的工序;在互相面對的光傳輸介質之間的排列槽的上面放置支撐可自由變形的固態(tài)粘接性連接材料的支撐部件的工序;以及將相互面對的光傳輸介質夾著上述粘接性連接部件對接而進行光學連接的工序。
首先,對于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結構進行說明。作為本發(fā)明所使用光傳輸介質,除了上述的光纖之外可舉出光波導等,其種類并未特別限定,只要能傳輸光則無論采用何種介質都可以。還有,對光纖也無任何限定,只要按其用途適當選擇即可。例如,可以使用由石英、塑料等材料組成的光纖,使用多孔光纖亦可。還有,作為光波導,可利用聚酰亞胺光波導、PMMA光波導以及環(huán)氧光波導等。再有,即使所使用的兩個光傳輸介質的種類不同,也因固態(tài)粘接性連接部件的潤濕性而密合,因此,可穩(wěn)定連接。還有,即使是不同外徑的光傳輸介質,只要芯的直徑相同,可適用本發(fā)明。再有,對于光纖的條數、光波導的張數也不做任何限定,也可使用由多條光纖構成的光纖帶的芯線。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與光傳輸介質光學連接的光學零件,可舉出光學透鏡、濾光器等,關于其種類不做特別限定。光學透鏡可舉出例如,具有兩凸、兩凹、凹凸、平凸、非球面等各種各樣形狀的、或準直透鏡、圓柱透鏡等;作為濾光器可舉出例如,除了一般光通信用濾光器以外,還有多層膜濾光器或聚酰亞胺濾光器等。
本發(fā)明所用的固態(tài)粘接性連接部件在與光傳輸介質或光學零件相接觸時,只要是靠適當的膠粘性能夠密和到光傳輸介質的端部的部件即可。理想的是使用在與光傳輸介質之間具有裝卸性,而且不發(fā)生凝聚破壞,并在拆卸時不附著在光傳輸介質上的粘接性材料。具體來講,可使用高分子材料,例如,丙烯酸系、環(huán)氧系、乙烯樹脂系、硅酮系、橡膠系、尿烷系、異丁烯系、尼龍系、雙酚系、丁二醇系、聚酰亞胺系、氟化環(huán)氧系、氟化丙烯酸系等各種粘接材料。其中,從耐環(huán)境性、粘接性以及其他方面考慮,最好使用硅酮系以及丙烯酸系粘接材料。再有,雖然根據材料也有構成多孔結構的,但連接時,通過對粘接性連接材料施加適當的擠壓壓力而壓縮粘接性連接部件,可消除空氣,不會影響光損失。
本發(fā)明所用的所謂硅酮粘接材料是指主鏈骨架由Si-O-Si結合(硅氧烷)構成的粘接材料,是由硅酮橡膠或硅酮樹脂構成。那些粘接材料在有機溶劑中溶解的狀態(tài)下經涂敷固化或成膜。硅酮橡膠的主聚合物為直鏈狀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包含將甲基的一部分用苯基或丙烯基置換的化合物。還有,硅酮樹脂使用了分子量為3000~1萬左右的、具有三維結構的樹脂,在橡膠系粘接材料方面起著作為被賦予粘接性能的樹脂的作用。再有,在硅酮粘接劑里可添加交聯(lián)劑、軟化劑、粘接調整劑以及其他添加劑而調節(jié)粘接力、潤濕性,或賦予耐水性、耐熱性亦可。
硅酮系粘接材料具有耐熱保持力良好、即使在高溫、低溫狀態(tài)下粘接力也良好的特點。因此,在使硅酮系粘接劑介于兩個光傳輸介質之間或光傳輸介質與光學零件之間的光學連接結構中,即使在高溫環(huán)境(~250℃)下、或在低溫環(huán)境(~-50℃)下連接部也保持密合,能夠始終保持穩(wěn)定的連接狀態(tài)。還有,即使在經歷了高溫后,也不硬化不變黃,并且能夠良好地從被粘附體剝下。還有,硅酮系粘接材料其絕緣性、耐藥品性、耐氣候性、耐水性優(yōu)良,即使對于廣范圍的材料,例如,對于由氟樹脂制作的塑料光纖或包層由氟樹脂包覆的光纖等也能密合。還有,即使對于光波導或光學零件、即使對于以氟化聚酰亞胺等樹脂為基底的零件,也顯示粘接性,因而可有效使用。
本發(fā)明所用的丙烯酸系粘接材料是指,其基本結構以丙烯酸的碳原子數為2~12的烷基酯或甲基丙烯酸的碳原子數為4~12的烷基酯作為主要單體而構成的聚合物。具體來講可以列舉出,例如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異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月桂醇酯、丙烯酸芐酯等丙烯酸的烷基酯類,以及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異丁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醇酯、甲基丙烯酸芐酯等甲基丙烯酸的烷基酯類。還有,作為與這些主要單體共聚的單體,可以舉出,例如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醋酸乙烯酯、丙烯腈、甲基丙烯腈、丙烯酰胺、苯乙烯等。
還有,為了賦予密合到光傳輸介質所需的凝聚力,在丙烯酸粘接材料上可使之具有交聯(lián)結構。為此,可以少量共聚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羥乙酯、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等具有官能團的單體。通過調節(jié)它們的組成以及比率,能夠容易改變粘接性、凝聚性、膠粘性等。作為具有官能團的單體的具體例子有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等的一元羧酸、順丁烯二酸(馬來酸)、反丁烯二酸(富馬酸)、順式甲基丁烯二酸(甲基馬來酸)、戊烯二酸、甲叉丁二酸(衣康酸)等多元羧酸以及他們的酸酐等含有羧基的單體、(甲基)丙烯酸2-羥基丙酯、(甲基)丙烯酸3-氯-2羥基丙酯、二甘醇單(甲基)丙烯酸酯、N-羥甲基丙烯酰胺、N-羥甲基甲基丙烯酰胺等含有羥基的單體;以及二甲基氨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叔丁基氨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酰胺等含有氨基的單體。
在丙烯酸粘接材料中有在制造時作為溶劑使用水的乳膠系粘接材料;有使用有機溶劑的溶劑系粘接材料,而在本發(fā)明中,以使用溶劑系粘接材料為宜,這是因為溶劑系粘接材料耐水性優(yōu)良并可以形成透明的粘接材料覆膜。溶劑系粘接材料是通過,例如在甲苯、二甲苯等芳烴類;或在醋酸乙酯、醋酸丁酯等酯類以及甲乙酮、甲基異丁基酮、環(huán)己烷等酮類等的有機溶劑中,使單體進行自由基聚合,或在乳化劑存在的情況下使單體的乳化水分散體系進行乳液聚合而合成。
對于光學連接零件,重要的是光通過連接部,因此,丙烯酸系粘接材料必需是透明性優(yōu)良的材料,所使用的波長即可見光以及在近紅外領域中的光透射率以85%或其以上為宜。丙烯酸系粘接劑是通過調整交聯(lián)劑或固化劑能夠較易得出透明性的材料。更為理想的是,在所使用的波長中,以光透射率為90%或其以上的波長為宜。
丙烯酸系粘接材料,不僅對玻璃或塑料密合良好而且耐水性、耐藥品性也很優(yōu)良,在使之介于兩個光傳輸介質之間或光傳輸介質與光學零件之間的光學連接結構中,能夠保持連接部的密合并始終能夠保持穩(wěn)定的連接狀態(tài)。還有,由于在0℃~80℃的溫度范圍內具有良好的粘接力,能夠在通常的外部氣溫環(huán)境下使用。還有,由于耐氣候性也很良好,不易發(fā)生對橡膠系易發(fā)生的紫外線劣化現(xiàn)象,因此,在使用中不硬化也不變黃,可從被覆體良好地剝離。另外,具有價格便宜的優(yōu)點。
在本發(fā)明中使用的固態(tài)粘接性連接部件,可以是將上述粘接材料薄膜化的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并且也可以是在靜止狀態(tài)下不流動、保持規(guī)定的形狀而自由地變形的粘接性連接部件。在本發(fā)明中,當固態(tài)粘接性連接部件為薄片狀粘接性連接材料時,其形狀不做特別限定,配合連接部周圍的環(huán)境或產品規(guī)格適當選擇即可。例如,可以具有圓形、橢圓形、四邊形、三角形等形狀。還有,關于薄片狀連接部件的尺寸,將在后面敘述。
用于本發(fā)明的固態(tài)粘接性連接部件,有必要在光傳輸介質之間以及在光傳輸介質和光學零件之間具有折射率調整性。在這種情況下的折射率調整性是指,粘接性連接部件的折射率與光傳輸介質以及與光學零件的折射率的近似程度。用于本發(fā)明的粘接性連接部件的折射率,只要與光傳輸介質以及光學零件的折射率相近,則不做特別限定,而從由回避菲涅耳反射而導致的傳輸損失方面考慮,那些折射率的差以在±0.1以內為宜;以在±0.5以內為更適宜。再有,在光傳輸介質與光學零件的折射率之差較大時,光傳輸介質和光學零件的折射率的平均值與粘接性連接零件的折射率以在上述范圍內為宜。
在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部件中,在光傳輸介質的端面之間或在光傳輸介質的端面和光學零件之間介入的粘接性連接部件的厚度,雖然依賴于對接時的擠壓壓力,而理想的是50μm或其以下,更理想的是20μm或其以下。如果對接以后的厚度比50μm大,則因為對接了的光傳輸介質的間隔過大而光損失增大,所以有時不適合做光傳輸用的連接結構。這種情況在光傳輸介質和光學零件之間也相同。
粘接性連接部件的更換,例如在其表面附著有塵埃時進行即可。還有,更換前為了防止異物混入,可以在粘接性連接部件的一面或在兩面粘貼保護膜。再有,通過將光傳輸介質前端部對準粘接性連接部件擠壓或擦蹭幾次,使附著在光傳輸介質端部上的異物或塵埃附著到粘接材料上以后更換站接性連接部件,則也可作為光傳輸介質的清掃手段而利用。
本發(fā)明具有以下效果。
在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結構中,由于固態(tài)粘接性連接部件是單一的層結構,因此,結構簡單且不產生光反射。還有,從液狀折射率調整劑可知的、關于折射率調整劑浸入多孔光纖的孔穴部以及由此對光纖傳輸特性帶來的不良影響,在粘接性連接部件中是絕對不可允許的。還有,由于粘接性連接部件是固態(tài),因此,不易發(fā)生在連接部周圍流淌擴散而引起的污染或塵埃附著,從而提高操作性。還有,由于能夠使之僅在光傳輸介質端面上密合,因此,不污染周圍,也不被周圍污染。再有,用于本發(fā)明的固態(tài)粘接性連接部件,由于通過接觸粘貼在光傳輸介質的端面,因此,無需新設保護粘接性連接部件的特別的支撐機構或結構物,以簡單的支撐部件就可以支撐,可實現(xiàn)省空間化。還有,由于固態(tài)粘接性連接部件自由地進行內部變形,因此,在光傳輸介質端部之間空氣不易進入,無需研磨工序,以低損失就可連接,而且根據粘接性連接部件的恢復力可多次重復進行光學連接。
還有,固態(tài)粘接性連接材料為薄片狀時,可使光纖端面彼此的間隔均勻且狹窄,因而可降低光損失。還有,可使之邊沿著光傳輸介質的軸方向延伸邊從平面形狀變形為波形形狀,因而在光傳輸介質上不易產生過大的擠壓壓力,光傳輸介質不會破損。再有,即使是多芯光纖帶的連接,也可簡單地連接。即粘接性連接部件對于多條光纖的每一條光纖,根據對接而變形,因此,即使在光纖的突出量參差不齊的場合,光纖也不破損,可進行穩(wěn)定的光學連接。還有,在將透鏡或濾光器與光纖相連接時,由于能夠以最小的面積使之密合,因而可簡便剝離粘接性連接部件,提高操作性。還有,在粘接性材料被支撐部件支撐時,只要在裝卸粘接性連接材料時移動支撐部件,就可簡便地更換粘接性連接部件,能夠顯著提高作業(yè)性。
根據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方法,只通過光纖的相對移動,就能使粘接性連接部件容易附著在光纖端面上,無需使用復雜而高價的設備,而且不用嚴格設定制造時的環(huán)境條件。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結構的基本例子的俯視圖。
圖2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結構的一個例子的俯視圖。
圖3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結構的另一個例子的俯視圖。
圖4是在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結構中,將光纖與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的貼合部位從垂直于光纖軸的方向看的俯視圖。
圖5(a)~(e)是表示將各種形狀的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粘貼在光纖端面的狀態(tài)的、從光纖軸方向看的俯視圖;圖5(f)是只在光纖端面設置粘接性連接部件時的俯視圖。
圖6是表示用于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結構的、周緣部被各種支撐部件支撐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或俯視圖。
圖7是表示使用了連接用排列部件的、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結構的一個例子的側向剖視圖。
圖8是表示連接了光纖和光學零件的、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結構的一個例子的俯視圖。
圖9是表示使用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而制作的、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結構的基本的其他一個例子的俯視圖。
圖10是用于形成圖9的光學連接結構的、本發(fā)明的光傳輸介質的端面處理方法的一個例子的工序圖。
圖11是用于形成圖9的光學連接結構的、本發(fā)明的光傳輸介質的端面處理方法的另一個例子的工序圖。
圖12是說明本發(fā)明的制作光學連接結構的較為理想的一個例子的工序圖。
圖13是用于制作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結構的、光傳輸介質的端面處理方法的一個例子的工序圖。
圖14是用于制作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結構的、光傳輸介質的端面處理方法的一個例子的工序圖。
圖15是用于制作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結構的、光傳輸介質的端面處理方法的一個例子的工序圖。
圖16是圖15的沿A-A線切開的剖視圖。
圖17是用于形成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結構的、光學連接方法的一個例子的工序圖。
圖18是具備了連接光纖的MT金屬箍的MPO插銷的側面圖。
圖19是MPO型光纖連接器用適配器的一個例子的立體圖。
圖20是MPO型光纖連接器用適配器的另一個例子的立體圖。
圖21是適用于FC型光纖連接器的適配器的模式的剖視圖。
圖22(a)是支撐粘接性連接材料的支撐部件的俯視圖;(b)是說明圖(a)的支撐部件安裝到開口套筒內時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
圖23是說明使用圖22(b)的開口套筒對接了金屬箍時的情況的剖視圖。
圖24是形成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結構的一個例子的工序圖。
圖25是構成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結構的構成要件,是表示排列部件的另一個例子的圖。
圖26是用于支撐自由變形的粘接性連接部件的正視圖。
圖27是構成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結構的構成要件的立體圖。
圖28是說明自由變形的粘接性連接部件支撐于支撐部件上的狀態(tài)的剖視圖。
圖29是形成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結構的一個例子的工序圖。
圖30是用于說明粘接保持距離的測定方法的說明圖。
圖31是圖30(a)的立體圖。
圖32是圖30(a)的部分擴大圖。
圖33是形成實施例1的光學連接結構的工序圖。
圖34是表示實施例3的光學連接結構的俯視圖。
圖35是形成實施例4的光學連接結構的工序圖。
圖36是說明實施例5的端面處理的工序圖。
圖37是說明用于實施例5的連接用排列部件的圖,其中,(a)是側面圖,(b)是沿B-B線切開的剖面圖。
圖38是形成實施例7的光學連接結構的工序圖。
圖39是形成實施例8的光學連接結構的工序圖。
圖40(a)是表示光纖連接器的構成要件的圖;(b)是表示連接狀態(tài)的圖。
圖41是形成實施例9的光學連接結構的工序圖。
圖42是表示實施例10的光學連接結構的構成要件的立體圖。
圖43是說明實施例10的光學連接結構的圖。
圖44是形成實施例11的光學連接結構的工序圖。
圖45是用于圖44的光學連接結構的導向栓支撐部件的正視圖。
圖46是形成實施例12的光學連接結構的工序圖。
圖47是形成實施例14以及15的光學連接結構的工序圖。
圖48是形成實施例16的光學連接結構的工序圖。
圖中10(a、b)…光纖,11…光纖(芯)中心,12…包層,13…芯,15(a、b)…光纖帶中心線,17…圓柱體透鏡,19…光學透鏡,20…粘接性連接材料,21…薄片狀粘接性連接材料,25…粘接性連接材料,31、32、34…支撐部件,40、41、42、43、44、45、46…排列部件(連接用排列部件),47(a、b)…導向栓,49…開口套筒,50…適配器,51…MPO適配器,61、62…端面處理用部件,71(a、b)…MPO插銷,72…FC插銷,75(a、b)…MT金屬箍,76…FC金屬箍連接件,80…基板(玻璃基板)。
具體實施例方式
其次,參照
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結構以及光學連接方法。首先,關于固態(tài)粘接性連接部件為薄片狀連接材料的情況,結合圖1~圖23進行說明。
圖1是表示使用薄片狀粘接性連接材料的、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結構的基本例子的俯視圖,作為光傳輸介質使用著光纖。在圖1中,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21以貼合著的狀態(tài)介于光纖10a與光纖10b的連接端面之間。兩條光纖10a以及光纖10b,中間夾著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21而對接,由此那些光纖構成光學連接的連接結構。再有,兩條光纖10a、10b,從前端到數十mm范圍內包覆被除去而且前端被切割。
光傳輸介質的端面彼此之間或光傳輸介質與光學零件進行光學連接之前的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的厚度t以在1μm≤t≤150μm的范圍內為宜。如果粘接性連接部件的厚度比1μm薄,操作起來非常困難,而且無法維持柔軟性,因而通過擠壓而引起光傳輸介質以及光學零件破損的可能性大為提高;反過來,如果其厚度為150μm以上,即使是在通過擠對光傳輸介質使粘接性連接部件變形的情況下,由于光傳輸介質端面之間或光傳輸介質與光學零件之間的間隔過于開大,以致光損失大為增大。所以,較理想的是,2.5μm≤t≤100μm;更理想的是,5μm≤t≤50μm,尤其理想的是,5μ≤t≤30μm。
還有,用于本發(fā)明的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由單一的層構成。本發(fā)明中的「單一的層」是指如2層、3層結構那樣的由不同種材料相接的界面在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內不存在,而不排除在光波長次序中均勻地混合的系列。用于本發(fā)明的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具有如上面所述的帶有粘接性并由單一的層組成的極其單純的結構。通過使用此單一的層結構的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能夠在不產生光反射的情況下連接,因此可進行低損失連接。還有,即使在光纖端面有毛刺,也不會對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帶來任何影響。再有,由于表面具有潤濕性,在對接的兩個光纖的端面可容易貼合,而且通過其粘接力可保持與光纖之間的密和性。同時由于具有折射率調整性,因此,可進行良好的光學連接。不僅如此,由于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在其表面具有潤濕性以及粘接力,因此在對接光纖時,無須施加過大的擠壓壓力,因而不存在光纖彎折或缺口的危險。還有,由于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具有作為粘接材料的特性的重復剝離性,因此,即使多次進行裝卸也可重復使用。
圖2是在使用了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時的、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結構的另一個例子的俯視圖,表示光纖10a與光纖10b的連接端面之間夾著具備柔軟性的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21而對接,由此,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21變形的狀態(tài)。如上所述,具有柔軟性的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21,即使其膜厚在某種程度厚時,也能在兩條光纖之間經內部變形使兩條光纖相互靠近。因此,可增大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的膜厚,其操作變得非常簡單。還有,即使對接了的兩條光纖端面的角度偏移或形狀變形,因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邊密合到光纖的端面邊變形,因此,空氣不容易進入光纖的端面,不用高精度的研磨技術也能實現(xiàn)低損失的光學連接。還有,通過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所具有的粘接力,即使光纖發(fā)生振動或熱變形,也可將光纖穩(wěn)定地連接。再有,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由于其表面具有柔軟性,因此在對接時不產生端面破損,光學連接時的操作性極為良好。進一步來講,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根據其柔軟性可恢復原狀,因此,可多次使用薄片狀連接部件重復進行光纖從光學連接結構上的拆裝。
圖3表示在使用了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時的、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結構的另一個例子的俯視圖。在此圖中,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21的兩端由未圖示的其他構成部件固定位置。該光學連接結構通過下面的步驟形成。首先除去端部包覆,將切割了的光纖10a、10b以及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21按一定的間隔配置,使一側的光纖10a直到其端面密合到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為止移動,進一步邊變形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邊直到密合到另一面的光纖10b為止移動。由此,形成光纖10a、10b機械地被光學連接的光學連接結構。在這種情況下,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變形,相對于對接之前的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的端面位置,對接后的光纖端面的位置不同,因而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21如圖3所示那樣,其形狀由平板狀變形為波狀。
在上述情況下,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邊沿著光纖的軸方向延伸邊變形,因而對光纖不易產生過大的擠壓壓力,可防止光纖破損。還有,由于固定一側的光纖,使另一側的光纖如上面所述那樣移動,因而無須進行需要高精度的光纖對位,在實用方面可形成更具信賴性的光學連接結構。還有,在解除了光學連接的情況下,由于薄片性粘接性連接部件具有柔軟性,形狀也恢復變形前的形狀,可重復使用同一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因此,只要在被連接的光纖端面周邊區(qū)域存在一定的間隔或空間,則由于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能夠邊柔軟地延伸邊從平面形狀變形為波形形狀,因此,可重復進行光纖的裝卸。再有,在這種情況下的變形是指薄片狀連接部件本身邊延伸邊變形,而如圖2所示那樣,向內部凹進似地被收縮而變形亦可。
圖4是在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結構中,將光纖10與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21的連接部位,從垂直于光纖的軸的方向看的俯視圖。在圖4中,D是從與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21相接觸的光傳輸介質(光纖10)的端面10c的中心11到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的周緣部22的距離的最小值,R為光傳輸介質的半徑。為使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如上面所述那樣變形,D值與R值之間,以滿足R<D≤60R的關系為宜。
圖5(a)~(e)是對各種形狀的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21的D值進行說明的圖,是從光纖軸方向看的俯視圖。還有,圖5(f)是說明只在后面敘述的光纖端面上設置粘接性連接部件時的狀態(tài)的俯視圖。在5(a)~(e)中,10a表示光傳輸介質(光纖10)與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21相接觸的光傳輸介質的端面;11表示其端面中心;22表示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21的周緣部。如圖5(e)所示那樣,在使用多個芯的光傳輸介質時,D指靠近的光傳輸介質的端部的接觸位置和光纖中心之間的最短距離。但由后面敘述的支撐部件支撐時或用某些固定部件固定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時,D值指支撐部件或固定部件的、除了接觸部分以外部分的周緣部與光纖中心之間的最短距離。
如圖5(a)~(e)所示,在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的周邊空有一定空間時,即使是在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密合了光纖的狀態(tài)下也具有自由度,可柔軟地變形。當D值大于60R時,由于光纖頂出,整體上發(fā)生松馳或起皺,由此,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有可能出現(xiàn)破裂而無法穩(wěn)定地進行連接。還有,由于拆下光纖時,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的恢復力削弱,因此,無法再使用。還有,當D與R相等時,雖然在對接光纖時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密合,但無法使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變形為波狀。再有,當D小于R時,由于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在光纖表面整體上不完全密合,因而與空氣接觸,光損失增大。還有,D的范圍以滿足2R≤D≤30R更為適宜。再有,當光傳輸介質的形狀不是光纖那樣的圓柱體而是波導那樣的四棱柱體時,作為R值,可以將波導截面的長方形對角線的一半長度作為R值使用。
在本發(fā)明中,用于固定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的方法不做特別限定,而在圖1至圖3所示的光學連接結構的情況下,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以始終固定的狀態(tài)使用為宜,理想的是,例如使用下面表示的支撐部件。圖6是表示用于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結構的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的周緣部被各種支撐部件支撐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圖6(a)~(d))以及俯視圖(圖6(e)以及(f))。支撐部件31以能夠把持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21,而且至少能夠固定其兩端為宜,其形狀可以是如圖6(a)所示的那樣把持了兩端的簡易形狀,也可以是如圖6(b)所示的那樣固定了三個方向的コ字形狀,而如果是能夠穩(wěn)定把持上下左右方向的、如圖6(c)~(g)所示的窗戶形狀,則更為理想。還有,也可如圖6(e)、圖6(f)所示的那樣設置保持部311以便于保持支撐部件。在具有這種保持部的情況下,在使用了后面敘述的開口套筒的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結構中,可以邊把持保持部邊將支撐部件插入到開口套筒內,并可設置在中央附近。
更有,對于構成支撐部件的部件個數也不做限定,為了實現(xiàn)穩(wěn)定化如圖6(g)所示那樣,可以是通過支撐部件31a、31b夾住薄片狀粘接性部件的結構。再有,對于支撐部件的尺寸不做特別限定,可以結合使用環(huán)境以及產品規(guī)格適當選擇使用。還有,關于支撐部件的材料,金屬類、塑料材料、橡膠材料等,可以適當選擇使用。通過用支撐部件固定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可使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柔軟地變形。還有,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被框架狀支撐部件固定時,在設置作業(yè)中,不必接觸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可操作,因此,可防止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表面的污染或塵埃等的附著。因此,也能夠容易進行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的更換。
圖7是表示作為對位部件使用連接用排列部件的、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結構的一個例子的側向剖視圖。其結構由兩個光纖10a、10b、連接用排列部件40以及由支撐部件31支撐的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21構成。連接用排列部件40,其中央部位具有槽401,夾著槽401兩側具有用于插入光纖裸線或光纖中心線的一對貫通孔402a、402b。圖7所示的光學連接結構,通過相對貫通孔垂直地將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21插入到上述槽401,接著,插入將前端除去包覆并切割了的光纖中心線10a、10b并將各個光纖端面向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21擠壓而形成。在這種情況下,通過使用連接用排列部件,可簡單地進行光纖之間的對位。還有,通過將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插入連接用排列部件的槽內,可使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容納在連接用排列部件內,可提高操作性和防止塵埃附著效果。
至于上述根據連接用排列部件的光纖的對位機構以及方法,只要光纖端面在同一軸上能夠對位即可,不做特別限定。如圖7所示那樣,可以使用貫通孔插入光纖,或在V型槽等排列槽上面放置光纖。還有,至于連接用排列部件的尺寸不做特別限定,只要根據光纖的種類或條數適當選擇使用即可,至于其形狀也不做特別限定。例如可以舉出半圓柱體狀、長方體狀等。更有,貫通孔的結構以及形狀也不做特別的限定,使用V型槽基板,例如將玻璃等平板從上方按入,被其圍起來的槽作為貫通孔也可以,在這種情況下,可從上部進行光纖的放置。還有,例如像MT金屬箍連接器等原有的部件也可以作為上述連接用排列部件使用。再有,雖然對構成連接用排列部件的材料也不作特別限定,而理想的是,例如使用像聚縮醛樹脂一樣摩擦系數小的材料或不易熱變形等機械性能良好的材料;不銹鋼、三氟乙烯樹脂、四氟乙烯樹脂等耐腐蝕的材料或對于化學物質或溶劑反應性小的材料。
還有,上述連接用排列部件可由多個部件組成,例如可以是具有插入粘接性連接部件的槽的部件與具有貫通孔的部件組合而成的結構。還有,可以通過在具有貫通孔的兩個排列部件上設置導向栓孔并插入導向栓,使這些排列部件彼此能夠正確地對上位。再有,為了方便光纖的放置,可以對貫通孔前端施以圓錐體狀加工。設置于上述連接用排列部件上的粘接性連接部件用槽只要能夠插入該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并固定即可,至于其形狀或位置以及數量不做特別限定。
圖8是表示連接了光纖和光學零件的、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結構的一個例子的俯視圖。在此圖的情況下,光學連接結構,可通過將薄片狀連接部件21和光纖10以及光學透鏡19按一定的間隔設置,并移動光纖10直到其端面密合到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21為止后,進一步移動光纖10直到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21變形而密合到光學透鏡19為止而形成。如圖8所示,即使是如厚度從中央部向外周部分階段或連續(xù)地變薄的凸形光學零件,根據本發(fā)明也可簡單地進行光學連接。還有,根據上述方法,可在固定了光學零件的狀態(tài)下保持穩(wěn)定連接。再有,粘接性連接部件至少有光纖的芯部密合在光學透鏡上即可,從而,可從光學透鏡上簡單地剝下粘接性連接部件,可防止光學透鏡被污染。
其次,關于使用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進行光纖端面處理以及僅在端面設置了粘接性連接部件的光學連接結構進行說明。圖9至圖17與這種情況相關。
圖9是表示使用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而制作的、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結構的基本的一個例子的俯視圖。即2條光纖10a和10b使粘接性連接部件20介于中間而對接,由此形成光纖光學地連接而成的光學結構。再有,兩個光纖從前端到數10mm范圍內被除去包覆而且前端被切割。在該圖的情況下,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通過后面敘述的、圖10以及圖11中所示的端面處理法,僅設置于光纖的端面上。
如圖9所示那樣,在將粘接性連接部件僅在端面設置的情況下,以滿足D1≥r而且D2≤1.5R為宜。圖5(f)是說明這種情況的圖,D代表從由芯13和包層12組成的光纖10的芯的中心到粘接性連接部件20的周緣部的距離,R代表光纖的半徑,r代表芯的半徑。在本發(fā)明中,理想的是,從光纖10的芯的中心11到粘接性連接部件20的周緣部的距離D的最小值D1為芯的半徑r或其以上而且最大值D2為光纖半徑R的1.5倍或其以下。
在上述情況下,通過將粘接性連接部件所占范圍控制在最小也能覆蓋芯13的全區(qū)域,最大也不從光纖端面超出1.5倍而不過量露出的程度上,使具有粘接性的連接部件僅在光傳輸端面或在端面附近存在,因而可防止污染,而且塵埃不易附著,提高操作性。還有,無需采取保持粘接性連接部件的特別機構或新設結構物,可成為極其簡單的連接結構,并可實現(xiàn)省空間化。當D1小于光纖的芯的半徑r時,在傳輸光的芯的部分存在粘接性連接部件不接觸的部分,在其部分發(fā)生光損失。還有,當D2大于1.5R時,粘接性連接部件在除去光纖端面的部分所占比例增大,因而發(fā)生周圍的塵埃容易附著或粘接性連接部件與其他零件相接觸的危險,因此,有時出現(xiàn)無法維持良好的連接性能的情況。再有,在向光纖施加擠壓壓力時,為使作用在粘接性連接部件上的擠壓壓力均勻,而且為使粘接性連接部件不從光纖端面被擠出,理想的是,大致上,D1=D2;更為理想的是,D1=D2=r。
在上述情況下,由于粘接性連接部件僅設置于對接的光纖的端面上,其尺寸與光纖直徑大致相同,因而可使粘接性連接部件的占有面積最大限度地減小,可設計成非常簡單的結構。還有,因為不與周圍的垃圾或塵土接觸,因而不被污染,又因為不流出,因而不污染周圍。
圖10以及圖11是用于形成圖9的光學連接結構的、本發(fā)明的光傳輸介質的端面處理方法的一個例子的工序圖,又是表示將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僅貼合在端面的基本例子的圖。在圖10的情況下,作為光傳輸介質使用光纖。在圖10中,在端部除去包覆并切割的光纖10的側面設置有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21。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兩端被未圖示的其他適宜的部件固定。首先,直到光纖10的端面接觸到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為止使光纖10面對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相對移動,接著,通過進一步使光纖沿軸方向移動,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的一部分在貼合在光纖端面的狀態(tài)下被切開,可在光纖端面設置粘接性連接部件20。
還有,在圖11中,直到光纖10的端部接觸到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21為止使光纖面對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相對移動。然后,通過使光纖沿反方向移動,利用粘接性連接部件的粘接性,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的一部分在貼合在光纖端面的狀態(tài)下被切開,可在光纖端面設置粘接性連接部件20。根據本方法,由于比圖10所示方法更能夠縮小移動范圍,因而具有可更省制作空間的優(yōu)點。
圖12是說明本發(fā)明的制作光學連接結構的較為理想的一個例子的工序圖,表示使用連接用排列部件形成光學連接結構的情形。即如上述圖10以及圖11所示那樣,將前端除去包層切割并在其端面貼合有粘接性連接部件20的光纖10a插入具有貫通孔的連接用排列部件41的貫通孔411內(圖12(a)),接著,從對面一側的貫通孔插入前端除去包層切割的光纖10b并將其光纖端面推到粘接性連接部件而進行光學連接(圖12(b))。在本發(fā)明中,粘接性連接部件在連接所需最小限度范圍內覆蓋著光纖端面,因此,即使是具有狹窄的貫通孔的排列部件也可使用。還有,因為不需要用于保持粘接性連接部件的特別的部件,可自由地進行光纖的沿軸方向的移動。所以,在實際安裝光學零件時,在依舊維持連接的狀態(tài)下,可自由地調節(jié)光纖的位置。還有,通過使用連接用排列部件可將粘接性連接部件容納在連接用排列部件之內,可提高操作性和防止塵埃效果。
圖13是用于制作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結構的、光傳輸介質的端面處理方法的其他一個例子的工序圖,表示從1張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進行多個光纖端面處理的情況。即如圖13所示那樣,通過將前端除去包層并切割的光纖帶芯線15,沿光纖的軸方向移動,使光纖101~104的端面與被未圖示的支撐部件支撐的薄片狀連接部件21接觸(圖13(a))。并且,通過使之進一步向前移動,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的一部分在貼合在光纖端面的狀態(tài)下被切開,可在光纖101~104端面一次設置粘接性連接部件201~204(圖13(b))。在這種情況下,光纖帶芯線15的光纖前端的切割即使有偏差也不受其影響,因此,在各個光纖上同樣可密合連接部件。再有,雖然在圖中示出了4條光纖,但其條數沒有特別限定。
圖14是用于制作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結構的、光傳輸介質的端面處理方法的一個例子的工序圖,表示為端面處理而使用支撐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的端面處理用部件的情況。在圖中,端面處理用部件61具有一個貫通孔611,貫通孔內可插入光纖芯線或光纖裸線,在光纖處理用部件的一面上覆蓋貫通孔地粘貼有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21。通過將前端除去包層并切割的光纖10插入到貫通孔611內(圖14(a))并使之移動到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與光纖10的端面互相接觸為止(圖14(b)),進一步移動光纖使之貫穿貫通孔,使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的一部分在貼合在光纖端面的狀態(tài)下被切開,可在光纖端面貼合粘接性連接部件20(圖14(c))。在該圖中所示的情況下,通過設置支撐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21的端面處理用部件61,可結合光纖的形狀進行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的切開,因此,能夠以良好的材料利用率進行處理。還有,即使是具有一定角度的光纖的端面,也能夠使粘接性連接部件可靠地附著。
圖15是用于制作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結構的、光傳輸介質的端面處理方法的一個例子的工序圖,表示使用支撐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的端面處理用部件的情況。還有,圖16是圖15的沿A-A線的剖視圖。在這些圖的情況下,端面處理用部件62,具備在具有引導光纖的V字型排列槽621的下部基板622上面放置如玻璃等的上部平板623的結構,并且,由排列槽621和上部平板623形成貫通孔。在端面處理用部件的一端上貼合固定有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21(圖15(a))。在使用這種端面處理用部件時,可將光纖10在排列槽內放置完畢將上部平板623放置在下部基板622之上(圖15(a))。并且,通過將放置在排列槽內的光纖10順著排列槽沿軸方向移動,使其端面接觸到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21(圖15(b)),使之進一步向前移動,可使粘接性連接部件20貼合在其端面上(圖15(c))。還有,貫穿了貫通孔以后,通過卸下上部平板623,可將設置有粘接性連接部件的光纖10從上面容易地取出(圖15(d))。
在本發(fā)明中,如圖14以及圖15所示那樣,在使用支撐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的端面處理用部件進行端面處理的情況下,在形成光學連接結構時的光纖之間的對位方法,只要光纖端面在同軸上對上位即可,而并不做特別限定。還有,上述端面處理用部件的尺寸或形狀也不是特別限定的,是使用與在上述圖7中說明的連接用排列部件同樣的材料而形成。
圖17是用于制作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結構的、光學連接方法的一個例子的工序圖,表示使用支撐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的端面處理用部件的情況。在圖中,連接用排列部件40,在中央附近具有支撐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的深槽403,而且夾著其深槽的兩側具有同軸的一對貫通孔402a、402b,具有光纖的排列功能的同時,具備支撐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的功能(圖17(a))。首先,將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21相對貫通孔垂直地插入到深槽403內(圖17(b))。其次,將除去包覆并切割的光纖10a插入貫通孔402a,在貫通孔內使光纖端面接觸薄片材料,進一步移動光纖,使之插入到另一方貫通孔402b內。由此,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的一部分被切開,粘接性連接部件20貼合到光纖的端部上(圖17(c))。其次,從另外一側的貫通孔插入另外的光纖10b,并使之移動到密合在粘接性連接部件為止(圖17(d))。在該圖所示的情況下,光纖的連接點的位置可以自由地設定,因而操作性和作業(yè)性顯著提高。
在本發(fā)明中,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可以安裝在適配器內,也可以支撐于支撐部件而安裝于開口套筒內。圖18至圖23是舉例說明那些情況的。
圖18是表示具備排列并把持光纖的MT金屬箍的MPO插銷71a、71b,通過適配器50而連接的狀態(tài)的圖。作為適配器,例如可以使用圖19以及圖20所示的適配器。
在圖19的情況下,在適配器內MT金屬箍對接的中心附近,設置有被適當的部件從上下方向把持的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21。即通過在分離成兩半的MPO適配器的一方511上設置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21并將另一方512用螺絲等連接,預備有在內部配置了粘接性連接部件的適配器。如此,一旦預先在適配器內部配置由粘接材料構成的連接部件,則不會發(fā)生來自周圍環(huán)境的污染或塵埃等的附著,而且無需在金屬箍端面放置連接部件,作業(yè)性也提高,因此比較理想。
在圖20的情況下,MPO適配器51在MT金屬箍對接的中心附近,具有上部開放的槽513。此槽內插入如上述圖16(c)中的上下方向被把持的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如此,一旦在適配器內部具備有安裝支撐于支撐部件的粘接性連接部件的機構,則支撐薄片狀連接部件的支撐部件更換起來簡單,提高作業(yè)性。還有,在光學連接上,一個適配器可多次使用,因而具有經濟性。
圖21是將本發(fā)明適用于FC型光纖連接器的適配器的側向剖視圖。在圖21中,在適配器52上安裝有開口套筒49,在開口套筒的中心附近設置有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21。作為粘接性連接部件,使用了在將開口套筒安裝在適配器之前,從開口套筒的切口部分灌入可固化的粘接材料固化而形成的膜狀部件。如此,一旦預先在適配器內的開口套筒內具備有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則可使連接部件可靠地放置在金屬箍的端面上,提高作業(yè)性。
用于固定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的機構,可以是如上述那樣通過固化固定在開口套筒內等,不做特別限定,而連接部件以始終在被固定的狀態(tài)下使用為宜,例如可以使用下面所示的支撐部件。
圖22(a)是表示在本發(fā)明中,薄片狀粘接性連接材料支撐于支撐部件的狀態(tài)的圖,支撐部件31為具有與金屬箍相同的截面形狀的圓型,把持著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21的外周。圖22(b)是說明由圖22(a)所示的支撐部件支撐的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安裝于開口套筒內時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將支撐于上述支撐部件31的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21相對開口套筒49垂直地放置,并利用與開口套筒的內徑相同直徑的圓筒形推壓部件91將其推入開口套筒內,并放置在中央附近。如上所述那樣,通過由支撐部件支撐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可簡易地安裝在金屬箍上。還有,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的更換,通過在取出金屬箍以后利用推壓部件91推入支撐部件,可從開口內簡易地取出,因此,開口套筒或適配器照原樣可再使用。
圖23是說明使用上述開口套筒對接了金屬箍時的情況的剖視圖。如圖23所示那樣,向安裝了由支撐部件31支撐的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21的開口套筒49插入固定有光纖10a、10b的一對金屬箍75a、75b。這些金屬箍,其端面呈凸形,因而在光學連接時,其對接的金屬箍前端的凸部與凸部之間產生間隙。為不妨礙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21與金屬箍端面之間的接觸,支撐部件31位于金屬箍之間發(fā)生的間隙中,由此形成光學連接結構。
其次,說明粘接性連接部件不是薄片狀而是由自由地變形的材料構成的情況。圖24至圖29是舉例說明那種情況的圖。
圖24是使用自由地變形的粘接性連接部件而形成光學連接結構的一個例子的工序圖。如圖24(a)所示那樣,預備一對光纖10a、10b以及具有做成倒三角形的V字型排列槽421的排列部件42以及支撐部件34。支撐部件34為圓柱形,在其下部的外周部(外周的一部分)通過涂敷設置具有折射率調整性并且自由地變形的固態(tài)粘接性連接部件25。還有,光纖10a、10b具有端部被除去包覆并被切割了的端面。接著,如圖24(b)所示那樣,從上方將一對光纖10a、10b放置在排列部件42的V型槽421內,在這種情況下,在光纖之間能夠保持適當的間隔地放置。接著,如圖24(c)所示那樣,使支撐部件能夠位于光纖10a與光纖10b之間地將支撐部件34放置在排列部件42上面,并使之被未圖示的粘接材料臨時固定。由此,涂敷在支撐部件34的下部外周部的粘接性連接部件25處于下垂到V型槽421內的狀態(tài)。接著,如圖24(d)所示那樣,移動兩條光纖10a、10b,使之在支撐部件34的下方對接。由此,光纖10a、10b的前端與粘接性連接部件25接觸,形成粘接性連接部件經變形而介于光纖10a、10b之間的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結構。再有,如圖24(e)所示那樣,理想的是,光纖10a、10b從上部由板狀的壓緊部件81a、81b等固定。
在上述情況下,由于粘接性連接部件25被支撐部件34支撐,因此,操作人員無需接觸粘接性連接部件25就可操作光纖10a、10b。還有,由于一定量的粘接性連接部件25配備在支撐部件34的下部外周部上,能夠僅在光纖10a、10b的連接端面上安裝連接部件25,因此,不會對連接部周圍產生污染或塵埃等影響。還有,由于可在V型槽421上進行對位,可對光纖10a、10b的光軸不引起偏差地進行光學連接。
在上述情況下,如圖25所示那樣,排列部件42沿著與排列槽421交叉的方向可以具有比排列槽421的深度淺的V型槽422。使用該排列槽時,在V型槽422上面可放置支撐有粘接性連接部件的支撐部件34,由此,可簡單地固定支撐部件34的位置。
用于支撐自由地變形的粘接性連接部件的支撐部件,對其材質以及形狀不做特別限定。例如可以使用如圖26(a)~(f)所示那樣的形狀的支撐部件34。即可以使用如棒狀的(圖26(a))、設置了一個凸起物341而成為L字型或T字型的(圖26(b))、(圖26(c))、設置了兩個凸起物341a、341b而成的(圖26(d)~(圖26(f))等各種形狀的支撐部件。還有,其截面形狀可以是圓形、橢圓形、或者是三角形、四邊形等多邊形。作為材質,金屬類、玻璃類、塑料類、橡膠類等適當選擇使用即可。再有,如圖26(f)那樣,在上方設置有保持部342a、342b的支撐部件,容易把持支撐部件而且提高安裝時的作業(yè)效率。再有,上述的凸起部,在將支撐部件放置到排列部件時,理想的是,能夠嵌合到設置在排列部件上的孔的凸起部,以起到使支撐部件穩(wěn)定化的作用。
圖27是使用圖26(e)中所示的支撐部件說明形成光學連接結構的圖。在排列部件42上設置有V型槽421及其兩側的一對孔423a、423b,保持著粘接性連接部件25的支撐部件34的凸起部341a、341b能夠插入該孔423a、423b地構成。在該構成的情況下,通過將各個凸起部341a、341b分別插入到各個孔423a、423b內,將支撐部件34放置在排列槽421上面,能夠簡單地進行支撐部件34和排列部件42的對位,而且在光學連接時,可使支撐部件34的位置穩(wěn)定。
還有,至于粘接性連接部件的設置到支撐部件上的位置及其設置方法,并無任何限定,根據粘接性連接部件的性質和狀態(tài)適當選擇使用即可。例如,關于粘接性連接部件的設置位置,如圖28(a)、(d)那樣,可以是安裝在支撐部件34的外周部全區(qū)域的、或如圖28(b)、(c)、(e)那樣,也可以是安裝在支撐部件34的下部外周部上的等,根據排列槽的位置、尺寸安裝即可。
關于在支撐部件上設置粘接性連接部件的方法,可采用例如用噴鍍或刷子等涂敷而固化的方法,使粘接性連接部件薄膜化并纏繞在支撐部件的外周(如圖28(d))或貼合到外周的一部分的方法(如圖28(e))。
在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結構中,光纖10a、10b不必就在支撐部件34的正下方連接而成。例如,如圖29所示那樣,光纖的端面在與支撐部件的放置位置相異的位置上被連接也沒關系。在圖29所示的情況下,將光纖10a、10b配置到排列部件42的排列槽421(圖29(a))內并使左側的光纖10a向右方移動,使其端面接觸到設置在支撐部件34上的可變形的粘接性連接部件25,進一步將光纖10a向右方移動,與左側的光纖10b的端面相碰即可(圖29(b))。由此形成粘接性連接部件25以密合的狀態(tài)介于光纖10a和10b之間的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結構。再有,在這種情況下,如圖29(c)所示那樣,通過壓緊部件81將支撐部件34向下壓入,也可固定光纖10a。
在本發(fā)明中,至于上述排列部件42的尺寸,不做特別限定,根據光纖的種類或條數選擇即可,至于其形狀也不做特別限定。還有,排列槽421的條數也根據光纖的條數選擇即可,光纖即使是多條,排列槽421的間隔也根據產品規(guī)格適宜地選擇即可。再有,對排列槽421的截面形狀也不做特別限定,除了V字型的以外,也可以是橢圓形、圓形、矩形等形狀。如V型形狀、矩形形狀那樣,如果在光纖端面附近存在排列槽空間,則當粘接性連接部件25經變形而被連接時,由于露出的材料在排列槽空間內擴張,因此,更加縮短光纖之間的距離,光損失也減少。還有,由于粘接性連接部件在光纖端面全區(qū)域密合,可使光纖的光學連接穩(wěn)定。尤其V型槽使光纖放置方便并容易使之穩(wěn)定化,因此是最合適的結構。還有,關于排列部件的材料也不做特別限定,可使用與上述圖7中說明的排列部件一樣的排列部件。
在本發(fā)明中,粘接性連接部件的粘接保持距離以10μm或其以上為宜,而粘接性連接部件的粘接保持距離是在23±1℃、濕度45%的條件下按下述方法測定的值。
圖30是用于說明粘接保持距離的測定方法的說明圖,圖31粘貼粘接性連接部件的狀態(tài)下的MT金屬箍的立體圖,圖32是圖30的光纖的連接部分的放大圖。如圖30所示那樣,在MT金屬箍75a(白山制作所制、8芯、材質為PPS)的端面上將設置有厚度為50μm的粘接層的、厚度為100μm的塑料薄膜91(91a、91b)(尺寸為0.5mm×7mm)分別粘貼在貫通孔751a、751b的上下方,并連接其兩個薄膜的中央地粘貼了薄片狀連接部件21(尺寸為2mm×3mm×厚度25μm)(圖31)。并且將MT金屬箍75b與MT金屬箍75a的端面互相面對地設置并使導向栓介于中間而對位,并且將MT金屬箍75a和MT金屬箍75b的端面間隔設置成1mm而固定(圖30(a))。
其次,在金屬箍75a的貫通孔內插入了前端除去包覆并切割的光纖10a(包層外徑為125μm、單模光纖、古河電工制),使光纖的端面接觸粘接性連接部件(圖30(b)),進一步在從接觸位置伸出250μm的位置上固定了光纖10a(圖30(c))。
在另一方的MT金屬箍75b的貫通孔內插入同種光纖10b并使光纖10b的端面直到接觸粘接性連接部件為止移動。該接觸位置設為原點G。直到原點G和光纖10b的端面距離為10μm為止進一步使光纖10b移動(沿箭頭方向)后,使光纖10b在其狀態(tài)下保持了2秒鐘(圖30(d))、(圖32(a))。
而后,使光纖10b沿著箭頭方向以10μm/sec的速度慢慢返回(圖30(e)),直到使光纖10b移動到粘接性連接部件從芯剝落為止。然后,檢測粘接性連接部件的從芯剝落的位置與原點G之間的距離,將該距離H作為粘接保持距離(圖32(b))。
下面通過實施例說明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結構以及使之形成的光學連接方法,而本發(fā)明并非僅限于此。
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的制作例1在由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酸/2-羥基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配合比=82/15/2.7/0.3)組成的丙烯酸系樹脂的30%醋酸乙酯溶液100份里摻合了1.0份Coronate L(日本聚氨基甲酸乙酯工業(yè)社制、三羥甲基丙烷的甲苯二異腈酸酯加合物)而混合。將得到的丙烯酸系涂液,使其干燥后的厚度成為100μm地涂在涂敷有起膜劑的二甲酯薄膜的一面上而制作了丙烯酸粘接材料層膜。使用時,從二甲酯薄膜上剝下來(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1))。再有,此時用分光光度計在1300~1320nm的波長范圍內對丙烯酸系粘接材料進行了光透射率測定,結果為93.5%。還有,利用阿貝折射儀進行了測定,結果為1.465。
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的制作例2首先準備了由SD4590/BY24-741/SRX212/甲苯(=100/1.0/0.9/50(重量、份)組成的附加型硅酮系粘接材料涂液(均為東レ·ダウコ一ニング(TORAYDOW、CORNING)社制品)(以SD4590作為主成分,以BY24-741以及SRX212作為固化劑的硅酮系粘接材料)。將該附加型硅酮系涂液,使其干燥后的厚度成為50μm地涂在涂敷有起膜劑的厚度為100μm的塑料薄膜的一面上而制作了附加型粘接材料層膜。使用時,從塑料薄膜上剝下來(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2))。
實施例1使用通過上述方法得到的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1),如圖33所示那樣形成了光學連接結構。首先利用光學顯微鏡使具有兩個排列部件43a、43b的(尺寸為5mm×10mm)V型槽截面對位,接著在從設置在玻璃基板80上的0.05mm的缺口801離開0.2mm的位置上,使V型端面對位,并用粘接劑將排列部件固定在玻璃基板80上。而后,將上述薄片狀連接部件21插入玻璃基板的缺口內并垂直地配置在玻璃基板上。而后,將光纖10a、10b配置到雙方排列部件43a、43b的V型槽內。作為光纖使用了石英光纖芯線(古河電工制、直徑為250μm、單模),使用了用光纖剝離器將包覆從端部大致除去25mm左右并使光纖的裸線裸露的、從端部10mm的地方用光纖切割刀切割了光纖裸線的光纖。使光纖10b沿著V型槽平行移動,邊用光學顯微鏡觀察邊移動光纖直到光纖裸線的端部移動到離開了V型槽基板的、適當的位置為止后,用平面板85b和排列部件43b將光纖10b夾入,用UV粘接劑固定在排列部件上面(圖33(a))。接著移動另一方光纖裸線10a直到其端面密合到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21為止(圖33(b)),進一步按壓光學連接部件直到使光纖裸線10a密合在其端面上的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與光纖10b對接為止。對接后的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的厚度為10μm,再有,R=62.5μm、D=1.5mm、D=24R。而后,用平面板85a和排列部件43a將光纖10a夾入,并用光纖固定夾具94固定(圖33(c))。
用1300nm的波長測定已連接的光纖連接損失結果,為0.2dB或其以下;而且測定反射衰減量結果,為50.3dB,顯示了良好的光學特性。
再有,在-25℃~70℃范圍內進行了500次溫度循環(huán)試驗,結果光損失變動為0.2dB或其以下,而且脫離了光學連接后觀察了粘接性連接部件,結果外觀上未發(fā)現(xiàn)異常。
實施例2使用通過上述方法得到的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2),如實施例1那樣形成了光學連接結構。測定已連接的光纖連接損失結果,為0.4dB或其以下,顯示了良好的光學特性。還有,對上述光學連接結構體進行了放置到125±2℃環(huán)境下的耐熱性試驗(依據JIS C 0021)以及在-40℃~75℃范圍內進行了500次的溫度循環(huán)試驗,結果光損失變動為0.4dB或其以下,而且斷開光學連接后觀察了粘接性連接部件,結果未發(fā)現(xiàn)固化或變黃,可知作為光學連接部件可充分再使用。
實施例3圖34是表示連接4芯光纖帶芯線的光學連接結構的俯視圖。針對實現(xiàn)四條光纖彼此的光學連接,除了使用兩條4芯光纖帶芯線15a(此帶芯線中的光纖為101~104)和15b以及具有固定于玻璃基板80上面的四條V型槽的兩個排列部件43a、43b以外,其他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了連接操作,使用一張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21,簡單地做到了四條光纖的光學連接。還有,檢測切割了的光纖的長度,結果四條光纖裸線之間有了±10μm左右的偏差,而由于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經柔軟變形能夠密合、固定在各個光纖上,因此,光纖裸線間的光損失變動偏差也小,在100次的裝卸試驗中,在各條芯線上,光損失變動為0.3dB或其以下,使用同一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可始終能夠維持穩(wěn)定的輸出功率,可知作為光學連接部件可充分使用。
實施例4圖35是表示連接光纖和圓柱體透鏡的工序的圖。與實施例1一樣將光纖裸線10設置在玻璃基板80上面的排列部件43的V型槽內。另一方面,將圓柱體透鏡17(mflends社制、外經為2mm)貫通到具有2.1mm的貫通孔441的圓柱體透鏡用排列部件44(尺寸為5mm×5mm×10mm)內,使圓柱體透鏡端面位于從圓柱體透鏡用排列部件端面離開了適當的距離的位置上,并用粘接劑固定;使圓柱體透鏡處于與V型槽對上位的狀態(tài);進一步在離玻璃基板80的缺口801有0.05mm的位置,將排列部件43以及圓柱體透鏡用排列部件44用粘接劑固定在玻璃基板上。而后,將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21插入到缺口內設置(圖35(a))。其次,通過使光纖在V型槽內爬行似地移動,使光纖的端面觸碰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圖35(b));進一步使之移動,以使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變形,使該部件的相反側密合到圓柱體透鏡上。而后,將光纖10用平面板85和排列部件43夾入,進一步使用光纖固定夾具94將這些夾入并固定(圖35(c))。如上所述那樣,即使是在像光纖和透鏡那樣尺寸不同的光傳輸介質之間連接,通過推壓光纖使粘接性連接部件變形,透鏡和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以最小限度的面積密合,因而在進行拆卸作業(yè)時,可簡單剝下。
實施例5按圖36所示的工序進行了光纖的端面處理。即作為光學部件的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21使用了將折射率調節(jié)成1.46的丙烯酸系粘接材料薄片化的、厚度為25μm、尺寸為8mm×16mm的薄片。將其無褶皺地粘貼在與薄片相同尺寸的U字型支撐部件31上(圖36(a)),其次,將1條光纖10(古河電工制、外經為250μm、包層直徑為125μm、芯直徑為10μm)的包覆從端面起除去了20mm,使光纖裸線裸露,并在離端部10mm處切割了光纖裸線。其次,將粘貼在支撐部件上的薄片材料密合在光纖裸線的端面上而配置(圖36(c))。接著,將在端面粘貼有粘接性連接部件20的光纖向上方移動,從支撐薄片的支撐部件31卸下了光纖(圖36(d))。此時,在與光纖接觸的面上的粘接性連接部件的周邊部離芯的中心大約為50μm~65μm。
使用如圖37所示的排列部件45對具備該粘接性連接部件20的光纖10a進行了光學連接。即在中央具有寬250μm、高250μm的V字型排列槽45的下部基板452(10mm×40mm×10mm)的V字型排列槽內放置了前端除去包覆并切割的光纖10a,另一方面,互相面對地放置了同樣的光纖10b。使兩個光纖10a以及10b順著V字型排列槽直到接觸粘接性連接部件20為止靠近而密合。在該狀態(tài)下,從上方將玻璃制上部平板453放置在具有V字型排列槽的下部基板452上而固定。
通過以上過程,可使兩個光纖在V字型排列槽內對周圍不引起污染而簡單連接。還有,由于粘接性連接部件的柔軟性,光纖端面周邊的自由度增加,因而對光纖不產生過大的擠壓壓力,其結果,光纖不發(fā)生破損,而且能夠以非常良好的操作性進行光學連接。還有,根據粘接性連接部件的粘接性,光纖端面密合,連接損失小到0.3dB。在所形成的光纖的連接結構中,D1為50μm,D2為65μm。
還有,如圖36所示的光纖端面的處理方法僅憑移動光纖就能使固定在支撐部件上的連接部件簡單地粘貼在光纖端面上,而且其操作性良好。
實施例6與實施例1一樣進行了粘接性連接部件的對光纖端面的貼合。在光學連接工序中,通過粘接性連接部件介入光纖與光纖的端面彼此之間而對接時,除了采用直到粘接性連接部件的厚度成為10μm為止推壓光纖使內部發(fā)生變形的工序以外,根據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對光纖光學地進行了連接。此時,測定了連接損失,結果為0.2dB。如上所述,通過使粘接性連接部件變形,可使光纖的端面彼此更加靠近,做到了實現(xiàn)更低損失的連接。在該實施例的情況下,D1比光纖包層直徑小(不能實測),D2為85μm。
實施例7按圖38所示的方法進行了光纖的光學連接。連接用排列部件46(尺寸為10mm×20mm×40mm),在中央具有寬度為0.25mm的深槽461和一對貫通孔462a、462b。另一方面,將實施例1中所使用的薄片狀連接部件21用中央具有空洞的透明的塑料樹脂的兩個支撐部件31a、31b(2mm×2mm、厚度為0.1mm)夾入,制作了將薄片狀連接部件包在內部的片盒。將該片盒如圖38(a)所示那樣,安裝在連接用排列部件的深槽461內。將前端25mm部分被除去包覆且被切割的光纖10a、10b分別插入貫通孔內,并使一方光纖10a接觸包在片盒內部的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b),并緩緩地壓入,使粘接性連接部件20貼合在光纖的端面上(c)。使該光纖移動到適當的位置后,用粘接劑固定在連接用排列部件上。其次,移動相互面對的另一方光纖10b,并使之密合到粘接性連接部件上(d)。而后,用粘接劑將光纖固定在連接用排列部件上。
通過以上過程,在連接用排列部件內部通過將粘接性連接部件的薄片材料包在內部并且從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切開其中一部分,并在該狀態(tài)下進行光學連接,做到了用一個部件進行從粘接性連接部件的貼合到光纖的連接。其結果,可實現(xiàn)結構上穩(wěn)定的光學連接,光學連接結構制作完畢,可防止粘接性連接部件上的砂土或塵埃的附著,提高了生產效率。在該情況下,D1比光纖包層直徑小(不能實測),D2大約為65μm。
實施例8圖39是用于說明連接單心光纖時的、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結構(光纖連接器)的一個例子的圖。圖39(a)為表示光學連接結構的構成要素的圖;圖39(b)是表示已連接狀態(tài)的圖。通過將前端除去包覆并切割的光纖10插入設置于FC插銷72上的FC插塞的金屬箍76的貫通孔761內,使金屬箍端面762與光纖端部大致一致地調整位置,并將作為粘接劑的環(huán)氧樹脂(EpoxyTechnology Inc.制、環(huán)氧技術353)灌入并使之固化而固定了光纖。其次,將使用了膜厚為25μm的丙烯酸樹脂的薄片狀連接部件21防止空氣進入地密合到金屬箍端面上而放置,將其插入到具有與金屬箍直徑相對應的直徑的切口49內,并從相反一側將相對著的金屬箍對接,使金屬箍彼此連接而形成了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結構(圖39(b))。
實施例9圖40是用于說明連接多芯光纖時的、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結構(光纖連接器)的一個例子的圖。圖40(a)是表示光纖連接器的構成要素的圖;圖40(b)是表示已連接狀態(tài)的圖。還有,圖40(a)~(c)是表示圖40的光纖連接器的連接工序的說明圖。再有,在本圖中表示的是使用4芯光纖帶芯線的情況,而光纖條數并不僅限于此。
首先,將除去光纖帶芯線15a、15b的前端的包覆并切割的各為4條的光纖101a~104a、101b~104b,分別插入各個MT金屬箍75a、75b的貫通孔內,調節(jié)位置使金屬箍端面753和光纖端部大致一致,從粘接劑涂填孔752a、752b灌入環(huán)氧樹脂并使之固化而固定了光纖(圖41(a))。
其次,在一方MT金屬箍的兩個導向栓孔751a、751b上插入導向栓47a、47b,并將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21放置在其MT金屬箍的端面753上(圖41(b))。其次,使導向栓47a、47b介于MT金屬箍75a和另一方MT金屬箍75b之間連接而形成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結構(圖40(b)、圖41(c))。
如上所述,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結構,利用一張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可一次連接多條光纖,無論對哪一條光纖均可進行良好的光學連接。
再有,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結構,對于研磨了用于通常的插塞連接的光纖的端面的金屬箍也可適用。即如果用圖41說明,即使是使用研磨了MT金屬箍端面753以及各個光纖的端面的部件進行連接,也可以得到良好的光學特性,無需進行特別的設計或加工,可照樣使用已知的金屬箍。
實施例1042是表示將本發(fā)明應用到MPO型光纖連接器時的光學連接結構的構成要素的立體圖。還有,圖43是說明圖42中的MPO型光纖連接器的連接狀態(tài)的圖,其中,圖43(a)是表示連接前的狀態(tài)、圖43(b)是表示連接后的狀態(tài)的俯視圖。再有,本發(fā)明除了下面所示的MPO型光纖連接器以外,也可應用于現(xiàn)有的多芯插塞MT-RJ、MPX、Mini-MT、Mini-MPO等包含MT金屬箍的適配器以及插銷上。
在圖42以及圖43中,MPO型光纖連接器由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21、光纖帶芯線15a、15b、排列并把持光纖的MT金屬箍75a、75b以及通過推押機構進行裝卸的殼體組成的MPO插銷71a、71b以及用于將一對MPO插銷連接的連接用適配器50而組成。
光纖的連接,首先將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21放置在MT金屬箍75a的端面上,并向固定于MPO插銷71a上的MT金屬箍75a的端面的導向栓孔內插入導向栓47a、47b(圖43(a))。接著,通過使導向栓插入到相對著的MT金屬箍75b的導向栓孔內,邊與MT金屬箍75b進行對位,邊通過上述殼體連接MPO插銷71a、71b和適配器50(圖43(b))。再有,MT金屬箍端面可以不做研磨處理。在光學連接時,在適配器內部,MT金屬箍端面彼此使粘接性連接部件介于中間而密合并形成光學連接結構。
如上所述,在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部件中,即使在使用MPO插銷的情況下,不進行研磨處理也能實現(xiàn)低損失連接。還有,由于MPO插銷是推押結合式,因此,裝卸也簡單。
如上所述,作為適配器,如上述圖19以及圖20所示那樣,可以使用配置有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的適配器。
實施例11圖44(a)~(d)是表示在使用了根據本發(fā)明的MT金屬箍的光學連接結構(光纖連接器)的情況下,使用了具備支撐部件的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時的連接工序的說明圖,圖45是圖44中所示的用于連接工序的導向栓支撐部件的正視圖。如圖44(a)以及圖45所示那樣,兩個導向栓47a、47b被導向栓支撐部件57把持,而且,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21兩端設置于各個導向栓的中央附近,由此,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21被兩個導向栓47a、47b支撐。如圖45所示那樣,導向栓支撐部件57具有兩個導向栓插入槽571a、571b,凸起平板95a、95b從兩側可自由滑動地被插入與導向栓插入槽連通的切口狀孔內。將導向栓放置在導向栓插入槽內后,按住凸起平板則凸起平板被按入到導向栓槽內,因凸起板圍住其槽部,導向栓被把持。再有,導向栓支撐部件57內部具有空洞572,因此,一旦放置導向栓,則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將位于其空洞內,而導向栓支撐部件不會接觸連接部件。
接著,將被該支撐部件把持的導向栓的兩端插入到固定了光纖10a、10b的、一對MT金屬箍75a、75b的導向栓插入孔751a、751b內,并直到接觸導向栓支撐部件57為止按入MT金屬箍(圖44(b))。由此,通過導向栓,互相面對的MT金屬箍75a、75b對上位,因此,通過松開導向栓支撐部件的凸起平板,從導向栓卸下導向栓支撐部件(圖44(c)),并對接互相面對的MT金屬箍而連接(圖44(d))。如上所述那樣,通過使導向栓支撐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在插入導向栓時,在導向栓前端不會發(fā)生損傷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的危險,并且可防止塵埃附著。
實施例12圖46(a)~(c)是表示將本發(fā)明使用在4芯MT金屬箍時的光纖連接器的構成要素以及連接工序的立體圖。如圖46(a)所示那樣,支撐部件32是具有與MT金屬箍的外圍幾乎同一形狀的框架狀空洞的圓筒狀部件,在其一端的中央附近放置有橫寬1.5mm的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21,而且另一端為開放端,圓筒狀的內部為空洞,通過將固定光纖的MT金屬箍75a嵌入該空洞內而在MT金屬箍75a的端面放置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21(圖46(b))。并且在將嵌入支撐部件的金屬箍固定在金屬箍側面的狀態(tài)下,對接互相面對的MT金屬箍75b而形成連接器的光學連接結構(圖46(c))。如此,通過將支撐部件嵌入到金屬箍內,能夠將連接部件容易地安裝到MT金屬箍上,而且連接完畢只要將支撐部件從MT金屬箍卸下即可,因此,可簡單脫離。
實施例13為了制作上述圖24所示的光學連接結構,準備了具有截面邊長為0.3mm的正三角形的V字形排列槽421的排列部件42(尺寸為5mm×12mm×3mm)、2張板狀的上扳81a、81b(尺寸為5mm×5mm×3mm)、前端除去包覆并切割的光纖芯線(直徑為0.25mm)10a、10b以及保持在支撐部件34的粘接性連接部件25。支撐部件34使用了直徑為0.1mm、長度為3mm的圓柱形栓而且粘接性連接部件25使用了折射率調節(jié)為1.46的氨酯彈性體系樹脂,在栓的外圍膜厚大致成為0.1~0.4mm地涂敷了連接部件,使之附著。
為了使用上述各個部件制作光學連接結構,首先在將光纖10a、10b放置在排列槽421,并將一側光纖10a放置在離光纖10b有2mm左右的位置上。其次,在被夾在光纖10a、10b端面的排列部件42的排列槽421的上部的靠中央位置上放置了支撐部件34。此時,雖然未圖示,為使支撐部件不輕易浮上利用彈簧從上部輕輕地按住了支撐部件34。
而后,通過使光纖10a、10b向內側移動,使之與粘接性連接部件25接觸,進一步使之移動而光學連接了光纖10a、10b的端面彼此。此時,通過按入光纖10a、10b,支撐于光軸上的支撐部件34上的粘接性連接部件25附著在光纖10a、10b的端面上,而且通過進一步按入,光纖10a、10b彼此被連接(參照圖24(a)~(d))。
根據本發(fā)明的光傳輸介質的連接方法,通過將具備了粘接性連接部件25的支撐部件34放置在V型槽上,能夠對光纖10a、10b端面供給必要量的粘接性連接部件。而且所得到的光學連接結構是通過從上方放置粘接性連接部件25而形成,因此,不必進行在基板上的、作業(yè)時涂敷等的煩雜的作業(yè)就能連接。還有,由于對排列槽421內僅供給必要量的粘接性連接部件25,因此,對周圍也沒有產生污染,也沒有發(fā)生原于粘接性連接部件的軸偏移所帶來的光損失。再有,在拆卸粘接性連接部件25時,只拆卸支撐部件34即可,提高了作業(yè)效率。再有,此時的連接損失為0.3dB或其以下,在光學特性上也沒有出現(xiàn)問題。
實施例14為了制作圖47所示的光學連接結構,作為實施例13中所使用的排列部件42,使用了與排列槽421交叉的、具有邊長為0.1mm的正三角形的槽422的排列部件,還有,作為固緊部件81,在與排列部件42的槽422對應的位置上使用了一個具有邊長為0.2mm的正三角形的槽的固緊部件。除此之外,使用與實施例13相同的部件進行了光學連接。
為了使用上述各個部件制作光學連接結構,首先,如圖47(a)、(b)所示那樣,與實施例13一樣將光纖10a、10b放置在排列槽421上,接著,將支撐部件34放置在排列部件42的槽422上。而且,如圖47(c)所示那樣,通過從上方裝上了固緊部件81,使支撐部件能夠容納在槽內,使光纖10a、10b不浮起。
而后,如圖47(d)所示的那樣,移動光纖10a、10b使之與粘接性連接部件25相接觸。并且通過按入光纖10a、10b,使支撐于光軸上的支撐部件34上的粘接性連接部件25附著在光纖10a、10b端面上,而且如圖47(e)所示那樣進一步按入,使粘接性連接部件25介于光纖10a、10b彼此之間而光學連接。與此同時,支撐部件34向上方移動,這不僅沒有影響光纖10a、10b的連接也沒有對光纖10a、10b的端面造成損傷。
根據該實施例的光傳輸介質的連接結構,通過在排列部件42上設置與排列槽421交叉的槽422,可容易地放置支撐部件34,從而可簡單地對位。不僅如此,在卸下粘接性連接部件25時,只拆卸支撐部件34即可,提高了作業(yè)效率。再有,進行了100次重復連接,沒有發(fā)生損傷光纖10a、10b的情況。再有,此時的連接損失為0.2dB或其以下,在光學特性上也沒有出現(xiàn)問題。
為了制作圖27所示的光學連接結構,準備了保持在具有兩個圓筒形的凸起部(長度為3mm、直徑為0.15mm)的U字形支撐部件(寬度為2mm)上的連接部件(長度為3mm),在排列部件上,在排列槽的兩側具有兩個孔423a、423b(直徑為0.15mm、深度為3mm),能夠使支撐部件34的凸起部341a、341b插入該孔,此外,使用與實施例1同樣的部件進行光學連接。支撐部件34的材質使用了不銹鋼,對此,用刷子將實施例1中所用的粘接性連接部件25涂刷在支撐部件34的外周部下部上,使之附著。
為了使用上述各個部件制作光學連接結構,首先,在排列槽上的支撐部件34的兩側,使端面互相面對地放置光纖10a、10b后,將具有粘接性連接部件25的支撐部件34的凸起部341a、341b插入排列部件42的兩個孔423a、423b里,并將支撐部件34使之與排列槽交叉地放置在排列部件42的排列槽421上。其次,將未圖示的上板分別安裝在光纖10a、10b的上面而按住各個光纖。
而后,通過使光纖10a、10b向內側移動,使各個光纖的前端接觸粘接性連接部件,進一步使之移動而光學連接了光纖10a、10b端面彼此,形成了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結構(參照圖27)。
根據該實施例的光傳輸介質的連接結構,單憑將支撐部件34的凸起部341a、341b4插入到設置于排列部件42上的孔423a、423b就能簡單地使排列部件42和支撐部件34對位而安裝。再有,此時的連接損失為0.2dB或其以下,在光學特性上也沒有出現(xiàn)問題。
實施例15如圖47所示那樣,形成了光學連接結構。即,首先使用了實施例14的支撐部件34,如圖28(d)那樣,將薄膜狀的粘接性連接部件25纏繞在支撐部件34外部圓周的寬2mm的范圍內。繞過一周后,將粘接性連接部件拼接在一起使外周下部的粘接性連接部件處于下垂0.2mm左右的狀態(tài)。如上所述那樣,除了使用支撐粘接性連接部件的支撐部件34以外,均使用與實施例14相同的部件進行了光學連接。還有,作為上述粘接性連接部件的薄膜,使用了將丙烯酸系粘接樹脂(折射率為1.467)薄膜化的、厚度定為25μm的薄膜。
使用上述各個部件形成光學連接結構時,如上所述那樣,薄膜化的粘接性連接部件25具有均勻的厚度,因此,對于光纖10a、10b,使所受的擠壓壓力能夠均勻,做到了使光損失為0.18dB或其以下的穩(wěn)定的光學連接。還有,粘接性連接部件25的拆卸也只要剝下薄片即可,因而提高了作業(yè)性。
還有,由于粘接性連接部件25使用著粘接性的樹脂,靠其樹脂的潤濕性容易密合到光纖10a、10b的端面上,而且通過其粘接力可用適當的擠壓壓力保持光纖10a、10b與粘接性連接部件25之間的密合性。還有,由于粘接性連接部件25柔軟,因此,不會破損光纖10a、10b的端面,能夠以極為良好的操作性進行光學連接。再有,由于具有再剝離性,可容易地剝下附著在V型槽或光纖10a、10b上的粘接性連接部件25,因此,通過更換可再連接。
實施例16圖48所示的光學連接結構,具備光纖固定部件86a、86b、排列部件42、栓狀的支撐部件34、栓狀引入部件部件82、光纖10a、10b、推壓部件87。首先,將光纖10a的前端部嵌入到一側光纖固定部件86a的固定部位861a而保持的同時,將光纖10b的前端部嵌入到另一側光纖固定部件86b的固定部位861b而保持。此時,將光纖10a、10b的端面設置成比固定部位端面突出1.1mm。在用于從上部向支撐部件34和栓狀引入部件82施加擠壓壓力的擠壓部件87的擠壓凸起871上粘貼了彈性體(丙烯酸系粘接材料)95。
為了使用上述各個部件形成光學連接結構,首先,在排列部件42上分別安裝了保持有光纖10a、10b的光纖固定部件86a、86b,此時,使光纖10a、10b能夠放置到排列部件42的排列槽421地做了臨時固定。此時,如圖48(a)所示那樣,雖然光纖的前端部處于放置在排列槽421的狀態(tài),但在光纖10b的前端,從排列槽421有0.3mm左右浮起。
其次,如圖48(b)所示那樣,在排列部件42上,在光纖固定部件86a、86b之間放置了由1mm的不銹鋼構成的栓狀引入部件82以及支撐部件34。此時,在支撐部件34的外部圓周部的下部涂敷有粘接性連接部件25。而后,如圖48(c)所示那樣,通過使擠壓部件87的止動銷部872與排列部件42的結合部位424結合,并從上方向排列部件42按壓擠壓部件87,將栓狀引入部件82以及支撐部件34按壓在排列槽421上。此時,從光纖固定部件86a露出的光纖10a的前端部處于被栓狀引入部件82按壓在排列槽內的狀態(tài);而從右側的光纖固定部件86b,光纖10b的前端部處于從排列槽421露出的狀態(tài)。
而后,如圖48(d)所示的那樣,使右側的光纖固定部件86b向前移動。向前移動光纖10b,則光纖10b,其前端與支撐部件34的下部外周部相接觸,并被下部外周部向下壓住的同時被引入到排列槽421內。此時,由于支撐部件34的外周部下部的粘接性連接部件25接觸光纖10b端面,光纖端面上附著了粘接性連接部件。還有,由于光纖10b向下方被壓住使光纖10a、10b互相對上了位。通過進一步使光纖10b向前移動,使得雙方的光纖10a、10b的前端被對接而連接,制作了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結構。
在根據本實施例得到的光學連接結構中,支撐部件34不僅具有支撐粘接性連接部件25的功能,而且通過將支撐部件34向下方按入能夠進行光纖10a、10b的對位。
權利要求
1.一種光學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具有折射率調整性的固態(tài)粘接性連接部件以單層的狀態(tài)介于互相面對的光傳輸介質的端面之間或光傳輸介質的端面與光學零件之間密合。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介于互相面對的光傳輸介質的端面之間或光傳輸介質的端面和光學零件之間的上述粘接性連接部件的厚度為50μm或其以下。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學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上述粘接性連接部件的粘接保持距離為10μm或其以上。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上述粘接性連接部件由硅酮樹脂或丙烯酸樹脂構成。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上述粘接性連接部件由薄片狀粘接材料構成。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光學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從與上述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相接觸的上述光傳輸介質的端面中心到該站接性連接部件的周緣部之間的距離的最小值D和該光傳輸介質的半徑R之間,滿足R<D≤60R的關系。
7.根據權利要求5或6所述的光學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上述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的周緣部被支撐部件支撐。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當從光傳輸介質的芯的中心到粘接性連接部件的周緣部之間的距離的最小值設為D1、最大值設為D2、光傳輸介質的半徑設為R、光傳輸介質的芯的半徑設為r時,滿足D1≥r,且D2≤1.5R。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上述光傳輸介質使用排列部件對接。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上述光傳輸介質插入到至少具有一個光纖排列孔的金屬箍內或包含該金屬箍的插銷的該光纖排列孔內而固定,一對上述金屬箍或一對上述插銷夾著粘接性連接部件對接。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學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具備用于使上述金屬箍彼此或上述插銷彼此對位的部件。
12.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學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上述粘接性連接部件被支撐部件支撐。
13.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學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上述金屬箍或插銷安裝于適配器內,該金屬箍彼此或插銷彼此在適配器內部夾著粘接性連接部件對接。
14.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學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用于進行上述對位的部件為開口套筒,在該開口套筒內部,金屬箍彼此或插銷彼此夾著上述粘接性連接部件對接。
15.根據權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光學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支撐粘接性連接部件的支撐部件安裝于上述開口套筒內。
16.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學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用于上述對位的部件為導向栓,上述金屬箍或插銷具有導向栓孔,通過將導向栓插入互相面對的導向栓孔內而進行金屬箍或插銷的對位。
17.根據權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光學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支撐著粘接性連接部件的支撐部件由圓筒狀部件構成,通過在該圓筒狀部件的一端支撐有粘接性連接部件,圓筒狀部件的另一端嵌合于上述金屬箍或適配器上而被光學連接。
1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連接結構,具備至少一對光傳輸介質、具有排列槽的排列部件、具有折射率調整性的自由地變形的固態(tài)粘接連接部件以及支撐該粘接性連接部件的支撐部件,其特征在于在排列部件的排列槽內,互相面對地放置至少一對光傳輸介質的端面,在上述光傳輸介質之間的排列槽上部放置支撐部件,夾著粘接性連接部件至少有一對光傳輸介質被光學連接。
19.根據權利要求18所述的光學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排列部件上沿與排列槽交叉的方向具有槽,上述支撐部件被放置在該槽上。
20.根據權利要求19所述的光學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撐部件至少具有一個凸起部,而且上述排列部件至少具有一個孔,在該孔內插入支撐部件的凸起部而固定,并將支撐部件放置在排列槽上部。
21.一種光學連接方法,使用光傳輸介質以及光學零件和具有折射率調整性的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連接光傳輸介質的端面彼此或光傳輸介質的端面和光學零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在互相面對的光傳輸介質的端面之間或在光傳輸介質的端面和光學零件之間配置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的工序;移動一側光傳輸介質的端面直到密合到粘接性連接部件為止的工序;進一步移動該一側的光傳輸介質的端面直到上述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伴隨變形而密合到另一側的該光傳輸介質或光學零件上為止的工序。
22.根據權利要求21所述的光學連接方法,其特征在于粘接性連接部件被支撐部件支撐。
23.一種光學連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通過將光傳輸介質的端面擠壓到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使之密合,并在該狀態(tài)下使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相對該光傳輸介質沿光傳輸介質的軸方向相對移動,將薄片狀粘接性連接部件的一部分以附著到端面上的狀態(tài)切開的工序;以及,將端面上附著有固態(tài)粘接性連接部件的光傳輸介質與其它光傳輸介質或光學零件相結合的工序。
24.一種光學連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使用至少一對光傳輸介質、具有排列槽的排列部件、具有折射率調整性的自由地變形的固態(tài)粘接性連接部件以及支撐該粘接性連接部件的支撐部件,在上述排列部件的排列槽內,使至少一對光傳輸介質的端面互相面對放置的工序;在互相面對的光傳輸介質之間的排列槽上放置支撐自由地變形的固態(tài)粘接性連接部件的支撐部件的工序;以及,使上述互相面對的光傳輸介質夾著上述粘接性連接部件對接而進行光學連接的工序。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結構簡單、可在密合的狀態(tài)下保持光纖并能更加簡便地進行安裝與拆卸、可實現(xiàn)光學穩(wěn)定性優(yōu)良的連接的光學連接結構及光學連接方法。本發(fā)明的光學連接結構,具有折射率調整性的固態(tài)粘接性連接部件作為單層介于互相面對的光傳輸介質的端面之間或光傳輸介質和光學零件之間。固態(tài)粘接性連接部件,理想的是,由硅酮樹脂或由丙烯酸樹脂構成。
文檔編號G02B6/38GK1882861SQ200480034208
公開日2006年12月20日 申請日期2004年11月17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11月19日
發(fā)明者鈴木正義, 佐佐木恭一, 小林辰志 申請人:株式會社巴川制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