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貼合裝置、貼合方法、光學顯示器件的生產系統(tǒng)以及光學顯示器件的生產方法。
本申請基于2014年7月9日向日本申請的特愿2014-141317號而主張優(yōu)先權,并將其內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術:
作為將片材貼合于被貼附物的裝置,已知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裝置。
專利文獻1的裝置將長條狀的片材切割成規(guī)定尺寸并保持于頭。并且,專利文獻1的裝置使頭向載置有被貼附物的工作臺移動,在對頭與被貼附物進行定位后,將頭按壓到被貼附物上從而將片材轉印于被貼附物。
在先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4482757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發(fā)明要解決的課題
在專利文獻1的裝置中,將頭的形狀設為圓弧形狀,以使在將片材向被貼附物轉印時不會產生氣泡。然而,在切割后的片材上容易附著對長條狀的片材進行切割時產生的切屑等塵埃。因此,在將片材向被貼附物轉印時,塵埃容易進入片材與被貼附物之間。另外,有時會因塵埃的進入而在片材與被貼附物之間產生氣泡。
由此,無法提高產品品質。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夠抑制轉印片狀件時的塵埃的進入而提高產品品質的貼合裝置、貼合方法、光學顯示器件的生產系統(tǒng)以及光學顯示器件的生產方法。
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了以下的手段。
(1)即,本發(fā)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貼合裝置向光學顯示部件貼合片狀件,所述貼合裝置的特征在于,包括:卷出部,其將光學構件片與分隔片一起從坯料卷卷出;切割部,其以殘留所述分隔片的方式將所述光學構件片切斷,從而形成所述片狀件;貼合部,其將所述片狀件從所述分隔片剝離并向所述光學顯示部件貼合;以及集塵裝置,其配置在所述切割部與所述貼合部之間,用于除去所述片狀件的塵埃。
(2)也可以為,在上述(1)所述的貼合裝置的基礎上,所述集塵裝置包括由一對第一輥構成的第一輥對,所述一對第一輥從上下夾持向所述貼合部輸送的所述片狀件的輸送方向上的一部分,并且所述一對第一輥使表面與所述片狀件的表面接觸來除去所述片狀件的塵埃,所述一對第一輥中的至少一方的表面具有能夠除去所述片狀件的塵埃的第一粘合力。
(3)也可以為,在上述(2)所述的貼合裝置的基礎上,所述第一粘合力比所述片狀件與所述分隔片之間的粘合力小。
(4)也可以為,在上述(2)或者(3)所述的貼合裝置的基礎上,在具有所述第一粘合力的所述第一輥上能夠裝拆地卷繞有第一粘合片。
(5)也可以為,在上述(2)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貼合裝置的基礎上,所述集塵裝置包括由一對第二輥構成的第二輥對,所述一對第二輥從上下夾持所述第一輥對,并且所述一對第二輥使表面與所述第一輥對分別接觸來除去所述第一輥的塵埃,所述一對第二輥中的、與具有所述第一粘合力的所述第一輥對置的所述第二輥的表面具有比所述第一粘合力大的第二粘合力。
(6)也可以為,在上述(5)所述的貼合裝置的基礎上,在具有所述第二粘合力的所述第二輥上能夠裝拆地卷繞有第二粘合片。
(7)也可以為,在上述(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貼合裝置的基礎上,所述貼合裝置包括:片工作臺,其從所述分隔片側支承所述片狀件;以及貼合工作臺,其載置所述光學顯示部件,所述貼合部包括貼合頭,該貼合頭一邊將彎曲的保持面按壓到在所述片工作臺上靜止的所述片狀件,一邊沿著所述保持面的彎曲進行滾動,從而將所述片狀件從所述分隔片剝離并保持于所述保持面,并且該貼合頭將保持于所述保持面的所述片狀件向載置于所述貼合工作臺的所述光學顯示部件貼合。
(8)也可以為,在上述(7)所述的貼合裝置的基礎上,所述貼合裝置包括在利用所述貼合頭將所述片狀件從所述分隔片剝離之后對單獨的所述分隔片進行卷取的卷取部,在所述貼合頭將所述保持面按壓到所述片狀件上并剛剛開始滾動之后的第一期間,所述卷取部向將所述分隔片開卷的方向旋轉,在經過所述第一期間之后且所述滾動結束為止的第二期間,所述卷取部向卷取所述分隔片的方向旋轉。
(9)也可以為,在上述(7)或(8)所述的貼合裝置的基礎上,在所述貼合工作臺上以與所述光學顯示部件鄰接的方式設置有抵接板,所述貼合頭在將所述保持面按壓到所述抵接板的上表面之后,在所述抵接板的上表面以及所述光學顯示部件的上表面上連續(xù)地滾動,從而將保持于所述保持面的所述片狀件向所述光學顯示部件貼合。
(10)本發(fā)明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光學顯示器件的生產系統(tǒng)是通過向光學顯示部件貼合光學構件而成的光學顯示器件的生產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包括向所述光學顯示部件貼合作為所述光學構件的片狀件的貼合裝置,所述貼合裝置是上述(1)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貼合裝置。
(11)本發(fā)明的第二方式所涉及的光學顯示器件的生產系統(tǒng)是通過向光學顯示部件貼合光學構件而成的光學顯示器件的生產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包括:貼合裝置,其向所述光學顯示部件貼合比所述光學構件大的片狀件;檢測裝置,其對貼合有所述片狀件的所述光學顯示部件進行拍攝,根據該拍攝數據來檢測所述片狀件的切割線;以及切斷裝置,其將貼合于所述光學顯示部件的所述片狀件沿著所述切割線切斷,從而從所述片狀件切出所述光學構件,所述貼合裝置是上述(1)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貼合裝置。
(12)本發(fā)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貼合方法為向光學顯示部件貼合片狀件的貼合方法,所述貼合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將光學構件片與分隔片一起從坯料卷卷出的卷出步驟;以殘留所述分隔片的方式將所述光學構件片切斷,從而形成所述片狀件的切割步驟;將所述片狀件從所述分隔片剝離并向所述光學顯示部件貼合的貼合步驟;以及在所述切割步驟與所述貼合步驟之間除去所述片狀件的塵埃的集塵步驟。
(13)也可以為,在上述(12)所述的貼合方法的基礎上,在所述集塵步驟中,使用由一對第一輥構成的第一輥對,所述一對第一輥從上下夾持向所述貼合步驟輸送的所述片狀件的輸送方向上的一部分,并且所述一對第一輥使表面與所述片狀件的表面接觸來除去所述片狀件的塵埃,所述一對第一輥中的至少一方的表面具有能夠除去所述片狀件的塵埃的第一粘合力。
(14)也可以為,在上述(13)所述的貼合方法的基礎上,所述第一粘合力比所述片狀件與所述分隔片之間的粘合力小。
(15)也可以為,在上述(13)或者(14)所述的貼合方法的基礎上,在具有所述第一粘合力的所述第一輥上能夠裝拆地卷繞有第一粘合片。
(16)也可以為,在上述(13)至(15)中任一項所述的貼合方法的基礎上,在所述集塵步驟中,使用由一對第二輥構成的第二輥對,所述一對第二輥從上下夾持所述第一輥對,并且所述一對第二輥使表面與所述第一輥對分別接觸來除去所述第一輥的塵埃,所述一對第二輥中的、與具有所述第一粘合力的所述第一輥對置的所述第二輥的表面具有比所述第一粘合力大的第二粘合力。
(17)也可以為,在上述(16)所述的貼合方法的基礎上,在具有所述第二粘合力的所述第二輥上能夠裝拆地卷繞有第二粘合片。
(18)也可以為,在上述(12)至(17)中任一項所述的貼合方法的基礎上,所述貼合方法包括:利用片工作臺從所述分隔片側支承所述片狀件的支承步驟;以及將所述光學顯示部件載置于貼合工作臺的載置步驟,在所述貼合步驟中,一邊將貼合頭的彎曲的保持面按壓到在所述片工作臺上靜止的所述片狀件,一邊使所述貼合頭沿著所述保持面的彎曲進行滾動,從而將所述片狀件從所述分隔片剝離并保持于所述保持面,并且將保持于所述保持面的所述片狀件向載置于所述貼合工作臺的所述光學顯示部件貼合。
(19)也可以為,在上述(18)所述的貼合方法的基礎上,所述貼合方法包括在利用所述貼合頭將所述片狀件從所述分隔片剝離之后利用卷取部對單獨的所述分隔片進行卷取的卷取步驟,在所述卷取步驟中,在所述貼合頭將所述保持面按壓到所述片狀件上并剛剛開始滾動之后的第一期間,使所述卷取部向將所述分隔片開卷的方向旋轉,在經過所述第一期間之后且所述滾動結束為止的第二期間,使所述卷取部向卷取所述分隔片的方向旋轉。
(20)也可以為,在上述(18)或(19)所述的貼合方法的基礎上,在所述貼合工作臺上以與所述光學顯示部件鄰接的方式設置有抵接板,在所述貼合步驟中,在將所述貼合頭的所述保持面按壓到所述抵接板的上表面之后,使所述貼合頭在所述抵接板的上表面以及所述光學顯示部件的上表面上連續(xù)地滾動,從而將保持于所述保持面的所述片狀件向所述光學顯示部件貼合。
(21)本發(fā)明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光學顯示器件的生產方法是通過向光學顯示部件貼合光學構件而成的光學顯示器件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向所述光學顯示部件貼合作為所述光學構件的片狀件的貼合步驟,使用上述(12)至(20)中任一項所述的貼合方法進行所述貼合步驟。
(22)本發(fā)明的第二方式所涉及的光學顯示器件的生產方法是通過向光學顯示部件貼合光學構件而成的光學顯示器件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向所述光學顯示部件貼合比所述光學構件大的片狀件的貼合步驟;對貼合有所述片狀件的所述光學顯示部件進行拍攝,根據該拍攝數據來檢測所述片狀件的切割線的檢測步驟;以及將貼合于所述光學顯示部件的所述片狀件沿著所述切割線切斷,從而從所述片狀件切出所述光學構件的切斷步驟,使用上述(12)至(20)中任一項所述的貼合方法進行所述貼合步驟。
發(fā)明效果
根據本發(fā)明,能夠提供可抑制轉印片狀件時的塵埃的進入而提高產品品質的貼合裝置、貼合方法、光學顯示器件的生產系統(tǒng)以及光學顯示器件的生產方法。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貼合裝置的簡要圖。
圖2是集塵裝置周邊的立體圖。
圖3是集塵裝置周邊的俯視圖。
圖4是集塵裝置的側視圖。
圖5A是示出向貼合頭粘貼片狀件的工序的圖。
圖5B是示出向貼合頭粘貼片狀件的工序的圖。
圖5C是示出向貼合頭粘貼片狀件的工序的圖。
圖6A是示出將粘貼于貼合頭的片狀件向光學顯示部件轉印的工序的圖。
圖6B是示出將粘貼于貼合頭的片狀件向光學顯示部件轉印的工序的圖。
圖6C是示出將粘貼于貼合頭的片狀件向光學顯示部件轉印的工序的圖。
圖7是光學構件片的剖視圖。
圖8是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學顯示器件的生產系統(tǒng)的簡要圖。
圖9是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一變形例所涉及的集塵裝置的側剖視圖。
圖10是圖9的主要部分放大圖。
圖11是示出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貼合裝置的片狀件的切斷工序的圖。
圖12A是對確定光學顯示部件與片狀件的貼合位置的方法進行說明的圖。
圖12B是對確定光學顯示部件與片狀件的貼合位置的方法進行說明的圖。
圖13是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學顯示器件的生產系統(tǒng)的簡要圖。
具體實施方式
[第一實施方式]
以下,使用圖1至圖8,對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貼合裝置以及光學顯示器件的生產系統(tǒng)進行說明。
圖1是本實施方式的貼合裝置100的簡要圖。
本實施方式的貼合裝置100向光學顯示部件P的一面貼合通過對長條狀的光學構件片FX進行半切割而得到的片狀件F1X。
作為光學顯示部件P,可以使用例如液晶面板、有機EL面板等面板狀的光學顯示部件。作為光學構件片FX,可以使用例如偏振膜、相位差膜、增亮膜等。在本實施方式中,例如使用圖7所示的偏振膜作為光學構件片FX。
圖7的光學構件片FX包括膜狀的光學構件主體F1a、設置在光學構件主體F1a的一個面(圖7中的上表面)上的粘合層F2a、經由粘合層F2a以能夠分離的方式層疊在光學構件主體F1a的一個面上的分隔片F3a、層疊在光學構件主體F1a的另一個面(圖7中的下表面)上的表面保護膜F4a。
光學構件主體F1a例如作為偏振板而發(fā)揮功能,以遍及光學顯示部件P的整個顯示區(qū)域及其周邊區(qū)域的方式貼合于光學顯示部件P。光學構件主體F1a以在其一個面上殘留有粘合層F2a并使分隔片F3a分離的狀態(tài)經由粘合層F2a而貼合于光學顯示部件P。以下,將從光學構件片FX除去分隔片F3a而得到的部分稱作貼合片F5。片狀件F1X是將長條狀的貼合片F5切割成規(guī)定尺寸而得到的貼合片F5的片狀件。
分隔片F3a在從粘合層F2a分離之前的期間對粘合層F2a以及光學構件主體F1a進行保護。表面保護膜F4a與光學構件主體F1a一起貼合于光學顯示部件P。表面保護膜F4a相對于光學構件主體F1a配置在與光學顯示部件P相反的一側來保護光學構件主體F1a。需要說明的是,也可以采用光學構件片FX不包括表面保護膜F4a的結構,或表面保護膜F4a與光學構件主體F1a分離的結構。
光學構件主體F1a具有片狀的偏振片F6、通過粘接劑等與偏振片F6的一個面接合的第一膜F7、以及通過粘接劑等與偏振片F6的另一個面接合的第二膜F8。第一膜F7以及第二膜F8是例如保護偏振片F6的保護膜。
需要說明的是,光學構件主體F1a可以是由一層的光學層構成的單層構造,也可以是多個光學層相互層疊而成的層疊構造。所述光學層除了偏振片F6以外,也可以是相位差膜、增亮膜等。也可以對第一膜F7與第二膜F8中的至少一方實施保護液晶顯示元件的最外面的硬涂層處理、包括防眩處理在內的能得到防眩等效果的表面處理。光學部件主體F1a可以不包含第一膜F7和第二膜F8中的至少一方。例如,在光學構件主體F1a中省略了第一膜F7的情況下,也可以將分隔片F3a經由粘合層F2a貼合于偏振子F6的一個面。
如圖1所示,本實施方式的貼合裝置100例如包括片輸送裝置110、集塵裝置10、頭單元150(貼合部)、頭移動裝置160、工作臺單元170、以及控制裝置190。
片輸送裝置110例如包括卷出部111、卷取部112、夾持輥部113、片工作臺114、以及切割部115。
卷出部111保持通過卷繞長條狀的光學構件片FX而成的坯料卷RX,并將光學構件片FX沿其長度方向放出。光學構件片FX例如在與其輸送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片寬度方向)上具有與光學顯示部件P的顯示區(qū)域的第一邊(例如短邊側)的長度相同的寬度。
以下,將從卷出部111卷出光學構件片FX(分隔片F3a)并輸送的方向稱作片輸送方向,將片輸送方向的上游側稱作片輸送上游側,將片輸送方向的下游側稱作片輸送下游側。
切割部115將從坯料卷RX卷出的光學構件片FX以殘留有分隔片F3a的方式在厚度方向上切斷(半切割)。例如每當光學構件片FX在與片寬度方向正交的長度方向上被放出與光學顯示部件P的顯示區(qū)域的第二邊(例如長邊側)的長度相同的長度時,切割部115在片寬度方向的整個寬度范圍內將光學構件片FX的厚度方向的一部分切斷。
切割部115以避免因在光學構件片FX的輸送中作用的張力而使分隔片F3a斷裂(以使分隔片F3a殘留有規(guī)定的厚度)的方式,調整切斷刃的進退位置,實施半切割至粘合層F2a與分隔片F3a的界面的附近。需要說明的是,也可以代替切斷刃,而使用激光切斷裝置作為切割部115。
通過在光學構件片FX的厚度方向上將光學構件主體F1a、粘合層F2a以及表面保護膜F4a切斷,由此在半切割后的光學構件片FX上形成遍及光學構件片FX的片寬度方向的整個寬度范圍的切入線。光學構件片FX通過切入線而在長度方向上被劃分為具有與顯示區(qū)域的第二邊的長度相當的長度的區(qū)段。該區(qū)段分別成為貼合片F5中的一個片狀件F1X。
光學構件片FX的相對于片輸送方向的切斷角度由控制裝置190控制。例如,在片輸送方向的多處配置對光學構件片FX的邊緣的圖像進行拍攝的攝像裝置15(參照圖2及圖3),根據由上述攝像裝置15拍攝到的多處的邊緣的圖像,控制裝置190檢測出多處的邊緣的位置。然后,根據檢測到的多處的邊緣的相對位置關系,控制裝置190算出光學構件片FX的切割位置處的邊緣相對于片輸送方向的傾斜角度。然后,切割部115以由控制裝置190控制的切斷角度將光學構件片FX切斷。由此,即便在光學構件片FX在片寬度方向上蛇行的情況下,也能夠將光學構件片FX沿目標方向高精度地切斷。
片工作臺114支承從坯料卷RX卷出的光學構件片FX的下表面(圖7中示出的分隔片F3a側的面)。片工作臺114例如設置在從除去片狀件F1X的塵埃的集塵位置的片輸送下游側至將片狀件F1X從分隔片F3a剝離的剝離位置的范圍內。
夾持輥部113包括配置為旋轉軸方向相互平行的第一夾持輥113a和第二夾持輥113b。第一夾持輥113a與第二夾持輥113b相互同步地旋轉,由此從片輸送上游側朝向片輸送下游側(向卷取部112卷取的方向)、或者從片輸送下游側朝向片輸送上游側(從卷取部112開卷的方向)輸送分隔片F3a。
在通過貼合頭120從分隔片F3a剝離片狀件F1X后,卷取部112卷取單獨的分隔片F3a。卷取部112與第一夾持輥113a以及第二夾持輥113b同步地旋轉,由此進行分隔片F3a的卷取以及開卷。
集塵裝置10配置在切割位置與剝離位置之間,該切割位置為利用切割部115對光學構件片FX進行半切割的位置,該剝離位置為將通過半切割而得到的片狀件F1X從分隔片F3a剝離并保持于貼合頭120的位置。集塵裝置10除去片狀件F1X的塵埃。對于集塵裝置10的詳細情況在后敘述。
頭單元150例如包括貼合頭120、頭驅動裝置130、以及頭升降裝置140。
貼合頭120例如包括頭主體部121和粘合片122。
頭主體部121以上表面為平坦的面且下表面向下側凸出的方式形成為沿著光學構件片FX的行進方向彎曲的曲面。在頭主體部121的下表面固接有粘合片122。作為粘合片122,可以使用例如粘合性的硅酮橡膠等。粘合片122的表面形成為粘貼并保持片狀件F1X的彎曲的保持面122a。保持面122a例如具有比片狀件F1X的貼合面(粘合層F2a)弱的粘貼力,能夠反復粘貼、剝離片狀件F1X的表面保護膜F4a。
貼合頭120一邊將彎曲的保持面122a按壓到支承在片工作臺114上的片狀件F1X,一邊沿著該保持面122a的彎曲滾動,由此將片狀件F1X從分隔片F3a剝離并保持于保持面122a。貼合頭120一邊將保持于保持面122a的片狀件F1X按壓到載置于貼合工作臺171上的光學顯示部件P,一邊沿著保持面122a的彎曲滾動,從而將片狀件F1X貼合于光學顯示部件P。
頭驅動裝置130例如包括基體板135、旋轉驅動部136、以及桿部137。
貼合頭120經由與頭主體部121的上表面中央部連接的桿部137而與旋轉驅動部136的旋轉支承軸136a連接。旋轉支承軸136a固定于基體板135。貼合頭120經由桿部137以及旋轉支承軸136a旋轉自如地吊掛于基體板135的下表面。保持面122a例如形成為以旋轉支承軸136a為中心的圓弧狀的曲面。
貼合頭120通過旋轉驅動部136繞旋轉支承軸136a在規(guī)定的角度范圍內旋轉。由此,進行片狀件F1X從分隔片F3a向保持面122a的粘貼、片狀件F1X從保持面122a向光學顯示部件P的貼合(轉印)。
頭升降裝置140包括工作缸主體部141和活塞桿142?;钊麠U142的第一端部固定于基體板135的上表面,活塞桿142的第二端部與工作缸主體部141內的活塞連接。利用導入至工作缸主體部141內的氣體的壓力而使工作缸主體部141內的活塞以及活塞桿142沿上下方向移動。由此,貼合頭120沿鉛垂方向移動。
頭移動裝置160包括引導導軌161和滑塊162。工作缸主體部141的上端部固定于滑塊162。由此,頭單元150垂直地吊掛于滑塊162。引導導軌161以跨片輸送裝置110與貼合工作臺171之間的方式設置?;瑝K162沿著引導導軌161往復移動。由此,貼合頭120在將片狀件F1X從分隔片F3a剝離的剝離位置與將片狀件F1X向光學顯示部件P貼合的貼合位置之間移動。
通過頭驅動裝置130、頭升降裝置140以及頭移動裝置160,構成驅動貼合頭120旋轉并使貼合頭120進行升降移動以及水平移動的頭驅動機構。貼合頭120被頭驅動裝置130以及頭移動裝置160驅動而進行旋轉以及水平移動,從而在支承于片工作臺114的片狀件F1X上以及載置于貼合工作臺171的光學顯示部件P上滾動。由此,進行片狀件F1X從分隔片F3a向保持面122a的粘貼以及片狀件F1X從保持面122a向光學顯示部件P的貼合(轉印)。
貼合頭120通過頭驅動裝置130而向第一旋轉方向(例如順時針的方向)旋轉,并通過頭移動裝置160向第一移動方向(例如右方向)水平移動,從而能夠在從保持面122a的第一端部(例如左端部)朝向第二端部(例如右端部)的第一方向上進行滾動。另外,貼合頭120通過頭驅動裝置130而向第二旋轉方向(例如逆時針的方向)旋轉,并通過頭移動裝置160向第二移動方向(例如左方向)水平移動,從而能夠在從保持面122a的第二端部(例如右端部)朝向第一端部(例如左端部)的第二方向上進行滾動。
工作臺單元170包括貼合工作臺171、工作臺驅動裝置172、以及抵接板173。
貼合工作臺171具有載置光學顯示部件P的載置面171a。貼合工作臺171例如通過吸附光學顯示部件P的下表面(與片狀件F1X貼合的面的相反側的面),從而將光學顯示部件P保持在載置面171a上。
抵接板173是沿著光學顯示部件P的一邊配置的板狀或者棒狀的構件。抵接板173固定在載置面171a上。抵接板173的高度與光學顯示部件P的高度大體一致。抵接板173配置在比載置光學顯示部件P的位置靠滾動方向AFD的上游側的位置。
光學顯示部件P與抵接板173鄰接地配置。光學顯示部件P以使端部與抵接板173的側面接觸的狀態(tài)固定在載置面171a上。由此,光學顯示部件P的上表面與抵接板173的上表面形成連續(xù)的平面。
抵接板173能夠固定地配置在貼合工作臺171上的至少兩處(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第一位置是與將滾動方向AFD設為第一方向的情況對應的貼合工作臺171上的位置(例如,光學顯示部件P的左側鄰接的位置),第二位置是與將滾動方向AFD設為第二方向的情況對應的貼合工作臺171上的位置(例如,光學顯示部件P的右側鄰接的位置)。
貼合頭120在將比片狀件F1X靠貼合方向的上游側的保持面122a按壓到抵接板173的上表面后,貼合頭120在抵接板173的上表面以及光學顯示部件P的上表面上連續(xù)地滾動,從而將保持于保持面122a的片狀件F1X向光學顯示部件P的一面貼合。在使片狀件F1X與光學顯示部件P接觸之前,通過使貼合頭120在光學顯示部件P的外側起動,能夠使負載、速度等貼合條件在片狀件F1X整體中均勻化。
工作臺驅動裝置172使貼合工作臺171向貼合頭120的滾動方向AFD以及與貼合頭120的滾動方向AFD正交的方向移動。另外,工作臺驅動裝置172使貼合工作臺171在水平面內旋轉。通過工作臺驅動裝置172驅動貼合工作臺171,從而調整保持于貼合工作臺171的光學顯示部件P與保持于貼合頭120的片狀件F1X的相對貼合位置。由此,進行光學顯示部件P與片狀件F1X的對準。
控制裝置190構成為包括計算機系統(tǒng)。計算機系統(tǒng)具備CPU等運算處理部、以及存儲器、硬盤等存儲部。控制裝置190包括能夠執(zhí)行計算機系統(tǒng)與外部的裝置的通信的接口,綜合控制構成貼合裝置100的各種裝置以及貼合裝置100的外部的各種裝置的動作。
以下,使用圖2至圖4,對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集塵裝置10進行說明。
圖2是集塵裝置10的周邊的立體圖。圖3是集塵裝置10的周邊的俯視圖。圖4是集塵裝置10的側視圖。
如圖2以及圖3所示,集塵裝置10包括第一輥對11和第二輥對12。
第一輥對11是由配置為旋轉軸方向相互平行的一對第一輥11a、11b構成的一個輥對。
以下,將一對第一輥11a、11b中的、隔著片狀件F1X而配置在上側的第一輥稱作第一上側輥11a。將一對第一輥11a、11b中的、隔著片狀件F1X而配置在下側的第一輥稱作第一下側輥11b。需要說明的是,有時將第一上側輥11a、第一下側輥11b分別簡稱作第一輥。
第一上側輥11a與第一下側輥11b相互同步地旋轉,從而從片輸送上游側朝向片輸送下游側輸送半切割后的光學構件片FX。
第一上側輥11a以及第一下側輥11b分別是具有比光學構件片FX的片寬度大的長度的圓柱狀的構件。第一上側輥11a以及第一下側輥11b各自的表面具有能夠除去片狀件F1X的塵埃的第一粘合力As1。第一粘合力As1比片狀件F1X與分隔片F3a的粘合力小。由此,能夠抑制在向光學顯示部件P貼合前將片狀件F1X從分隔片F3a剝離的情況,并且能夠除去片狀件F1X的表面的塵埃。
另外,從抑制構成片狀件F1X的層彼此的層間剝離的觀點出發(fā),第一粘合力As1比構成片狀件F1X的光學構件主體F1a與表面保護膜F4a的粘合力小。基于同樣的觀點,第一粘合力As1分別比偏振子F6的一個面與第一膜F7的粘合力、偏振子F6的另一個面與第二膜F8的粘合力小。
第一輥對11從上下夾持向頭單元150輸送的片狀件F1X的輸送方向上的一部分。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輥對11從上下夾持由四個切入線中的從片輸送上游側起算的第三個切入線與第四個切入線劃分的片狀件F1X的一部分,其中四個切入線通過切割部115而形成在光學構件片FX上。
需要說明的是,第一輥對11的配置位置不限于此。只要是在切割部115與頭單元150之間,則第一輥對11的配置位置可以適當設置在所希望的位置。
第一輥對11使表面與片狀件F1X的表面接觸,從而除去存在于片狀件F1X的表面的塵埃。具體地說,第一上側輥11a使其表面與構成片狀件F1X的表面保護膜F4a的表面接觸,從而除去表面保護膜F4a的表面的塵埃。第一下側輥11b使表面與分隔片F3a的表面(下表面)接觸,從而除去分隔片F3a的表面的塵埃。
第二輥對12是由配置為旋轉軸方向相互平行的一對第二輥12a、12b構成的一個輥對。
以下,將一對第二輥12a、12b中的、與第一上側輥11a對置的第二輥稱作第二上側輥12a。將一對第二輥12a、12b中的、與第一下側輥11b對置的第二輥稱作第二下側輥12b。需要說明的是,有時將第二上側輥12a、第二下側輥12b分別簡稱作第二輥。
第二上側輥12a能夠與第一上側輥11a同步地旋轉,第二下側輥12b能夠與第一下側輥11b同步地旋轉。在圖4中,第二上側輥12a向與第一上側輥11a的旋轉方向(逆時針的方向)相反的旋轉方向(順時針的方向)旋轉,第二下側輥12b向與第一下側輥11b的旋轉方向(順時針的方向)相反的旋轉方向(逆時針的方向)旋轉。
第二上側輥12a以及第二下側輥12b分別是具有與第一輥的片寬度方向上的長度大致相等的長度的圓柱狀的構件。第二上側輥12a與第二下側輥12b從上下夾持第一輥對11(第一上側輥11a、第一下側輥11b)。第二上側輥12a以及第二下側輥12b各自的表面具有比第一粘合力Fs1大的第二粘合力Fs2(Fs2>Fs1)。由此,能夠利用第二輥除去附著于第一輥的塵埃。由此,能夠有效地維持第一粘合力Fs1。
如圖4所示,第一粘合片13能夠裝拆地卷繞于第一輥對11。具體地說,第一上側粘合片13a能夠裝拆地卷繞于第一上側輥11a。第一下側粘合片13b能夠裝拆地卷繞于第一下側輥11b。
因此,即便在由于塵埃的附著而使第一粘合力Fs1降低的情況下,也無需更換第一輥對11整體,而僅更換第一粘合片13即可。另外,根據需要,僅更換第一上側粘合片13a或者第一下側粘合片13b的任一方即可。由此,能夠高效地進行用于維持第一粘合力Fs1的維護。
第二粘合片14能夠裝拆地卷繞于第二輥對12。具體地說,第二上側粘合片14a能夠裝拆地卷繞于第二上側輥12a。第二下側粘合片14b能夠裝拆地卷繞于第二下側輥12b。
因此,即便在由于塵埃的附著而使第二粘合力Fs2降低的情況下,無需更換第二輥對12整體,而僅更換第二粘合片14即可。另外,根據需要,僅更換第二上側粘合片14a或者第二下側粘合片14b的任一方即可。由此,能夠高效地進行用于維持第二粘合力Fs2的維護。另外,若第二粘合力Fs2得到維持,則第一粘合力Fs1也得到維持,因此在維持第一粘合力Fs1方面也是有效的。
作為第一粘合片13,可以使用例如粘合性的硅系、聚氨酯系的粘合片等。作為第二粘合片14,可以使用例如具有比第一粘合片13的粘合力(第一粘合力Fs1)大的粘合力的聚氨酯系的粘合片等。例如,在使用硅系的粘合片作為第一粘合片13的情況下,使用聚氨酯系的粘合片作為第二粘合片14。
以能維持第一粘合力Fs1的程度進行第一粘合片13的更換。例如,可以通過目視等確認第一粘合片13的表面有無裂紋等,來判定第一粘合片13的粘合力是否具有第一粘合力Fs1,在認為第一粘合片13的粘合力低于第一粘合力Fs1時進行第一粘合片13的更換。同樣地,對于第二粘合片14的更換,也以能維持第二粘合力Fs2的程度進行。
另外,可以考慮集塵裝置10的使用期間而定期地進行第一粘合片13的更換。對于第二粘合片14的更換也是同樣的。
以下,使用圖1,對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貼合方法進行說明。
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貼合方法是向光學顯示部件貼合片狀件F1X的貼合方法,包括卷出步驟、切割步驟、貼合步驟、以及集塵步驟。
如圖1所示,在卷出步驟中,將長條狀的光學構件片FX與分隔片F3a一起從坯料卷RX卷出。
在切割步驟中,將光學構件片FX以殘留分隔片F3a的方式切斷,從而形成片狀件F1X。
在貼合步驟中,將片狀件F1X從分隔片F3a剝離并向光學顯示部件貼合。
在集塵步驟中,在切割步驟與貼合步驟之間,更優(yōu)選為在將片狀件F1X向貼合頭120的保持面122a粘貼之前的期間,除去片狀件F1X的塵埃。
以下,使用圖2至圖4對集塵步驟進行說明。
如圖2至圖4所示,在集塵步驟中,使用由一對第一輥11a、11b構成的第一輥對11,該一對第一輥11a、11b從上下夾持向貼合步驟輸送的片狀件F1X的輸送方向上的一部分,并使表面與片狀件F1X的表面接觸從而除去片狀件F1X的塵埃。第一輥11a、11b各自的表面具有能夠除去片狀件F1X的塵埃的第一粘合力As1。
另外,在集塵步驟中,使用由一對第二輥12a、12b構成的第二輥對12,該一對第二輥12a、12b從上下夾持第一輥對11,并且使表面與第一輥對11分別接觸從而除去第一輥的塵埃。第二輥12a、12b各自的表面具有比第一粘合力As1大的第二粘合力As2(As2>As1)。
以下,使用圖5A~圖5C以及圖6A~圖6C對貼合步驟進行說明。首先,使用圖5A~圖5C,對向貼合頭120粘貼片狀件F1X的工序進行說明。
如圖5A所示,將貼合頭120以相對于片工作臺114傾斜的狀態(tài)配置在片工作臺114的上方。停止片狀件F1X的輸送,使片狀件F1X在片工作臺114上靜止。片工作臺114從分隔片F3a側支承片狀件F1X。然后,對貼合頭120與片工作臺114上的片狀件F1X進行定位。貼合頭120以滾動方向上游側比滾動方向下游側靠下方的方式傾斜。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以片輸送下游側的端部比片輸送上游側的端部靠下方的方式傾斜。
在進行了貼合頭120與片狀件F1X的定位后,通過頭升降裝置140使貼合頭120降低至與片狀件F1X接觸的高度。由此,將貼合頭120的片輸送下游側的端部按壓到片狀件F1X的片輸送下游側的端部上。
接下來,如圖5B所示,通過同步地驅動旋轉驅動部136與頭移動裝置160,使貼合頭120從片輸送下游側朝向片輸送上游側滾動(旋轉以及水平移動)。由此,片狀件F1X從片輸送下游側朝向片輸送上游側逐漸貼附于保持面122a。
在貼合頭120將保持面122a按壓到片狀件F1X并剛剛開始滾動后的第一期間,卷取部112以及夾持輥部113與旋轉驅動部136以及頭移動裝置160的驅動同步地向將分隔片F3a開卷的方向(逆向)旋轉。由此,在夾持輥部113的上游側分隔片F3a松弛,與被貼合頭120施加負載的部分相比靠片輸送下游側的片狀件F1X以及分隔片F3a沿著保持面122a的彎曲向片工作臺114的上方翹起。
由于分隔片F3a處于松弛的狀態(tài),因此在片狀件F1X的片輸送下游側的端部不易產生將片狀件F1X從保持面122a剝離的力。由此,片狀件F1X與保持面122a的緊貼力提高,能夠可靠地進行片狀件F1X向保持面122a的粘貼。另外,通過使分隔片F3a松弛,由此在從分隔片F3a剝離片狀件F1X時,抑制瞬間對分隔片F3a施加較大的剝離力的情況。由此,抑制了分隔片F3a斷裂的情況。
如圖5C所示,在經過第一期間后且貼合頭120的滾動結束為止的第二期間,卷取部112以及夾持輥部113向卷取分隔片F3a的方向(正向)旋轉。由此,消除分隔片F3a的松弛,并且促進片狀件F1X從分隔片F3a的剝離。將卷取部112以及夾持輥部113的旋轉方向從逆向切換為正向的時機例如設為片狀件F1X向保持面122a的粘貼完成5%~70%,優(yōu)選為10%~50%的時機。
在利用卷取部112以及夾持輥部113進行分隔片F3a的開卷以及卷取的期間,貼合頭120通過旋轉驅動部136以及頭移動裝置160而始終向相同的方向持續(xù)滾動。貼合頭120一邊將保持面122a按壓到片狀件F1X上一邊沿著保持面122a的彎曲滾動,從而將片狀件F1X從分隔片F3a剝離并保持于保持面122a。
根據以上操作,將片狀件F1X的表面保護膜F4a依次粘貼于貼合頭120的保持面122a。粘貼于保持面122a的片狀件F1X成為從分隔片F3a剝離而使粘合層F2a(參照圖7,與光學顯示部件P貼合的貼合面)露出的狀態(tài)。保持著片狀件F1X的貼合頭120被頭移動裝置160向載置有光學顯示部件P的貼合工作臺171移送。
在圖5A~圖5C中,示出將在片的面內無缺陷的合格的片狀件F1X保持于貼合頭120的工序,但在將片的面內具有缺陷的不合格的片狀件F1X保持于貼合頭120的情況下也進行同樣的處理。例如,保持有不合格的片狀件F1X的貼合頭120被頭驅動裝置160向配置在與貼合工作臺171不同的位置的省略圖示的棄貼位置(廢棄位置)移送。并且,向設置在棄貼位置的廢料片等重疊粘貼不合格的片狀件F1X。
作為這樣的片狀件F1X的缺陷,例如是在片狀件F1X的內部存在由固體、液體以及氣體中的至少一方構成的異物的部分、在片狀件F1X的表面存在凹凸、傷痕的部分、因片狀件F1X的形變、材質的偏差等而成為亮點的部分等。
接下來,使用圖6A~圖6C,對將粘貼于貼合頭120的片狀件F1X向光學顯示部件P貼合(轉印)的工序進行說明。
如圖6A所示,保持有片狀件F1X的貼合頭120以使粘合層F2a(參照圖7)朝下的狀態(tài)通過頭升降裝置140上升至不與片輸送裝置110干涉的高度。然后,貼合頭120被頭移動裝置160移送至載置有光學顯示部件P的貼合工作臺171的上方的位置。
在貼合頭120從片工作臺114上移動至貼合工作臺171上時,例如通過第一攝像裝置181對保持于保持面122a的片狀件F1X的四個角部進行拍攝。利用省略圖示的第一圖像處理裝置對由第一攝像裝置181拍攝到的片狀件F1X的圖像進行圖像分析,從而檢測片狀件F1X的四個角部的位置。由第一圖像處理裝置檢測到的與片狀件F1X的角部的位置相關的信息被發(fā)送至控制裝置190??刂蒲b置190根據由第一圖像處理裝置檢測到的信息,來確認片狀件F1X相對于貼合頭120的配置位置。
例如通過第二攝像裝置182對保持于貼合工作臺171的光學顯示部件P進行拍攝。第二攝像裝置182例如以設置于光學顯示部件P的對準標記、黑矩陣等作為對準基準而進行拍攝。利用省略圖示的第二圖像處理裝置對由第二攝像裝置182拍攝到的光學顯示部件P的圖像進行圖像分析,從而檢測對準基準的位置。由第二圖像處理裝置檢測到的與光學顯示部件P的對準基準的位置相關的信息被發(fā)送至控制裝置190??刂蒲b置190根據由第二圖像處理裝置檢測到的信息,來確認光學顯示部件P相對于貼合工作臺171的配置位置。
控制裝置190根據片狀件F1X相對于貼合頭120的配置位置、以及光學顯示部件P相對于貼合工作臺171的配置位置,控制工作臺驅動裝置172。控制裝置190使用工作臺驅動裝置172使貼合工作臺171在水平面內水平移動,或驅動貼合工作臺171在水平面內旋轉。
由此,調整保持于貼合工作臺171的光學顯示部件P與保持于貼合頭120的片狀件F1X的相對貼合位置。
如圖6B所示,在調整光學顯示部件P與片狀件F1X的相對貼合位置后,通過頭升降裝置140使貼合頭120下降至與光學顯示部件P接觸的高度。貼合頭120以滾動方向上游側的端部比滾動方向下游側的端部靠下方的方式傾斜。通過使貼合頭120下降,從而將比片狀件F1X靠滾動方向上游側的貼合頭120的端部按壓到位于光學顯示部件P的滾動方向上游側的抵接板173的上表面上。
接下來,如圖6C所示,通過同步地驅動旋轉驅動部136與頭移動裝置160,從而使貼合頭120從抵接板173的上表面朝向光學顯示部件P的上表面滾動。伴隨著貼合頭120的滾動,保持于保持面122a的片狀件F1X逐漸貼附于光學顯示部件P的上表面。
貼合頭120例如具有比片狀件F1X的貼合面(參照圖7:粘合層F2a)弱的粘合力,能夠對片狀件F1X的表面保護膜F4a反復進行粘貼、剝離。因此,粘合層F2a側被按壓于光學顯示部件P的片狀件F1X從保持面122a剝離,并貼合到光學顯示部件P的上表面。根據以上操作,完成片狀件F1X向光學顯示部件P的貼合處理。
在圖6A~圖6C中,示出將在片的面內無缺陷的合格的片狀件F1X從貼合頭120向光學顯示部件P轉印的工序,當在將片的面內具有缺陷的不合格的片狀件F1X向設置于棄貼位置的廢料片等貼合的情況下也進行同樣的處理。
如以上說明那樣,在本實施方式的貼合裝置100中,能夠在利用集塵裝置10除去片狀件F1X的塵埃后,在頭單元150中將片狀件F1X與光學顯示部件P貼合,因此能夠在排除塵埃的進入、氣泡的產生的狀態(tài)下進行貼合。由此,能夠提高產品品質。
另外,采用基于第一輥對11進行的接觸式的結構,因此與非接觸式的結構相比,能夠有效地除去片狀件F1X的表面的塵埃。
另外,一邊將貼合頭120的彎曲的保持面122a按壓到在片工作臺114上靜止的片狀件F1X,一邊使貼合頭120沿著保持面122a的彎曲進行滾動,從而將片狀件F1X從分隔片F3a剝離并保持于保持面122a。因此,抑制了由于光學構件片FX的蛇行等的影響而在保持于貼合頭120的片狀件F1X上產生褶皺的情況。由此,抑制了在將片狀件F1X向光學顯示部件P貼合時在片狀件F1X與光學顯示部件P之間產生氣泡的情況。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中,列舉第一輥11a、11b各自的表面具有能夠除去片狀件F1X的塵埃的第一粘合力As1的例子進行了說明,但不限于此。
例如,也可以構成為僅一對第一輥11a、11b中的第一上側輥11a的表面具有所述第一粘合力As1,也可以構成為僅一對第一輥11a、11b中的第一下側輥11b的表面具有所述第一粘合力As1。即,一對第一輥11a、11b中的至少一方的表面具有所述第一粘合力As1即可。但是,從除去表面保護膜F4a的表面以及分隔片F3a的表面(下表面)各自的塵埃的觀點出發(fā),優(yōu)選第一輥11a、11b各自的表面具有所述第一粘合力As1。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列舉第二輥12a、12b各自的表面具有比第一粘合力Fs1大的第二粘合力Fs2的例子進行了說明,但不限于此。
在僅一對第一輥11a、11b中的一方的表面具有第一粘合力Fs1的情況下,可以構成為僅一對第二輥12a、12b中的與具有所述第一粘合力Fs1的第一輥對置的第二輥的表面具有所述第二粘合力Fs2。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列舉集塵裝置10包括第一輥對11以及第二輥對12的結構的例子進行了說明,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集塵裝置不包含第二輥對12而僅包含第一輥對11的結構。根據該結構,能夠實現裝置結構的簡化,并且抑制片狀件F1X的表面的塵埃。另外,容易裝拆卷繞于第一輥對11的第一粘合片13。
圖8是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學顯示器件的生產系統(tǒng)1000的簡要圖。光學顯示器件通過向光學顯示部件P貼合光學構件而構成。生產系統(tǒng)1000具備上述的貼合裝置100來作為向光學顯示部件P貼合作為所述光學構件的片狀件的貼合裝置。
本實施方式的生產系統(tǒng)1000包括清洗裝置1001、第一貼合裝置1002、第二貼合裝置1003、剝離裝置1004、第三貼合裝置1005、以及檢查裝置1006。第一貼合裝置1002、第二貼合裝置1003以及第三貼合裝置1005具有上述的貼合裝置100的結構。清洗裝置1001、第一貼合裝置1002、第二貼合裝置1003、剝離裝置1004、第三貼合裝置1005、以及檢查裝置1006配置在輸送光學顯示部件P的一系列的輸送路徑中。
清洗裝置1001對從省略圖示的裝載機搬入的光學顯示部件P進行清洗,除去附著于光學顯示部件P的異物等。清洗裝置1001例如可以采用如下的水洗式,該清洗裝置1001對光學顯示部件P的第一面(例如,目視確認在顯示區(qū)域顯示的圖像這一側的面)以及第二面(例如,與目視確認在顯示區(qū)域顯示的圖像這一側相反的一側的面)進行刷拂以及水洗,之后進行光學顯示部件P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的除液。清洗裝置1001可以設為進行光學顯示部件P的表背面的靜電除去以及集塵的干式。光學顯示部件P例如是液晶面板。
第一貼合裝置1002向光學顯示部件P的第一面貼合第一片狀件。第一貼合裝置1002與上述的貼合裝置100同樣地包括集塵裝置,該集塵裝置在第一片狀件形成后且在第一片狀件與光學顯示部件P貼合前除去第一片狀件的塵埃。因此,能夠在利用集塵裝置除去第一片狀件的塵埃后將第一片狀件與光學顯示部件P貼合,因此能夠在排除了塵埃的進入、氣泡的產生的狀態(tài)下進行貼合。由此,能夠提高產品品質。
另外,第一貼合裝置1002一邊將貼合頭的彎曲的保持面按壓到靜止的第一片狀件上,一邊使貼合頭沿著保持面的彎曲進行滾動,從而將第一片狀件從分隔片剝離并保持于保持面。因此,抑制了在將第一片狀件向光學顯示部件P貼合時在第一片狀件與光學顯示部件P之間產生氣泡的情況。
第一片狀件例如是被切割成與光學顯示部件P的外形尺寸對應的大小的單片狀的偏振板。上述的“與光學顯示部件P的外形尺寸對應的大小”是指,在貼合于光學顯示部件P時,不產生在實際使用上成為問題的多余部分的大小。第一片狀件具有與圖7所示的片狀件F1X同樣的結構。
例如,在光學顯示部件P的中央部設置有顯示圖像的顯示區(qū)域,在光學顯示部件P的端部設置有電氣部件安裝部,該電氣部件安裝部具備供半導體芯片、柔性印刷布線等連接的多個端子。在該情況下,作為第一片狀件,例如使用具有如下的區(qū)域的大小的片狀件,該區(qū)域為光學顯示部件P的顯示區(qū)域的大小以上且光學顯示部件P的外形形狀(俯視時的輪廓形狀)的大小以下的區(qū)域,并且為避開了光學顯示部件P中的電氣部件安裝部等功能部分的區(qū)域。本申請的“比光學構件大的片狀件”是指,具有從光學顯示部件P的顯示區(qū)域至光學顯示部件P的端部之間的任意的大小的光學顯示片。
第二貼合裝置1003向光學顯示部件P的第二面貼合第二片狀件。第二貼合裝置1003與上述的貼合裝置100同樣地包括集塵裝置,該集塵裝置在第二片狀件形成后且在第二片狀件與光學顯示部件P貼合前除去第二片狀件的塵埃。因此,能夠在利用集塵裝置除去第二片狀件的塵埃后將第二片狀件與光學顯示部件P貼合,因此能夠在排除了塵埃的進入、氣泡的產生的狀態(tài)下進行貼合。由此,能夠提高產品品質。
另外,第二貼合裝置1003一邊將貼合頭的彎曲的保持面按壓到靜止的第二片狀件上,一邊使貼合頭沿著保持面的彎曲進行滾動,從而將第二片狀件從分隔片剝離并保持于保持面。因此,抑制了在將第二片狀件向光學顯示部件P貼合時在第二片狀件與光學顯示部件P之間產生氣泡的情況。
第二片狀件例如是被切割成與光學顯示部件P的外形尺寸對應的大小的單片狀的偏振板。第二片狀件具有與圖7所示的片狀件F1X同樣的結構。貼合在光學顯示部件P的第二面上的第二片狀件的透射軸與貼合在光學顯示部件P的第一面上的第一片狀件的透射軸相互正交。
在第一貼合裝置1002與第二貼合裝置1003之間的光學顯示部件P的輸送路徑上,例如設置有將光學顯示部件P的表背翻轉的翻轉裝置(省略圖示)。在第一面上貼合有第一片狀件的光學顯示部件P以表背翻轉了的狀態(tài)供給至第二貼合裝置1002。
剝離裝置1004從貼合在光學顯示部件P的第二面上的第二片狀件剝離表面保護膜。
第三貼合裝置1005向通過剝離裝置1004剝離了表面保護膜后的第二片狀件的表面貼合第三片狀件。第三貼合裝置1005與上述的貼合裝置100同樣地包括集塵裝置,該集塵裝置在第三片狀件形成后且在第三片狀件與光學顯示部件P貼合前除去第三片狀件的塵埃。因此,能夠在利用集塵裝置除去第三片狀件的塵埃后將第三片狀件與光學顯示部件P貼合,因此能夠在排除了塵埃的進入、氣泡的產生的狀態(tài)下進行貼合。由此,能夠提高產品品質。
另外,第三貼合裝置1005一邊將貼合頭的彎曲的保持面按壓到靜止的第三片狀件上,一邊使貼合頭沿著保持面的彎曲進行滾動,從而將第三片狀件從分隔片剝離并保持于保持面。因此,抑制了在將第三片狀件向光學顯示部件P貼合時在第三片狀件與光學顯示部件P之間產生氣泡的情況。
第三片狀件例如是被切割成與光學顯示部件P的外形尺寸對應的大小的單片狀的增亮膜。增亮膜是將與透射軸正交的直線偏振光反射的反射型的偏振板。第三片狀件具有與圖7所示的片狀件F1X同樣的結構。貼合在光學顯示部件P的第二面上的第二片狀件的透射軸與貼合在第二片狀件上的第三片狀件的透射軸相互平行。
檢查裝置1006進行第一片狀件、第二片狀件以及第三片狀件的位置相對于光學顯示部件P是否合適(位置偏移是否處于公差范圍內)等檢查。判斷為第一片狀件、第二片狀件或者第三片狀件相對于光學顯示部件P的位置不合適的光學顯示部件通過未圖示的排出機構向系統(tǒng)外排出。
貼合有第一片狀件、第二片狀件以及第三片狀件的光學顯示部件根據需要實施缺陷檢查(異物檢查等)、電氣部件的安裝等附帶的處置,之后作為光學顯示器件DP出廠。
在以上說明的生產系統(tǒng)1000中,使用具有與上述的貼合裝置100相同的結構的貼合裝置來作為第一貼合裝置1002、第二貼合裝置1003以及第三貼合裝置1005。因此,能夠在排除了塵埃的進入、氣泡的產生的狀態(tài)下進行片狀件的貼合,因此能夠提供提高了產品品質的光學顯示器件DP。
[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一變形例]
以下,使用圖9以及圖10,對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一變形例所涉及的集塵裝置20進行說明。
圖9是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一變形例所涉及的集塵裝置20的側剖視圖。圖10是圖9的主要部分放大圖。
在本變形例中,與第一實施方式的不同之處在于,集塵裝置采用非接觸式的結構這一點、以及切割部是激光切斷裝置這一點。在以下的說明中,以非接觸式的集塵裝置20為中心進行說明。另外,對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構成要素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詳細的說明。
如圖9以及圖10所示,激光切斷裝置215從與光學構件片FX正交的正交方向上側向光學構件片FX照射激光L從而將光學構件片FX切斷。
集塵裝置20包括吸引裝置30。吸引裝置30具備配置在光學構件片FX的切斷線SX(相當于上述的切入線CL)的片輸送下游側的集塵箱31。在集塵箱31的片輸送下游側設置有管道連接管CN。
集塵箱31呈中空的長方體形狀,在俯視時將位于切斷線SX側(以下,設為集塵箱31的前側)的前壁33沿著切斷線SX配置。集塵箱31使前壁33的下部向斜前下方傾斜,并且在下壁34的前緣部形成剖視觀察呈三角形狀的延出部35。通過前壁33的下部與下壁34的延出部35,由此在集塵箱31的前下緣部形成具有向后上方傾斜的流路36a的吸引嘴36。
吸引嘴36在切斷線SX的長度方向(激光L的掃描方向)上開設有遍及集塵箱31的整個寬度的吸引口37。吸引口37配置為從片輸送下游側接近切斷線SX。前壁33以能夠調整上下位置的方式固定于上壁38,通過該前壁33的上下移動,能夠調整吸引口37的上下寬度。流路36a的剖視觀察下的傾斜角(在圖10中流路36a的下表面即延出部35的傾斜面的傾斜角)θ1相對于光學構件片FX的上表面呈約45°。流路36a的剖視觀察下的朝向下游側的打開角(流路36a的上下表面的打開角)θ2設定為約15°。
集塵箱31以俯視時與切斷線SX隔開不干涉激光L的程度的距離d的方式配置在切斷線SX的片輸送下游側。在本變形例中,在進行激光切割時吸引裝置30不動,與在進行激光切割時吸引裝置30移動的情況相比所述距離d變小,有助于吸引裝置30的小型化。
在集塵箱31的下壁34的內部形成有輔助氣體用的流路41。流路41例如將從開設在后壁39的下端部等上的導入口42導入的輔助氣體輸送至開設在延出部35的下表面上的導出口43。在下壁34的前部的下表面固定有薄板狀的引導板44,在上述引導板44以及下壁34之間,形成有向下壁34的前方開口的吹出噴嘴51。吹出噴嘴51在集塵箱31的吸引口37的正下方形成與該吸引口37同樣地遍及集塵箱31的整個寬度而延伸的吹出口52。
吸引裝置30例如在激光切斷裝置215的切斷位置處進行吸引動作前,使集塵箱31上升而從切斷位置退開,當在切斷位置處進行吸引動作時,使集塵箱31下降。集塵箱31在所述下降時使引導板44的下表面與進行切斷的光學構件片FX的最上面抵接,將吸引口37以及吹出口52配置在切斷線SX的片輸送下游側且配置在切斷線SX的附近。由此,在進行光學構件片FX的激光切割時,能夠利用集塵箱31收集因光學構件片FX的熔融、分解反應而產生的煙狀的分解物(煙塵)。
在集塵箱31中,吸引嘴36前端的風壓在靜壓的情況下設定為0.1kPa以上,風速設定為7m/s以上。另一方面,吹出噴嘴51前端的風壓以及風速設定為比吸引嘴36的風壓以及風速小。由此,吹出噴嘴51吹出的輔助氣體從吹出口52吹出后馬上以向其正上方的吸引口37側折回的方式流動,而被吸引嘴36吸引。通過該空氣流,在吸引口37與切斷線SX之間的距離d的范圍內,有效地抑制了煙塵向光學構件片FX上表面的附著。吹出噴嘴51吹出的輔助氣體是熱風,通過對作為升華物的煙塵賦予熱量,從而進一步抑制了煙塵向光學構件片FX的附著。
如以上說明那樣,在變形例中,也能夠在利用集塵裝置20除去片狀件F1X的塵埃后,在頭單元150中將片狀件F1X與光學顯示部件P貼合,因此能夠在排除塵埃的進入、氣泡的產生的狀態(tài)下進行貼合。由此,能夠提高產品品質。
另外,根據本變形例,能夠利用集塵裝置20在切斷線SX的全長范圍內無遺漏地吸引因激光加工而產生的煙塵。由此,能夠抑制煙塵向產品表面的附著,并且防止附著于產品的煙塵產生的生產線污染。
[第二實施方式]
以下,使用圖11至圖13對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貼合裝置以及光學顯示器件的生產系統(tǒng)進行說明。
圖11是示出本實施方式的生產系統(tǒng)中的片狀件FXm的切斷工序的圖。
在本實施方式中與第一實施方式的不同之處在于,通過貼合頭貼合于光學顯示部件P的片狀件FXm為比目標尺寸的光學構件FO稍大的片狀件這一點、以及在將片狀件FXm貼合于光學顯示部件P后利用切斷裝置184將片狀件FXm的多余部分切斷這一點。由此,在以下的說明中,以片狀件FXm的切斷工序為中心進行說明。另外,對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構成要素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詳細的說明。
片狀件FXm的剖面構造與圖7所示的片狀件F1X相同。片狀件FXm通過將圖1所示的長條狀的光學構件片FX切割成規(guī)定的尺寸而得到。片狀件FXm例如比與光學顯示部件P的外形尺寸對應的大小(第一區(qū)域FB的大小)稍大。上述的“與光學顯示部件P的外形尺寸對應的大小”是指,在貼合于光學顯示部件P時,不產生在實際使用上成為問題的多余部分的大小。片狀件FXm比與光學顯示部件P的外形尺寸對應的大小大,因此利用切斷裝置184將在實際使用上成為問題的多余部分(第二區(qū)域FS)切斷。
將片狀件FXm向光學顯示部件P貼合的貼合裝置與在第一實施方式中說明的貼合裝置100相同。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該貼合裝置的下游側的輸送路徑上設置有檢測裝置189以及切斷裝置184。
檢測裝置189包括對貼合有片狀件FXm的光學顯示部件P進行拍攝的攝像裝置183。檢測裝置189根據攝像裝置183的拍攝數據,檢測片狀件FXm的切割線WCL(欲將片狀件FXm切斷的位置)。
攝像裝置183例如從載置于切斷工作臺185的光學顯示部件P的上方越過片狀件FXm對光學顯示部件P進行拍攝。攝像裝置183例如對貼合有片狀件FXm的光學顯示部件P的基板(例如,濾色片基板)的四角的圖像進行拍攝。檢測裝置189例如對該拍攝數據進行圖像處理來檢測基板的外周緣的位置,將該外周緣的位置作為片狀件FXm的切割線WCL來檢測出。
由檢測裝置189檢測到的切割線WCL的信息被發(fā)送至控制裝置190。控制裝置190根據從檢測裝置189發(fā)送的切割線WCL的信息來控制切斷裝置184,沿著切割線WCL將片狀件FXm切斷。由此,與片狀件FXm的顯示區(qū)域對置的第一區(qū)域FB和第一區(qū)域FB的外側的第二區(qū)域FS被切離,從片狀件FXm切出目標尺寸的光學構件FO。
對在輸送路徑上輸送的各個光學顯示部件P檢測片狀件FXm的切割線WCL。由此,即便各個光學顯示部件P存在尺寸的偏差,也能夠從片狀件FXm可靠地切出與光學顯示部件P的外形尺寸對應的大小的光學構件FO。
在本說明書中,在將比目標大小的光學構件FO大的片狀件FXm貼合于光學顯示部件P后,根據光學顯示部件P的拍攝數據將片狀件FXm的多余部分切斷,將這種方式稱作“窗口切割方式”。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采用窗口切割方式,能夠將所希望的大小的光學構件FO貼合在光學顯示部件P的所希望的位置。通過采用窗口切割方式,能夠得到以下的效果。
(i)在將光學構件向光學顯示部件P貼合的情況下,考慮到光學顯示部件P以及光學構件FO的各尺寸偏差、以及光學構件FO相對于光學顯示部件P的貼合偏差(位置偏移)等,將比本來所需的大小稍大的光學構件FO向光學顯示部件P貼合。然而,在該方法中,在光學顯示部件P的顯示區(qū)域的周邊部形成有對顯示無貢獻的多余的區(qū)域(邊框區(qū)域),阻礙設備的小型化。在采用窗口切割方式的情況下,對貼合有片狀件FXm后的光學顯示部件P進行拍攝,根據該拍攝數據將片狀件FXm切斷,因此能夠將目標大小的光學構件FO可靠地配置在目標位置。
(ii)片狀件FXm的光學軸的方向有時因制造誤差而從本來設計的方向偏移。在該情況下,優(yōu)先預先測定片狀件FXm(光學構件片FX)的光學軸的方向,根據該測定結果來調整片狀件FXm與光學顯示部件P的相對貼合位置,但當片狀件FXm的大小與作為目標的光學構件FO的大小一致時,無法進行這種調整。在窗口切割方式中,將比光學構件FO大的片狀件FXm貼合于光學顯示部件P,之后將片狀件FXm的多余部分切斷,因此能夠進行這種調整。
例如,可以如下述那樣確定片狀件FXm相對于光學顯示部件P的貼合位置(相對貼合位置)。
首先,如圖12A所示,在光學構件片FX的寬度方向上設定多個檢查點CP,在各檢查點CP處檢測光學構件片FX的光學軸的方向。檢測光學軸的時機可以是制造坯料卷RX(參照圖1)時,也可以是從坯料卷RX卷出光學構件片FX到進行半切割為止的期間。光學構件片FX的光學軸方向的數據與光學構件片FX的長度方向的位置及寬度方向的位置相關聯地存儲在省略圖示的存儲裝置中。
控制裝置190從所述存儲裝置取得各檢查點CP的光學軸的數據(光學軸的面內分布的檢查數據),并檢測切出片狀件FXm的部分的光學構件片FX(被切入線CL劃分的區(qū)域)的平均的光學軸的方向。
例如,如圖12B所示,在各個檢查點CP處檢測光學軸的方向與片狀件FXm的邊緣線EL所成的角度(偏移角),在將所述偏移角中的最大的角度(最大偏移角)設為θmax,將最小的角度(最小偏移角)設為θmin時,將最大偏移角θmax與最小偏移角θmin的平均值θmid(=(θmax+θmin)/2)作為平均偏移角而檢測出。并且,將相對于片狀件的邊緣線EL形成平均偏移角θmid的方向作為片狀件的平均的光學軸的方向而檢測出。需要說明的是,就所述偏移角而言,例如將相對于片狀件FXm的邊緣線EL逆時針旋轉所得的方向設為正,將順時針旋轉所得的方向設為負來計算。
然后,以使通過上述方法檢測到的光學構件片FX的平均的光學軸的方向相對于光學顯示部件P的顯示區(qū)域P4的一邊形成所希望的角度的方式,來確定片狀件FXm相對于光學顯示部件P的貼合位置(相對貼合位置)。例如,在因設計規(guī)格而將光學構件的光學軸的方向設定為相對于顯示區(qū)域P4的一邊形成90°的方向的情況下,以使光學構件片FX的平均的光學軸的方向相對于顯示區(qū)域P4的一邊形成90°的方式將片狀件FXm貼合于光學顯示部件P。
之后,利用圖11中的(a)所示的檢測裝置189,檢測片狀件FXm的切割線WCL,利用圖11中的(b)所示的切斷裝置184將片狀件FXm沿切割線WCL切斷。由此,將光學軸的方向被精密地控制了的光學構件FO配置成所希望的大小且配置在所希望的位置。由此,能夠提供顯示品質優(yōu)異的窄邊框的光學顯示器件DP。
圖13是示出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學顯示器件的生產系統(tǒng)2000的簡要圖。生產系統(tǒng)2000是采用窗口切割方式的生產系統(tǒng)。生產系統(tǒng)2000具備在第一實施方式中說明的貼合裝置100來作為向光學顯示部件P貼合比所述光學構件大的片狀件的貼合裝置。
本實施方式的生產系統(tǒng)2000包括清洗裝置2001、第一貼合裝置2002、第一切斷裝置2003、第二貼合裝置2004、第二切斷裝置2005、剝離裝置2006、第三貼合裝置2007、第三切斷裝置2008、以及檢查裝置2009。清洗裝置2001、第一貼合裝置2002、第一切斷裝置2003、第二貼合裝置2004、第二切斷裝置2005、剝離裝置2006、第三貼合裝置2007、第三切斷裝置2008、以及檢查裝置2009配置在輸送光學顯示部件P的一系列的輸送路徑中。
清洗裝置2001、第一貼合裝置2002、第二貼合裝置2004、剝離裝置2006、第三貼合裝置2007以及檢查裝置2009具有與第一實施方式的清洗裝置1001、第一貼合裝置1002、第二貼合裝置1003、剝離裝置1004、第三貼合裝置1005以及檢查裝置1006分別相同的結構。但是,在第一貼合裝置2002、第二貼合裝置2004以及第三貼合裝置2007中,將比目標大小的光學構件稍大的片狀件向光學顯示部件P貼合。
第一切斷裝置2003、第二切斷裝置2005以及第三切斷裝置2008具有與上述的切斷裝置184以及檢測裝置189相同的結構。即,在第一切斷裝置2003、第二切斷裝置2005以及第三切斷裝置2008中,采用如下的窗口切割方式,即通過攝像裝置對貼合有比目標大小的光學構件大的片狀件FXm的光學顯示部件P進行拍攝,根據該拍攝數據將片狀件的多余部分切斷。由此,能夠提供顯示品質優(yōu)異的窄邊框的光學顯示器件DP。
以上,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上述例子。在上述的例子中示出的各結構構件的各種形狀、組合等僅為一例,可以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主旨的范圍內基于設計要求等進行各種變更
工業(yè)實用性
根據本發(fā)明所涉及的貼合裝置、貼合方法、光學顯示器件的生產系統(tǒng)以及光學顯示器件的生產方法,能夠提供可抑制轉印片狀件時的塵埃的進入而提高產品品質的貼合裝置、貼合方法、光學顯示器件的生產系統(tǒng)以及光學顯示器件的生產方法。
附圖標記說明:
10、20…集塵裝置、11…第一輥對、11a…第一上側輥(第一輥)、11b…第一下側輥(第一輥)、12…第二輥對、12a…第二上側輥(第二輥)、12b…第二下側輥(第二輥)、13…第一粘合片、14…第二粘合片、100…貼合裝置、111…卷出部、112…卷取部、114…片工作臺、115…切割部、120…貼合頭、122a…保持面、150…頭單元(貼合部)、171…貼合工作臺、173…抵接板、184…切斷裝置、189…檢測裝置、1000…光學顯示器件的生產系統(tǒng)、1002、1003、1005…貼合裝置、2000…光學顯示器件的生產系統(tǒng)、2002、2004、2007…貼合裝置、2003、2005、2008…切斷裝置、DP…光學顯示器件、F1X、FXm…片狀件、F3a…分隔片、FO…光學構件、FX…光學構件片、P…光學顯示部件、RX…坯料卷、WCL…切割線、Fs1…第一粘合力、Fs2…第二粘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