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傳墨分割輥單元和印刷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傳墨分割輥單元和印刷機。
技術(shù)背景本發(fā)明的發(fā)明者提出有專利文獻1中所述的印刷機的方案。 該印刷機是在與形成墨斗的墨斗部件接近設(shè)置的墨斗輥和多個 勻墨輥中的最初的勻墨輥之間設(shè)置傳墨分割輥單元。傳墨分割輥單元具有固定在印刷機的機架上的支承部件、可分 別向同 一 方向往復移動地安裝在支承部件上的多個短圓柱形的可動 部件、可自由轉(zhuǎn)動地安裝在各可動部件的外周的傳墨輥以及設(shè)置在 支承部件上、分別轉(zhuǎn)換各可動部件的位置的輥位置轉(zhuǎn)換裝置。專利文獻l:專利第3008026號公報在上述的印刷機上,通過分別控制各傳墨輥向各位置轉(zhuǎn)換的時 間,可在每個傳墨輥、即每個印刷面的寬度方向的位置調(diào)節(jié)向印刷 面供給的油墨量,由此,可提高印刷質(zhì)量。但是,即使在傳墨輥單元沒有正常進行位置轉(zhuǎn)換的情況下,也 仍然繼續(xù)運行,因此具有不向印刷面供給油墨,產(chǎn)生次品的問題。 因此,很難實現(xiàn)印刷機的無人操作。發(fā)明內(nèi)容本發(fā)明的目的是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一種能夠檢測傳墨輥的位 置轉(zhuǎn)換異常、對由此引起的異常防患于未然的傳墨分割輥單元和印刷機。技術(shù)方案1的傳墨分割輥單元具有固定在印刷機的機架上的 支承部件、可分別向同 一 方向往復移動地安裝在支承部件上的多個自由轉(zhuǎn)動地安裝在各可動部件的外周的傳 墨輥以及設(shè)置在支承部件上、分別轉(zhuǎn)換各可動部件的位置的輥位置 轉(zhuǎn)換裝置,其特征在于,在與可動部件滑動接觸的支承部件的部分 上設(shè)置用于檢測可動部件的位置轉(zhuǎn)換的位置轉(zhuǎn)換檢測傳感器。技術(shù)方案2的傳墨分割輥單元是如技術(shù)方案1所述的傳墨分割 輥單元,其特征在于,位置轉(zhuǎn)換檢測傳感器是磁傳感器,在與位置 轉(zhuǎn)換檢測傳感器相對的可動部件的部分上安裝永久磁鐵。這種情況下,確定傳感器與永久^茲鐵的關(guān)系,以^更通過可動部 件的位置改變位置轉(zhuǎn)換檢觀'H專感器的輸出。本發(fā)明的印刷機的特征是在被相互平行地支承在機架上的墨斗 輥和勻墨輥之間設(shè)置技術(shù)方案1或2所述的傳墨分割輥單元。在技術(shù)方案1所述的傳墨分割輥單元和使用該傳墨分割輥單元 的印刷機上,通過位置轉(zhuǎn)換檢測傳感器可檢測到傳墨輥的位置轉(zhuǎn)換 沒有正常進行,此時,可發(fā)出警報,停止運轉(zhuǎn)。這樣,可實現(xiàn)印刷 機的無人操作,可對傳墨輥的位置轉(zhuǎn)換異常引起的次品等的異常情 況防患于未然。在技術(shù)方案2所述的傳墨分割輥單元和使用該傳墨分割輥單元 的印刷機上,通過位置轉(zhuǎn)換檢測傳感器可確實檢測可動部件、即傳 墨輥轉(zhuǎn)換到了哪個位置。發(fā)明的效果根據(jù)技術(shù)方案1所述的傳墨分割輥單元和使用該傳墨分割輥單 元的印刷機,如上所述,可檢測傳墨輥的位置轉(zhuǎn)換的異常,可對由 此引起的異常情況防患于未然。根據(jù)技術(shù)方案2所述的傳墨分割輥單元和使用該傳墨分割輥單 元的印刷機,如上所述,通過位置轉(zhuǎn)換檢測傳感器可確實檢測可動 部件、即傳墨輥轉(zhuǎn)換到了哪個位置。
圖1是印刷機的油墨供給裝置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側(cè)視圖。
圖2是圖1的俯視圖。圖3是傳墨分割輥單元部分的一部分截斷俯視圖。圖4是圖3的橫剖視圖。 圖5是圖1的局部放大圖。圖6是表示油墨容器以及油墨供給裝置的部分的縱剖視圖。 圖7是圖6的仰視圖。圖8是表示油墨容器以及油墨供給裝置的部分的側(cè)視圖。圖9是油墨容器的底部的放大縱剖視圖。圖IO是擋板裝載臺的放大橫剖視圖。圖11是擋板更換裝置的動作的側(cè)視圖。圖12是墨斗部件的變形例,相當于圖5的圖。圖13是墨斗部件的其他變形例,相當于圖5的圖。符號說明3墨斗輥4勻墨輥5傳墨分割輥單元6支承部件7機架8可動部件15傳墨輥19輥位置轉(zhuǎn)換裝置102位置轉(zhuǎn)換檢測傳感器103永磁體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來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圖1是示意性示出印刷機的油墨供給裝置的 一 部分的左側(cè)視圖, 圖2是其俯視圖。需要說明的是,在以下的說明中,以圖1和圖2 的右側(cè)為前方、左側(cè)為后方、從前方觀察時的左右為左右。
在圖1和圖2中,在與形成墨斗1的墨斗部件2的后端接近的 墨斗輥3的后方配置有多個勻墨輥中的最靠前的勻墨輥4,在墨斗輥 3和勻墨輥4之間配置有傳墨分配輥單元5。墨斗輥3和勻墨輥4的 軸相互平行,并在左右方向延伸。墨斗輥3和勻墨輥4可自由旋轉(zhuǎn) 地支承在印刷機的機架7上,并通過無圖示的驅(qū)動裝置以規(guī)定的旋 轉(zhuǎn)速度在圖1的箭頭方向旋轉(zhuǎn)。墨斗輥3的旋轉(zhuǎn)速度為勻墨輥4的 旋轉(zhuǎn)速度的1/10左右。分配輥單元5的具體結(jié)構(gòu)如圖3和圖4所示。圖3是傳墨分配 輥單元5的局部剖切俯視圖,該圖的下側(cè)為前方,上側(cè)為后方。圖4 是從左側(cè)觀察圖2的一部分的放大橫剖視圖。直線形的支承部件6與輥3、 4平行,該支承部件6的左右兩端 部固定在機架7上,在支承部件6的周圍安裝有多個可動部件8。支 承部件6形成為前后寬度比上下寬度稍大的棱柱形??蓜硬考?形 成為短圓柱形狀,在可動部件8上形成有在軸向?qū)⑵湄炌ǖ谋容^大 的方形孔9。 一對平頭圓柱形的固定部件10 一皮相對地固定在才幾架7 上,并^皮支承部件6貫通,在該一對固定部件IO之間,在軸向排列 有多個可動部件8,支承部件6穿過這些可動部件8的孔9??蓜硬?件8的孔9的上下寬度與支承部件6的上下寬度大致相同,孑L 9的 上下兩面與支承部件6的上下兩面滑動接觸。并且,孔9的前后寬 度稍微大于支承部件6的前后寬度,可動部件8可相對于支承部件6 在孔9的后表面與支承部件6的后表面接觸的前端位置和孔9的前 表面與支承部件6的前表面接觸的后端位置之間前后移動。在與支 承部件6滑動接觸的可動部件8的孔9的上表面形成有在可動部件8 的全長延伸的矩形槽11。如后所述,各可動部件8相對于支^lc部件6在軸向上定位,并 且在可動部件8的相互之間以及與兩端的固定部件IO之間設(shè)置有軸 向的微小間隙。因此,各可動部件8分別可相對于支承部件6在前 后方向移動。在各可動部件8的外周固定著作為滾動軸承的滾珠軸承12的內(nèi)
圏。在各滾珠軸承12的外圏的外周固定著金屬制的套筒14,在套筒 14的外周固定著橡膠制的厚壁圓筒形的傳墨輥15。在相鄰的可動部件8的外周之間嵌入覆蓋有短圓柱形的防塵部 件16。防塵部件16例如由天然橡膠、合成橡膠、合成樹脂等適當?shù)?橡膠狀彈性材料形成,在其兩端部一體形成有略微向內(nèi)側(cè)突出的凸 緣部16a。并且,在靠近可動部件8的左右兩端的部分的外周面上形 成有環(huán)形槽17,這些凸緣部16a與這些環(huán)形槽17嵌合,由此使防塵 部件16固定在可動部件8上。在左右兩端的可動部件8和與其相鄰 的固定部件10的外周的相互之間也嵌入覆蓋有同樣的防塵部件16。在各可動部件8和支承部件6之間的支承部件6側(cè),如下所述 地設(shè)置有對傳墨輥15的位置進行轉(zhuǎn)換的輥位置轉(zhuǎn)換裝置19。在與可動部件8的軸向中央部相對應的支岸、部件6的部分上, 形成從前表面延伸到稍后方的孔從而形成氣缸部20,并且形成有從 后表面延伸到稍前方的彈簧收納孔21。氣缸部20的中心和彈簧收納 孔21的中心位于在可動部件8的上下方向的中心附近的沿前后方向 的一條直線上。短圓柱形的活塞22隔著O形圏23可前后滑動地插 入氣缸部20內(nèi)。作為施力部件的滾珠24可前后滑動地插入彈簧收 納孔21內(nèi),并且,對滾J朱24向后方施力的壓縮螺;旋彈簧25也插入 彈簧收納孔21內(nèi)。在與活塞22的中心相對的可動部件8的孔9的前表面以及與滾 珠24的中心相對的孔9的后表面上分別形成有凹部26、 27。各凹部 26、 27在可動部件8的軸向上的寬度是恒定的。與可動部件8的軸 線正交的剖面上的各凹部26、 27的剖面形狀是一樣的,是以與上述 軸線平行的直線為中心的圓弧形。在與凹部26相對的活塞22的端 面的中心形成有逐漸變細的坡形突起22a,該突起22a嵌在凹部26 內(nèi)。需要說明的是,活塞22的除了突起22a以外的部分的長度比氣 缸部20的長度略短,即使在活塞22退入到氣缸部20的最內(nèi)側(cè)的狀 態(tài)下,突起22a的大部分也還是從支承部件6的前表面突出。另一 方面,滾珠24的外周的一部分嵌入凹部27內(nèi)。 在支承部件6的后部,滾珠24總是在彈簧25的彈力的作用下 壓接在可動部件8的孔9的后表面上,滾3朱24的外周的一部分嵌合 在凹部27內(nèi),并與凹部27的前后緣部壓接。另一方面,在支承部 件6的前部,4吏支承部件6的前表面或活塞22與可動部件8的孑L 9 的前表面壓接,活塞22的突起22a的大部分嵌在凹部26內(nèi)。這樣, 活塞22的突起22a的大部分和滾珠24的一部分始終嵌在凹部26、 27中,由此進行可動部件8相對于支承部件6的軸向定位。在支承部件6上形成有從其左端起在軸向延伸并在右端附近封 閉的供氣孔28,該孔28的左端開口端通過適當?shù)墓艿琅c壓縮空氣源 29連接。在面向可動部件8的槽11的支承部件6的上表面安裝有切換閥 (電磁閥)30,該閥30的兩個端口通過形成在支承部件6上的連通 孑L31、 32分別與供氣孑L 28和氣缸部20連通。并且,閥30的電線 33穿過槽11的部分導出至外部,并與控制裝置34連接。在向閥30通電的狀態(tài)(接通)下,氣缸部20通過閥30與供氣 孔28連通,在停止供電的狀態(tài)(斷開)下,氣缸部20通過閥30與 大氣連通。并且,通過控制裝置34分別切換各轉(zhuǎn)換裝置19的閥30 的通電狀態(tài),由此能夠分別轉(zhuǎn)換各傳墨輥15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當閥30被切換到斷開狀態(tài)時,氣缸部20與大氣連通,因此活 塞22成為能夠在氣缸部20內(nèi)自由移動的狀態(tài)。因此,彈簧25使可 動部件8借助于滾珠24向后側(cè)移動。其結(jié)果,可動部件8和傳墨輥 15被轉(zhuǎn)換到后端位置,傳墨輥15離開墨斗輥3而與勻墨輥4壓接。當閥30被切換到接通狀態(tài)時,氣缸部20與供氣孔28連通并通 過供氣孔28進一步與壓縮空氣源29連通,因此壓縮空氣被供給到 氣缸部20。因此,活塞22 4氐抗彈簧25的力而/人支^c部件6向前方 突出,由此可動部件8移動至前側(cè)。其結(jié)果,可動部件8和傳墨輥 15被轉(zhuǎn)換到前端位置,傳墨輥15離開勻墨輥4而與墨斗輥3壓接。在與可動部件8的孑L 9的底壁滑動接觸的支承部件6的下表面, 埋入式地固定有由磁傳感器形成的位置轉(zhuǎn)換檢測傳感器10 2,在與該
位置轉(zhuǎn)換檢測傳感器102相對的可動部件8的孔9的底壁,埋入式 地固定有永磁體103。傳感器102的下表面與支承部件6的下表面為 一個平面或者傳感器102的下表面比支承部件6的下表面稍微位于 內(nèi)側(cè)(上側(cè))。永磁體103的上表面與可動部件8的孑L 9的底壁面 為一個平面或者永i茲體103的上表面比可動部件8的孔9的底壁面 稍微位于內(nèi)側(cè)(下側(cè))。在將可動部件8轉(zhuǎn)換到后端位置的狀態(tài)下, 傳感器102與永磁體103的前后方向中央部相對,在將可動部件8 轉(zhuǎn)換到前端位置的狀態(tài)下,傳感器102從永磁體103向后方偏移。 因此,根據(jù)可動部件8的位置變化,傳感器102的輸出發(fā)生變化, 通過傳感器102的輸出能夠了解可動部件8即傳墨輥15所處的任意 位置。如后所述從墨斗1流至墨斗輥3的外周表面的油墨在傳墨輥15 轉(zhuǎn)換到前端位置期間被轉(zhuǎn)移到該傳墨輥15上,轉(zhuǎn)移到各傳墨輥15 上的油墨在傳墨輥15被轉(zhuǎn)換到后端位置期間轉(zhuǎn)移到勻墨輥4上。轉(zhuǎn) 移到勻墨輥4上的油墨再經(jīng)過多個勻墨輥等而被供給到印刷面。而 且,利用控制裝置34分別對各個傳墨輥15轉(zhuǎn)換到前端位置和后端 位置的時間進行控制,由此,被供給至印刷面的油墨量根據(jù)其寬度 方向的位置得到調(diào)節(jié)。并且,通過傳感器102的輸出來檢測傳墨輥 15的位置轉(zhuǎn)換是否正常,在傳墨輥15沒有正常轉(zhuǎn)換的情況下發(fā)出警 報。圖5是圖1的局部放大圖,圖6至圖IO是詳細示出油墨供給裝 置的各部分的圖。墨斗部件2例如形成為剖面為等邊三角形的三棱柱形,設(shè)置在 其左右兩端的圓柱形的支承軸部35可自由轉(zhuǎn)動地支承在才幾架7上。 在機架7上設(shè)置有具備電動機的墨斗部件轉(zhuǎn)動裝置36,通過該轉(zhuǎn)動 裝置36,墨斗部件2轉(zhuǎn)動并定位在相隔120度的三個作業(yè)位置且固 定在各作業(yè)位置上。墨斗部件2的周圍的三個側(cè)面為墨斗形成面37a、 37b、 37c,各 墨斗形成面37a 37c的逆時針方向的端的棱角線成為與墨斗形成面
37a 37c對應的油墨通路形成部38a、 38b、 38c。用標號37表示對墨 斗形成面的統(tǒng)稱,需要進行區(qū)別時按照逆時針方向的順序稱為第一 墨斗形成面37a、第二墨斗形成面37b和第三墨斗形成面37c。標號 38表示對油墨通路形成部的統(tǒng)稱,需要進行區(qū)別時按照逆時針方向 的順序稱為第一油墨通路形成部38a、第二油墨通路形成部38b以及 第三油墨通路形成部38c。在墨斗部件2的端面上,對應于各油墨通 路形成部38標記有表示其序號的"1" "3"的數(shù)字。在墨斗部件2的附近設(shè)置有進行帶狀片材39的輸送以及巻繞的 片材移動裝置40。片材移動裝置40具有輸送軸41、巻繞軸42以及驅(qū)動這些軸41、 42的軸驅(qū)動裝置43。軸驅(qū)動裝置43具有驅(qū)動輸送軸41的電動機44 和將電動才幾44的旋轉(zhuǎn)傳遞到巻繞軸42的傳動才幾構(gòu)45, l敘送軸41 以比巻繞軸42慢的恒定速度進行旋轉(zhuǎn)。并且,在傳動機構(gòu)45上設(shè) 置有提供摩擦阻力并允許滑動的滑動機構(gòu)47。例如,傳動機構(gòu)45 由齒4侖組構(gòu)成,滑動才幾構(gòu)47如下所述組合而成,即與電動才幾44 側(cè)的齒輪嚙合的第 一齒輪和與巻繞軸42側(cè)的齒輪嚙合的第二齒輪相 互重疊,并且在以^見定的摩擦阻力相互滑動的同時進行旋轉(zhuǎn)。在由鋁合金等制成的芯筒48上巻繞由塑料等制成的帶狀片材 39,巻繞了所述帶狀片材39的片材滾筒49的芯筒48可自由拆裝地 固定在輸送軸41上。并且,圓筒形的巻繞部件50可自由拆裝地固 定在巻繞軸42上。雖然省略了圖示,但塑料等制成的巻繞筒不相互 旋轉(zhuǎn)地嵌合在巻繞部件50的外周。從固定在輸送軸41上的片材滾筒49上送出的片材39以覆蓋墨 斗形成面37的方式搭在墨斗部件2上,然后被導入到嵌合在巻繞部 件50上的巻筒,并且片材39的前端部通過適當?shù)姆椒ü潭ㄔ趲喭?上。輸送軸41和巻繞軸42的旋轉(zhuǎn)速度的關(guān)系是這樣確定的即使 當巻繞在巻繞部件50上的片材39的外徑為最小時,在假定滑動機 構(gòu)47沒有滑動的情況發(fā)生,巻繞部件50部分上的片材39的移動速
度要大于輸送軸41的片材滾筒49部分上的片材39的移動速度。利用電動機44驅(qū)動輸送軸41和巻繞軸42,由此片材39被從片 材滾筒49上送出,在其長度方向上沿著墨斗部件2移動,并巻繞在 巻繞部件50上。輸送軸41和巻繞軸42的旋轉(zhuǎn)速度的關(guān)系如上所述 地確定,由于在電動才幾44和巻繞軸42之間i殳置有滑動沖幾構(gòu)47,所 以片材39始終在被施加了張力的狀態(tài)下移動。因此,電動機44停 止后,覆蓋著墨斗形成面37的片材39部分與墨斗形成面37緊密接 觸。在墨斗部件2被定位在對應的作業(yè)位置時,墨斗部件2的各墨 斗形成面37形成墨斗1。實際上是,利用覆蓋墨斗形成面37的片材 39的部分和墨斗輥3的外周表面形成墨斗1。并且,對應于該墨斗 形成面37的油墨通路形成部38隔著片材39接近墨斗輥3的外周表 面,從而在與油墨通路形成部38緊密接觸的片材39的部分和墨斗 輥3的外周表面之間形成油墨通路52。油墨通路52的大小根據(jù)墨斗輥3的旋轉(zhuǎn)中心軸和墨斗部件2的 旋轉(zhuǎn)中心軸的軸間距離、墨斗輥3的直徑以及從墨斗部件2的旋轉(zhuǎn) 中心軸到油墨通路形成部38的距離來決定。在該例中,對于三個油 墨通路形成部38,從墨斗部件2的旋轉(zhuǎn)中心軸到油墨通路形成部38 的距離不同。因此,在不同的作業(yè)位置,油墨通路的大小不同。形成墨斗1的側(cè)壁的左右一對擋板53可自由拆裝地固定在墨斗 部件2和墨斗輥3之間。擋板53形成為大致三角形,在相當于三角 形的兩條邊的部分形成有與墨斗形成面37緊密接觸的平坦的墨斗吸 附面53a以及與墨斗輥3的外周表面緊密接觸的凹形的局部圓筒面 形的墨斗輥吸附面53b。在各擋板53的兩個吸附面53a、 53b的附近 嵌入式地固定有吸附用的永》茲體54。在墨斗輥3的外周部上,在靠近左右兩端的兩個位置設(shè)置有整 個外周由磁性材料形成的擋板吸附部55,吸附部55以外的部分由非 磁性材料構(gòu)成。吸附部55的寬度與擋板53的寬度大致相等。墨斗 部件2的各墨斗形成面37可以是全部由磁性材料形成,也可以是只
有與墨斗輥3的吸附部55相對應的部分由磁性材料形成,而其余部分由非磁性材料形成。擋板53的墨斗輥吸附面53b與墨斗輥3的吸附部55緊密接觸 并被磁力吸附,并且擋板53的墨斗吸附面53a隔著片材39與墨斗 形成面37緊密接觸而^皮磁力吸附,由此擋板53 一皮固定在吸附部55 和墨斗形成面37上而形成墨斗的側(cè)壁。由于擋板53只是通過磁力 被吸附在墨斗輥3上,因此不妨礙墨斗輥3的旋轉(zhuǎn)。在墨斗輥3的下部前方設(shè)置有油墨回收罐56。在油墨回收罐56 的后部固定有從油墨回收罐5 6的后壁上端向后斜上方突出的油墨刮 板57。油墨回收罐56以及刮板57的左右寬度大于墨斗輥3的左右 長度。油墨回收罐56以及刮板57通過具有氣缸的刮板位置轉(zhuǎn)換裝 置58而在前后方向上移動,以便在刮板57的上端與墨斗輥3的外 周表面壓接的后端的刮墨位置和刮板57離開墨斗輥3的前端的待機 位置之間轉(zhuǎn)換。在機架7的右側(cè)上部設(shè)置有在前后方向上長的水平板狀的支承 臺59,在支承臺59的上表面設(shè)置有用于載置使用前的新?lián)醢?3的 第一擋板載置臺60和用于載置使用后的擋板53的第二擋板載置臺 61。在各載置臺60、 61上設(shè)置有承受擋板53的墨斗輥吸附面53b 的凸形的局部圓筒面形的第一承受部62和從第一承受部62的下部 突出以承受擋板53的墨斗吸附面53a的墨斗輥吸附面53b側(cè)的部分 的第二承受部63。在第一承受部62的上部埋入式地固定有棒形的磁 性部件64。在機架7的后部設(shè)置有用于保管多個油墨容器65的容器保管部66。油墨容器65具有容器主體67,該容器主體67由具有撓性的塑 料制成。容器主體67的水平剖面為圓形,形成為可在上下方向壓縮 的折疊形。容器主體67的折疊形的部分的上壁和下壁形成為水平的 圓板形。在容器主體67的下壁形成有圓形孔68,并一體形成有從該 孔68的周緣部向下方突出的筒部69。在筒部69的外周形成有外螺
紋,短圓筒形的底蓋70從下側(cè)旋入而一皮固定。在底蓋70的底壁形 成有圓形孔71。并且,由彈性系數(shù)大的塑料制成的薄圓板形的底板 72嵌入底蓋70內(nèi),底板72的外周緣部被夾持固定在底蓋70的底壁 和容器主體67的筒部69的下端面之間。面向底蓋70的孔71的底 板72的部分構(gòu)成容器65的底壁。底板72的厚度越向中心側(cè)越薄, 在底板72上形成有切槽73。在該例中,形成有從底板72的中心》文 射狀地延伸的六個切槽73。并且,在容器主體67的上壁的內(nèi)表面(下 表面) 一體形成有短圓柱形的塊部74。塊部74的外徑比筒部69的 內(nèi)徑稍小,塊部74的長度(高度)比筒部69的長度稍小。通常,在各容器65中收納有不同種類的油墨。在不向容器65 的上部施加壓力的狀態(tài)下,切槽73的部分關(guān)封閉,沒有油墨從該部 分向外部流出。如后所述,在將容器65的底部固定的狀態(tài)下,將容 器65的上部向下方按壓時,通過該壓力,切槽73的部分打開,容 器65內(nèi)的油墨穿過打開的切槽73的部分向下方落下。容器保管部66具有在左右方向水平延伸的支承部件75。支承部 件75的右端部借助于使用汽氣缸的升降裝置76而被支承在支承臺 59的后端部。在支承部件75上,在左右方向并列地設(shè)置有多個容器 保持裝置77。各容器保持裝置77具有從下方接承受容器65底部的 底部接承受部78和從后側(cè)包圍容器65的中間部而以進行保持的大 致半圓形的中間部保持部79。在支承臺59的上表面的、比擋板載置臺60、 61靠右側(cè)的部分 上設(shè)置有在前后方向水平延伸的導軌80,門形的第一移動體81的右 側(cè)下部由導軌80引導。設(shè)置在移動體81的左側(cè)下部的輥82裝載在 機架7的左側(cè)部分的上表面。在此省略了圖示,通過使用螺桿等的 驅(qū)動裝置來使移動體81在前后方向上移動,在此省略了圖示。在第一移動體81的上部后表面設(shè)置有在左右方向水平延伸的導 軌83,第二移動體84由導軌83引導。通過使用螺桿等的驅(qū)動裝置 來使移動體84在左右方向上移動,在此省略了圖示。在第二移動體84的部分上設(shè)置有擋板更換裝置85的主要部分以及油墨補充裝置86。擋板更換裝置85的構(gòu)成如下。在與墨斗輥3的上部接近的位置,在比被吸附于墨斗輥3和墨 斗形成面37上吸附的擋板53的后端的稍微靠后方的位置上設(shè)置有 兼用作為擋板限制部件的罩110。罩110的左右兩端部固定在機架7 上,并且該罩110在墨斗輥3的全長上覆蓋墨斗輥3的整個上部。在第二移動體84的后表面,借助于使用汽氣缸的升降裝置87 支承著水平板狀的第三移動體88,在移動體88上設(shè)置有利用大氣壓 的旋轉(zhuǎn).開閉裝置89。在從旋轉(zhuǎn).開閉裝置89向下方突出的垂直旋轉(zhuǎn) 軸90的下端部設(shè)置有一對可開可關(guān)閉的擋板保持部件91。保持部件 91通過第一和第二移動體81、 84的移動而在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 上移動,并通過第三移動體88的升降而使保持部件91升降。并且, 保持部件91通過由旋轉(zhuǎn)*開閉裝置89引起驅(qū)動的旋轉(zhuǎn)軸的旋轉(zhuǎn)而使 保持部件91以垂直軸為中心旋轉(zhuǎn),并且通過旋轉(zhuǎn).開閉裝置89而使 保持部件91開或閉。油墨補充裝置86的構(gòu)成如下。在第二移動體84的后表面設(shè)置有在左右方向水平延伸的導軌 92,左右一對的容器保持部件93由導軌92引導。兩個保持部件93 相互左右對稱。在保持部件93上設(shè)置有底部保持部94和中間部保 持部95,底部保持部94從左右兩側(cè)夾住容器65的底蓋70的部分并 從下方支承底蓋70的底面外周部;中間部保持部95從左右兩側(cè)夾 住容器65的中間部進行保持。通過使用氣缸的驅(qū)動裝置,保持部件 93左右對稱地移動而進行開閉,在此省略了圖示。托架96在第二移 動體84的上部向上方延伸且在保持部件93的上方水平伸出,在該 的托架96的部分上以可升降的方式支承著可自由升降的垂直升降棒 桿97,并該垂直升降桿97通過升降裝置98而進行升降。并且,在 從托架96向下方突出的升降棒桿97的下端部固定有水平圓板形的 按壓部件99。并且,托架100固定于一個保持部件93的底部保持部 94的底面上,在該托架100的前端部上i殳置有用于檢測墨斗1內(nèi)的
油墨水平液位的水平液位傳感器101。水平液位傳感器101例如使用 超聲波傳感器。在利用保持部件93保持容器65的情況下,在按壓部件99沒有 向下方按壓容器65上部的狀態(tài)下,容器65的切槽73的部分封關(guān)閉, 油墨不向外部流出。當按壓部件99向下方按壓容器65的上部時, 切槽73部分因該壓力的作用被打開,從而油墨向下方落下。并且需 要說明的是,油墨掉落到比油墨通路52的稍靠上方的墨斗輥3的外 周表面上。掉落到墨斗輥3的外周表面上的油墨通過墨斗輥3的旋 轉(zhuǎn)而移動至油墨通路52,并積存在墨斗1中。一面以規(guī)定的速度使油墨補充裝置86向左右往復移動, 一面利 用水平液位傳感器101檢測墨斗1內(nèi)的油墨的水平液位,并向油墨 的水平液位低于規(guī)定值的墨斗1內(nèi)補充油墨。由此,能夠?qū)⒛? 內(nèi)的油墨的液位大體保持為恒定液位。在開始印刷前,在墨斗輥3和墨斗形成面3 7上沒有安裝擋板5 3, 而是在第一擋板載置臺60上放置兩個以上的新?lián)醢?3。并且,容器 65沒有保持在油墨補充裝置86上,容器65只保持在容器保持裝置 77上。并且,從片材滾筒49上送出并巻繞在巻繞部件50上的片材 39的中間部的使用前的部分與定位在規(guī)定的作業(yè)位置的墨斗部件2 的墨斗形成面37緊密接觸。在這種情況下,墨斗部件2定位在第一 作業(yè)位置,片材39與第一墨斗形成面37a緊密接觸。從該狀態(tài)開始,首先擋板更換裝置85的擋板保持裝置91保持 第一載置臺60上的一個擋板53,將該擋板53吸附在墨斗輥3的一 個擋板吸附部55和與其對應的墨斗形成面37a上,然后同樣地,再 將一個擋板53吸附在墨斗輥3的另一個擋板吸附部55和與其對應 的墨斗形成面37a上。然后,油墨補充裝置86向容器保管部66的所期望的容器保持 裝置77的前方移動后,再向后方移動,從該容器保持裝置77保持 油墨容器65。油墨補充裝置86朝著容器保持裝置77向后方移動時, 一對容器保持部件93打開,按壓部件99上升到上端位置,如圖8(b)所示,容器保管部66的支承部件75即容器保持裝置77上升 到上端位置。油墨補充裝置86在容器65進入了一對容器保持部件 93之間的位置時停止,并且容器保持部件93關(guān)閉。圖8 (b)表示 該狀態(tài)。從該狀態(tài)開始,容器保持裝置77下降到下端位置,由此, 如圖8(a)所示,容器65被容器保持部件93保持。如果容器65被保持在容器保持部件93上,則油墨補充裝置86 向前方離開容器保持裝置77并移動至墨斗1的上方。并且,在只使 墨斗輥3旋轉(zhuǎn)并將所有的傳墨輥15轉(zhuǎn)換到后端位置的狀態(tài)下, 一面 使油墨補充裝置86向左右進行往復移動, 一面將墨斗1內(nèi)的油墨補 充到一定的液位。此時,使墨斗1內(nèi)的油墨的液位降低,只在油墨 通路52附近的微小部分積存少量的油墨。如果一定量的油墨積存在墨斗1內(nèi),則使勻墨輥4和其他的輥 也轉(zhuǎn)動,并控制傳墨輥15的位置轉(zhuǎn)換,由此將油墨供給至印刷面以 進行印刷。在印刷過程中, 一面使油墨補充裝置86向左右移動, 一面向墨 斗1內(nèi)補充油墨,由此,將墨斗1內(nèi)的油墨的液位大致保持為恒定, 只在油墨通路52附近的微小部分積存少量的油墨。并且,當通過位 置轉(zhuǎn)換檢測傳感器102的輸出檢測到傳墨輥15的位置轉(zhuǎn)換有異常 時,發(fā)出警報并停止運轉(zhuǎn)。在印刷結(jié)束后,如要使用不同的油墨再行印刷時要進行換產(chǎn)調(diào) 整作業(yè),換產(chǎn)調(diào)整作業(yè)可如下進^f亍。在印刷結(jié)束后,首先,油墨補充裝置86向容器保管部66的原 來的容器保持裝置77的前方移動,然后再向后方移動,使油墨容器 65返回到該容器保持裝置77。油墨補充裝置86在所保持的容器65 位于原來的容器保持裝置77的底部承受部78的正上方的位置停止。 圖8 (a)表示該狀態(tài)。此時,容器保持裝置77停止在下端位置。油 墨補充裝置86停止后,容器保持裝置77上升到上端位置。由此, 如圖8 (b)所示,由于容器65被容器保持裝置77的底部承受部78 抬起,因此一對油墨保持部件93打開,油墨補充裝置86向前方移
動而離開容器保持裝置77。另一方面,將所有的傳墨輥15轉(zhuǎn)換到后端位置以便離開墨斗輥3,并將油墨回收罐56轉(zhuǎn)換到刮墨位置,使刮板57與墨斗輥3的外 周表面壓接,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使墨斗輥3旋轉(zhuǎn)。由此,殘留在墨斗1 內(nèi)的油墨與印刷時一樣地穿過油墨通路52而流到墨斗輥3的外周表 面,該油墨由刮板57刮取而被回收到回收罐56內(nèi)。如果殘留在墨 斗1內(nèi)的油墨被墨斗輥3全部導出,并通過刮板57回收到回收罐56 內(nèi),則在該狀態(tài)下使墨斗輥3繼續(xù)旋轉(zhuǎn)一會。由此,殘留在墨斗輥3 的外周表面的油墨幾乎都被刮板57刮掉,因此隨后將回收罐56轉(zhuǎn) 換到待機位置,使刮板57離開墨斗輥3,并使墨斗輥3停止。使墨斗輥3停止后,使墨斗部件2在逆時針方向轉(zhuǎn)動。墨斗部 件2轉(zhuǎn)動時,擋板53的墨斗形成面吸附部53a被其按壓而偏離墨斗 形成面37a,擋板53在被吸附在墨斗輥3的狀態(tài)下與墨斗輥3 —起 在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但馬上碰到罩110而停止。并且,墨斗部件2 進一步轉(zhuǎn)動,由此擋板53以與罩110的抵接部為中心進行轉(zhuǎn)動,墨 斗輥吸附部53b脫離墨斗輥3的外周表面。墨斗部件2在擋板53脫 離墨斗部件2和墨斗輥3雙方而載置在它們上方的狀態(tài)下停止。如 果墨斗部件2停止,則擋板更換裝置85的擋板保持部件91保持一 個擋板53并將其從墨斗部件2和墨斗輥3之間拆下移動到第二裝載 臺61,然后同樣地拆下另一個擋板53并移動到第二裝載臺61。移動到傳墨輥15上的油墨通過勻墨輥4的旋轉(zhuǎn)而移至勻墨輥4 及其他輥上,殘留在這些輥15、 4的外周表面上的油墨減少。而且, 傳墨輥15、勻墨輥4以及其他輥與以往的相同能夠自動清洗。此時, 根據(jù)需要,例如在圖11的任何一種狀態(tài)下,通過轉(zhuǎn)換傳墨輥15的 位置而將自動清洗的清洗液從勻墨輥4側(cè)移至墨斗輥3,從而能夠自 動清洗墨斗輥3的外周表面。如果將兩個擋板53從墨斗部件2和墨斗輥3之間拆下,則通過 片材移動裝置40從片材滾筒49送出規(guī)定長度的片材39并將其巻繞 在巻繞部件50上。并且,將墨斗部件2定位在進行下一次印刷的作
業(yè)位置并使其停止,由此,在印刷過程中與墨斗形成面37a緊密接 觸而附著有舊油墨的使用后的片材39的部分移動到從墨斗形成面 37離開的位置,使用前的新片材39的部分與墨斗形成面37緊密接觸。之后與上述相同地進行下 一 印刷。 圖12表示墨斗部件的變形例。這種情況下,墨斗部件104例如形成為剖面為正方形的四棱柱 形,并^皮定位在相隔90度的四個作業(yè)位置,且一皮固定在各作業(yè)位置 上。墨斗部件104的周圍的四個側(cè)面成為墨斗形成面105a、 105b、 105c、 105d,各墨斗形成面105a 105d的逆時4十方向的端的棱角線 成為與該墨斗形成面105a 105d對應的油墨通路形成部106a、 106b、 106c、賜d。其他與上述的實施方式相同,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標號。 圖13表示墨斗部件的其他的變形例。這種情況下,墨斗部件107例如形成為剖面為直角三角形的三 棱柱形,該墨斗部件107只定位在一個作業(yè)位置并被固定。墨斗部 件107的后斜上方的面成為墨斗形成面108,墨斗形成面108的后端 (下端)的棱角線成為油墨通路形成部109。并且,在更換擋板53 時,使墨斗部件107從作業(yè)位置沿逆時針方向轉(zhuǎn)動,并在與上述同 樣地拆下?lián)醢?3后,返回到作業(yè)位置。其他與上述的實施方式相同,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標號。印刷機的油墨供給裝置的整體結(jié)構(gòu)和各部分的結(jié)構(gòu)不跟于上述 實施方式,可進行適當?shù)淖兏?。工業(yè)實用性本發(fā)明適用于傳墨分割輥單元和印刷機。如果使用帶有本發(fā)明 的傳墨分割輥單元和印刷機,能檢測傳墨輥的位置轉(zhuǎn)換異常、對由 此引起的異常防患于未然。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傳墨分割輥單元,具有固定在印刷機的機架上的支承部件;可分別向同一方向往復移動地安裝在支承部件上的多個短圓柱形的可動部件;可自由轉(zhuǎn)動地安裝在各可動部件的外周的傳墨輥;以及設(shè)置在支承部件上的、分別轉(zhuǎn)換各可動部件的位置的輥位置轉(zhuǎn)換裝置,其特征在于,在與可動部件滑動接觸的支承部件的部分上設(shè)置用于檢測可動部件的位置轉(zhuǎn)換的位置轉(zhuǎn)換檢測傳感器。
2. 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傳墨分割輥單元,其特征在于,位置轉(zhuǎn) 換檢測傳感器是磁傳感器,在與位置轉(zhuǎn)換檢測傳感器相對的可動部 件的部分上安裝永磁體。
3. —種印刷機,其特征在于,在一皮相互平行地支撐在才幾架上的 墨斗輥和勻墨輥之間設(shè)置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傳墨分割輥單元。
全文摘要
提供一種印刷機傳墨分割輥單元,可檢測傳墨輥的位置轉(zhuǎn)換,對由此引起的異常防患于未然。傳墨分割輥單元(5)具有固定在印刷機的機架(7)上的支承部件(6)、可分別向同一方向往復移動地安裝在支承部件(6)上的多個短圓柱形的可動部件(8)、可自由轉(zhuǎn)動地安裝在各可動部件(8)的外周的傳墨輥(15)以及設(shè)置在支承部件(6)上、分別轉(zhuǎn)換各可動部件(8)的位置的輥位置轉(zhuǎn)換裝置(19)。在與可動部件(8)滑動接觸的支承部件(6)的部分上設(shè)置用于檢測可動部件(6)的位置轉(zhuǎn)換的位置轉(zhuǎn)換檢測傳感器(102)。
文檔編號B41F33/00GK101151157SQ200680010
公開日2008年3月26日 申請日期2006年3月29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5年3月29日
發(fā)明者井爪雅幸 申請人:艾瑪計劃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