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安裝手提容器的方法和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大體涉及自動裝配或安裝物品的設備,特別涉及一種新的、經(jīng)過改進的自動裝配或安裝手提容器的設備和系統(tǒng),以及相應的實施或執(zhí)行手提容器裝配、安裝的方法或者說步驟,其中,按照所述新的、經(jīng)過改進的設備或系統(tǒng)以及相應的方法或步驟來裝配或安裝手提容器,每個手提容器都由一種合適的熱塑塑料制成且最初包括一塊預成型為壓平狀態(tài)的手提容器工件坯料,該坯料具有兩個側壁,兩個與側壁整體連接的端壁,以及四個分別與四個整體連接的側壁和端壁的下邊或底邊部分整體連接的可折疊片狀件,每個手提容器都以順次排列的方式布置,包括多個可安置在適合的裝料盒或裝料箱內(nèi)的上述手提容器工件,使每個手提容器工件可以按順序一個一個地單獨從裝料盒或裝料箱內(nèi)取出,由壓平(flattened)狀態(tài)擴展為打開或展開的狀態(tài)(opened orexpanded),上述片狀件相對于四個整體連接的側壁和端壁的下邊或底邊部分,向上和向內(nèi)折疊,使片狀件以互相交錯、互相接合和互鎖的方式彼此連接,以便有效地形成手提容器的底部支承面,借此自動裝配各個手提容器,而無需固定、粘合或其他永久緊固片狀件的方式,進一步,每個手提容器可以被使用,且隨后根據(jù)需要,可以被拆開和重復使用。
背景技術:
手提容器在容器加工業(yè)中當然是眾所周知的,它包括用于保持、存儲、運輸或展示不同類型的物品的機構。傳統(tǒng)上,大部分手提容器由例如帶折皺的紙板制成,可以包括例如五個面的結構,其中容器頂部敞開以便容易地夠到置于容器內(nèi)的物品,或者可以是六個面的結構,其中首先必須拆開容器頂部以便隨后可夠到放在容器內(nèi)的物品。多年來一直使用這種帶折皺紙板的手提容器,并且在容器基本功能的性能方面例如保持、存儲、運輸或展示不同類型的物品方面,一貫表現(xiàn)或展示出充分令人滿意,且具有足夠的強度和結構的整體性。但是,這種帶折皺的紙板手提容器也具有或者說顯示出操作上的一些固有缺陷或缺點。例如,為了把帶折皺的紙板坯料安裝成這種帶折皺的紙板手提容器,需要將片狀件的下部與帶折皺紙板坯料的四個側壁和端壁的底邊或者說下邊部分連為一體,并且必須相對于折皺紙板坯料的四個側壁和端壁的底邊或下邊部分向上向內(nèi)折疊,從而形成手提容器的底部支承面,而且必須例如用膠粘或用其他固定方式將它們緊固在一起以確保手提容器保持其安裝好的結構形狀。
但是,顯然,鑒于這些片狀件被膠粘或其他固定方式固定在一起的事實,當需要例如將手提容器運輸、航運或其他運送方式運送到其它地方,而在該地方為了隨后使用需要手提容器再次裝配的地方時,這種固定安裝的結構會妨礙對這種手提容器的拆開。此外,對于這種由帶折皺的紙板制成的傳統(tǒng)手提容器,如果在例如船運、存儲或與容納、展示特殊物品有關的使用中變得潮濕,那么這種手提容器的結構完整性將受到嚴重損壞。因此,這種手提容器將不能確?;蛘哒f可靠地執(zhí)行它的預定功能,從而導致最初裝在手提容器內(nèi)的物品損壞或其他方面的變質,或者不得不將物品從損壞的手提容器中移出,放入到一個新的手提容器內(nèi)。在這兩種情況下傳統(tǒng)的、帶折皺紙板的手提容器都不是最佳一成本效果的儲存、運輸以及展示容器。
進一步要注意的是,雖然與保持、儲存或運輸?shù)泥]件或包裹有關的各種郵政或者說郵遞組織使用的手提容器可以用合適的熱塑性材料制造,但這種手提容器同樣也是永久安裝或裝配的,同樣會妨礙手提容器的拆開以把它們隨后運輸、航運或轉送到其它的地方,而在該地方為了后續(xù)使用而將手提容器再次裝配的地方。最后,盡管還有其他的傳統(tǒng)手提容器是由熱塑性材料制成的并能夠拆開,但目前并不存在自動安裝或裝配這種手提容器的設備或系統(tǒng),因此必須手工完成這一安裝或裝配過程,可以理解,這個過程是耗時并使人疲乏的。
因此在該項技術中需要一種用于自動裝配或安裝手提容器的新的、經(jīng)過改選的設備或系統(tǒng),以及一種相應的實施或執(zhí)行裝配或安裝手提容器的方法或步驟,其中根據(jù)所述用于裝配或安裝手提容器的新的、經(jīng)過改進的裝置或系統(tǒng),以及相應的方法或步驟,使用一種合適的熱塑性材料進行制造,并且需要將一塊坯料預成型為一壓平的手提容器工件,并使之自動從壓平狀態(tài)擴展為打開或者說展開狀態(tài),該手提容器工件具有兩個側壁,兩個與側壁連為一體的端壁,以及四個分別與四個連接為一體的下邊或底邊部分整體連接的可折疊片狀件,并且其中,按照預定程序的順序,使片狀件相對于每個手提容器的四個整體連接的側壁和端壁的下邊或者說底邊部分,向上和向內(nèi)折疊,由于片狀件以彼此互相交錯、互相接合并且互鎖的方式接合,從而有效地形成了手提容器的底部支承面,借此自動裝配成手提容器而無需固定、粘合或其他永久緊固片狀件,于是能夠使用所述手提容器,以及隨后根據(jù)需要,可以將其拆開和重復使用。
發(fā)明內(nèi)容
因此,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自動裝配或安裝熱塑性塑料手提容器的新的、經(jīng)過改進的設備或者說系統(tǒng),以及相應的實施或執(zhí)行自動裝配或安裝熱塑性塑料手提容器的方法或者說步驟。
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自動裝配或安裝熱塑性塑料手提容器的新的、經(jīng)過改進的設備或者說系統(tǒng),以及相應的實施或執(zhí)行自動裝配或安裝熱塑性塑料手提容器的方法或者說步驟,使之能夠有效地克服現(xiàn)有技術中裝配或安裝手提容器的方法和設備方面的各種缺陷和缺點。
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自動裝配或安裝熱塑性塑料手提容器的新的、經(jīng)過改進的設備或系統(tǒng),以及相應的實施或執(zhí)行自動裝配或安裝熱塑性塑料手提容器的方法或步驟,其中根據(jù)預定程序上的順序,使手提容器工件的片狀件能夠相對于手提容器工件的四個連接為一體的側壁和端壁的底邊或者說下邊部分向上向內(nèi)折疊,使片狀件以彼此互相交錯、互相接合和互鎖的方式接合,從而在結構上形成手提容器的底部支承面并借此自動裝配每個手提容器。
本發(fā)明進一步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自動裝配或安裝熱塑性塑料手提容器的新的、經(jīng)過改進的設備或系統(tǒng),以及相應的實施或執(zhí)行自動裝配或安裝熱塑性塑料手提容器的方法或步驟,其中根據(jù)預定程序上的順序,使手提容器工件的片狀件能夠相對于手提容器工件的四個連接為一體的側壁和端壁的底邊或者說下邊部分向上向內(nèi)折疊,使片狀件以彼此互相交錯、互相接合和互鎖的方式接合,從而在結構上形成手提容器的底部支承面,借此自動裝配每個手提容器而無需固定、膠粘或其他永久將片狀件固定在一起的方式。
本發(fā)明最后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自動裝配或安裝熱塑性塑料手提容器的新的、經(jīng)過改進的設備或系統(tǒng),以及相應的實施或執(zhí)行自動裝配或安裝熱塑性塑料手提容器的方法或步驟,其中根據(jù)預定程序上的順序,使手提容器工件的片狀件能夠相對于手提容器工件的四個連接為一體的側壁和端壁的底邊或者說下邊部分向上向內(nèi)折疊,使片狀件以彼此互相交錯、互相接合和互鎖的方式接合,從而在結構上形成手提容器的底部支承面而無需固定、膠粘或其他永久將片狀件固定在一起的方式,并借此自動裝配每個手提容器,最終能夠使用所述手提容器,并根據(jù)隨后的需要,將其拆開和重復使用。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示教和原理,通過提供一種用于自動裝配或安裝手提容器的新的、經(jīng)過改進的設備或系統(tǒng),以及相應的實施或執(zhí)行自動裝配或安裝手提容器的方法或步驟可實現(xiàn)上述和其他目的,其中按照所述用于自動裝配或安裝手提容器的新的、經(jīng)過改進的設備或系統(tǒng),以及相應的實施或執(zhí)行方法和步驟,多個手提容器工件以順序排列布置在裝料盒或者說箱中,每個手提容器工件用一種合適的熱塑性塑料制造并且最初包括一塊可預成型為壓平狀態(tài)的手提容器工件的坯料,其中所述手提容器工件具有兩個側壁,兩個與側壁連為一體的端壁以及四個分別與連接為一體的側壁和端壁的底邊或者說下邊部分連為一體的可折疊片狀件。然后以順序的方式將手提容器工件一個一個地單獨從裝料盒或箱中取出,并自動將每個手提容器工件從壓平狀態(tài)擴展為打開或展開狀態(tài)。
隨后,按照預定程序上的順序,相對于與每個手提容器工件的四個連為一體的側壁和端壁的底邊或者說下邊部分向上向內(nèi)折疊片狀件,使片狀件以彼此互相交錯、互相接合和互鎖的方式接合,從而有效地形成手提容器的底部支承面并借此自動裝配每個手提容器而無需用固定、膠粘或其他將片狀件永久固定在一起的方式。從而使每個手提容器可以使用,并隨后根據(jù)需要,基于無需用固定、膠粘或其他方式將片狀件永久固定在一起的事實,通過使片狀件彼此分離或者說脫開,可容易地拆開手提容器。如此,可以將拆開的手提容器運輸?shù)狡渌胤?,如手提容器可被再次使用的地方,或者由于原始的手提容器達到其使用壽命而使整體結構損壞,將熱塑性塑料的手提容器熔化并再制造時,有效地回收已拆開的手提容器。
本發(fā)明其他不同的目的、特征以及伴隨的優(yōu)點將通過參考附圖的下面的詳述得到更加充分的理解,其中幾幅視圖中類似或相應的部件用相同的參考標號標記,其中圖1是一手提容器坯料的側視圖,示出了將手提容器坯料裝配成手提容器工件,并隨后將手提容器工件裝配成手提容器之前的手提容器的各個組件;圖2是由圖1所示的手提容器坯料裝配而成的手提容器工件的側視圖,當片狀件相對于與手提容器工件的四個連接為一體的側壁和端壁的底邊或者說下邊部分,向上向內(nèi)相互折疊時,形成了手提容器,其中所述片狀件與手提容器工件的四個連接為一體的側壁和端壁的底邊或者說下邊部分連為一體,從而使向上向內(nèi)折疊的片狀件以互相交錯、互相接合和互鎖的方式彼此接合,以便有效地形成手提容器的底部支承面。
圖3a-3e是示意性的側視圖和俯視圖,示出了將圖2所示的每個手提容器工件從盒或箱中取出,以及從其壓平狀態(tài)擴展為打開或展開狀態(tài)從而為折疊片狀件做好準備的后續(xù)步驟,其中所述片狀件與手提容器工件的四個連接為一體的側壁和端壁的底邊或者說下邊部分連為一體,相對于彼此并相對于手提容器工件的四個連為一體的側壁和端壁的底邊或者說下邊部分,向上向內(nèi)折疊,從而形成手提容器的底部支承面;圖4a-7b是示意性的俯視圖和相應的側視圖,示出了片狀件的順序折疊步驟,其中所述片狀件與類似于圖3e的手提容器工件的四個連為一體的側壁和端壁的底邊或者說下邊部分連為一體,相對于彼此并相對于與手提容器工件的四個連為一體的側壁和端壁的底邊或者說下邊部分,向上向內(nèi)折疊,借此使向上向內(nèi)折疊的片狀件以互相交錯、互相接合和互鎖的方式彼此接合,從而有效地形成手提容器的底部支承面;圖8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原理和示教建造的一種新的、經(jīng)過改進的設備或系統(tǒng)的側視圖,該設備或者說系統(tǒng)用于從裝料盒或箱中將手提容器工件一個一個地單獨取出,并且使每個手提容器工件從其壓平狀態(tài)擴展為打開或展開狀態(tài),如圖3a-3e所示的那樣,該裝置或系統(tǒng)還用于自動裝配或安裝手提容器,它是由下述手段實現(xiàn)的,即相對于與手提容器工件的四個連為一體的側壁和端壁的四個底邊或者說下邊部分,向上向內(nèi)折疊片狀件,借此使片狀件以互相交錯、互相接合和互鎖的方式彼此接合,從而在結構上形成手提容器的底部支承面;圖9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原理和示教構造并且與圖8所示的設備或系統(tǒng)相對應的所述新的、經(jīng)過改進的裝置或者說系統(tǒng)的俯視圖;圖10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原理和示教構造并且與圖8和9所示的設備或系統(tǒng)相對應的所述新的、經(jīng)過改進的裝置或系統(tǒng)的端視圖;具體實施方式
現(xiàn)在參考附圖,特別是圖1,總體用參考標號10表示手提容器坯料。應了解的是,下面將簡短描述把手提容器坯料10裝配成圖2所示手提容器工件11的方式,依次地,通過本發(fā)明所述新的、經(jīng)過改進的設備或系統(tǒng)以及相應的方法或者說步驟將手提容器工件11裝配成手提容器,也將在下面簡略描述。特別是,首先參考圖1,可知所述手提容器坯料10包括第一矩形側壁12,第一矩形端壁14,第二矩形側壁16以及第二矩形端壁18。還可知第二端壁18具有沿垂直方向的第一劃線22與其連為一體的垂直方向的片狀件20,類似地,第一矩形側壁12沿垂直方向的第二劃線24與第一矩形端壁14連為一體,第一矩形端壁14沿垂直方向的第三劃線26與第二矩形側壁16連為一體,第二矩形側壁16沿垂直方向的第四劃線28與第二矩形端壁18連為一體。
如上所述,手提容器坯料10被裝配到一起從而有效地形成了圖2所示的手提容器工件11,并且當利用本發(fā)明所述新的、經(jīng)過改進的設備或系統(tǒng)以及相應的裝配方法將手提容器工件11安置成打開或展開狀態(tài)時,該手提容器工件具有一基本為矩形平行六面體的外形。當手提容器坯料10被裝配在一起形成手提容器工件11時,端部片狀件20的外表面貼附于第一矩形側壁12的右側內(nèi)表面部分,如圖1中的假想部分20’所示。此外,當手提容器工件11處于打開或展開狀態(tài)時,第一側壁12和第二側壁16彼此相對地放置,類似地,第一和第二端壁14,18也彼此相對地放置。進一步如圖1所示,當把手提容器坯料10裝配到一起從而形成圖2所示的手提容器工件11,最終為成型為手提容器作準備時,第一矩形側壁12還具有一第一加強片狀件30,它通過水平方向上的第一劃線32與第一矩形側壁12的上邊緣部分連為一體,其中該第一加強片狀件30相對于第一矩形側壁12向下折疊,從而,例如,貼附于第一矩形側壁12的內(nèi)表面,如圖1假想線30’所示。
同樣,當把手提容器坯料10裝配到一起從而形成圖2所示手提容器工件11,最終為成型為手提容器作準備時,第一矩形端壁14還具有一第二加強片狀件34,它通過水平方向上的第二劃線36與第一矩形端壁14的上邊緣部分連為一體,其中該第二加強片狀件34相對于第一矩形端壁14向下折疊,從而貼附于第一矩形端壁14的內(nèi)表面,如圖1假想線34’所示。此外應注意的是,第一端壁14上部具有一基本為矩形的通孔38,同樣在第二加強片狀件34上也具有類似的通孔40,如圖中假想線34’所示,當?shù)诙訌娖瑺罴?4相對于第一矩形端壁14向下折疊且貼附于第一矩形端壁14的內(nèi)表面時,通孔38,40彼此對準從而有效地形成了第一手柄,當需要如抓緊、提著以及移動或轉移整個手提容器時手指能夠伸入到手柄中。進一步要注意的是,輔助片狀件42整體形成在第一矩形端壁上部區(qū)內(nèi),并且利用水平方向上的劃線44與前述的第一矩形端壁14的上部連為一體,從而被折疊成水平方向,因此輔助片狀件42能夠與第一端壁14和第二加強片狀件34的那些部分可操作地配合,其中所述那些部分分別限定出通孔38,40,因而幫助限定出操作者使用的所述第一手柄。
進一步,當把手提容器坯料10裝配到一起從而形成圖2所示手提容器工件11,為最終成型為手提容器作準備時,第二矩形側壁16還具有一第三加強片狀件46,第三加強片狀件46通過水平方向上的第三劃線48與第二矩形端壁16的上邊緣部分連為一體,其中該第三加強片狀件46相對于第二矩形側壁16向下折疊,從而例如貼附于第二矩形側壁16的內(nèi)表面,如圖1假想線46’所示。類似地,當把手提容器坯料10裝配到一起從而形成圖2所示手提容器工件11,為最終成型為手提容器作準備時,第二矩形端壁18具有一第四加強片狀件50,第四加強片狀件50通過水平方向上的第四劃線52與第二矩形端壁18的上邊緣部分連為一體,其中該第四加強片狀件50相對于第二矩形端壁18向下折疊,從而同樣貼附于第二矩形端壁18的內(nèi)表面,如圖1假想線50’所示。
此外應注意的是,與第一矩形端壁14的情況相同,第二端壁18上部具有一基本為矩形的通孔54,同樣在第二加強片狀件50上也具有類似的通孔56,如圖中假想線50’所示,當?shù)诙訌娖瑺罴?0相對于第二矩形端壁18向下折疊且貼附于第二矩形端壁18的內(nèi)表面時,通孔54,56彼此對準從而有效地形成了第二手柄,當需要如抓緊、提著以及移動或轉移整個手提容器時手指能夠伸入到手柄中。此外要注意的是,輔助片狀件58形成在第二矩形端壁18的上部內(nèi)并且連為一體,并且利用水平方向上的劃線60與前面所述的第二矩形端壁18的上部連為一體,從而被折疊成水平方向,因此輔助片狀件58能夠與第二端壁18和加強片狀件34的那些部分配合,其中所述那些部分分別限定出通孔54,56,因而幫助限定出操作者使用的所述第二手柄。
進一步結合圖1,為了按照本發(fā)明所述新的、經(jīng)過改進的形成、安裝手提容器的方法以及新的、經(jīng)過改進的形成、安裝手提容器的設備或系統(tǒng)方便于將圖2所示手提容器工件11構成、裝配或者說安裝成手提容器終端成品,當利用圖2所示的手提容器工件11,按照本發(fā)明所述新的、經(jīng)過改進的裝配或安裝方法進行手提容器的裝配或安裝,并用本發(fā)明所述新的、經(jīng)過改進的設備或系統(tǒng)完成時,可以看到手提容器坯料10的第一矩形側壁12還具有一第一底面片狀件62,第一底面片狀件62通過水平方向上的第五劃線64與其底邊或下邊部分連為一體,其中所述第一底面片狀件62相對于第一矩形側壁12向上折疊,從而部分形成了所裝配或安裝的手提容器的底面。進一步可知所述第一底面片狀件62具有獨特的幾何形狀,它包括一通過水平方向上的第五劃線64在靠近第一矩形側壁12、寬度相對較大的一側,與第一矩形側壁12連為一體的梯形部分66,以及一基本為矩形的部分68,后者與第一底面片狀件62梯形部分66的寬度相對較小的遠側連為一體。類似地,可知手提容器坯料10的第一矩形端壁14還具有一第二底面片狀件70,片狀件70通過水平方向上的第六劃線72與第一矩形端壁14的下邊或者說底邊部分連為一體。其中,當利用圖2所示的手提容器工件11,按照本發(fā)明所述新的、經(jīng)過改進的裝配或安裝方法,并利用本發(fā)明所述新的、經(jīng)過改進的設備或系統(tǒng)進行手提容器的裝配或安裝時,所述第二底面片狀件70相對于第一矩形端壁14同樣向上折疊,從而也部分形成了所裝配或安裝的手提容器的底面。特別是,進一步可知所述第二底面片狀件70也具有獨特的幾何形狀,它包括一通過水平方向上的第六劃線72在靠近第一矩形端壁14、寬度相對較大的一側,與第一矩形端壁14連為一體的梯形部分74,以及一基本為矩形的部分76,后者與第二底面片狀件70梯形部分76的寬度相對較小的遠側連為一體。
進一步,手提容器坯料10的第二矩形側壁16還具有第三底面片狀件78,片狀件78通過水平方向上的第五劃線80與第二矩形側壁的底邊或者說下邊部分連為一體。其中當利用圖2所示的手提容器工件11,按照本發(fā)明所述新的、經(jīng)過改進的裝配或安裝方法,并利用本發(fā)明所述新的、經(jīng)過改進的設備或系統(tǒng)進行手提容器的裝配或安裝時,所述第三底面片狀件78相對于第二矩形側壁16向上折疊,從而也部分形成了所裝配或安裝的手提容器的底面。與第一和第二底面片狀件62,70的情況相同,可知第三底面片狀件78也有一獨特的幾何形狀。
特別是,第三底面片狀件78具有基本為C形或U形的形狀,或者可以另外考慮,第三底面片狀件78包括一通過水平方向上的第七劃線80,沿著靠近第二矩形側壁16的第一長邊與第二矩形側壁16連為一體的基本為矩形的部分82,同時從相對布置的遠邊除去了切去部分84,從而形成一對向外凸出的、橫向隔開的片狀部分86,88。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切去部分84的寬度稍微大于第一底面片狀件62的基本為矩形的部分68的寬度,這方面的重要性將在下面描述中很明顯的顯示出來。
最后在裝配手提容器坯料10的結構方面可知,手提容器坯料10的第二矩形端壁18還具有第四底面片狀件90,片狀件90通過水平方向上的第八劃線92與第二矩形端壁18的底邊或者說下邊部分連為一體。其中當利用圖2所示的手提容器工件11,按照本發(fā)明所述新的、經(jīng)過改進的裝配或安裝方法,并利用本發(fā)明所述新的、經(jīng)過改進的設備或系統(tǒng)進行手提容器的裝配或安裝時,所述第四底面片狀件90相對于第二矩形端壁18同樣向上折疊,從而部分形成了所裝配或安裝的手提容器的底面。特別地,可知第四底面片狀件90實際上是第二底面片狀件70的鏡像并且也具有獨特的幾何形狀,它包括一通過水平方向上的第八劃線92在靠近第二矩形端壁18、寬度相對較大的一側,與第二矩形端壁18連為一體的梯形部分94,以及一基本為矩形的部分96,后者與第四底面片狀件90梯形部分94的寬度相對較小的遠側連為一體。
從附圖4a-7b可以更好地理解,當如圖2所示的手提容器工件11從壓平狀態(tài)擴展為打開狀態(tài),并因此通過本發(fā)明所述新的、經(jīng)過改進的設備或系統(tǒng)以及相應的方法,準備安裝或裝配成最終的手提容器產(chǎn)品時,第三底面片狀件78相對于水平方向上的第七劃線80,以90°角位移的方式向上向內(nèi)折疊,如此使得第三底面片狀件78可以從基本垂直的方向移動到基本水平的方向,如圖4a和4b所示。隨后,從圖5a和5b可知,第二和第四底面片狀件70,90分別相對于水平方向上的第六劃線72和第八劃線92,以90°角位移的方式同時向上向內(nèi)折疊,如此使得第二和第四底面片狀件70,90從它們基本垂直的方向移動到基本水平的方向。以這種方式,第二和第四底面片狀件70,90的梯形部分74,94則被壓在第三底面片狀件78上一對向外凸出的、橫向隔開的片狀部分86,88下面,從而裝配好手提容器時,在水平方向上有效地保持了第三底面片狀件78。
從圖5a進一步可知,當?shù)诙偷谒牡酌嫫瑺罴?0,90被布置在第三底面片狀件78的一對向外凸出、橫向隔開的片狀部分86,88下面時,第二和第四底面片狀件70,90的基本為矩形部分76,96的內(nèi)緣區(qū)域與第三底面片狀件78的內(nèi)緣部分98之間具有一定間隔100。為了完成手提容器的裝配,第一底面片狀件62相對于水平方向上的第五劃線64,以三個階段式45°角位移的方式向上向內(nèi)折疊,如此使得在第一個45°的階段式角度位移過程中,第一底面片狀件62從它基本垂直的方向移動到呈一角度的方向,如圖6a和6b所示,借此第一底面片狀件62上的基本為梯形的部分66開始覆蓋或者說疊蓋第二和第四底面片狀件70,90。當?shù)谝坏酌嫫瑺罴?2隨后以第二個45°的階梯式角度位移或移動的方式繼續(xù)向上向內(nèi)折疊時,如圖7a和7b所示,第一底面片狀件62將從它的所述呈一角度的方向移動到基本水平的方向,借此第一底面片狀件62上基本為梯形的部分66將完全覆蓋或者說疊蓋第二和第四底面片狀件70,90上基本為矩形的部分76,96。
此外從圖7a中可知,第一底面片狀件62上基本為矩形的部分68疊蓋了第三底面片狀件78上基本為矩形的部分82。此外,可以回想起第三底面片狀件78上切去部分84的寬度稍寬于第一底面片狀件62上基本為矩形的部分68的寬度尺寸,進一步,在第二和第四底面片狀件70,90上基本為矩形的部分76,96的內(nèi)緣區(qū)域和第三底面片狀件78上的內(nèi)緣部分98之間形成了一間隔100。因此,當?shù)谝坏酌嫫瑺罴?2隨后以第三個45°的階段式角度位移或移動的方式向上向內(nèi)折疊時,第一底面片狀件62將從它的水平方向移動到手提容器內(nèi)的一個斜向上。
因此,當?shù)谝坏酌嫫瑺罴?2隨后相對于水平方向上的第五劃線64,以第三個45°的階段式角度位移或移動的方式進一步向上向內(nèi)折疊時,第一底面片狀件62上基本為矩形的部分68將與第三底面片狀件78上基本為矩形的部分82接合,并且是強制壓成接合,從而有效地開始迫使第三底面片狀件78向上和向內(nèi)進入手提容器的內(nèi)部,并且遠離第二和第四片底面狀件70,90。第三底面片狀件78繼續(xù)向上和向內(nèi)移動直到第三底面片狀件78被移動得足以遠離了第二和第四底面片狀件70,90,從而使第一底面片狀件62上基本為矩形的部分68能夠安置在第三底面片狀件78的內(nèi)緣部分98上。一旦第一底面片狀件62上基本為矩形的部分68已經(jīng)越過第三底面片狀件78的內(nèi)緣部分98,由于制造手提容器坯料10的熱塑性材料所固有的彈性特征和由水平方向上第七劃線80實際確定的固有彈性,第三底面片狀件78將反彈或者說彈回到它不偏置的水平方向上。
這時,4個底面片狀件62,70,78,90彼此互相交錯、互相接合并且互鎖,如圖7a所示。特別地,可以看到第三底面片狀件78上一對向外凸出、橫向隔開的片狀部分86,88分別疊蓋了第二和第四底面片狀件70,90上的梯形部分74、94,第二和第四底面片狀件70,90上基本為矩形的部分76,96分別疊蓋了第一底面片狀件62上基本為梯形的部分66的相對的兩邊,并且第一底面片狀件62上基本為矩形的部分68疊蓋了第三底面片狀件78上基本為矩形的部分82。如此,四個底面片狀件62、70、78、90彼此分別互鎖形成了手提容器的底面,并且手提容器能夠處于和保持其裝配、安裝的狀態(tài)。
現(xiàn)在參考附圖3a-3e以及8-10,這種新的、經(jīng)過改進的設備或系統(tǒng)根據(jù)本發(fā)明所述的原理和示教已經(jīng)構造出來,并且能夠實施本發(fā)明所述新的、經(jīng)過改進的方法,以便單獨按順序地將多個手提容器工件從裝料盒或箱中取出,把它們從壓平狀態(tài)擴展為打開或展開狀態(tài),且能夠分別自動地將每一個手提容器工件裝配或安裝為手提容器,如參考標號110所示。例如,在圖3a-3e中最初表示的,一個像圖2中詳細描述的手提容器工件11如附圖3a所示處于壓平狀態(tài),多個或順序排列的手提容器工件11均處于這種壓平狀態(tài),如圖3b所示,從而當這些手提容器工件11處于裝料盒或箱112中時實際上模擬出一個手提容器工件源,如圖8-10所示。圖3b和8-10還示出了一包括多個真空吸盤工具114的真空吸盤組件,該組件與容納手提容器的裝料盒或箱112的下游端可操作地相關聯(lián),以便當真空吸盤組件沿箭頭DS方向移動時,能夠有效地從裝料盒或箱112的前端或開口端將最前面的一個手提容器工件11取出或移出。進一步,如圖3c、3d以及9所示,雙滾筒機構116可操作地關聯(lián)于或布置在裝料盒或箱112的前端或開口端附近。如此,當真空吸盤組件114有效地從裝料盒或箱112的前端或開口端將最前面的一個手提容器工件11取出或移出時,由于碰到了圖3c-3d所示的雙滾筒機構116,手提容器工件11也從壓平狀態(tài)被打開為展開狀態(tài),從而為手提容器工件11轉變成最終想要組裝或安裝的手提容器做好了準備。
為此參考附圖8-10詳細描述構成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示教和原理開發(fā)或構造出的新的、經(jīng)過改進的設備或系統(tǒng)的不同元件的細節(jié),這些元件可操作地結合在一起,從而實施本發(fā)明所述新的、經(jīng)過改進的將多個手提容器工件11從裝料盒或箱112中單獨順次地取出,使每個手提容器工件11從基本壓平的狀態(tài)擴展為打開或展開的狀態(tài),以及分別使每個手提容器工件11自動裝配或安裝成手提容器的方法。特別地,在圖8和9看得最清楚,把多個手提容器工件11放置到裝料盒或箱112中且以順序排列的形式布置。該裝料盒或箱112安置在機架118中,所述裝料盒或箱112的框架或者說機殼118又安置在一機器或系統(tǒng)的框架或機架120上。該機器或系統(tǒng)的框架或機架120則安置在多個支柱122上,每個支柱122具有一可調(diào)節(jié)地安裝在最低端部分上的調(diào)高基座124,借此該機器或系統(tǒng)的框架或機架120不但能夠位于適當?shù)母叨?,而且需要時還能調(diào)節(jié)或改變機器框架或者說機殼的高度。
為了從裝料箱或盒112中按順序運送出多個或順序排列的手提容器工件11,每個手提容器工件11必須以圖2和3a所示的位置方向放置,即底面片狀件62,70,78,90垂直向下地展開。此外非常重要的是,為了成功地裝配或安裝每一個手提容器,每個手提容器工件都以預定的前后方向放置在裝料盒或箱112中,以便當每個容器工件11從壓平狀態(tài)打開為如圖3c-3d所示的展開狀態(tài)時,它們都能夠被放置成圖3e、4b和8所示的位置,從而使得底面片狀件62、70、78、90能夠根據(jù)先前結合附圖4a-7b所描述的唯一順序來彼此折疊。
因此,為了確保裝料盒或箱112中多個手提容器工件11處于前面所述的正確位置上,在圖2中看得最清楚,當每個手提容器工件11處于壓平狀態(tài)時,狹槽126形成在底面片狀件62的片狀部分88和底面片狀件90的片狀部分96之間。所述狹槽126被布置在右側遠離手提容器工件11橫向延伸或寬度的中心位置,進一步,手提容器工件的定向桿128同樣被固定安裝在裝料盒或箱112內(nèi)右側偏離中心的位置處,這在圖8-10中看得最清楚。因此由于在每個手提容器工件11的狹槽126和手提容器工件定向桿128之間形成了正確位置的排列,當多個手提容器工件11按照前述預定方向,即底面片狀件62、70、78、90垂直向下地展開,放置在裝料盒或箱112內(nèi)時,手提容器工件也必然具有一預定的前后方向,以便不能以相反或者說顛倒的模式裝入到裝料盒或箱112中。進一步可以知道,裝料盒或箱112中手提容器工件定位桿128的存在以及它借助狹槽結構126與多個手提容器工件11的相互作用,同樣阻止了手提容器工件11在裝料盒或箱112中的側向或者說橫向移動。
為了實現(xiàn)多個順序布置的手提容器工件11通過裝料盒或箱112向前移動,一對橫向隔開的傳送機驅動鏈機構130,130安置在裝料盒或箱112的底部,需要注意的是,這對橫向隔開的傳送機驅動鏈機構130,130繞設置在其前面的一對驅動滑輪132,132以及設置在其后面的一對空轉輪134,134傳送。這對驅動滑輪132,132通過一橫向延伸的軸136彼此可操作地互連,且適合于利用靠壓縮空氣作為動力的可換檔或棘輪離合型活塞汽缸機構138步進或平滑移動,所述機構138通過一合適的曲柄140可操作地連接在右側的驅動滑輪132上,如圖8所示。由例如圖2,8和9可知,底面片狀件62和90的下邊或者說底邊部分被安置在驅動鏈機構130,130的頂上。因此,當驅動鏈機構130,130步進時,順次排列的手提容器工件11同樣在裝料盒或箱112中前進并通過裝料盒或箱112。
結合前述多個手提容器利用步進驅動鏈機構130,130在裝料盒或箱112中移動并通過裝料盒或箱112,可以容易地知道如果不額外配備驅動或者說移動裝置而能夠可操作地與驅動鏈機構130,130協(xié)作,那么多個手提容器工件11就不一定在裝料盒或箱112中保持它們垂直向上的方向,以便最終允許底面片狀件62,70,78,90適當?shù)亟雍喜⑶蚁蛏舷騼?nèi)折疊,正如前面結合圖4a-7b所述的那樣。因此,在裝料盒或箱112內(nèi)設置一垂直方向的推板機構142,以便接合在多個順次排列的手提容器工件11中最后面一個的后表面上。該推板機構142安置在滑動機構144上,所述滑動機構144可滑動地安裝在軌道146上,而軌道146形成在靠壓縮空氣作為動力的無桿汽缸機構148的上表面。通過安置在機器或系統(tǒng)框架或機架120上的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150,適當控制靠壓縮空氣作為動力的無桿汽缸機構148的驅動和活塞汽缸138的驅動,如此,驅動鏈機構130,130的移動與推板機構142的移動可以正確配合。需要注意的是,一合適的閥門機構151可操作地與靠壓縮空氣作為動力的無桿汽缸機構148相關聯(lián),以便有效地減小內(nèi)部氣壓,借此,滑動機構144和推板機構142可以用手動移動到裝料盒或箱112的后部或末端,從而為向其中裝載新一批手提容器工件作好準備。
進一步,為了將多個手提容器工件11保持在裝料盒或箱112中它們各自的位置上以使得手提容器工件11的下端部分仍然與驅動鏈機構130,130接合,需要將壓桿152直接設置在多個手提容器工件11上端部的上方。壓桿152可在如圖8-10所示的第一操作位置和第二不操作位置之間繞樞軸運動,例如從圖示的第一操作位置旋轉180°,以便允許將新的手提容器工件11裝載入裝料盒或箱112內(nèi),在第一操作位置壓桿152能夠與容納在裝料盒或箱112中的多個手提容器工件11有效接合或者說直接設置在其上。通過依靠壓縮空氣控制的一對活塞汽缸機構154(圖10僅示出了其中之一)實現(xiàn)壓桿152的樞軸運動。汽缸活塞154通過一對縱向具有一定間隔的傳動臂156,156(同樣圖10僅示出其中之一)以及連接機構158分別可操作地與壓桿152連接,并且這對活塞汽缸154的氣動動力可以通過一合適的類似閥門機構151的閥門機構160來控制,如圖8和9所示。
可以知道,包括驅動鏈機構130,130,推板機構142以及壓桿152的結構組合可用來將每個手提容器工件11在基本垂直的方向適當?shù)叵拗圃谙?12內(nèi)或通過裝料箱112運動,從而使每個最前面的手提容器工件11按順序送到并被多個真空吸盤工具114抓取。為了確保將每個手提容器工件11設置在裝料盒或箱112的下游或出口端的垂直平面內(nèi),以便利用多個真空吸盤工具114將每個手提容器工件一個一個地單獨抓取出來,還需要注意的是,將垂直方向上隔開的一對光電探測器系統(tǒng)設置在裝料盒或箱112的下游或者說出口端。特別地,在圖10看得最清楚,設有一第一上部光發(fā)射器162,用于發(fā)射橫過手提容器工件11的運送路線的第一光束163,并且還設有一用于接收第一光束163的第一上部光接收器164。同樣的,設有第二下部光發(fā)射器166,用于發(fā)射橫過手提容器工件11運送路線的第二光束167,并且也設有用于接收第二光束167的第二下部光接收器168。所述第一上部光發(fā)射器162,第一光束163以及第一上部光接收器164通過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150與無桿汽缸機構148可操作地相連,同時第二下部光發(fā)射器166,第二光束167以及第二下部光接收器168同樣也通過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150與活塞汽缸機構138可操作地相連。
從圖8和9可以最清楚地知道,所述第一和第二光發(fā)射器162,166以及第一和第二光接收器164,168均設置在橫向延伸穿過裝料盒或箱112下游或出口端的垂直平面上。如此,可進一步知道如果最前面一個手提容器工件11基本同時中斷第一和第二光束163,167,那么響應于這一效果的適當信號將被傳送到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150,從而可知最前面一個手提容器工件11實際上位于垂直平面內(nèi)。反過來說,或者說相反,如果光束163,167的其中一束在另一光束中斷之前已經(jīng)被中斷,那么從傳送到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150的適當?shù)男盘柨芍钋懊娴囊粋€手提容器工件11實際并未位于在垂直平面內(nèi),由此當需要時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150能夠啟動用于驅動鏈機構130,130的活塞汽缸機構138,或者啟動用于推板機構142的無桿汽缸機構148,以便將手提容器工件11的上部和下部有效地對準在一個真正的垂直平面內(nèi)。
進一步,當已經(jīng)向前移動了多個手提容器工件11以致使一個手提容器工件11放置在了裝料盒或箱112的下游或出口端,以便用作最前面的一個手提容器工件11,那么已安置好的這樣一個最前面的手提容器工件11能夠被真空吸盤工具114抓取,借此,真空吸盤工具114能夠有效地將順次排列放置在裝料盒或箱112內(nèi)的最前面一個手提容器工件移走,并由此開始實施手提容器工件11的裝配或安裝工序。特別地,可以看到真空吸盤工具114實際包括例如4個基本呈矩形排列布置的真空吸盤工具,這在圖10中看得最清楚。所述真空吸盤工具114安裝在一直立的板或臂170的上端部分,該直立板或臂170的下端部分則被固定安裝在滑動機構172上。所述滑動機構172與滑動機構144相似,因此也被滑動地安裝在軌道174上,而該軌道174形成在靠壓縮空氣作為動力的無桿汽缸機構176的部分上表面上。與使用滑動機構144和靠壓縮空氣作為動力的無桿汽缸148的情形相同,滑動機構172和靠壓縮空氣作為動力的無桿汽缸176也都處于可編程控制器(PLC)150的控制下。
因此,從圖8和9可以知道,當啟動無桿汽缸機構176以便如圖8和9所示有效地向左移動滑動機構172時,真空吸盤工具114也同樣向左移動,從而被定位成直接靠近和基本上與最前面一個手提容器工件11的外表面部分面接觸,所述手提容器工件11設置在裝料盒或箱112的下游或出口端。進一步,當真空吸盤工具114由一合適的真空源(未示出)提供真空時,在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150的影響或者說控制下,真空吸盤工具114將最前面的一個手提容器工件11向前吸引并吸附在真空吸盤工具114上。因此,當接著啟動無桿汽缸機構176以便有效地向右移動滑動機構172時,如圖8和9所示,真空吸盤工具114也同樣向右滑動,并且將最前面的一個手提容器工件11吸附在其上,如圖8和9所示,最前面的一個手提容器工件11將從裝料盒或箱112中有效地取出或移走并與裝料盒或箱112中的其余手提容器工件分開。
進一步需要注意的是,為了確保將最前面的一個手提容器工件順序、單獨地與裝料盒或箱112內(nèi)剩余的手提容器工件分開,一合適的閘門機構(未示出)可以可操作地關聯(lián)于裝料盒或箱112的下游或出口端。盡管閘門機構沒有在附圖中示出,但它可包括一個可做往復運動的機構或一個可繞樞軸運動的機構,如圖8所示,它靠壓縮空氣控制的活塞汽缸閘門致動器178啟動,后者與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150可操作地相連,從而能夠正確、及時地被控制。因此可以容易地知道,閘門臻動器178的一個適當定時、順序實施的致動循環(huán)包括例如將閘門機構(未示出)移動到第一延伸工作位置,在工作位置所述閘門機構被放置在裝料盒或箱112內(nèi)最前面的一個手提容器工件11和隨后緊挨著它的一個手提容器工件之間,以便當吸盤工具114啟動時,只能把最前面的一個手提容器工件11從裝料盒或箱112的下游或出口端取出或移走,而其余的手提容器工件由于閥門機構(未示出)則被保持在裝料盒或箱112內(nèi)。
因此,通過真空吸盤工具114將最前面一個手提容器工件11從裝料盒或箱112的下游或出口端取出或移走后,啟動閘門致動器178,移動閘門機構(未示出)至第二位置,即縮進的不工作的位置,借此,布置在裝料盒或箱112內(nèi)順次排列的手提容器工件11可以步進,從而將一個新的最前面手提容器工件11有效地設置在裝料盒或箱112的下游或出口端。接著啟動閘門致動器178使閘門機構(未示出)返回到第一延伸工作位置,再次置于裝料盒或箱112內(nèi)最前面一個手提容器工件11和隨后緊挨著它的一個手提容器工件11之間,為下一次的循環(huán)操作做好準備。
進一步,如圖8和9所示,當真空吸盤工具114將最前面一個手提容器工件11移動到手提容器工件11被裝配或安裝成最終的手提容器的工作站時遇到圖3c和3d所示的雙滾筒機構或組件116。特別地,可知雙滾筒機構或組件116被設置在裝料盒或箱112的下游或出口端,并且也設置在沿最前面一個手提容器工件11移動路線DS的一側,其中通過真空吸盤工具114使最前面一個手提容器工件11移動。此外,進一步可知該雙滾筒機構或組件116包括一第一級開口滾筒180和一第二級開口滾筒182,其中所述第一級和第二級的開口滾筒180和182分別安裝在連桿184的相對兩端,從而設置成使第二級開口滾筒182比第一級開口滾筒180更靠近真空吸盤114。因此,從圖3c,3d和9可知,當由于手提容器工件11的側壁16有效地吸附在真空吸盤114上,最前面一個手提容器工件11沿著路線DS移動時,手提容器工件11的端壁14將遇到第一級開口滾筒180。
由于第一級的開口滾筒180相對于流程路線DS被固定在其位置上,因此手提容器工件11的端壁14不能簡單地以平移的方式移動穿過第一級開口滾筒180,而是相反,當多個真空吸盤工具14導致側壁16沿流程路線DS向前移動,借此手提容器工件11從壓平狀態(tài)打開呈展開狀態(tài),由于遇到第一級開口滾筒180而受到暫時抑制的手提容器的端壁14將沿著第一級開口滾筒180滑動并通過,如圖3c所示。最終,對比圖3c和3d可以知道,形成在手提容器工件11端壁14和側壁16之間的拐角26將移向第二級開口滾筒182,從而使手提容器工件11的端壁14與第二級開口滾筒182基本接合。因此,由于在第二級開口滾筒182和多個真空吸盤114之間形成了可操作的相互協(xié)作,所以手提容器工件11被完全展開到并保持在其展開的狀態(tài),使展開的手提容器工件具有一基本為成直角的矩形結構,如圖3d和9所示?,F(xiàn)在已經(jīng)處于完全展開狀態(tài)的手提容器工件11,可以按照之前圖4a-7b所示的順序方法完整地安裝或裝配。
因此,參考圖8和9,首先需要注意的是,第一、第二和第三折疊機構186,188,190分別由靠壓縮空氣控制的活塞汽缸致動器192,194,196在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150的及時、順序的控制下驅動或者說啟動,機構186,188,190分別設置在展開的手提容器工件11的側面和相對的兩端,如圖9所示。如此,折疊機構186,188,190能夠與手提容器工件11的底面片狀件78,70,90分別接合,并且根據(jù)前面結合圖4a-5b所述的折疊順序將它們相對于端壁和側壁16,14,18的下緣80,72,92向上向內(nèi)折疊。
進一步,一對附加的折疊機構198,200分別與折疊機構186及其與之相連的活塞汽缸致動器192相對地設置,如圖8所示。同樣分別由靠壓縮空氣控制的活塞汽缸致動器202,204在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150及時、順序的控制下驅動或啟動。如此,折疊機構198,200能夠與手提容器工件11的底面片狀件62順序接合,并且相對于側壁12的下緣64及相對于折疊的底面片狀件78,70,90以前述的三階段的方式向上和向內(nèi)折疊手提容器11的底面片狀件,從而根據(jù)前面結合圖6a-7b所述的折疊順序使底面片狀件62相對于底面片狀件78彼此互鎖。特別地,利用折疊機構198實現(xiàn)圖6a,6b所示底面片狀件62第一階段45°角的位移,同時利用折疊機構200實現(xiàn)圖7a,7b所示底面片狀件62第二階段45°角的位移。如此,底面片狀件62,70,78,90如前所述那樣彼此互相交錯、互相接合并且互鎖,借此完成手提容器的裝配或安裝,裝配或安裝好的手提容器如圖10中的205所示。
由于現(xiàn)在示范性的手提容器205已經(jīng)被完全裝配或安裝好,所以必須將裝配或安裝好的手提容器205從安裝或裝配工作站移走,以便允許繼續(xù)安裝后面的手提容器。因此,從圖10可進一步知道,一靠壓縮空氣控制的活塞汽缸機構206通過適當?shù)倪B接機構與雙滾筒機構116可操作地相連,從而使雙滾筒機構116根據(jù)從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150及時傳送的信號,從圖示中它的工作位置,即第二級滾筒182與已裝配或安裝好的手提容器205端壁14相接觸的位置,移動到一回縮的或定位偏遠的非工作位置(未示出)。如此,完成裝配或安裝的手提容器205能夠如圖10所示從形成在機器(或系統(tǒng))框架或機架120內(nèi)的裝配或安裝工作站自由地向右移動到機器(或系統(tǒng))框架或機架120的外部如標號205’所示的位置。為了真正實現(xiàn)上述手提容器205的移動,進一步要注意的是,一推板機構210與手提容器205的相對端壁18接合。該推板機構210被安裝在基本為L形的裝配架212上,而裝配架212則通過滑動機構216固定在靠壓縮空氣作為動力的無桿汽缸組件214的下側。因此,當從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150接收到特定的定時信號時啟動無桿氣缸214以便使工作相關的推板210將已完成的手提容器205移到它的卸貨位置205′,所述信號在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已經(jīng)從靠壓縮空氣控制的氣缸致動器192,194,196接收到合適的確認信號,確認各個靠壓縮空氣控制的致動器192,194,196及其相關折疊機構186,188,190實際上已經(jīng)完成了它們的安裝或者說裝卸操作,之后被發(fā)送給以壓縮空氣為動力的無桿氣缸組件214。最后要注意的是,本發(fā)明的設備或系統(tǒng)110還具有合適的控制板或類似裝置218,220,該裝置可以包括多個適當?shù)目刂瓢粹o,例如開始、正常停止、工序、緊急停止等。
因此,可以看到,根據(jù)本發(fā)明所述的原理和示教,一種用于自動裝配或安裝手提容器的新的、經(jīng)過改進的設備或者說系統(tǒng),以及相應的用于實踐或完成手提容器裝配或安裝的方法或者說步驟已經(jīng)開發(fā)出來,其中多個手提容器工件最初處于壓平的狀態(tài)并順次排列在裝料盒或箱中。這些手提容器工件可以按照預定的程序從裝料盒或箱中以順序的方式單獨取出,之后每個手提容器工件都自動從壓平狀態(tài)擴展為打開或展開狀態(tài)。隨后,相對于每個手提容器工件的連為一體的四個側壁和端壁的下緣部分,向上向內(nèi)折疊片狀件,由于片狀件以互相交錯、互相結合和互鎖的方式彼此接合,形成手提容器的底部支承面,借此自動裝配每個手提容器而無需固定、粘合或其他永久將片狀件固定在一起的方式。因此,能夠多次使用每個手提容器,并且考慮到片狀件并沒有以固定、粘合或其他永久緊固的形式固定在一起,可以通過相對彼此分離或解開片狀件的方式容易地拆卸手提容器。如此,拆開的手提容器可以被運到例如,手提容器可再次使用的地方,或者由于原始的手提容器達到其使用壽命而使整體結構損壞時,可以將熱塑性塑料的手提容器熔化并再制造,從而有效地回收已拆開的手提容器。
顯然,可以根據(jù)上述示教對本發(fā)明進行多種變化和修改。因此應該明白,可以在權利要求的范圍內(nèi),實施與特定實施例不同的本發(fā)明。
權利要求
1.一種將手提容器工件自動安裝成手提容器的設備,其中所述手提容器工件由彼此相對設置的一對端壁、相對設置的一對側壁以及多個底面片狀件形成,多個底面片狀件分別可繞樞軸轉動地與所述對側壁和所述對端壁的下邊部分連接,該設備包括一設置在工作站的裝置,它使手提容器工件的多個底面片狀件相對于相對設置的所述對側壁和所述對端壁的下邊部分繞樞軸轉動,以預定的順序將手提容器工件的多個底面片狀件從第一位置即多個底面片狀件彼此并未可操作接合的位置移動到第二位置,即所述多個底面片狀件以互鎖的方式彼此可操作接合的位置,以便形成已安裝好的手提容器的底部面,而無需將多個底面片狀件以永久緊固的方式接合在一起。
2.一種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設備,其中用于相對于彼此相對設置的端壁和所述相對設置的側壁的下邊部分樞軸移動底面片狀件的裝置包括分別接合多個底面片狀件的多個折疊機構;與所述多個折疊機構可操作相連的多個致動器,用于移動所述多個折疊機構,以便所述多個折疊機構能夠將所述多個底面片狀件從第一位置即多個底面片狀件彼此并未可操作接合的位置移動到第二位置,即所述多個底面片狀件以互鎖的方式彼此可操作接合的位置,由此形成手提容器的底部面。
3.一種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設備,其中用于相對于彼此相對設置的那對端壁和所述相對設置的那對側壁的下邊部分樞軸移動底面片狀件的裝置,以預定的順序將底面片狀件從第一位置即多個底面片狀件彼此并未可操作接合的位置移動到第二位置,即所述多個底面片狀件以互鎖的方式彼此可操作接合的位置,從而形成手提容器的底部面,該裝置包括用于折疊第一底面片狀件的裝置,所述第一底面片狀件與手提容器的第一側壁相連;用于折疊底面片狀件的裝置,該底面片狀件與手提容器的那對端壁相連;用于折疊第二底面片狀件的裝置,所述第二底面片狀件與手提容器的第二側壁相連,使連接在手提容器第一側壁上的第一底面片狀件疊蓋在與手提容器那對端壁相連的底面片狀件上面,而連接在手提容器那對端壁上的底面片狀件又疊蓋在與手提容器第二側壁相連的第二底面片狀件上面,并且連接在手提容器第二側壁上的第二底面片狀件疊蓋在與手提容器第一側壁相連的第一底面片狀件上。
4.一種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設備,其中用于相對于彼此相對設置的那對端壁和所述相對設置的那對側壁的下邊部分樞軸移動底面片狀件的裝置,以預定的順序將底面片狀件從第一位置即多個底面片狀件彼此并未可操作接合的位置移動到第二位置,即所述多個底面片狀件以互鎖的方式彼此可操作接合的位置,從而形成手提容器的底部面,該裝置包括用于將第一底面片狀件從基本垂直取向折疊到基本水平取向的裝置,所述第一底面片狀件與手提容器的第一側壁相連;用于將底面片狀件從基本垂直取向折疊到基本水平取向的裝置,所述底面片狀件與手提容器的一對端壁相連;用于將第二底面片狀件從基本垂直取向折疊到基本水平取向的裝置,所述第二底面片狀件與手提容器的第二側壁相連,從而偏置第一底面片狀件,使其離開它的基本水平取向直到該第一底面片狀件達到其預定的位置,即第一底面片狀件能夠快速返回到其水平取向的位置,從而使連接在手提容器第一側壁上的第一底面片狀件疊蓋在與手提容器那對端壁相連的底面片狀件上面,而連接在手提容器那對端壁上的底面片狀件疊蓋在與手提容器第二側壁相連的第二底面片狀件上面,并且連接在手提容器第二側壁上的第二底面片狀件疊蓋在與手提容器第一側壁相連的第一底面片狀件上,借此所述多個底面片狀件以互鎖的方式彼此可操作地接合。
5.一種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設備,進一步包括一個可容納多個手提容器工件的裝料箱,以為將多個手提容器工件分別安裝成手提容器做好準備。
6.一種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設備,進一步包括把多個手提容器工件以基本壓平狀態(tài)容納在所述裝料箱中的裝置。
7.一種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設備,進一步包括把每個手提容器工件從其基本壓平狀態(tài)展開為展開狀態(tài)的裝置。
8.一種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設備,進一步包括將多個手提容器工件從所述裝料箱中按順序單獨取出的裝置,該裝置還用于將多個手提容器工件移動到工作站,在工作站通過前述裝置將多個手提容器工件單獨安裝成手提容器,其中前述裝置用于樞軸轉動多個底面片狀件,使它們從第一位置即多個底面片狀件彼此并未可操作接合的位置移動到第二位置,即所述多個底面片狀件以互鎖的方式彼此可操作接合的位置,以便形成手提容器的底部面,而無需將多個底面片狀件以永久緊固的方式接合在一起。
9.一種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使每個手提容器工件從其基本壓平狀態(tài)展開為展開狀態(tài)的裝置包括用于彼此接合每個手提容器工件的裝置,當所述用于從裝料箱中按順序單獨取出多個手提容器工件的裝置從裝料箱內(nèi)將每個手提容器工件取出,并將其移動到所述工作站時,手提容器工件最初受到約束,當所述用于從裝料箱中按順序單獨取出多個手提容器工件的裝置從裝料箱內(nèi)將每個手提容器工件取出,并將其移動到所述工作站時,在工作站所述用于接合每個手提容器工件的裝置和所述用于從裝料箱中順序地單獨取出多個手提容器工件并將其移動到所述工作站的裝置隨后可操作地相互協(xié)作,從而使每個手提容器工件從基本壓平狀態(tài)展開為展開狀態(tài)。
10.一種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用于從所述裝料箱中按順序單獨取出多個手提容器工件并將其移動到所述工作站的裝置包括多個真空吸盤;當所述用于從裝料箱中單獨連續(xù)取出多個手提容器工件的裝置從裝料箱內(nèi)將每個手提容器工件取出,并將其移動到所述工作站時,用于接合每個手提容器工件的所述裝置包括一雙滾筒機構。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新的、經(jīng)過改進的自動裝配或安裝手提容器的設備或系統(tǒng),以及相應的實施或執(zhí)行手提容器裝配、安裝的方法或步驟,其中手提容器工件順次排列放置在裝料盒或箱中。所述手提容器工件根據(jù)預定程序上的順序單獨地從裝料盒或箱中取出,并從其壓平狀態(tài)展開為打開或展開狀態(tài),并有相對于手提容器工件側壁和端壁的底邊或下邊部分,向上和向內(nèi)折疊的片狀件,由此,每個手提容器被自動地裝配,由于所述片狀件以互相交錯、互相接合且互鎖的方式彼此接合,從而有效地形成手提容器的底部支承面,而無需固定、膠粘或其他將片狀件永久緊固在一起的方式。由于具有這樣的結構,可以使用每個手提容器,并可根據(jù)隨后的需要,將其拆開和再利用。
文檔編號B31B5/80GK1683153SQ200410088
公開日2005年10月19日 申請日期2004年11月5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11月10日
發(fā)明者威廉J·曼塔, 比爾納克 沃伊西斯 申請人:伊利諾斯器械工程公司